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itle: 【母職或事業:突破女性窮忙的困境】〔35沙龍〕3月場-女性專題 image: https://i.imgur.com/09acTE6.png description: 2022/03/12(六) 14:00-16:00 東海大學人文創新與社會實踐計畫 --- # 【母職或事業:突破女性窮忙的困境】 ### 〔35沙龍〕3月場-女性專題 ![](https://i.imgur.com/09acTE6.png) * 沙龍主人: 親子共學團暨歐巴桑聯盟薛安琪 刺繡太太廖瑞君 東海大學中文系高禎臨老師 * 時間:2022/03/12(六) 14:00-16:00 * 地點:好伴社計一樓 * 主辦單位:東海大學人文創新與社會實踐計畫 * 文播:許恩恩 ## 開場/林心乙 大家好,先跟大家自我介紹,我是心乙,我是東海人社計畫研究助理,想知道大家是怎麼知道這場活動?粉專?老師介紹?沒關係,待會陸陸續續再聊。三五沙龍是從去年四月,就在這個空間,雖然學校是研究型團隊,但在地也跟不一樣的社區社群合作,合作過程中,不只是把這些成果寫成論文,也希望在思想上的成長,能夠跟在地夥伴有更直接的交流跟接觸。 透過研究跟實踐之間的交流激盪,也期待未來能夠在台中舊城區更有影響力,所以稱之為是取之於社會、用之於社會,希望跟在地夥伴有更深刻關係。 很高興邀請到三位講者,薛安琪是親子共學團跟歐巴桑聯盟的雙重身份,廖瑞君是東海人社夥伴,也是刺繡太太粉專的經營者,第三位是東海大學中文系禎臨老師。 大家知道因為有三八婦女節,而有女性身體,討論當代女性角色跟過去養育兒女的角色有點不太一樣,好像有更多嚮往,可以去追求事業上的發展,但過去期待女性養家的角色並沒有退散去,我們就是帶著這個角色。新舊期待之間,我們是更自由了,還是有更多困境?是我們人生中很重要的追求。接下來就歡迎講者分享。 ## 經驗分享 (14:05-15:05) ### 薛安琪 我是薛安琪,我是代表親子共學跟歐巴桑聯盟,我們團體還滿特別,先簡單介紹一下背景。我們在關心教育改革或社會運動的前輩,都叫我們「住海邊、管很寬」的團體。本來只是媽媽帶著小孩,其實在都市裡,小孩沒有很多地方可以去,如果有人聽不懂台語我可以轉譯一下。其實小孩活動空間受到很大限縮,沒什麼地方跑,或者要從事比較大的活動,會擔心社區大樓鄰居會抗議。我們就組成親子共學團,歡迎大家一起帶小孩出來玩,讓他們有長時間一起在公園裡相處,長時間做相處上的練習,不管是你撞到我了,或是我不想借玩具,想吃餅乾可以分我嗎?這在小孩在生活裡是需要不斷練習才能學會的事。但社會新聞出現時,我們會看到網路上有些聲音,像是爆料公社,拍說這種恐龍媽媽、不會養就不要生,其實媽媽帶小孩壓力都很大,其實很需要被支持。那我們也在這樣互相支持,不管是鼓勵媽媽去喝一杯咖啡,有些媽媽連去7-11喝個咖啡的時間都不一定有,那我們透共支持系統建立,讓媽媽在育兒過程壓力不會那麼大,因此也發生很多社會上奇奇怪怪的現象。 在場看到很多年輕人,不知道你們有沒有去過圖書館?就是很普通、正常的國家基礎社會福利建設,為了知識普及而建設,但你能夠想像嗎?很多媽媽帶著小孩到圖書館時,他會很茫然,我以前住在苗栗,當時是每週固定兩次從苗栗轉火車、公車到台中參加活動,很多人會說安琪你好勇敢,為什麼敢這麼做?什麼時候媽媽帶小孩搭基礎交通建設,會被說「你好勇敢?」這社會到底讓媽媽變成什麼樣子?這是很奇妙的過程。因此我們觸角也越來越多,關心社會上一些奇怪的現象,包括公園說拆就拆、說砍樹就砍樹,那麼漂亮的老樹,說砍就砍,也沒有告知或公告,然後公園越拆越不好玩,有一段時間公園都只有「罐頭遊具」,就像罐頭一樣,有一段時間公園都長得很像,就不好玩。所以我們也開始會去市議會、市政府參與公聽會跟聽證會,希望更能夠了解公部門在幹什麼,也因此有了幾個衍生,一開始帶小孩出來玩的「大腳小腳親子共學團」。 為了要跟公部門申請辦活動的場地,我們也申請「社團法人親子共學教育促進會」這是合法社團,不然大家以為我們是邪教,在鼓勵「媽媽不一定只要這樣」老人家就以為媽媽入邪教被改變,其實我們是合法立案團體。另外暖暖蛇這個是教育學校,我們跟市府申請實驗教育,我們是自己辦學、安排課程跟活動,跟小孩做教學。很多媽媽花心力在這邊,但沒有錢怎麼辦?一直顧著小孩也沒有工作收入,所以我們看見什麼需要,就又辦了「大腳小腳親子共學社會企業」,可以透過網路銷售支撐收入,讓小孩可以實踐自己想要的教育方向,不用妥協於傳統的勞動市場。 另外也是因為我們發現社會有很多奇怪不平等的現象,很難被衝撞跟改變,所以2018年這些媽媽就玩一場很大的,全台灣二十幾個媽媽,無黨籍參選市議員。有一部日劇說日本有一群媽媽,就叫歐巴桑聯盟,參與政治後把政界擾得天翻地覆,這些媽媽也很單純,想要實踐就是這樣,那我們就去實踐這個想像,就叫歐巴桑聯盟,沒有成立政黨,我本身就是大里霧峰市議員落選人,我們全台得票率是第六名,比起小黨,我們也不太輸,所以後來想說不要放棄,繼續走下去,2019我們成立黨,一路走到現在,是還很小很小的小黨,組成成員大多是女性,絕大多數是媽媽,都是為了改變媽媽跟小孩在現代社會的處境而出發,我們關心面向也大多是這些,很貼近生活的事情。 我們可能在公園、山上、溪邊、文學館、放送局,帶小孩去自然環境活動,其實小孩真的很需要,但往往這部分需求被壓抑,滿多小孩可能從來沒有爬過樹,不知道肢體攀爬該怎麼用力,還有很多小孩不被允許打赤腳,腳底肌肉沒有受刺激,可能會變成扁平足,就要去醫院做早療,或是一些專家就會賣你器材去刺激一些神經,這些育兒商品都滿貴的,但其實你讓他打赤腳踩草地、爬爬樹,讓他感受身體怎麼使用,其實很多發展就好了。這是現在都會生活的問題,對小孩的活動限制,本末倒置要透過醫療介入跟產品消費,製造這樣的需求,覺得這樣對小孩比較好。所以這時代小孩跟家長壓力都慢大的。 接下來要問問大家,有沒有人知道如何成為媽媽?如何成為母親?怎麼樣會讓一個女人變成母親?「生出小孩」其實就這麼簡單,有小孩就叫媽媽,可是一位女性往往身上除了媽媽之外,還有很多其他社會角色,他也必須是原生家庭的女兒、丈夫的妻子、媳婦、姐妹,或者工作上的老師,或某人的主管或員工,有很多社會角色在身上重疊,那這些社會角色間都讓女性取決「自己想成為什麼樣子」。比如說角色跟角色之間一定會有衝突,我出門前才聽我老公跟兒子在吵架,我心裡想到底要當誰的媽?或者角色衝突,也有像你是某人的朋友,也是家庭的子女,有不同意見跟說法,你也必須要陷入選擇。那我們要問的是,這社會是不是讓人可以自由選擇? 最後對我們女性,最常會陷入疑惑的問題,就是「自我實踐」這塊該怎麼看他?男性的自我實踐就是事業,那女性的自我實踐,到底如何去想像這個畫面?男性都會覺得不怕沒有女人,有錢就好,類似這樣,那女性怎麼定義自我實踐?我們會聯想什麼字眼?也許是賢妻良母嗎?也許叫做內外兼備嗎?這也是我們會去聯想到什麼樣的字跟畫面來意識到的時候,回過頭去可以想想,這社會怎麼看女性?因為這社會對看女性,好像現在講兩性平權,似乎還有一段距離,包括女性在工作上實踐就有滿多的難度。今天這個題目,我收到邀請時,是在講「母職或事業」我一度陷入很疑惑的想法,「或」的意思,今天在場剛好有中文系老師,吃飯或吃麵,想看電影或吃燒烤,好像是必須要二選一的概念,我們就不斷會來問說,當媽媽或自我實現,到底是不是只能二選一? 在親子共學跟歐巴桑聯盟這邊,我們希望實踐的是母職與事業,聯想在一起的時候才是突破抉擇困難的困境。比如說我們講最簡單,以我在政治上的關心,國外像是國會議員、總理,女性抱著小孩在國會餵母乳,國外會覺得滿溫馨,育兒過程一樣可以兼顧公共事務,但是在台灣的話就很難想像,今天想像一個女性參政者,如果花時間在育兒,我們提到的爆料公社就會問說為什麼我要付稅金讓你跟小孩玩?可能會變成勞動者受僱於老闆的概念,好像我付稅金,你要符合一個期待,所以這邊女性跟育兒綁在一起,又要求工作領域上不能跟育兒放在一起,這邊會不會聽起來很饒舌?你又想要女性帶著小孩,工作領域又不能想像她跟帶小孩放在一起,所以女性就不可能工作時看得到小孩,沒有這個想像空間。國外會有一些,無論父母,帶著小孩一起到辦公室工作的畫面,在台灣能夠實踐的可能性小很多,這也是我們希望關心跟推動的方向。 女性要講到母職跟事業好像就很難兼顧,我接下來講的是男性的事業,最近這剛好很紅,這是黃國昌啦,立法委員黃國昌的發文,他說小六的兒子去考多益,考九百四十分還不錯,很厲害了啦,還不錯而已勒。他就有講到說他沒時間陪孩子讀書,很感謝老婆跟老師填補失職的空缺。這邊我們可以看到一個男性想要發展事業時,他旁邊的支持系統就會填補這塊,那我要問的是,女性要發展事業時,叫男性來填補這塊不行嗎?我有提到2018無黨籍參選市議員,那時就有一些新聞媒體報章雜誌,對我們這群媽媽好奇來訪問,每次訪談我都會提到同樣的問題,我們要如何兼顧帶小孩跟參選行程?我也每次都反問採訪者,從來沒有得到答案過,我會問你有沒有問過同選區其他男性候選人?他會預設一定是女性帶,一定是媽媽的事,如果跑參選行程如何兼顧兩者,但同樣問題為什麼從來不會問社會上的男性? 這社會全職來帶小孩的爸爸也是少之又少,但我也可以介紹,親子共學團上也開始有爸爸接觸,越來越知道如何跟小孩相處,女生也不是天生知道怎麼跟小孩相處,爸爸發現他也學得會,越來越多爸爸媽媽調整分工,帶小孩的爸爸也漸漸越來越多,但社會上還是非常少。所以我們不斷在問的是,我們怎樣定義一個女人,去想像他是不是非得在三十幾歲、過了三十覺得要結婚,不結婚好像有點焦慮,到了三十四歲,就有醫療研究說你沒有生小孩就是高齡產婦,小孩就會不健康等等,許許多多訊息都在建構社會的認知,以及我們對自己的認知,越來越多女性開始當媽媽,會越當越焦慮,怎麼當一個好媽媽?一個女人應該是自己來決定,男性身上同樣也是。 時間到了,我就快速run一下,有小孩之後,想做的事還是有機會實踐,例如一起去參加遊行,關心社會議題,我在上台致詞時,我們整個團隊夥伴,有的小孩想跟我們一起上去,也有些是玩在一起,其他夥伴照顧,合作托育讓我們實踐想做的事。這也是我們這幾年,今天有收到主辦單位問到的問題,我們怎麼看生育率下降,無法支持社會安全網絡?但我覺得是相反,女人不敢生,男人怕養不起,我先生只是一般工作三萬多塊算低薪,我們不斷在問,我們哪敢提高生育率?到底是社會讓我們不敢生,還是我們沒生,有人說女性懂得避孕所以讓生育率降低,以前生不出來要怪女人的肚子,現在又怪避孕,厭女的文化實在是希望能在這邊停下來。 這是我們關心的面相,如果讓媽媽得到支持,不管是親子友善,對小孩的尊重,以及更多元的托育系統,有人知道全台中有多少公托嗎?公立只有十八間,能夠收托只有四百多個,全台中可不止這些小孩,所以比例還是很低,到底誰敢再生?以及包括性別平權,顧小孩不是專屬於女性,爸爸們如果在勞動權有支持跟鬆動,對整個家庭也是更好的支持。我今天先分享到這邊。 ### 廖瑞君 大家好,我是刺繡太太,我每次發文都會說「還記得刺繡太太嗎?」因為我佛系發文,我本身做日本刺繡,有分立體跟平面,這次草莓也是立體的,這個則是平面,都是我在日本學的,剛好我先生出差去日本,因為很多時間就跟著去學,為什麼對刺繡有興趣,因為我在國中時期老師請我們做聖誕節的襪子,上面繡了Christmas被稱讚,其實我不是很優秀的學生,因為被老師稱讚就很喜歡刺繡。這是我小孩的手,我小孩兩歲,我是雙胞胎媽媽,後來生完時,大家知道小狐狸嗎?他們有找背包合作的刺繡設計,我大概產後四個月,就很開心開始做,這款是限量包,請我做他們系列刺繡設計,這就是那時候設計的,後來也有繼續合作。 雙胞胎新手媽媽就是沒有時間,我一直跟大家這樣開玩笑,大家應該無法想像,我孩子是早產兒,60cc奶要喝一個小時,兩個小孩就要二十四小時輪迴,所以我產後憂鬱就從那時變得很嚴重,每天都邊哭邊餵奶,覺得自己不適合當媽媽,但其實產前為了生產學了很多,但不管做多少準備,當媽媽還是從生完才開始體悟。產後憂鬱嚴重後,我就到處打電話請人幫忙,把小孩送回婆家,不然我怕我失手殺了小孩,產後憂鬱會想像外星人把小孩帶走,我要把小孩殺掉以免無法承擔被帶走,我也把小孩帶去日間保母才慢慢恢復。經歷這種海嘯式的洗禮,我就想到底想成為什麼樣的媽媽?為什麼我送白天的保母會有罪惡感,請求婆家幫忙要道歉,產後憂鬱要跟丈夫道歉?我發現是我自己困住我自己,我就決定要成為刺繡太太,不管世俗說什麼,讓自己跟小孩活下來的意思。 第三個時期,這時候快要十公斤,有二十公斤在我身上,我就這樣抱抱抱,因為有這個想法,就開始思考如何朝我心目中的媽媽前進?我會先在心裡做了排行榜,雖然距離有點近,小孩子排列好之後,每個角度切入,我會是什麼樣的媽媽,第一個從小孩切入,就是小孩需求跟自己需求的v.s.,在外面吃飯時觀察媽媽,有些會把小孩餵飽,自己隨便吃,這個很奇怪,我自己跟小孩應該一樣重要,所以我決定要以此教小孩如何尊重自己跟爸媽,不管小孩怎麼哭鬧,我都會叫他們等我吃飽,這過程有點像革命,他會漸漸理解跟進步,你告訴他你的規則,他會跟你的步伐一起走下去。因為我是排行第二,做自己的時候為什麼會產生罪惡感,我會把小孩跟老公放第一位,後來發現自己在睡前想很多下,這承襲原生家庭的思維跟狀態,這很正常,我那時代的母親把身體空間都奉獻給家庭,其實是沒有個人作為自己的時間,這不斷提醒自己很重要,媽媽不該成為家庭的犧牲品,因為我生兩個不是兒子,我不希望未來女性受這樣犧牲。 後來有小孩後,都會發現,到底小孩是夫妻之間的助力還是阻力,因為生小孩是一個變態的過程,以生物學來說,會成為夫妻之間吵架的爭點,我不斷思考這件事,其實小孩不過是按下那個開關而已,他用他小小的手按下開關,其實夫妻間的問題一直存在,是小孩按了開關,既有的問題被放大,最重要的關係是,第一育兒太累,第二育兒太累,第三育兒太累,真的還是要休息再來討論才有光明的一面,這個畫面是我產後憂鬱很嚴重,他只有說一句「你要振作起來」其實我到現在都還有痛苦的感覺,我還在尋找答案,但小孩不是阻力,只是按下開關而已。家庭主婦跟職業婦女是你可以選擇的,只是想找回自己、實踐自己,是需要做你喜歡做的事情,小孩不該是阻礙做喜歡做的事情的原因。我希望未來給自己最好示範,就是即便有小孩,我還是能實踐我興趣的事情,當小孩長大後,看媽媽是這樣,他也會知道我可以這樣,我決定要持續做我的刺繡,並且出來工作,當然這都是漸進回歸社會跟自己的方式,只是我剛好比較愛錢,所以就出來工作了。 其實每個家庭主婦都有這個問題,是真忙還是心茫,心亂還是真亂?我的方法是把要做的事情跟自己時間寫下來,進行嚴苛的斷捨離,重要的事情都有被解決,休息時間也有被顧慮到,當然還是會有重要的事沒做到,可能衣服沒有摺,但就是要學會放過自己,有空再一起摺衣服,因為我真的訓練我女兒,他們負責拿衣服到衣櫃,爸爸再把衣服放到衣櫃,這件事可以被訓練,媽媽真的不要放棄這場革命。(指照片)其實我在這裡,大家有發現我在這邊睡覺嗎? 所有講完以後,就要說媽媽不是千手觀世音,所以無法把所有事情做到盡善盡美,最重要是學會包容自己的不完美,放過自己,學會斷捨離,認真看待自己的休息時間,有快樂的媽媽才有快樂的家庭,另外就是回歸最終議題,必須建立屬於自己的育兒網絡,不要去窮忙,挑起重要的事情,有完成就好,建立起婆家娘家保母等各種可以叫來的,就叫來吧,建立育兒網絡才能活下去帶你的小孩,跟你自己往前走,育兒不是自己的事情,就像非洲有句話說養育一個小孩要全村的力量,每個媽媽都能找到自己的育兒網絡。我後來有小孩結了婚,才原諒媽媽對我做的傷害的事情,因為我理解沒有完美的媽媽,但有最愛自己的媽媽。 這是我懷孕的時候,因為已經是後期,壓到我坐骨神經沒辦法走,去物理治療貼膠布,才能繼續活下去,我孕期很痛苦,二十四小時都在疼痛中度過,也必須做輪椅,披荊斬棘建立自己信念是很重要的,做自己好自在,如人飲水,自己知道溫度,沒有人知道,即使鄰居覺得你沒什麼用,那些聲音都不重要,重要的是你快不快樂,在這場試煉中學到什麼,是你重要、你的家重要,還是別人重要?還有未來就是現在,現在就是未來,我現在做的事情都是未來會遇到的,我現在所做的事情都是為了女兒,可以是很小的革命,也是很大的革命,希望未來無論進入婚姻或有小孩的世界,都可以充裕的做自己。最後一句就是心在哪裡、身在哪裡。有時候你心也不在這,身也不在這,卻覺得忙,所以我覺得帶小孩就帶小孩,工作就工作,這是可以同時進行的。最終結論是無論什麼樣的媽媽,都是小孩眼裡最棒的媽媽,希望帶給大家最正向的回饋,因為即便你做得不完美,在小孩眼裡還是最棒的媽媽,我就分享到這裡。 ### 高禎臨 各位好,我沒有做簡報,後來也覺得適度放過自己一馬,這樣的生活態度。因為找了三個不同身份女性,心乙大概會期待我在學術圈工作,怎麼兼顧母職跟工作,我有兩個女兒,我都要交代行程,有座談說要兼顧當媽媽跟工作,他問我說「這很難嗎」我想說你覺得媽媽很輕鬆嗎?這為什麼會變成座談的主題呢?我就想到兩年前有一篇學術文章,整個題目我背不出來,關鍵字是學術媽媽,台灣社會學刊的論文,一個社會系的老師,做了十幾二十個採訪,調查學術圈的母親遇到什麼生活的狀況,難題是什麼,我後來就貼了這篇文章,有兩個回應我覺得可以跟大家分享。 一個是長輩在學術界工作,但不是我這領域,他說「我的母親妻子都在學術圈工作,但我感覺不到他們有這焦慮」我就在想怎麼回,總不能說「只是你不知道」。我們再忙再累,不把工作壓力在小孩面前表現出來,其實母親是試著盡可能把辛苦跟疲憊留給自己,想辦法把孩子照顧好,但不代表母親不辛苦。第二個留言是我的同事,也不是我這領域,他說這篇文章好有趣,好希望有人調查學術圈女性在面對婚姻時的困難,他會這樣說是因為很多學術生命歷程跟我很類似,在學術圈如果選擇讀博士班,讀書時間就要往後延,讀完博士可能三十出頭了,女性可能會想說,在台灣很難馬上找到工作,要想方設法找到專任,找一個結婚對象,但很多人是沒有在交往或談戀愛,他可能很專注在人生的志業,學校給你聘書又有六年條款,沒有升副教授就很麻煩,可以算一算,升到副教授已經幾歲了?想要有家庭、婚姻,可能想說回到家裡只有我一個人跟貓,不斷做研究跟準備上課,交際也很少,很想找個伴侶,就很困難,學校生活範圍也很小,但請外面介紹,他就跟我分享相親經驗,很像徵婚啟事,就要思考是否適合,有遇到氣功這種奇怪的人,他就覺得很疲累,於是處在一個很想要有婚姻小孩,讓生活有不同內容,但相親好辛苦喔,要認識這麼多人卻不適合我。他也發現很習慣一個人生活了,要再去跟外人好好交往相處,加入大家庭等等,他也覺得很疲憊,反反覆覆,又耽誤好幾年了。 我會講這件事,是因為學術圈常見這樣案例,我就不會一直說當媽媽怎樣、帶小孩好累,因為每個人生命都有他的課題,我不會想說一直談當媽媽的歡樂跟痛苦,每個人都有他辛苦的部分,另外也發現到,一樣是學術圈,我會遇到年輕老師說被賦予什麼樣工作,推掉工作的人會說「你就單身,沒有小孩就多負擔一點」,以剛剛的例子來說,我也有想要結婚的煩惱,你卻跟我說我沒結婚很閒,這是很不好的單身歧視。因此身邊這麼多朋友的交往相處,會覺得工作環境裡,盡可能把自己該做的事做好,讓彼此的身份雖然不一樣,我們還是可以在一個比較公平的狀態下,把這個系的工作承擔下來,不要因為有小孩就怎樣。 但這很困難,我跟要好的朋友在通信時,都會回說「我在試著尋找平衡」因為人的時間跟體力有限,例如我想做好教學跟研究跟小孩,那是不可能的事,所以學術圈的朋友,有些人會捨棄一個部分,例如師職,有些人會覺得生小孩對工作有影響,這是學術圈要做取捨的,要把每個環節顧好不是那麼容易,學術圈生活如何,在座一些朋友應該很清楚,為什麼會當學者?研究所上課時有豐富的知識學問,他說下課後在校園散步,回去繼續讀書,會覺得這樣的生活很單純,但進來後不是這樣,要教書、研究計畫,什麼都要顧到,還要被評鑑,這樣的狀況,會讓我思考跟同樣有在上班的高中老師有什麼不同,時間不一樣,還有寒暑假的差別,我可能對學術還是有熱情,但我平常要上課沒辦法做我的研究,我回家的時候我媽也會說為什麼你老師這麼忙?我們就是這樣的狀態,包括男生同事說媽媽家裡生病,整個生活被工作填滿,找不出時間來。 我們在這社會上,大家可能覺得老師如何,但工作的型態只有自己清楚,可能很難想像為什麼沒有放假,也能理解我同事說很難找伴侶的原因。我跟先生最常約會就是咖啡廳,互相在打電腦,吃飯時間去吃飯,散步後又到另一間咖啡廳。小孩出身後,這是一個很不一樣的改變,一方面兼顧起來困難,早上送小孩到學校,下班要接小孩,沒那麼多時間處理事情,中間可能還要開會,剩餘時間還要處理雜事,完全沒辦法休息。 後來還是生了第二個小孩,當然很多理由,回想到有第一個女兒時對我生活的改變,我記得我那時算年輕進到學校,學生都想跟你親近,會跟你約,各種生活瑣碎事都要跟你聊,他們很喜歡一對一,他們會覺得同學不懂心事但老師你懂,我那時候很菜,不知道怎麼就拒絕,一聊有時候三四個小時,有時候會聽到快睡著,他會說他有很奇特的人生,可是聽多了都差不多,我後來就想了很爛的台詞「我要喝咖啡你要一杯嗎」這時候他才會說好,我又想一招,把門打開,他站著還是可以聊半小時。聊完之後工作還是要處理,好幾次我都晚上十點多開車回家,想說當初畢業找到的專任是重要的,但現在這樣早上八九點到十點才回家,這是我要的生活嗎?生了小孩後,優點是到了五點我就跟學生說我要去接小孩。 我要講的是,不會像我之前沒有小孩時,所有心力都在工作上,因為有小孩,我必須放下工作回家,假日時要帶他去公園走,會去一些我沒去過的地方,會有種放鬆的感覺,因為要陪你小孩,於是過了多年後,一個小孩對我是個提醒,慢慢長大以後,會想說不斷忙工作,但我還是自己會希望生活裡面,工作、學術可以帶給我的快樂是必然的,可是我還是希望我的人生、生活面向,有工作、學術,但是興趣也還在,也可以跟朋友相處,但就像我跟大家說的,要取得平衡,要放下某些覺得要做到怎樣是一百分,要把學術做很好,我現在還是有教學跟研究的熱情,但我會理解我目前條件只能這樣,有一些割捨,可能有不同標準,會希望有多點時間陪伴小孩,第一個小孩時心態沒有調整好,要評鑑升等怎麼辦,把小孩送去保母家,但過程中也被犧牲掉的也會滿辛苦的,這是心態上的調整。 學校裡面還有一個說法是學生是我們的孩子,陪伴過程中我會回頭去找我的小孩,他們的談話裡,會知道生活的挫折或難以跨過的障礙是來自家庭,小時候父母對他們無論什麼形式的傷害,無論是高壓或是冷漠沒有照顧好,那都是孩子到十八十九歲還在身上,看到這種情形,我會想說我也要照顧小孩,大學互動時還有不同想法,總不能說現在忽略,以後讓他找大學老師,這是他們給我的小小感受,也讓我知道說雖然會被期待要當好老師,但畢竟小孩子生出來了,還是要把這個顧好,甚至這是更重要的事,這是我後來的想法。 我們講學術媽媽,當我們小孩有什麼優缺點?就是非常忙,週末假日當然也會出去玩,比起別的父母還是少很多,假日看到其他父母有兩天一夜露營,去宜蘭玩等等,對我跟我先生是不敢做這種選擇,另外一天要留著工作,不管課程會怎樣怎樣,小孩也只能跟我們的節奏而犧牲玩樂時間。有沒有其他優點?可能出國開會時會帶著,但那個行程也不知道他喜不喜歡,我先生會做一些都市規劃,我要去買東西這種俗氣的念頭都跑出來,我去發表論文時,小孩也會在學術現場畫圖,既然生活型態很難改變,就試著加入生活,也許跟別的小孩不一樣,但每個小孩型態都不一樣,起碼我們盡可能讓他們跟我們相處,他理解我們的工作,體會我們的忙碌,但告訴他會盡量陪著一起走。 那他有沒有其他壓力?在大學教書,不知道小孩會遇到什麼狀況,每次遇到其他人,他們會說父親在大學教師,小孩功課一定很好吧?但我不知道為什麼要給小孩這種壓力。我可以做到的是不會給他這種壓力,不會因為別人的期待,小孩就要給媽媽面子,我研究所在安親班教過,班主任罵小孩就會說「某某你怎麼考這麼爛,你媽在大學教書,你給你媽媽一點面子吧」我都會跟小孩說你開心最重要,每個人學歷都不一樣,每個小孩都是不一樣的。如果再選一次,我還是會生兩個小朋友,因為他會開展我們自己在封閉的學術世界裡的生活面向,我做文學研究,充滿人情、人際關係,跟學生侃侃而談時,會希望自己有經歷過這一切,而不是轉述別人經驗,當然每個人經歷不同,但有各種樣態。 有一次跟一個年紀較大的學生,他也帶小孩來,很奇怪,看別人的小孩都覺得很可愛,嬰兒都是最可愛的,他就會跟我說「老師你如何生完小孩就去教書」因為他被耽擱下來了,我說媽媽有千萬種,你覺得自在開心就是好媽媽,現在沒有工作也沒關係,讓媽媽在最舒服的狀態,維持開心的相處,就是很好的一件事。謝謝。 ## 與談時間(15:05-15:25) ### 問: 高老師分享很多自己的經驗,我也想問平常會跟丈夫討論的細膩轉變嗎? ### 高禎臨: 會耶,要維繫一段溫韾的話,彼此要分享坦承,會提到育兒過程的心得,隨著育兒經驗變豐富,彼此心態也會比較成熟,的確第一個小孩時我們都很焦慮,也很愛這孩子,但會想說先生不在我一個人顧孩子壓力很大,事情都不能做,所以另外一半出去時都會想說頭好暈,今天怎麼度過,但會越來越成熟。因為彼此都有各自專業跟興趣,我要跑劇場,他要跑社區,就會說不要因為有孩子而牽制住彼此,雖然一個人帶會很累,但要獨立起來,不行的時候找保母幫忙,不一定要都陪著小孩才是好父母,放對方去做他的事情。剛剛提到能不能在不同生活場域看到帶小孩這件事,我覺得會越來越進步,現在帶小孩參加活動,有時我先生帶小孩出去,還是會被問「為什麼要帶小孩,是媽媽不在嗎」可是不是,只是選擇,例如已經很忙了,如果週末再交給保姆,時間相處很少,就選擇一起帶去。幾年前大家還是覺得帶小孩很奇怪,但就是要不斷讓大家習慣這件事,這是透過我們自己做父母的角色去做社會對話跟改變。 ### 林心乙: 剛剛提到老公也要承擔起帶小孩的責任,想問問安琪這邊的經驗? ### 薛安琪: 剛剛高老師分享的是學術媽媽角度,以我跟我先生的背景,就比較是勞動階級媽媽,我先生在中小企業工廠工作,曾經印象很深,兒子我已經七八歲,五年前兩歲的年紀,他有一整年常常反覆發燒,甚至要住院,那一年他就經常在醫院進進出出,我們就過得很緊繃,過程中我很驚訝聽到我老公轉述他的公司主管說法,他說「那小孩生病,你老婆自己搞不定?」所以我們這邊會收到比較不一樣的聲音,這對我先生而言也是工作上的壓力,他也陷入工作跟家庭,讓他很為難,但其實真的可以不用這樣,除了自己希望有更多新的選擇之外,有時候可能在對他人的眼光跟社會有一些意識的多敏感一點,希望這現象在社會可以更少一點,那年我先生就為難說要不要使用特休,連合法權益都掙扎,這是他參與育兒跟照顧小孩生病住院,但也一樣會有這個困難。 後來處理方式,我很感謝的是,這需要很多資源,例如高老師跟瑞君都分享到保母,我們沒有那麼充裕的經濟能力請保母,但透過團體支持的方式,後來就有朋友,因為我在醫院一個人要顧小的,團體的其他家庭跟我老大很熟,就有人接老大去他們家玩,旅行跟露營也會帶我老大去,我一個人在醫院顧小的,日夜二十四小時,晚上又有夥伴來這裡探望小的,讓我能夠回家換洗衣服,能夠吃一頓飯稍微休息,有個喘息的機會,這是我們滿幸運有這種支持系統,讓我們能夠度過一關一關,但也想說能不能讓他們不要只是運氣或八字好,我們很希望這樣的支持系統,在社會上應該是多見的,普遍的,遇到事情時,都能夠想到輕易找到。 ### 問: 我想請問安琪,簡報檔有提到多元托育,可以再詳細介紹讓我們了解嗎? ### 問: 也是聽到簡報裡比較好奇,你選擇讓兩個小孩都上實驗教育,參與實驗教育的小孩有各式各樣原因,例如我對實驗教育一直都滿支持,我小孩小時候我也想說是不是讓他去上實驗教育,但深入瞭解後就會考慮小孩將來升學時,可能在台灣制度不是那麼完善狀況下不是太安全的選擇,現在就很想了解,因為世代不一樣了,是不是現在這方面已經成熟,或者有些狀況讓你選擇這樣。 ### 薛安琪: 我講這部分,本來是想說講座,不小心會變成政策方向介紹,可是今天不是要來拜票,不過我們是希望提供多元支持系統,比如說我們有認識一些媽媽連去巷子口7-11喝咖啡都有罪惡感,今天也許是咖啡館,或許親子餐廳,可以在這邊吃飯用餐,小孩在旁邊有玩具沙堆,這樣叫親子餐廳,那有沒有能夠讓媽媽在這裡聽講座,小孩一樣能共融的場域,有沒有這種系統存在?或者媽媽希望無論是聽演講,看電影,最近好多媽媽想看時代革命,但要限十二歲以上,帶幼兒的媽媽就無法一起去看,就這個系統支持,向戲院借一個空間,設置一個托育區,互相幫忙顧小孩,讓媽媽能夠去看他一直想看的電影,怎麼看一個電影對媽媽這麼奢侈?這是我們希望試圖打破的。 接下來回答到關於實驗教育,升學的時候可能沒那麼安全,可是其實我們自己本身自學團體的孩子,雖然我自己小孩十歲,但也有高中畢業申請大學的例子,他有上過節目專訪,可以到公視有話好說,關鍵字google「有話好說 暖暖蛇」應該找得到,我們首先是關注他本人真的有非上大學不可嗎?要以他的生命志業,我們往來也有接觸過,成員本身就有大學教授,像是夫妻雙方都是大學教授也有,有觀察到很多孩子雖然身在這裡,心不在這裡,人坐在教室裡,但整個人放空,他也不知道我是誰我在哪裡,我們最希望是他對他的學習有熱忱,這是我們想要培育的方向,倒不是安全穩定的牌去上大學,而是他生命的志業是什麼,如果他有找到想要去學習跟發展的路線,上大學他也已經申請上了,現在的管道還滿多的,還是可以進去。 ## 綜合討論(15:25-16:00) ### 林心乙: 想請問三位分享人,身兼媽媽跟追求事業的過程中,哪個階段是讓你最挫折的,你的處理方式是什麼? ### 廖瑞君: 有內部跟外部,有時候回家要加班,我會請人幫忙帶小孩,但小孩會忍不住來說要抱抱,那個瞬間,或直到他睡覺,我會懊惱是不是錯過親子時光,方法就是陪睡的時候,不得不放下工作,那一段時間我會很專注跟他們聊天,專注在那十分鐘、十五分鐘都會是他們值得的回憶。睡前有一個空白是很專注的。外部是推廣親職友善的職場環境,但看到現在的職場環境,上下班時間無法對上時,還是會相當氣餒,我會思考女兒以後結婚也會面臨這個狀況,所以會希望職場跟上下班時間會不會有親子友善空間,希望社會也會有些改變。 ### 高禎臨: 可能有些發表想要做,或是評鑑上會有些問題,這在內心會有些膠著,當然學校已經有支援的系統,例如產假有人代課,但學校還是有個問題,你要找到幫忙你的人,像是我有很多課是在月子中心線上授課,找不到代課老師,國高中可能國文老師是國文老師,但我們的專業太專業,要自己想辦法,還要在月中門上貼「請勿打擾,我在上課」,就算可以找到幫忙上課的人,人家也不一定願意,別人壓力也很大,所以一方面很感謝願意支持我的同事,也會覺得其他朋友在這個環境,比如生孩子的環境,我會想盡辦法幫忙,也會想找別人幫忙,不應該生小孩找代課只有他一個人處理,自己生的時候可能比較無法這樣,好像只是爭取自己權利,但像是評鑑能不能往後延,這是之後會想要爭取的。 另外這個瑞君也知道,可能會想說小孩大哭時到底發生什麼事,印象很深刻本來想說小孩自己待一段時間,但受不了真的很會哭,提早送去保母家,才剛開始,我跟先生回程喝了杯咖啡,等咖啡時看到客人的狗坐在椅子上,我先生說「這狗還比我們家女兒乖」。沒有人天生會當父母,尤其他是從外星球來的小陌生人,不斷相處才會認識他,找到相處的方式,這種時候外在的社會壓力是有的,可能小孩哭時坐高鐵要去兩個車廂中間,報紙會一直看到說打擾到別人,要做最快的處理,這是育兒時的壓力。 ### 薛安琪: 剛跟瑞君的經驗有點相像,最挫折是,剛講到如何成為媽媽,就是有小孩,小孩出身面對小孩,會很慌張,那時候提供他認識的資訊太少了,至少我沒有很多這方面,那就會有很多聲音,他一直哭就是你沒有餵飽他,所以你母奶不夠要買奶粉,哭了要抱,太常抱以後會太依戀,可是不抱一直哭怎麼辦?這社會會有各式各樣的指導,告訴女性說應該要怎麼樣,小孩如果怎麼樣狀態呈現,你應該要能夠完全handle來,可是哪會啊?相對如果是我先生抱著小孩,小孩在哭,人家就會跟我先生說「你好棒喔,好爸爸,新好男人」那我就感到很驚訝,我們怎麼會在育兒這件事上看到這麼不一樣的反應,我很挫折的是,曾經有很長一段時間陷入產後憂鬱,要追奶、擠奶量,追奶時間到了,擠的時候突然聽到小孩哭了,就想說到底要追奶還是抱他,奶也在滴、眼淚也在滴、小孩也在哭,就覺得很無助,求援的聲音也太多了,不知道該怎麼求助,這是最困難最挫折的,是給一個新手媽媽的支持是不足的。 最後的處理也是我會一再重複是支持網絡的建立,當時不是加入這個團體,是母乳團體,多去理解這方面我可以如何解決,育兒的問題找親子共學,餵母乳遇到問題也有其他團體可以找得到資訊,這也是拜現在網路資訊豐富所賜,當然團體的各種資訊還是要稍微過濾或辨識能力,但能找到滿多資訊資源去建立新的知識。 ### 林心乙: 無論是育兒或身為職業女性的挫折跟因應方式,可以看到三位講者談的,就是社會對女性不同階段的期待很多元,要在不同期待裡找平衡。接著就要回到,社會還是有單身歧視,或者小孩要跟著父母去不同環境,接小孩要五點下班,但勞動環境沒那麼好,可能變成其他人要去承擔這些工作,久而久之對於單身者也會有不平衡心理,就不會想要自己去生小孩,或者支持這樣的體系,不平等會存在不同群體中,想問三位講者如何看待大家談台灣低生育率是阻礙國家發展,而且會難以維持社會福利網絡的說法。 ### 廖瑞君: 單身跟有小孩都有困難點,台灣婦女白天上班,晚上還要顧小孩,還要成為人口減低的原因,但公私部門跟家庭教育很少往這個角度下手,例如教導孩子說家務不分男女,或者要推廣對父母友善的環境,或者推廣帶小孩上班,社會的托嬰網絡,要從真正的原因下手才能解決低生育率。工作可能單身者會承受到,以我而言會盡量不要做這件事,上班也不會用「有小孩」所以把工作分給人家,因為我選擇上班那就是我要扛下工作份量,我還是會帶回家做,但這勢必是女性要有的正確思維,你上班你的工作就是你的,我沒有遇過會用這種理由做這件事,但可能會成為讓單身者不敢生小孩的理由,這滿有趣的第一次想這個問題。 ### 高禎臨: 的確有一部分是要透過國家政策去支援,從以前到現在已經有很多改變跟努力,但都還有進步空間,還是有很多父母會覺得疲於奔命,在他的工作或不同的期待,包括他接小孩時間,都會造成父母的焦慮,政策的改變是必要的,是透過跟家長父母往返談話,知道需求是什麼,才能訂定合乎大家需要的政策。同時也想到,如果職場上單身歧視等等,還是很真心認為在我自己工作場域裡,每個人都有很多自己生活難題,就算單身者,可能父母很老要照顧,或者我自己身體不好,不會因為一個人有沒有小孩而成為唯一條件,而是每個人都有他要負擔的難題,如果小孩都給父母帶,我也未必是很辛苦的爸媽。台灣社會把工作看得太重,一定要很盡力在工作上全心全意付出才是對的,我當然覺得工作還是重要,但人生還有很多其他價值,這也很希望跟自己講,現在年輕人不生,學生甚至覺得不要結婚也不要談戀愛,就不用承擔壓力,那到底為什麼他們覺得結婚生小孩有壓力?因為你要去接受社會檢驗是不是成功的人,還要顧好工作,小孩子還要顧他有沒有好好讀書,是不是成功的人,自己衍生到孩子身上,那當然不想,所以我會跟學生說你活得自在就好,不要去追求說什麼成功人生、事業怎麼樣,盡可能讓社會主流價值觀鬆動,剛剛看到上衣寫「歐巴桑」我覺得很可愛,我自己也有這個心態,剛好有天指導教授來演講,說現在大學教育很難、要評鑑,他說幸好他退休,我說幸好我已經是歐巴桑。不是說不在意,但就是慢慢找到說我在我的生命脈絡有追求的事情,但不用再做這麼多的評價,不用怎麼樣管孩子。像我孩子說「媽媽我同學都說什麼」我就跟他說你當歐巴桑好了,歐巴桑什麼都不怕。 ### 林心乙: 剛剛安琪有提到小孩不只是生活阻礙,也能協助自己看到不一樣的自己,那在安琪參與歐巴桑聯盟跟參政,怎麼看待自己願意當媽媽去倡議,媽媽對你的意涵是什麼? ### 薛安琪: 我剛想到一個共同點,都是女兒,還有現場很多未婚的女孩,我就會想我的女孩以後長大會是什麼姿態存在這個社會,來向社會展示他想成為什麼樣的人,他也覺得應該要滿足某些女性的期待、社會對女性的說教都要聽嗎?很大的轉變是我在想像女孩她怎麼相信自己可以跟不可以,他能不能為自己定義,還是他會在玻璃天花板下,他覺得他不可能參與政治,勞動階級的背景、沒有澳元的學經歷,我又女性只會帶小孩,我不可能往這個方向想像跟發展,或者說我是媽媽我只能帶小孩,那身為女性她可以怎麼想像他要怎麼發展成他要的模樣?那婚姻真的只能有像老師說的只能很累的、要跟很大的家族滿足他,還有沒有別的可以讓這些女孩去想像跟選擇。 ### 問: 我沒有提問是因為沒有辦法組織想法,很零散,長輩都會說我們很難養,但剛聽到很多媽媽或親職角度去講,會很好奇三位媽媽跟小孩之間會怎麼溝通跟互動,像我跟我媽媽互動就很不良好,他就是一直在限制我。 ### 廖瑞君: 我滿欣賞這個問題的,怎麼互動滿有趣的,小孩出身我經歷海嘯式的憂鬱期,我豁然開朗,覺得小孩只要活著就好了,所以我其實沒有很大地去限制他,包括他吃糖果,或是玩沙,或是各種觸摸,我都願意他去嘗試,但會聽到各種聲音,我覺得我已經死過一次我根本覺得無所謂,其實他出去玩我都非常放開,不過我也好像因為這樣,給他們極大自由,他們回饋給我有極大安全感,不會因為我不在而一直哭鬧,我不限制他們吃糖果,但他們不愛吃糖果,相較另一個保母的小孩很限制他吃糖果,但他看到就會覺得像魔鬼,會一直想吃到哭鬧,我就在思考,你抓緊緊的有想過他嗎?還是其實你手放開他不在你手裡,這是很哲學的問題,後來我自己覺得手放越開,他安安穩穩坐在上面開開心心過生活就好。 ### 高禎臨: 這成長很不容易,很愛他去陪他,但幼稚園他接觸到不同人,跟人相處本來就很難,他會不知道怎麼跟人相處,學校老師怎麼樣之類的,就會覺得這對我也是挑戰,一方面我希望你活得自在,可是那是因為我活到這年紀,可以不用管,但我用這種態度講的時候,她怎麼跟別人相處,怎麼適應社會,剛好我家兩個分工,我都說沒關係,有些很好笑回答,我有次就說世界上沒有什麼標準答案,也許你跟別人意見不合,也不是對錯,就是想法不同,讓他用開放態度去面對社會,跟他所遇到的世界,不要有那麼多執著,當媽媽就像瑞君說的,最大原則就是健康跟快樂,這是我可以帶給他的,無論什麼事情媽媽都會支持,當然不能傷害別人,但就讓他安心說媽媽會支持,如果講到自己女兒期待他變什麼樣子,就算我自己走入學術圈,但我女兒做什麼都好,如果他想當一個家庭主婦也可以,前提是我不能照顧她,女生很辛苦,想發展事業時會被問說你要發展家庭,現在女性更辛苦,發展家庭還叫你要找到自己自主事業,如果給下一代小女生,我會覺得尊重你的想法然後過得開心,這樣的狀況是我最想要的,他有這樣選擇的權利被尊重。 ### 薛安琪: 我們在親子共學跟小孩的相處,想要先分享一點,跟一班親職教養不太一樣,我們會跟家長做基本承諾,在生活養小孩中,不打不罵不威脅不恐嚇不利誘,很多家長覺得怎麼可能,頂多不打,但不罵、不威脅或利誘交換好難,但我們覺得因為已經設下了不作弊,那我們還會想說要讀書嗎?已經設下不要去走捷徑,才會面對怎麼樣跟他相處跟好好說這些話,跟剛分享也有點像,我們小孩從小到現在,可能不要吃飯或者冷得要死也不穿衣服,還是叫他滿手沙子要洗手再吃飯他說拍一拍就很乾淨,這過程不是打罵他,而是想方設法,我們希望小孩要學會什麼什麼,長輩說小孩怎麼都學不乖、聽不會,但其實身為家長,家長也要有些重新學習,而不是很直覺承襲過去的方法,複製給下一代。 以我小孩的話,我印象很深是有一天聊說我小時候好喜歡吃一個包錫箔紙的巧克力,我女兒就又嫌惡的臉說「拜託那很難吃耶」我很驚訝的是,小時候我真的被禁止吃糖果,所以能接觸時就非常失控跟嚮往,但小孩不在限制的條件下,他可以去辨識什麼是好的、不好的,這也是我覺得在養孩子過程中的發現。 ### 問: 我現在是大學生,但身邊有兩三次意外懷孕,最後都是休息休學,學校對有這樣背景的同學也沒有支持管道,頂多就是休學三年,老師如果碰到這樣,你會協助他什麼嗎? ### 高禎臨: 這個狀況在大學越來越多,但大學裡包括對於老師而言,生命的支援就不是很多,對小孩更少,休學多久不是每個人都能享有,我沒直接遇過這個狀況,如果是我遇到這個情形,有學生跟我說不想當全職媽媽,就像我建議身心狀況不一定能一直來學校的同學一樣,我會說不用當全職學生,如果有人能幫你帶孩子最好,但可能比較難做到,那你就請家人或保母,或是請一天的假,不是全職的學生,大學四年的話,我花比較多時間完成,我可以兼顧學生身份跟照顧小孩,如果學校有這樣資源是很好一件事,但短期應該很難,但另外一部分很重要是,讓學校環境是友善的,不只是很年輕的媽媽,還有什麼樣的風格的人都能存在,這是作為教育者很重要的事,在班上如何去歡迎這樣的身份,如果小孩不會很吵,如果能處理的話,帶小孩來上課也是可能的,我會讓他變成生活中的常態,這對年輕媽媽是很好支援,對我們也是呀,課堂如果有小孩,老師也會很開心,大家會注意小孩。政策還沒成熟之前,先從這邊做起。 ### 薛安琪: 如果他本人也有意願可以來支持,無論高教或大學校園,以能夠看得到的職場上,也會需要有沒有人願意做這個第一人,縱使前面比較少這個例子,如果有越來越多人先當第一個,接下來社會的風氣跟文化會陸陸續續改變。 ### 林心乙: 我常會開玩笑說當媽媽又要工作,就像爬喜馬拉雅山一樣,身心靈狀況會改變,但也因為經歷了這件事,會變得自己沒有想到的這麼有能量,可能不是別人來支持,也能支持想要爬這座山的朋友。時間關係,活動就到這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