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者:吳秋園
時 間:2017年1月7日
這學期期末報告總算結束了,組員的努力有目共睹,只要這學期做報告的流程學好以後,四年社會系報告都不需要擔心了。當然這套流程也只是眾多打恐龍技術的其中之一,千萬不要當作能吃遍天下的技術。
來說說為何我會想要帶大一社會學吧,比較實際的因素是上了研究所幾乎沒跟家裡拿一毛錢,其他選修課助教那薪水又…不好說不好說,於是就選擇薪水比較高的社會學助教了(結果自我剝削下工時也好可怕)。另一項因素則是我曾經在社會統計課程擔任好幾個學期的助教,有時候常常會納悶有些學生為什麼升到大二仍然想不出一個切適的研究問題或問題意識。大二社統助教的任務應該是指導學生如何用統計工具好好的回答研究問題,而不是陪學生一起想問題意識。所以即使我看到很多不甚滿意的問題意識仍然會就他們想回答的問題指導如何操作分析,所以說不定很多同學覺得為什麼秋園都不和他們討論問題意識呢?只好跟各位說聲抱歉,因為同學已經是大二生,我會認為這是你們已經應該要具備的能力了(但我還是很用心在帶社統的QQ)。但另一方面則想要從大一開始扎扎實實的磨練想問題意識的能力,基於這個理由,想去大一社會學當助教並參與觀察的種子也在心裡悄悄種下。還有一個理由是,也許是我在腦補,大家覺得我獨尊統計、量化霸權、連功能論者都聽說過,因此想去帶領小組好好做好質性研究的動機也就更強烈了。但不可諱言的,在方法論取徑上我仍然比較偏向實證主義,如果有同學有意從事文化研究等詮釋意義的研究可能就比較不適合讓我當助教了。
而這學期主要設定幾個目標,希望在這學期能好好跟同學分享這些觀念:
我一開始並不急著讓同學開始想研究題目,而是按照花妹老師設定的課綱,等前三週社會學的基本概念學好之後再讓他們著手思考自己好奇的問題是什麼?如何用社會學的角度嘗試回答問題?我主要就以前的觀察想出一些改進策略,第一就是討論過於沒效率,社會系的學生常有一種迷思,覺得要漏夜討論報告才能做比較好。但其實只代表討論沒效率而已,只要做好下列事項包準提早回宿舍洗洗睡坐等報告開始。討論要有效率其實需要幾項前提,除了需要有好的帶討論角色,另外最重要的一點是:必須要先念過書。空想是想不出好的問題意識的,除非你人生歷練豐富、觀察社會入微,不然老實說根本不會知道自己好奇什麼問題,或知道有什麼問題是有趣的。要補足這方面不足就必須立基在前人的研究之中,在閱讀書本、文獻的過程會快速的經歷別人的研究歷程甚至是人生歷程,這時候就會開始反思,有那些地方是別人談過的部分,有那些地方是你很好奇但時還沒有人做的部分。這時候和別人討論報告才有意義,因為你已經對自己好奇的東西出現一些想像了,而想問題意識的技巧是一種默會至知的過程,我會不斷讓同學提出自己的問題意識,在指出那些問題意識實際研究時會面臨到什麼問題(感謝那非以前的訓練XD),但這過程中可能很多同學覺得我怎麼一直賣關子,都不講哪些問題意識對,因為問題意識沒有對不對,只有好不好,一方面也算慢慢讓他們脫離有正確答案的學習思維吧。
第二部分是:教同學如何念書。老實說我到大三下學期後才算真的學會怎麼念書,我在大一的時候根本不知道怎麼念書,討論讀本也只是幾個不知道念不念的懂的同學互相討論,有時還會越搞越迷糊。當然我沒辦法確保同學是不是真的能念懂別人的研究,但有幾個指南是可以遵循的。給我帶的同學應該都記得我在和各位討論讀本時都會請你們先抓出這篇研究的大架構長什麼樣子,才會開始討論文本內容,當你抓出每段落的分析主要在講什麼的時候,讀文本時便不會像大海撈針,覺得每個部分都在講不同的東西,反之能不斷從文本發現作者想對話的議題,而這屆大一同學很幸運,閱讀與寫作大改版,相信梅香老師也有訓練大家念書的能力。另外,當前述條件滿足,搞清出作者想回答的東西時,也就能開始從自身經驗和作者對話了,好的批判性問題就會由此誕生。
第三個部份是:研究過程與研究倫理,我在大一的時候完全沒受過田野訓練、研究倫理的觀念。馬上就丟出田野,這種後果就是:常常破壞了研究者與田野的關係。同樣也比較幸運的事,花妹老師上學期決定在中山進行田野,校園內的敏感性相較於校外會較低一點,也比較不容易破壞田野關係(當然還是有可能發生),討論時也會跟同學分享幾個經典研究倫理問題,例如經典的茶室研究及電擊實驗。還有之前旗津營聽到美華老師分享自己的例子,千叮嚀萬囑咐就是希望組員能以研究倫理擺優先,不要為了想拿學分或完成作業傷了受訪者的心,甚至是讓受訪者不滿。而研究技巧的方面,雖然大一通常採用半結構式訪談,但社會統計設計問卷時的要點還是有許多得以參考之處:例如那些問題問的太模糊?那些問題能夠深究,敏感的問題如何排列順序、修改語氣?如何避免引導性問題等等要點。接著,比較重要的部分是如何進行研究?我常常跟組員說不要有做研究的迷思,好的質性研究是從田野過程中逐漸修正問題與原先的想像,從來不會有一步到位的研究。所以每次田野完都會不斷和組員討論發現那些有趣的問題,那些和閱讀的文獻相似,那些又跟文獻的說法不同。在帶著自己發想出來的研究問題不斷的充實自己的文獻量(當然才大一,不管是讀書或是找文獻我都是要求最低標準,也會確認上週閱讀量會不會負擔過重)、逐步修正訪綱,慢慢從這些資料挖掘出意義。
套一句吳嘉苓老師研究法書上的話,研究者會逐漸在研究過程修正對田野的想像,不像統計要在母體當中抽取具代表性的樣本。質性要做的是原本想像田野是一個方形,但研究後來可能會慢慢發現其實它是圓形或是菱形,逐步了解受訪者和其他受訪者、結構、權力的相互關係長什麼樣子。
最後就是理論方面:我最討厭的一件事就是吊書袋。可能很多同學覺得要做一個厲害的研究背後一定要有一個厲害的理論,所以都要引用很厲害的理論家寫出來的經典理論框架。但這會面臨到一些限制,第一,理論都是抽象化的結果,沒有研究資料會全面滿足理論描述,甚至質性研究一像目標就是要同中求異,透過異例充實理論。如果硬要套用某架構結果往往削足適履,把符合理論的資料丟進去,不符合理論的資料丟出去。我的作法是,盡量避免使用特定學術名詞,如果能用白話文講出來的東西就盡量用白話文講出來。只要研究是基於社會學的思路進行,就會是一份好報告,而不用一定要套用哪些大師說過的話才會是好研究。因此我兩個小組都很好的討論出具有社會學觀點的研究:權力如何在不同空間下影響底層勞動者的各個面向?(便是討論權力如何受不同社會脈絡影響,甚至可能加深勞動者處境上的不平等)、僑外生面臨學校哪些限制,又發展出哪些策略(便是社會會討論微觀行動與巨觀結構的關係,並強調了人與行動組織的能動性如何彰顯出來?),兩個研究都建立在舊有研究上,也在該議題討論上提出創新的觀點,往前推進一小步。重要的是,分析架構不是一開始訂好的,而是在觀察、紀錄、討論、閱讀的過程中逐步修正出來的。就我看來,他們甚至提出了一個新的小小理論出來。最後的結果我很滿意,也看到各位組員在過程中崩潰的努力XD雖然效率還是有待加強,不過我對大一生還是很仁慈的啦(不管是在念書或報告上)。
雖然還是有一些未竟之處,首先就是上述的修改訪綱的過程由於學期期間太過短暫,沒辦法確實的操作過一輪。同樣的田野量也不足以支撐到理論飽和,只能做到支撐出一個分析的模板出現而已,研究結論也可能只是暫時性的。時間太短也差點讓最後的分析架構浮不出來,後來我也才深刻體認到務實的操作一次質性研究這麼困難且費時,難怪許多人都會偷吃步先想好架構。真心希望社會學能改成一學年一份報告的類社調模式啊。說到這麼,想的到想講的也差不多了,下學期也要開始自己的研究,不能繼續帶組。從今年帶大一研究的經驗也許也能對我自己研究有一些啟發。也感謝高華老師、美華老師、毓澤老師、花妹老師與其他教導過我的老師及助教(尤其是那非)讓我對研究有更深刻的理解,當然也有這學期被我狠狠操過的組員,抱歉,為了未來社統助教的幸福,我必須讓你們好好學會做研究的方法XD。疑?我還有期末報告沒交,先忙了!
文章內容毫無章法
趕緊趁著還記得隨意記錄下來了
以後在看到應該會嫌死自己這篇文章了
線上社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