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營運用的資產,是長期、固定資產。
IFRS 實際上不會講淨公允價值,而是「公允價值減出售成本」或存貨的「淨變現價值」。
可回收金額取高是因為公司可以選擇要持有繼續使用或是出售。但存貨之所以取低是為了避免高估資產,為了審慎寧願低估。
以成本衡量,把費用資本化
第三種在分錄會寫貸 除役負債準備,屬於一種非流動負債(花錢的義務)
與收入認列時一樣,如果都有公允價值,就以公允價值的比例分攤。
否則把有公允價值者以公允價值作為成本,剩餘的作為無公允價值者的成本。
土地本身沒有年限,但改良物(如: 圍牆、灑水系統)有年限,需要折舊。
就是把成本以折舊方式分攤,與公允價值無關,因此減損至公允價值是用減損的方式。
折舊計算需要知道:
大部分(90%)是使用前兩者。但後兩者折舊逐年遞減,屬於加速折舊法,比較符合經濟實質。
稅法會規定折舊方法,因為錢有時間價值,因此用加速折舊早點認列費用會比較好。
1、2、4 是以 進行折舊,3 比較特別是用帳面金額
比如飛機機體通常會用年限,而引擎通常會用使用量。
由於都是估計,可能年限、使用量、殘值會變動,屬於會計估計變動。會推延認列(prospectively),意思是不改變過去的財報,把過去應該改變的推延到未來。因此同時暗示不會追溯適用(retrospectively)。
在過去的會計準則,折舊方法變動屬於政策變動,但 IFRS 中算是估計變動。因此就算是從直線法變成倍數餘額遞減法,也不用追溯適用。
會計估計變動 vs 會計政策變動:比如存貨從 FIFO 改成加權平均,屬於會計政策變動,要追溯適用,也就是重編過去的財報並附註。
定期在重估價日,增加或減少帳面金額,使其等於重估價日的公允價值。
IFRS 允許自己選成本模式或重估價模式,但同類型的資產要一致且同時重估價。
台灣目前不能用重估價模式。
以下是會計處理
也是要折舊,但在調整成公允價值時,假設設備雖然折舊但其實沒有折那麼多:
因為成本會變動,稱為消除成本法,雖然成本會變,但公司還是得另外計一份不變的原始成本。
減值是損失,直接計入損益;增值則算其他綜合損益。增值利益要寫成 其他綜合損益 - 重估價利益
老師解釋為何要有其他綜合損益、為何這樣設計: 其他綜合損益通常包含公允價值的變動,經過協商後決定哪些算是。使得資產可以用公允價值來衡量,而且不會影響損益表上的 EPS,因為是用淨利計算,而不是綜合損益(淨利+其他綜合損益)。
不影響 EPS,因此經理人不用為其他綜合損益負責。
為了審慎寧願低估,所以增值不要計入損益。
期末結帳時,損益結帳到保留盈餘;重估增值等其他綜合損益也要結帳到權益,但不會是保留盈餘,而是另外一個項目其他權益。
累計折舊不會全部消除,而是等比例增加或減少,也就是與成本的比值不變。
比如車子需要保養、維修、改良。重點在於這個支出是費用還是資本支出?
實際上很難判斷,比如電信公司把租用電纜的錢資本化。
延續組成部分折舊,定期重大維修的成本算是資本支出,雖然是無形的,但也算是不可辨認之組成部分。
比如買入郵輪 5,000,000 元,年限 20 年,每五年維修成本 500,000 元,則應該算郵輪本體 4,500,000 元,維修成本 500,000 元,分別以 20、5 年折舊。
若提早維修,則維修成本未折舊的部分算是損失,而維修的成本要資本化,分攤到接下來五年的費用內。
若維修時換掉了一部分,但當初沒有拆分成不同部分,則可以把當初的成本估計為新品的成本,一樣計算折舊。維修相當於提早報廢一部分零件。另外,也要把新的部分資本化。
會計是為了反應經濟實質,給股東、債權人、管理者參考,而債權人拿不到公司賺錢的好處,只在意公司會不會倒掉還不出錢,因此會計需要很保守。
為了只紀錄減損不紀錄增值,帳面金額超過可回收金額的部分就該減損。(可回收金額: 使用價值與淨公允價值兩者取高者)
減損費用計入損益
帳面金額可以增加至沒有減損損失時的帳面金額,意思是還是不能迴轉累計折舊的部分。
減損迴轉利益計入損益,因為是對先前損失的恢復,屬於同一經濟事件的延續。
補充:有些重估價利益也能算在損益中!與減損迴轉類似,「重估價減值的迴轉」是算入損益的,也就是回到「無重估時折舊至當期的帳面金額」的部分,但超過的部分就算其他綜合損益。
這邊暫時不考慮處分費用,處分的利益與損失都計入損益。
如果全額折舊,折舊已經使帳面金額等於 0,那就直接抵銷。
但非全額折舊,則要把帳面金額減到 0,列為處分資產損失,屬於其他費用及損失。
可能會有處分利益與處分損失,而報廢就相當於 0 元賣出。
要檢查是否有商業實質(對未來經濟效益有影響)
天然資源一般分成生物資產和礦產資源,生物資源先簡單帶過。
生物資產分成動物、植物,也分成消耗性、生產性,只有生產性的植物(比如果樹、棕櫚樹,植栽林算消耗性)當作 PPE,其他每期要調整為淨公允價值。因此可能在取得時就發生損益,比如賣出時的運費會從淨公允價值扣掉,或是有買入運費、其他出售成本。
例外是無法可靠衡量公允價值的情況,稱為可靠性之例外。但已用公允價值衡量的資產不能改為成本衡量,防止公司透過此方法避免減損。
以成本衡量的生物資產中,消耗性的應該比照存貨,以 LCNRV,成本與淨變現價值孰低法認列。而生產性的則比照 PPE,達可供使用狀態開始折舊,比如綿羊長滿毛、棕櫚樹長至可採收。
收割、屠宰後變成農產品,收成時以淨公允價值認列,因為成本恐怕難以衡量,之後會馬上變成存貨。存貨時(比如牛奶製成起司)的成本則為農產品的淨公允價值。
就算開採時失敗、或是挖完需要回填的費用,這些成本也要資本化。
屬於遞耗資產(實際上在課本第 10 章),因此是用折耗(Depletion)而不是折舊,兩者很相似,折耗通常用活動數量法。差別在於折耗不是算費用而是變成存貨,賣掉時才會算費用。
無實體、非貨幣性,比如專利權、著作權等。公司自己產生的無形資產通常無法認列,因為無法可靠衡量成本! 像可口可樂的專利在做財報分析時就應該要自己腦補。
除了權利還有商譽,是併購其他企業時,購買價格高於淨資產公允價值的部分。
以攤銷(Amortization)方式分配成本。無明確年限、商譽、發展中就不用攤銷,但每年無論是否有跡象,都要做減損測試,且報導期間有減損跡象就要立即減損測試。
無形資產可以重估價,但商譽不行,且商譽的減損不能迴轉,因為可回收金額增加相當於內部的增加。
開辦費: 設立公司、推出產品的流程的花費,不算是無形資產,算是費用。
關於專利權、著作權等,大多是費用,比如日常的侵權訴訟費用。
除非是由於取得或使資產達到預定可使用狀態才能資本化,因此與取得相關的訴訟費用才可以資本化。 無形資產的後續衡量通常難以資本化,比如捍衛有效性的訴訟,贏了也只是維持原有的效力,因此不符合資本化的條件。
R&D(Research & Development) 中,只有在能區分出研究、發展階段,且發展階段時滿足許多條件:
才能資本化為發展成本。
每一元資產產生多少銷貨收入。
分子換為淨利則是 ROA(Return on Asset),也相當於
商標、土地很值錢的公司會稱為資產股。
一年內到期是流動負債,超過一年是非流動負債。
注意應付利息等概念,之前都學過就不多提了。
售價通常包含營業稅,所以廠商是代收轉付。因此賣東西時,一部分是應付營業稅,其他才是收入。而繳稅給政府時才把應付營業稅付清。
上學期學過,跳過
當年內到期,則變成流動負債「一年內到期之長期負債」。
營運資金(Working Capital)=流動資產-流動負債。
流動比率(Current Ratio)=流動資產/流動負債。
過去事件產生的現時義務、很有可能造成資源流出、金額能可靠估計。
或有負債: 過去事件產生的可能義務,或不符合後面兩項,於財報附註揭露。
之前在收入認列提過的: 預計退貨、保固、退役成本、訴訟損失(減掉理賠規墊)等。
複習收入認列中有提到變動對價的估計
超過一年,主要是債券(公司發行)、銀行借款、長期票據等。
還有應計退休金負債、租賃負債等,屬於中級會計學的內容,但也很重要。
債券的介紹、折現在投資學學過,因此跳過。
按計算機做債券的折現時,可以把未來現金流分成到期時償還的本金,以及每年支付的利息,是普通年金。查表或是利用 M+、GT 計算。
折溢價發行的話,需要攤銷至每次利息費用中。
這邊只講有效利率法攤銷,直線攤銷太簡單就跳過。
,若是正的,代表當時是折價發行,需要減少折價,這會逐漸增加帳面價值。
期中發行時,買方要支付上次付息到目前的利息,收到現金的一部分是應付利息。
房貸等還款型態,同時還本金和利息,每一期的還款金額相同。
負債相關主要是在談槓桿
要考量放棄資產(股票)、取得資產的價值哪個的公允價值較易決定、較有客觀依據,要看實際狀況而定。
股東投入資本超過面額的部分。
跳過
有淨利、有保留盈餘才能分配。
會計只會在宣告日、發放日紀錄,比如現金股利是在宣告日借保留盈餘、貸應付現金股利,發放日借應付現金股利、貸現金。
股票分割:面額除以分割比例,總發行股數乘以分割比例,對股本、股本溢價等項目都無影響,不必做分錄。
公司購回,未註銷的股票。可能是為了
庫藏股是權益的暫時減少,所以是權益的減項。通常以成本法
財務狀況表中,權益部分,股本是算發行股數而不是流通股數,因此買入多少庫藏股就會減少多少權益。
與法律規定相關,需應地治宜。
比如可能有以下項目:
有權益變動表就不用編保留盈餘表
雖然是資產,但放在這裡講是有道理的,因為之前都是以債券、股票發行人的身分。投資則是以投資者的身分。
註:OCI FVPL 等縮寫作為科目是這門課的考試才能使用,一般的國考等會需要寫出完整的中文名稱。
若符合 SPPI,則依經營模式分類為三者之一;否則,只能依經營模式分類為 FVPL 或 FVOCI
AC 只會是債券,FVPL 債券、股票的處理方式一致,都不用另外註明。但 FVOCI 要註明透過其他綜合損益按公允價值衡量之債務工具投資,或是 FVOCI-R 代表要 recycle。但以下的科目會省略,只寫 FVOCI。
可以寫 OCI-FVOCI 投資損益-NR,NR 代表 non-recycle。
綜合損益表中,是否要重分類的 AOCI 損益要註明,例如「後續可能重分類之項目」、「不重分類至損益之項目」
分類 | SPPI | 經營模式 | 重分類 | 攤銷 | 調整到公允價值 | 減損 |
---|---|---|---|---|---|---|
AC | 是 | 收取合約現金流量 | ✔️ | ❌ | ✔️ | |
FVOCI | 是 | 收取合約現金流量或出售 | 處分時要重分類 | ✔️ | ✔️ | ✔️ |
FVPL | 否 | 出售為目的或非 SPPI | ❌ | ✔️ | ❌ |
原本 FVOCI 持有到期的話就與 AC 一樣,由於是固定收益,價值不會有任何變動,不會有除了利息外的損益,因此把「在處分時會計入損益」的情況稱為重分類。
在結帳累計其他綜合損益時,需要先進到損益才進到保留盈餘的叫重分類,比如債券 FVOCI 處分時要重分類。若不用,則像是 FVOCI 的股票,損益直接進保留盈餘。
差別就在於是否影響 EPS。
與負債章節的債券攤銷方式一致,不用調整到公允價值。
計算利息時,只考慮帳面價值,不考慮備抵減損。
攤銷後成本即代表淨值,是帳面價值減去備抵減損。
期中發行/購入,則按時間比例算入債券攤銷的部分,利息也按時間比例算入應收利息。實際收到利息時算上攤銷,補到平衡的都是利息收入,也會與時間成比例。
若處分(不常見,且處分太多會有法規的處罰與限制),則有損益的話在處分時認列為處分投資利益/損失或除列 AC 損益等。
債券的帳面價值與 AC 一樣要攤銷。但每年需要依市價(公允價值)與帳面價值(加上評價調整)的差距做調整,例如賺錢是借 FVOCI 之評價調整,貸 OCI-FVOCI 未實現損益,賠錢就反過來。
評價調整進 OCI,利息收入進 PL。
評價調整屬於資產負債表的附加科目,因此帳面金額是 FVOCI+評價調整。
計算時,先算出評價調整應該變成多少(公允價值-帳面金額),分錄金額就是評價調整的變動。
雖然會以評價調整的方式調整到公允價值,但在算利息收入時,只會用帳面金額乘以當時的有效利率,而不是用公允價值計算,也就是不考慮評價調整。由於備抵減損不會進到帳面金額,所以也不會影響。
會發現結帳後,評價調整會等於 AOCI。
FVOCI 也有可能賣掉,理論上不會有損益,因為在評價時就已經算完,借現金貸金融資產與評價調整。
OCI -> AOCI -> (處分時)PL(損益) -> RE(保留盈餘)
也可以之前累積的 AOCI -> PL,要賣掉的直接 OCI -> PL。
這就是說債券處分需要重分類調整,會影響到 EPS。若不用重分類且不是進到損益(FVPL)的話,則是直接進到 RE。
權益型則不重分類,直接進保留盈餘
不用攤銷,要調整到公允價值(一樣用評價調整),且差距直接算到損益(FVPL 評價利益)。交易手續費計入費用。
由於帳面價值不是用攤銷來的,因此利息收入是用面額乘以票面利率,也就是實際收到的現金。
很多資產都要減損,比如存貨(LCNRV)、PPE(淨公允價值與可回收價值孰高)。AC、FVOCI 需要以信用風險減損。
顯著增加:比如評等降級、還不出錢等
AC 與應收帳款類似,用備抵法的話就要用備抵損失(投資的減項)來紀錄。
FVOCI 的情況,理論上公允價值會反應預期信用風險而下降,所以帳面價值在減損後會調回公允價值,出現備抵損失就直接變成 OCI 利益,可以理解為借減損損失、貸備抵減損後,再借備抵減損、貸 OCI。
重點在於 FVOCI 減損損失會算在損益,而其他評價調整算在 OCI。也因此 FVPL 不管什麼原因造成的損失都算在損益,不必考慮減損。
來自課本 14 章應用問題 3,P.592。
甲公司於 x0/12/31 以 $92,418(有效利率為 10%)購入面額 $100,000、票面利率 8%、每年年底付息之 A 公司債。甲公司於 x2/4/1 以 $102,000 加計應計利息出售該公司債。x1 年底該債券之公允價值為 $95,000,甲公司與該投資相關之部分資訊如下:
日期 | 12 個月預期損失 | 存續期間預期損失 | 公允價值 |
---|---|---|---|
x0/12/31 | $500 | $3,000 | $95,000 |
x1/12/31 | $700 | $10,000 | $88,000 |
FVOCI 不做重分類(也就是不進到 PL),FVPL 與 FVOCI 的差別:
評價調整時,FVPL 可以直接改帳面價值。
處分時一般會先評價調整再沖銷,但也可以直接沖銷。
對被投資公司有重大影響力(一般 20%~50%),但有可能未達 20% 也有重大影響力,比如有董事會成員等;或是超過 20% 但沒有重大影響力,比如另外兩個股東都 40%。
交易成本資本化。
取得時以成本認列,但之後要依照企業的淨利依照持股比例增加,並在宣布股利時減少。若期中買進,則當期淨利要按時間比例計算。
處分時的損益列入「處分投資損益」
實質控制公司,形成母子公司,以權益法紀錄外,還需要編制母子公司合併報表。
簡單講就是科目合在一起,但內部交易要消除,有點複雜。
分成短期、長期。短期代表營業週期或一年內(較長者)可變現貨幣市場、FVPL、一年內到期 AC 都算短期,其他
FVOCI 評價調整在 AOCI(其他權益),其他金融資產的評價損益、處分損益都在保留盈餘。
有無實現都要表達,所以不一定要寫「未實現」。
投資相關要放在營業外活動。
雖然淨利很重要,但現金就像是血液或是汽油,沒有現金,公司就算賺錢也有可能無法運作倒閉。
折舊費用不會實際付出現金,因此不會影響現金流量表。
以整體或各項目的淨利為基礎,回推現金流量。
投資與籌資都是用直接法。
把每個項目列出來,分別調整,因為每條列出,投資人或經理人可能較喜歡直接法。由於是計算營業活動相關的現金流量,因此出售設備損益(投資)用考慮。
若把付現數視為負的現金流量,則可以一般化為
計算相關資產、負債、權益即可。
直接法太麻煩。間接法直接從(稅後)淨利開始。若從稅前淨利開始,則是改良式間接法。
減去流動資產(CA)變動、加上流動負債(CL)變動。
由於不會有相關類似「淨利」的科目,因此只有直接法。
現金流量表的現金變動應該與資產負債表(財務狀況表)的現金變動一致,可以當作一個檢查的方式。
若用間接法,公司間難以比較,因為收取利息、股利可以當營業或投資活動、支付利息、股利可以當營業或籌資活動,而且又沒有各個項目分開。
改良式規定利息、股利、所得稅要單獨揭露,因此用稅前淨利開始,而且加上第四步,扣除利息、股利的影響。並另外以直接法的方法算利息、股利、所得稅的現金流量。
對公司的整體分析包括:
財務資訊主要來源
財報分析、比率沒有公報規定,所以可能會有不同的計算方式。
趨勢分析。
與同公司過去的資料比較,比如各種數據的 YoY。
共同比分析。
分析各種比率,比如流動資產、PPE 等佔總資產的比率(以總資產為基準)等。可以用於和別的公司比較,也可以與水平分析結合,看比率隨時間的變化。
分子踢掉:存貨、預付費用等,未必能馬上利用的資產。
利息保障倍數:EBIT(稅前息前淨利)除以利息費用。
負債對資產比率:負債除以資產。台股大概會在 40~60%
現金循環週期:平均銷售期間 + 平均收現期間 - 平均付款期間。實際付錢到實際收錢的天數,可能是負的。
資產週轉率:銷貨淨額除以平均資產,評估資產使用效率
比較不同公司時,比如存貨以不同方法評價,則使用者要自行調整各種指標。
若同公司不同年使用不同會計方法,則要追溯調整過去的財報,使用者直接用就行。
特殊項目
這邊主要是以投資人角度。
經理人薪資與淨利有衝突,比如可能
比如地震產生的損失,有些人可能會想加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