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記
本章討論了機器發展的一般過程,即人利用機器來加強控制勞動過程,讓機器成為人的工作器官的自然延伸。但是在資本主義社會制度下,機器不被用來服務於全體人類,而是被資本家或資本代理人用來控制直接生產者。其結果是直接生產者的去技術化,失去高額的薪資,被分化為簡單、廉價的非技術工。
「機器從其原始狀態(簡單固定的構架取代人的雙手去操縱工具的運動)演變到現代的複雜結構(整個工藝過程從頭至尾不僅用機械而且用電力、化學和其他自然力來操縱)——這一番演變可以說成是人對工具動作的控制的加強。」
「機器除了具有提高勞動生產率的技術職能——這是機器在任何社會制度下都具有的特徵——之外,在資本主義制度下還具有使工人群眾不能控制他們自己的勞動的職能。」
機器使管理部門有機會完全用機械手段來做過去打算用組織手段和紀律手段去做的事。對勞動的控制原本集中在直接生產工人身上,但現在,它被機械傳送到了辦公室內(例如傳送帶的速度控制器)。
車床的「數字控制」:
本章的第二部分討論了「加緊機械化」這個現象,認為其提高勞動生產率,是資本主義的內在要求。但是提高生產率是背離人性的,它大量節約人力,降低產品質量,並且消除工人對勞動的控制,將這種控制轉移到管理部門。
「利用機器的方式——以機器爲中心來組織和部署勞動的方式——取決於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趨勢,而加緊機械化,則是由於要提高勞動生產率。」
「生產手段成爲資本家的財產,於是過去的勞動或死勞動就形成爲資本。純粹物質性的關係採取了資本主義所賦予它的形式,它本身開始被改變了。資本主義力求實現的理想是死勞動支配活勞動。」
根據布賴特的研究,機械化程度提升意味著工人技藝的下降。
在機械化/自動化水平較高的階段,「“巡邏”成爲工人的主要工作。“操作工人”如果還在場的話,就成爲看守員、監視員或是助理員之類的人。」
提高維修工人技藝/人數的因素:
降低維修工人技藝/人數的因素:
結論:維修工人的人數也在下降,或者至少,並沒有上升。「1954年美國自動化程度最高的小型煉油廠,其維修力量佔總勞動力的百分之二十一。常規煉油廠的比率爲百分之五十到六十。」
自動機器體系本可使人數較少的工人隊伍有可能真正控制一家生產力很強的工廠。然而資本家組織分工的形式破壞了這一可能,反而加深了工人與機器之間的鴻溝。
工業裝配線也不適合「現代的機器工業技術」,其實是異常原始的東西。作者似乎認為有更好的取代工業裝配線的協調裝置,但是沒有說明。
人數比例變化:19世紀到20世紀70年代,商品製造工人比例是下降的,而不直接從事生產的行政、技術人員則持續上升。並且,非直接生產人員中,技術人員比例很小。
「工業內部的職業組成有了明顯的變化:概念和執行的分離——把所有可能的工作從車間(執行地點)移到辦公室——以及用圖紙把整個生產過程複製下來的進一步必要性,造成了大批技術人員和辦公室人員。」
「有大量跡象表明,在非生產就業人員中,技術人員所佔比重是比較小的。德萊漢蒂指出,1961年美國製造工業中,生產工人有一百名,非生產工人就有三十五名,其中工程師、科學家或技術員只有七點九名。」
工業革命誕生的新職業集團:
「儘管技術人員人數迅速增長,值得注意的是,美國工業的技術專長集中在爲數較少的一部分人手裏。」雖然絕對人數看上去增加了不少,但是比例只有勞動力的3%,而且還要排除其中很多並未涉及勞動生產的人。
工程師成為新的群眾性職業,然後面臨了和工人一樣的問題:「合理化和分工,職務的簡化,機械化的應用,相對工資的下降趨勢,一部分人失業,一部分人蔘加了工會。」
技術員的顯著特點是他(或她)的職務是充當工程師或科學家的“配角”。兩年制技術學院培養的技術人員相比於四年制的更受青睞,其工資跟工匠差不多。
因為管理部門需要指揮所有的生產過程,所以必須有配套的對生產指揮的輔助工作需要完成——記錄、計算、做出報告、說明。這些就是辦公室管理部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