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ry   HackMD

協作原則:如何在職場建立非凡的合作關係

Collabor(h)ate: How to build incredible collaborative relationships at work (even if you’d rather work alone)

Ch1 什麼是合作,又為何會出錯

什麼是合作?

字面定義

  • collaboration 合作 - co-labor 一起工作、勞動; -ion 一個行為或過程; 合作就是指「一同工作的過程」

作者定義

  • 我們必須有意識地進行合作
    • 以某種方式協調或精心策劃
    • 如果兩個人對同一個目標充滿熱情,但卻是各自努力,他們就不會成為彼此合作的對象
  • 合作關係中的人們互相認識
    • 你可以具體地指出誰參與這項合作,而誰沒有,你也知道他們叫什麼名字
    • 一個關聯性鬆散的個體組成的團隊,算不上是合作(現今的民主政體正是一個例子)
  • 合作的事物必須是為了某個具體的共同目標
    • 讓世界更美好不足以作為合作的呼籲口號,因為不夠具體

總結合作定義: 由兩個或多個互相認識的人有意識地一同行事,以推進具體共同目標的過程

適用於全然自願 & 被自願(Volutold);

職場中的合作有多普遍?

1110名參與者中,71%的參與者表示,至少有41%的工作時間必須要與他人合作

為什麼合作如此普遍?

  • 複雜的關係、利益考量、資源、政策、工作流程和資訊網路
  • 藉由匯集不同的技能組合、專業知識、觀點與資源,合作可以解決複雜的問題。

獨立工作讓我們受限於只能使用已經擁有,或以某種方式取得的工具及能力,但與他人合作可以進一步擴展這些資源

  • 合作可以驅動創新。跨職能、跨部門、跨組織、跨世代,以及跨文化的合作,可以匯集大家的視野及才能,提供更多新奇事物和自我成長

良好的合作是一種競爭優勢

當合作成功/失敗時,會發生什麼事?

合作順利時 個人:

  • 獲得新能力、資源與觀點
  • 拓展人脈,深化人際關係
  • 更多職涯機會
  • 名聲提升
  • 在工作中獲得樂趣

團隊:

  • 個人對工作的投入度更高
  • 團隊成員覺得自己被看見並受到重視
  • 團隊所創造的價值最大化
  • 團隊可以更快速地獲取統一而全面的消息、更即時的反饋

專案:

  • 觀點多樣性可以讓團隊工作價值提升,產生更棒的想法及更理想的方案
  • 更多創造性思維
  • 在數個互相衝突的任務中,能夠有效地選擇最優先進行事項
  • 消費者和客戶得到更正向的體驗

組織

  • 技能和技術得到更高效益的運用
  • 提升效率
  • 提升利潤
  • 實施優秀的計畫及服務,並能夠持續進行
  • 留住人才
  • 個高的投資報酬率
  • 組織因有良好的合作文化而聞名

合作失敗時 個人:

  • 壓力及挫敗感增加
  • 影響生活
  • 聲譽受到打擊
  • 很難在工作上運用自己獨特的天賦
  • 對工作的滿意度及鬥志較低落

團隊:

  • 產生懷疑和不信任
  • 團隊成員對自己的工作欠缺信心
  • 生產力表現降低
  • 團隊沒有機會藉由他人觀點來激發新的創意點子
  • 合作狀態不佳的人變成更加孤立

專案:

  • 預算超支、時間表失控
  • 出現較無說服力的解決方案及產品
  • 無法解決客戶遇到的難題

組織:

  • 無形的阻力會降低效率和效能
  • 士氣低落
  • 流失人才,產生直接及間接的招聘成本
  • 浪費時間、才能及不可多得的人才
  • 客戶走人

當合作開始出現問題時,一切都岌岌可危。「就像一輛裝滿磚塊的手推車緊緊跟著你」

對合作又愛又恨?

  • 63%的人同時經歷過職場合作的高潮及低谷
  • 許多人對於合作有著複雜的感受。他們知道合作充滿潛力,能帶來有益的效果;然而也知道那可能是難以承受的負擔,讓人煩惱又心痛

合作中討厭的心聲

儘管百感交集,很多人還是希望可以有效地合作,並且希望自己成為絕佳的合作者。 他們憑直覺相信,唯有透過與他人的合作,自己才能發揮改變世界的能力。但是當他們開始建立合作模式時,卻打開了一個充滿混亂、糾紛及挫敗的潘朵拉合作。

讓合作(Collaborate)中討厭的心聲(Collabor(h)ate)浮現吧。不讓它發聲,我們只會錯過重要機會,無法瞭解我們及同事掙扎的原因是什麼,從而遮蔽了讓更多人變得更積極合作的途徑。瞭解其中的人際動態,並據此構思合作方式,我們可以讓合作更有成效、長久、愉快且健全

合作,我為什麼如此討厭你

24個合作之所以出問題的原因

  • 掉球
    • 有人說自己會完成某事,但後來不是根本沒做,就是做了一些與他人期望背道而馳的事情。
  • 不公平的工作量
    • 有些人覺得自己根本不被重視或沒有受惠,而另外一些人則是完全未付出就坐享其成
  • 「順我者昌,逆我者亡」
    • 決策者沒有了解他人需求、利益及偏好
  • 「我自己來就好」
  • 沒有餘裕但硬要做
    • 事情做不完還要接新的任務
  • 沒有做好準備
    • 參加會議沒有先閱讀文件,或完成他們承諾的背景研究,害圖隊無法推進專案
  • 關係疏離
    • 好幾天都不回訊息
  • 不受控制
    • 我行我素,幫其他人製造一堆爛攤子
  • 太晚做出貢獻
    • 時程上清楚訂定要收集大家意見,但有人最後過了截止日期才發表自己的評論,即使是厲害又精準的內容,也會導致士氣毀於一旦,同時影響了工作初期及後期的流程
  • 貢獻程度不一致
    • 有時候投入在專案、有時候又搞消失,表現上上下下、行事反覆來回,很難依貢獻排定計畫
  • 竊取功勞,指責他人
  • 轉嫁風險(off-loading risk)
  • 自我中心、過度重視頭銜和資歷
  • 私藏資源,拒絕分享
  • 完美主義的專制行為
    • 有些人覺得自己的價值取決於推出「完美」的作品,因此在開發產品時,他們會與其他合作者保持一定的距離。他們不會在開發的初期拿出不成熟的作品,並尋求有建設性的意見,而是等到自己的作品盡可能達到完美實再分享。這會讓其他人難以做出貢獻,並創造一個緊繃的工作環境,因為其他人一旦提出反饋,就可能會阻礙專案進度或觸發情緒
  • 閃避艱難的對話
    • 儘管建設性的緊張氣氛,對於幫助團隊找到最佳前進方式至關重要,但團隊中避免衝突的成員可能會將分歧的意見擱置一旁,讓團隊難以在彼此衝突的需求中找到優先進行事項。這種行為可能導致團隊無法討論關鍵的問題
  • 模糊不清的角色定位
    • 當角色職責定義不清,會導致混亂、重複工作、人才缺失,及某些工作範圍沒有人負責
  • 無法決定該如何做決定
    • 沒有人能夠真正解釋決策是依循什麼原則做出的,這導致每個人都有不同的期望
  • 太多工具
    • 隨意導入新工具沒經過需求考量與評估可能造成大家搞不清楚如何在不同工具間協作,需要花時間學習新工具,最後還找不到關鍵檔案的存放位置
  • 權力不對等
  • 只有職責,沒有職權
  • 隱匿不報
  • 毒性關係
    • 過往的過錯留下難以擺脫的不愉快,導致無法建立信任的氛圍
  • 刻意破壞
    • 散布謠言和「不小心」忘記帶文書資料參與會議

我們會教合作嗎?

回想學校教育體系的合作 以分組作業為例,老師叫我們分組,然後 我們分頭進行,把作業分成五個部分,各自負責一塊,然後直接上台報告。 不意外的是,往往結果雜亂無章,缺乏一致性與連貫性,也無法讓聽眾覺得受用

「即使團隊中每個人都相當積極主動,真切地想為作業付出貢獻,我還是認為他們並不知道如何用『分頭進行』以外的方式合作。很少有合作是真正的合作,頂多只是一個未充分協調的團隊各做各事罷了。「其實,我也沒有告訴他們該怎麼做。我只是說,你知道的,你是個成年人了,去做就對了」

然後這些學生進入職場後,31%的人表示,關於如何在工作中建立健康及富有成效的合作關係,他們完全沒有接受過相關的職業發展培訓;6%人回答幾分鐘;14%人回1小時左右;23%人是「ㄧ、兩個小時」。

儘管這是一項關鍵的職場技能,卻只有1/4接受過比較扎實的培訓課程

作者調查問卷裡,詢問受訪者「是否同意職涯成就取決於良好的合作技能」,有81%表示同意。由此可知人們明白這件事的重要性

合作這麼重要,要把這件事做到好也很困難,但多數人似乎都認定,即使是一群不曾接受正式培訓的專業人士,只要藉由在職訓練來潛移默化,就能習得這項技能。這就像在欠缺說明說的情況下試著組裝一組IKEA的梳妝台,每個人都只能在摸索中前行。也難怪許多合作專案碰到障礙、一敗塗地,導致人才出走、離職。

要從哪裡開始進行?

麥可.南菲特(Michael Nanfito) 的工作是幫助人們以事半功倍的方式一同合作,他是一位合作大師,也是一位造船工藝師。 他指出建構合作的三大要素:人、工具、以及流程。這些資產彼此關聯、相互制約,並互相強化。

如果你手邊有正確的工具,且制定順暢的工作流程,你就可以把事情做得非常好,並與員工們一起合作,打造卓越成果」

作者將這本書的重點放在「人」,基於她在親密關係心理學這方面的專業知識。她認為「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構成了所有合作的核心」。 一位非營利組織的創辦人指出:「優秀的人才會想辦法使用手邊可運用的工具來完成任務,即使這些工具很爛他們總回找到方法來達成」

關於人的事真的很難。人際關係太棘手了,這也是合作艱難的一個主因

不要害怕,這是可以學會的事

關係的議題是可以學習的。就像所有關係一樣,合作需要付出努力;而且,如果想讓這段關係蓬勃發展,你總會有一些該做及不該做的事。親密關係專家亞瑟.阿倫(「快速建立親密關係的三十六個問題」之父(father of the 36 questions to create closeness)及我的博班指導老師的一個故事

故事主題:兩個人決定要一起開一間麵包店,他們想好店名、購買最先進的工具、最高級的原料,並決定要推出哪些點心,他們在店外掛了一個招牌,昭告大家麵包店即將開始營業。 BUT!!! 他們沒有聘請技術成熟的麵包師傅,不做行銷宣傳,也不試著主動向客戶尋求回饋建議,也沒有向附近的其他店家自我介紹

Ch1 Summary

Keypoints:

  • 合作的定義是由兩個(以上)互相認識的人有意識的一起共事,以推進具體共同目標的過程
  • 合作相當受到重視,因為它讓人們完成不可能單獨做到的任務
  • 很多人對合作抱持複雜的感覺,他們知道合作充滿潛力,但也可能令人心痛
  • 當我們讓合作中討厭的心聲沈默時,就掩蓋了讓更多人可以更加積極合作的途徑
  • 健康的合作關係是有效合作的基礎
  • 合作之所以困難,一方面是人際關係本身就很難,另一方面則是因為極少有人受過如何成功合作的實質訓練
  • 合作的技巧是可以學習的

Key Questions:

  • 「合作」對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含義。對你而言,合作代表什麼?你對合作的定義在哪些方面與我不同?對合作有一個共同定義,為什麼對你、你的團隊與組織相當重要?
  • 對於職場中的合作,哪三個詞或句子最能貼切描述你的感受與態度?你的答案和團隊其他成員有什麼差異?為什麼留意這些異同可能很重要?
  • 關於職場的合作,你面臨的最大挑戰是什麼?
  • 回想一下你的求學與職涯經歷,你曾接受過哪些關於合作的正式及非正式培訓?這些年來,你受過的訓練如何影響你在合作上的信念及行為?
  • 就你個人情況而言,當合作進展順利或失敗時,你、你的團隊,你的專案及你的組織會面臨怎樣的風險?

Ch2 介紹馬歇克矩陣

建立絕佳合作的核心的兩個關鍵問題

  1. 你們的關係有多好?
  2. 你和合作者是否會影響彼此的成果?

關係品質:你們的關係有多好?

關係品質取決於當事者的主觀想法。研究親密關係的學者將「關係品質」定義為「一個人主觀地感知自己的關係是相對好或不好」。如果你認為自己有超棒的關係,那事情就是這樣了。

構成親密浪漫關係中,關係品質的六個要素,分別為:信任、滿意度、承諾、愛、親密度,及激情。

接下來談談「合作關係品質」。 合作關係品質的層面,包括滿意度、自我延展、承諾、信任,及鼓舞。 合作關係品質影響了:工作滿意度、心理健康,以及對職場合作更正面良好的態度。

不論你是否喜歡合作,處於高品質的合作關係中,都跟更高的工作滿意度,及更理想的心理健康狀態有關。擁有良好的合作關係的人,會更愛自己的工作,也比較不那麼焦慮、沮喪

相互依賴:你和合作者會影響彼此的成果嗎?

退一步思考,「什麼是關係?」 哪些特徵可以定義親密關係?怎樣才算親密關係?你怎麼知道自己正和某人處在一段關係之中?如果一個人死亡了,這段關係還會持續嗎? 試著想想看:你每天早上都會早餐店店員買早餐,你們存在某種形式的關係;和鄰居、朋友和家人,以及同事之間也是如此。但是,造就這些「關係」的特性是什麼?

如果兩個人「相互依賴」,那沒他們就處於一種關係之中,代表一個人行事的結果會受另一個人的行為影響。

為了釐清某段關係的相互依賴關係,可以問三個問題

  • 人跟人的互動頻率有多高?互動越頻繁,關係的相互依賴程度越高
  • 一個人影響其他人的範圍有多大?受影響的活動範圍越廣泛,關係的相互依賴程度就越高
  • 一個人對其他人行事的結果有多大的影響力?影響力越強,關係的相互依賴程度就越高

「分頭進行」就是一種相互依賴程度較低的策略,通常是學校分組作業中「合作」的典型模式。 有高度相互依賴的合作意味著:你的努力、成果,與團隊成員的行為有密切的關聯。如果其他人在工作上擺爛,即使你很想推進自己的進度,也可能無法做到。或者,如果讓他人在時限內完成專案是最優現的事項(時程優先),你就必須因此犧牲自己的工作品質。你的評價與收入,可能至少有一小部分會受到團隊的關鍵績效指標影響。你的聲譽、未來的機會、職涯前景,以及社交網路,可能取決於客戶對於合作產品的看法。你的成就感、成長幅度以及對工作的滿意度,可能跟團隊一起付出多少努力息息相關。總而言之,在你這輩子的工作生涯中,合作夥伴都對你有著超乎想像的影響力。

工作與成果上的相互依賴,不僅共享工作的獎賞,也共同承擔風險。也表示,其他人對我們要做的事、做事的方式有發言權,這可能會造成我們心理上的痛苦,及個人自主權受到威脅。相互依賴很大程度打開了被他人傷害的可能,然而如果想要體驗深度合作的強大潛力,這是不可少的關鍵

馬歇克矩陣 Mashek Matrix

  • 作者自己發想的矩陣
  • 兩個維度:關係品質、相互依賴
  • 使用條件:參與其中的人必須要有意願合作,以實現具體的共同目標。他們不需要做得特別好或是喜歡合作。但這是一個合作模型,所以一開始假設大家有為合作投入一些努力

Screenshot 2024-07-13 at 5.22.29 PM

  • 😍成功合作(collaborGREAT): 高關係品質、高相互依賴
  • 😀高潛力(high potential): 高關係品質、低相互依賴
  • 👀發展初期(emerging): 低關係品質、低相互依賴
  • 😫討厭合作(collabor(h)ate): 低關係品質、高相互依賴

改善人際關係品質和相互依賴程度的順序 討厭合作 -> 發展初期 -> 高潛力 -> 成功合作

Ch3 瞭解關係品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