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民參與之轉型及重要關鍵 === 下述內容擷取自[〈2014-2016 年開放政府觀察報告:公民參與關鍵結論〉](https://opengovreport.ocf.tw/#tab-0): 二十世紀以來,全球民主體制面臨極大挑戰,許多名義上的民主政體演變為專制政體,只是通過選舉保留民主制度的外貌,而對一個能夠有效運作的民主制度而言,人權的保障與民主參與制度則逐漸消失(The Economist 2014)。人們對自由民主體制的表現,普遍感到挫折、失望與不滿(Pharr and Putnam 2000;Norris 2011;林國明,2016),進而引發了一次又一次的街頭抗爭。2014 年發生的三一八佔領運動,就是台灣人民對代議制度失望而引發的大規模抗爭。面對衰弱的民主體制,審議民主是一條備受期待的可能出路(開放文化基金會,2016:31)。 #### • 具開放精神的公民參與萌芽,以降低門檻與廣大參與為目標 受審議民主、開放政府概念影響而產生的公民參與模式,過程中經常使用網路工具,並以相對不嚴謹的討論形式試圖降低參與門檻,和過去常見的公民參與管道有所區別(例如公聽會),也並非嚴格定義下、小規模且形式嚴謹的審議民主(開放文化基金會,2016:30)。 #### • 上位者的政治意志在公民參與中扮演重要關鍵 具開放精神的公民參與有賴於政治人物的政治意志推動,此政治意志是否能在官僚體制中橫向串聯整合,讓負責不同業務的局處、部門積極參與,是推動參與的重要關鍵(開放文化基金會,2016:30)。 #### • 公民參與發生的時機,直接影響了參與的實質意義 公民參與發生在政策制定的哪個階段,對於參與的影響力有決定性的意義。此外,公民參與的議程設定、議題決定,及公民是否具有倡議權至關重要,參與的機制與過程亦決定了參與的品質(開放文化基金會,2016:30)。 #### • 當前公民參與以實驗性個案為主,部分正試圖制度化 具開放精神的公民參與模式,大部分是實驗性的個案,少部分以行政命令的方式執行,有些公民參與模式正在試圖走向常態化或制度化,例如地方的參與式預算(開放文化基金會,2016:30)。 #### • 透過公務員的培力與中介者的轉譯來增進參與的品質 執行單位、市政府、公民三者的角色定位十分重要。其中,公務人員的培力是當前須處理的重要課題。另外,透過中介者的轉譯,公民參與才能兼顧降低參與門檻及充分知情,同時又能確保有品質的討論(開放文化基金會,2016: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