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王一哲
第1版:2018年3月6日
第2版:2022年7月4日
第3版:2024年9月19日,加上附錄
在C或C++中常見的資料型態有以下幾種
而在 Python 當中,基本上只有分為
直譯器會自動依照資料判斷型態,例如
我們可以將變數當作儲存資料的容器,為變數命名時有以下幾點注意事項:
在C、C++中建立變數時,我們需要同時指定變數對應的資料型態,例如
在Python中則不需要指定變數對應的資料型態,直譯器會自動根據儲存到變數中的資料自動判斷型態,最好養成在建立變數時同時指定初始值的習慣,例如
在 Python、C、C++ 及大部分的程式語言當中,等號 = 用來指定數值給變數,例如 a = 2 是將 2 這個數值指定給變數 a;若要比較兩個變數是否相等,要使用 ==,這與數學式子的寫法不相同,需要適應一下。
如果在 Python Shell 當中想要知道某個變數對應的資料型態,可以使用
以剛才建立的變數為例,a、b、c、d、e、f的回傳值分別為
最簡單的語法為
當條件成立時執行冒號下的程式碼,程式碼必須從 if 的位置開始縮排,假設使用的縮排為 4 個空格,則在條件成立時要執行的程式碼每行都要縮排 4 個空格,若某一行沒有縮排,從此行開始會被視為 if 的部分已經結束。如果條件成立時執行的程式碼只有一行,可以直接放在冒號之後不需換行。
如果要加上條件不成立時執行的程式碼,語法為
如果條件不只有一個,可以使用多層的 if,語法為
執行時先由使用者用鍵盤輸入 a、b 的值,由於輸入的資料會被視為字串,加上 eval 將字串轉換為整數或浮點數。第一個 if 是:當 a > b 時印出文字 a > b,若條件不成立則印出文字 a <= b。第二個 if 是:當 a > b 時印出文字 a > b,當 a == b 時印出文字 a = b,若條件不成立則印出文字 a < b。
在程式語言當中經常會重複執行某一段程式碼,這樣的語法稱為迴圈 (loop),其中一種迴圈稱為 while,語法為
當條件成立時執行冒號下的程式碼,一直重複執行到條件不成立時為止。條件成立時執行的程式碼一樣要注意程式碼縮排的空格數。while 迴圈的流程圖如下
先定義變數 i、n、result 指定數值。當 i <= n 時執行 while 迴圈中的程式碼,印出 i 的數值、將 result 的數值 +i 並重新指定給 result,將 i 數值 +1 並重新指定給 i。當 while 迴圈執行完之後印出文字 result = 以及 result 的數值。這個程式是用來計算 1 + 2 + 3 + … + 10 = ?
問題:如果想計算的是 1 + 3 + 5 + 7 + 9 = ? 要怎麼寫呢?(提示:只要改一個地方即可。)
加上第3、5、11行程式碼,可以看到 while 迴圈每次運作時變數 a、b 的數值,執行程式時輸出為
Python 的 for 迴圈和其它的程式語言很不一樣,比較像是用來從一串資料中依序讀取當中的元素來運算,經常搭配 range 或串列(list)資料一起使用。以搭配 range 為例
range是用來產生數列的函式,格式為
起始值預設為0,增量預設為1,但產生的數列不包含結束值。因此上面的程式碼執行時,會將 ragne(5) 產生的數列 (0, 1, 2, 3, 4) 依序讀取出來並指定給變數 i,最後將印出 i 的數值,因此執行結果為
這個程式和程式 2-2 一樣是用來計算 1 + 2 + 3 + … + 10 = ?
問題:如果想計算的是 1 + 3 + 5 + 7 + 9 = ? 要怎麼寫呢?(提示:只要改一個地方即可。)
我們可以在迴圈之中再加上另一個迴圈,變成雙層迴圈的結構,這通常會用在有兩個變數需要重複執行的狀況。例如以下的程式碼
執行的結果為
由結果可以看出,外層的迴圈第一次運作時 i = 0,接下來進到內層的迴圈,內層迴圈運作時 j 的值依序為 0、1、2;再回到外層的迴圈,此時 i = 1,再執行內層的迴圈3次;再回到外層的迴圈,此時 i = 2,再執行內層的迴圈3次.如果想要用 while 迴圈印出同樣的值,可以採用以下的寫法
我們可以使用雙層迴圈印出九九乘法表,由於我們可以事先確定迴圈運作的次數,使用 for 迴圈的寫法看起來會比較簡潔。
其中第3 ~ 6行可以改寫成這樣
當然也可以用 while 迴圈做到一樣的效果。
其中第5 ~ 8行可以改寫成這樣
以下是輸出的結果。
Python 的功能非常多,但是我們的目標是利用 VPython 做物理模擬動畫,我們只需要 if、while、for 再加上一些儲存資料的容器就夠用了,在之後的動畫教學中會慢慢介紹更多不同的格式。
VPyth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