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ry   HackMD

民主科技:去中心技術與 AI

本文件為以生成式 AI 為主體,且與去中心技術、審議技術相關之資訊,由於坊間較少相關資訊,故整理之。

mashbean 整理 (2023/11/25 update)
weijen liu 協作 (2023/11/25 update)

科技的發展進程

  1. 分散式過去:
    1. 身分:各自獨立的身分服務
    2. 資料:數位資料分散儲存,且未受保護
    3. 資產:未受保護的智慧財產等
  2. 集中化現狀:
    1. 身分:單一登入(Single Sign-on, SSO)服務
    2. 資料:增進資料效率的搜尋引擎、生成式 AI 服務
    3. 資產:經過保護的平台資料庫、簽章與認證
  3. 分散式未來:
    1. 身分:身份自主權(Self-sovereign Identity, SSI)、聯邦身分(Fediverse, ActivityPub等),數位活動的信任鏈(Chain of Trust)
    2. 資料:分散式儲存,非對稱加密,資料合作社
    3. 資產:可信賴憑證與去中心身分(VC+DID)

生成式 AI 時代的倡議觀點:民主科技如何達成

  1. 分散式過去:
    1. 數位世界短期內仍將是「一個網路」的世界
    2. 若資料如同 Kevin Kelly 所說,未受加密的資料無可避免的將被掠奪
    3. 掠奪者是「資本—技術複合體」,有機房、算力、資本、人才、法規優勢者
      1. 極權政體
      2. 巨型企業
    4. 因此民主政體手段不外乎有兩種:
      1. 提高法規難度(築牆):參照布魯塞爾效應(Brussel Effect)、強化資料保護與資料應用相關法規、強化在地產業鏈
      2. 提升擴散效率(造橋):新興科技使用率、數位素養與衝擊、促進在地化資料數位化
    5. 民主政體的障礙:
      1. 現狀:政策保守與政策滯後
      2. 資訊環境變動快速,須考量境外勢力的政策影響能力
      3. 國際化科技發展環境可能留不住境內人才與資本
  2. 集中化現狀:
    1. 規管中心化企業的「AI 憲法」(Constitutional AI)是否必要?
      1. 共識:促進各地公民審議活動
      2. 工具:促進以 LLM 為工具的民主審議技術
      3. 法治:民主政體彼此可互通的監理聯盟
    2. 但是以上作法,皆無法避免「資本—技術複合體」的掠奪
      1. 極權政體:深偽、資訊操縱、利益集團裙帶關係
      2. 巨型企業:演算法、個資濫用、社群極化
  3. 分散式未來: 因此以科技抗衡科技,是少數符合趨勢的解法,諸如
    1. 導正技術架構(多元宇宙):開源、分散、可組裝的生成式 AI 模型、可簡易溯源(Provenance) 的生成式 AI 服務
    2. 強化民主科技(自由主義):上述 SSI、DLT、聯邦宇宙、VC+DID 等
    3. 強化審議科技(社會民主):審議技術與文化、將資料視為合作社

創新模式的發展進程

可分為:

  1. 效率式創新:因簡化生產流程強化既有供給者的創新,效率式創新會增強集中度。
  2. 破壞式創新:因降低生產成本取代既有供給者的創新,破壞性創新會取代既有的集中節點
  3. 下放式創新(Empowering Innovation):因降低參與門檻分散供給者的創新,下放式創新可能會改變供應鏈與供需模式。下放式創新會降低既有體系的監管力度,且可能強化生態系的韌性。若出現有利下放式創新的政策,可能影響產業平衡

生成式 AI 有效率式、破壞式、下放式的創新模式。任一種發展模式影響科技進程走向。

共筆者著作之相關文章

以 AI 法規為主題

  1. 生成式 AI 之原則試寫 (draft)

以 AI 與民主科技為主題

  1. 「黑暗大陸」的人工智慧紀行,開放科技及其恩人
  2. 後LLM的權力地景:擁抱暗夜呢喃的時刻已然降臨
  3. 當AI成為人的「雙生火焰」:競爭帶來威脅,融合帶來力量
  4. 當AI成為人的「雙生火焰」:機器伴侶永遠監視著你
  5. 眾議式民主新可能?除了區隔衝突,「Pol.is 2.0」透過 AI 收斂論述,找出群眾共識
  6. 網路極化言論中,真理真的越辯越明?

以分散式 AI 為主題

  1. 人工智慧作為一種踰越/愉悅─論AI詠唱者的合成欲望與匱乏追求
  2. Democratizing AI _Utilizing LLM as a Cultural Technology, to Reshape the Digital Public Sphere
  3. 演講講稿:民主化AI的實驗與展望

以創作為主題

  1. 當機器談論藝術時,我們在談論什麼?
  2. 林茲電子藝術節(三)|作品與 AI
  3. 寤寐之中與虛擬實境

相關議題之文章

訊息溯源

  1. Contextual Confidence and Generative AI
  2. Cross-Platform Origin of Content (XPOC) Framework
  3. Coalition for Content Provenance and Authenticity (C2PA)

審議科技

  1. Polis: Opportunities and Risks of LLMs for Scalable Deliberation with Polis
  2. AOI: Talk to the City Demo: GenAI Taiwan 2023
  3. Introducing Talk to the City: Collective Deliberation at Scale
  4. Fine-tuning language models to find agreement among humans with diverse preferences
  5. Human-centred mechanism design with Democratic AI

AI 憲法

  1. Anthorpic: Collective Constitutional AI: Aligning a Language Model with Public Input
  2. CIP: Alignment Assemblies: Nine Months In
  3. Meta: Bringing People Together to Inform Decision-Making on Generative AI
  4. 陽明交大與史丹佛合辦公民審議大會 促AI發展走向負責任創新
  5. 數位部成為國際組織「集體智慧計畫(CIP)」合作夥伴 凝聚人工智慧需求與風險共識

High Level Discussion

  1. Democracy by Design: Perspectives for Digitally Assisted, Participatory Upgrades of Society
  2. Ethical Principles for Web Machine Learning

關注組織

台灣:

  1. AIA: 台灣人工智慧共識協作工作坊
  2. vTaiwan
  3. moda

國際

  1. Stanford Deliberative Democracy Lab
  2. Meta
  3. CIP
  4. Polis
  5. AOI/Talk to the City
  6. OpenAI: Democratic inputs to A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