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ry   HackMD

【2021 公投意見發表會逐字稿共筆】12/2 15:00-16:00 第 20 案 珍愛藻礁公投

  • READr 會在每一場發表會後整理懶人包,會附上此逐字稿的連結,歡迎大家一起共筆
  • 逐字稿將以 CC0 方式授權(可直接使用不用授權)
  • 共筆時,請不要在同一個段落同時編輯(若該場已有主打者,可以將您影片的時間往後調 30 秒、1 分鐘或 5 分鐘,透過時間差來補足主打者未盡之處)
  • 標示 ‘’ 為 READr 下的小標,非講者逐字稿

資訊

Image Not Showing Possible Reasons
  • The image file may be corrupted
  • The server hosting the image is unavailable
  • The image path is incorrect
  • The image format is not supported
Learn More →

主文:您是否同意中油第三天然氣接收站遷離桃園大潭藻礁海岸及海域?(即北起觀音溪出海口,南至新屋溪出海口之海岸,及由上述海岸最低潮線往外平行延伸五公里之海域)

正方:劉月梅
反方:謝志誠
主持:許惠峰

貢獻者(想要具名的可以把名字寫在這):

逐字稿

正方第一輪意見發表

(timdecode 4:59)

永續已經是大家能夠琅琅上口的名詞,但永續不應該是一個口號,而是一個行動。當我們想要把永續,把想要做的事情貼在牆壁上,它唸一遍、兩遍、一百遍甚至一千遍,它對我們的永續都沒有任何的進展。可是永續如果是一個踏實的行動,由一個人感染第二個人、再感染第三個人,吆喝更多的人大家一起來實際行動,那我們就會朝著永續的面向往前邁進。

地球從工業革命到現在短短才 300 年,在這 300 年的歷史裡面,我們已經把地球的自然環境破壞的非常非常厲害,回想這兩年,我們看到新聞媒體上面,熱帶雨林以及澳洲的火災,然後非洲的蝗災甚至各地的水災。那我們現在正處在一個氣候變遷、非常劇烈,那自然資源一直枯竭,生物多樣性一直下降的還有疾病頻頻發生的十字路口上面。當我們站在十字路口上面的時候,你看清楚紅綠燈好,你就可以踏著穩定的步伐、往前邁進。

'永續不應只是口號 台灣尚未有明確指標、做法'

那我們現在的環境正處在這個十字路口,永續是我們國際上面認定的目標。那我們是不是應該有一些指引的方式,讓我們可以穩健的朝向這個永續的面向來發展呢?

2015年,聯合國就邀集了各級的政府,以及民間團體、專家學者,一起坐下來討論,為了地球的永續,大家一起來想一個方式,是不是有一個明確的指標、明確的座標,讓我們來朝著好好的去發展呢?那就在當年他有同時通過了 17 項的永續發展目標,永續發展目標就是我們常稱的SDGs,那他也針對了我們飲水安全、飲水的清潔,做了一些指標,也對我們海洋生態系的資源以及這裡的維護永續,也做了一些指標。

同時他也督促各國的政府,根據自己國家的環境、生態的特色,列出自己國家的永續發展指標,也就是SDGs。

那我們現在來思考一下,台灣的 SDGs,不曉得大家在自己的腦海裡面是什麼的印象?那台灣有自己的永續發展目標嗎?那麼大家可以花一點自己的時間來思考,你是不是第一次聽到這個SDGs,是不是對於我們台灣的永續你沒有一個明確可以依循的標準呢?

政府對於重大的政策的時候,常常會用各方的媒體告訴我們該怎麼做。這兩年我們在 COVID-19 的防疫上面,剛開始我們連口罩應該怎麼戴都不是很清楚,所以政府就會在新聞媒體上面,有顏色的應該朝外、沒顏色的應該朝內,有鐵片的應該朝上面,而且靠近鼻子的應該給他輕輕按下,讓他可以更服貼的在你的臉上。

那在這種情況下,除了有華文的,還有客語的、閩語的,甚至還有原住民語、新住民語的。也就是他希望所有的大家一起把口罩戴好戴滿。

甚至他也告訴我們應該怎麼打招呼,不要握手,而是用這樣、或是這樣,讓我們可以減少更多的接觸。那大家可以在防疫上面,我們做得非常非常好,國際上面大家也給我們非常棒的鼓勵。

那另外我們也來思考第二件事情。就是在,道路安全上,我有很響亮的口號叫開車不喝酒,喝酒不開車,所以當你打開車門的時候,你會思考你會思考,我到底剛才有沒有喝酒?

當大家一起聚餐時,就有朋友會告訴你說:「你開車,你現在就不要喝酒;如果你要喝酒,你等一下可能要請代駕。」

面對政府重要的政策,當他有明確指標、很明確的行動時,全民大家一起來,我們就會朝著那個目標邁前。那對於台灣的永續發展,我們的SDGs,我們的目標再哪?我們的人民對目標清不清楚?我們有很大努力的空間。

那行政院的永續發展委員會網站上面寫著,在數十年前台灣因為經濟發展,我們國民所得提高,也造就我們的經濟奇蹟。但是在經濟奇蹟下面,對我們的環境生態,以及我們的污染,也把我們的環境破壞得非常厲害,也破壞了我們後代子孫生存的權力。

那對於當代我們還要發展其他東西,以絕對不影響後代生存發展權利來做。這就是我們要做的永續。從第三天然氣接收站要設在大潭藻礁區,來思考一下他是不是永續,有沒有破壞我們大自然的永續跟生態?

'復育千年藻礁 vs. 三接遷離'

三接要設在大潭藻礁區,同時也有一個案子叫復育案。有一個復育案,就告訴你說,這一個大潭藻礁區的生態會受影響,因為他要復育另外一塊我們的藻礁生態區。復育的概念是把 7600 年藻礁的牆角挖到另一邊去,告訴他,你就在這邊慢慢生長、生長到7600年。那藻礁每10年到20年,在環境狀況好的時候,他才能夠長 1 公分。1 公分喔,10 年到 20 年。

你把人家牆角挖到那邊去那邊長,叫他長、長成 7600 年的樣貌。而三接,用興建的方式根本不用花到 7600 年的生態搬家,搬到別的地方去,而不是要求三接搬到別的地方去,另尋其他的方案?這是我覺得三接應該遷離大潭藻礁區一個非常重要的原因。

第二個,政府對於海洋的永續發展以及藻礁的永續,有沒有一個明確的方案呢?在環評的階段。

在環評階段,在很多記者會或其他面向我們都跟政府說,大潭、桃園藻礁區都有非常多樣性的生態,在環評的階段,政府提出「迴避方案」,後萊我們覺得迴避方案,並不能真正保護大潭藻礁區的永續,所以我們就提出了公投。

在公投第二階段連署的時候,政府也提出了叫做「外推方案」。這個外推方案,跟迴避方案,是不是代表政府對於我們海洋的藻礁生態,沒有一個永續的方法,也沒有一個真正守護的目標呢?

面對第三天然氣接收站這個案子,我們希望大家用永續的角度來思考,到底大潭藻礁應該要怎樣才能維持他的永續?好好一個地方,是不是守護下來之後才是永續?還是請他拿到其他地方去復育才是永續?

永續的做法在大家的心裡,大家可以思考,也可以用更積極的方式來做。

1218 是公投的日子,20 案是第一個由民間團體提出為環境發聲、為環境永續所提出的公投,18 號那天走出家門投票去,投下自己神聖的一票,邀請大家用永續的角度思維,並為台灣的永續做出實際的行動,讓世界看見台灣民主的價值,也讓世界看見台灣在實踐永續時做出的行動。

18 號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日子,希望大家能夠在那一天走出你的家門好好的去投票,你的那一票是這麼珍貴,讓世界能夠看見台灣在民主上的實現,也能夠看到我們真正在永續這件事的做法,讓世界看見我們在守護藻礁上不是口號而已,是實際以行動來展現。

未來藻礁能好好在後代永續上好好保存,也讓世界看到台灣有這麼棒的生態系。

反方第一輪意見發表

(timdecode 15:58)

主持人,正方代表,劉理事長,還有全國關心三接遷離公投的朋友們大家好。我是謝志誠,過去的三十多年,除了台大的教職之外,我也投入一些時間去關心和參與台灣的環境保護運動。農村發展,災害防救,和社區營造。 1993 年我開始投入環境保護運動,反對財團在台南七股的濱南工業區開發計畫,1999 年 921 大地震之後,有將近 10 年的時間,參與 921 災後重建,2013 年我從台灣大學退休,因為有南部跟中部的拒鹽經歷,讓我特別關心三接對中南部減煤發電、和空污的影響。

面對三接遷移公投,我選擇不同意。

'肯定藻礁價值 外推方案已將破壞性降到最低'

我的不同意是不同意遷離三接,而不是否定藻礁生態的價值。因為我們擔心三接一旦被迫遷離,勢必造成三接無法如期供氣,衝擊北部供電的穩定度,讓多年減煤發電的努力倒退嚕,中南部鄉親的健康持續遭受威脅。雖然提案方常把三接破壞藻礁掛在嘴巴上,但我認為當政府接受大家的建議,推出三接外推方案之後,三接對藻礁的影響,已經沒有提案方形塑的那麼嚴重、那麼可怕,而是有機會可以從中找到讓三接雨藻礁相互包容、共存共榮的平衡點。

投下不同意票,是讓三接在做好藻礁生態保育的前提下,繼續留在大潭,順利推動的最理性選擇。

三接是我國繼高雄永安一接、台中港二接之後,第三座液化天然氣接收站,由於北部地區沒有接收站,使得北部地區的用氣需求都得仰賴南氣北送,中氣北送,導致前兩座的接收站,設備使用率早已破錶。

選擇在大潭蓋三接,基本上有兩個重要的任務,第一,是為了大潭電廠新增三部燃氣機組的用氣需求,提升及穩定我國天然氣的整體供應能力,二是為了就近供應北部地區的用氣需求,降低南氣北送、中氣北送的系統性風險。三接為了迴避大潭岸邊的重要藻礁區,採用離岸設計,在遠離岸邊 1197 公尺的地方,用防波提圍成一個ㄇ字型開口朝南的工業專用港。讓國外來的天然氣運輸船可以安穩的停靠、卸貨,卸完貨轉頭就離開。

除了防波提以外,三接還架設一座橋墩最小化的棧橋,棧橋上面安裝管線,把卸下來的液化天然氣送往岸邊的儲存槽,三接完工後他們就靜靜地躺在海上,沒有跟農民搶水、沒有排放污水、沒有排放黑煙的問題,不會製造噪音,但是在提案方的質疑跟社群媒體的傳播下,直接把三接跟破壞藻礁畫上等號,把三接說成一頭會破壞藻礁的大魔王。

國內重量級的生態學者邵廣昭教授,在他最近發表的一篇文章提到,貿然地將三接開發和破壞藻礁畫上等號,實在是違背科學的精神。在三接議題引發社會討論的這段期間,一些似是而非、缺乏歷史考證、時空錯亂的說法陸續出現,這些說法包括能源轉型不需要犧牲藻礁,蓋三接、非核家園不需要犧牲藻礁,蔡政府犧牲藻礁拚命蓋世界最大的火力發電廠。這些扭曲式的說法,除了把蓋三接扣上犧牲藻礁的大帽子之外,也都有意無意地將蓋三接,三接選址在大潭,以及大潭電廠擴增燃氣機組容量等等都推到蔡政府頭上。

'藻礁問題不應淪為政黨糾葛 討論應還原政策變遷歷程 '

但是根據我的考證,歷史的真相是這樣的。第一,包含三接在內的觀塘工業區開發計畫,工業專用港開發計畫,都是在第一次政黨輪替前,國民黨執政時期提出並通過的。但因為開發單位沒有如願取得大潭電廠的供氣合約,導致開發計畫在 2003 年之後就停擺。多年之後,重返執政的國民黨政府為了推動馬政府穩健減核的政策,計畫擴增大潭電廠的燃氣機組容量,以彌補核一跟核二除役後的發電缺口。

第二,為了增加天然氣的進口量,再度提出三接興建計畫,並選定由中油公司負責三接的開發與經營。到了蔡政府時期,則在兼顧減煤、非核、和藻礁生態的大原則下,把開發面積從 232 公頃降低到 23 公頃,把工業專用港從直接蓋在岸邊,改成離岸設計,完全迴避大潭岸邊重要的藻礁生態敏感區。工業港則完全不填土、不浚挖,蔡政府關心大潭電廠燃氣機組容量的進度,並大力推動三接,這都是國民黨時期的主張。

我在這裡還原這一段歷史的真相,是想提醒理性的大家,不要因為政黨之間的糾葛,就忽略了政策的延續性跟歷史的真實性。這是不分顏色、不分你我為滿足國家供電的計畫,所以我要呼籲珍愛藻礁的支持者,和不同政黨的支持者,放下執著跟政治的對立,從國家用電需求和能源轉型的角度,審慎思考三接何去何從。

'三接未能如期建成 恐衝擊供電穩定 '

令我擔心的是,如果公投通過了,三接真的無法如期建成、供氣的話呢,將會造成哪些影響?
第一,他將衝擊北部供電的穩定度,以及供氣供電的佈局,導致南氣北送、中氣北送、南電北送、中電北送的系統性風險繼續存在。
第二,將導致短少 137 億度供電量,要多燒 500 萬噸的燃煤來彌補,讓近年來減煤發電跟改善空污的成果在倒退。
第三,將影響台中電廠跟南部興達電廠的除役期程。

雖然外界還有很多意見、還有很多不放心的質疑,但我願意根據我的觀察,向各位鄉親、國家的主人來報告,我們的總統不是局外人,大家的聲音政府都有聽到,而且很有誠意,盡最大的力量,降低三接對大潭藻礁的影響,所以我要拜託大家,12月18日大家站出來,放心投下不同意票,讓大潭藻礁得到保護,也讓三接跟國家能源轉型的計畫能夠順利推動下去。

正方第二輪意見發表

(timdecode 25:15)
我曾經是一位高中生物老師,高中生物課本裡面常常會介紹各種生物以及他們的環境。旁邊也會搭配一些圖示,讓學生在閱讀時,有比較清楚的概念。

我其實也非常喜歡帶著學生去野外,因為畢竟生物必須要跟環境有密切的連結,他才能夠真正地感受到,這個生物在環境裡面到底是如何的生存,周邊環境到底是如何?

有一次我就帶著學生到野外去,做渦蟲的活動,那學生在小小的溪溝裡面看到渦蟲的時候,他露出一個驚訝而且非常誇張的語詞,他告訴我說:「老師那個渦蟲才這麼小,那書本上的圖片居然是這麼大!那我覺得書本上面的東西,跟我實際看到的東西有很大的差距。」

那也就是當我們在大自然裡面,大自然其實是個非常好的教室。他不但給學生一個整體的感覺,更有一個五感的樣貌,更跟周邊的環境是緊密連結的,例如那邊的風聲,那邊的水流聲、環境的狀態。

我前幾天有跟我的學生聊天,他現在其實已經是大學的老師。他告訴我說,老師,你在高中的時候帶我們去的,每一個野外的點,我都非常清晰,而且那個時候看的東西,我都記憶到現在,記得非常非常清楚。

'大自然是最好的生態教室 而大潭藻礁正是稀有且珍貴的例子'

所以大自然其實是我們非常棒的教室,他不是書本或是其他的地方可以取代的。大自然不但提供我們生態的功能,他其實也讓我們生活的層次往上延伸。我自己對於藻礁的認識,因為書本上並沒有特別說明這樣的生態系。那為什麼沒有呢?因為它非常的稀少,所以沒有列在生物課本裡面。

我自己是在 2009 的時候,第一次看到藻礁,當我蹲在潮池的時候,我才發現哇這個藻礁的礁石是一層一層,像千層派一樣,你蹲下來看的時候,就可以看到旁邊有一些螺、寄居蟹,還有其他的小螃蟹欉那個周邊活動。每一個洞都有很多的生物在那邊。

突然有一隻兇猛酋婦蟹跑出來,他的大小就像我的手掌這麼大。手長這麼大的酋婦蟹就舉起他的螯,就在我的前面這樣晃過去。我那個時候其實被這樣的一幕深深的感動。

那大潭藻礁,其實我慢慢在後來的活動裡面,漸漸對藻礁在活動的參與中越來越熟悉。你從大潭的沙灘,就是中油的排水管子往下走的時候,就是大潭藻礁區。往北走一直到觀音西口,大約要走 40 分鐘,而這一段是藻礁非常綿密的地方。往海面過去,也是非常寬廣的潮間帶。

那全世界像我們台灣的桃園有 27 公里綿延的藻礁,已經是非常不容易。尤其他在退潮時,是整個在潮間帶出現。這也是非常不容易的。因為其他國家的藻礁,可能你必須要穿著所謂的潛水衣,有非常貴重的裝備,你才能夠下到藻礁區去觀察。

而我們的藻礁區不需要,他只要你穿著球鞋,簡單的裝備,就可以在這個潮池裡面做各項的觀察,而且他非常的安全。

有一次我們帶著小朋友去做夜間觀察,我想大家可能在山區才會做夜間觀察,在藻礁區也可以做夜間觀察,因為他是安全的環境。

在這個安全的環境裡面,小朋友對著這個潮池的時候,他看到兩隻透明的蝦走出來的時候,小朋友的眼神跟那個哇的一聲,你就知道他在這個大自然裡面的感動。

那桃園藻礁在全世界算是非常非常稀有。他的稀有包括,第一個,他有27公里綿延那麼長,第二個,他在退潮的時候,是出現在潮間帶。另外他的生態也非常豐富。

根據東海大學林惠真老師在大潭藻礁區的調查,就說這裡50公分以上的裸胸鯙大約有 1200 隻。

我想跟大家來思考一下,1200 隻的裸胸鯙,你可能不清楚他到底在生態系裡是怎樣的樣貌,其實裸胸鯙就是一個高階的消費者,在陸地上就相當於你看到老鷹,當你看到陸域上有兩隻老鷹在盤旋,你就已經被這邊的生態深深的感動,你會用不一樣的眼神看老鷹,覺得這邊的環境真是棒。

大潭藻礁區相當於有 1200 隻的老鷹,你就知道整個大潭藻礁區的生物多樣性是多高。

另外東海大學劉少倫老師也有去做一些調查,他說這邊的造礁,殼狀珊瑚早就有 27 種,有九種是特有種,一個區域裡就有九種特有種,是全世界其他地方都沒有的,大潭藻礁、藻礁生態區是一個全世界都應該只有台灣才擁有這麼棒的生態系。這麼特殊的生態系是不是我們應該跟後代一起來共享?也跟國際的友人一起來共享。

第三天然氣接收站要設在大潭藻礁區,到底對生物或是對這邊的環境有沒有特別的影響?我想在前面三次的說明會裡,我們正方的代表已經非常清楚地告訴大家,也希望大家可以回去再看看那些影片、可以清楚地說明我們大潭藻礁、我們的三接建在大潭藻礁對這邊生態的破壞。

那對於大潭藻礁在這邊生態的,如果我們把三接就建在大潭藻礁區,如果這邊的生態就是破壞掉了,那我們會不會我們的後代會不會有一種缺乏大自⋯⋯我們損失掉一個非常大的教室以外,後代會不會因此不知道這邊有藻礁,後代有很多小朋友缺乏大自然的經驗,常會說出一些我們有點訝異的詞,例如他以為西瓜種在樹上,未來如果我們大潭藻礁破壞掉,我們會不會也不知道台灣有這麼珍貴的生態系、不知道我們有裸胸鯙。

如果大潭藻礁興建了三接,我想我以後可能不會帶著我的孫子再踏進大潭這個區域,為什麼?因為我踏進去遠遠看到的是一個水泥的港口,輪船不停地來回,空氣中瀰漫著天然氣或是油氣的味道,耳朵一直傳來的是輪船的聲音,不是大自然的聲音。

如果大潭藻礁在我們的守護下,仍然在那裡永續的存在,我就會牽著我孫子的手,在大潭藻礁區欣賞洛是,欣賞這樣子的風、這樣子海浪,我也可以蹲下來跟我的孫子或是我的朋友們,一起分享我曾經在這個槽磁區,看到的生態的樣貌,例如我看到的那麼兇猛球腹蟹、寄居蟹。

我也可以跟我的孫子說,2021 年的時候我們是多麽認真,多麽努力為了守護大潭藻礁而做的種種種種辛苦的事情,我的孫子可能會告訴我說,阿婆,你們那一個年代要謝謝你們,謝謝你們為我們守護了這麼棒的生態系。

我現在其實是荒野保護協會的理事長,荒野保護協會是一個志工的團體,一直坐著為環境發生、為環境永續的工作,我們以一步一腳印的方式,無私的奉獻,為了這塊台灣土地的美好跟永續而努力。也跟台灣的人民站在一起,期望為台灣的人創造更美好的生活,1218 是公投的日子,地20案是第三天然氣接收站遷離大潭藻礁,請大家投下同意票,那投下同意票之後呢,為我們的後代,留下這一個美麗的大潭藻礁。也為我們桃園站在國際上,我們守護了國際上少有的生態系。

那讓國際的友人知道,我們站在這個守護的面向,對地球的永續做了一個非常棒的努力。

請大家 1218 第 20 案,地三天然氣接收站遷離大潭藻礁,投出同意票,為台灣的藻礁生態系留下他的美好,也留下他的永續。

反方第二輪意見發表

(timdecode 37:35)

主持人、正方代表劉理事長、全國關心三接遷離公投的朋友們大家好。我是謝志誠。這是我第二輪的發言,我打算把報告的重點,放在回應三接的外部爭議和質疑。

'回應三大質疑:一、為何不遷址台北港;二、三接施工帶來漂沙問題'

第一,也是最常聽到的質疑是,為什麼不把三接遷到台北港?我想提案方應該知道,新北市政府兩次發函給經濟部,表達名義反對中油到台北港建站,而負責台北港營運的台灣港務公司,也透過新聞稿表示,第一,目前全球海運景氣已經恢復,台北港區的土地早已依照功能明確區分,根本沒有足夠的閒置空間,再容納三接。而且台北港從來就沒有建制液化天然氣接收站 5.5 年的規劃。

第二,液化天然氣運輸船在航行而停泊卸收的時間,跟臨船的距離有很安全明確的規定,換言之,如果把三接遷到台北港,三接的卸收作業,將限縮大型船舶的進出。影響航道的安全,對於船舶進出港的貨物作業,也會帶來嚴重的干擾。如果把三接遷到台北港,要從台北港埋設輸氣海港到大潭,在海管上岸的過程中,必然會穿越這次公投主文裡面,劃設面積廣達 3140 公頃的禁區跟藻礁區,並且要在禁區內海床上開挖壕溝、埋設海管,由於提案方面對外推方案影響藻礁是堅持一寸不退讓,那開挖壕溝、埋設海管不知道提案方是不是可以接受?

另外提案方也曾提過,大潭的海象不佳,安全操作天數不足,外推無法改變大潭的海象等等。這些問題中油公司也已經委託中央大學利用資料驗證過的數值模式加以推算,推算的結果顯示,觀塘港 11 年期間,每年可以進港的天數,約在 331 到 350 天之間。平均每年是 341.9 天,符合觀塘港的營運需求。

第二個質疑是正在施工的三接工程會帶來漂沙,破壞藻礁生態。那依照開發單位提交給環保署審查的外推方案環差報告,開發單位在環差報告裡頭,列舉數張同一地點、不同時間的照片,這些照片顯示,在施工前,藻礁區就已經有附沙的情形,施工中也可以看到露出的藻礁,證明漂沙來來去去,本來就是自然的現象。三接施工的影響,並不顯著。

最近還有藝術團隊可以在露出的藻礁上面,進行肢體藝術表演,所以提案方應該很清楚,藻礁有沒有被漂沙覆蓋?藻礁有沒有被破壞。

知名的生態學者邵廣昭教授在他發表的文章中也提出類似的看法,並指出蓋三接沒有證據一定會破壞藻礁,三接退出後,大潭藻礁的生態也不一定會變得更好。邵教授明確建議,追求雙贏才是最好的策略。

'回應三大質疑:三、凸堤效應破壞生態? 成功大學的實驗這麼說'

第三個質疑是三接外推會加重突堤效應,造成淤沙覆蓋藻礁,破壞藻礁生態。根據中油公司委託國立成功大學水公試驗所進行的流長數值模擬跟水工模擬研究,顯示三接外推方案將能透減少漂沙對礁體的覆蓋。中央大學水文及海洋科學研究所所長,在他一篇投書中,也強調,三接外推方案,是往更深的海域外推,沒有阻斷十米內主要海流跟漂沙。三接外推方案呢,是三接外推方案不是突堤,所以沒有突堤效應的問題。

沒有凸堤效應,就沒有提案方所擔心的,會阻斷,或改變水流,簍空的棧橋,是用大跨距設計,就像澎湖跨海大橋一樣,海流可以自由流動,對於靠著南北沿岸流移動的海洋生物呢,沒有阻斷的問題。而外推方案可以讓通水的面積加大,增加水流的交換,未來建港完成之後的防波堤題,構造物,然而形成硬體質的棲地可以讓其他海洋生物使用。

大潭海域的未來,是一座生態豐富的水族園區,而不會是林慧珍教授擔心的海鮮鍋。

最後一點時間我想來分享一個開發與保育相互包容的故事。

我手上拿的是兒童繪本作家,玉米辰老師的作品,叫做水雉的浮葉,這本故事紀錄著水雉保育的故事,這個故事可以回溯到 1990 年高鐵開始規劃的年代,高鐵在路徑規劃時,經過台南的時候,要穿越當時數量岌岌可危、不到五十隻的水雉重要棲地,台南官田,而出現要求高鐵變更路徑的聲音。所幸在經過高鐵公司、地方政府、保育人士的積極參與協調下,然而造就出開發與保育共存共榮的美麗故事。再水雉復育成功二十週年,由玉米辰老師把這段故事寫成繪本,而這個保育成功的案例,也受到國際保育專家珍古德博士的鼓肯定,特地跨海錄製影片,擔任這個繪本的說書人。

高鐵可以,三接沒有理由不可以,水蛭和高鐵共存是 20 世紀開發與保育共存、共榮的故事,我期待三接與藻礁,可以成為 21 世紀開發與保育共存共榮的故事。我特別要引用這個繪本裡頭的一段話,來跟大家共勉,這段話寫著:「我很喜歡這個真實的故事,眾人齊心誠實面對問題,同心協力思索解決,讓事情往好的方向前進。」

所以我敬愛的鄉親父老兄姐,各位國家的主人,只有投下不同意票,才有可能讓三接跟大潭藻礁互相包容,互相共生,讓事情往好的方向前進。各位,這個機會需要大家共同來把握,感謝。謝謝。

你覺得呢

來透過 polis 意見調查一下!直接前往該調查頁面

理由書

珍愛藻礁公投理由書

<link href="https://fonts.googleapis.com/css?family=Noto+Sans+TC&display=swap" rel="stylesheet"> <link href="https://fonts.googleapis.com/css?family=Noto+Serif+TC&display=swap" rel="stylesheet">
​​​​body > #doc.markdown-body ol.part li p {
​​​​    text-align: justify;
​​​​}

原始來源

藻礁是「藻類」造礁,有別於珊瑚礁的「動物」造礁,成長速度緩慢,分布也不廣。台大地質系陳文山教授指出:「藻礁是非常難得的地景,桃園藻礁具有國際級地景價值」;國際海洋學者陳昭倫博士表示:「桃園藻礁是全球最獨特的藻礁地景及生態系,具有世界自然遺產價值」。桃園藻礁是國門璀璨的珍珠,其中歷經至少7,000年才形成的大潭藻礁,更是精華中的精華,值得保育珍惜並完整留傳給世代子孫。

然多年來,民間團體不斷請求劃設保護區,政府卻以各種藉口推拖,如今珍貴的藻礁地景及生態系正面臨中油第三天然氣接收站(下稱:中油三接)破壞危機,亟需全民共同守護。所幸大潭藻礁也像有靈性、會自救般,不斷發現珍稀物種,召喚各界馳援。

由於政府堅持將中油三接蓋在大潭藻礁海岸及海域,公民團體基於以下理由,決定提案將「您是否同意中油第三天然氣接收站遷離桃園大潭藻礁海岸及海域(即北起觀音溪出海口,南至新屋溪出海口之海岸,及由上述海岸最低潮線往外平行延伸五公里之海域)?」交付公投。所謂「遷離」,指已建部分應清除,未建部分不得於上述範圍內續建。

一、藻礁保育:

2018年農委會委託中研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的調查團隊在大潭藻礁發現24種造礁藻類,其中竟有19種是世界新種,令人驚艷。蟹類專家劉烘昌博士表示:「大潭藻礁海岸的蟹類豐富度遠遠高於墾丁國家公園潮間帶」。汙染荼毒超過30年的海岸,造礁藻類、蟹類豐富度還如此高,多麼神奇?

這裡是一級保育類的柴山多杯孔珊瑚的最大棲地,是國際瀕危物種紅肉ㄚ髻鮫的育嬰房,瀕危的台灣白海豚也曾在此現蹤…

這麼特殊的自然資源正待我們揭開它神秘的面紗,而它也極可能要為台灣發光發熱,政府不應短視地破壞它。

二、能源轉型:

台灣國土面積狹小、地震頻繁,核事故風險高且後果無法承受,核廢貯存場址難尋;核一已進入除役階段;核二、三運轉執照亦將陸續到期;1980年代規劃、1999年動工的核四,自2014年起已封存多年,續建需耗漫長時間與大量公帑;另燃煤發電造成空汙問題,影響國人健康,在能源轉型過程中,亦須減低發電佔比。從國人安全、健康角度,提案人支持「非核減煤」政策。惟欲落實該政策,提高天然氣在能源結構中的占比,無須犧牲藻礁,而應慎選天然氣接收站場址。

大潭位於台灣海峽狹窄處,受地形影響海上風速大,中油曾評估冬季海象不佳、潮差過大,安全操作天數短;且2020年曾發生中油工作船受風浪影響斷纜事件。加上腹地狹小、儲量有限,勉強設站,不利天然氣穩定供應,遷址才更有利於能源轉型、更能實現「非核、減煤、救藻礁」。

三、氣候變遷:

全球暖化形成嚴酷的氣候危機問題;藻礁具固碳功能,可減緩地球暖化;大潭風浪大,若未來供氣不順,將不利減煤,衍生的溫室氣體排放將惡化氣候變遷問題。

四、文化保存:

桃園沿海有全台罕有的客家漁村聚落,藻礁生態系所支持的漁業,是「海洋客家文化」的根基。將中油三接遷離大潭藻礁海岸及海域,海洋客家文化的完整性才得以保留並永續發展。

五、公共安全:

依《桃園市觀音地區災害防救計畫》,大潭位於海嘯溢淹範圍潛勢區域;中油三接緊鄰大潭、環科、桃科、觀音等4個工業區,有數百家工廠,包含多家第三類毒性化學物工廠,一旦發生事故,極易波及周邊工廠,造成嚴重影響,應盡早遷址以保公共安全。

六、國防安全:

桃園戰略位置重要,大片延伸至外海的藻礁,是大型軍艦無法直接靠岸的天然屏障,藻礁像母親般默默地守護著台灣,為興建中油三接,而挖除藻礁,將弱化國防安全。

七、國際形象:

海洋民主國家應重視海洋保育,2019年3月15日,大潭藻礁獲國際知名海洋保育組織Mission Blue(藍色任務)評選為全球海洋保護區網絡的Hope Spot(希望熱點)之一,且為東亞第一個希望熱點,保育價值已不待言。回應國際關注,將中油三接遷離桃園大潭藻礁海岸及海域,將有助提升我國國際形象。

八、法治落實:

海岸管理法第1條明定「確保自然海岸零損失」;非都市土地開發審議作業規範第11編第4條第2款,限制申請填海造地開發,不得位於保護區及其外5公里之範圍;野生動物保育法第18條,禁止騷擾、虐待、宰殺保育類野生動物。中油三接預定地屬自然海岸;預定填海造地處,距觀新藻礁生態系野生動物保護區不到5公里;基地內有保育類野生動物柴山多杯孔珊瑚棲息,開發難以避免騷擾、虐待甚至宰殺之。

本案環評過程受政治決定影響大,2018年10月8日通過當天遭輿論評為「環評史上最黑暗的一天」;環委的專業未受重視,前環保署副署長因此辭職,在在顯示本案須尊重制度、回歸專業、遷址以落實法治。

九、深化民主:

2013年尚未擔任總統的蔡英文曾寫下「藻礁永存」,2014年時為桃園市長候選人的鄭文燦亦曾喊出「保育藻礁,永不妥協!」,二人均曾有珍愛藻礁之心。中油三接遷離藻礁海岸及海域,是兼顧藻礁保育、能源轉型、氣候變遷、文化保存、公共安全、國防安全、國際形象、法治落實的多贏方案,當民主失靈、初衷漸忘,這時透過公投機制,交付公民參與、深化討論,最後經由全民公投決定,以深化並鞏固民主。

政府機關針對公民投票案提出之意見書

行政院意見書

行政院針對潘忠政先生領銜提出「您是否同意中油第三天然氣接收站遷離桃園大潭藻礁海岸及海域?(即北起觀音溪出海口,南至新屋溪出海口之海岸,及由上述海岸最低潮線往外平行延伸五公里之海域)」全國性公民投票案之意見書

<link href="https://fonts.googleapis.com/css?family=Noto+Sans+TC&display=swap" rel="stylesheet"> <link href="https://fonts.googleapis.com/css?family=Noto+Serif+TC&display=swap" rel="stylesheet">
​​​​body > #doc.markdown-body ol.part li p {
​​​​    text-align: justify;
​​​​}

原始來源

經濟部近年積極推動能源轉型政策,明定114年達成再生能源發電占比20%、燃煤發電占比30%、天然氣發電占比50%之目標,其中天然氣發電占比將由108年33.3%提升至114年50%。為達成政府能源政策,使國家有能力確保電力穩定供應、降污及減少碳排放之目標,台灣中油公司(下稱中油公司)第三天然氣接收站站址為桃園觀塘工業區(港),可就近供氣給台電公司大潭電廠(下稱大潭電廠),達成111年供氣目標,為能源轉型政策之關鍵基礎設施,實不宜按本公投案主文意旨遷離桃園大潭海域,其理由如下:

壹、桃園觀塘工業區(港)為最符合政府能源轉型需求之方案:

一、經濟部所屬中油公司因應大潭電廠新增燃氣機組之天然氣需求,於桃園觀塘興建第三接收站,形成北、中、南三座接收站分區供氣相互備援,以利穩定供氣,達成能源轉型目標。中油公司於103年10月完成第三接收站址方案可行性評估,從站址取得(開發權)難易度、環評作業時程、站址工程難易度(填海造地和佈建長途輸送管線)、營運穩定性(海象天氣)與大潭電廠供氣時程等面向進行評估,僅有觀塘工業區(港)方案可達成111年供應大潭電廠新增機組供氣期程,為興建第三接收站最符合需求之方案。

二、對於公投案領銜人屢稱台北港可於4年甚或2年即可完成天然氣接收站建置並開始營運,並不符工程實例。我國天然氣接收站(台中及永安)均由中油公司負責興建及營運,興建一座儲槽工程就需45年時間,更遑論一座完整接收站。以台北港為例,推動天然氣接收站,前置作業34年取得相關許可、填地建站工程8~9年,時程上亦無法符合於111年供氣需求。

貳、中油公司保留觀塘自然海岸,並對大潭藻礁生態系進行環境維護及生態監測,善盡企業社會責任:

一、第三接收站採用迴避替代修正方案,僅使用既有填地興建接收站所需儲槽等設施,並未新增任何填區,對觀塘潮間帶保留現況不予開發,不影響藻礁生態。

二、工業港離岸約740公尺,沉箱結構物放置水深超過10公尺,依水下攝影調查顯示,工業港範圍內未發現柴山多杯孔及殼狀珊瑚藻生存。離岸工業港以鏤空棧橋方式與工業區連接,經學術及顧問機構以數值模擬及水工模型試驗確認,不影響沿岸流自然流動,得繼續供應潮間生態帶所需營養鹽。

三、中油公司自108年起於大潭海岸清理垃圾,數量已超過99公噸,有效維護潮間帶自然環境生態,其中柴山多杯孔珊瑚族群監測數量已從75個增加到超過100個、殼狀珊瑚藻種類也由個位數增加為26種,並進行小燕鷗棲地營造,夏季繁殖成功率提升至近90%,遠勝臺灣各地約30%之繁殖成功率。中油公司以實際行動保護藻礁生態系,顯示工程並未對鄰近生態造成影響。

參、有關本案理由書所載理由,擇要回應如下:

一、理由書所述藻礁得扮演國防安全角色乙節,令人費解,裸露礁體主要在觀新保護區,觀塘工業區裸露礁體僅有潮間帶小範圍,倘礁體可扮演國防安全角色,亦遠不及防波堤有實效。

二、理由書所述第三接收站會消滅海客文化乙節,亦非事實。中油公司興建接收站並未使用既有自然海岸,除為保護多杯孔珊瑚所必須外,中油公司也不會限制當地居漁民使用,況觀塘海岸並未納入桃園市政府所列管保存之鰻亭鰻苗撈捕區域內。

三、理由書所述第三接收站緊鄰工業區,易波及周邊工廠,造成嚴重影響,此非事實。第三接收站儲槽係採用全覆式地上型雙重槽設計,國際上未曾發生天然氣儲槽爆炸事故,且已完成量化風險評估分析,風險水準低於國際可接受標準,並經勞動部職安署審查通過。況若真有爆炸危險,無論遷址何處,皆無法被接受。

四、理由書所述未法治落實乙節,中油公司實已依法取得環境影響評估、海岸利用開發等相關許可,且皆依許可承諾推動生態保育,並無所述法治未落實情事。

肆、能源轉型非一蹴可幾,天然氣為減煤、展綠之必要橋梁:

一、臺灣98%能源依賴進口,電力系統獨立,為配合114年能源轉型政策,依現況,需新增約12GW 燃氣機組建設、提升儲槽容積及安全存量天數等配套措施,以穩定天然氣供應。

二、為確保電力、天然氣穩定供應,中油公司積極配合擴充天然氣接收及供應設施,除需符合市場需求,亦須保有一定備載、備轉比例,領銜人誤解備轉及備載之真意,將未來備載能量,解釋為並不缺電、缺氣,甚為遺憾。

伍、第三接收站已取得相關開發許可、公共安全符合國際風險標準;生態保育方面,除持續維護及監測該區域藻礁生態系外,亦針對重點物種進行研究,為達成能源安全與生態環境共榮之目標戮力以赴(相關資料請參中油公司網站 www.cpc.com.tw)。

陸、本案通過或不通過之法律效果

一、通過之法律效果:

第三接收站將無法完工營運,嚴重影響電力穩定供應,減碳排放及改善空污之目標。

二、不通過之法律效果:

將使國家有能力確保電力穩定供應,並達成政府降空污及減碳排之能源轉型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