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會計基本概念 ## 簡介 ### 會計的意義 會計的意義,即是辨認出具有價值(金額)的行為,並衡量其對於企業活動能否列入會計紀錄。凡有關企業經濟活動的事項,均「應該」予以紀錄;但只有以金額衡量與紀錄的事項才能在會計上加以記錄。(按照時間順序記錄;並依照性質不同給予分類。) 將會計紀錄之事項,分類並彙總財務報表之後,傳遞給相關的人士,對其進行分析與解釋。分析即是使用比率或者圖表等,以凸顯重要的財務趨勢或關係;而解釋則是說明資訊的使用辦法、意義以及限制。 會計資訊的使用者,主要分成「內部使用者(舉凡企業管理者)」以及「外部使用者(稅務機關、顧客即公會等)」。前者可能會依據企業的資源分配與經營效率,來預測未來的營業結果並且進行更有必要的改進;後者會依據企業的會計資訊作成投資的授信決策,或者檢視財務是否符合規定,以保障證卷投資人權益。 > 會計並非記帳(即簿記)。會計學涵蓋理論面以及技術面,用來探究與傳遞會計資訊;簿記僅是上述技術面中的「紀錄」部分。 ### 會計的限制 不能數量化的經濟活動,是無法經由會計的管道來表達。 ## 一、會計基本概念 會計要素是指會計處理的基本對象。因會計處理的結果會產生財務報表,因此會計基本要素即為財務報表要素,包括資產、負債以及權益這三類。 1. 資產是指企業所擁有的「具有交換價值或使用價值的財物或者權利」。現金三十萬、公司名下所有權的房子,就是有使用價值的財物,因此可視為公司的資產。 2. 負債是指企業到期應償還或者應履行的義務。舉凡公司向銀行借款十萬並應於借款到期時還款給公司,這借款十萬元便是公司的負債。 3. 權益是指企業的資產扣除負債之後,出資者對於企業之剩餘權利。例如公司目前擁有三名股東(出資者),出資額度為五十萬(股東出資額又稱為股本),因此此時公司的股本二十萬即為公司的權益。 > 凡是會影響公司資產、負債或者權益的經濟事件,就稱作「交易」。(企業的交易也可能會產生收益,並相對產生支出或者損失) 4. 收益涵蓋收入與利益。收入是指公司出售商品或提供勞務,所賺取的貨價或者代價。利益是指非因出售或提供服務所致的經濟效益增加。 5. 費用是指為讓公司能運作、讓務業能流動,所必須採取而負擔的開支。舉凡網路費、辦公室租金等。這些費用是指非因出售商品或提供勞務所致的經濟效益減少。 ### 會計恆等式 會計恆等式是以雙向的方式來同步紀錄交易所至的資產、及其產權的變動情形。 <center style=color:blue><h3>資產=產權</h3> </center> 產權(對資產的權利)的主要來源有二:債權人及投資者。前者的權利稱作債權,對企業而言可視為「負債」;後者的權利則稱為權益(又可稱作淨值),故會計恆等式可寫成: <center style=color:blue><h3>資產=負債+權益</h3> </center> > 資產總數額恆等於負債與權益之和,故稱作會計恆等式。 收入與費用的差額即為「損益」,可分為竟立及淨損兩種情況。假若收入大於費用即有淨利;收入小於費用則為淨損。 <center style=color:blue><h3>損益=收入-費用</h3> </center> 公司的經營風險,視公司型態與股東組成而異。一般而言債權人不承擔公司的經營風險,故收入與費用、及損益皆與債權人無關。以上述公司向銀行借款十萬的經濟行為為例,無論公司賺錢還是賠錢,銀行僅只能向公司求償十萬元(以及其借款利息);對股東而言,公司經營所產生的損益,完全由股東享有或者負擔,因此股東權益將因某一期間的經營結果所產生的損益而增加、或減少。 收入與費用所導致的權益變動,可顯示企業之經營績效,故將收入與費用先行單獨列出,於期末再合併至權益。 <center style=color:blue><h3>資產=負債+權益+收入-費用</h3></center> ## 二、會計科目與交易分析 ### 會計科目 交易活動之複雜,使資產、負債等內容更加豐富。舉凡資產不止於現金一項,尚包括了應收帳款、設備等項目;負債除了短期的借款之外,可能還有應負帳款或者長期借款等,且費用也可能包含薪資、場地租金、廣告費等。 由於同一會計要素不同項目之差異,僅以五大會計要素來表達過於籠統,故有必要針對財務報表來作更細的分類與分項。新修正「商業會計法」、「商業會計處理準則」以及「企業會計準則公報」,將自105年1月1日起適用,經濟部商業司提供「商業會計項目表」。 (<a href="https://gcis.nat.gov.tw/mainNew/doc/acc_1041222.doc">https://gcis.nat.gov.tw/mainNew/doc/acc_1041222.doc</a>)供各界參考,企業得視實際需要增減其會計項目或變更代碼。(來源:經濟部商業司全國商工行政服務入口網) ### 交易分析 構成交易的要素可分為三項,包括主體、客體已及交易行為: 1. 主體:人。涉及交易之各方主角,可以是股東、債權人、顧客等。 2. 客體:權利(物權、債物)、義務等。由於權利義務過於抽象,因此可以將交易的標的,理解成「可以交換的物品」。 3. 交易行為:足以使企業個體權利義務發生變動的行為。舉凡如交換、清償與贈與。 > 只有使資產、負債或權益實質發生增加或減少等變動,且其金額可以客觀合理衡量者,才納入會計處理。 分析交易之步驟: 1. 確認交易之相關主體、客體以及行為(以便受此交易影響之類別與科目)。 2. 決定交易引起變動的會計科目。 3. 確定各科目的變動與增加或減少之金額。 分析交易: 交易種類很多,為了更利於分析與解釋對於會計要素的影響,將以英文縮寫來代表五大會計要素。 1. 資產(Asset)==>A 2. 負債(Liavility)==>L 3. 權益(Equity)==>E 4. 收入(Revenue)==>R 5. 費用(Expense)==>X 故會計恆等式:「資產=負債+權益+收入-費用」可表為: <center style=color:blue><h3>A=L+E+R-X</h3></center> **Event-1** 股東投入$400,000資本,設立公司。 此類型的交易活動,使公司的資產(現金)增加,同時公司必須給予股東「股本」,因此權益也增加。 <center style=color:blue><h3>現金+400,000(A)=L+股本400,000(E)+R-X</h3></center> **Event-2** 向銀行借款取得現金$100,000,借款期間為一年,利率12%。 這類型的交易活動,使公司資產(現金)增加的同時負債(償還義務)也增加,由於資產增加的數額與負債相同,故會計恆等式仍是成立。 <center style=color:blue><h3>+現金100,000(A)=+短期借款100,000(L)+E+R-X</h3></center> **Event-3** 購買設備(電腦)花費$40,000。 此類型的交易活動,使得某一項資產(現金)減少,使得另一項資產(電腦)增加。 由於等式左邊一增一減相同金額,故會計恆等式仍是成立。 <center style=color:blue><h3>-現金40,000(A)+設備40,000(A)=L+E+R-X</h3></center> **Event-4** 提供服務(例如租借網路資料空間)$10,000。 這類型的交易,意指公司在創造收入使得資產增加。又例如向客戶收取健身房的使用月費$10,000元,在會計恆等式的左右兩側所增加的總金額相同,故恆等是成立。 <center style=color:blue><h3>+現金10,000(A)=L+E+服務收入10,000(R)-X</h3></center> **Event-5** 支付公司對外電話費$5,000。電話費屬於「費用」,因此可如下記錄: <center style=color:blue><h3>-現金5,000(A)=L+E+R-電話費5,000(X)</h3></center> **Event-6** 清償(塗銷)銀行借款$5,000。 向銀行償還借款,故恆等式左邊的「現金」會減少(拿去支付償金),而右側的負債「短期借款(應付而未付的欠款)」也會同時減少,故會計恆等式兩邊仍是相同。 <center style=color:blue><h3>-現金5,000(A)=-短期借款5,000(L)+E+R-X</h3></center> 以上有幾項記錄重點: 1. 每一筆交易活動的產生,會使恆等式兩邊產生相同增減且相同金額;或者使等式同一側產生增減抵銷的交易金額。 2. 會計恆等式的等號兩側之金額永遠保持相等。 ![](https://i.imgur.com/kRYTSIB.png) ## 三、財務報表與一般公認會計原則 財務報表的目的,主要是在傳遞重要的交易活動,讓專業的人士來檢視企業或者公司的營運狀況。 * 經營期間內是否獲利?獲利方式與狀況為何? * 股東權益的增或減? * 期末資產與產權變動狀況? * 期間內現金流向。 為了透過會計來呈現出以上的資訊(經營狀況),通常常見四種財務報表: 1. 損益表:表達企業於某段期間經營的損益狀況。 2. 權益變動表:表達期初至期末的權益變動狀況。 3. 資產負債表:表達期末的資產、負債與權益的變動狀況。 4. 現金流量表:表達期初至期末現金增減的原因,以及金額與全期現金的淨變動金額。 ### 相關財報之適用恆等式 * 期末資產=期末負債+期末權益(期末權益=期初權益+收入-費用) * 損益表=收入-費用 * 權益變動表=期初權益+(收入-費用) * 資產負債表=期末資產+(期初權益+收入-費用) > 除收入與費用之外,股東增加投資或者分配盈餘亦會使權益發生變動。 **主要財務報表的關係:** ![](https://i.imgur.com/pZu0poj.png) ### 一般公認的會計原則 近年來,國際財務報導準則(IFRSs)被認為具有成為高品質準則之潛力,因此採用此準則的國家漸多。中華民國於2013年開始採用IFRSs作為編製財務報表的依據,而其他公開發行的公司則自2015年<a style=color:red>「全面」</a>強制採用此報導準則。 > IFRSs介紹 - 台灣證券交易所 超連結:https://www.twse.com.tw/IFRS/about ### 會計基本假設 1. 經濟個體的假設 公司在會計上視為一「獨立之經濟個體」,意旨期資產與負債及其一切損益之計算,應該與股東或者其他個體之會計事項完全分開處理。例如公司股東自用需求的花費、旅遊車資、汽車修繕費用等。 2. 繼續經營假設 若無證據,會計上會假設公司將持續經營,以實現其經營目標並履行社會義務等;意即對於可能發生「結束經營」的情況則不予考量。舉例而言,在評定資產時不會考慮「變現價值」,而負債依其應償債的時間之先後來作分類與排列。 > 若無此假設,則資產應以變現價值作為基準較具意義;負債則應以清償之優先順序排列、而非清償時間的先後。 3. 會計期間的假設 為考量這些會計資訊的使用者,在解讀時能夠及時作決策,因此我們須將企業存在(且持續運作)的期間劃分成若干相等的時段,於各「會計期間」結束時編製各項財務報表,定期提供資訊給使用者參閱。 > 通常會計期間最長為一年,一年的會計期間若以12月31日為結束日,則稱為「歷年會計年度」;以營業之淡季作為結束日則稱為「自然會計年度」。短於一年的會計期間稱為「期中期間」,其所提供者為期中報表(例如半年報、季報等)。 4. 貨幣單位假設 因為會計中的交易事件,時常與貨幣脫離不了關係,因此我們常以此(貨幣)作為標準衡量的單位,易於瞭解且廣泛被接受。 > 雖然每一單位的貨幣價值時常在變動(譬如一美元與新台幣一元的比率),但是為了記錄上的需要,於是我們假設貨幣的價值不變(亦可理解為變動甚少而不考慮)。 > 高等會計我們會針對「幣值增減波動過大」的議題作討論,目前先暫時忽略。 ## 附錄:財務報表要素之內容與分類 1. 第一級分類:類別。(即資產、負債、權益、收入以及費用等五類。) 2. 第二級分類:小分類。(例如資產又分為流動資產與非流動資產兩類。) 3. 第三類分類:性質類別。(例如流動資產又分為現金、短期性投資、應收款項等。) 4. 第四級分類:科目別。(即每一性質的項目再作區分,而成為財務報表的帳戶或「會計科目」。舉凡如應收款項又可分為應收票據、應收帳款、其他應收等。) 5. 第五級分類:子目別。(即會計科目之明細。) <h3 style="text-align:right;">筆2022/02/09</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