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ry   HackMD

會計學甲一上筆記

陳坤志老師授課

書籤

名稱 章節 頁數
試算表 Ch4 P.105
分類式資產負債表、(報告式)單站/多站綜合損益表 Ch6 p.222

ch 4 買賣業的會計循環

合約資產和應收帳款的區別

  • 合約資產: 企業已完成部分履約義務,尚未取得付款權的資產。之後完成某條件才能收到錢。
    • 例子: 賣甲和乙,約定都交付以後才一次付款,但先出貨甲,其售價就是合約資產而不是應收帳款。
  • 應收帳款: 企業已經履行所有義務後,已具備取得付款的權利,隨時間經過即可取得。

ch 5 收入認列

收入認列的標準

  1. 辨認客戶合約
  2. 辨認合約中之履約義務
  3. 決定交易價格
  4. 將交易價格分攤至合約中之履約義務
  5. 隨(於)滿足履約義務認列收入

1. 辨認客戶合約

  • 合約之各方已以書面、口頭或依其他商業實務慣例核准合約,且已承諾履行各自之義務
  • 企業能辨認每一方對將移轉之商品或勞務之權利
  • 企業對將移轉之商品或勞務能辨認付款條件
  • 合約具商業實質
  • 企業移轉商品或勞務予客戶以換得有權取得之對價,很有可能將收取
  • 若不符合,企業應持續評估以判定後續是否符合

商業實質

商業實質: 當預期企業未來現金流量之風險、時點或金額會改變。
反例: 兩家公司把價值10萬的麵粉進行資產交換,並把收到的麵粉公允價值定為20萬,不具商業實質。

例子

簡報 P.19

不知道能否收取對價

甲與某客戶簽訂以3億元出售一棟建築物存貨之合約客戶應立即支付頭期款2千萬。剩餘2.8億元於20年期後到期一次支付,每年利息1.4千萬於每年底支付,若該客戶違約,甲僅得收回該建築物而不能要求額外補償。該客戶計畫於該建築物開設平價商旅。
然而,該地區已有多家平價商旅,競爭十分激烈,且該客戶先前對商旅業並無經驗。甲對該客戶付款之能力與意圖存疑,因該客戶無經驗並僅打算以經營商旅之收益償還借款。
請問此合約是否符合辨認客戶合約中之條件?

解答
比較奇怪的是,頭期款等訂金不能直接認列收入,要列為訂金負債(預收收入),只能在履約時認列收入,或是違約時認列「沒收訂金收入」,算在其他收入。

簡報 P.21

很有可能收取部分對價

甲銷售1,000個單位之小家電予某地區之某客戶,該客戶承諾之對價為1百萬元。甲首次於此地區銷售,該地區正面臨重大經濟困境,因此甲預期將無法自該客戶收取所承諾之全部對價1百萬元。
但甲評估該地區之經濟將於未來二年逐漸復甦,而與該客戶建立關係有助開發該地區之其他潛在客戶,故甲預期將提供客戶讓價並判定預期有權取得之對價為40萬元。

解答
甲應就 40 萬元評估收取之可能性,以判定此銷售合約是否符合步驟一: 辨認客戶合約中之條件(5)。若很有可能(probable)收取40萬,則以40萬為合約對價。

或有事項發生之可能性

  • IASB
    • 很有可能(Probable): 發生>不發生
      機率
      >50%
  • FASB
    • 極不可能(remote): 20~25%以下
    • 合理可能、有可能(reasonably possible): 20%−25%至75%−80%
    • 很有可能(probable): 75%−80%以上

2. 辨認合約中之履約義務(performance obligation)

對客戶移轉可區分的單一商品或勞務的承諾,每一種承諾是一個履約義務,必須可被區分且移轉承諾可辨認

可被區分的意思

  • 商品或勞務能被區分
    • 本身可提供效益
    • 連同其他輕易可取得資源而提供效益
    • 例子: 一雙鞋的左右腳應組合為一履約義務,冷氣是單一履約義務(電是輕易可取得,兩者可區分)
  • 移轉該等商品或勞務之承諾依合約之內涵係可區分
    • 重大整合服務: 蔥爆牛肉一起賣,不能分成蔥和牛肉
    • 重大修改或客製化: 則商品和服務應組合為一履約義務
    • 與其他商品或勞務高度相關: 則應組合為一履約義務

例子(辨認履約義務)

冷氣轉移與冷氣安裝服務

冷氣安裝較簡單,可用其他輕易可取得資源而提供效益(巷口電器行)。冷氣轉移與安裝服務並非重大整合,也沒有重大修改或客製化,也不高度相關。因此是兩個履約義務。
就算合約規定只能由甲安裝,也算兩個,因為不改變本身特性,也不改變合約內涵。

商品保固、訓練服務
  • 商品保固: 保證商品正常運作,與商品本身不可區分
  • 訓練服務: 經常在沒有訓練服務時提供商品,也可以自己學,因此與商品是可區分的履約義務

3. 決定交易價格

變動對價: 折扣、折讓、退貨

另外還有: 合約中存在重大財務組成部分、非現金對價、付給客戶之對價等,但這邊只先提變動對價

  • 估計時點
    • 合約開始
    • 財報日重新評估
  • 估計方法
    • 大量類似合約: 期望值
    • 少數可能結果: 最可能金額
  • 條件: 高度很有可能(75~80%以上機率)不需重大迴轉(收入減少),寧可低估收入

例子(決定交易價格)

退貨: 賣書,估計退貨的量。若不能估計,以合約的最大限制(20冊)。預計被退回的部分現金列為退款負債(要退給客戶,暫放在我這),對應預計會退回的存貨列為待退回商品權利(要還給我,暫放在客戶那)。實際收到錢再用收入存貨做調整。

現金折扣、折讓: 預期高度很有可能在期限內還款,享有折扣,因此借應收帳、貸收入時就要打折(沒有合約負債)。同樣,預期因瑕疵折讓金額並扣除。實際若多付少付再用收入做調整。

數量折扣:

賣書
  1. A圖書公司於X1年1月1日與租書店B簽訂銷售圖書之合約,每冊售價$150,成本$60。但若B於該年內購買超過1,000 冊圖書,則合約明定每冊單價將減少為$135 (並追溯至前已售出之1,000冊),並應於確定超過1,000 冊圖書時,讓客戶使用追溯優惠權之金額來抵繳應支付之現金。
  2. A於X1年第一季,銷售75冊圖書予B並收取現金。A估計,該客戶於該年不會購買超過數量折扣所需1,000 冊門檻。即當不確定性消除時,每冊$150 所認列之累計收入金額高度很有可能不會發生重大迴轉。
  3. B於X1年5月新開設另一租書店,A於X1年第二季銷售額外500冊圖書予B客戶,並收現金$75,000。由於此情況,A估計B將於該年買超過1,000冊圖書,須將單價追溯減少為$135。A於X1 年第三季銷售額外500冊圖書予B。

解答

  • 第一季,預期不會超過
    1000
    本,以單價
    150
    認列收入,收入11250
  • 第二季,預期會超過
    1000
    本,以單價
    135
    認列收入並追溯,累積收入
    135×575=77625
    ,本期認列
    7762511250=66375
    ,多收的現金
    500×15066375=8625
    為退款負債(退數量折扣)
  • 第三季,以單價
    135
    認列收入
    67500
    ,收的現金只有
    67500退=58875

4. 價格分攤至合約中之履約義務

按照相對單獨售價的比例分攤價格,隨(於)每一履約義務滿足時認列收入

相對單獨售價

  • 觀察單獨售價
  • 估計: 調整市場評估法、預期成本加利潤法
  • 剩餘法: 交易金額減其他東西的售價

分攤折扣

按照相對單獨售價的比例分,除非有證據顯示只和部分履約義務相關:

ABC折100元,平常AB就折100元,那賣ABC時的折扣就只分攤到AB

5. 隨(於)滿足履約義務時認列收入

商品或勞務(資產)移轉予客戶,滿足履約義務,應認列收入,其中資產於客戶取得控制時才算被移轉。

取得控制

  1. 企業現在對該資產之相對應收付款項有收取權利
  2. 客戶對該資產有法定所有權
  3. 企業已移轉對該資產之實體持有
  4. 客戶有該資產所有權之重大風險與報酬(以前的條件)
  5. 客戶已經接受該資產

大多數情況其中一個通過就算(有例外)。

隨時間逐步滿足

  • 隨企業履約,客戶同時取得並耗用企業履約所提供之效益
    • 中斷的話不用重作,則符合隨時間逐步滿足(貨運要從高雄運到台北,則運到台中算滿足一半的履約義務、每月記帳的服務,中途可以給別人記)
    • 如: 提供勞務,打掃完地板就變乾淨了
  • 企業之履約創造或強化一資產(如: 在製品),該資產於創造或強化之時即由客戶控制
    • 如: 在客戶的土地上蓋房子
  • 未創造對企業有其他用途的資產(類似重大客製化),可以做多少算多少(可利用部分履約的部分)
    • 如: 幫政府蓋路,只能給政府不能賣給其他人。

主要是第一種。

於某一時點滿足

非隨時間滿足則都是某一時點

主理人、代理人

關係到要用淨額法還是總額法
可能有第三方參與,負責交付商品、提供服務。需辨明企業是以什麼身分交易,主理人、代理人?

代理人履約義務是撮合交易。淨額認列佣金收入
主理人履約義務是提供商品或勞務。總額認列收入

代理人判斷條件

  • 另一方對完成合約負有主要責任
  • 並未承擔存貨風險
  • 沒有訂價主導權,收取之效益有限
  • 賺佣金
  • 並未承擔信用風險(如客戶付不出錢)

ch 6 內部控制

目的

  • 營運效果、效率(公司的錢沒被A走)
  • (非)財務報導具可靠性、透明性(沒有造假,與現實相符)
  • 符合相關法令規範(畢竟是規定)

相關概念比較

  • 內部控制: 注重日常的經營活動,從中低階主管到一般員工
  • 公司治理: 公司的策略,併購、資本市場活動、財報、高階人員薪酬,包含高階主管到董事會
    兩者有重疊,且內控稽核人員直接向董事會報告。
  • 審計: 外部的會計師事務所查帳。內控好的話審計較方便。

缺失與舞弊

稽核發現的主要是不小心犯錯,而比較嚴重的故意挪用公司利益算是舞弊。

舞弊類型

  • 盜取資產: 最常見,比較不嚴重(偷不了多少就會被發現)
  • 財報不實: 較少見,但一旦發生就最嚴重
  • 貪腐: 通常需要合作

舞弊要素

機會、財務壓力、合理化。

組成要素

  • 控制環境: 較抽象的內控基礎,誠信、道德、管理哲學,董事、監察人的監督責任等。
    • 相關手段: 人力資源政策(加減薪,招聘適合的人、解雇不適合的人)
  • 風險評估: 明確公司目標,評估風險並依此制定內控。
  • 控制作業: 具體的控制作為,對所有階級、所有業務流程,像是現金收銀員、會計、出納的職能分工,以及收銀機內的第二卷紙條的實體控制
  • 資訊與溝通: 公司內外資訊有效溝通,比如花錢就要用發票報帳領現金或是開支票。
  • 監督作業: 持續或定期檢查內控制度,有缺失立即改。

內控機制的制定、負責

內部控制為一種管理過程,由管理階層設計、建立、維護,並由董事會核准。董事會還是向股東負有最後責任,因此董事要確保內控有用。

控制作業的原則

  • 責任確立: 確定責任,出事才能找人負責
  • 職能分工
    • 出納: 資產保管,不能記帳
    • 會計: 記帳,不能碰資產
  • 留存憑證
  • 實體控制: 防盜鈴、鑰匙、保險箱
  • 獨立內部驗證
    • 財務: 第一道內部驗證,負責對於錢的規劃,像是應收、應付款(授信管制,避免給信用差的人太多信用),成本控制、稅務管理、融資管理。
  • 人力資源控制: 為管錢的人保忠誠險、強迫休假

ch 7 現金

條件

  • 可隨時支配運用
  • 未指定用途

特例

  • 遠期支票: 某時點後才能兌現,屬應收票據
  • 員工借款條: 其他應收款
  • 授信回存(補償性回存): 銀行放貸時,若懷疑借款人信用,要求借款人要存一部分到他們家活存。但是嚴禁撥款後再要求回存
  • 指定用途(退休基金)
  • 押金、保證金: 存保證金

現金管理通則

  • 現金保管會計記錄由不同人負責(管錢不管帳,管帳不管錢)
  • 職能分工(Ex 核准付款開立支票)
  • 集中現金作業收支,立即適當的記帳
  • 存款調節表應由出納、處理現金帳務以外的人編製、複核

零用金

繁雜的小額日常開銷,不必每一筆都紀錄,使用的員工向保管人請款就能拿到錢。維持在某一固定金額,不夠時需撥補。金額可以增減。

記帳方式

花費時先紀錄在備忘紀錄,等到期末結算或是撥補時才借費用,貸零用金。設置、增減時也需要記分錄。
除非期末未撥補才會貸零用金

銀行存款調節表

同步銀行和公司的存款餘額,原因: 時間差、錯誤
修正雙方應紀錄(交易已發生)而未紀錄的款項,並更正錯誤

  • 銀行
    • 在途存款: 公司已紀錄存款,但銀行還沒紀錄,銀行餘額增項
    • (對方)未兌現支票: 公司已紀錄開出支票,現金減少,但銀行覺得收款人還沒兌現,銀行餘額減項
    • 銀行錯誤: 少見,增減都有可能
  • 公司帳(可能寫「公司帳載銀行存款」)
    • 銀行代收(付)票款: 銀行收了,但我們還不知道,公司餘額增(減)項
    • (對方)存款不足支票: 公司以為應收帳款(支票)會兌現,銀行發現對方餘額不足,公司餘額減項
    • 銀行服務費(支票印刷等): 公司餘額減項
    • 利息: 公司餘額增項
    • 公司錯誤: 少見,增減都有可能

約當現金

短期具高度流動性的投資,可隨時轉換成固定金額的現金,價值變動的風險很小。
不是三個月內到期,而是投資(交易)時三個月內到期,以避免在快到期時需要把投資項目改成約當現金。

Ch 8 應收款項

流動性僅次於現金

應收帳款減損

確定收到很好判斷,但確定收不到就只能公司自己判斷。

直接沖銷法

在確定無法收回時,直接借預期信用減損損失(以前叫呆帳費用),貸應收款項
但不符合 IFRS 的規定。

備抵法

備抵損失(應收款項的減項,類似折舊)

  • 期末時估計會有多少收不回來
    • 預期信用減損損失,貸備抵損失
  • 真的收不回來
    • 備抵損失,貸應收款項
  • 覺得收不回來但之後收到,要先把之前「真的收不回來」的分錄還原,再做新的分錄。
    • 應收款項,貸備抵損失
    • 現金,貸應收款項
估計損失的方法
  • 銷貨百分比法(損益表法): 以銷貨金額的比例估計,不符合 IFRS 的規定(資產負債表法)。
  • 應收帳款餘額百分比法(資產負債表法): 以應收帳款餘額的比例估計。
    • 單一比率法: 所有應收帳款用同樣的壞帳率估計
    • 準備矩陣法(帳齡分析法): 依欠款天數分類,給不同的壞帳率

應收帳款的分類

應收帳款屬於收到現金的權利主張,是一種金融資產。

金融資產的分類:

  • AC(按攤銷成本衡量,Financial Assets at Amortized Cost): 收取合約現金流量為目的,現金流完全為本金和利息
  • FVOCI(透過其他綜合損益衡量,Fair Value through Other Comprehensive Income)
  • FVPL(透過損益按公允價值衡量,Fair Value through Profit or Loss)

分類方式:

  • SPPI測試(合約現金流量測試): 測試合約現金流量是否完全為因為本金產生的利息(像股票就不是)。是的話就是「純債務工具」。
  • 經營模式測試
    • 收取合約現金流量為目的: AC
    • 收取合約現金流量並出售: FVOCI
    • 其他: FVPL
  • 若直接向客戶收款是 AC
  • 若可能向客戶收款也有可能以無追索權的方式出售,是 FVTOCI
  • 若只打算以無追索權的方式出售,是 FVTPL

有/無追索權: 客戶跳票,持有人能不能向原持有人追討。現在只看無追索權的情況。

非純債務工具投資(如股票、可轉債): FVPL,僅非持有供交易之權
益工具投資(如普通股)可選擇指定FVOCI。

應收票據

書面承諾,支票本票借款條都是。
兌現時間通常比應收款項長,因此通常會有利息,信用風險較高。
利息用單利計算,也就是用天數、月數、年數除以一年有多少(天、月)再乘以年利率計算。利息需隨時間認列,用應收利息(屬資產)的方式,真的收到時再減少應收利息

應收票據貼現

把票據賣掉,提前取得現金,但需要付出貼現息。

  1. 到期值 = 票據面額 + 票據利息
  2. 貼現息 = 到期值
    ×
    貼現率
    ×
    貼現期間(公司付出的費用)
  3. 貼現值 = 到期值 - 貼現息(公司收到的錢)

財報分析

  • 應收帳款週轉率: (賒銷)銷貨收入/平均應收帳款(用期初和期末的平均值估計)
  • 平均收款期間: 365/應收帳款週轉率

週轉率越大越好,平均收款期間越短越好。

Ch 9 存貨

摘要複習

與收入認列相關
銷貨成本在定期盤存與永續盤存下的計算方式
FOB起運點、FOB目的地

存貨的4W1H

為什麼要持有存貨(why)

  • 減少供應、價格不確定性
  • 防止缺貨、滿足季節性需求
  • 大量交易時成本較低

但是有可能

  • Overbooking (過量庫存)
  • 存貨壞掉
  • 持有成本(倉儲、價格下降的機會成本)

存貨的分類(what)

  • 原料
  • 在製品
  • 商品存貨(製成品)

服務公司幾乎沒有存貨
主要討論買賣業
不論如何分類,都是流動資產

何時計算存貨(when)

  • 永續盤存: 買賣都紀錄,銷貨成本用紀錄決定
  • 定期盤存: 只紀錄買,銷貨成本用期末盤點決定

台灣上市櫃公司幾乎都是永續盤存,因為要符合法規紀錄領料、退庫及繳庫等單據均須完備,才能好好算稅。

所有權(where)

  • 庫存: 當然是自己的
  • 在途存貨:
    • FOB起運點,買了還沒收到,但盤點時還是要算我們的
    • FOB起運點,賣了還沒運到,盤點時要扣掉
  • 寄銷品(Consigned Goods): 給通路商賣,不能算是通路商的存貨,要算在企業的存貨

Cost of goods available for sale = Beginning inventory + Purchases = Ending inventory + Cost of goods sold
翻譯: 可供銷售的存貨成本 = 期初存貨 + 進貨 = 期末存貨 + 銷貨成本

如何計算存貨(How)

每次買進的單價可能不同,所以有不同的方式計算成本。
若每件商品分開追蹤(比如藝術品),為個別認定法。

  • 先進先出(FIFO): 先買進的先賣出,queue
  • 平均成本法: 期末時再計算整個期間的平均成本
  • 後進先出(LIFO): 先買進的後賣出,stack(台灣不允許)

存貨制度與方法組合

  • FIFO: 因為期末存貨成本都是用最後買的那些來算,不論是永續盤存還是定期盤存,在 FIFO 下都是一樣的。也因此損益也一樣。
  • 平均成本法:
    • 永續盤存在下,每次賣出時的成本以當時存貨的平均成本乘以數量計算(所以稱為移動平均法)
    • 定期盤存的平均成本是整個期間的平均成本,所以兩者會不同。

財務比率

存貨周轉率 = 銷貨成本 / 平均存貨
平均存貨天數 = 365 / 存貨周轉率
跟應收款項週轉率一樣,週轉率越大越好,平均天數越短越好(別人欠的錢趕快收到、貨趕快賣掉)。

應付帳款週轉率 = 銷貨成本 / 平均應付帳款
平均應付帳款天數 = 365 / 應付帳款週轉率
這兩個比率是相反的,週轉率越小越好,平均天數越長越好(欠別人的錢晚一點付)。

淨營業週期 = 平均存貨天數 + 平均收款期間 - 平均應付帳款天數。

存貨的後續衡量

存貨內在價值小於成本時,要減損。否則以低於成本賣出時,反而是損失,不算「具有未來經濟效益」。會以「成本與淨變現價值孰低」(LCNRV,lower of cost or net realizable value)的方式計算。
重要:要記得若發生減損,要借銷貨成本,貸備抵存貨跌價

帳面價值

報表上資產的價值,可能是

  • 歷史成本: 買進價格
  • 淨變現價值(Net Realizable Value): 估計售價-估計完工成本-估計售出成本
  • 公允價值(Fair Value): 交易市場上買賣雙方的共識,通常是用在交易性金融資產

如果需要減損,則要借銷貨成本,貸備抵存貨跌價(損失)。銷貨成本類似損失。備抵存貨跌價(損失)是存貨的減項,類似應收帳款的備抵損失。
真的賣出賤價,則借備抵存貨跌價(損失),貸存貨。但如果賣出價格比估計的淨變現價值還高,則再借備抵存貨跌價,貸銷貨成本來迴轉,但僅限於備抵的部分。

因此也可以看出為何要用備抵跌價,因為如果用存貨減少來表示減損,依照規定不能在迴轉時把存貨加回去,但用備抵跌價就可以在備抵部分做迴轉。

比較方式

  • 逐項比較: 比如不同型號的主機板都分開,每項分別比較成本淨變現價值
  • 分類比較: 比如依主機板、顯卡等零件分類,每類分別比較成本淨變現價值

原則上用逐項,因為比較精準

存貨的錯誤更正

定期盤存下,高估第一年期末存貨,會高估第二年期初存貨

  • 第一年: 低估銷貨成本、高估淨利、高估保留盈餘
  • 第二年: 高估銷貨成本、低估淨利、保留盈餘剛好抵銷,正確

毛利法估計存貨

火災、水災導致無法盤點存貨,只好用估計的,常見的估計方法是毛利法。
毛利 = 銷貨淨額 - 銷貨成本
毛利率 = 毛利/銷貨淨額
成本率 = 1 - 毛利率
不是成本加成率(毛利/銷貨成本) or 銷貨成本毛利率(毛利/銷貨淨額)

要注意這種比例都沒有在公報裡規定,所以在讀財報時要注意這代表什麼意思。

銷貨淨額 - 估計毛利 = 估計銷貨成本
可供銷售商品成本 - 估計銷貨成本 = 估計期末存貨成本
估計期末存貨成本 = 銷貨淨額

× 成本率

例題 P.288 應用問題 6

鼓鼓公司成立於 X3 年初,採先進先出法作為存貨之計價方法,X3 年至 X5 年期末存貨分別為 $600,000、$670,000 及 $730,000,如該公司採加權平均法計算期末存貨,則將使 X3 年銷貨毛利增加 $20,000,X4 年銷貨毛利減少 $15,000,X5 年銷貨毛利增加$10,000,試求改用加權平均法下,X3 年至 X5 年之期末存貨金額各為若干?

觀察: 每年的期初存貨=前一年的期末存貨,銷貨收入不變,因此毛利變動來自於銷貨成本的變動。

Δ=Δ=ΔΔ

銷貨收入 -(初存 +進貨 -末存 =銷貨成本) =毛利
高估 $20,000 低估 $20,000 高估 $20,000
高估 $20,000 高估 $5,000 高估 $15,000 低估 $15,000
高估 $5,000 高估 $15,000 低估 $10,000 高估 $10,000

答: X3 年期末存貨 $620,000、X4 年期末存貨 $675,000、X5 年期末存貨 $745,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