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學生課程設計:電腦硬體組裝
課程概述
- 課程名稱:電腦硬體組裝
- 課程時長:每週 2 小時
- 總週數:21 週
課程內容安排
週數 |
課程主題 |
課程內容 |
報告安排 |
1 |
認識電腦硬體 |
電腦組件介紹:主機板、CPU、RAM、硬碟等 |
|
2 |
工具與安全 |
硬體組裝工具及安全操作守則 |
|
3 |
主機板與CPU安裝 |
安裝主機板及CPU,注意事項 |
|
4 |
記憶體安裝 |
不同類型的RAM及其安裝方法 |
|
5 |
存儲設備 |
硬碟與固態硬碟的安裝與區分 |
|
6 |
顯示卡與其他擴展卡 |
安裝顯示卡及其他擴展卡的注意事項 |
|
7 |
第一次報告 |
學生報告所學內容與組裝經驗 |
第7週 |
8 |
電源供應器 |
電源供應器的選擇與安裝 |
|
9 |
散熱系統 |
散熱器與風扇的安裝及其重要性 |
|
10 |
外圍設備 |
鍵盤、滑鼠、顯示器的連接與設置 |
|
11 |
系統安裝與配置 |
安裝作業系統及基本配置 |
|
12 |
驅動程式安裝 |
驅動程式的選擇與安裝 |
|
13 |
故障排除 |
常見硬體故障及排除方法 |
|
14 |
第二次報告 |
學生報告進一步的學習與實作 |
第14週 |
15 |
硬體升級 |
如何進行硬體升級與兼容性考量 |
|
16 |
網路硬體 |
網路卡的安裝與設定 |
|
17 |
硬體維護 |
電腦硬體的維護與保養技巧 |
|
18 |
實作練習 |
學生進行完整的電腦組裝實作 |
|
19 |
專題討論 |
討論最新的電腦硬體技術與趨勢 |
|
20 |
預備期末報告 |
學生準備期末報告,回顧所學內容 |
|
21 |
期末報告 |
學生展示期末報告,分享組裝經驗與學習成果 |
第21週 |
課程目標
- 了解和掌握電腦硬體的基本組件及其功能。
- 學習電腦硬體的組裝流程及注意事項。
- 培養故障排除和維護電腦的能力。
- 增強報告與分享的能力,促進合作學習。
第一週課程內容:電腦硬體組裝
課程主題
認識電腦硬體
課程目標
- 了解電腦的基本組件及其功能。
- 認識各種硬體的用途與特性。
- 培養對電腦硬體的興趣和好奇心。
課程內容
1. 電腦硬體概述
2. 主要組件介紹
-
主機板 (Motherboard):
- 功能:連接所有硬體組件,提供電力和數據通道
- 主要接口介紹:CPU插槽、RAM插槽、擴展槽等
-
中央處理器 (CPU):
- 功能:計算與運算的核心,電腦的大腦
- 主要品牌與型號介紹(如 Intel, AMD)
-
隨機存取記憶體 (RAM):
- 功能:提供快速數據存取的臨時存儲
- 不同類型(如 DDR4, DDR5)及其優缺點
-
儲存設備:
- 硬碟 (HDD) 與 固態硬碟 (SSD) 的比較
- 儲存容量、速度及使用情境
-
顯示卡 (GPU):
- 功能:圖形處理,遊戲和圖形應用的性能提升
- 知名品牌介紹(如 NVIDIA, AMD)
-
電源供應器 (PSU):
- 功能:提供電力給各硬體組件
- 如何選擇合適的電源供應器
3. 課堂互動
-
問題與討論:
- 學生提問,教師回答
- 分享各自對電腦硬體的認識與經驗
-
小組活動:
- 將學生分成小組,討論各自最感興趣的硬體組件
- 準備下一堂課的報告內容
課程小結
- 總結本週所學的主要內容
- 提醒學生準備下週的工具與安全課程
第二週課程內容:電腦硬體組裝
課程主題
工具與安全
課程時長
2 小時
課程目標
- 了解電腦硬體組裝所需的基本工具。
- 學習安全操作的守則,確保組裝過程的安全性。
- 培養學生對電腦硬體組裝的實作能力。
課程內容
1. 工具介紹 (30分鐘)
2. 操作安全守則 (30分鐘)
-
靜電防護:
- 什麼是靜電?如何影響電腦硬體?
- 使用靜電手環的必要性與正確佩戴方式
-
安全操作指南:
-
工作環境:
- 選擇合適的工作環境(乾淨、無潮濕)
- 避免在有磁場的地方操作
3. 實作練習 (30分鐘)
- 工具使用實作:
- 學生分組,實際使用螺絲刀與其他工具進行簡單的組裝練習
- 練習佩戴靜電手環,了解靜電防護的必要性
4. 課堂互動 (30分鐘)
-
問題與討論:
- 學生提問,教師回答
- 分享使用工具的經驗與安全操作的心得
-
小組討論:
課程小結
- 總結本週所學的工具與安全知識
- 提醒學生準備下週的主機板與CPU安裝課程
第三週課程內容:電腦硬體組裝
課程主題
主機板與CPU安裝
課程時長
2 小時
課程目標
- 學習主機板的安裝步驟與注意事項。
- 理解CPU的安裝過程及其重要性。
- 培養學生的實作能力,為後續的組裝做準備。
課程內容
1. 主機板介紹 (30分鐘)
-
主機板的功能:
-
主機板的型號與規格:
-
主機板系列簡介:
-
B系列主機板
特點:
適合一般使用者和中端市場
提供基本的功能,支援多種連接介面
通常價格較為親民
適用人群:日常辦公室、家庭娛樂、不需要超頻的用戶

-
H系列主機板
特點:
主要面向入門市場,功能簡化
通常不支援超頻,性價比高
適合基礎的運算需求
適用人群:學生、一般家庭用戶、對效能要求不高的用戶

-
Z系列主機板
特點:
高階主機板,支援超頻
提供更多的PCIe插槽和更高的記憶體頻率
通常配備更好的供電和散熱設計
適用人群:遊戲玩家、內容創作者、需要高性能和超頻能力的用戶

-
選擇合適主機板時的考慮因素
- 預算:確定你可以支出的金額,選擇合適系列的主機板。
- 用途:根據使用需求選擇主機板系列(如辦公室、遊戲、創作等)。
- 擴展性:考慮未來的擴充需求,如顯示卡、記憶體、儲存裝置等。
- 接口:確認主機板提供的介面是否滿足你的需求,如USB類型、網路介面、音訊輸出等。
- 支援的處理器和記憶體:確保所選主機板與處理器和記憶體相容。
- 品牌和售後:選擇知名品牌,並關注其售後服務和保固政策。
-
主機板上的接口與插槽:
- CPU插槽、RAM插槽、PCIe插槽等
- 各接口的功能與用途
2. CPU介紹 (30分鐘)
-
CPU的功能與重要性:
- 計算與運算的核心
- 不同品牌與型號的比較(如 Intel、AMD)
在選擇處理器時,Intel和AMD是兩大主要品牌,各自有其特色和優勢。以下是它們的比較:
-
性能
品牌 |
型號 |
核心數 |
執行緒數 |
基礎頻率 |
加速頻率 |
效能特點 |
Intel |
Core i9-12900K |
16 |
24 |
3.2 GHz |
5.2 GHz |
優秀的單線程性能,適合遊戲和高負載應用 |
AMD |
Ryzen 9 5900X |
12 |
24 |
3.7 GHz |
4.8 GHz |
多執行緒效能強,適合內容創作和多工處理 |
-
價格
-
Intel:
- 一般較貴,尤其是高階型號
- 適合追求極致效能的用戶

-
AMD:
- 價格相對較為親民,性價比高
- 特別適合預算有限的用戶

-
功耗與發熱
品牌 |
型号 |
TDP |
散熱要求 |
Intel |
Core i9-12900K |
125W |
需要高效率的散熱器 |
AMD |
Ryzen 9 5900X |
105W |
相對較低,適合中型散熱器 |
-
兼容性与平台
-
Intel:
- 更新頻繁,可能需要更換主機板
- 支援PCIe 5.0和DDR5內存

-
AMD:
- 長期支援AM4插槽,相容性好
- 同樣支援PCIe 4.0和DDR4內存,部分新型號支援DDR5

-
CPU插座:
- 早期的CPU插座為PGA(插針網格陣列封裝),即針腳全位於處理器上,安裝時要將處理器的針腳插到插座上,更換時使用工具拔起。但這種方式較易損壞CPU針腳,且不方便拆裝,後來ZIF的出現才開始自行組裝電腦的DIY潮流。
- 後來發展為LGA(平面網格陣列封裝),即將CPU的針腳改成彈性針腳放在CPU插座上,處理器上只留下觸點。但這種方式使主機板容易因針腳損毀而報銷。
- 後來又出現BGA(球柵陣列封裝),這是一種表面黏著封裝技術,可讓體積變的更小,但是一旦安裝完便難以更換。BGA常見於手機、筆電等行動裝置。
- 現在Intel的處理器均為LGA,AMD仍沿用PGA,僅部份產品改用LGA(如Threadripper),到2022年才全面改用LGA。
- PGA

- LGA

-
小結
-
CPU的安裝步驟:
- 準備工作:檢查主機板與CPU的相容性
- 安裝步驟:
- 打開CPU插槽的固定鉤
- 對準插槽,輕輕放入CPU
- 鎖上固定鉤
- 安裝散熱器(注意使用散熱膏)
3. 實作練習 (30分鐘)
- 主機板與CPU的安裝實作:
- 學生分組,實際操作主機板的安裝
- 根據指導手冊,安裝CPU與散熱器
- 教師巡迴指導,解答學生疑問
4. 課堂互動 (30分鐘)
-
問題與討論:
- 學生提問,教師回答
- 分享安裝過程中的挑戰與解決方案
-
小組討論:
- 討論在安裝過程中可能會遇到的問題及其解決方法
- 分享各組的實作經驗
課程小結
-
總結本週所學的主機板與CPU安裝知識
-
提醒學生準備下週的RAM與儲存設備的安裝課程
-
作業目標:
- 運用原價屋網站線上估價方式,完成設備清單後,依選購設備清單內廠牌、型號、規格截圖後存檔並繳交。
- 預算6萬臺幣。
設備 |
廠牌 |
規格 |
說明 |
CPU |
INTEL |
自訂 |
|
主機板 |
自訂 |
INTEL |
|
記憶體 |
自訂 |
DDR5 |
|
硬碟 |
自訂 |
M.2-1 1TB HDD-1 2TB |
|
電供器 |
自訂 |
配合系統總功率 |
|
散熱器 |
自訂 |
依CPU需求 |
|
顯示卡 |
自訂 |
自訂 |
|
第四週課程內容:記憶體安裝
課程主題
記憶體安裝:不同類型的RAM及其安裝方法
課程大綱
1. 記憶體的基本概念
- 記憶體的定義及其在電腦中的作用
- 為什麼需要升級記憶體
2. 不同類型的RAM
- DDR(雙倍數據速率)
-
DDR1, DDR2, DDR3, DDR4, DDR5
-
每一代的性能和特點
-
DDR1 (雙倍資料速率 SDRAM)
- 發佈時間: 2000年
- 資料傳輸速率: 200-400 MT/s
- 電壓: 2.5V
- 頻寬: 1.6 GB/s
- 特點:
- 引入了雙倍資料速率技術,使得每個時脈週期的傳輸資料量翻倍。
- 主要用於早期的電腦和筆記本。
-
DDR2 (雙倍資料速率 SDRAM)
- 發佈時間: 2004年
- 資料傳輸速率: 400-800 MT/s
- 電壓: 1.8V
- 頻寬: 6.4 GB/s
- 特點:
- 相較於DDR1,降低了電壓,提升了性能和能源效率。
- 提高了預取技術(從2到4位元),增加了頻寬。
-
DDR3 (雙倍資料速率 SDRAM)
- 發佈時間: 2007年
- 資料傳輸速率: 800-2133 MT/s
- 電壓: 1.5V
- 頻寬: 12.8 GB/s
- 特點:
- 再次降低電壓,提高了能源效率。
- 提高了記憶體容量和頻寬,支援更高的預取(8位元)。
- 廣泛應用於個人電腦和伺服器。
-
DDR4 (雙倍資料速率 SDRAM)
- 發佈時間: 2014年
- 資料傳輸速率: 1600-3200 MT/s
- 電壓: 1.2V
- 頻寬: 25.6 GB/s
- 特點:
- 進一步降低了電壓,提升了性能。
- 支援更高的容量(最多32GB單一記憶體條)。
- 引入了新特性,如深度預取和增強的錯誤校正(ECC)。
-
DDR5 (雙倍資料速率 SDRAM)
- 發佈時間: 2020年
- 資料傳輸速率: 4800-8400 MT/s
- 電壓: 1.1V
- 頻寬: 38.4 GB/s 以上
- 特點:
- 進一步優化了能源效率並提高了頻寬。
- 支援更高的容量(最多64GB單一記憶體條)。
- 引入了多通道架構,允許更有效率的資料處理。
- SDRAM(同步動態隨機存取記憶體)
- SRAM(靜態隨機存取記憶體)
3. RAM的規格
- 容量:常見的容量選擇(如4GB, 8GB, 16GB, 32GB)
- 速度:MHz和CL(CAS Latency)的影響
- 位寬:32位與64位的區別


4. 記憶體的安裝方法
- 準備工作
- 準備所需工具(如螺絲起子、防靜電手環)
- 確認主機板的兼容性
- 安裝步驟
- 關閉電腦並拔掉電源
- 打開機殼
- 找到記憶體插槽
- 對齊記憶體條與插槽
- 輕輕按下,直到卡扣自動鎖定
- 檢查安裝是否穩固
- 重新組裝機殼並開機測試
5. 注意事項
- 確認記憶體的相容性(如頻率、容量)
- 避免靜電損壞元件
- 定期檢查和清潔記憶體插槽
第五週課程內容:硬碟的安裝與區分
傳統硬碟、固態硬碟與M.2硬碟的安裝與區分
一、傳統硬碟(HDD)的發展歷史
- 1956年:IBM推出了世界上第一台硬碟-IBM 305 RAMAC,容量為5MB,佔用空間相當於一間房間。
- 1980年代:硬碟逐漸小型化,容量逐漸提升,10MB的硬碟成為主流。
- 1990年代:隨著技術進步,硬碟容量達到了1GB,並且開始使用IDE(整合設備電子)介面。
- 2000年代:硬碟容量進一步提升至500GB和1TB,SATA(序列ATA)介面逐漸取代IDE介面。
- 2010年代至今:高容量硬碟(數TB)成為普遍選擇,且逐漸向固態硬碟過渡。

二、固態硬碟(SSD)
-
特點:
- 使用快閃記憶體晶片儲存數據,沒有機械部件。
- 讀取和寫入速度非常快,啟動和載入時間短。
- 抗震性強,適合行動裝置。
- 價格相對較高,單位容量成本高。

-
安裝步驟:
- 準備工具:同樣需要螺絲起子和靜電手環。
- 斷電:確保電腦完全斷電。
- 打開機殼:拆下機殼側板。
- 連接SSD:將SSD放入SATA介面並連接資料線和電源線。
- 固定位置:用螺絲固定SSD。
- 關閉機殼:合上機殼側板,重新連接電源。
三、M.2硬碟
-
特點:
-
安裝步驟:
- 準備工具:和之前相同,準備螺絲起子和靜電手環。
- 斷電:確保電腦完全斷電。
- 打開機殼:拆下機殼側板。
- 插入M.2硬碟:將M.2硬碟插入主機板上的M.2插槽。
- 固定位置:用小螺絲固定M.2硬碟。
- 關閉機殼:合上機殼側板,重新連接電源。
四、傳統硬碟、固態硬碟與M.2硬碟的比較
特性 |
傳統硬碟(HDD) |
固態硬碟(SSD) |
M.2硬碟 |
速度 |
較慢 |
非常快 |
更快 |
容量 |
大 |
較小(逐漸增加) |
中至大 |
價格 |
便宜 |
較貴 |
較貴 |
耐用性 |
不抗震 |
抗震 |
更抗震 |
噪音 |
產生噪音 |
無噪音 |
無噪音 |
介面 |
SATA |
SATA或NVMe |
NVMe |
總結
- 傳統硬碟適合需要大容量儲存的用戶,如影片編輯、存檔等。
- 固態硬碟適合追求速度和效能的用戶,如遊戲玩家、專業設計師等。
- M.2硬碟是高效能和空間效率的最佳選擇,適合需要極快資料傳輸的場景。
第六週課程內容:顯示卡與其他擴展卡
顯示卡 (Graphics Card)
- 顯示卡的種類
- 整合式顯示卡:整合在主機板上,效能較弱,適合日常辦公室和輕度遊戲。
- 獨立顯示卡:獨立於主機板,效能更強,適合遊戲、影片編輯等需要高效能圖形處理的場景。
- 顯示卡的介面
- PCIe (Peripheral Component Interconnect Express):目前主流的顯示卡接口,提供更高的頻寬和傳輸速度。
- AGP (Accelerated Graphics Port):舊款顯示卡接口,已逐漸被PCIe取代。
- 顯示卡的效能指標
- 顯存容量:越大越好,可以儲存更多影像數據,提升遊戲和圖形處理效能。
- 顯存頻率:越高越好,可以更快地讀取和寫入顯存數據,提高遊戲和圖形處理效能。
- 核心頻率:越高越好,可以更快處理圖形數據,提升遊戲和圖形處理效能。
- 串流處理器數量:越多越好,可以並行處理更多圖形數據,提高遊戲和圖形處理效能。
- 安裝顯示卡和其他擴充卡的注意事項:
- 確認主機板支援的介面: 檢查主機板說明書,確認主機板支援的擴充卡介面類型。
- 確認機箱空間: 檢查機箱是否足夠容納新的擴充卡。
- 確保擴展卡與電源的兼容性: 擴展卡可能需要額外的電源供應,檢查電源是否能滿足擴展卡的功率需求。
- 斷電操作: 在安裝擴展卡之前,務必斷開電源,並使用靜電手環防止靜電損壞。
- 插入擴充卡: 將擴充卡插入主機板上的對應接口,確保卡扣完全卡住。
- 連接電源: 如果需要,將擴展卡的電源線連接到電源。
- 啟動電腦: 重新連接電源,啟動電腦。
- 顯卡10、20、30、40系列各世代新增技術說明:
- GTX 10系列: 引進了 Pascal 架構,提升了效能與能源效率。
- RTX 20 系列: 引入了 Turing 架構,增加了 光線追踪 和 深度學習超級採樣 (DLSS) 技術。
- RTX 30 系列: 引入了 Ampere 架構,提升了 光線追踪 和 DLSS 的性能,並增加了 第三代 Tensor Core 和 第三代 RT Core。
- RTX 40 系列: 引入了 Ada Lovelace 架構,提升了 光線追踪 和 DLSS 的性能,並增加了 第四代 Tensor Core 和 第三代 RT Core,以及 DLSS 3.0 技術。
- RTX 50 系列:使用Blackwell 架構,RTX5090、5080系列於2025年1月、5070系列2月、5060系列3月陸續發表並投入生產。
- 各代顯卡後面2碼編碼的說明
顯示卡系列 |
後面2碼 |
性能等級 |
額外說明 |
10系列 |
50 |
入門級 |
例如 GTX 1050 |
10系列 |
60 |
中端 |
例如 GTX 1060 |
10系列 |
70 |
中高階 |
例如 GTX 1070 |
10系列 |
80 |
高階 |
例如 GTX 1080 |
10系列 |
80 Ti |
旗艦 |
例如 GTX 1080 Ti |
20系列 |
60 |
中階 |
例如 GTX 2060 |
20系列 |
70 |
中高階 |
例如 RTX 2070 |
20系列 |
80 |
高階 |
例如 RTX 2080 |
20系列 |
80 Ti |
旗艦 |
例如 RTX 2080 Ti |
30系列 |
50 |
入門級 |
例如 RTX 3050 |
30系列 |
60 |
中端 |
例如 RTX 3060 |
30系列 |
60 Ti |
中高階 |
例如 RTX 3060 Ti |
30系列 |
70 |
中高階 |
例如 RTX 3070 |
30系列 |
80 |
高階 |
例如 RTX 3080 |
30系列 |
80 Ti |
旗艦 |
例如 RTX 3080 Ti |
30系列 |
90 |
旗艦 |
例如 RTX 3090 |
40系列 |
60 |
中端 |
例如 RTX 4060 |
40系列 |
70 |
中高階 |
例如 RTX 4070 |
40系列 |
80 |
高階 |
例如 RTX 4080 |
40系列 |
90 |
旗艦 |
例如 RTX 4090 |
50系列 |
60-90 |
初階-旗艦 |
2025年初發表並投入生產 |

https://www.coolpc.com.tw/tw/shop/gpu/nvidia-rtx-6000-ada-generation/


需要注意的是:
- 以上只是大致的性能等級劃分,實際性能也與顯示卡的核心代號、流處理器數量、顯存容量、頻率等因素有關。
- 不同系列的顯示卡效能等級可能有所不同,例如 RTX 3070 的效能可能比 GTX 1080 更強。
- 英偉達也會推出一些特殊型號的顯示卡,例如 RTX 2060 Super、RTX 3070 Ti,這些型號的性能會比標準型號更強。
小結:
安裝顯示卡需要謹慎操作,確保設備與主機板和電源相容,並注意靜電防護。安裝完成後,需要重新啟動電腦,並確認設備正常運作。
其他擴展卡
- 音效卡 (Sound Card)
- 作用:提供音訊輸入和輸出功能,提升音訊品質。
- 介面:PCIe、PCI、USB。
- 網路卡 (Network Card)
- 作用:提供網路連線功能。
- 介面:PCIe、PCI、USB。
- 無線網路卡 (Wireless Network Card)
- 作用:提供無線網路連線功能。
- 介面:PCIe、PCI、USB。
- 藍牙卡 (Bluetooth Card)
- 作用:提供藍牙連接功能。
- 介面:PCIe、PCI、USB。
- 其他擴展卡
- 電視卡:提供電視訊號接收功能。
- 數據機卡:提供撥接上網功能。
- RAID卡:提供磁碟陣列功能。
- 安裝其他擴充卡的注意事項
- 確認主機板支援的介面:檢查主機板說明書,確認主機板支援的擴充卡介面類型。
- 確認機箱空間:檢查機殼是否足夠容納新的擴充卡。
- 確保擴充卡與電源的相容性:擴充卡可能需要額外的電源供應,檢查電源是否能滿足擴充卡的電力需求。
- 斷電操作:在安裝擴充卡之前,請務必斷開電源,並使用靜電手環防止靜電損壞。
- 插入擴充卡:將擴充卡插入主機板上的對應接口,確保卡扣完全卡住。
- 連接電源:如果需要,將擴充卡的電源線連接到電源。
- 啟動電腦:重新連接電源,啟動電腦。
第八週課程內容:電源供應器
課程主題: 電源供應器的選擇與安裝
-
電源供應器的作用: 介紹電源供應器在電腦系統中的重要性,它如何將交流電轉換為直流電,並為各個電腦元件提供所需的電壓。
-
電源供應器的種類: 介紹不同種類的電源供應器,包括:
-
ATX電源供應器: 目前最常見的電源供應器類型,適用於大多數現代電腦。
電源供應器通常具有 150W 到 1500W 的功率輸出,並提供 +12V、+5V、+3.3V 等多種電壓輸出,以滿足電腦系統中各個元件的需求。ATX電源供應器通常採用 標準尺寸,可以安裝在大部分的電腦機箱中。

-
SFX電源供應器: 尺寸更小,適合小型機箱或主機板。
SFX電源供應器是尺寸更小的電源供應器,適合小型機箱或主機板。SFX電源供應器通常具有 300W 到 800W 的功率輸出,並提供與ATX電源供應器相同的電壓輸出。SFX電源供應器由於尺寸較小,因此更適合用於 小型機箱,例如 ITX機箱。

-
Flex ATX電源供應器: 適用於一些特殊的電腦系統。
Flex ATX電源供應器是專為一些特殊的電腦系統設計的電源供應器。Flex ATX電源供應器通常具有 150W 到 300W 的功率輸出,並提供與ATX電源供應器相同的電壓輸出。Flex ATX電源供應器通常用於 工業電腦 或 嵌入式系統。

-
電源供應器的規格: 說明電源供應器的主要規格,包括:
- 功率(瓦特): 表示電源供應器所能提供的最大輸出功率。
- 電壓輸出: 不同電壓輸出用於不同的電腦元件。
- 電流輸出: 表示電源供應器能提供的最大電流。
- 效率: 指電源供應器將交流電轉換為直流電的效率。
-
電源供應器的選擇: 教學如何根據電腦系統的配置選擇合適的電源供應器。

-
電源供應器的安裝: 說明電源供應器的安裝步驟,包括:
- 將電源供應器安裝到機箱內。
- 連接電源線到主機板和各個元件。
-
電源供應器的安全注意事項: 強調電源供應器使用過程中的安全事項,例如:
- 避免觸碰電源供應器的內部元件。
- 使用正確的電源線和插座。
- 避免在潮濕環境下使用電源供應器。
第九週課程內容:散熱系統
課程主題: 散熱系統:讓你的電腦保持涼爽
課程目標:
- 了解散熱系統的重要性
- 認識不同類型的散熱器與風扇
- 學習如何安裝散熱器與風扇
- 掌握散熱系統的保養與維護
課程內容:
第一部分:散熱系統的重要性
- 電腦運作時會產生熱能
- 過熱會導致電腦性能下降、甚至損壞
- 散熱系統的功用:將熱能帶走,維持電腦正常運作
- 不同電腦組件的散熱需求
- 散熱系統故障的常見症狀
第二部分:散熱器與風扇的介紹 (45 分鐘)
-
散熱器種類:
-
風冷散熱器:常見、價格實惠
-

-
水冷散熱器:散熱效果更佳,但價格較高
-

-
其他散熱器:例如熱管散熱器
-

-
風扇種類:
-
軸流風扇:常見、價格實惠
-

-
渦輪風扇:風量較大,適合高性能電腦
-

-
風扇的風量、風壓、噪音等參數
-
如何選擇適合的散熱器與風扇
第三部分:散熱器與風扇的安裝 (45 分鐘)
- 安裝前的準備工作:
- 清潔主機內部
- 了解主機板的散熱器安裝位置
- 準備工具:螺絲刀、導熱膏
- 散熱器的安裝步驟:
- 風扇的安裝步驟:
- 安裝完成後的檢查
第四部分:散熱系統的保養與維護 (30 分鐘)
- 定期清潔散熱器與風扇
- 更換導熱膏
- 檢查風扇運作狀況
- 避免過度使用電腦
- 維持良好的通風環境
第十週課程內容:周邊設備
課程主題:鍵盤、滑鼠、顯示器的連接與設置
鍵盤、滑鼠、顯示器:打造你的電腦工作站
課程時間: 兩小時
課程目標:
- 了解鍵盤、滑鼠、顯示器的基本知識
- 掌握各種連接方式
- 學習如何正確設置這些設備
- 提升電腦使用效率
課程內容:
**第一部分:認識鍵盤、滑鼠、顯示器 **
-
鍵盤:
-
滑鼠:
- 滑鼠種類:光學滑鼠、雷射滑鼠、無線滑鼠
- 光學滑鼠:
光學滑鼠使用 LED 燈 來照亮表面,並通過 光學感應器 來偵測移動。光學滑鼠通常需要 專用滑鼠墊 才能正常工作,因為它們需要一個 光滑的表面 來反射光線。
- 雷射滑鼠:
雷射滑鼠使用 雷射光 來照亮表面,並通過 雷射感應器 來偵測移動。雷射滑鼠比光學滑鼠 更精準,並且可以在 更粗糙的表面 上工作,例如木頭或布料。
- 無線滑鼠:
無線滑鼠使用 無線技術 來連接電腦,例如 藍牙或無線接收器。無線滑鼠通常比有線滑鼠 更方便,因為它們沒有線纜的限制,可以自由移動。
- 滑鼠的 DPI、靈敏度:
- DPI 代表 每英寸的點數 (Dots Per Inch),它指的是滑鼠在平面上移動 一英寸 的距離,同時螢幕上指標相對移動了多少 像素。簡單來說,DPI 越高,滑鼠移動的距離越短,指標移動的距離就越長,也就是說滑鼠的 靈敏度 就越高。
- 靈敏度 是指滑鼠移動的 速度 和 精準度。靈敏度越高,滑鼠移動的距離越短,指標移動的距離就越長,反之亦然。
- 舉例來說,如果你的滑鼠 DPI 為 800,當你移動滑鼠 一英寸 的距離,螢幕上的指標就會移動 800 個像素。如果你將 DPI 調整為 1600,那麼移動滑鼠 一英寸 的距離,螢幕上的指標就會移動 1600 個像素。
- 調整 DPI 和靈敏度 可以根據你的個人喜好和使用場景來進行。例如,如果你玩遊戲,你可能需要更高的 DPI 和靈敏度,以便更快速地瞄準目標。如果你進行圖像編輯,你可能需要更低的 DPI 和靈敏度,以便更精準地控制指標。
- 滑鼠的清潔與保養:
- 清潔
- 使用 不掉毛的布料或棉花棒 沾取 溫和的肥皂水,輕輕擦拭滑鼠的 外部,包括 滾輪和光學感應器。
- 針對 淺色滑鼠,可以使用 異丙醇 (IPA) 方案。
- 定期清潔 滑鼠底部 的 感應器,可以使用 吹塵氣 吹走灰塵。
- 保養
- 定期 清潔滑鼠,避免灰塵和污垢堆積。
- 不要將滑鼠放在 潮濕或高溫 的環境中。
- 不要將滑鼠 摔落或撞擊。
- 定期 更換滑鼠墊,保持滑鼠墊的 清潔和光滑。
-
顯示器:
- 顯示器種類:液晶顯示器、OLED 顯示器
- 顯示器解析度、刷新率、響應時間
- 顯示器的色彩表現、亮度、對比度
第二部分:連接方式
- 鍵盤連接:
- USB 連接:常見的連接方式
- PS/2 連接:較舊的連接方式
- 無線連接:藍牙、無線接收器
- 滑鼠連接:
- USB 連接:常見的連接方式
- PS/2 連接:較舊的連接方式
- 無線連接:藍牙、無線接收器
- 顯示器連接:
- VGA 連接:較舊的連接方式
- DVI 連接:數位訊號傳輸
- HDMI 連接:數位訊號傳輸,支援音訊
- DisplayPort 連接:數位訊號傳輸,支援高刷新率
第三部分:設置與調整
- 鍵盤設置:
- 鍵盤佈局設定:更改鍵盤語言、快捷鍵設定
- 鍵盤燈光調整:亮度、顏色
- 鍵盤宏設定:設定自訂鍵盤功能
- 滑鼠設置:
- 滑鼠靈敏度調整:設定滑鼠移動速度
- 滑鼠滾輪設定:設定滾輪滾動速度
- 滑鼠按鍵設定:設定滑鼠按鍵功能
- 顯示器設置:
- 顯示器解析度設定:選擇最佳解析度
- 顯示器刷新率設定:選擇最佳刷新率
- 顯示器亮度、對比度、色彩調整:設定最佳觀看效果
- 顯示器方向設定:橫向、縱向
第四部分:常見問題與解決方案
- 鍵盤、滑鼠、顯示器無法連接
- 鍵盤、滑鼠、顯示器無法正常使用
- 鍵盤、滑鼠、顯示器驅動程式安裝
- 鍵盤、滑鼠、顯示器故障排除
第二次繳交作業
作業內容:線上採購硬體設備符合組裝需求
-
作業時間: 兩小時
-
作業目標:
- 運用原價屋網站線上估價方式,完成設備清單後,依選購設備清單內廠牌、型號、規格截圖後於文書軟體內編輯後存檔並繳交至老師信箱。
- 預算6萬臺幣。
設備 |
廠牌 |
規格 |
說明 |
CPU |
自訂 |
自訂 |
不限INTEL或AMD |
主機板 |
自訂 |
配合CPU型號選購 |
|
記憶體 |
自訂 |
配合主機板選購 |
不限DDR4或DDR5 |
硬碟 |
自訂 |
M.2規格 |
不限容量 |
電供器 |
自訂 |
配合系統總功率 |
|
散熱器 |
自訂 |
依採購CPU需求 |
如CPU無風扇需選購 |
顯示卡 |
自訂 |
自訂 |
|
鍵盤 |
自訂 |
機械鍵盤 |
|
滑鼠 |
自訂 |
自訂 |
|
螢幕 |
自訂 |
自訂 |
|
機殼 |
自訂 |
自訂 |
需注意顯卡長度 |

-
Intel i7-14700F【20核/28緒】2.1GHz(↑5.4G)/33M/無內顯/65W 【代理盒裝】

-
微星 PRO B760M-G

-
威剛 DDR5-5600

-
十銓 T-ForceZ540黑武士

-
微星 RTX4070Ti SUPER 16G SHADOW 3X OC

-
MSI G27C4 E3

-
微星 MAG FORGE 320R AIRFLOW WHITE 顯卡長39/CPU高16/玻璃透側/ATX

-
微星 MAG A650GL 650W 雙8/金牌/全模組/DC-DC

-
Montech MKey 自由之城 機械式鍵盤

-
微星 Clutch GM08 電競滑鼠/有線/PAW 3519/4200Dpi/鍍金接頭

第十一週課程內容:系統安裝與設定
課程主題:安裝作業系統及基本配置
課程時間: 兩小時
課程目標:
- 了解作業系統的基本概念和類型
- 掌握作業系統安裝的步驟和技巧
- 能夠獨立完成作業系統的安裝與配置
- 了解作業系統常見故障排除方法
課程內容
- 作業系統概述
- 作業系統的定義與作用
- 定義
作業系統(Operating System,簡稱OS)是管理和控制電腦硬體資源,並為應用程式提供運作環境的軟體。它就像電腦的“管家”,負責協調硬體和軟體之間的工作,使電腦系統能夠正常運作。
- 作用
作業系統的主要作用包括:
- 管理硬體資源:
- 記憶體管理: 分配和管理記憶體空間,確保不同程式之間不會互相干擾。
- CPU管理: 調度CPU資源,讓多個程式同時運行,提高系統效率。
- 設備管理: 管理和控制各種硬體設備,例如鍵盤、滑鼠、硬碟、印表機等。
- 文件管理: 管理文件系統,負責文件的儲存、存取和操作。
- 提供使用者介面:
- 圖形使用者介面 (GUI):提供直覺的圖形介面,方便使用者操作電腦。
- 命令列介面 (CLI):提供文字命令介面,適合進階使用者使用。
- 提供應用程式運行環境:
- 為應用程式提供必要的函式庫函數和系統調用,方便應用程式開發。
- 提供安全機制,保護系統免受惡意程式的攻擊。
- 提高系統效率:
- 透過合理的資源管理和調度,提高系統效能和資源利用率。
- 提供多工處理能力,讓多個程式同時運行,提升使用者工作效率。
- 總結
作業系統是電腦系統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扮演著重要的角色,負責管理硬體資源、提供使用者介面、為應用程式提供運作環境,並提高系統效率。
- 作業系統的類型:Windows、macOS、Linux 等
- 作業系統的基本功能:檔案管理、記憶體管理、裝置管理等
- 檔案管理
- 定義: 檔案管理是指作業系統對檔案進行儲存、存取、操作和管理的功能。
- 作用:
- 儲存: 將資料和程式儲存在硬碟或其他儲存裝置上。
- 組織: 將檔案組織成資料夾和目錄結構,方便管理和尋找。
- 存取: 提供使用者存取檔案的接口,例如開啟、編輯、複製、刪除等操作。
- 保護: 保護文件不被非法存取或修改,確保資料安全。
- 記憶體管理
- 定義: 記憶體管理是指作業系統對電腦記憶體進行分配、管理和保護的功能。
- 作用:
- 分配: 將記憶體空間分配給不同的程式和行程。
- 管理: 管理記憶體的使用情況,避免記憶體洩漏和衝突。
- 保護: 保護程式和行程之間的記憶體空間,防止相互幹擾。
- 虛擬記憶體: 使用硬碟空間模擬內存,擴大可用內存空間。
- 裝置管理
- 定義: 裝置管理是指作業系統對電腦硬體設備進行管理和控制的功能。
- 作用:
- 識別: 識別和管理各種硬體設備,例如鍵盤、滑鼠、硬碟、印表機等。
- 分配: 將設備資源分配給不同的程序和進程。
- 控制: 控制設備的運作狀態,例如啟動、停止、讀寫資料等。
- 驅動: 提供設備驅動程序,使作業系統能夠與硬體設備進行通訊。
- 行程管理
- 定義: 行程管理是指作業系統對正在執行的程式進行管理和控制的功能。
- 作用:
- 創建: 建立新的行程,為其分配資源。
- 調度: 調度行程的運作順序,確保系統資源的合理分配。
- 終止: 終止行程,釋放其佔用的資源。
- 同步: 協調多個行程之間的運行,避免衝突。
- 其他功能
- 安全管理: 保護系統和資料安全,防止非法存取和攻擊。
- 網路管理: 管理網路連接,提供網路服務。
- 使用者管理: 管理使用者帳戶,控制使用者權限。
- 總結
作業系統透過提供這些基本功能,為使用者提供了一個安全、穩定、高效的電腦運作環境。
- 作業系統安裝準備
- 硬體需求:CPU、記憶體、硬碟、光碟機等
- 軟體需求:作業系統安裝磁碟、驅動程式等
- BIOS 設定:開機順序、硬碟模式等
- 作業系統安裝步驟
- 使用光碟或 USB 啟動
- 選擇安裝語言和地區
- 格式化硬碟分割區
- 安裝作業系統
- 設定使用者名稱和密碼
- 完成安裝
- 作業系統基本配置
- 更新系統和驅動程式
- 安裝常用軟體:瀏覽器、防毒軟體、辦公室軟體等
- 設定網路連線
- 配置系統參數:時間、日期、語言等
- 作業系統常見故障排除
- 開機無顯示
- 系統藍螢幕
- 系統無法啟動
- 系統運作緩慢
期末測驗
https://forms.gle/NM4ezaKH73WFQjo39
- 好用的更新工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