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九回 黃昏時刻
我的整理:
西元25年漢光武帝 劉秀 繼位,後來從第三代起皇帝早死,因此皇帝媽媽的家族來輔佐朝政,稱為外戚干政,等皇帝長大後又倚靠身旁宦官勢力與其對抗,兩者為 戚權、宦權,而靠讀書當官的士族,稱為士權,當時由 戚、宦、士三個權利把持朝政。後來桓帝即位鬥贏外戚勢力,宦官勢力控制朝政,開始販賣官職,惹士大夫不爽,上書抨擊宦官,因此被宦官造謠,皇帝不辯是非,抓了這些士族,殺了或終生不用,共計200餘人,稱為黨錮之禍,靈帝時再次聽信宦官讒言,殺了1000餘士族,士族勢力蕩然無存,剩下的都不是感直言的人,後來買官賣官更嚴重,那些買官的人缺的錢就從農民身上榨取,導致人民苦不堪言,最後農民紛紛群起反抗,史稱黃巾之亂。
Chatgpt潤飾:
西元25年,漢光武帝劉秀繼位,建立東漢。自第三代皇帝起,由於皇帝多早逝,政權往往由皇帝母親一方的家族掌控,史稱「外戚干政」。待皇帝長大後,為對抗外戚勢力,便倚重身邊的宦官,形成「戚權」與「宦權」的對立。而依靠讀書考試入仕的士族,也逐漸發展成另一股政治力量,稱為「士權」。當時朝政便由戚權、宦權與士權三方勢力所把持。
後來,桓帝即位後成功打壓外戚,宦官勢力因而掌握主導地位,並開始大肆販賣官職,引起士族強烈不滿。士大夫們紛紛上書彈劾宦官,卻反遭宦官誣陷。桓帝聽信讒言,未加審查,將這些士族拘捕、處死,或終身禁止任官,受害者達兩百餘人,史稱「黨錮之禍」。到了靈帝時,再次重演同樣情形,約一千名士族被殺,士族勢力幾乎瓦解,倖存者也不再敢直言進諫。
此後,朝廷賣官鬻爵之風愈演愈烈,買官者為了彌補花費,轉而向百姓橫徵暴斂,使得人民生活困苦。終於民怨沸騰,各地農民紛紛揭竿而起,爆發了史稱「黃巾之亂」的大規模農民起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