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anged 2 years ago
Published Linked with GitHub

2023 環保署「公民生活風險地圖」協作會議

主辦單位:行政院環境保護署
協辦單位:宸訊科技、齊想創造工作室
辦理時間:112 年 5 月 26 日(三)下午 13:30-17:00
辦理地點:舒藏人文空間 116 (台北市中正區忠孝東路二段 116 號 2 樓)


13:00-13:30 報到
13:30-13:50 開場
13:50-14:00 與會者自我介紹
14:00-14:10 政策方向說明(環保署)
14:10-15:20 大場討論:「公民生活風險地圖」
15:20-15:40 休息
15:40-16:20 小組討論
16:20-16:50 小組報告與綜合交流
16:50-17:00 結尾

協作會議精華剪輯影片

本次協作會議的起源與設計

協作會議是一種集思廣益的合作模式,促進多元角色的相互觸發與激盪,尋求階段性共識,為問題提供新的視角和解決方案。

本次協作會議的契機來自環保署開放政府國家行動方案(NAP)的「環境資訊揭露」承諾事項,包括環保署開放政府委員會的相關討論。

開放政府,強調建立公私協力的夥伴關係。協作會議的籌備過程,便試圖體現這樣的精神:本次協作會議由環保署作為公部門的主動發起,而協作會議的籌備工作由宸訊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與齊想創造工作室等民間夥伴來協力完成。也就是說,協作會議籌備過程即體現了公私部門協力的精神。

我們試圖創造開放的姿態,以迎接多元觀點的討論。籌備工作中,除了公私部門在籌備過程中的的互相對齊,我們透過訪談來邀請多元利害關係人參與會議的議題設定,並將訪談的內容濃縮撰寫議題手冊,並製作議題面向的心智圖,來為討論做準備。

協作會議當天,多元的參與者講述自己對於「公民生活風險地圖」的看法,齊想團隊以心智圖整理當天的與會意見,並設計小組討論,讓專業的小組主持人帶領著與會者讓討論更深化。

協作會議會後,這些討論的脈絡與結論將提供給環保署參考。同時,我們也將逐字稿及錄影公開,讓所有關心此議題的人能夠完整掌握本次會議所整理的資訊。

主持人簡報

環保署簡報

議題手冊下載:https://tinyurl.com/2e5m5w2j

心智圖

籌備過程的訪談資料彙整

從「公民生活風險地圖」概念出發的議題探索與討論策略規劃

在訪談工作跟資料研析的過程中,協作會議的工作團隊先從「公民生活風險地圖」概念出發,總體來說,對於如何規劃公民生活風險地圖的策略以及資訊呈現如何呈現,會是直觀上首要的問題。首先會面對的挑戰即是如何拿捏資訊揭露的平衡,提供必要資訊而避免民眾恐慌?若要製作地圖,必須在風險評估中納入民眾的意見與需求,並強調設計應用過程之中考慮特定族群(如高齡、科技不熟悉者)的需求,以及避免假訊息操作與加強民眾的風險認知。

進一步思考地圖之上的價值面向,包括民眾對於「風險」的認知、評估與行為模式,回推是否有最適合不同族群的資訊公開方式,以及適用範圍與應用性如何擴展。開放政府精神之上,公民團體也需要考在推動「公民生活風險」概念上能夠扮演什麼角色。無論是地圖,或者是其他的資訊揭露方法,都需要對用使用者(例如特定社區的居民、或特定人口特徵的族群)真正的需求,並為更長遠的社會溝通做好基礎工作。

訪談過程中,幾位專家提供了國內外相關實踐與經驗分享,我們也盤點了資料開放與運用過程中,可能遇到跨部門、跨領域合作推動的挑戰,並嘗試思考,若不把解法限縮在「地圖」,而是在「公民、生活、風險」三個概念的交織組合,可以進一步發展出了社區參與及公民意識提升等多元路徑,以期回歸讓民眾更加關心自身所處環境的初衷。

強調以使用者為中心,並體現開放政府精神的實作成果

在環保署開放政府工作分組會議之中,提出「公民生活風險地圖」概念的陳治維委員,在訪談中說明這個提案的目的是為了賦予市民更多權能,幫助他們應對不同生活階段的風險。他強調政府數位轉型之中,開放資料的同時也應該將市民需求放在首位。以英國為例,參與式規劃是一個重要環節,而如何帶動參與則是工作坊的核心。期待收集到的資料能夠真正反映市民所需,例如地震風險、淨零轉型等。

此外,他也強調了關注高齡化社會的重要性。在設計軟體或app時應考慮到高齡者的需求。提出公民生活風險地圖的脈絡時是希望以議題的類別,根據不同角色的需求進行規劃,以讓社會安全網更健全。他以「地方創生資料庫」為例,強調需求回推,並將注意力放在人口特徵的改變,例如新住民、二代等,他們的生活需求和風險可能與既有的觀念有所不同。如果製作地圖,應該以多語言呈現,滿足生活在台灣的不同族群的需求。

風險感知與公民參與:從理論到國內外案例實踐的啟發

國立政治大學風險中心的杜文苓教授,強調「風險感知」是一個重要的觸發因素。我們需要讓民眾更加關心生活中的風險,也需要更多在地研究與知識轉譯。重要的是公民參與如何成為重要的環節。以空氣品質監測為例,佈點的選擇可以由公民提供意見,並結合地形與暴露問題等因素,提高空氣監測的有效性。公民參與也可作為環境污染教育的一部分,讓民眾更加了解環境污染對生活的影響。

杜教授以國內的食安議題為例,點出地圖實作上跨部會的挑戰:農委會擔心水質,經濟部擔心工廠,而環保署則負責稽查。部會間若缺乏資料的整合與對齊會導致資訊的片段化。環保署需要面對跨部會合作的挑戰。例如若要擴大議題的廣度,涵蓋健康風險等相關資料,就要與衛福部等其他部會進行合作,有助於達成目標。而無論什麼樣的做法,都要在制度設計上,要將環境正義納入考量,觸動公民感知,使資料得以被善用。

杜教授對國外的案例也有所研究,包括加州南岸的空污檢測方法強調與社區居民進行溝通,邀請居民提供更多資料,以確保政府佈點更符合民眾需求;而美國AB617環境正義法案則針對環境、社經條件和種族等因素劃定環境不正義區,並與當地居民積極合作。

提升公民意識與風險透明度:環保團體的角色與公民社會的向度

地球公民基金會的蔡中岳執行長在訪談中提到,公民生活風險地圖有助於提高公民意識,並將未知的、看不見的風險揭露出來。雖然有可能對房價產生影響,但這不應該是忽略問題的理由;與實價登錄的邏輯相似,然而國外的社區知情權也是類似的實踐方法。如果要做公民生活風險地圖,那必須是有助於在社區中進行資訊透明的溝通,讓大家了解自己並非孤立存在。資訊揭露應帶來風險透明而非恐懼,並有助於更宏觀地檢視環境政策的推動方式。

此外,他也強調如何將高齡或科技不熟悉的族群納入,如何考慮社區的認知和實體互動,以及如何避免被假訊息操作等課題。對於環保署的未來開放政府政策實踐,蔡中岳執行長建議從資訊揭露到如何在社區中揭露和使用資訊進行思考。他認為應該創建一個普通人也會使用的服務,並在開放過程中進行教育陪伴,以消除公民的疑慮。

環境資料使用者的提醒,以及「突發性環境風險」的關懷視角

李翰林博士身為環保署資料的高度使用者,首先提醒環保署手上的資料以及其他相關單位的資訊,如何提供民眾一個友善且容易理解的平台,本身即是值得討論的課題。若能加強資料的整合與呈現,即可提高資料的使用價值。除了環保署的資料,許多其他單位和民間團體也在生產環境資訊。隨著科技的發展,成本降低,民間資料的生成將會越來越多。如何整合這些資料並嫁接至公民生活風險地圖,將是一個重要的挑戰。

在風險認知與民眾的需求方面,李博士舉了台南學甲廢爐渣事件、光電與電動車對環境的影響等案例,說明民眾可以更容易獲得相關資訊,重點是如何提高對風險的正確認知。李博士也提出了面對突發性的環境風險,如毒氣外洩、高雄氣爆等事件,公民生活風險地圖應該具備即時警告和通知功能。這樣的功能可以幫助民眾在第一時間做出適當的應對措施,降低損害。目前既有的國內案例中,消防署的防災e點通APP是一個值得參考的例子,該應用程式整合了各部會的資料,提供民眾即時的防災資訊。

組合「公民、生活、風險」的思考之上,提出實作的想像

因此,我們可以從社區知情權、如何賦權市民、擴大參與的向度以及參與式規劃等面向進行討論。在目前環保署既有的資料與應用基礎之上,結合多元利害關係人的議題面向盤點,在協作會議當天更深入探討「公民、生活、風險」概念的交織內涵。

協作會議逐字稿

小組討論成果

第二組結論報告摘要

第二組的討論側重於公民生活風險地圖的使用和理解,以及如何有效地利用這種工具來改進公眾的環境意識和行為。首先,他們認為需要明確界定公眾真正需要和想要了解的問題,並認識到資訊過多可能會導致混淆。因此,應該考慮與地區領導者如鄰里長合作,尤其是考慮到部分群體,如長者,可能無法輕易接觸到這個應用。

在資訊揭露的過程中,他們強調政府需要更科學的態度,並根據專家意見將議題區分為立即性問題和非迫切性問題,以避免不必要的恐慌。此外,各部會的溝通整合和立場一致性被視為關鍵,特別是在揭露資訊後,以避免公眾對政府的混淆和不信任。

他們還提到了特殊的目標受眾,如兒童,強調將環境教育融入日常生活中,以培養他們的環保意識和行為。他們還提到了碳權的問題,並提出了創建一種經濟模式讓碳權在社會上自然運作,給予民眾參與的誘因。

此外,討論中還包括如何促使公眾參與環保行動,比如打掃社區,以及建立感情和身份認同感。他們也提出,需要賦予一些行為義務性質,比如環境教育的時間,同時給予情感誘因。最後,他們提出了關於家電能耗的想法,希望政府能與廠商合作,讓民眾更容易了解家電的即時和總體用電量。

第一組結論報告摘要

第一組在討論中同樣專注於民眾對於公民生活風險地圖的目的,特別是找出民眾的真實需求是什麼。他們提到的問題和關切可能涵蓋許多議題,如環境污染,或者是像「行人地獄」這樣的現代城市問題,這些議題分別對應到不同的風險情境,如路邊的垃圾亂丟,或者是涉及淹水資訊和交通事故的情況,還有空氣和噪音污染等環境議題。

另一個重要的議題是與焚化爐相關的問題,尤其是他們產生的異味,這可能會影響住在附近的民眾。這些都是民眾可能會關注的議題,而這些議題的多樣性則影響了他們在開發出來的網站或者是 app 中如何整合這麼多的資訊,以及如何客製化讓民眾可以快速的看到自己在乎的那個風險議題。

除了讓民眾知道如何使用這個app,他們認為更重要的是建立重要的溝通管道,例如利用里長作為溝通的渠道,讓居民能夠接觸到有力人士或者是能夠解決問題的管道。這樣,從感知資訊到建立管道,到最後採取行動的過程中,他們將以幫助民眾鋪路的方式來讓他們可以更無痛地去做到這些事情。

他們還提到了app的客製化,也就是根據每個用戶的情境和需求,提供他們所需要的資訊,以便他們能夠更好地採取行動。例如,如果有人住在焚化爐旁邊,他們打開app時就可以看到他們最關心的信息。這種客製化的功能,將有助於提高資訊的易讀性和易用性,並真正符合用戶的需求。

第三組結論報告摘要

第三組的討論圍繞著風險的種類與類型,包括生活中各種可能出現的環境問題,如空氣污染、噪音、震動、輻射、紫外線、電磁波等。其中,有些風險具有急迫性,例如噪音和震動,這類風險可能會突然出現並在一段時間後消失。這些風險通常有其好發地點,並可透過熱點地圖進行呈現。

一些風險與城鄉地區有所差異,例如交通和行人安全問題,而其他風險則可能受天氣影響,如颱風過後可能導致水質變化。該組別認為生活風險地圖應具備幾個目標:幫助降低風險,提高使用者對風險的承受和認知能力,並使民眾了解風險可能出現的地方。

他們提到,民眾應該能反映出現在特定地方的問題,比如垃圾傾倒問題,並能夠請求政府機關進行相應處理。另一個關注的點是,不同族群在面對風險時的資本和脆弱性可能不同,這可能需要透過其他方式來處理。

在資訊公開方面,第三組認為公開檢測方法將有助於增強民眾對其科學依據的信任,並能提高公眾對這些方法的認識。他們亦強調了心理風險的存在,認為某些地區或族群可能較易遭遇到較高的心理風險。

最後,他們討論了風險地圖的推廣方法,如透過社區分享、資料平台,甚至與業務單位、廠商等進行合作。整體而言,該組別探討了風險地圖的多種潛在應用,以及如何進一步提升其實用性和覆蓋範圍。

現場彙整結論:公私知識互動、跨部會、分眾分議題、降低風險

這場會議是從一個概念出發:「公民生活風險地圖」。

題目原初設定是從「地圖」這個解法;但是在訪談過程中,更深刻切入到風險本身;協作會議當天則是更從環境主題出發,去探詢公民生活的本質以及資訊需求。

地圖 ➡️ 公民、風險 ➡️ 生活、資訊

三組的報告內容分別涵蓋了許多重要的概念和方案。討論的重點多集中於公民生活風險地圖與相關議題,與會者除了關注地圖本身的概念,更多的討論實質上集中於資訊、生活、需求這三大主題。

首先,大家的報告都強調了政府與民眾間知識的互動性。政府要能了解民眾的需求,並透過基層節點進行傳達,以解決民眾對於短期和長期風險判斷的困擾。尤其在食安問題上,如何讓民眾理解並判斷其急迫性成為一個重要的議題。

其次,三組報告都提到跨部會的溝通和整合,強調需要跨越不同部門的資訊來解決風險問題。包括環保署、衛福部、經濟部、教育部等都被提及,顯示出資訊整合的重要性。

再者,報告提到需要針對不同族群做討論,包括長照族群、兒童等,將環境教育生活化,從碳權議題到如何在基層節點傳遞正確的資訊等,都是需要深入探討的問題。

另一方面,報告亦提到如何以議題作為區分,使不同的使用者能看到自己最需要的資訊,並強調社區溝通的重要性。強調了風險急迫性的議題,如噪音、震動等日常風險,與此同時,也提到了行人安全等議題。

最後,大家關切提到要如何降低風險,並強調需要針對高敏感或脆弱族群做出客製化的服務。盤點社區的層面,包括管委會等,以及如何結合社交媒體等不同的通路與介面來交流資訊。

Select a rep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