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意:本篇的資訊可能帶有時效性,因此可能有過期資訊。
在 108 新課綱,程式基本概念已被列入國高中必修,足見目前教育部的重視。
高中除原有的奧林匹亞推薦保送與特殊選材,近幾年學測另設有 APCS 組,
設置相對低的門檻,以 APCS 檢定成績為主要錄取依據。
APCS 和資訊奧林匹亞同樣都是競程的方向,需要學的東西完全重疊,
只有需要學的東西多寡與難易度的差別而已。
在就業方面,則是公司越大、越有野心,才會更有需求、要求更高。
目前國中除納入必修外,未聽說有相關的升學管道。(觀迎補充)
相關競賽:
高中對升學雖有相當程度的影響,但目前皆屬於特殊管道。
而競賽在經年累月之下,進入門檻已變得相當高,競爭人數不斷提升。
因此,對升學可謂是毫無幫助的。
相關升學管道主要是給已確立志願,想全心學習程式,因而難以顧及課業的學生。
高中時期除 NPSC 外,多半為個人賽,
題目多半在解法正確但效能不理想時,亦有部份分可拿。
奧林匹亞有年齡限制。
相關競賽:
相關檢定:
相關升學管道:
大學時已不影響升學,面試或解題相關資歷在畢業後,仍可透過其它方式累積。
門檻同樣高,且多國高中一路參加競賽打上來的選手,大一才開始學的話難以對抗。
特別是台清交握有大量奧林匹亞保送生,連校內賽都十分競爭。
主要的 ICPC 為三人一組的團體賽,較少個人賽。
題目多只接受效能合理的解法,沒有部份分。
ICPC 有年齡限制。
相關競賽:
相關檢定:
這部份由於接觸較少,僅列出個人所知的一部份。
多以線上賽或刷題為主,多和就業有些關聯。
相關網站:
以題庫的方式存在,使用者可在閱讀題目後,將程式碼上傳,會給出評測結果。
結果可能包括是否通過測試、未通過的原因、執行所花時間等情報。
值得一提的是,技術上不可能檢驗程式的正確與否,
只能透過大量的測試資料,檢驗輸出是否正確。
即使通過,給出的成果通常為 Accepted 而非 Correct。
Online Judge 非常多,方向非常多元,以下僅列出我個人較熟悉的:
在此附上更加深入某些競賽的細節。
由台大主辦,ICPC 賽制,三人一組,僅能使用一台電腦,無部份分。
每年約十一月舉辦線上初賽,約 25 隊能進入決賽,每校至多三隊,有女性保障名額。
決賽在台大計算機中心舉辦。前六名有獎品。
難度偏高,加上無部份分,初賽有相對複雜的環境設定,對初心者相對不友善。
適合提前體驗 ICPC 賽制,但不適合初入門者。
由教育部主辦,各校派出選手參加縣市初賽,取成績優秀的數名參加全國決賽。
有獎金,有為數極多的佳作。
各縣市名額不一,且每年依近年奧林匹亞相關成績變動。
縣市初賽約在十一月,全國決賽約十二月。
全國決賽採奧林匹亞賽制,個人賽,有部份分;
縣市賽則由各地師大主辦,賽制、難度、競爭程度和題目品質參差不齊。
全國決賽前三名為一等獎,四到十名為二等獎,十一到二十名為三等獎,
有相當高的獎金,亦有參賽證明。
二等獎內(十名內)可免試進入資訊奧林匹亞選訓營。
每年參加國際資訊奧林匹亞的選手選拔兼培訓,由師大主辦,
約在二、三月左右舉辦入營考,取高一至高三每年級前四高分,再取綜合前八高分,
計二十名,加上全國決賽免試十名,計三十名參加。
實際人數按當年狀況可能有所變動。
2020補充:追加初選參加資格限制(詳見 TOI 官方公告),
需滿足以下任一條件才能報名初選:
選訓營約在三、四月舉辦,大約是第一次段考附近。
為時兩個禮拜到師大集訓,供吃供住,每個禮拜一次模擬考。
約取十二名進入第二階段選訓營,稱為國手決選,
為決定奧林匹亞四名國手的最終階段。
同樣會到師大集訓兩個禮拜,每週一次模擬考,以最終成績決定四名國手。
進入第一階段,通常特殊選材就沒太大問題。
進入決選階段便可推薦至大學相關科系,通常只有台大有可能拒收。
決選階段也可能能夠參加名額相對寬鬆的亞太資訊奧林匹亞。
(以下為十年前資訊,不確定現在是否仍是如此)
培訓內容多半制訂得較入營考和全國決賽淺,對能入營的幾乎都是常識,
因此培訓幾乎沒有幫助,認識相同興趣的選手們要比培訓內容來得重要得多。
全名 International Collegiate Programming Contest,
通常大五(研一)以內皆可參加。
由各校推派選手參加 Regional 地區賽,地區賽便已是國際賽。
台灣屬於東亞賽區,會與東亞的國家競爭。
取得地區門票的隊伍,將能參加 World Final,是世界級的決賽。
各大外商多會邀請成績優秀的選手參觀,甚至直接給 offer,
但不知為何在台灣 ICPC 的知名度非常低,可能連資工系的學生都沒聽過。
即使在決賽取得亮眼成績,也幾乎完全不為人知。
推測與此競賽毫無可觀賞性有關。
競程:序章
, 競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