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中學生課程設計:電腦硬體組裝
## 課程概述
- **課程名稱**:電腦硬體組裝
- **課程時長**:每週 **2 小時**
- **總週數**:**21 週**
## 課程內容安排
| 週數 | 課程主題 | 課程內容 | 報告安排 |
|------|------------------------|--------------------------------------------------|------------------|
| 1 | 認識電腦硬體 | 電腦組件介紹:主機板、CPU、RAM、硬碟等 | |
| 2 | 工具與安全 | 硬體組裝工具及安全操作守則 | |
| 3 | 主機板與CPU安裝 | 安裝主機板及CPU,注意事項 | |
| 4 | 記憶體安裝 | 不同類型的RAM及其安裝方法 | |
| 5 | 存儲設備 | 硬碟與固態硬碟的安裝與區分 | |
| 6 | 顯示卡與其他擴展卡 | 安裝顯示卡及其他擴展卡的注意事項 | |
| 7 | **第一次報告** | 學生報告所學內容與組裝經驗 | 第7週 |
| 8 | 電源供應器 | 電源供應器的選擇與安裝 | |
| 9 | 散熱系統 | 散熱器與風扇的安裝及其重要性 | |
| 10 | 外圍設備 | 鍵盤、滑鼠、顯示器的連接與設置 | |
| 11 | 系統安裝與配置 | 安裝作業系統及基本配置 | |
| 12 | 驅動程式安裝 | 驅動程式的選擇與安裝 | |
| 13 | 故障排除 | 常見硬體故障及排除方法 | |
| 14 | **第二次報告** | 學生報告進一步的學習與實作 | 第14週 |
| 15 | 硬體升級 | 如何進行硬體升級與兼容性考量 | |
| 16 | 網路硬體 | 網路卡的安裝與設定 | |
| 17 | 硬體維護 | 電腦硬體的維護與保養技巧 | |
| 18 | 實作練習 | 學生進行完整的電腦組裝實作 | |
| 19 | 專題討論 | 討論最新的電腦硬體技術與趨勢 | |
| 20 | 預備期末報告 | 學生準備期末報告,回顧所學內容 | |
| 21 | **期末報告** | 學生展示期末報告,分享組裝經驗與學習成果 | 第21週 |
## 課程目標
- 了解和掌握電腦硬體的基本組件及其功能。
- 學習電腦硬體的組裝流程及注意事項。
- 培養故障排除和維護電腦的能力。
- 增強報告與分享的能力,促進合作學習。
---
# 第一週課程內容:電腦硬體組裝
## 課程主題
**認識電腦硬體**
## 課程目標
- 了解電腦的基本組件及其功能。
- 認識各種硬體的用途與特性。
- 培養對電腦硬體的興趣和好奇心。
## 課程內容
### 1. 電腦硬體概述
- **什麼是電腦硬體**:
- 定義及重要性
- 硬體與軟體的區別
### 2. 主要組件介紹
- **主機板 (Motherboard)**:
- 功能:連接所有硬體組件,提供電力和數據通道
- 主要接口介紹:CPU插槽、RAM插槽、擴展槽等
- **中央處理器 (CPU)**:
- 功能:計算與運算的核心,電腦的大腦
- 主要品牌與型號介紹(如 Intel, AMD)
- **隨機存取記憶體 (RAM)**:
- 功能:提供快速數據存取的臨時存儲
- 不同類型(如 DDR4, DDR5)及其優缺點
- **儲存設備**:
- **硬碟 (HDD)** 與 **固態硬碟 (SSD)** 的比較
- 儲存容量、速度及使用情境
- **顯示卡 (GPU)**:
- 功能:圖形處理,遊戲和圖形應用的性能提升
- 知名品牌介紹(如 NVIDIA, AMD)
- **電源供應器 (PSU)**:
- 功能:提供電力給各硬體組件
- 如何選擇合適的電源供應器
### 3. 課堂互動
- **問題與討論**:
- 學生提問,教師回答
- 分享各自對電腦硬體的認識與經驗
- **小組活動**:
- 將學生分成小組,討論各自最感興趣的硬體組件
- 準備下一堂課的報告內容
## 課程小結
- 總結本週所學的主要內容
- 提醒學生準備下週的工具與安全課程
# 第二週課程內容:電腦硬體組裝
## 課程主題
**工具與安全**
## 課程時長
**2 小時**
## 課程目標
- 了解電腦硬體組裝所需的基本工具。
- 學習安全操作的守則,確保組裝過程的安全性。
- 培養學生對電腦硬體組裝的實作能力。
## 課程內容
### 1. 工具介紹 (30分鐘)
- **基本工具**:
- **螺絲刀**:
- 用途:安裝與拆卸硬體組件
- 類型:十字、平頭等
- **鋼絲鉗**:
- 用途:夾持小零件、拆卸連接線
- **靜電手環**:
- 用途:防止靜電損壞硬體
- **剪刀與剝線鉗**:
- 用途:修剪電纜、剝除電線外皮
- **其他輔助工具**:
- **手套**:保持手部清潔與保護
- **工作墊**:防止硬體損壞
### 2. 操作安全守則 (30分鐘)
- **靜電防護**:
- 什麼是靜電?如何影響電腦硬體?
- 使用靜電手環的必要性與正確佩戴方式
- **安全操作指南**:
- 如何安全地使用工具
- 組裝過程中的注意事項
- 確保電源關閉
- 避免過度用力,防止損壞零件
- **工作環境**:
- 選擇合適的工作環境(乾淨、無潮濕)
- 避免在有磁場的地方操作
### 3. 實作練習 (30分鐘)
- **工具使用實作**:
- 學生分組,實際使用螺絲刀與其他工具進行簡單的組裝練習
- 練習佩戴靜電手環,了解靜電防護的必要性
### 4. 課堂互動 (30分鐘)
- **問題與討論**:
- 學生提問,教師回答
- 分享使用工具的經驗與安全操作的心得
- **小組討論**:
- 討論在組裝過程中可能遇到的安全問題與解決方法
## 課程小結
- 總結本週所學的工具與安全知識
- 提醒學生準備下週的主機板與CPU安裝課程
# 第三週課程內容:電腦硬體組裝
## 課程主題
**主機板與CPU安裝**
## 課程時長
**2 小時**
## 課程目標
- 學習主機板的安裝步驟與注意事項。
- 理解CPU的安裝過程及其重要性。
- 培養學生的實作能力,為後續的組裝做準備。
## 課程內容
### 1. 主機板介紹 (30分鐘)
- **主機板的功能**:
- 連接各硬體組件
- 提供電力與數據傳輸
- **主機板的型號與規格**:
- ATX、Micro ATX、Mini ITX等型號介紹
- 主機板是電腦建構中的關鍵組件,它連接所有其他組件。常見的主機板格式包括 **ATX**、**Micro ATX** 和 **Mini ITX**,每種格式都有其獨特的特點和優勢。以下是這些格式的介紹。
- 【圖片來源-痞客幫】
![image](https://hackmd.io/_uploads/ByixD_KGJg.png)
1. **ATX (Advanced Technology eXtended)**
- **尺寸**: **305 mm x 244 mm** (12 in x 9.6 in)
- **特點**:
- 提供較多的擴展槽(最多可達7個)。
- 支持多個儲存設備的連接。
- 理想用於遊戲電腦和工作站。
- 由於額外的空間,有更好的散熱能力。
2. **Micro ATX**
- **尺寸**: **244 mm x 244 mm** (9.6 in x 9.6 in)
- **特點**:
- 比ATX更緊湊,但仍然提供良好的擴展選擇(最多可達4個擴展槽)。
- 更適合小型機殼。
- 理想用於辦公電腦和中端遊戲系統。
- 通常價格較ATX主機板更為實惠。
3. **Mini ITX**
- **尺寸**: **170 mm x 170 mm** (6.7 in x 6.7 in)
- **特點**:
- 非常緊湊的格式,理想用於小型系統或家庭影院電腦 (HTPC)。
- 只有一個擴展槽,限制了升級的選擇。
- 完美適合基本用途,如網頁瀏覽、媒體播放和輕度遊戲。
- 提供高效能的能耗,且適合安靜的系統建設。
### 比較表
| **格式** | **尺寸 (mm)** | **擴展槽** | **推薦用途** |
|-----------------|----------------------|-------------------|---------------------------------------|
| **ATX** | 305 x 244 | 最多7個 | 遊戲、工作站 |
| **Micro ATX** | 244 x 244 | 最多4個 | 辦公電腦、中端遊戲 |
| **Mini ITX** | 170 x 170 | 1 | 小型系統、家庭影院電腦 |
- **主機板系列簡介**:
- B系列主機板
特點:
適合一般使用者和中端市場
提供基本的功能,支援多種連接介面
通常價格較為親民
適用人群:日常辦公室、家庭娛樂、不需要超頻的用戶
![image](https://hackmd.io/_uploads/rys778inC.png)
- H系列主機板
特點:
主要面向入門市場,功能簡化
通常不支援超頻,性價比高
適合基礎的運算需求
適用人群:學生、一般家庭用戶、對效能要求不高的用戶
![image](https://hackmd.io/_uploads/HJNhfLihA.png)
- Z系列主機板
特點:
高階主機板,支援超頻
提供更多的PCIe插槽和更高的記憶體頻率
通常配備更好的供電和散熱設計
適用人群:遊戲玩家、內容創作者、需要高性能和超頻能力的用戶
![image](https://hackmd.io/_uploads/Sy0f48ohR.png)
- 選擇合適主機板時的考慮因素
- 預算:確定你可以支出的金額,選擇合適系列的主機板。
- 用途:根據使用需求選擇主機板系列(如辦公室、遊戲、創作等)。
- 擴展性:考慮未來的擴充需求,如顯示卡、記憶體、儲存裝置等。
- 接口:確認主機板提供的介面是否滿足你的需求,如USB類型、網路介面、音訊輸出等。
- 支援的處理器和記憶體:確保所選主機板與處理器和記憶體相容。
- 品牌和售後:選擇知名品牌,並關注其售後服務和保固政策。
- **主機板上的接口與插槽**:
- CPU插槽、RAM插槽、PCIe插槽等
- 各接口的功能與用途
### 2. CPU介紹 (30分鐘)
- **CPU的功能與重要性**:
- 計算與運算的核心
- 不同品牌與型號的比較(如 Intel、AMD)
在選擇處理器時,**Intel**和**AMD**是兩大主要品牌,各自有其特色和優勢。以下是它們的比較:
- 性能
| 品牌 | 型號 | 核心數 | 執行緒數 | 基礎頻率 | 加速頻率 | 效能特點 |
|-------|---------------|--------|--------|----------|----------|---------------------------------|
| **Intel** | Core i9-12900K | 16 | 24 | 3.2 GHz | 5.2 GHz | 優秀的單線程性能,適合遊戲和高負載應用 |
| **AMD** | Ryzen 9 5900X | 12 | 24 | 3.7 GHz | 4.8 GHz | 多執行緒效能強,適合內容創作和多工處理 |
- 價格
- **Intel**:
- 一般較貴,尤其是高階型號
- 適合追求極致效能的用戶
![image](https://hackmd.io/_uploads/SkGCCF42A.png)
- **AMD**:
- 價格相對較為親民,性價比高
- 特別適合預算有限的用戶
![image](https://hackmd.io/_uploads/SkZFJ5VnA.png)
- 功耗與發熱
| 品牌 | 型号 | TDP | 散熱要求 |
|-------|---------------|----------|-----------------------|
| **Intel** | Core i9-12900K | **125W** | 需要高效率的散熱器 |
| **AMD** | Ryzen 9 5900X | **105W** | 相對較低,適合中型散熱器 |
- 兼容性与平台
- **Intel**:
- 更新頻繁,可能需要更換主機板
- 支援PCIe 5.0和DDR5內存
![image](https://hackmd.io/_uploads/HygmqutG1x.png)
- **AMD**:
- 長期支援AM4插槽,相容性好
- 同樣支援PCIe 4.0和DDR4內存,部分新型號支援DDR5
![image](https://hackmd.io/_uploads/HJZucuKMkl.png)
- **CPU插座**:
- 早期的CPU插座為PGA(插針網格陣列封裝),即針腳全位於處理器上,安裝時要將處理器的針腳插到插座上,更換時使用工具拔起。但這種方式較易損壞CPU針腳,且不方便拆裝,後來ZIF的出現才開始自行組裝電腦的DIY潮流。
- 後來發展為LGA(平面網格陣列封裝),即將CPU的針腳改成彈性針腳放在CPU插座上,處理器上只留下觸點。但這種方式使主機板容易因針腳損毀而報銷。
- 後來又出現BGA(球柵陣列封裝),這是一種表面黏著封裝技術,可讓體積變的更小,但是一旦安裝完便難以更換。BGA常見於手機、筆電等行動裝置。
- 現在Intel的處理器均為LGA,AMD仍沿用PGA,僅部份產品改用LGA(如Threadripper),到2022年才全面改用LGA。
- PGA
![image](https://hackmd.io/_uploads/SJTyiOKfyx.png)
- LGA
![image](https://hackmd.io/_uploads/Hkc7iuFGkx.png)
- 小結
- **選擇Intel**:
如果你注重**單線程效能**,喜歡玩遊戲,且預算充足。
- **選擇AMD**:
如果你需要強大的**多執行緒效能**,並且在內容創作或多工處理方面有需求,同時希望獲得更高的**性價比**。
- **CPU的安裝步驟**:
- 準備工作:檢查主機板與CPU的相容性
- 安裝步驟:
1. 打開CPU插槽的固定鉤
2. 對準插槽,輕輕放入CPU
3. 鎖上固定鉤
4. 安裝散熱器(注意使用散熱膏)
### 3. 實作練習 (30分鐘)
- **主機板與CPU的安裝實作**:
- 學生分組,實際操作主機板的安裝
- 根據指導手冊,安裝CPU與散熱器
- 教師巡迴指導,解答學生疑問
### 4. 課堂互動 (30分鐘)
- **問題與討論**:
- 學生提問,教師回答
- 分享安裝過程中的挑戰與解決方案
- **小組討論**:
- 討論在安裝過程中可能會遇到的問題及其解決方法
- 分享各組的實作經驗
## 課程小結
- 總結本週所學的主機板與CPU安裝知識
- 提醒學生準備下週的RAM與儲存設備的安裝課程
# 第四週課程內容:記憶體安裝
## 課程主題
**記憶體安裝**:不同類型的RAM及其安裝方法
## 課程大綱
### 1. 記憶體的基本概念
- 記憶體的定義及其在電腦中的作用
- 為什麼需要升級記憶體
### 2. 不同類型的RAM
- **DDR(雙倍數據速率)**
- DDR1, DDR2, DDR3, DDR4, DDR5
- 每一代的性能和特點
- DDR1 (雙倍資料速率 SDRAM)
- **發佈時間**: 2000年
- **資料傳輸速率**: **200-400 MT/s**
- **電壓**: **2.5V**
- **頻寬**: **1.6 GB/s**
- **特點**:
- 引入了雙倍資料速率技術,使得每個時脈週期的傳輸資料量翻倍。
- 主要用於早期的電腦和筆記本。
- DDR2 (雙倍資料速率 SDRAM)
- **發佈時間**: 2004年
- **資料傳輸速率**: **400-800 MT/s**
- **電壓**: **1.8V**
- **頻寬**: **6.4 GB/s**
- **特點**:
- 相較於DDR1,降低了電壓,提升了性能和能源效率。
- 提高了預取技術(從2到4位元),增加了頻寬。
- DDR3 (雙倍資料速率 SDRAM)
- **發佈時間**: 2007年
- **資料傳輸速率**: **800-2133 MT/s**
- **電壓**: **1.5V**
- **頻寬**: **12.8 GB/s**
- **特點**:
- 再次降低電壓,提高了能源效率。
- 提高了記憶體容量和頻寬,支援更高的預取(8位元)。
- 廣泛應用於個人電腦和伺服器。
- DDR4 (雙倍資料速率 SDRAM)
- **發佈時間**: 2014年
- **資料傳輸速率**: **1600-3200 MT/s**
- **電壓**: **1.2V**
- **頻寬**: **25.6 GB/s**
- **特點**:
- 進一步降低了電壓,提升了性能。
- 支援更高的容量(最多32GB單一記憶體條)。
- 引入了新特性,如深度預取和增強的錯誤校正(ECC)。
- DDR5 (雙倍資料速率 SDRAM)
- **發佈時間**: 2020年
- **資料傳輸速率**: **4800-8400 MT/s**
- **電壓**: **1.1V**
- **頻寬**: **38.4 GB/s 以上**
- **特點**:
- 進一步優化了能源效率並提高了頻寬。
- 支援更高的容量(最多64GB單一記憶體條)。
- 引入了多通道架構,允許更有效率的資料處理。
- **SDRAM(同步動態隨機存取記憶體)**
- **SRAM(靜態隨機存取記憶體)**
- 與DRAM的區別
### 3. RAM的規格
- **容量**:常見的容量選擇(如4GB, 8GB, 16GB, 32GB)
- **速度**:MHz和CL(CAS Latency)的影響
- **位寬**:32位與64位的區別
![image](https://hackmd.io/_uploads/SkVMpulTR.png)
![image](https://hackmd.io/_uploads/B1apA_eaR.png)
### 4. 記憶體的安裝方法
- **準備工作**
- 準備所需工具(如螺絲起子、防靜電手環)
- 確認主機板的兼容性
- **安裝步驟**
1. **關閉電腦並拔掉電源**
2. **打開機殼**
3. **找到記憶體插槽**
4. **對齊記憶體條與插槽**
5. **輕輕按下,直到卡扣自動鎖定**
6. **檢查安裝是否穩固**
7. **重新組裝機殼並開機測試**
### 5. 注意事項
- 確認記憶體的相容性(如頻率、容量)
- 避免靜電損壞元件
- 定期檢查和清潔記憶體插槽
# 第五週課程內容:硬碟的安裝與區分
## 傳統硬碟、固態硬碟與M.2硬碟的安裝與區分
### 一、傳統硬碟(HDD)的發展歷史
- **1956年**:IBM推出了世界上第一台硬碟-IBM 305 RAMAC,容量為**5MB**,佔用空間相當於一間房間。
- **1980年代**:硬碟逐漸小型化,容量逐漸提升,**10MB**的硬碟成為主流。
- **1990年代**:隨著技術進步,硬碟容量達到了**1GB**,並且開始使用IDE(整合設備電子)介面。
- **2000年代**:硬碟容量進一步提升至**500GB**和**1TB**,SATA(序列ATA)介面逐漸取代IDE介面。
- **2010年代至今**:高容量硬碟(數TB)成為普遍選擇,且逐漸向固態硬碟過渡。
![image](https://hackmd.io/_uploads/S1gU5PVTC.png)
### 二、固態硬碟(SSD)
- **特點**:
- 使用快閃記憶體晶片儲存數據,沒有機械部件。
- 讀取和寫入速度非常快,啟動和載入時間短。
- 抗震性強,適合行動裝置。
- 價格相對較高,單位容量成本高。
![image](https://hackmd.io/_uploads/SyxF9wEpR.png)
- **安裝步驟**:
1. **準備工具**:同樣需要螺絲起子和靜電手環。
2. **斷電**:確保電腦完全斷電。
3. **打開機殼**:拆下機殼側板。
4. **連接SSD**:將SSD放入SATA介面並連接資料線和電源線。
5. **固定位置**:用螺絲固定SSD。
6. **關閉機殼**:合上機殼側板,重新連接電源。
### 三、M.2硬碟
- **特點**:
- 更小巧的設計,通常用於筆記型電腦和主機板上的專用插槽。
https://www.westerndigital.com/zh-tw/products/internal-drives/wd-blue-sata-m-2-ssd?sku=WDS250G2B0B
![image](https://hackmd.io/_uploads/SkpmjubzJl.png)
- 支援NVMe協議,提供更快的讀取和寫入速度。
- https://zh.wikipedia.org/zh-tw/M.2
- ![image](https://hackmd.io/_uploads/SJRX3dZzJl.png)
- NVMe(非揮發性記憶體高速介面)是一種高速介面標準。它專為使用非揮發性記憶體(如固態硬碟)而設計,旨在最大限度地利用 PCIe 總線的頻寬,從而提高資料傳輸速度。
- NVMe 是一種針對 PCIe 基於固態硬碟的高效能、可擴充的宿主控制器介面。 NVMe 的主要特點是提供多個隊列來處理 I/O 命令。單一 NVMe 裝置最多可支援 64,000 個 I/O 佇列。
- NVMe 是一種快閃記憶體和固態硬碟的儲存存取和傳輸協議,可為各種企業工作負載提供最高吞吐量和最快回應速度。
- 與傳統的 SATA 介面相比,NVMe 可實現顯著的效能提升。 NVMe 可提供低延遲和高吞吐量,從而大幅提高資料傳輸速度。
- NVMe 廣泛應用於各種應用中,包括電腦硬碟、固態硬碟、儲存伺服器和虛擬儲存系統。
- 具有低延遲和高頻寬的優點。
- 在速度和耐用性上比傳統HDD和SATA SSD更具優勢。
![image](https://hackmd.io/_uploads/B1xUaPEa0.png)
- **安裝步驟**:
1. **準備工具**:和之前相同,準備螺絲起子和靜電手環。
2. **斷電**:確保電腦完全斷電。
3. **打開機殼**:拆下機殼側板。
4. **插入M.2硬碟**:將M.2硬碟插入主機板上的M.2插槽。
5. **固定位置**:用小螺絲固定M.2硬碟。
6. **關閉機殼**:合上機殼側板,重新連接電源。
### 四、傳統硬碟、固態硬碟與M.2硬碟的比較
| 特性 | 傳統硬碟(HDD) | 固態硬碟(SSD) | M.2硬碟 |
|-----|------------|--------------|------|
| 速度 | 較慢 | **非常快** | **更快** |
| 容量 | **大** | 較小(逐漸增加) | **中至大** |
| 價格 | **便宜** | 較貴 | 較貴 |
| 耐用性 | 不抗震 | **抗震** | **更抗震** |
| 噪音 | 產生噪音 | **無噪音** | **無噪音** |
| 介面 | SATA | SATA或NVMe | **NVMe** |
### 總結
- **傳統硬碟**適合需要大容量儲存的用戶,如影片編輯、存檔等。
- **固態硬碟**適合追求速度和效能的用戶,如遊戲玩家、專業設計師等。
- **M.2硬碟**是高效能和空間效率的最佳選擇,適合需要極快資料傳輸的場景。
# 第六週課程內容:顯示卡與其他擴展卡
### 顯示卡 (Graphics Card)
1. 顯示卡的種類
- 整合式顯示卡:整合在主機板上,效能較弱,適合日常辦公室和輕度遊戲。
- 獨立顯示卡:獨立於主機板,效能更強,適合遊戲、影片編輯等需要高效能圖形處理的場景。
2. 顯示卡的介面
- PCIe (Peripheral Component Interconnect Express):目前主流的顯示卡接口,提供更高的頻寬和傳輸速度。
- AGP (Accelerated Graphics Port):舊款顯示卡接口,已逐漸被PCIe取代。
3. 顯示卡的效能指標
- 顯存容量:越大越好,可以儲存更多影像數據,提升遊戲和圖形處理效能。
- 顯存頻率:越高越好,可以更快地讀取和寫入顯存數據,提高遊戲和圖形處理效能。
- 核心頻率:越高越好,可以更快處理圖形數據,提升遊戲和圖形處理效能。
- 串流處理器數量:越多越好,可以並行處理更多圖形數據,提高遊戲和圖形處理效能。
4. 安裝顯示卡和其他擴充卡的注意事項:
- 確認主機板支援的介面: 檢查主機板說明書,確認主機板支援的擴充卡介面類型。
- 確認機箱空間: 檢查機箱是否足夠容納新的擴充卡。
- 確保擴展卡與電源的兼容性: 擴展卡可能需要額外的電源供應,檢查電源是否能滿足擴展卡的功率需求。
- 斷電操作: 在安裝擴展卡之前,務必斷開電源,並使用靜電手環防止靜電損壞。
- 插入擴充卡: 將擴充卡插入主機板上的對應接口,確保卡扣完全卡住。
- 連接電源: 如果需要,將擴展卡的電源線連接到電源。
- 啟動電腦: 重新連接電源,啟動電腦。
5. 顯卡10、20、30、40系列各世代新增技術說明:
- GTX 10系列: 引進了 Pascal 架構,提升了效能與能源效率。
- RTX 20 系列: 引入了 Turing 架構,增加了 光線追踪 和 深度學習超級採樣 (DLSS) 技術。
- RTX 30 系列: 引入了 Ampere 架構,提升了 光線追踪 和 DLSS 的性能,並增加了 第三代 Tensor Core 和 第三代 RT Core。
- RTX 40 系列: 引入了 Ada Lovelace 架構,提升了 光線追踪 和 DLSS 的性能,並增加了 第四代 Tensor Core 和 第三代 RT Core,以及 DLSS 3.0 技術。
- RTX 50 系列:使用Blackwell 架構,RTX5090、5080系列於2025年1月、5070系列2月、5060系列3月陸續發表並投入生產。
6. 各代顯卡後面2碼編碼的說明
|顯示卡系列| 後面2碼| 性能等級| 額外說明|
|----|----|----|----|
|10系列| 50 |入門級 |例如 GTX 1050|
|10系列| 60 |中端 |例如 GTX 1060|
|10系列| 70 |中高階 |例如 GTX 1070|
|10系列| 80 |高階 |例如 GTX 1080|
|10系列| 80 Ti |旗艦 |例如 GTX 1080 Ti|
|20系列| 60 |中階 |例如 GTX 2060|
|20系列| 70 |中高階 |例如 RTX 2070|
|20系列| 80 |高階 |例如 RTX 2080|
|20系列| 80 Ti |旗艦 |例如 RTX 2080 Ti|
|30系列| 50 |入門級 |例如 RTX 3050|
|30系列| 60 |中端 |例如 RTX 3060|
|30系列| 60 Ti |中高階 |例如 RTX 3060 Ti|
|30系列| 70 |中高階 |例如 RTX 3070|
|30系列| 80 |高階 |例如 RTX 3080|
|30系列| 80 Ti |旗艦 |例如 RTX 3080 Ti|
|30系列| 90 |旗艦 |例如 RTX 3090|
|40系列| 60 |中端 |例如 RTX 4060|
|40系列| 70 |中高階| 例如 RTX 4070|
|40系列| 80 |高階 |例如 RTX 4080|
|40系列| 90 |旗艦 |例如 RTX 4090|
|50系列| 60-90 |初階-旗艦 |2025年初發表並投入生產|
![image](https://hackmd.io/_uploads/BJuJJXmRR.png)
#### 需要注意的是:
:::info
- 以上只是大致的性能等級劃分,實際性能也與顯示卡的核心代號、流處理器數量、顯存容量、頻率等因素有關。
- 不同系列的顯示卡效能等級可能有所不同,例如 RTX 3070 的效能可能比 GTX 1080 更強。
- 英偉達也會推出一些特殊型號的顯示卡,例如 RTX 2060 Super、RTX 3070 Ti,這些型號的性能會比標準型號更強。
:::
### 小結:
安裝顯示卡需要謹慎操作,確保設備與主機板和電源相容,並注意靜電防護。安裝完成後,需要重新啟動電腦,並確認設備正常運作。
### 其他擴展卡
1. 音效卡 (Sound Card)
- 作用:提供音訊輸入和輸出功能,提升音訊品質。
- 介面:PCIe、PCI、USB。
2. 網路卡 (Network Card)
- 作用:提供網路連線功能。
- 介面:PCIe、PCI、USB。
3. 無線網路卡 (Wireless Network Card)
- 作用:提供無線網路連線功能。
- 介面:PCIe、PCI、USB。
4. 藍牙卡 (Bluetooth Card)
- 作用:提供藍牙連接功能。
- 介面:PCIe、PCI、USB。
5. 其他擴展卡
- 電視卡:提供電視訊號接收功能。
- 數據機卡:提供撥接上網功能。
- RAID卡:提供磁碟陣列功能。
6. 安裝其他擴充卡的注意事項
- 確認主機板支援的介面:檢查主機板說明書,確認主機板支援的擴充卡介面類型。
- 確認機箱空間:檢查機殼是否足夠容納新的擴充卡。
- 確保擴充卡與電源的相容性:擴充卡可能需要額外的電源供應,檢查電源是否能滿足擴充卡的電力需求。
- 斷電操作:在安裝擴充卡之前,請務必斷開電源,並使用靜電手環防止靜電損壞。
- 插入擴充卡:將擴充卡插入主機板上的對應接口,確保卡扣完全卡住。
- 連接電源:如果需要,將擴充卡的電源線連接到電源。
- 啟動電腦:重新連接電源,啟動電腦。
---
# 第八週課程內容:電源供應器
### 課程主題: 電源供應器的選擇與安裝
- 電源供應器的作用: 介紹電源供應器在電腦系統中的重要性,它如何將交流電轉換為直流電,並為各個電腦元件提供所需的電壓。
- 電源供應器的種類: 介紹不同種類的電源供應器,包括:
- ATX電源供應器: 目前最常見的電源供應器類型,適用於大多數現代電腦。
電源供應器通常具有 150W 到 1500W 的功率輸出,並提供 +12V、+5V、+3.3V 等多種電壓輸出,以滿足電腦系統中各個元件的需求。ATX電源供應器通常採用 標準尺寸,可以安裝在大部分的電腦機箱中。
- SFX電源供應器: 尺寸更小,適合小型機箱或主機板。
SFX電源供應器是尺寸更小的電源供應器,適合小型機箱或主機板。SFX電源供應器通常具有 300W 到 800W 的功率輸出,並提供與ATX電源供應器相同的電壓輸出。SFX電源供應器由於尺寸較小,因此更適合用於 小型機箱,例如 ITX機箱。
- Flex ATX電源供應器: 適用於一些特殊的電腦系統。
Flex ATX電源供應器是專為一些特殊的電腦系統設計的電源供應器。Flex ATX電源供應器通常具有 150W 到 300W 的功率輸出,並提供與ATX電源供應器相同的電壓輸出。Flex ATX電源供應器通常用於 工業電腦 或 嵌入式系統。
- 電源供應器的規格: 說明電源供應器的主要規格,包括:
- 功率(瓦特): 表示電源供應器所能提供的最大輸出功率。
- 電壓輸出: 不同電壓輸出用於不同的電腦元件。
- 電流輸出: 表示電源供應器能提供的最大電流。
- 效率: 指電源供應器將交流電轉換為直流電的效率。
- 電源供應器的選擇: 教學如何根據電腦系統的配置選擇合適的電源供應器。
- 電源供應器的安裝: 說明電源供應器的安裝步驟,包括:
- 將電源供應器安裝到機箱內。
- 連接電源線到主機板和各個元件。
- 電源供應器的安全注意事項: 強調電源供應器使用過程中的安全事項,例如:
- 避免觸碰電源供應器的內部元件。
- 使用正確的電源線和插座。
- 避免在潮濕環境下使用電源供應器。
# 第九週課程內容:散熱系統
### 課程主題: 散熱系統:讓你的電腦保持涼爽
**課程目標:**
* 了解散熱系統的重要性
* 認識不同類型的散熱器與風扇
* 學習如何安裝散熱器與風扇
* 掌握散熱系統的保養與維護
**課程內容:**
**第一部分:散熱系統的重要性**
* 電腦運作時會產生熱能
* 過熱會導致電腦性能下降、甚至損壞
* 散熱系統的功用:將熱能帶走,維持電腦正常運作
* 不同電腦組件的散熱需求
* 散熱系統故障的常見症狀
**第二部分:散熱器與風扇的介紹 (45 分鐘)**
* 散熱器種類:
* 風冷散熱器:常見、價格實惠
* ![image](https://hackmd.io/_uploads/HJcUq-W-1g.png)
* 水冷散熱器:散熱效果更佳,但價格較高
* ![image](https://hackmd.io/_uploads/SyKo9-WW1e.png)
* 其他散熱器:例如熱管散熱器
* ![image](https://hackmd.io/_uploads/HJsxjWW-1e.png)
* 風扇種類:
* 軸流風扇:常見、價格實惠
* ![image](https://hackmd.io/_uploads/BkPIs-Wb1l.png)
* 渦輪風扇:風量較大,適合高性能電腦
* ![image](https://hackmd.io/_uploads/SJtQnZWbJe.png)
* 風扇的風量、風壓、噪音等參數
* 如何選擇適合的散熱器與風扇
**第三部分:散熱器與風扇的安裝 (45 分鐘)**
* 安裝前的準備工作:
* 清潔主機內部
* 了解主機板的散熱器安裝位置
* 準備工具:螺絲刀、導熱膏
* 散熱器的安裝步驟:
* 將散熱器固定在 CPU 上
* 塗抹導熱膏
* 安裝風扇
* 風扇的安裝步驟:
* 將風扇固定在散熱器上
* 調整風扇方向
* 安裝完成後的檢查
**第四部分:散熱系統的保養與維護 (30 分鐘)**
* 定期清潔散熱器與風扇
* 更換導熱膏
* 檢查風扇運作狀況
* 避免過度使用電腦
* 維持良好的通風環境
# 第十週課程內容:周邊設備
### 課程主題:鍵盤、滑鼠、顯示器的連接與設置
鍵盤、滑鼠、顯示器:打造你的電腦工作站
**課程時間:** 兩小時
**課程目標:**
* 了解鍵盤、滑鼠、顯示器的基本知識
* 掌握各種連接方式
* 學習如何正確設置這些設備
* 提升電腦使用效率
**課程內容:**
**第一部分:認識鍵盤、滑鼠、顯示器 **
* 鍵盤:
* 鍵盤種類:機械式鍵盤、薄膜鍵盤、無線鍵盤
* 薄膜鍵盤:
顧名思義,就是使用薄膜作為按鍵的鍵盤。它與傳統的機械式鍵盤不同,沒有獨立的按鍵,而是採用一層柔軟的薄膜材料,上面印有按鍵圖案。當你按下按鍵時,薄膜會被壓縮,觸發電路,傳遞訊號給電腦。
* 優點:
價格便宜:由於結構簡單,薄膜鍵盤的生產成本較低,價格也相對便宜。
輕巧便攜:薄膜鍵盤通常比機械式鍵盤輕巧,更容易攜帶。
安靜無聲:由於沒有機械結構,薄膜鍵盤在使用時幾乎沒有聲音,適合需要安靜環境的場合。
防塵防水:薄膜鍵盤的封閉式結構可以有效防止灰塵和水滴進入,提升了耐用性。
* 缺點:
手感較差:薄膜鍵盤的按鍵沒有機械式鍵盤的段落感和回饋感,手感較為生硬。
壽命較短:薄膜鍵盤的按鍵壽命通常比機械式鍵盤短,容易出現按鍵失靈或反應遲鈍的情況。
鍵盤反應速度較慢:薄膜鍵盤的反應速度通常比機械式鍵盤慢,尤其是在快速輸入時。
* 機械鍵盤:
顧名思義,就是採用機械開關的鍵盤。與薄膜鍵盤不同,機械鍵盤的每個按鍵都配備一個獨立的機械開關,當你按下按鍵時,開關會觸發一個電路,傳遞訊號給電腦。
* 優點:
手感出色:機械鍵盤的按鍵擁有明顯的段落感和回饋感,給人一種清脆、爽快的敲擊體驗,提升了打字的舒適度和效率。
壽命長久:機械開關的設計更為耐用,每個開關的壽命可以達到 **5000 萬次**甚至更多,遠遠超過薄膜鍵盤的壽命。
反應速度快:機械鍵盤的按鍵反應速度更快,可以更準確地捕捉到你的每一次敲擊,尤其是在快速輸入時。
可自定義:許多機械鍵盤都支持自定義,你可以根據自己的喜好選擇不同的開關、鍵帽和燈光效果,打造個性化的鍵盤。
* 缺點:
價格較高:由於結構複雜,機械鍵盤的生產成本更高,價格也相對昂貴。
體積較大:機械鍵盤通常比薄膜鍵盤體積更大,更重,攜帶不便。
噪音較大:機械鍵盤的按鍵聲音較大,不適合需要安靜環境的場合。
* 機械鍵盤軸體的介紹:
黑軸:是線性軸體,按壓手感非常順滑,沒有段落感和點擊聲。黑軸的觸發壓力較重,適合需要快速、連續按鍵的遊戲玩家。
紅軸:是線性軸體,按壓手感非常順滑,沒有段落感和點擊聲。紅軸的觸發壓力較輕,適合需要快速、連續按鍵的遊戲玩家。
青軸:是段落軸體,按壓時會有明顯的段落感和清脆的點擊聲。青軸的觸發壓力較重,適合需要清晰反饋的打字者。
茶軸:是段落軸體,按壓時會有輕微的段落感和輕微的點擊聲。茶軸的觸發壓力介於黑軸和青軸之間,適合兼顧打字和遊戲需求的使用者。
總體而言,機械鍵盤是一種高品質、高性能的鍵盤選擇,適合追求手感、速度和耐用性的使用者。如果你願意花費更多的金錢,享受更佳的打字體驗,機械鍵盤絕對是值得投資的選擇。
* 鍵盤佈局:標準鍵盤、遊戲鍵盤、特殊功能鍵
* 標準鍵盤:標準鍵盤是我們最常見的鍵盤類型,通常包含 **101 個鍵**,包括字母、數字、符號、功能鍵、方向鍵和控制鍵。標準鍵盤適合日常打字、文書處理和瀏覽網頁等用途。
* 遊戲鍵盤:遊戲鍵盤通常比標準鍵盤擁有更多功能鍵,例如 **多媒體鍵、巨集鍵、背光鍵** 等,可以幫助玩家在遊戲中更方便地操作。遊戲鍵盤通常採用 **機械軸體**,提供更快的響應速度和更舒適的按鍵手感。
* 特殊功能鍵:特殊功能鍵是指一些非標準鍵盤佈局中常見的鍵,例如 **宏鍵、多媒體鍵、背光鍵、旋鈕、滑鼠滾輪** 等。這些鍵可以根據不同的需求進行自定義,例如設定巨集、調整音量、控制背光等。
* 鍵盤的清潔與保養:
* **清潔**
* **一般鍵盤:** 一般鍵盤清潔相對容易,建議 **每週或每月** 清理一次,或 **每週簡單用酒精擦拭**,細部清潔 **每月做一次**。
* **機械鍵盤:** 機械鍵盤清潔較為繁瑣,建議 **1 個月~ 3 個月** 做一次大清潔。
**清潔步驟:**
1. **斷電和拆卸:** 在清潔鍵盤之前,確保關閉電源並拆卸鍵帽。
2. **用氣壓清潔:** 使用壓縮空氣罐或氣罐槍對鍵盤進行初步清潔。
3. **使用清潔劑:** 可以使用專用鍵盤清潔劑或酒精擦拭鍵帽和鍵盤底座。
4. **清潔內部:** 可以使用棉籤或刷子清潔鍵盤內部的灰塵和污垢。
5. **晾乾:** 清潔完畢後,將鍵盤放置通風處晾乾。
* **保養**
* **避免食物和飲料:** 不要在鍵盤上吃東西或喝飲料,以免造成污漬和損壞。
* **定期清潔:** 定期清潔鍵盤可以延長鍵盤的使用壽命。
* **避免陽光直射:** 陽光直射會導致鍵盤褪色和老化。
* **使用鍵盤保護套:** 使用鍵盤保護套可以防止鍵盤沾染灰塵和污垢。
* 滑鼠:
* 滑鼠種類:光學滑鼠、雷射滑鼠、無線滑鼠
* **光學滑鼠**:
光學滑鼠使用 **LED 燈** 來照亮表面,並通過 **光學感應器** 來偵測移動。光學滑鼠通常需要 **專用滑鼠墊** 才能正常工作,因為它們需要一個 **光滑的表面** 來反射光線。
* **雷射滑鼠**:
雷射滑鼠使用 **雷射光** 來照亮表面,並通過 **雷射感應器** 來偵測移動。雷射滑鼠比光學滑鼠 **更精準**,並且可以在 **更粗糙的表面** 上工作,例如木頭或布料。
* **無線滑鼠**:
無線滑鼠使用 **無線技術** 來連接電腦,例如 **藍牙或無線接收器**。無線滑鼠通常比有線滑鼠 **更方便**,因為它們沒有線纜的限制,可以自由移動。
* 滑鼠的 DPI、靈敏度:
* **DPI** 代表 **每英寸的點數** (Dots Per Inch),它指的是滑鼠在平面上移動 **一英寸** 的距離,同時螢幕上指標相對移動了多少 **像素**。簡單來說,DPI 越高,滑鼠移動的距離越短,指標移動的距離就越長,也就是說滑鼠的 **靈敏度** 就越高。
* **靈敏度** 是指滑鼠移動的 **速度** 和 **精準度**。靈敏度越高,滑鼠移動的距離越短,指標移動的距離就越長,反之亦然。
* 舉例來說,如果你的滑鼠 DPI 為 **800**,當你移動滑鼠 **一英寸** 的距離,螢幕上的指標就會移動 **800 個像素**。如果你將 DPI 調整為 **1600**,那麼移動滑鼠 **一英寸** 的距離,螢幕上的指標就會移動 **1600 個像素**。
* **調整 DPI 和靈敏度** 可以根據你的個人喜好和使用場景來進行。例如,如果你玩遊戲,你可能需要更高的 DPI 和靈敏度,以便更快速地瞄準目標。如果你進行圖像編輯,你可能需要更低的 DPI 和靈敏度,以便更精準地控制指標。
* 滑鼠的清潔與保養:
* **清潔**
* 使用 **不掉毛的布料或棉花棒** 沾取 **溫和的肥皂水**,輕輕擦拭滑鼠的 **外部**,包括 **滾輪和光學感應器**。
* 針對 **淺色滑鼠**,可以使用 **異丙醇** (IPA) 方案。
* 定期清潔 **滑鼠底部** 的 **感應器**,可以使用 **吹塵氣** 吹走灰塵。
* **保養**
* 定期 **清潔滑鼠**,避免灰塵和污垢堆積。
* 不要將滑鼠放在 **潮濕或高溫** 的環境中。
* 不要將滑鼠 **摔落或撞擊**。
* 定期 **更換滑鼠墊**,保持滑鼠墊的 **清潔和光滑**。
* 顯示器:
* 顯示器種類:液晶顯示器、OLED 顯示器
* 顯示器解析度、刷新率、響應時間
* 顯示器的色彩表現、亮度、對比度
**第二部分:連接方式**
* 鍵盤連接:
* USB 連接:常見的連接方式
* PS/2 連接:較舊的連接方式
* 無線連接:藍牙、無線接收器
* 滑鼠連接:
* USB 連接:常見的連接方式
* PS/2 連接:較舊的連接方式
* 無線連接:藍牙、無線接收器
* 顯示器連接:
* VGA 連接:較舊的連接方式
* DVI 連接:數位訊號傳輸
* HDMI 連接:數位訊號傳輸,支援音訊
* DisplayPort 連接:數位訊號傳輸,支援高刷新率
**第三部分:設置與調整**
* 鍵盤設置:
* 鍵盤佈局設定:更改鍵盤語言、快捷鍵設定
* 鍵盤燈光調整:亮度、顏色
* 鍵盤宏設定:設定自訂鍵盤功能
* 滑鼠設置:
* 滑鼠靈敏度調整:設定滑鼠移動速度
* 滑鼠滾輪設定:設定滾輪滾動速度
* 滑鼠按鍵設定:設定滑鼠按鍵功能
* 顯示器設置:
* 顯示器解析度設定:選擇最佳解析度
* 顯示器刷新率設定:選擇最佳刷新率
* 顯示器亮度、對比度、色彩調整:設定最佳觀看效果
* 顯示器方向設定:橫向、縱向
**第四部分:常見問題與解決方案**
* 鍵盤、滑鼠、顯示器無法連接
* 鍵盤、滑鼠、顯示器無法正常使用
* 鍵盤、滑鼠、顯示器驅動程式安裝
* 鍵盤、滑鼠、顯示器故障排除
# 第二次段考作業
### 作業內容:線上採購硬體設備符合組裝需求
- **作業時間:** 兩小時
- **作業目標:**
運用原價屋網站線上估價方式,完成設備清單後,依選購設備清單內廠牌、型號、規格截圖後於文書軟體內編輯後存檔並繳交至老師信箱。
|設備| 廠牌| 規格| 說明|
|-----|-----|-----|-----|
|CPU | 自訂 |自訂 ||
|主機板| 自訂 |配合CPU選購 ||
|記憶體| 自訂 |配合主機板選購 ||
|硬碟 | 自訂 |M.2規格 |不限容量|
|電供器| 自訂 |配合系統總功率 ||
|散熱器| 自訂 |依採購CPU需求 ||
|顯示卡| 自訂 |自訂 ||
|鍵盤 | 自訂 |機械鍵盤 ||
|滑鼠 | 自訂 |自訂 ||
|螢幕 | 自訂 |自訂 ||
|機殼 | 自訂 |自訂 ||
![image](https://hackmd.io/_uploads/Sk0QYmGfyg.png)
- Intel i7-14700F【20核/28緒】2.1GHz(↑5.4G)/33M/無內顯/65W 【代理盒裝】
![image](https://hackmd.io/_uploads/H1dkqXMfJe.png)
- 微星 PRO B760M-G
![image](https://hackmd.io/_uploads/SyNksXzzJl.png)
- 威剛 DDR5-5600
![image](https://hackmd.io/_uploads/BkprsXGM1l.png)
- 十銓 T-ForceZ540黑武士
![image](https://hackmd.io/_uploads/BkQQh7Gfkg.png)
- 微星 RTX4070Ti SUPER 16G SHADOW 3X OC
![image](https://hackmd.io/_uploads/rJvdn7fGJx.png)
- MSI G27C4 E3
![QQ20241113-214621](https://hackmd.io/_uploads/HkNL0QMfJx.jpg)
- 微星 MAG FORGE 320R AIRFLOW WHITE 顯卡長39/CPU高16/玻璃透側/ATX
![QQ20241113-215056](https://hackmd.io/_uploads/rknHkVMzkx.jpg)
- 微星 MAG A650GL 650W 雙8/金牌/全模組/DC-DC
![QQ20241113-215427](https://hackmd.io/_uploads/S1hZeNfGJe.jpg)
- Montech MKey 自由之城 機械式鍵盤
![videoframe_1032](https://hackmd.io/_uploads/H1Uh-Vzzke.jpg)
- 微星 Clutch GM08 電競滑鼠/有線/PAW 3519/4200Dpi/鍍金接頭
![QQ20241113-220452](https://hackmd.io/_uploads/ryumfNGMkl.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