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ry   HackMD

2024 台灣氣候行動網絡(TCAN)培力營:基礎課程工作坊

如果想要直接看文字結論請展開這段(與本文件最後一段「我們的觀察」是同樣內容)

知己知彼的基礎課程工作坊

這次工作坊的起源,是因為TCAN的組織任務設定與知識資源,發想台灣的環團或許可以共同產出一套「基礎課程」以供未來的新進工作者更能快速上手工作。

籌備期間,我們也釐清了這次 3-4 小時的工作坊中,重點不在於快速聚焦出課程的綱要,而是希望了解每個人的自我判斷「我需要什麼?」並藉由把大家放在一起對話的方式,演繹「知識汲取」本身不見得是單向的傳授,或有高低位階之分。

訪談、問卷以及這次工作坊討論過程中,我們確實發現既有工作習慣「問對的人」有其優勢,這種較為有機的做法能夠以當下面臨的問題出發,有效解決組織或個人的問題。

不過,也容易因為擔心打擾人、個人知識汲取偏好等緣故,可能讓某些資訊或基本知識漏接,團體之間有時需要結盟,但對於彼此的議題未必很了解,或者團體內部負責不同專案的人,對於同事的守備議題也未必很了解。

這時候,問題就不只是溝通轉譯,而是牽涉到一些知識領域,是否可能花一點力氣做通盤的教育訓練,或可省下彼此同步的成本,對新進者而言也降低「問人」的壓力。

有關環境知識的缺口,回顧問卷,大家都有各自期待新進工作者所該了解的知識議題,對於TCAN成員所具備知識的期待則更加全面。工作坊中,每個人在A4紙寫下的「如果只有三堂課」涵蓋了各種議題與技能,顯示出團體差異及工作任務差異的優先順序高低。

分組討論後,可以發現大家所寫到的「三堂課」之中,有些成為了四組分組討論的基礎課程內容,同時,有趣的是,大家在個人A4紙填寫的「無法課程化」的內容,也相當比例地成為後來四組的分組討論之中,產出課程原型所側重的地方。

四組之中,「環境小草工具包」、「新星知我心」、「環運轉大人」、「社恐也能做社會倡議」均提到對於社會運動的理解與認識是重要且優先的,尤其是環境運動史之於整體台灣社會的基本認識,這或許反映了兩天工作坊之中,大家對於環境史的環節很有收穫,覺得需要回顧過往而明白現在的倡議位置。

其次,倡議遊說的能力,以及對於包括國會與政策制定過程的了解,建立起對於政治局勢的判斷,進一步擬定行動策略,也是大家認為環境運動中的基本知識。呼應我們先前訪談中的洞見,也有兩組明確提到研究方法與資料庫的應用,並有一組提出拋出AI輔助的可能;還有一組強調演練與實作。

透過各種表達方法,可以從海報內容及分享內容中,發現大家都希望能讓新進工作者可以一定程度「突破心防」而願意與團體社群的人良好互動,期待新進工作者可以在更加自在、自信或相互信任的氛圍,藉由合作與溝通來完成行動。

工作坊的最後,有人提到「希望以後能夠由資淺工作者,替資深工作者設計一套基礎課程工作坊」,也為整場工作坊討論之中內涵的調性做了一個好的註腳,顯示環境工作者們很在乎彼此夥伴的狀態,無論是未來的新進工作者,過去與現在身旁的同事,都是可以學習的對象,也是反省自身的參照。對於「基礎課程」的期望,因此從各項環境知識的盤點以外,更重視「大家知道自己在做什麼、處於什麼樣的位置」,而讓「社會運動與環境史」成為最大共識。


當天快剪影片連結:https://www.youtube.com/watch?v=p_5bpj4R9Mc

時程與籌備作業

需求釐清

  • 2023/11/22
  • 2023/11/29

訪談作業

  • 2023/12/06 確認訪綱
  • 2023/12/11 「人見人愛的擺攤工作坊」焦點訪談
  • 2023/12/13 「知己知彼的基礎課程工作坊」焦點訪談

問卷作業

  • 2023/12/20 問卷發出
  • 2023/01/09 針對結果提出工作坊調整建議

細流討論

  • 2023/01/16 整併工作坊後的目標設定,確認帶領細節
  • 2023/01/19 工作坊當日再次調整細流

前期籌備成果

關乎工作的知識缺口
Image Not Showing Possible Reasons
  • The image file may be corrupted
  • The server hosting the image is unavailable
  • The image path is incorrect
  • The image format is not supported
Learn More →

Image Not Showing Possible Reasons
  • The image was uploaded to a note which you don't have access to
  • The note which the image was originally uploaded to has been deleted
Learn More →

如果想要看細部內容,請找心智圖

如何補上知識缺口
Image Not Showing Possible Reasons
  • The image file may be corrupted
  • The server hosting the image is unavailable
  • The image path is incorrect
  • The image format is not supported
Learn More →

Image Not Showing Possible Reasons
  • The image was uploaded to a note which you don't have access to
  • The note which the image was originally uploaded to has been deleted
Learn More →

希望新的工作者可以擁有
Image Not Showing Possible Reasons
  • The image file may be corrupted
  • The server hosting the image is unavailable
  • The image path is incorrect
  • The image format is not supported
Learn More →

Image Not Showing Possible Reasons
  • The image was uploaded to a note which you don't have access to
  • The note which the image was originally uploaded to has been deleted
Learn More →

希望新的TCAN成員可以擁有
Image Not Showing Possible Reasons
  • The image file may be corrupted
  • The server hosting the image is unavailable
  • The image path is incorrect
  • The image format is not supported
Learn More →

Image Not Showing Possible Reasons
  • The image was uploaded to a note which you don't have access to
  • The note which the image was originally uploaded to has been deleted
Learn More →

基礎課程焦點訪談的摘要與洞見
Image Not Showing Possible Reasons
  • The image file may be corrupted
  • The server hosting the image is unavailable
  • The image path is incorrect
  • The image format is not supported
Learn More →

Image Not Showing Possible Reasons
  • The image was uploaded to a note which you don't have access to
  • The note which the image was originally uploaded to has been deleted
Learn More →

工作坊完整簡報


簡報下載:請點我

照片、影片下載:請點我

工作坊心智圖

在上面的心智圖中,你可以放大觀看「人見人愛的擺攤工作坊」以及「知己知彼的基礎課程工作坊」這兩個主題,在前期進行焦點訪談與問卷的內容彙整。

同時,你也可以在上面找到當天每一個人心中「最重要的三堂基礎課程」名稱,以及「沒有辦法『課程化』的基礎能力」是什麼。

Image Not Showing Possible Reasons
  • The image file may be corrupted
  • The server hosting the image is unavailable
  • The image path is incorrect
  • The image format is not supported
Learn More →
可以透過滑鼠或觸控板,放大縮小,觀看心智圖的內容。
Image Not Showing Possible Reasons
  • The image file may be corrupted
  • The server hosting the image is unavailable
  • The image path is incorrect
  • The image format is not supported
Learn More →

第一階段:象限討論

Image Not Showing Possible Reasons
  • The image was uploaded to a note which you don't have access to
  • The note which the image was originally uploaded to has been deleted
Learn More →

設計緣由

有關「基礎課程」這個主題,有一個潛在的預設與每個人想法上的差異,在於什麼是「基礎」?上什麼樣的課?我們每一個人需要擁有哪些知識?哪些系統化的知識或者經驗式的知識,是我們這個群體的人已經擁有的?哪些議題是誰的守備範圍,又有誰其實握有相當的了解呢?

我們希望把這些「知識」、「資訊」、「可被分享或學習的主題」拆開來,讓大家可以重新思考這件事。

同時,因為兩天的培訓營,到了尾聲,想必累積一定程度的疲累。我們也在工作坊的自我介紹中,感受大家的活力程度以及「對於另類操作的接受度(感覺很高)」。透過站起身來跑象限的方式鼓舞精神,避免長時間盯著簡報,或者需要嚴肅說話的互動環節,就成為我們當天的議程首選。

而且,我們相信在不預設嚴謹題目與立場光譜的狀況下,可以激盪出更多有趣的發言,也許無法直接對應到基礎課程的設計,但對於心懷問題意識的人,也會有其價值,進而回頭思考我們為什麼要做這些事。

我們穿插了一些「來亂的」、「好像是來亂的其實不是」題目,藉以提升動能,促進象限流動,也讓大家可以輕鬆發言,如果有聽到什麼啟發的話就更是賺到了。這是一個多虧有大家積極發言(或者趁亂休息)而能有收穫的環節。

問題列表:從「沒很懂」到「懂」

  • AI
  • 氫能
  • 環評
  • 《進擊的巨人》的作品寓意
  • 國土計畫法
  • 原民
  • 廚餘機的原理
  • ESG
  • COP
  • DPP
  • CCP
  • 公正轉型
  • 擺攤能力
  • 年輕人溝通能力
  • BLACK PINK
  • 單身即地獄

問題列表:從「YES」到「NO」

  • 常加班
  • 成就感

不過,這個階段真正的重點,在於為下面這個題目暖身:

image

原本還要放「對於新知,慢慢開拓認識 or 先有一套系統?」這個題目,不過因為前面大家已經在談話中分享過了,這題就略過。

本階段重點「遇到挑戰時偏好,自己鑽研 or 尋找外援?」在於接下來如果大家真的要去設計並執行一套「(給新進環團工作者的)基礎課程」,或者我們社群內部共學及自我進修的基礎課程,無論如何,都是一個傳授知識的過程。

然而,基礎課程的設計與執行,對於工作者本身的幫助,究竟大不大呢?在哪些部分、出於哪些理由,大家會覺得「尋求外援」會比「自己鑽研」更有幫助?

在每一個人的分享中,我們發現偏好「自己鑽研」的理由,通常是希望在遇到問題或挑戰的時候,能夠建立一套自己對於議題的認知,能對議題的了解有一定的脈絡,而不是單點解決問題。

除了自我充實、對於整體的了解較為踏實以外,也因為這樣才能夠在接受外部資訊的時候,有足夠的判斷能力。同時,也有許多人提到擔心麻煩別人、怕問的問題太過「基礎」、同事都已經很忙了不好意思打擾等等。

另外,也有人提到資深者或管理階層,可能會遇到有些問題是難以尋求外援,更與自身能力的突破以及組織視野的判斷取捨有關。

不過,在更接近「尋找外援」的理由中,大多都強調這樣能夠更快速、更有效路、更少繞彎路地解決問題,尤其在不同行動者之間的協力合作時,更重視事情的推進效率;有時候則是因為議題本身太過困難,或者有外語障礙,先問人才能避免卡住或誤判。同時,也發現到先決條件在於「能夠馬上找到對的人」、「知道要問誰」。

很多人在這題選擇坐在中間的光譜位置,都強調「case by case」,如果有餘裕的話會選擇先自行鑽研,若有時效性、或者原本在做的事情就有專業分工的話,就積極尋求外援。

從這些分享之中,我們自然能理解「自己鑽研」跟「尋求外援」並不是二選一或完全不同的工作方式,但是我們可以進一步思考,在這個過程之中所遇到的「問題」,是不是能透過一套基礎課程,為將來新進環境領域的工作者省點力氣呢?

不管是:

  • 知識本身具有門檻
  • 知識被表現出來的形式具有門檻(專業領域、外語)
  • 擔心造成同事(被問者、外援者)的負擔
  • 想要建立一套對議題的整體理解而非單點個案

這些都是可能有機會透過課程,或者更友善、相互理解的交流模式,來打下良好基礎的事。

第二階段:分組討論

進入到分組討論前,我們請每一個人填寫「三個課程」跟「沒辦法被課程化的東西」,為分組討論做成暖身。

時間緣故,沒辦法詳細帶到每一個人的內容,因為我們更希望在短時間內讓大家一起完成原型,讓未來設計課程的時候能有個具體的參考。

在「三個課程」這邊,大家的想像其實滿不一樣,或許反映了不同團體守備不同議題的現況,與先前問卷裡面的「知識缺口」盤點的分佈有些類似。因此可能這樣的差異是互為因果的呈現,如果對每一個人撰寫的有興趣的話,可以到心智圖裡面看細節。

有趣的是,如果抽開字面上的意義,實質內涵而言,大家填寫的「無法課程化」的內容,反而相當比例地成為後來四組的分組討論之中,產出課程原型所側重的地方。

image


image


環境小草工具包

環境小草工具包將課程分為「知、情、技能」三塊,三塊各授課 9 hr,共 27 hr,強調提升留任率、工作者的自我成就感以及減少資訊落差;授課者除了組織前輩、TCAN成員以外,還提到NGO工作及心理師能扮演角色:

  • 知:運動史、法規、政法眉角
  • 情:非暴力溝通、性平、合作
  • 技能:資料收集與解讀、AI提升工作效率

社恐也能做社會倡議

社恐也能做社會倡議的TA聚焦在「自認社恐」群體,將課程分為五塊,有步驟、順序性地完成目標「可以hold一個議題」,不管是記者會的公開發言或者倡議規劃;師資除了環運前輩與TCAN,也提到兩屆以上國會助理經驗、記者、心理師等:

  • 社會運動背景脈絡
  • 倡議規劃與判斷
  • 轉譯溝通技巧
  • 模擬情境
  • 實作

新星知我心

新星知我心將課程分為五塊,其中思辨課程與環境史的優先順序沒有共識,並期待在新人入職 3 個月內可以走完這一輪基礎課程;強調課程設計是兼顧新人與老人的需求——「失敗」案例真的失敗嗎?透過這樣的叩問可以拉近彼此距離:

  • 思想史(思辨性質的課程)
  • 環境運動史、台灣重大事件時間軸
  • 研究方法與資料庫使用
  • 政策制定過程與立委遊說
  • 談心(建立信任)

環運轉大人

環運轉大人的TA設定在環運資歷0~1年,一堂2小時共4堂的基礎課,包括認識社會運動、認識台灣、行動策略判斷、價值思維與深度知識;強調形式上可以更加有趣及多元互動,未來也可以「由資淺者設計給資深者的『基礎』課程」:

  • 認識社會運動(何謂campaign、環運史、各團體角色)
  • 先做台灣人再做地球人(本土與國際)
  • 行動策略判斷(政治情勢、共識溝通)
  • 價值思維與深度知(環境哲學等)

有關「人見人愛的擺攤工作坊」

透過事前的訪談,我們盤點了擺攤可能所需要的準備及流程。也觀察到了擺攤所帶給組織的人力焦慮,以及隨之而來的「我們為什麼要擺攤?」關於個人及組織價值的思考。

Screenshot 2024-01-23 at 3.26.24 PM

如果想要看細部內容,請找心智圖

這次因爲參與者多數希望可以由基礎課程開始談起。所以我們只在工作坊的最後五分鐘分享了擺攤訪談得到的一些經驗分享。希望透過這些資訊的透明,來讓各組織能夠有機會了解別人的工作流程,藉此也能在組織間進行工具的分享及交流。

原先的工作坊設計,除了第一步的資訊對齊及工具盤點外,我們也希望能夠透過分組討論,來讓大家討論激盪出,如何能夠針對各組織不同的任務、TA來將擺攤系統化,對民眾及外部作最好的「溝通」?將這次工作坊「對內知己知彼,對外人見人愛」的主題重新串連及呼應。

籌備前期,我們有發現計畫書中已經對擺攤工作坊有初步的操作想像,也有提出可能的操作策略,適度結合「群眾對話能力」等經驗分享與培訓。未來各位也可以再針對這些主題做激盪。

整體觀察

機器的整理(拿上面整理的四組分組討論成果)by chatGPT4.0

台灣幾個環境團體共同設計了針對新進環境運動工作者的基礎課程,其構想涵蓋了多元且豐富的內容。在討論中,各組別提出的設計理念雖各有不同,但都圍繞著增進工作者的知識、技能以及情感認同。

首先,「環境小草工具包」的方案將課程分為知識、情感和技能三大塊,每部分各有9小時的教學時間。這個方案強調提高工作者的留任率和自我成就感,並致力於減少資訊落差。課程內容涵蓋運動史、法規、非暴力溝通、性別平等以及如何利用AI提升工作效率等多元主題。

其次,針對自認為社交恐懼症的群體,「社恐也能做社會倡議」提出了五部分的逐步課程,旨在幫助學員掌握倡議規劃與公開發言的能力。此方案不僅聚焦於社會運動的背景與脈絡,還包括轉譯溝通技巧、模擬情境訓練和實際操作。

「新星知我心」的設計則著眼於思辨性質的課程和環境運動的歷史,並且希望在新進人員入職三個月內完成這些基礎課程。這一方案特別強調了新老工作者之間的互動,透過探討「失敗」案例來促進彼此間的理解和信任。

最後,「環運轉大人」針對有0到1年經驗的工作者,設計了四堂基礎課程,每堂2小時。這個方案著重於介紹社會運動、台灣社會、行動策略以及價值思維。課程設計旨在使學習過程更加有趣和多元化,並提出了未來由資淺者為資深者設計基礎課程的創新構想。

總的來看,這些設計構想展現了各團體對於環境運動工作者教育的深刻思考。從提升核心技能到情感認同,從針對特定群體的專門訓練到促進新老工作者之間的交流,這些設計旨在培養更全面、更能適應環境運動挑戰的工作者。

我們的觀察 by 齊想創造工作室

這次工作坊的起源,是因為TCAN的組織任務設定與知識資源,發想台灣的環團或許可以共同產出一套「基礎課程」以供未來的新進工作者更能快速上手工作。

籌備期間,我們也釐清了這次 3-4 小時的工作坊中,重點不在於快速聚焦出課程的綱要,而是希望了解每個人的自我判斷「我需要什麼?」並藉由把大家放在一起對話的方式,演繹「知識汲取」本身不見得是單向的傳授,或有高低位階之分。

訪談、問卷以及這次工作坊討論過程中,我們確實發現既有工作習慣「問對的人」有其優勢,這種較為有機的做法能夠以當下面臨的問題出發,有效解決組織或個人的問題。

不過,也容易因為擔心打擾人、個人知識汲取偏好等緣故,可能讓某些資訊或基本知識漏接,團體之間有時需要結盟,但對於彼此的議題未必很了解,或者團體內部負責不同專案的人,對於同事的守備議題也未必很了解。

這時候,問題就不只是溝通轉譯,而是牽涉到一些知識領域,是否可能花一點力氣做通盤的教育訓練,或可省下彼此同步的成本,對新進者而言也降低「問人」的壓力。

有關環境知識的缺口,回顧問卷,大家都有各自期待新進工作者所該了解的知識議題,對於TCAN成員所具備知識的期待則更加全面。工作坊中,每個人在A4紙寫下的「如果只有三堂課」涵蓋了各種議題與技能,顯示出團體差異及工作任務差異的優先順序高低。

分組討論後,可以發現大家所寫到的「三堂課」之中,有些成為了四組分組討論的基礎課程內容,同時,有趣的是,大家在個人A4紙填寫的「無法課程化」的內容,也相當比例地成為後來四組的分組討論之中,產出課程原型所側重的地方。

四組之中,「環境小草工具包」、「新星知我心」、「環運轉大人」、「社恐也能做社會倡議」均提到對於社會運動的理解與認識是重要且優先的,尤其是環境運動史之於整體台灣社會的基本認識,這或許反映了兩天工作坊之中,大家對於環境史的環節很有收穫,覺得需要回顧過往而明白現在的倡議位置。

其次,倡議遊說的能力,以及對於包括國會與政策制定過程的了解,建立起對於政治局勢的判斷,進一步擬定行動策略,也是大家認為環境運動中的基本知識。呼應我們先前訪談中的洞見,也有兩組明確提到研究方法與資料庫的應用,並有一組提出拋出AI輔助的可能;還有一組強調演練與實作。

透過各種表達方法,可以從海報內容及分享內容中,發現大家都希望能讓新進工作者可以一定程度「突破心防」而願意與團體社群的人良好互動,期待新進工作者可以在更加自在、自信或相互信任的氛圍,藉由合作與溝通來完成行動。

工作坊的最後,有人提到「希望以後能夠由資淺工作者,替資深工作者設計一套基礎課程工作坊」,也為整場工作坊討論之中內涵的調性做了一個好的註腳,顯示環境工作者們很在乎彼此夥伴的狀態,無論是未來的新進工作者,過去與現在身旁的同事,都是可以學習的對象,也是反省自身的參照。對於「基礎課程」的期望,因此從各項環境知識的盤點以外,更重視「大家知道自己在做什麼、處於什麼樣的位置」,而讓「社會運動與環境史」成為最大共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