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异化的诞生-社会加速批判理论大纲 导言+第一章** 导读 / 徐若风 # 哈特穆特‧罗萨(Hartmut Rosa) 德国社会学家,耶拿大学社会学系教授、系主任,埃尔福特大学韦伯学院社会文化研究所所长,纽约新学院大学客座教授,德国国家科学基金会 “后增长社会”研究项目主持人。 罗萨师从法兰克福学派第三代领军人物霍耐特,对政治哲学、批判理论、社会学理论都有极深造诣。他的代表作还有《认同与文化实践》《社会学、资本主义、批判》《共同体理论》《加速时代的世界关系》《共鸣教育学》,以及《共鸣:论世界关系的社会学》等。 《新异化的诞生:社会加速批判理论大纲》实际上可以算作是《加速:现代社会中时间结构的改变》的通俗版。后者相对而言较为繁冗、学院派,一般读者难以读完。为了更好地将社会加速批判理论的特征进行更凸显的表达,以及更容易被大众接触,他出了这版通俗版大纲。凭此摆脱法兰克福学派日益与新自由主义和资本主义妥协的立场,通过社会加速批判,让法兰克福学派重新回归批判理论。 对我们人类来说最重要(最根本)的问题:什么是美好的生活?我们的生活为什么不美好?问题出在哪? **症结:时间(时间模式)** 罗萨指出,现代社会是由一种严密的时间体制所管制、协调与支配的,而且这种时间体制完全不具有伦理观念。 **“社会加速逻辑”** 当下,人们的时间观念已经发生改变了。在技术的辅助下,原先需要耗费大量时间的过程被压缩,社会发展变迁日新月异,这些都带来了生活节奏的加快,并且由此带来了各式“时间紧张”。社会的不断加速挤压着生活时间,过于忙碌,成为了很大一部分都市人生活得不够好的原因。 现代社会为什么在各方各面一直都在不断加速?首先必须要解决的一个最明显的问题是:到底现代社会中在加速的是什么? # 社会加速的三重面向 第一个面向:技术加速。 第二个面向:社会变迁加速。 第三个面向:生活步调加速。 三个面向互为循环,互相加速。 **(一)技术加速** 现代社会的加速,最显而易见和最有影响力的形态就是目标明确的、技术的, ,特别是工艺的(也就是说机械的)加速过程。运输、通讯和生产等,是这方面的典型。 运输 交通速度的提高,是现代社会普遍存在的“空间缩小”的感觉的根源。对空间的体验在很大程度上是时间流失所产生的作用,因为穿越空间需要经过一段时间。 这更生动地表现在时间表示距离的陈述方式上。 若用时间来衡量比如从伦敦到纽约的距离,从船只航行的前工业时代到喷气飞机的时代,空间萎缩到了原本大小的60分之一,也就是从花费三周变成只需要八小时。在此过程当中,就许多方面来说,空间在晚期现代世界失去了它的重要性。 通讯 不仅是传送消息的加速,每个时间单位所传送的信息数量也增加了,信息处理的速度也同样加快。 生产 在资本主义的经济体系中,由于不断提高的生产速度,因而必须同时提高销售速度和消费速度,这些方面的速度提高是受到技术革新所推动的,同时它们又导致了现代社会的物质结构在越来越短的时间内被再造并且发生变化。 这当中的前提条件是,以技术加速的基本形式为特征的现代化。例如在现代的科层系统和管理体系中的组织流程、决策程序、管理过程和控制过程的加速,这些进程的加速同样也在广义上被纳入技术加速的范畴之内。 表面上看,诸如此类的技术进步可以为人类节省不少时间,但罗萨指出,由于科技更迭的周期不断缩短,因此科技在为人类节省时间之前,就先造成了生活步调与社会变迁的加速,三者形成循环。 **(二)社会变迁加速** 社会组织团体与实践形式模式的转变,以及(特别重要相关的)知识内涵的转变,界定出了第二个加速的范畴:社会变迁的加速。如果说技术加速是在社会之中的加速过程,那么社会变迁加速的范畴则可以理解为社会本身的加速。 变迁的速率本身改变了,使得态度和价值,时尚和生活风格,社会关系与义务,团体、阶级、环境、社会语汇、实践与社会习惯的形式,都在以持续增加的速率发生改变。 我们可以援用“当下时态的萎缩”(Gegenwartsschrumpfung)这个概念,当作经验性地测量变迁速率的准绳。这是由哲学家吕柏(Hermann Lübbe)所提出的概念,他认为西方社会所体验到的一种基于文化和社会创新率的加速,造成了“当下”这个时态不断地萎缩得越来越短暂——日常实践知识的衰退速率加快、信息时效性的越来越短。 接着他又举例这两个领域——家庭与工作的变迁,在早期现代是以数个世代的步调来改变,然后在“古典”现代是每个世代的改变,到晚期现代,已经是在世代之内就产生了改变。有的是自发的,有的则不是,比如IT行业的996与裁员。 **(三)生活步调的加速** 社会加速最紧迫与最惊人的方面,就是现代西方社会那种壮观且广泛散布的“时间匮乏”。现代的社会行动者越来越感觉到自己的时间常流逝殆尽,极度缺乏时间。这种加速可以定义为,在一定时间单位当中行动事件量或体验事件量的增 加。 主观方面,生活速度的加快 ,可能在个人的时间体验上有可观察到的效应:它会让人们觉得时间很匮乏,觉得很忙碌,感受到紧迫与压力。最典型的,就是人们会觉得时间比以前流逝得还要快,然后会抱怨“所有事情”都太快了;他们会担心无法跟上社会生活的步调。 客观方面,生活速度的加速有两种测量方式。第一种,是测量可界定出来的行动所耗费的时间区间或“单位”的缩短;第二种则是去测量行动时间与体验时间的“压缩”,“同时多任务”。 ![](https://i.imgur.com/zoLmAMf.png) 技术与社会变迁的加速之后,周期也随之加速,种种时效性的缩短,意味着完成事务的截止期限不断往前挪,而且源源不绝的新事务也会不断被交代下来。如此一来,人们日常生活当中的每件事务必须更急着赶快完成,事务量随之成长,这是一种循环往复。 ![](https://i.imgur.com/0QtE2PL.png) 技术加速的广泛使用,会再次促使技术加速的进步,然后社会变迁又因此再被加速,最后生活步调也随之继续被加速。这三个面向不断地循环反复,就是现代社会在各方各面不断被加速的原因。现代社会的特征,就是事务成长量与技术加速命中注定般地结合在一起。 **社会加速的推动机制** **(一)社会动力:竞争** 社会加速的推动力主要就是竞争逻辑。首先,工作时间是生产当中的一个根本要素,因此节省时间就是节省成本、获得竞争优势。其次,存贷和利益的原则,会迫使投资者想办法提高报酬和资本循环的速度。加速的不只是生产本身,还有循环与消费。最后,不论在过程方面还是生产方面,利用创新来暂时领先其他竞争者,是获得额外收益的必要手段;创新是最大的竞争力。于是逻辑上来看,一般的社会加速,尤其是科学技术加速,是充满竞争的资本主义市场体系的后果。 而且,在现代社会,竞争原则显然不只存在于经济领域。事实上,这种原则支配了现代生活所有领域的分配,如帕森斯(Talcott Parsons)所言,它是界定现代性的核心原则。现代社会的生活当中,几乎所有领域最主要的分配原则,都是竞争逻辑。由于在竞争当中的区分原则是成就,因此,时间甚至是加速逻辑,就直接处于现代性分配模式的核心当中。成就被定义为每个时间单位当中的劳动或工作→(成就=工作除以时间),提升速度或节省时间就直接与竞争优势的获得有关。又或者,哪怕是维持自身位置,也需要竞争。社会竞争的逻辑是,必须投入越来越多的资源,以维持竞争力。 **(二)文化动力:永恒的应许** 加速的推动机制也会由文化应许赋予力量。在现代世俗社会当中,加速的功能等同于永恒生命的(宗教)应许。根据西方现代性的主要文化逻辑,当然,也是我们主流的文化逻辑中,可供选择的、有品质的、富裕的生活,都由一生的历程当中所拥有的体验的总和与深度来测量。在这种文化语境下,好的生活=丰富的生活,是有丰富的体验并且能充分达成自我实现的生活。作者指出:去体验人生各种复杂的高低起伏 ,已是现代人的主要抱负了。 但是,在短暂的人生当中,这个世界可提供的事物,永远比能体验到的事物还要多。比如我现在有读不完的书、看不完的电影、上不完的课之类的。我们所能去体验的,总是比不上这个世界所提供的事物的增长速度。在这种情况下,生活步调的加速自然就成为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案。如果我们“加倍”地去体验,我们就可以加倍体验的“总量”,也因此加倍了“生活”的总量。 “人们觉得自己像是在滚轮中不停奔跑的小仓鼠,然而对生命和世界的渴望不但没有因此被满足,反而却更加渴望、倍感挫折。” **(三)加速循环** 罗萨指出,社会加速在晚期现代已经转变成一种不再需要外在驱动力的自我推动系统。上述三个范畴,科技加速、社会变迁加速、生活步调加速,已经形成一种环环相扣、不断自我驱动的反馈系统。 技术加速,可以视为是社会对时间匮乏问题的回应。当我们检视三个社会加速领域的因果关系时,会发现:科技加速几乎必然会造成生活实践、沟通传播结构与相应的生活形式的全面改变。例如互联网不只会增加沟通交流的速度以及经济过程与生产过程的“虚拟化”,它还会形成新的职业结构、经济结构,以及沟通传播结构,开启新的社会互动模式,甚至是新的社会身份认同形式。如果社会变迁造就了上述讨论意义中的“当下时态的萎缩”,这自然也会带来“生活步调”的加速。就是因为逆水行舟不进则退,才会导致原先为了节约时间而创造出来的技术加速,以相反的方式造成了我们生活步调的加速。 # 加速的力量系统性地胜过减速的力量 社会也存在减速,罗萨提出了五种,同时他认为加速与减速二者间,更倾向于加速的力量。如果将减速范畴视为社会加速的额外部分,或是对加速的回应,那么这两者就更有可能是不对称的。加速的力量系统性地胜过减速的力量。减速力量的状态、重要性、功能,在面对主流的社会加速力时都是次要的。现代化可以被诠释为一种朝向社会加速的过程。 **1.自然速度限制** 比如我们可以人工造出23小时为一循环的明暗模式,来诱使母鸡下更多的蛋,但一天或一年本身是根据天体运行规律而界定的,无法提升速度。此外,人们也无法加快感冒、流感或怀孕的过程。我们可以控制某些循环的过程,但速度本身不会加快。 【社会加速的(抑制性)限制,而非反抗的力量】 **2.减速绿洲限制** 有些地区性的、社会的和文化的“角落”(孤岛),还没被现代化动力和加速动力所染指。尽管它们原则上是可以加速的,但它们的部分还是免于加速过程。作者提出,诸如一些遗世独立的宗教教派,或是特殊的传统社会实践形式,比如宣称坚持手工、古法制造一些东西。 【社会加速的(抑制性)限制,而非反抗的力量】 **3.因社会加速的失调而来的减速** 因加速过程和动力化过程的非预期性后果而造成的变慢现象。比如上下班车辆大堵塞,或是996造成抑郁症,或是无法跟上社会脚步结果被淘汰,这些对个体而言,都是减速。 【加速的副作用,是加速力的派生物、从属于加速力】 **4.刻意减速** 经过考虑而有意采取的(社会)减速形式,包括反抗现代性的加速过程及其影响的意识形态运动。 功能减速:为了更好地加速。 意识形态上减速:反抗性的。有些社会运动,追求(激进的)减速,这经常也带着反现代性的性质。 作者认为,把呼吁减速单纯当作一种意识形态来看,是太过简化的。因为当代意图减速的论点当中比较重要的,都依循着一种功能减速的思路。当中的核心观点会认为,现代社会的大量加速过程,都是由一些稳定与保守的现代制度,比如法律、民主、工业劳动体制,以及家庭制度的标准化等,所引导与造就。 【对生活速度的提升的有意抵抗,以及减速意识形态,显然是对加速压力的回应。所有现代性的主要趋势,都会遭到有意的抵抗,而且现在的主要趋势在未来也不见得还会存在,但目前为止,所有的反抗形式都被证明为徒劳无功。】 **5.社会加速的反面:结构惰性与文化惰性** 罗萨在此罗列出一批学者,他们提出:现代社会已经不再有新的观点和能量了,事件变化的快速只是一种表面现象,仅掩盖了我们所处时代最深层的文化惰性与结构惰性。也就是说,社会加速的三个面向,以及面向背后的推动机制,最终指向的都是对所有文化变迁与政治变迁的希望的落空。 【唯一不属于派生的或残余性的减速形式,但这个减速面向,内在于加速当中,与加速是互补的。“极点惰性”并不是加速的对立趋势,只是加速的内在性质。】 **文化疾病** 伴随着现代社会而来的,还有人们会害怕在高速社会当中原地踏步。这种对于在高速社会中的原地踏步所感到的恐惧,会造成一些文化疾病,例如冷淡漠然、抑郁、厌世、神经衰弱 ,或当今各种压力形式。 之所以产生或强化了这种对原地踏步的恐惧,是因为个体生活或社会世界当中的变迁与动力,已经不再是有意义的、有方向的发展性要素,而是无头苍蝇般“狂乱的”变化。 人们会感觉到事物虽然改变了,但是并没有“朝向任何地方”发展。因此,在个人层次上会造成压力疾病的,也会在集体文化时间感知层次上带来“历史的终结”的感觉。就我的观点来看,所谓“古典”现代性已经转变成“晚期”现代性,主要就是意指人们体验到文化已经从有目标方向的变迁(进程),转变成狂乱片段的单纯改变。 # 研究加速社会的重要性 1.现代社会不是通过显著的规范准则,而是通过时间规范的隐性规范力,来进行调节与相互合作,比如DDL、日程表。但即便是模糊的加速力,仍然会对现代社会主体施以持续的压力,使得这种力量某种程度上可谓是一种“加速极权主义”。 2.现代加速体制大部分都隐藏在行动者背后,转变了我们与世界的关系,改变了我们与伙伴、与社会(社会世界)、与时间空间,以及与自然、与客体世界(无生命对象的世界),最终与主体世界(人类主体形式)、“在世存有”等之间的关系。 ![](https://i.imgur.com/1uMoCxj.png) 这一点要更为复杂,罗萨认为,现代性和启蒙给予我们的承诺与计划,是在人类思考与确认“什么是人类”的过程当中,以及在向个体与集体承诺人人都应享有自主性的过程当中不断积累起来的。 正如之前所言,时间流逝得越快,而空间则在现代社会中一点点地“萎缩”了。 “我们与太多人相遇,所建立起来的沟通网络太过庞大,以至于我们对当中大部分的人,都不太可能真正建立起情感上的关系。” 生产速度的提升,从本质上改变了人类与其物质环境之间的关系。 而对于主体世界来说,就像我们前面提到过的,社会世界的结构与文化的加速转变,比世代交替的步调还快。 另外,在加速过程当中,我们的生命经历和集体历史也跟着改变。 **在世存有** Being-in-the-world being-in-the-mediated(被媒介化的)-world Being-in-the-alienated(疏离的)-world 我们与世界的接触方式过快,许多以前构成我们在世存有的方式都加速、变异了。 在社会加速批判理论当中,罗萨认为加速社会的弊端,就在于它导致了新异化形式的出现。现代社会阻碍共鸣轴的建立的罪魁祸首是什么呢?罗萨认为,就是加速社会造就的“提升逻辑”,以及提升逻辑下的“增长社会”。这种大规模的变化造成了人类的痛苦与不满。在第二章里,罗萨根据批判理论的各种方案,来探讨加速的后果。在第三章中,则是加速可能会引发严重的异化 。这些部分可以看作是罗萨的思想转折点,详细交代了他如何从加速理论构思出共鸣理论。这些内容由之后的同学接力介绍。 另外,本书的理论视角与切入方式,以及罗萨描绘的各中图景,还是非常西方话语状态的。就中国内地的情况而言,又有一些不一样的地方。所以在这里分享几段罗萨来中国考察后发表的文章《在速度帝国》的选段,以及两部纪录片,分别是《三和人才市场》、《24号大街》。 《三和人才市场》关注的是深圳的“三和大神”这一群体,他们过着一种加速社会下的平行人生。而《24号大街》是去年IDF西湖纪录片大会的最佳影片,讲的是杭州的一对农民工如何被加速社会彻底抛下的故事。 这些材料贴在这里—— 《24号大街》https://shimo.im/docs/h6vqjpC9kDQrPjvr/ 《三和人才市场》 https://shimo.im/docs/r9qPctdPjPGJhWhP/ 延伸: 阿列克斯·威廉姆斯(Alex Williams)和尼克·斯尔尼塞克(Nick Srnicek)的加速主义宣言 https://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2019817 (《哲学杂志》2018年第2期《在速度帝国》) https://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2576967 当上海人谈论“老上海”时,他们指的是建于1990年左右的房屋。 这些建筑中大多数已经消失了。那些仍然看起来很老的建筑物,确实也有年头了。乍一看,人们可能会认为它们已经伫立了几个世纪。这几个世纪其实也只有二十五年,却感觉好像描绘了上海的一辈子。所有有轨电车都消失了,不少街道也消失了。街道楼面的平均寿命只有几年,而店铺或餐厅经常只有几个月,如果不是几周的话。 …… 举目所见,四处都是五颜六色、灯火通明的摩天大楼与高楼大厦。优雅弯曲的高速公路彼此跨越并交叉,其建筑美学以一种惊人的方式类似于购物中心玻璃宫殿中的弧形自动扶梯结构,并非常有效地处理了无处不在的交通拥堵——除此之外,解决交通拥堵的还有快速发展的地铁系统。上海的交通路线现代化的速度非常快,在2007年的旅游指南中,已经有两条功能强大的地铁线路。十年之后,它已经是一个高度复杂、最先进的系统,有十四条地铁线路,而15号和16号线也正在建设中。 在入口处有机场一样的安检系统和行李扫描仪,让人想起诸如斯图加特21火车站或尚未完工的柏林勃兰登堡机场这样的在建的德国项目,两者几乎没有差别。人们无法在一张照片中记录上海,因为上海永远不会冻结并停滞不前,只能用闪烁的屏幕来表现。 就连在晚上,景色也不时在变换。到了晚上,会有床垫突然出现在桥上和暗巷,农民工们就在床垫上席地过夜。通常是年轻的小伙子,他们并不总是遭到驱赶,许多人配备了智能手机。 他们似乎没有并不沮丧,而是满怀希望,但外表可能让人迷惑。电动车无声地穿梭,颇有些毛骨悚然,每个区域都有不少电动车,因为最近禁止了使用内燃机的摩托车。他们晚上开车时为了省电而没有打开灯光,被人戏称为“沉默的死亡”。急速的日间生活也有另一面。 这里的城市和乡村一次又一次地震惊了欧洲的观察者:在时间与空间之海中,很多工作的中国人与世隔绝。他们单独并固定地看守着公园、街道、商铺或房屋,即使在暴雨和午夜都保有斯多葛式的平静,他们独自用小扫帚清扫着宽阔停车场,或在无尽的围栏前除杂草。这种存在的暴露同时也是嵌入,似乎在缓慢的乡村生活与快速的城市之间创造了一种连续性。 就像大陆其他大城市、甚至小城市与内地最深的省份一样,上海展示了这个国家在各个层面上促进现代化的努力,即使在时间停滞一会的情况下,也经常会直接出现最现代化的东西,比如在坍塌的猪圈和瓦解的户外厕所之间荒废的住宅中,突然装上最先进的路灯或太阳能电池板。去同步化,即同时的非同时性,在这里变得切实可见。 当在狭窄的村庄街道上,手推车和三轮摩托车,摇摇晃晃的电动车相遇,或驴车与最先进的奥迪、宝马或奔驰相遇时,这也变得触手可及。 …… 这段旅程经历了看似无穷无尽的住宅和崭新的摩天大楼。一列列刷着同样颜色油漆、形制相同的房屋,其间伴有停着挖掘机和起重机的巨大建筑工地,以及一些蓝色屋顶的民工棚,周边是浑浊的池塘和水沟,和一些奇怪的、没有任何绿色的宽阔休耕地;几乎难以见到老房子或建筑物。突然之间,到处都形成了新旧中国之间鲜明的对比:在平缓起伏、连绵不绝的山地景观中,巨大的太阳能装置突然出现:能够很直接从风景中注意到蓄电池连绵不绝。非同时的同时性似乎是中国的一个基本结构性原则,无论在哪个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