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ags: EYC robots: noindex, nofollow langs: zh breaks: false descrption: 2021-02-25 第三屆委員工作坊 image: https://cdn.pixabay.com/photo/2016/06/14/07/09/sticky-notes-1455911_960_720.jpg --- # 2021-02-25 第三屆委員工作坊紀錄 欲跳到特殊章節,可透過下方目錄超連結。 [toc] ## Information - 參與者 :::spoiler - 青諮:Rich、韓定芳、小工、建穎、科廷、Dumas、瑞彣、阿彭、婉璇、旻綺、語珊、冠蓁、晴雯、珮瑜、亞芳、哲瑞、曉妘、孟慧、書豪 - 行政院:丸哥、守斌、少芸、雅婷、筱婷、林科長 - 青年署:陳雪玉署長、王育群副署長、張靜瑩組長、蔡君蘋科長、黃佳婷科長、洪淑美科員 - 臺經院:康康、星穎、淑玉、廷娟、郁菲、宜君、珈卉 - 討論時間:2021-02-25 15:00-19:00 - 地點:臺北NPO聚落 - 文件貢獻者:小工、雅婷 :::info 下表為表定議程 ::: |時間| 內容 |說明 | |:------ |:----------- |:----------- | | 15:00-15:10| 開場引言| 說明活動內容 | 15:10-16:00| 第三屆運作| 巡迴座談安排、參與任務編組、組團拜會、協作提案 | 16:00-17:00| 經驗分享| 分享提案、巡迴、拜會經驗 | 17:00-17:10|中場休息|中場休息 | 17:10-17:50| 青年協作平臺|Let's Talk 2.0 執行情形,後續議題深耕與提案可行性 |17:50-18:00 | 合影|合照留念 | 18:00-19:00 | 餐敘交流|自由討論交流 --- ## 開場引言 ### 15:20 **場地主Rich開場**: (前面未記錄到)等下結束之後會帶大家稍微導覽,樓下有兩個商業空間,一個是咖啡廳,一個是家樂福。這棟大樓90%給NPO剩下10%給社會企業,我們努力想要有機會想在臺北市有第二棟,給更多做社會創新的夥伴加入到這裡面。 **Apple**:大家的時間很難湊在一起,有人參與前半段,有人參與後半段,有人全程參與,每段都會設定討論主題,也會留下完整紀錄,大家不用擔心。不曉得大家還記不記得上次三屆委員的交流,可能有些夥伴沒有來,那天還只是簡單說明,今天所有討論的重點都會在六角形的運作,當然不是我講,會讓四位續任委員分享過去第二屆運作情況,經驗也是提供參考,每屆都可有各自的形式,有建議歡迎提出來跟幕僚單位討論。 --- ## 第三屆運作 **Apple**: ==巡迴座談==這在第二屆才發展出來,會依照委員經驗與專長主動提出,時間地點會由主辦委員與幕僚單位協調,原則每2-3個月辦一次; ==任務編組==之前調查部會,彙整12個部會30個相關定期會議、任務編組,讓委員有機會列席參與。為什麼會有這樣的機制,是希望讓大家知道政策如何形成,所以這些會議基本上希望委員是固定參與的,可以延續政策的討論。每個委員會或會議提供名額不一定,有的提供1-2個,有的提供3-4個,會議有熱門或冷門。我記得分配的責任是交給當時的副召集人Rich。本屆現在因為副召還沒有選出來,大家可以想想是否願意幫忙這個工作? ==參與部會==這跟任務編組不一樣,機關同仁會主動詢問。這通常比較臨時、不固定的,機會會根據屬性邀請參與,是不特定的會議。 ==組團拜會==委員對於各自議題關注度不同,今天期待找到主揪的委員。主揪很單純,比方小工剛剛說可以去衛福部,那只要湊4-8人就可以出團;主揪委員可以招募團員,看誰有興趣去敲敲門,成團後擇時間,盡量挑選3-4個時間,讓部會決定,因為主席至少都是常態文官主秘以上層級,所以時間點多一點可讓部會可以安排。另外若委員一開始不覺得有興趣,但後來發現有空,也可以臨時加入,但因需要事前作業,提早提出議題讓承辦找到對的業務單位列席回應,所以如果是臨時加入的委員建議以旁聽的性質參與。 ==協作平臺==下半段會把 109 年 Let's Talk 實際成果跟大家報告,期待這樣的成果,有些委員很關心,有機會"接"下來,在協作或分組的機制下發揮作用。 ==提案==大會原則6個月開一次,等等第二屆有提案經驗的委員會分享如何提案。 今天的工作坊有預期目標,期待巡迴座談委員能主動認領(第二屆辦理九場次),比如我希望跟大家討論什麼(議題),我有"點"(據點),就直接來我的點討論最方便;但可能有些委員沒有點,或只有一個辦公室,不是每個人都有大的空間交流,但還是期待議題想分享或讓更多人關注、被部會重視解決,這也是可以的,像上屆偉翔委員,他本身沒有點,但在具關連性的101聚集技職國手討論。因此點在哪裡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議題,找什麼樣的人討論,地點部分都可以在討論。巡迴座談通常在同一天,上半天透過安排活動、導覽,讓大家認識議題,下午讓關心議題青年代表或在地青年出席討論。而討論也分成上下半段,上半段內部討論,下半段讓部會一起交流。像第二屆,定芳那場也是拆開來處理,一天看表演,另一天討論。巡迴座談形式很多元,如果委員們有一些想法、可以來主辦,後續工作就交給幕僚單位。期待今天至少有5位委員有意願,先登記,後續幕僚單位會來接續討論。 定期參與的部分期待有人可以來做分配。調查表單幕僚單位會來製作,大家去勾選意願後,由委員來排序。期待今天能找到委員協助。 第三個就是連署(此指組團拜會的揪團),這個機制在第一屆試辦,委員覺得太好了,但第一屆是後期才開始。第二屆比較可惜只成團3-4次,上一屆委員家豪很想約原民會,但可能比較忙或者不是每個人都有相對關注的議題,不見得一定能成團,期待今天大家可以先把想要拜會的部會說出來,當主揪,讓幕僚單位登記下來,方便委員們後續報名。也期待大家把有興趣的部會登記下來,提供給這些主揪委員參考。 不知道到目前有什麼想要詢問的,比方說哪個機制不太了解想再了解。否則我就要把時間交給續任委員們。 對了,上次沒出席的委員要不要先自我介紹一下?我記得科廷委員沒到,請自我介紹。 陳科廷:大家好我是陳科廷,來自新北市坪林,雪山隧道經過會塞車的地方,現在主要是在新北市坪林國中、小推動實驗教育,同時有個未立案的工作室主要是把環境採集跟藝術結合在一起推廣給大家,之前有參與一些公共藝術計畫,跟臺北市社宅有關係。 Apple:謝謝科廷,大家還有沒有問題要詢問的?(無人提問) :::info 後續內容跳到委員分享, 認領後的結果則先統整如下。 ::: ### 巡迴座談 #### 場次認領 ##### 討論交流 報名:仁鴻、書豪、科廷、建穎、Dumas、瑞彣、旻綺、孟慧 、婉璇 --- ### 任務編組 #### 運作說明 #### 編組認領 ##### 彙整表 ==定芳協助彙整== 各個會議的開會頻率、聯絡人與最終彙整,請之後參考總表 --- ### 組團拜會 #### 運作說明 #### 揪團討論 ##### 討論交流 ##### 彙整表 :::warning 各團後續聯繫請與該團主揪人確認 ::: | 部會| 主揪人| 報名 | 議題 | |:------ |:----------- |:----------- |:----------- | |國發會 |仁鴻 |書豪、珮瑜、孟慧、婉璇、建穎、約農、Rich、旻綺、語珊、曉妘、科廷、晴雯、瑞彣、小工 | | 環保署|孟慧 | 珮瑜、科廷、晴雯、瑞彣、小工、Rich|永續 | 教育部| 定芳| 小工、建穎、書豪、曉妘、哲睿、孟慧、晴雯、仁鴻、Rich、婉璇、旻綺、語珊、科廷、亞芳、約農、冠蓁、瑞彣、小工| |衛福部 | 小工| 珮瑜、孟慧、婉璇、冠蓁、哲瑞、Rich、亞芳、晴雯、建穎、瑞彣| |法務部 |建穎 |亞芳、冠蓁、定芳 | |文化部 |書豪 |曉妘、哲瑞、旻綺、約農、仁鴻、冠蓁、科廷、亞芳、Rich、小工、定芳 | --- ## 經驗分享 ### Rich分享 :::info ==摘要重點== 提案前政策面與社會面上的盤點非常重要,另外也可以思考社會效益與社會成本。盤整時也可以與外部相關工作者了解更多細節與狀況,提案時的建議可以更具體一點。不要等幕僚單位說開始提案再準備,有想法就可以開始先盤點跟準備論述。 ::: ==分享與問答紀錄== :::warning 難以做到完全逐字,可能與現場略有不同 :::spoiler 大家午安,跟大家分享第二屆擔任委員的時候,也是第一次擔任,一開始進去就很熱血,有很多社會上狀況,想把它反映出來,影響更多中央政策,所以其實過去有兩個提案,這兩個提案好死不死都是外交部,外交部的人就很害怕打電話問說可不可以解除列管。 當時提的第一個提案是因為我們作為一個社企中介組織,想讓大家有國際連結,但因為是企業,政府不能給補助,所以想促使政府帶更多社會企業到國外,所以就讓很多組織的國際參與綁在一起提案。 提案必須要有論述,第二個要有具體做法,這兩塊是核心,提完之後進到討論,部會會來提問;後來第二個提案其實就與這個空間(臺北NPO聚落)有關。當時有些國際非政府組織要進來,尤其在香港國安法通過以後,有的base香港的國際組織被迫離開,需要找亞洲的新據點,後來發現外交部對這件事的處理非常落後跟慢,現在新創要來一週內可搞定,但INGO要來非常困難,非常多法規不合時宜,從民國70幾年至今沒改。比如基金會型態的需要找一個主責單位,如果是做國際救援相關的,到底要掛哪個部會?後來研究這件事情就想說是否可以去從行政院或立法院促成,所以就提了一個相關的計畫,部會就會有很多回應,提了之後很多委員會呼應,當時也問了很多接觸過INGO的委員的想法,大家給了很多反饋。比方社團法人的形式要進入,如果有些政治色彩、國際援助等,就不能來,之前美國共和黨的智庫因為背後組織有政黨支持所以不能來,當時就發現很多法規的限制,很多法也都與此有牽連,所以需要很多研究。 這是一些心法大家可以想一下,大家在各個領域都很厲害,我只是提供一些想法給大家參考,在提案時一定要了解這個問題跟現象,先做盤整,比如當時我理解到我們的法規過時,再來是其他配套辦法也落伍,民間很多人促成但無疾而終。過程中會發現有很多利害關係人,建議大家可以有前期的拜訪,他們會給很多寶貴現況或是過往推動的哪些阻礙,大家就可以是轉開的人。遇到的問題列出後就可以你的論述。議題要考慮到論述內容扎實全面,點出政策面不足的點,因為很多部會很厲害會玩文字遊戲,要告訴他到底哪裡沒有完成或是卡住的,論述內容就要講出來。還有一件事情要說明就是有的提案可能無法一年內被解決,需要花時間認知跟進。解決方案需要很具體的建議,「希望改善」可能太模糊了,要點出具體如「需要一站式窗口」。 兩件事大家可能要思考:政策面上的盤點,具體政策建議就能知道不同部會到底做什麼;社會面上就是利害關係人的,比如過去差一哩路的現在補上來更具體。 我覺得還有一個可以自己思考的點,就是這到底是社會效益還是社會成本。 提醒大家要與部會維持夥伴關係,也有可能有很熱血的公務員但過去被卡住,有更多好的朋友,比方立法端有些呼應,再不同委員會開會的時候就可以是質詢的題目或書面質詢,讓政府知道不只院青諮在關注,行政端的就會更繃緊神經,所以要善用資源。我這個提案就有善用立法端的資源。現在看外交部NGO的網站就有專區,也聘了一個人作為一站式窗口。 這幾個跟大家稍微分享一下。 最後跟大家分享去年十一月底有一個全國青諮大會,除了院青諮、署青諮還有地方青諮,當時我跟小工、希慈就設計一個表格,我想這個可以給大家提案當作參考,比如手上握有的資源,公部門或青諮可能又分成是中央、地方,或是個人或其他私部門可以提供的資源。這個表格可以讓大家好好使用,如果有其他朋友是其他青諮就可以好好完整提案跟論述。 提案的分享跟內容大概是這樣。 大家有問題嗎? 提案完要有兩個人連署,反正就連署過後若不克岀席就請連署的人幫忙,但盡量不要。 **Apple**: 主寫委員還是會比較清楚,建議盡可能到或是以視訊的方式說明。會前會比較像是==部會溝通==,若不到很難具體討論。會前會由政委主持,到的是承辦層級,大家可以就實質面討論。大會主要是院長主持,通常比較沒有多方討論的時間。 針對Rich講的提案未來都是採線上的方式,系統之前有寄一組帳號密碼給大家,有人沒進去或登入有問題的嗎?(無人反應) 當然如果已經有想要討論的議題,可以開始蒐集資料、開始寫,不用等幕僚單位調查時間時才開寫。到時候會滿趕的。還是要補充說明,提案不是唯一參與的方法,不一定要提案才對青諮委員這個身分有交代。但如果委員已經有想推動的事情,提案絕對是很好的方法之一。 **旻綺**: 生出問題時是跟其他連署的人一起討論,還是找像是Apple等幕僚單位他們一起產出像這樣的標題? **Rich**: 我是自己寫,有些議題可能是其他人沒有接觸過,我反而是請外部的人一起。像是定芳、小工都有提案過,可以請他們補充。 **書豪**: 今年的預計什麼時候開始? **Rich**: 現在就可以開始寫。 **Apple**: 上次交流會已經有說明,幕僚單位無法告知下次什麼時候開會,通常開始調查會調查一、兩個月後的時間,當然也不一定。如果一直沒開會,下次開會可能就會很突然。 **Rich**: 建議有些想法就可以開始先產出。不然可能就會措手不及。我現在已經開始在寫新的了。==巡迴座談是蒐集素材的好時機==,可以蒐集資訊、放鬆以及聯繫感情。 **孟慧**: 我想請問建議事項是否要到「該怎麼做」這麼具體。 **Rich**: 要 **孟慧**: 以這個提案為例,是只要寫到「有一站式窗口」還是要說該怎麼做? **Apple**: 有(提到具體作為)的話比較好,部會比較知道委員的意思是什麼。 **孟慧**: 這個具體內容可以去跟部會討論? **Rich**: 可以==會前會==討論。比較具體就能更符合需求,部會有時有些窒礙難行的地方會說,這樣可能會前會就能調整。 **亞芳**: 一個提案是對應一個部會還是可以很多? **Apple**: 會前會會協調出來主協辦機關。可能有一個主政機關,也可能是雙主政機關。 **Rich**: 過去有些提案可能針對一個部會,盡量提案越完整、越跨部會發揮更多效益功用。不然可能透過參與部會或是協作就能解決,如果好幾個部會一起,院青諮這個角色就重要,是PM。 **Apple**: 單一部會就能做的事通常在會前會就會處理。另外提一次案也不容易,如果跟某個部會敲敲門就可以解決,就不需要這麼多複雜的前置作業。相信委員們都不會刻意用提案的方式找政策問題,所以如果是小問題,敲敲門、或協作就有機會完成。提案通常是跨部會整合或現行法規真的有待調整的案子較為合適。 **Rich**: 謝謝大家 ::: --- ### 定芳分享 :::info ==摘要重點== 從自身關心議題開始盤點有哪些部會業務與議題相關,並進行相關提案、座談與拜會是一個可以參考的開始的模式。委員之間的互相了解是重要的,巡迴座談的體驗部分就是其中一種方式。部會拜會是建立連結的方式,時間建議抓1.5小時、題目3-5項,人數建議至少5人,避免有人臨時不能出席場面尷尬。 ::: ==分享與問答紀錄== :::warning 難以做到完全逐字,可能與現場略有不同 :::spoiler 要跟大家分享一下我的經驗,我自己本身關心的是青少年、特殊境遇家庭、高關懷的青少年,這些是我關注對象,我自己在做劇場教育,加入這個委員會後,有在盤點我做的事情跟什麼部會相關,大概是這些部會——文化、衛福、法務、教育部國教署與師藝司,我自己做的方式是找我有興趣的議題開始。 我自己是巡迴座談、拜會以及提案都有做。 巡迴座談以青少年劇團演出帶大家欣賞、討論藝術教育,部會拜會主揪去衛福部,像小工、Rich、彭彭都有去,我自己就是兒少發展議題出發,拜會裡面還有醫療的、時間銀行等等的,只要有相關(與部會業務相關)就揪了一團。第三塊是中介教育以戲劇導入心輔資源的提案。 先講巡迴座談,大概也是這樣的場合,就被副署長誘拐就認領了一場。巡迴座談大概花費一天,我的方式是拆成兩個半天去處理,通常會上下半場,上半場體驗,因為每個人關心的都不一樣,委員之間互相了解是很重要的,這在巡迴座談很重要,了解彼此關心什麼,這個體驗就是委員、幕僚、政委一起;下半場就是導入民間友人,他們關心甚至遇到一些困境,就會在這個階段,各桌討論完之後部會才會進來,各桌會說他們討論的內容。 上一屆有一位委員筱菁很酷,就帶大家去摸蛤仔,因為她是做食魚教育,像是我做青少年教育,我不能帶大家摸高中生嘛,但因為我們有辦一個全臺灣的高中生的戲劇表演,所以就有提供一些時間帶大家看青少年演戲,了解青少年戲劇關心是什麼,在做什麼,有初步了解。我那時候是覺得大家會對沒看到的部分有興趣,所以約提前半個小時讓大家來看。 幾個動作讓大家來去了解一下,我覺得題目先訂下來比較重要,當時我不會訂題目,題目就是拼拼拼出來。訂時間要提供3-4天的時間去約政委時間,設計體驗內容、邀請參與者,當天很重要,要做主持工作。有的人可能很懵懂或是像來攔轎申冤,所以要說明清楚。討論時政委都會在你旁邊,部會進場回應政委會主hold。 拜訪部會我是主揪進到衛福部,我自己很喜歡拜會,因為時間最短,很快就能下班,第二,是看過臉知道在做什麼比較有印象,是重要的連結。部會拜訪我建議抓1.5個小時,因為公務員們也要上班大家都很忙。1.5個小時建議題目3-5項就好。部會拜訪分成三部分,第一介紹院青諮是什麼,為什麼來。當時主揪衛福部的對口很害怕,不知道要幹嘛,很緊張、很恭敬,大概講一下為什麼會來,請與會者介紹,部會也介紹與會的人,然後就會根據議題單看跟誰有關,請他與會,剛剛Apple提到問題的列岀是重要的。我那時遇到的問題是,送出了還有人要加入,我就說那你不能問題目了,只能旁邊聽。第二個部分衛福部有放影片跟業務,針對提問單上面其實就要寫是誰發問,為什麼問這個,想知道什麼,主揪就要主持把時間抓一下。 前置工作幾個點重要,第一統整名單,4-8人成團,我建議==至少5人==,找4人臨時不來就很尬,最好是要5個人;再來就是委員時間很難喬,要約就直接==訂時間來約==,拜會連署單要3-4週前去送比較好。寫完連署單就給幕僚單位,送出去後對方就會聯絡你,後面就會自行聯絡。這是我那時拜會。 衛福部當時是派次長出席。 再來提案,主要幾個流程,首先上網撰寫提案,就是那個網站,寫完就要私訊大家要不要幫忙連署,結束之後就進到會前會,建議提案本人就要出席,那時候經驗會前會有點趕,但我還是趕到。會前會上會去決議是否進入大會,但沒進大會還是會後續聯繫,看要不要解列。我提案時覺得沒辦法像Rich寫得那麽具體要幹嘛幹嘛,但得到了幾個回應,部會也有不同程度回應,這是我那時提案的過程。 我們都可以去查得到第一屆、第二屆的提案,提案會亮進度。 這是我的整個,講完。 **Apple**: 非常謝謝,定芳每次都很謙虛但都說得很精彩。每個委員不同經驗,大家若想針對定芳所說的多做了解也是可以提問。去拜會,每個部會主持長官都不一樣,像是科技部我記得是部長親自主持。部會大陣仗準備,如果原本說要去5個人,當日很少人出席會很尷尬,寧可多約幾位,日期訂晚一點、資料蒐集完整一些,這樣這個機制才會做得好一些。大家有沒有想詢問的? **建穎**: 技術上的問題,剛剛講到提案的部分,列管的是沒有進到大會也是持續列管?假設我是外部的,進到會前會的(提案)網站上可以看到嗎? **Apple**: (秀青諮會網站)大家可以看到這個提案編號就是成案編號(如:2-1、2-2、3-1...),有些第三次會議提案是沒有編號(如第3次會議提案1...),這種就是沒有進入大會的,這個就是在==會前會處理,一樣列管==,雖然沒有到院長那邊拍板,也會在會前會協作。所以基本上所有提案都會在上面。 **定芳**: 我自己覺得會前會存在目的就是所有都進大會會開非常慢,可以先處理就先處理,不會因為沒有提案就被吃掉 **建穎**: 對案子進到大會跟沒進到大會的差別?會有不同幫助嗎? **定芳**: 會前會就能決議誰要處理就處理,今天如果覺得需要裁示就給院長。 **Apple**: 委員提案基本上是希望問題能被解決,無論在哪裡被解決,原則上都會有部會處理。只是因為兼顧會議品質跟提案的層級、程度,有這樣分層的考量,所以不會全部的提案都進到大會討論,大會開會時間也不一定在預期內。 **定芳**: 我自己沒有想太多,只是覺得要做這件事,看跟誰有關,就勾勾勾,比方高關懷就是衛福部有事情,因為是學生所以教育部也有,法務部也有他的事,所以我就會都勾起來。勾錯的話,部會會說不關我的事,就撤掉。想解決的跟誰有關就告訴他。 ::: --- ### 小工分享 :::info ==摘要重點== 六角形的運作外也可以根據個人的影響力來做更多的串連或政策影響,但在本次分享中仍根據個人觀察與分享來提出幾個建議與提醒。 - 不要被侷限:這些機制如何運用其實仍有彈性空間,歡迎參考我們的分享,但不需被侷限。 - 釐清現況是關鍵:無論何種參與模式,涉及設計議題設定,都建議大家可以透過查找資料、拜會或討論等方式,先釐清現況 - 概念化問題有助聚焦問題:無論是協作會議或是巡迴座談的討論,建議透過概念化問題尋求共同點切入,有利於找到個案背後的系統因素,避免全以個案看待,忽略脈絡。 - 多元聲音與串聯合作:這項是一個提醒,姑且不談所謂的青年政策的定義,青年政策影響的人絕對不只青年,而即便我們聚焦在青年這塊,青年族群本身也理所當然地會有不同的聲音,提案與討論本來就不可能讓所有人滿意,但在過程中如何納入與考量多元聲音,針對公部門現有的青年參與機制中所獲得的意見,如何與青年諮詢組織,也就是我們產生串聯與合作,仍是需要大家一起努力與激盪的部分。 ::: ==分享逐字== :::warning 此部分為預先打好,可能與現場略有不同 :::spoiler Hi大家好,我是小工,今天主要是要和大家分享在過去兩年之間,我個人的一些經驗與觀察。 在一開始要先感謝幕僚夥伴以及各位青諮夥伴一起出現在此,現在元宵未至,所以還是向大家拜個晚年,也希望今年我們能一起努力參與。 今天的分享主要是在談我個人觀察或是實際運用這個六角形運作機制的經驗,實例部分會談我認為在提案、巡迴座談以及協作交流時的一些重點。 在正式開始之前,我認為有一件事情是很重要的,合先敘明。每個議題會與不同的利害關係人、不同的部會有關,每個人的做事模式不完全也不必要相同,因此接下來的這些分享並不是有意成為框架或範本,但如果你認為這套方式是你喜歡的,那非常歡迎你套用甚至改良;如果這些模式你不太習慣,剛好成為刪去法,研發新玩法。 在一開始,我想大家被推薦,與公部門都有一定的協作經驗,因此談怎麼協作這塊,或許也有很多夥伴也有豐富經驗,所以一開始我想特別提一下院青諮這樣的青諮組織有什麼特別的地方。中央目前有院青諮、青年署青諮,以及國教署青少諮,但在各地,也有青諮組織。這些青諮組織並不是一塊鐵板,每個組織的運作模式都不同,除了年齡範疇差異,下面列出來的這些,包含如何甄選、有沒有提案的權利,是否涉有議題分組等等,在各個組織間都不相同。在此先credit一下,去年年底有一場全國青諮交流會,在那個會場上我與另外兩位青諮一起針對一個與青諮有關關鍵字進行為期一年的自主工作,在我的協會夥伴以及宋威穎博士的協助下,我們正在進行全國青諮組織樣態的調查,這張圖就是我們盤點到的一小部分的項目。 回過頭來,不同的青諮組織、不同的設計,也有著不同的組織樣態,那麼院青諮是什麼樣子?院青諮其實每一屆都會新增一些運作機制,所以或許更具體的問題是:我們這一屆會怎麼運作,要做些什麼,我們如何期待與實踐這些?當然這看起來是一個願景工作坊的內容,但我先丟出這個問題,是因為我認為這與實際上個人選擇如何參與、做些什麼有關聯。 在我們的社群或是對於推薦我們的部會來說,或許我們被想像成這樣的模樣。由於我是一個 DC 粉絲,因此以 DC 的正義聯盟來舉例,正義聯盟最開始的出現是英雄們為了共同打擊斯塔羅,當時他們發現即便每個人都是強者,也需要合作。有時候我們或許被我們所代表的社群認為是可以擊敗一個議題長久以來的困境的使力點。但是否真的如此,我想這就是後續大家自己必須思考揣摩的部分,就像我在傳承交流時提到的,有些細節其實很難真正分享,每個人都認為關注的事情很重要,放在國家的角度來看,什麼事需要也該做,應該分配多少資源,這都是潛在的需要摸索的事情,所以今天會放在其他比較技術層面的點上。 運作機制的六角形其實可以有很多組合,我們姑且不談排列的問題,不談重複,也不考慮在六角形外我們能以個人身份再做加乘的部分,光六角形本身就能有63種組合。如何運用巡迴座談、列席觀察、參與部會、組團拜會、協作平臺與提案討論,我認為這與個人做事風格和預期投入的時間仍有關聯。今天的分享主要就是在幕僚夥伴報告的內容外,讓大家對這些內容先有點感覺,當然實際上如果大家行有餘力,實際多參與一定是更貼切好。 速食店的超值全餐是不是真的超值,端看內容是不是你真的想要的搭配,我在這邊也列出了8種類型,每個類型都有搭配的參與組合。這八種類型是根據16型人格區分,給大家參考,也算是娛樂一下。我個人剛好屬於願景型,可能大家也從我喜歡先從抽象概念開始理解與分享這件事上發現了,所以我接下來的分享會與這種類型搭配的組合更相關一些。為什麼搭配這些內容呢,因為願景型的人喜歡花時間去想跟歸納不同的數據、想法還有經驗,來看見不同的發展可能,諸如拜會、巡迴座談、協作這種須可以也需要聽見不同聲音與實際經驗的場合,就很適合參與;此外願景型的人喜歡為了未來發展改變現有系統與制定計劃,所以部會參與及提案可能也是適合的參與模式。 實際上提案運作我認為有些注意事項與組團拜會以及部會參與時有點類似,如果我們把完成這項分成事前的準備與當下過程兩部分,我認為在事先準備方面,在實際提出一個解決方案之前,非常重要的不只是發問,而是能夠釐清與盤點現況。通常會想提案,是因為在第一線看見了一些問題,但這個問題到底多普遍、到底為什麼產生,要怎麼突破,是我們從提出問題到提出解方的關鍵。比如,相關政策的演進脈絡是什麼?目前有沒有在研擬一些法規或是政策試圖解決問題,過去有沒有過相關的實驗或調研,結果是如何?當然,一個政策做下去除了我們個人的角色外,也會有不同的角色參與受到影響,那麼這件事情中不同利害關係人的意見是什麼?在提案的過程中,我個人的觀察是會與不同部會、單位運作的模式以及態度有關,這是比較曖昧的地方,有些部會是在協作會議之前,就會確實找委員進去討論研擬,平時也會很主動找相關專長的委員討論,這種部會的好處在於,基本上如果他們真的不想做或窒礙難行,也在協作會議前有機會釐清清楚,在協作會議時可以聚焦得更具體,激盪過程中可能也會找到不同的解方;有些呢是在協作會議前,青年署協助催資料了,他們才會打電話或郵寄電郵詢問是什麼意思,可不可以解列,這種即便在協作會議看似有共識,之後都還是建議要更主動或是更多元管道地去push部會,或是要找到一個非常具體的解列點,列入會議紀錄。當然基本上提案希望是具備跨部會性質的進到大會裁示,但每個機關其實原本對於一個議題的角度就是不一樣的,因為他們的主管目的並非相同,如何找到對於不同部會來說確實都該介入協作的點,也是在前面提出解方與釐清問題時很重要的部分。 剛剛提到,拜會其實也與提案有點相似的原因就是在於找問題與討論的這段。 上一屆我個人有參與到的組團拜會可以分成兩種模式,一種是單一主題,代表為由我主揪的國發會拜會,因為去年有很多從事地方創生工作的夥伴,國發會有邀請我們聆聽地方創生簡報,在此之後我們就決定直接揪一場談談大家在第一線經驗中,針對看到的簡報的一些疑問進行釐清或是建議;另一種模式是多重主題,代表為由定芳主揪的衛福部拜會,在那場會議中,無論是我關注的認知症與長照議題,或是其他委員關心的諸如時間銀行、兒少發展等都一起進行討論。無論哪種模式,整體而言運作的流程大約都是確認團員,同時搜集三個時段以及大家關心的議題,有了議題其實部會比較知道要找哪些相關單位的人,敲完時段後同時確認更細緻的問題。一些細節的問題主揪人本身不了解沒關係,承辦人如果不理解相關文字描述,基本上會直接聯繫提問人。現場拜會就是例行的自介後,先進行回應,後續再看看究竟是雙方理解有出入,或是有什麼具體建議可以產生。在這邊我想提出的技術性問題是關於「有興趣拜會但最終時段未能出席」的情況,這也是在前面的兩次拜會中我會協助紀錄的原因,就是為了提供資訊給原本要來但不能來的人。另一方面,如果初始蒐集問題時有提問的人最後時段未能參與,強烈建議先向這個人確認他的問題,或是請他在那段時間語音參與或一定要上線,方便其他人能夠協助說明與發問。 在這張圖片中可以看到在國發會拜會的單一主題模式中,其實一樣會針對大主題區分成不同的方向進行確認與討論,這是我在蒐集大家的問題後再歸納主題。如果主揪人對拜會的部會熟悉的話,除了主題式的歸納,也可以考慮以單位區分。不過即便子主題也難免跨單位,所以這還是得看大家提問來看怎麼樣比較好。 在這張圖片中可以看到在多重主題模式中,其實也是可以非常井然有序的透過單一題目報告回應、追問、再回應、綜合交流這樣的模式完成。 拜會與提案有更多是在對公部門方面,巡迴座談則是與主題相關青年們討論的機制,是不是做成一種類於多元利害關係人論壇的模式,我想這就看主揪人的一些設計。目前的巡迴座談原則上多是一個整天的活動,其中上半天是參觀參訪,透過體驗與觀察讓大家玩中學,能對議題有些初步的印象,接下來透過下半天的討論來聚焦問題,而後與部會進行問答,在過去的經驗中大家發現座談時,先透過上半場分組子主題聚焦,更能讓後續與部會連線時的問答更精緻,但怎麼討論要怎麼設計可能還是看主揪人的安排,幕僚單位基本上都予以尊重。由此,在事先準備方面其實分成兩個部分,最重要的其實就是當天的主題到底是什麼,由此才知道在討論方面,到底要邀請哪些相關的人進來,又應該要在安排時讓其他委員看見什麼。這是主揪的部分,但其實巡迴座談每一個參與的人也很重要,透過體驗或觀察,初步建構議題印象後,下午的討論,青諮夥伴也可以協助聚焦。過往的經驗,此類座談很容易大家直覺地談論個人經驗,個人經驗並非只是抱怨或沒有意義,但要賦予意義就是要找到這些問題為什麼不是個案?他背後與哪些事情相關?這些就是後續與部會溝通時非常重要的切入點與關鍵。 左上圖就是我與 Buyung 一起主揪的原住民經濟與文化議題的參訪體驗,在那次的主題中我們以合作經濟,也就是俗稱的合作社作為切入點,在上半天的參訪中我們就參訪了不同類型的合作社,意在讓大家體驗到,合作社並非大家過往印象中的只有農合社、銀行或是員工消費合作社的概念,即便農合社,在現代社會要面臨的挑戰也已然不同。下面這張圖其實也證實了在一些活動的機制上有些調整的空間,我們分享的是過往的經驗,大家也能激盪在可行範圍內怎麼樣更貼切自己的主題。原先的巡迴座談多半都是一位主揪人與他的團隊同仁負責,但這場就是我和 Buyung 提出由我來協助 Buyung 做議題討論設計,所以實際運作其實還是有彈性空間的。右上的圖片其實就是在講述當我們不是主揪人而是參與者的時候可以怎麼做。如前述,當組內討論的時候,其實根據我們與部會協作的經驗,或是對議題的了解,去進行對於與會者敘述的深挖是重要的。以ORID聚焦討論,聽完主觀客觀陳述後,透過詢問與歸納,去將這些陳述提煉成概念化的問題,就是釐清個案與通案的重點。 我知道晚點會討論青年協作共創的部分,因此在這邊我先拋磚引玉。青年的協作共創其實我們可以簡單區分成三大類,第一,院青諮之間我們一起合作提案、巡迴、拜會等等;第二,就是在不同青諮組織之間的合作,但這個合作不一定是組織對組織,組織內的個體互相合作,有時也有一定效果;最後就是與其他青年的協作,當然,民間組織的串聯是其一,在這邊我則會提一下一些政府政策下的串聯。 前面有提到每年Q4都會有一個全國青諮交流會,如果屆時各位有時間,非常推薦各位參與,去年我跟 Rich 都有去這場交流會,在這次的交流會中,活動設計讓每一區的青諮提出他們在意的關鍵字,然後針對這些關鍵字提出問題以及設想不同角色可以做的事情,最後透過夢想市集,讓彼此串聯與認養,就在那個場合其實看見了不同青諮一起針對一個題目思考怎麼樣去合作;右上是青諮交流的部分,圖片中剛好我就像傳銷組織一樣誘騙夥伴們參與某個活動,但其實這種交流協作會議是比較輕鬆彈性的,方便大家了解彼此的近況,除了公事合作之外,也增加彼此串聯的機會。在青年協作方面,光是青年署自己的活動就有一些是大家可以思考怎麼互相連結的。以下面這張圖為例,這是青年署公參組每年都會舉辦的 Let's Talk活動,以審議民主、草根民主與開放政府的精神,在各地進行微型論壇討論公共議題,很有趣的是其實仔細看過這些相關討論,有些與我們過往提案、巡迴座談的內容或是國教署署長有約的內容都有關聯,而在這種活動中因為能聽見不一樣的聲音,可能也可以在後續提案或是巡迴座談方面有延續發展的可能;另一方面,比如國際組的young飛計畫的團隊們關心的議題也很多元,從長照、心理健康到循環永續、人權等等,而因為young飛很重要的一環是在國際連結這塊,所以有時也能幫助我們從國外案例中得到一些靈感。 簡要整理今日分享:第一,這些機制如何運用其實仍有彈性空間,歡迎參考我們的分享,但不需被侷限;第二,無論何種參與模式,設計議題設定,都建議大家可以透過查找資料、拜會或討論等方式,先釐清現況;第三,無論是協作會議或是巡迴座談的討論,建議透過概念化問題尋求共同點切入,有利於找到個案背後的系統因素;最後是一個提醒,姑且不談所謂的青年政策的定義,青年政策影響的人絕對不只青年,而即便我們聚焦在青年這塊,青年族群本身也理所當然地會有不同的聲音,提案與討論本來就不可能讓所有人滿意,但在過程中如何納入與考量多元聲音,針對公部門現有的青年參與機制中所獲得的意見,如何與青年諮詢組織,也就是我們產生串聯與合作,仍是需要大家一起努力與激盪的部分。謝謝大家。 ::: **Apple**: 也要跟大家補充說明一下,委員參與巡迴座談、敲敲門等活動是沒有出席費的,但會有交通補助,在正式的會前會、大會才提供出席費。另外參加部會的其他會議或活動,就依照部會本身的會議型態不同,提供車馬費或出席費的方式。(由部會決定) 大家對於剛剛的如果沒有問題的話,我想問大家針對巡迴座談,聽完有興趣辦一場的請舉手。(請見前方整理) ==定芳願意來幫忙整理部會參與==。 --- ## 青年協作平臺(Let's Talk) [簡報說明](https://drive.google.com/file/d/1umhh9Ds8p3UCxWr6X1_tCdEdWkodCmG8/view?usp=sharing) ### 背景說明 **陳雪玉署長**: 非常開心跟大家再次見面,之前在社創中心邀請前兩屆一起交流認識,今天再次進階版交流,了解前兩屆運作情形。 聽說剛剛大家見面之後都很熟悉,一些分區的座談、部會拜會都踴躍舉手參與,我覺得非常好,青年署也很關心青年朋友以熱情參與來投入相關公共政策議題。 過去的相關部分在去年把青年政策轉化成 Let's Talk 2.0,暑假進行了32場,之後還有兩次議題收斂,1/23辦了成果分享,成果非常豐碩。 各位青諮委員非常重要,各部會推薦在院裡面圈選出來,各位可以說是公部門相關政策議題,有參與跟熟悉度,後續希望透過運作方式說明、各部會相關重要會議,透過大家思維以及關心角度跟創意再提出議題。 這部分透過後續的相關部會參與,就大家關心的議題面向以及公共參與一些重點面向一起關注,希望有更好的創新思維模式去解決一些相關政策的問題。 各位擔負的責任相當重要。也很開心前兩屆25位有4位前兩屆的委員繼續續任,特別謝謝昱築、廣芝、仁鴻、定芳。 現在稍微介紹唐政委辦公室。簡德源簡參議,綽號貢丸、魏諮議、雅婷、筱婷。 也介紹青年署夥伴:王育群副署長,公參組張靜瑩組長、黃佳婷科長,這邊都知道,君蘋科長 Apple ,還有淑美。後續就來一起公私協力合作。 **Apple**: 再次感謝署長。接下來進入到 talk 的說明。 丸大講話都很精彩,我要用比較白話、青諮會的風格介紹他出來, Let's Talk 這個計畫甚至是它的改變、甚至今天要到這個地方報告,他就是那個"推坑者"。 請大家以掌聲歡迎貢丸,簡參議。 **貢丸**: 各位伙伴我就不客套了,年輕人在,我講話不要這麼客套。XD 這個案子今年2021年要走到第三年,前年剛開始跟公共參與提案的時候,上面長官有問過青年署業務,政委特別講到 Let's Talk 這個案子很特殊,希望能陪伴青年署讓它更好,當時我就被植入了這個晶片,後來我用超牆青年這個場合跟佳婷提案,當時大家都剉咧等。 當時都是實驗性質,提案時佳婷問說怎麼做,這是這個案子最原始。 背後概念是審議民主,青年在意議題透過審議討論方式做成一定共識,簡單來說是這樣,詳細的等下佳婷再來講。 第一年能夠做的是,因為是我臨時提案的嘛,能做的就是討論的結果怎麼辦,不能青年講爽,政府不出來面對嘛。第一年的核心就是青年投入的議題政府出來面對,討論結果怎麼看;2.0 開始有時間了,1.0 教育議題是很多青年問問題的落點,第二年具有方法跟策略,從議題決定就從年輕人開始決定。 希望大家不要覺得沉重,議題選擇是4000多個年輕人投票決定,有兩個議題,本來以為會中無殼蝸牛這樣的議題,後來結果像是教育與勞動議題,討論結果還是用審議民主,一開始就是由下而上,年輕人決定、召集討論,過程得到的共識用審議聚焦收攏,決定的議題其實兩個主軸,教育議題中的城鄉教育落差跟(勞動議題的)勞動條件,行政部門預設跟年輕人想的不一樣,討論的就有像是 UberEats 這樣新興產業的勞動議題,年輕人打工或當收入來源的時候,遇到問題誰來保障我?由年輕人自己決定議題就是討論跟年輕人切身有關,第二年的部分基本上都是透過審議民主決定的議題。 1/23交流會後,連政委會後都覺得今年討論狀況很聚焦,經過兩次發散與收攏,對焦後討論就非常深入。 以前年輕人提了些問題,還不知道政府做了什麼狀況,部會可能丟了兩萬字報告說有做,但兩萬字怎麼可能現場吸收完?事實上可能是不管什麼議題都是這兩萬字,這種對焦就會糾結在還不了解的現狀。透過自己決定、自己關心,經過發散收攏,在那天看到的狀況是,不是教育部拿出兩千字說明,會議就這樣結束了,因為大家都有充分溝通,年輕團隊就說第36頁哪一點去追問,這是舉例喔,就是能有深層討論,來的年輕朋友做過研究,覺得還不夠,就會提供更具體想法,對焦就更深入。 結束後政委就覺得超出原先預期,有些建議已經非常具體可以討論的政策。 今年3.0會更精彩。 我把為什麼會走到今天跟進步狀況先簡單說明,但這只是開頭,我胃緊完了,換你們開始緊了。 各位有個機會或特權是其他人沒有的,做一個政策決定時,可能要做很多研究,地方的問題處理是地方層級的,只有各位是可以面對院長跟政委去提的。Rich提的案子,部會變成必須要因應、有道理的提案,或是之前我看過偉翔提的是技職選手應該要在國慶被表揚,透過他才知道原來技職選手去參加比賽,後面要這麼多努力,透過青諮委員平臺讓他們被看到或促成改變。 大家在這邊並不是太閒,而是大家參與這個活動與機制,可以為這個社會做些什麼,各位有別人沒有的機會,做足研究可以改變。 Let's Talk 透過這樣的捲動到 1/23,至少有 6000 多人參與在裡面,這些年輕人們有提出很多具體的建議,部會帶回去後可以參考、不參考,接下來棒子可以交在各位手上,這麼多年輕人花時間下去討論的議題,各位有沒有心去把棒子接下來,他們做過的研究,如果你們也有興趣的就接下來,這個好像不錯,可以做些什麼事,跟部會協作或者跟院長提案,這是各位獨一無二的權力,所以我先安排這 part,6000多人努力的棒子交在各位手上,各位可以怎麼做,這大概是今天安排這埸 part 的背景。 青諮委員有沒有想要協助他們讓社會協助改變,等下佳婷跟淑玉就會針對今年 6000 多位青年討論的結果跟大家做報告,不是要大家吃下來,而是有興趣的才會走得長久,去研究去跟部會下去討論做不一樣的事情,認為有責任跟大家報告,不必然非接不可。不接的話,各位就要自己去面對。 為什麼開這個場跟這 part 就是看到這麼多年輕人參與,先前也看了polis 這個方法,比方今年能不能用,不同做法怎麼進行討論,討論出來要不要產生改變會透過管考,或是動手跟部會一起去改變我們覺得各位是有機會參加。 這先前看到跟大家做回饋,有興趣可以媒合大家認識,第三屆青諮委員也有新措施就是工作分組,今年工作小組如果大家認為有什麼想法可以先例案敲門外,跟部會協作,或是部會說有什麼議題想跟青諮委員協作,大家看要怎麼協作比較好。這些都是可以讓大家利用的,到了第三屆青諮,有什麼需要或想法可以隨時讓我們知道。 **佳婷**: 介紹過去talk執行成果,為什麼要辦一些,很有趣的活動。去年聽說有委員覺得壓力過大,所以今天盡量輕鬆一點的方式進行。這個計畫最要感謝的是兩位,一位是前文化部鄭麗君部長,自2004年國是會議開始就有培力審議式民主人才。 特別感謝唐鳳唐政委辦公室,這樣的計畫沒有高層級的長官支持跟推動,其他部會是不太會理我們的,真的非常感謝,廢話到此結束,進到下個階段。 簡報會盡量長話短說:會先從開放政府、Let's Talk 到底是什麼來介紹。要介紹開放政府要先從 2014年的 318 學運開始,那段時候前後有許多社會運動,包含洪仲丘事件、318、媒體的部分,這些都讓當時的透明開放成為社會主流價值,開始有開放政府推動。 開放政府是國際上的計畫,英、美、巴西等國家,在2011年成立,透過開放資料達到開放政府,擴展臺灣空間,展現民主價值。 相信大家已經非常清楚這幾項元素,臺灣的民主價值,在過去民主深化過程中,除了憲政體制跟經濟過程發展,每個人應該有更平衡機會追求自我實現,有這樣的概念形成來自M型化社會來臨,相對剝奪感行程,期待用體制的改善來追求個人的自由。 這樣的臺灣民主價值之前,回過頭來看,世界各國如何評斷臺灣民主跟自由。第一個從「自由之家」的報告,自由度的報告以國家區分,整個世界各國裡面,相對自由國家不是那麼多,臺灣很特別,連同日本跟韓國連成一個東亞地區非常重要區塊,這個是以趨勢從 2019-2020 年來看,指出世界各國自由度下滑多兩倍,原因可能是疫情以至於國家限制防堵疫情而限制個人居住,這樣趨勢下,自由度下滑比例較高,但從整個 14 年過程來看,這 14 年來也是研究呈現下滑趨勢。 除了自由度以外,從「經濟學人」公布的民主指數來看,臺灣在167中排名11,這是歷年最好成績,是「完全民主國家」,過去大概是「部分民主國家」,所以變成完全的民主國家。 最主要評比報告指出這樣的疫情過程當中讓大家仍能自由移動,包含討論過程跟對話和民眾參與度上也提高,所以這次評比歷屆是最好成績。 在整個過程當中,民主跟自由的程度相對影響比較高,影響到民主體制發展。Let's Talk 計畫結合兩項元素開放政府、審議民主。2004年辦了國是會議,後來是青年好政聯盟。不管換了名字叫什麼都是政府舉辦的大型公共論壇,包含議題選定、主辦機關都是政府機關在辦,所以我們也在思考,這樣的辦理形式是不是只是政府想辦。 所以在 2018 年的時候推出第一次 Let's Talk,我們只是很簡單來想說大家來聊大家想聊的議題就好了,2019 年的時候,像貢丸有提到的,希望說可以整個討論過程中融入開放政府的精神,當時也不知道這是什麼東西,其實在 2018 年推動的過程上第一次結合,但是那時不知道如何來做。那時候分成兩個,審議民主類跟非審議民主類,這樣的過程當中,也會接到很多青年詢問,為什麼我不是審議民主類,要經常解釋為什麼。 有 2019 年的經驗,所以在 2020 年真正用審議民主方式推動,鼓勵團隊來辦理 Let's talk。這年有件很重要的事情,國發會推動 OGP 行動計畫,榮幸因為唐政委辦公室推薦,我們變成 OGP 參與承諾事項之一,作為臺灣參加國際民主計畫之一。 剛提到這麼多審議民主,大概有幾項精神,為什麼希望 let's talk 用審議民主的方式討論?因為多元意見社會中這些精神可能是一種解方,讓大家願意聽別人說些什麼,因為網路上討論通常都是自己說自己的話很少有機會聽別人說什麼,讓大家知道不同價值立場的人。 這個是有青年參與的實驗計畫,讓青年有機會練習公民參與,並養成對公共事務的思辨。接著是在補足政府在公共政策的缺口跟提供青年觀點。 所以青年政策建言,希望以公私協力的方式落實定期追蹤的方式並定期公開。這樣青年才知道叫我來不是討論好玩是政府有聽到也願意去落實。 整個行動歷程包含幾個階段。青年關注議題調查,最後變成形成勞動、教育兩個議題,委託青年民主協會協助調查,錄取了34個執行團隊,舉辦議題交流說明會,讓青年跟部會針對議題形成議題地圖,了解政策。另外,在 talk 辦理階段,雖然很可惜,有2個團隊沒有執行到最後,但還是有 32 個團隊捲動 1632 個青年參與。 另外參考 108 年的執行經驗,在整個 talk 過程當中第一階段討論結束後希望青年意見更聚焦,增辦第二場 talk,分成幾個面向以比較深入的方式,讓青年與部會找相關利害關係人,最後由政委主持成果交流會的座談。針對比較重要的 46 項議題討論,有些比較聚焦的問題也就是在這 46 項議題裡面。 這些青年討論的內容很希望可以正式意見,經過議題蒐集、撰寫議題背景資料,一二階段議題討論,在政委以外也需要在座青諮委員協助他們把意見落實在部會裡。 **淑玉**: (前略,若有電子檔再補充) 在收斂後發現這兩個議題可以在幾個面向做討論,就很像焦點訪談有利害關係人到現場跟部會長官交流。 資料過程當中也讓大家看一下我們每場都會出這樣的報告(投影報告格式與畫面) 這是台經院跟青年團隊對接後確認青年主旨後,就分案給部會,不知道部會回應是否回應到青年問題,所以(紀錄與回應)會回到青年團隊手上,收了這32場的問題之後,怎麼讓問題更聚焦,台經院跟青年團隊聚焦後,把相同問題grouping 在一起,每個面向問題就更簡化,知道大家的問題就聚焦在什麼面向,值得參考的建議也都把它留下來了,最後收斂勞動議題六大面向,教育議題分成四個面向。接著,我們進入二階討論。 現在帶大家看一下現場青年又提出哪些問題,值不值得各位持續追蹤,就一個個來看。 (略) 其實大部分的政策都有在研擬,其實有很多資訊是推廣不足,是否能夠持續來做,是否可以讓青年跟政策可以相互對接。 ## 餐敘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