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文:您是否同意中油第三天然氣接收站遷離桃園大潭藻礁海岸及海域?(即北起觀音溪出海口,南至新屋溪出海口之海岸,及由上述海岸最低潮線往外平行延伸五公里之海域)
正方:林惠真
反方:詹順貴
主持:林超琦
貢獻者(想要具名的可以把名字寫在這):
公投第二十案是我們臺灣公投史上第一個關於保護環境的公投提案,我們會把它視為你我世界公民最重要的一個公投提案。因為我們想要對世界來發聲,來告訴大家,我們臺灣有這樣的珍貴的地景,珍貴的生態系,我們臺灣有責任、有決心要把它保留下來。
我們先來看看藻礁是什麼。藻礁是由藻類造礁,他是由殼狀珊瑚藻,在春天時候大量生長,呈現煙紅色的狀況,當他生長死亡後,他的骨骼也就是我們所稱的碳酸鈣,會留在灘地上,他層層疊疊的情況下,會發生像千層派一樣的重疊,經年累月累積下來的成績,看到的就是所謂的藻礁。
藻礁內有非常多的孔隙,孔隙可以提供很多生物來到這裡生長,繁殖、居住在這,也就是我們所稱的藻礁生態系。這樣的藻礁生態系,不是只有在露出的地方是藻礁,留在水面下埋在水面下的這些也是藻礁,這樣的礁體,我們如果在許多的畫面中會看見的,就是像這樣子層層疊疊的狀況。
另外,整個畫面會讓我們知道,他雖然軟脆,但是整個礁體所需要的連續性。有一些工程破壞就會造成不可逆的影響。
如果我們來看一看,現在在開發單位所提出的原方案,和替代方案,都會看見,現在這個狀況是在整個礁體狀況最好的G1區跟G2區這裡進行工程。其實外推方案的提出,只是一個當我們公投連署通過以後,在開發單位所臨時提出的急就章,像是止痛藥一樣的提案,完全無法來改變或是來正視我們真正的問題,也就是藻礁破壞的問題。
而且我們看到,這個外推方案來講,在圖面上橘色的部分,外推方案的長堤,你就會看見他的面積造成整個港區的面積大於增加超過 20%,整個港區 900 公頃相當於 900 萬平方公尺非常大的面積。在簍空棧橋的設計,棧橋的意思很像我們在做公路的時候通過馬路,看見的橋墩,橋墩會造成哪些現象?當我們下基柱下去的時候,照樣是破壞當地的基地。當我們一根一根簍空的橋墩、棧橋下去的時候,也是一樣的破壞。
另外我們看到在邊上的是所謂的排溫導流堤,他是為了應付大潭電廠的入水口跟出水口,出水時的狀況,入水口進來後,大潭電廠經過發電後,他的出水口需要從正中間的出水口排出,理論上水流會流出。
這些設計都讓我們擔心,開發單位所宣稱的,沒有破壞藻礁、沒有郡挖的質疑。這個質疑來自於,整個四公里的海堤,事實上是需要沉箱一個一個接上去形成防波提結構,如果各位想像現在這個畫面,沉箱就像這樣,沉箱他的面積是相當於籃球場那麼大。他的厚度、高度大概是 16-25 公尺,這樣的沉箱總共會超過 303 個,來到這個地方丟下去。放下去還不是玩樂高的時候手舉一個放下去,事實上他下面所壓到的棲地底部、生物,都沒有一個可以倖免。
另外我們看到的是,把整個藻礁區包圍起來的時候會發生什麼狀況?整個環繞起來,阻擋了跟外面大海的隔絕交流的狀況,
其實就相當於,我們家在有開發單位來到家裡,跟我們講說,我們不會打擾到你們家,不會迫遷,不會強拆,但你可能第二天醒來就發現你住在安全島上。現在住在安全島上的藻礁,差別只不過是,原方案是比較小的安全島,外推方案變成是住在比較大的安全島的差別而已。
在許多報告也顯示,許多媒體也有報導,整個過程當中有進行水工模擬。水工模擬告訴我們的是,通常他的目的是為了要進行港區行船安全的設計,所以他是要看浪有沒有變小、船可不可以進來,無論是電腦模擬,或是大水缸進行水工實體縮小的模擬,其實都沒有辦法估計這裡面對生物造成的影響。
所以這整個告訴我們的是,水工模擬你一定用有限的參數,可以進行無限多種組合可能的結果。而難過的事,我們的大潭藻礁,全世界就只有一個,錯誤了就回不去了。
在這個狀況下,我們擔憂的會是在,整個工程中我們最常看見的是突堤效應,簡單來說,迎向海流的這一面是淤積,背向海流的那一面是侵蝕。這個案例全台都是,我們有三百多個漁港,大大小小的漁港都告訴我們同樣的事,一邊淤積、一邊侵蝕的狀況。如果我們來看現在這個港區又是怎樣?他是非常奇怪的設計,原因是,他整個是外面一層是突堤效應,現在裡面的大潭電廠入水口跟出水口,都已經造成突堤效應,導致現在G3區未來淤積更嚴重。
這樣的設計在裡面也是突堤,外面更大圈的也是突堤的情況下,會造成我們無法預測的結果。我們也看到環差報告告訴我們,G1區外邊未來會造成淤積,G1區會看見的是侵蝕,未來淤積最多的會是G3區,G3區入水口、出水口一旦阻塞時,甚至於會發生有氣卻沒有電、沒有水的情況。
因為我們有天然氣,但是進水口瘀塞了,水進不去的情況。
那麼整體來講,我們都看見這樣的狀況更讓我們質疑的會是在當淤沙進到港區裡,會發生什麼事?你當然可以說,G3的淤沙可以用清淤方式進行,但請注意到,這地方因為孔隙很大、很多,不是像台中港是一個沙港,他的沙子不可能用鏟的方式鏟起來,也不可以用讓我們清淤的過程,是一個非常複雜的過程,無法知道清淤到底是什麼時候清、清多久、強度是怎樣,清起來的是用噴的,還是用挖的,甚至於,我們看到的是,如果強力水柱噴下去的時候,住在裡面的生物該怎麼辦。
我們看見港區外面淤積,裡面也淤積的情況。另外,在整個過程當中,我們看見的是,藉由過去以來看見的變化,我們在上個世紀以來,都看見我們做這麼多的港,然後看到這麼多的影響,包括剛談的 300 個港口,已經有這麼多錯誤的方式,我們把我們臺灣的海岸線破壞殆盡,西海岸只剩下 10% 的自然海岸,90% 都破壞得差不多了,不是被海堤不然就是港區,人工海堤到處都是。
我們明知我們犯了這麼多錯誤,其實,我們現在只是在作為這個提案,我們只是作為一個海洋國家的補考題而已,我們聲稱我們是海洋國家,但我們是怎麼對待我們的海岸線?而且藻礁有 7600 年的時間這麼長,累積在這個地方,綿延到海邊、海岸裡都是藻礁的情況下,超過五公里的話,這個區域值不值得、是不是應該,我們現在好好的保存?而不是在現在的原方案跟外推方案這差了 455 公尺之間來討價還價。
同時,也想一想,我們作為世界公民,我們有哪些的決心?大家都知道全球暖化、氣候變遷,最近才剛發佈全球氣候變遷指標,事實上我們台灣,是全球倒數第五名,我們真的要好好想想怎麼樣才能跟環境共好,怎樣對藻礁能夠有更多的承諾,不要在上面像是捉迷藏一樣,一下在原方案,一下在外推方案。事實上不管哪個方案他一樣破壞藻礁,他一樣讓我們留下遺憾,請各位一定要特別關注
我們作為世界公民,最大的決心就是要有共識,好好的保護環境,謝謝。
林委員,正方代表林教授,觀看本次意見發表會的朋友大家好。
剛剛正方代表林老師講了非常多藻礁生態的議題,我非常佩服林老師,在環境生態這方面的研究,但其實,我認識正方代表林老師,是在我還是環保署副署長的任內,因為政府那時候中南部的空污議題非常嚴峻,環保署當時必須要到中部、南部提出 14+N 空污防制策略,到中南部跟在地居民、團體做一些說明。
第一次見到林老師就在那樣的場合,跟他第一次見面。第二次跟林老師碰面,也是在他的學校,東海大學,也是因為林老師非常關心學校師生,尤其學生受到中部空污的影響,希望多一點人去那邊討論,空污可不可以如何有效地改善。
剛剛林老師有提到說,這一件公投是第一件有關環境方面的公投。但其實我們看看環境基本法第二條,他怎麼定義環境?環境包括了土地、森林、自然生態之外,也包含陽光、空氣、水、以及社會文化等等。
那所以,如果今天中南部的居民關心的是空氣污染,這是不是環境議題,當然也是。那剛提了很多說,我跟林老師認識的經過是我還擔任環保署副署長的任內。當時最後我為什麼辭職離開環保署副署長這個職位?也就是為了今天大家要討論核心議題中,第三天然氣接收站的環評問題。
當時我確實也如林老師立場一樣,我也不怎麼支持原來的方案,但是在今年五月三號,政府提出這個外推方案之後,我詳細地去檢視了他實質的內容,以及八月份中油送到環保署那本厚厚的環差分析報告,詳細看了之後,因為他不再浚深、也不會回填,我相信他對於藻礁生態系的影響,已經降到最低,不會浚深、不會回填,不會對礁體產生嚴重的迫害。
是不是完全沒有影響?我要強調的是,至少他已經對藻礁生態系可能影響已經降到最低。但是如剛剛我提到的,環境議題不會只有自然生態,空污是不是環境議題?是,減碳是不是空污議題,這些都是。我認為,外推方案他已經不單單只是環保跟經濟之間的拔河對抗,反而是,綜合了對藻礁生態系、減煤、減空污、減碳,甚至遠離核廢料以及核災夢魘等等多元環保價值的最大化的堅固。
但是,今天這個公投案,只是要讓我們投同意與否,他反而是一定程度地,逼著我們在不同的環境價值跟不同區域他所最關切的議題中,去做一個最無奈的選擇,這並不是一個最好的方法。
因為這些環境價值,他不應沒辦法去分誰比較重要、誰比較不重要,應該要同等公平地看待。而且,藻礁遷移,把三接遷移桃園大潭的公投,名義上是真愛保護藻礁,但重點,從她主文來看,最適切的簡稱,應該是三接遷移桃園大潭。遷移之後會產生什麼樣的影響?這個影響重不重大?在公投理由書中完全看不到,當然也許是提案人沒有料到,但當我們詳細爬後,會發現影響非常大。
回到林老師最關切的藻礁議題,既然不浚深、不回填,相當程度對藻礁礁體本身已經相對降到比較低,而且,不會浚深、不會回填,對海底的揚濁,泥沙的揚濁也大幅降低,對於底棲生物,尤其柴山多杯孔珊瑚的影響,也都會降得比較低。
所以,後來不管是提案人潘忠政老師也好,整個正方的代表,從原來會認為原方案會直接破壞礁體,改為外推之後也會破壞藻礁生態系,那我想問,你所謂的藻礁生態系的範圍到底到哪裡?
其實,有一張圖可以詳細顯示說藻礁的、桃園藻礁的生態分佈,從最北的許厝港一直往南,他都有間斷地藻礁的露頭出現。我們要看一個生態系不能只是定格在桃園大潭這麼狹小的區域,如果我們從北起許厝港的濕地,一直南到永安漁港的範圍,這麼將近 20 公里長的範圍,大潭的三接外側與海岸平行的防波提只有 2.7 公里,這樣的興建對整個生態系會有什麼樣的影響?
其實我不敢說沒有,但是這樣的擔憂我們是不是一樣要跟剛剛提到的不同的環保價值,尤其是減煤、減空污、減碳,這樣價值放在同一個天平上一起來我們衡量兼顧。
剛剛林老師提到的,擔心會有突堤效應。這是一個點狀的,跨距離岸將近一千兩百公尺的離岸堤,這樣的離岸堤依照成功大學水工模擬試驗,他反而可以讓岸邊到水深十米以內的範圍水流加速,加速情況下,反而是內陸的漂沙震盪的最厲害的部分,反而不會產生淤積。離岸結構物跟一般定義的,海岸覓食往外延伸的所謂的突堤,是不可同日而語的,根本不會產生也就是不可能產生突堤效應。
剛林老師提到的,其他原先既有的結構,或是另一個結構,這些結構物,以這個翁排水的結構物,因為興建後反而會讓 G3 的礁體,尤其是關心藻礁,後來被劃保護區的,產生侵蝕之後,可以完整露出。發現之後把它劃設為保護區。
離岸提定義跟一般講的突堤效應完全不一樣之外,前兩天也有中央大學的水海所的所長有一篇投書,也明白地強調說,這個絕對不會產生突堤效應產生淤積,這部分可以請正方代表林老師可以放心,這部分不會產生。
但是呢,如果萬一今天公投通過,對藻礁的影響會有些擔憂,但未必完全不會發生。但我們要擔心的,剛提到的中南部減空污的期程,會不會受到重大影響?
看上面這邊最凸的這兩個,這是在 2024 年、2025 年有大量大型機組必須要除役,可是下方除了一些容量因數比較小的再生能源,太陽能也好、風電也好,上線之外,其他機組其實明顯會產生不夠。這裡面的機組,包含了台中的星一號機、星二號機的燃氣機組,這兩個機組縱使環評通過後,在台中市長盧秀燕堅持督審計畫卡關下,硬生生被擋了一年半。其他機組相對都有不確定性,其中包含了,大潭八九號機組,縱使他如期可以蓋好,可是因為沒有足夠的氣源來供應時,怎麼辦?台電把一到六號的氣源把他降下來,優先調度給比較高效率的八九號機組,整體供電上就會比較窘迫。
如果今天因為供電窘迫而需要找出替代電源的需求時,要從哪裡來?是不是就變成要從中部,我相信這是正方代表林老師最不想看到的,中部反空汙,中火長期被減煤、降載,這一到四號機組或其他機組中,增加燒煤、增加發電;或者以鄰為壑,又跑到南部高雄興達電廠,研議或是增加燒煤,我相信這些都不是大家所希望看到的。
當我們這樣提出這個公投案通過可能會造成這樣影響時,提案人潘忠政先生有講過,這樣我們是在撕裂地方。但是,在這個地方,我必須很沈痛地跟大家說,這絕對不是撕裂地方,我們是要做到的是,要去維護區域的公平正義,不能北部人用電量跟中南部不相上下,甚至沒比較少,但都用潔淨的電,減少重工業污染,但為了藻礁生態保育,要讓中南部的居民要忍受更多的空污,謝謝。
大潭藻礁已經被國際海洋保育組織,非常知名的組織,藍色任務,認證成東亞第一個希望熱點。我們非常有機會在海洋保育,在國際上發光發熱,藍色任務他是藉由民間的力量,來把在全球各地的海岸,值得保育的地方保留下來,同時我們在變成希望熱點的情況下,我們變成和澳洲的大堡礁、日本的琉球海岸,變成是同等級,日本琉球也才剛剛通過,變成第二個東亞的希望熱點。
除了藍色任務外,我們還在這一期的國家地理雜誌上,看到一個專輯,來做藻礁的專題報導。這個專題報導中,我們看見藻礁的整個樣貌,非常清楚。另外,我們看見生物的多樣、生物的美麗,同時也藉由繪畫的方式,我們看見 3D 的畫面,讓沒有去過藻礁的人,多少有一點機會暸解到藻礁生態系的獨特性。
我們受到國際的重視,我們自己國內有沒有重視它呢?我們在這整個過程當中,研究過程當中,有許多非常受矚目的動物來到這裡。包括我們的紅肉ㄚ髻鮫,他是在國際被列為瀕危的物種,紅肉ㄚ髻鮫不只是大鯊,還是小的幼鯊來到這裡,事實上,他是漁民掛網放在藻礁礁體上,在漲退潮之間,看到這些小鯊來到漁民的漁網上掛在上面,表示幼鯊來到藻礁來覓食的。
正中間是柴山多杯孔珊瑚,是一級保育類的珊瑚。除了努力量的增加,隨著大家更多的關注,當然他被發現的群體數量愈來愈多,在我們研究的過程中,發現接近一百個柴山多杯孔的群體,我相信未來還有機會讓他的群體數量被發現得更多。
事實上他最大的群體、體型是在比較深的潮水位置,所以藉由配合潮汐的情況下,才能夠認知柴山多杯孔珊瑚,其實我們對他的認識是非常非常少的。
另外,白海豚都來到我們這了。臺灣白海豚在西海岸也是危危可及,他的位置是非常靠近岸邊,是大潭電廠的出水口,不到五百公尺的地方,未來這個位置就是港區最中心的位置。
這樣的設計不管原方案、還是外推方案,他發生的事情都是讓我們的水域跟自然海的隔絕,隔絕會造成像剛講的鯊魚,無法順利地進到藻礁的潮間帶。不得其門而入,是一個,當我們好不容易進到我們的藻礁區時,還可能發生鯊魚走迷宮的情況。因為我們在港區中的設計實在太複雜了,既有棧橋,又有入水口,又有出水口,還有溫排導流提,他的畫面看起來會變成,有點像我們打彈珠時,彈珠台時上面,彈來彈去的情況,鯊魚會不會有問題?
另外,鯊魚靠著非常敏銳的嗅覺,在判斷,在游動。我們現在把整個港區圍起來的時候,事實上非常有可能造成空間迷航。
這些擔憂不打緊,除了是靠到岸邊來的生物之外,在港區中的生物又會面臨什麼樣的挑戰?
港區因為正中間就是我們大潭電廠的出水口,出水口的意思,事實上是因為要降溫降電廠裡面的溫度,發生的狀況就會是,溫度、水溫會比較高,本來的開闊,沒有海提設計的時候,他應該是跟自然的海水來混搭,來趕快降溫,但我們無論原方案、或是外推方案,未來把它圍在裡面的時候,都會造成降溫的困難。
降溫困難有哪些?環差報告書裡顯示,原方案對於整個港區最大的溫度升高會來到3.58度,如果是外推方案,他有比較好,降低了0.04度,來到3.54度,各位想一想,這樣有差嗎?
所以我們想一下,當我們現在正在應付全球暖化的課題時,是在擔憂的是正負二度C,我們現在正負一度C,升溫一度是追不上了,應該沒辦法達成,想辦法控制在兩度C,可是想一想,3.54度C,我們不是就是提前來到了海洋暖化現象嗎?住在裡面的生物,如果是在這個畫面裡,可以想像,溫度不斷升高,居住在這裡的魚、蝦、螺、貝、等等我們很多不太認得的生物,他形同是一個三接海鮮鍋的狀況吧?
他的溫度這樣持續都是在提升的狀況,裡面的生物,未來怎樣克服不斷升溫的生存條件?
受到影響的,不僅僅是住在這裡潮間帶的生物。因為海洋是溪流的終點。海洋也是生命的起點,其實有很多溪流中的生物,他會降到海邊來生殖,來孵化。在這個畫面裡,是非常靠近藻礁區的不起眼的小溪流上,我在一個一月分的時光裡,看見的,非常非常多的毛蟹,是在一個很小的溪流上。
這些是它孵出來後,要溯溪而上,回到他原棲地的。我們經常來羨慕國外的螃蟹,例如這兩天我們看到澳洲聖誕島的紅蟹在過馬路,我們讚嘆,但是回來想想,我們自己家的毛蟹,他要完成的生命史,有沒有辦法順利完成?所以健康的海岸線,我們才有健康的溪流,我們要完整的保留下我們的海岸線,要好好照顧我們的溪流。
在訪談過程中,我們經常跟漁民、跟這裡的居民做對談時,他們說小時候這裡就是魚米之鄉,因為他們不然就是聞到稻香、不然就是聞到曬魚的香味,事實上這個地方在過去以來,都是非常好的漁場,日治時期,我們在這個區域的漁獲量,甚至於高於基隆海岸海港的漁獲量。
當這樣的畫面,如果我們在這邊破壞的漁場,其實造成接下來更嚴重的問題,也就是我們的漁場消失,我們的漁港還有魚市場也都會一個一個消失。我們接下來會有挑戰會是,我們要做更多的遠洋漁業,我們要跑到更遠的地方去捕魚,接下來的漁獲、接下來在餐桌上的魚,價錢也會完全不一樣。
坦白說,這些消失是為了什麼呢?我們還是要回來想一想。我們願意為了我們電的開發犧牲到什麼程度?是不是要回過頭來想想,在整個衡量的過程中,看到我們真的不希望未來窮到只剩下電。
想一想在整個過程中,其實不是經濟與環保的選擇。也不是環保與環保的選擇,事實上,我認為我們這一次的公投案,他是一個價格與價值的選擇。
我們看到太多的宣傳說,如果三接不蓋的話,會多燒五百萬噸的煤、會少發多少億度的電,這些讓我們思考我要用什麼東西來換?
我們很多的年輕人,已經不太知道什麼叫做自然海岸了。在這個不斷消失的海岸中,今天這個公投提案是個非常重要的抉擇,原因是我們的決定破壞了這個藻礁,然後也讓他在苟延殘喘、安樂死的狀況,讓他狀況不太好,因為整個包圍起來的情況,歷史會記得,我們是怎樣選擇的,不論原方案或是外推方案,都是破壞藻礁。
所以,12/18 請投下同意保留藻礁,讓我們一起好好的思考,我們對於能源開發我們對於自然環境,這些和我們自己的關係。我們希望留下健康的海岸線,臺灣人民要覺醒,要為世界留下台灣特殊地景,許下與大自然共好的承諾,這樣的特殊地景,值得我們用更多的力量把它保留下來,我認為,這個狀況、這個選擇,才是我們真正臺灣核心價值,12/18 請投同意。第二十案。
首先澄清一下,在一輪的時候,林老師說,G1G2柴山多杯孔被發現最多的地方,還會繼續有工程。其實外推、本來、即原方案都已經避開不會有工程,外推方案之後更不會有任何工程,用棧橋式的規劃,他的落墩,落墩部分中油公司有詳細調查,只要有發現柴山多杯孔或距離過近,墩柱都有適當地改位置。
外推方案之後,北防波堤,整個經過的地質鑽孔,他的設計也都會盡可能避開可能還有的零碎膠體。我們不敢說百分之百對藻礁生態系不會有影響,但我一在強調的是,這個方案在我看來已經盡可能把對藻礁生態系的影響降到最低。
為什麼不能完全放棄?因為我們必須要兼顧其他環保價值,維護中南部居民期待盡快減煤、減空污這樣的區域公平對待。
回到林老師剛剛提到的,紅肉ㄚ髻鮫這個議題。他是從漁民的漁網裡面撈捕中有發現,但其實在這本環差報告中,中油有在委託了學者做調查,從北基隆到高雄,大部分的漁港,都有發現紅肉ㄚ髻鮫的幼兒被發現。如剛林老師講的,他可能是被纏下來之後要回流到比較岸邊,去覓食,但他絕對不是完全依賴在藻礁生態系之上,因為紅肉ㄚ髻鮫被發現的分布範圍顯然不是這樣。
再來,因為這個外推方案的堤,是一個開放式的堤防設計,不是完全封閉。所以會不會有所謂鯊魚空間迷航,我不敢說一定不會有,但是至少在跟完全封閉的港來看,這裡會產生空間迷航的可能性,我相信一定會小很多。
再來,我要特別強調的一點是,林老師對於環評或是之前環差報告書,或是最近一份新的環差報告解讀上可能有產生嚴重的誤會。剛他提到,三接會導致周邊海域升溫三點多度,其實這個是完全不正確的。
環差報告書中有模擬,如果採封閉式的設計,會影響的升溫是不到0.5度,那裡面提到最大升溫可能會到三點多度,對不起,那是因為台電的大潭電廠所排放的溫排水導致的升溫,不是因為三接興建,而造成的。三接興建剛提到的,第一個他離岸,沿岸到水深十五米,至少這部分的洋流,主要是以南北向的洋流的交換,不會產生任何阻礙,其實根本不會、對於可能升溫的影響,其實是微乎其微。
更何況,我們可以拿現在有蓋接收站的永安港,永安接收站來看,LNG 船把液化天然氣進口之後呢,他反而,就是說,液化要重新氣化時候,需要水流進去,水反而變成冷卻水,當水溫遠比周邊的海洋的溫度還低,所以讓永安附近的養殖業者,都優先想要去取這一些因為接收站所排放的冷卻水,作為他們的養殖水。養殖出來的石斑會變成高單價。
反而這個地方,三接蓋了之後,理論上,不僅不會有升溫造成的周邊柴山多杯孔珊瑚、藻礁、底棲魚類產生任何的影響,甚至而會不會在周邊帶動養殖漁業,這都有待觀察。
不管是上次意見發表會,蔡雅瀅律師提到全球氣候變遷、COP26 會議講減碳議題,剛剛其實林老師也隱約地帶到,我們這張圖卡大家可以看下,這是 COP26 大會的主席,所有的媒體,我們常說,主席落淚的,查一下都可以看得到。
他為什麼哭泣?絕對不是因為天然氣在採集過程中,甲烷散溢過多,或是天然氣的使用量過多而哭泣,他哭泣是因為最終協議的時候,本來整個會議中討論最核心的脱煤議題受到印度中國的反對,而把要淘汰的煤炭字眼改成逐步減少。主席下馬才落淚,並且向所有期待的國家致歉。
為什麼要優先減煤?大家都認同說,2050 年要淨零碳排,但這是一個遙遠的口號,上一次反方代表趙家瑋博士最中節論講得非長好,我們不能只支持遙遠的願景,遙遠的願景正方代表,我聽過所有其他人的發言,潘老師也好、蔡雅瀅律師也好、陳憲政律師也好、提案理由書也有寫,也是他們支持的,我們不單單只是支持這個遙遠的願景,而不去守護他可能的路徑。
這個路徑在 COP26 最重要,尤其在2023年減碳目標裡,最優先要被拿出來講的就是減煤。因為減煤可以達成減碳的速度,遠高於天然氣的消減。因為天然氣每發一度電排出來的碳,只有燒煤的一半。更何況,燒煤會造成的空污的嚴重性,也遠遠遠遠高於天然氣。
所以,當我看到最近的一場記者會,許許多多當時嚴厲批評政府減煤、反空汙太慢的反空汙團體,回過頭來支持本件的公投案,而完全忘記了,他們當時是怎麼要求政府要快速減煤來改善空汙。試想,如果今天三接這個遷移桃園大潭公投真的通過了,天然氣上不來,我們的能源轉型的路徑,要 2025 年要把燃煤從 40 幾%降到 30%,燃氣要從30%提高到50%,這個路徑中,氣上不來,煤當然就減不下去。
這個情況下,我們憑什麼說,我們 2050 年要淨零碳排?更何況,連國際能源總署都認為說,人類在往再生能源發展的過程中,在過渡時期,百分之百再生能源或淨零碳排的過程中,輔助性的燃料就是天然氣,這一部分,如果今天我們卻因為把藻礁生態系的價值上綱到最重要、最重要,而忽略了中南部居民的需求,甚至燃煤不生而被迫考慮要研議核二、核三場的時候,我們怎麼,就是說,這樣我們怎麼去跟地方的居民說服說,你的身體健康沒有我的藻礁生態系重要?我們能夠這樣講嗎?當然不行。
所以,外推方案才是,經過我嚴格檢視,我才會認為,他確實是一個可以兼顧藻礁生態系,兼顧當然是,把他的影響降到最低最低,兼顧藻礁生態系,可以兼顧減煤,減空污,減碳,以及讓北海岸的居民跟墾丁恆春那一帶的居民,早日脫離核廢料跟核災夢魘。
這樣的區域公民訴求,一點都不離譜,但是我們今天,我們比較不解的就是,本案的正方代表,一直強調藻礁生態多重要,對,他已經在地球上,在這塊地方存活了七千多年,那一定程度也表示說,不管山海滄田,他的韌性很夠,我們要對他加強保育的應該是上游的工業污染要盡可能減少,不要直接破壞礁體,當這些都避開之後,我相信在兼顧減煤、減空污、減碳的期程之下,藻礁生態系一樣可以活得非常好。
所以,最後,我還是要必須要呼籲,縱使我以前曾經不認同三接的原方案覺得要優先保護生態,現在,我改變主意,我覺得外推方案可以兼顧這些多元的環保價值,縱使因此,被以前的朋友罵我背叛保育價值,環保價值,我都在所不惜,因為這才是正確的事情。
來透過 polis 意見調查一下!直接前往該調查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