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辦:食物主權
時間:2019-09-28
筆記
一開始到皮村了解打工議題,後來開始寫書《中國新工人:迷失與崛起》。這本書寫到了工人的處境,回不去的鄉村,留不下的城市。後來呂途與工人開始辦讀書會,但是發現工人們不願意反抗,能想到的解決方法只有當老闆。於是,呂途開始思考要反抗文化霸權,開始寫第二本書,並親身去工廠體驗工廠文化。
現在覺得書的溝通很間接,工友們也不太讀書。所以呂途覺得直接面對面溝通是最好的,選擇做村歌。而且她察覺到現在鄉村農藥危機、氣候問題,覺得必須做些什麼。
為什麼選擇村歌?
孫恆:希望人人都能開口歌唱。
有了村歌,就可以讓人更願意開口表達。
村歌創作是契機,需要天時地利人和。地利是指有村子和自己積累的社會網絡。人和是幹群狀態,以及孫恆和呂途的配合。
目前共有6首村歌,自己參與了後三首。
每次創作村歌有三個大步驟:
第一天,我们的日程如下:
村歌不是描述村莊美景的歌,更重要的是反映人的情感,人在村莊的狀態。所以生命經驗的分享很重要。
第二天,我们的日程如下:
為什麼要畫畫?因為有感染力的歌曲除了情感,更重要的是有色彩,怎麼把色彩化作圖像表現出來很重要。
歌詞唱什麼很重要。聯豐村以前周圍全都是深山老林,後來砍了林子種糧食,再往後改革開放很多人去打工了,於是退耕還林,林子回來了。呂途去當地看到一個大牌子,寫著黑熊出沒請注意。於是歌詞創作中把環境變遷和社會歷史融合進去。(联丰村的歌呦:唱不完黑熊野猪山中欢)
到了白滇村看到荷花特別好看,大家都說要唱生態。結果呂途到了荷塘邊,聞到劇毒農藥味。毒源是荷塘邊的玫瑰花大棚。所以,最後村歌裡面呂途不讓大家唱生態好,但是大家也不讓呂途把毒玫瑰寫進去。
村民單幹的時候就會忘記集體經濟的好處。今天希望採取自下而上的合作社集體經濟。收購的時候比市場價高三毛錢,吸取歷史經驗。
大石头、小石头,牢牢抱成团
用手薅草也情愿,生态建家园
村民不讓把辛酸寫進村歌。所以村歌都會看上去很快樂。
今年的體會:村幹部特別不一樣。市裡面下派的駐村書記一週只回一次家,對村子有特別多的熱情和熱愛。村歌創作出來後他辦了一個七夕晚會,很感動。還有一位村書記說自從街道主任上任後,每週開一次會,以前一年開一次會。他學了村歌後特別激動。
有朋友不能接受村歌的感覺(此處用詞可能是讚歌)。呂途說自己在訪談中也能看到很多問題,包括婦女的性別壓迫。但是最後在創造村歌時村民都不想把這些寫出來。
村民對通路的感受特別深,對農業稅也有感受。村民的視野是有侷限的,例如只看到農業稅低了,但沒有看到糧價低。在交流中,協作者可以給村民更多視野,但是創作村歌還是尊重村民為主。村歌希望尊重村民的主體性,主體性內容不是一成不變的,人是活的,思想隨時都發生變化。
在石城子的工作坊,第一天做素材收集,大家不太願意表達。到了第二天,大家發生了很大的變化,潛能被調動起來,收集了很多素材。創作曲調時,村民太熱情了。孫恆根據歌詞韻律,提示大家試唱,結果跟大家的曲調想像不一樣。這時呂途有失誤,放了《山水聯豐》,大家又特別喜歡這首歌的調子。呂途試著跟村民解釋,找遍了周圍沒有民歌的調子。現在的曲調帶有京韻大鼓的調子,然後現在改曲調來不及了。如果改的話就要推翻歌詞重新創作。村民只好繼續唱,在唱的過程中,大家越來越喜歡。
石城子村!群山环抱,
石城子人!实实在在;
石城子村!不忘初心,
石城子人!勤劳坚韧。
歌詞裡也會反映村莊的情況。蓮藕放在土裡不挖出來就會一直保鮮,婦女們每年有3/4時間就會一直刨藕賣藕。有婦女砍山藥時受傷。不是村民的話,聽到村歌能體會這些嗎?呂途這部分在談食農教育,希望讓城市人能了解農業生產、食物的產生過程。
哪样栽种排成行?山药栽种排成行;
哪样泥里白胖胖?莲藕泥里白胖胖。
文藝作為工作方法。我們選擇了文藝作為社區溝通語言。一個圖書室、一個舞蹈隊其實都可以作為語言。
我們希望這樣的村歌文藝形式可以傳承、積累、創作社區文化。一次訪談石城子村的老幹部,他回憶42年日本佔領了家鄉,八路軍傷員就藏在石頭山洞裡。地下黨村民就會捨命救傷員。書記的叔叔被日軍打死了。幹部的爸爸硬著頭皮接任,繼續藏傷員。在45年,幹部的爸爸被日軍抓起來,正好碰上二戰結束,幹部的爸爸才有了一條命。幹部很高興能參與村歌。
創造也很重要。我們的社會、地球此時面臨最大的挑戰是生態危機。所以我們要創造生態文化。村民在創作中表達自己的故事,重視自己,會覺得很開心。
石城子村今年入選豐收節央視直播點,在直播時村民一起演唱村歌。村歌是村子對外的名片。
Q:想问吕途老师,虽然村歌是被村民同意才创作出来的。但村歌目前这种歌诵村落美好的形式,会不会掩盖了村落内部压迫,或者说问题。为什么当时进驻村落时没有选择和一部分村民以问题为视角进行创作,而是创造村庄名片呢?
A:有一次,在工作坊中,婦女面對性別壓迫時紛紛落淚。在一個村里,8個婦女,5個男性,加自己9個男性,生的都是女兒。女性表達自己生女兒後受到的折磨。在第一輪創作時,村民表達了這些內容。但是最後村民主動要求剪掉這部分,也沒有放進最後的村歌中。我沒辦法完全為村民做決策。村莊有名片沒什麼不好,我們被邀請進入村莊,我也只能說到這裡。
Q:能不能反思这个村歌唤起的主体性为什么没有批判精神?有没有可能在村民习惯发挥主体性以后逐渐产生批判精神?
A:批判在過程時一直都有,只是最後在表面語言上沒有批判。村民跟你講這個過程才會有體會吧。我覺得批判精神是人的本能之一,只不過要發現、培養,是一個過程。
Q:目前有没有宣传途径让村歌在更的村落之间传播,大学生能否为村歌传播或类似村歌的文化创造提出建议或付诸实践?
A:還沒有探索宣傳途徑。村落宣傳片會用。
Q:有对创作完村歌的村落进行后续的追踪吗?反响和成果如何?
A:這三首剛製作完,還沒有後續。
Q:村歌成为了村干部的“形象工程”呢?
A:我估計是成了村幹部的形象工程,形象和現實有接合就好啦。
Q:刚才的分享中老师提到,曲调主要是孙恒来把握。这部分为什么没有邀请村民一起来制作呢?还是我听漏了,希望吕途老师多分享一些关于曲调创作的故事。
A:我們到每個村子首先找文藝愛好者,找會唱民歌的人。在聯豐村,爬到大山上找會唱羅湖草調(音)的老人家。老人一口咬定自己三十年不唱,絕對不唱了。後來變成談歷史,是集體勞動時,大家邊幹活邊唱,後來沒有集體勞動就不再唱了。最後繼續找,找了一個婦女,她會唱。她一說唱就開始笑,摀著嘴躲起來。在雲南白滇村就收集到很多,網路上就有,最後呂途和孫恆多聽,來創作歌。在這三個村子中,村民有貢獻的只有《山水聯豐》。這主要是受限當地狀況,大家都聽流行歌曲,貢獻的曲調與歌詞不搭。我想可能是我們沒有找到這樣的當地文藝人才,主要是聯豐村有社工駐紮,比較熟悉,能找到老人家來協助修改曲調,幾乎推翻了呂途寫的歌詞結構。因地制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