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ry   HackMD

東亞海權筆記

內容節錄於:應俊豪教授的課程。

上篇

遠洋航行:起始於宋元


船體結構

  1. 船舵
    • 升降舵(運河、長江)
      • 因應水深變化
      • 避免卡住
    • 平衡舵、副舵
  2. 水密艙(遠洋)
    Image Not Showing Possible Reasons
    • The image was uploaded to a note which you don't have access to
    • The note which the image was originally uploaded to has been deleted
    Learn More →
    • 1.有隔間避免破洞
      • 參考竹子的設計
      • 魏晉南北朝出現、宋元成熟
      • 水線下防水漆避免腐爛
      • 艙板用高等的橡木
    • 2.強化橫向結構
    • 3.提升浮力
    • 4.倉儲管理
    • 5.避免貨物集中
  3. 尖底船
    • 尖首能破浪、不容易裂
    • 尖底插在水中、穩
    • 長江北(北洋) 沙岸 沙船 平底 方首
  4. 防搖龍骨:側面與底部的交界
    Image Not Showing Possible Reasons
    • The image was uploaded to a note which you don't have access to
    • The note which the image was originally uploaded to has been deleted
    Learn More →
  5. 船體板組裝(增強防水)
    • 雙層板、三重板
    • 平接、斜口、榫接
  6. 船上藝術:船客、居甚安適、攜家眷等
    • 旅遊業興起(宋元)
  • 遠洋、海船必備:

    Image Not Showing Possible Reasons
    • The image was uploaded to a note which you don't have access to
    • The note which the image was originally uploaded to has been deleted
    Learn More →

    • 複數桅桿
    • 龍骨
    • 水密隔間艙
    • 船底尖(插在水中,穩)、
    • 船首尖(破浪)
  • 船的大小

    • 中式輪船:桅桿數
      • 宋元標準海戰船:四桅
    • 西式輪船:噸位數

動力及航行工具

  1. 車船
    Image Not Showing Possible Reasons
    • The image was uploaded to a note which you don't have access to
    • The note which the image was originally uploaded to has been deleted
    Learn More →
    • 人力輪船
    • 木葉輪
    • 戰船及遊船 → 快船
  2. 桅桿:數量區分船的大小
    • 活動式桅桿(方便收帆)
      • 運河(過橋)
      • 讓桅桿傾倒
    • 材質:布帆(棉)、篷帆(草、竹、中式帆)
    • 風的方向
      • 正風用帆(布有彈性,兜風而行,容易偏轉)
      • 偏風用篷(竹是硬的)
  3. 槳櫓:差別在位置
    Image Not Showing Possible Reasons
    • The image was uploaded to a note which you don't have access to
    • The note which the image was originally uploaded to has been deleted
    Learn More →
    • 上圖:上是橹,下是槳
    • 櫓在船尾(左右搖前進)
  4. 竹竿測水深:繩重船錘以試之
  5. 定泊工具:
    • 石椗(大船)
    • 木石錨(中)
    • 木椗(小)
    • 鐵錨(最少→貴、少、被偷來變賣)
      在日本海常被撈到(重要航道、古戰場)
  6. 人力:宋代人力過剩

古代航海:造船與導航

  1. 樣本(船隻設計圖)、船模(比例尺模型船)
    • 量產
    • 組裝工廠(規格化、標準化)
  2. 滑道下水法
    • 大型船的出現(人力無法拉動)
  3. 船塢:世界最早的記載
    • 抽澳中水將船置空中
    • 修補
  4. 修船:海船一年修(加板)、三年換

導航:指南針、航海羅經

Image Not Showing Possible Reasons
  • The image was uploaded to a note which you don't have access to
  • The note which the image was originally uploaded to has been deleted
Learn More →

  1. 水浮法指南針:偏丙向(地磁偏角)
  2. 水羅盤:針盤放水與磁針,帶有方位標誌
  3. 24方位:天干10(時間)、地支12(地理)、八卦8,主地支插天干跟八卦
    地支跨一格12,天干從正東旁兩側順時針(不放戊己)8,八卦塞四個角落4
    • (正北)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 (正東)甲乙丙丁庚辛壬癸
    • (東北)艮巽坤乾
      Image Not Showing Possible Reasons
      • The image was uploaded to a note which you don't have access to
      • The note which the image was originally uploaded to has been deleted
      Learn More →

      48方位:正位、縫位(兩正位的中間)

古代航海:水師戰船

  1. 宋會要〈食貨〉
    • 造船數隨時間變少(船變大、單船的品質高)
    • 功能類型變多(長江上的戰爭頻繁)
    • 南宋造船頻率高(地理位置、南宋的邊界是長城)
  2. 戰船型式:車船等
    • 有樓(大) → 樓船(三樓) 鬥艦(一樓)
      先鋒船(中) → 蒙衝(有竹棚)
      速度(小) → 走舸(甲板上無東西) 遊艇(巡遊快艇、小船)
    • 大小:樓船(三樓)>鬥艦(一樓)>蒙衝(有竹棚)>走舸(甲板上無東西)>遊艇(巡遊快艇、小船)
    • 樓船戰線(水上長城)
      Image Not Showing Possible Reasons
      • The image was uploaded to a note which you don't have access to
      • The note which the image was originally uploaded to has been deleted
      Learn More →

      a. 城牆 → 射箭、防登船
      b. 矛孔 → 退守用長矛
      c. 樓船拍桿 → 砸船兵器
    • 蒙衝:先鋒船,棚子防弓箭、生牛皮不助燃
    • 特殊船:有鳥、魚最快
      • 海鶻
      • 多槳船
      • 鐵壁鏵嘴船(高防高攻)
      • 鱽魚船(帶魚船)
      • 海鰍船
      • 無底船(多一個外層假舷,或是中間挖洞,避免接舷戰)

南宋與蒙古

  • 南宋的自保

    • 宋、元、明 往海發展
    • 南宋(造船、火器、經濟)
    • 南宋章誼:打造水上長城 水軍
    • 完成百年防線
      1. 在長江、漢水、淮河建立水上長城
      2. 利用口袋戰法包圍
      3. 常征戰區變真空障壁(無人帶)
        漢水:在長江與淮河中間,最危險、襄陽城(岳飛)、雙口袋的中心
        Image Not Showing Possible Reasons
        • The image was uploaded to a note which you don't have access to
        • The note which the image was originally uploaded to has been deleted
        Learn More →
  • 蒙古勝利的原因

    • 騎兵隊
    • 蒙古馬
    • 善於吸收與學習
    • 水陸協同三面夾擊水戰法(水軍、弩砲、騎兵隊)
      將邊緣城池孤立,圍城,各個擊破。
      襄陽城(呂文煥)守五六年,樊城(屠城)、襄城(投降)。
      導致南宋其他軍隊倒戈、投降。吸收南宋征日。
    • 時間:西征花剌子模(吸收駑砲人才)→襄陽投降(水陸協同三面夾擊水戰法)→征日失敗(吸收南宋,颱風失敗)→滅宋(倒戈、投降)
  • 蒙古三次西征

    • 一次:遠征花剌子模 搶絲路的商業利益 察合台汗國
      1. 吃肉紙、肉絲、肉條(保存、輕、脫水)
      2. 夜間行軍(不紮營)
      3. 換馬(不休息)
      4. 藏兵
      5. 屠城(威脅)
    • 二次:拔都西征(長子西征) 遠征俄羅斯、東歐
      幫忙父親、大哥打出欽察汗國
    • 三次:旭列兀西征 遠征西亞、阿拉伯半島
      建立伊兒汗國
  • 元世祖忽必烈(紀錄片)

    • 大都(北京)
    • 貿易:銀子,三大貿易港(臨安、泉州、廣州)
    • 鹽引:鹽專賣(只能以銀購買)
    • 挖銀子:雲南省(大理國),穩定經濟
    • 時間:遠征大理國(南宋背後)→蒙哥掛掉 →忽必烈打掉阿里不哥→忽必烈大汗→建立元朝

下篇

怒海爭鋒

  • 地獄號(法) → 私掠船
  • 驚奇號(英) → 海軍
  • 私掠船:民間的軍艦,能夠合法劫掠敵國船隻
  • 地區:美洲
  • 時間:拿破崙戰爭
  • 主角取名與烏龜有關
  • 風向與砲擊點有關,船會因風而傾斜。

一、蒙古征日的可能動機

  • 國書:
    1. ❌蒙古有征日之意(最後通牒)
    2. ✔️國交受挫:中國傳統的外交辭令,並無征日之意。但日本多次不回覆才引發戰爭。
    3. 內容:
      • 小國→日本。
      • 而無一乘之使→沒有派使臣。
      • 不相通好,豈一家之理→日本不與蒙古通好,沒有不以蒙古為家的道理。
      • 王其圖之→天皇請好好想想。
  • 高麗致日本國王書:
    無利其貢獻,「但以無外之名高於天下耳」
    • →沒有天外天
    • →中國想要天朝之名,並承認中國是天下中心。

二、日本的反應

因朝廷與鎌倉幕府的角力

  • 天皇 → 主張回信:日為神國的地位
  • 幕府 → 堅持不回信
  • 不回信的原因:內鬥外交的主導權
  • 結果:增加祭祀活動(神佛之力)
  • 幕府反應的傳統解釋
    1. ❌島國心態:不知蒙古強大(矛盾:不殺使者)
    2. ❌有恃無恐:有海洋之力(矛盾:無備戰)
      → 神之戰:不做準備
  • 幕府反應的新解釋
    1. 爭奪外交主導權
    2. 三國史觀:天竺(印度)、震旦(中國)、日本
    3. 禪宗:蒙古是妖魔(宗教思想)
    4. 南宋渡日僧侶的影響:以蒙古為夷(民族思想)
    5. 過去的外患:新羅海賊、女真人入侵等

三、蒙古征日過程

蒙古第一次征日(文永之役)

  • 目的:拿下九州,威攝日本。
  • 蒙古戰前
    • 蒙古特使趙陽辟,軟禁對馬島一年
    • 打探日本風情
    • 唯獨沒有氣候狀況
  • 蒙古軍隊
    • 蒙古遠征艦隊:900艘
    • 千料舟:千石主艦300
    • 拔都魯:輕疾舟300
    • 汲水小舟300
    • 組成:被吸收的軍隊
      • 元軍(屯田、女真、水軍)
      • 高麗軍
      • 約3-4萬人
  • 日本防守駐軍:
    • 九州:產量→農戶→一丁→共6-7萬人
  • 蒙古戰略與失敗
    • 對馬、壹岐之戰(屠殺)
      → 男子殺光、女子折磨(恐嚇),最後全殺光
    • 赤坂之戰:津今佯攻、主攻太宰府
    • 連戰接捷、遇風輒止:海上死傷慘重
  • 兩軍戰力比較
    • 元軍:團體戰法
      • 短弓為主、彎刀為輔,足也有長槍者
      • 射程短、射速快,長槍牽制騎兵
    • 日軍:個人英雄主義
      • 大刀為主、長工為輔
  • 戰鬥過程:
    • 擊鼓鳴鑼→驚動馬匹
    • 矢塗黃金水→如同毒藥
    • 射箭如雨
    • 長矛刺進鎧甲縫隙
    • 包圍戰法:中間分開,兩邊退開,讓馬深入合圍
    • 當時已有鐵砲(日)=步槍

第一次征日後,使者赴日
因上次颱風撤軍,並非戰敗


第二次征日(弘安之役),滅宋後

  • 蒙古戰前準備
    • 因二次斬殺元使
    • 高麗設征日機構 - 行省
      →征服決心
  • 兵力與組成:14-15萬
    • 先鋒 東路軍900艘(朝鮮出發)
      • 蒙古兵
      • 漢軍(長江以北,契丹、女真、北宋的漢人)
      • 高麗軍
    • 主力 江南軍3500艘 10-11萬(吸收南宋)
      • 江南軍 = 新附軍
        • 南宋降兵
        • 潰軍
        • 刑徒
        • 海盜
        • 回回人(穆斯林)
        • 避罪附宋蒙古人
        • 回回人→伊斯蘭教人(回教)
      • 把這些危險人物流放日本(殖民) → 殖民戰爭
  • 日本的戰前準備
    • 第一次 → 拜拜
    • 第二次 →
    1. 防壘戰術(海上長城)
      • 博多灣的登陸地點設防壘
      • 阻止蒙軍登陸
    2. 九州:「九國輪番守備制」= 中國的番上
      輪流守備,每年徵招三個月(各戶出一丁)
      • 第一線:兩封國
      • 第二線:九州軍
      • 第三線:協防
  • 蒙軍攻勢
    • 屠殺三島(壹岐、對馬、鷹島)
      形成三島海寇(痛恨高麗,日韓世仇)
      (後來2003 前二三十年 北韓滲透抓日本人
      協助北韓人訓練間諜 與 培養日人滲透)
    • 第一步:佔領對馬、壹岐島
    • 第二步:1/3兵力攻打長門 → 控制關門海峽
      • 長門支隊:打長門,封鎖水路(截斷援軍)
    • 第三步:登陸作戰(志賀半島之戰)
      • 長小、陸橋狹長(不好進軍)
      • 長因為:無防壘,只有這個登陸地點(陷阱)
      • 壹岐海戰:日本水軍進襲壹岐
        元軍以巨鑑編成圓陣,以石弩攻敵
        日軍敗退
    • 江南軍遲到
      • 沿海岸費時 → 江船需貼岸航行:因江南軍為南宋駐軍
      • 糧食沒有及時收成
    • 江南軍抵達
      • 博多灣 轉打 伊萬里灣
      • 屠殺平戶、鷹島
      • 江南:平戶(前進指揮所)
      • 東路軍:壹岐(前進指揮所)
    • 颱風來了:
      • 江南軍(江船)損失最嚴重
      • 新附軍(南宋人) →不殺 變奴隸
      • 蒙古、高麗、漢人(長江以北) →全殺
      • 長官修船逃跑、其餘人垂死掙扎

戰後

  • 第一次敗因:沒有颱風資訊。
  • 第二次的敗因:日本的兩項戰術,拖時間、改地點。
  • 後續使者:
    1283 颱風則返
    1284 對馬被殺

提出第三次征日

  • 蒙古軍為主力
    1. 臣子反對
    2. 蒙古草原局勢不穩
      • 調動軍隊 無法牽制蒙古草原
        可能發生內戰
    3. 忽必烈病逝
  • 戰後
    神風(颱風)在日本的地位:
    1. 多次拯救日本
    2. 神風特攻隊

四、鄭和(馬和)下西洋

馬和

  • 馬和 + 雲南人:回教徒
  • 馬「哈只」(父):因去麥加朝聖
  • 朱棣的貼身太監
  • 找鄭和的原因:
    • 高貴的回教徒背景。
    • 與朱棣關係好。
    • 軍事經驗,耳濡目染。
  • 朱棣之母:碽妃(高麗人)

開國

  • 朱元璋清算開國功臣:徐達等,比如藍玉案(九誅)
  • 長子放身邊
    • 其他兒子與功臣女兒結為連理,一同守天下
    • 朱標(長子)之死:立長孫

下東洋

  1. 成祖派使者曉喻四方(得位不正,以朝貢證明其地位)
  2. 琉球(沖繩)日本暹羅(泰國)等來朝
  3. 鄭和率軍使日,日國王(幕府大將軍)源道義,十年一貢的「勘合貿易(一式兩份的證明)」或稱朝貢貿易
  4. 書信(日):抓海盜(倭寇、浪人),求獎勵。

下西洋

  1. 尋找惠帝
  2. 宣揚國威
  3. 海外貿易
  4. 打擊中亞帖木兒帝國(可能聯合大國)
    • 被日學者推翻,他國沒有文獻記載,明朝可能不知其強大
  • 中國三大港:杭州、泉州、廣州
  • 大造船
    • 第一年 新修改造500海船
    • 第二至四年 1681艘
  • 大明:南京建都
    城池不規則形 → 外圍依自然水道建造(活水)
    • 使其易受難攻
  • 建造寶船:城池西北方的 南京龍江船廠
    → 造大船的證據
    1. 大船塢與方向
    2. 大舵桿
  • 寶船設計
    1. 木製
    2. 平底沙船福船拼接:寶船體
    3. 寶船體:水線下福船船體(尖底)、水線上沙船動力(桅桿、風帆、繩索)
    4. 規格:長44丈4尺、寬18丈,四層甲板,指四方(世界盡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