執著於「解決問題」,通常解決不了問題,反而造成職場同事間彼此對立,如此更解決不了問題。
冰山,是維琴尼亞.薩提爾(Virginia Satir)對於人的內在狀態的一種隱喻。薩提爾女士在美國被譽為二十世紀最偉大的家族治療心理師之一。她認為「問題的本身不是問題,如何面對才是問題」。「如何面對問題」一詞源自於英文的 coping,其實也就是「應對」。當我們遇到問題時,如何面對它,應對它才是重要的核心。
「冰山理論」(Iceberg Theory)用來隱喻一個人的內在經驗與外在歷程。我們從直觀上僅能看見一個人外在水平面之上的部分,就像極地裡的冰山一樣,外在顯露的僅是個人的一小部分,在水平面之下看不見的部分才是人的內在。我陳述的一起事件或一個故事,其實是冰山水平面上的一角,這是直覺、可視的,但我的內在有哪些層面在運作,從水平面上是看不出來的,需要透過對話、核對(Validate)才能了解一個人的內在。
談話時…
真正對話的路徑是先從自己開始的。當我們遇到一起事件,習慣性的直接應對,方式不外乎薩提爾女士提出的討好、指責、超理智和打岔這四種比較不健康的應對姿態。我們似乎很少傾聽內在的聲音
很多人不習慣先感受內在情緒,很快地要在應對上做出反應。很多時候音量就會加大,聲音頻率升高,臉部線條緊繃,加上手勢作出攻擊姿勢,就很容易造成雙方衝突
覺察的工夫,幫助自己感受內在 - SAGE
我們經常會慣性思考。
習慣一旦養成,日常工作就會輕鬆許多,很多事情幾乎不太需要「思考」就可以完成。e.g.,打方向燈、高速公路開久了有餘裕聊天或思考其他事。
這種「自動導航」的慣性雖然有助於應付繁雜的日常生活所需,但也容易導致大腦沒辦法接受新的神經元連結,而對於新的慣性產生排斥感。
記得時常透過吸氣4秒、緩吐8秒的深呼吸法則慢慢描繪自己的內在,看看現在的我有什麼感覺,一個一個辨識出來後,透過SAGE的方法接受每種狀態。
背景
自我理解過程
提問瑪麗和經理過去的互動:經理讚賞她做是勤快、報告完整、準時交付
從提問引導瑪麗:
崇義:「聽到經理的讚賞,有什麼感覺?」
瑪麗:「感覺暖暖的,我的付出被人看見了。」
崇義:「一個付出被看見的人,你會對他說什麼?」
–- 停頓 –-
崇義:「瑪麗,我看見你的努力了,你很棒。」
崇義:「即使瑪麗有生氣、委屈和難過,你也會看見並接納他嗎?」
瑪麗:「應該會」
崇義:「既然如此,我想跟你核對一下,不管是否升遷,你是否也會愛這樣的自己?」
瑪麗:「當然愛」
崇義:「你對自己的接納和愛會隨著經理的決定有所改變嗎?就算經理的決定無法滿足你的期待」
瑪麗的畫面裡,固著的邏輯思考框架了他,使他對自己有較多批判,先讓瑪麗與自己和解,再來才是處理與經理之間的溝通問題
崇義:「如果對自己的接納不會改變,原先經理做出這個決定時,你的內在有了生氣、委屈和難過等衝擊,那個在你接納自己後,成為自由之人的同時,你願意允許經理也成為自由之人嗎?」
當我是自由的人,內在就不會受到他人綁架,因為我始終有選擇。每個人都是一座冰山,在看見自己的資源後,連結了自由的「渴望」,對於「期待」就會比較容易跨越
我告訴瑪麗,連結了自己的內在,會讓自己先有了力量,然後再來討論如何和經理溝通,表達自己的感受、觀點與期待,這樣的方向會使我們在對話時展現比較好的狀態,不至於陷入不健康的應對
有了覺知,就能開始改變慣性
根據薩提爾女士提出的冰山隱喻,覆蓋冰山下層主體的水平面,代表一個人的應對姿態(Coping Stances)
背景
討好的人通常把決定權放在別人身上,自己不願意做決定,表面上看起來很尊重其他人,但久了之後,被討好的人會覺得煩不勝煩,怎麼這麼一點小事都要問我,相對的,討好的人久了也會覺得委屈,怎麼我都做到了這個地步,還不被認同。
魯萍對下屬也是如此,凡是一肩扛,下面的人覺得凡事有上面的經理搞定,各個都爬到他頭上
管理學有個著名的「猴子理論」(Who's Got the Monkey?),這是由威廉.翁肯和唐諾.瓦思在1974年提出。
某件事本來是下屬的責任,但是,當遇到困難時,下屬會傾向依賴主管去解決問題。「請問主管,接下來該怎麼做?」許多新手管理者以為這是種尊重的請示行為,又是個機會可以表現自身獨特的經驗,無形中,反而變成主管在幫下屬做事,於是,管理者所有的工作時間都被下屬甩來的「猴子」給佔據。
什麼樣的主管會將「猴子」都攬在身上?慣於討好的主管因為見不得員工犯錯,或認為自己能力足夠解決諸多事,不敢、不願意看到別人受委屈,寧可有苦自己吞,所以很容易會把別人的事都拿來做。但久而久之,不但工作永遠做不完,自己也會覺得委屈和疲累,心中不免感嘆:「怎麼都不體諒我,難道我做得不夠多嗎?」
低姿態的衍伸狀態
討好的人通常是跪在地上祈求對方看見自己。當我們察覺自己經常運用討好的姿態及語句,記得先「站起來」說話
背景
在業務做會議報告時噴出「你們這群豬」、「搞什麼東西,你們白痴嗎?」,伴隨怒拍桌狂嘯的音效。
指責的人一般比較關注事情該如何解決,重視自己更甚於他人,所以言語會容易苛責他人,運用尖銳語言促使他人能達成自己的期待。但這樣的姿態會造成不易與人連結,更不用說想要解決事情了。
崇義:「客戶希望我們可以每週一提交一個測試週報的文件,你是否有按時交給客戶?」
麗明:「要不然呢?你以為我們都沒做事?」
崇義:「我只是想確認你做了客戶要求的事項。」
麗明:「要不你來做,這樣你就不會忘了。」
麗明半開玩笑、同時意有所指的批評我不信任他
對這個下屬我總覺得無法交心,距離甚遠。
指責的人經常手舉高對著他人批評指正,講話的位階比別人高一等。覺察到自己經常運用指責的話,記得先把自己那隻批評的手放下來。
背景
公司突然空降來了一個新的經理,當時我表現不錯已經從專員升上主任,以為職場之路開了綠燈,結果半路殺來個程咬金。跑去找總監想問個清楚
總監:「崇義,你的工作表現不錯,但要升經理還是有點早,我們這個部門需要有專職經理來帶領,所以我從外面找了有經驗的人來做。」
總監:「這位經理歷練很多,待過很多大公司,待人經驗很豐富。另一點是,公司正處於業務大幅成長的態勢,需要一個對客戶夠了解的人來帶領。」
總監:「公司要力拼一年內上市,所以我們部門業績達成量預定明年要比今年增長一倍,這個數字對我來說是個挑戰,對大家也是。只有達成這個業績目標,你們將來才有更多機會,晉升也會比較快速。」
總監:「你的表現不錯,不用太擔心,只要好好配合新的經理,我相信你們部門的表現會很棒,要是公司明年順利上市,大家也都會有好的發展。」
我聽他滔滔不絕滿口道理,知道他和公司當然都是為了目標在前進,但這對我一點幫助也沒有,只聽得越來越煩躁,心裡不斷有個聲音:「跟我講這麼多做什麼,有前景有什麼用,你們到最後還不是會找空降主管,什麼時候才會考慮到我?」
超理智的姿態就是不斷在說道理、解釋,在乎的就是達成目標,即便自己受點苦,或部門員工受點委屈,也不是關切的重點,只要為了達成目的,一切的舉措都合乎邏輯,都可以被合理化。
做為主管,除了「指責」很常見,「超理智」幾乎也是占了應對姿態的大宗。一味用道理壓制,當事人只會感到厭煩、焦躁。
若是總監可以先詢問我的感受,不要試著解釋他的決定,就可以很平和的和我站在一起。例如,他可以說:「崇義,這次我們找了一位新的經理來管理你的部門,你覺得不高興,是嗎?」「崇義,我明白你不舒服的點,畢竟你在部門裡表現不錯,這位新的經理來會對你的工作帶來打擊嗎?」
從貼近內在出發,少一點解釋與規則,做主管的才能聽懂下屬的心聲。
這類人通常有兩種特質
背景
有次我和寶弟在開會檢討年度業績,我問他目前我的部門的達成率到多少?我想評估是否需要把明年度客戶承諾的業務先在今年結算,但這個方法非常需要客戶的承諾,非必要不會走這一步,否則等於欠客戶一個人情
寶弟:「你可以的啦,別擔心啦!你人緣這麼好,客戶都會聽你的呀!」
崇義:「我問的是,我部門的年度業績現在達到多少,除了營業額以外,利潤是否達標了?」
寶弟:「你的客戶已經這麼厲害,不用擔心,我猜你的客戶會挺你。」
崇義:「嗯,我知道,不過我想了解我部門今年的業績如何?」
寶弟:「業績是拼人品了啦,人品好,有人員,就不會有問題,你的客戶都很穩的啦!」
崇義:「OK,但我還是想知道今年的業績如何?」
寶弟:「老闆說,部門業績會影響到你們的年終獎金,加油喔!」
跳tone的人往往會把話題扯到別的地方去,沒辦法專注在討論的議題上深入溝通,雖然這樣的人有時很搞笑,但卻很難達成共識。
如果你是經常打岔的人,同樣可以先專注當下,從自己的內在開始熟悉,在靠近與接納自己內在的發生之後,你會開始沉穩,面對問題時也不會想要用各式各樣的方式逃避。
如果先被情緒主宰了身體,溝通就會窒礙難行。先靠近自己,接著利用對話找到團隊成員的優點。這樣每個成員各有所長,只要懂得截長補短,就是一個無敵的團隊。
我們不用要求他人先改變應對姿態,只要自己多點覺察,把自己拉回當下,你就可能成為驅動齒輪的動力。
其他覺得有趣的內容:
微觀世界的坍縮現象,或者說是「觀察者效應」(Observer Effect)。這是源自於物理學的雙縫實驗,科學家發現「觀察」行為改變了電子在通過小孔時的行為,當電子沒有被觀察時,它們表現為粒子和波;當存在觀察時,它們只能表現為例子。簡單來說,在微觀世界的實驗裡,當我觀察你,你就會被影響而出現,當我不觀察你,你就不會出現。
正所謂「這個世界是意識創造而成」,只要意識上存有,那麼這個世界就會朝我們意識的方向坍縮,形成一個我們預想的現實。
這說明著,這世界其實沒有「客觀的事實」,而是存在一種由主觀意識形成的宇宙觀。既然如此,我們在這裡談到的客觀事實描述,只意味著「相對客觀」,而非絕對客觀。
在有客觀細節的支持之下,我們是可以根據這樣的依據做出自己的判斷的。每個人本來就會有自己的解讀或批評,但在做出論斷之前最好把客觀的脈絡先交代好,比較不會遭受不必要的攻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