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Chapter 26: 半導體元件 ###### tags: `物理二` `筆記整理` `李威儀` ## 緒論 ### Work Function 一個金屬的 Work Function ($\phi$) 定義為光電子的最小束縛能。因此金屬受到光照射之後,光電子躍出的最大動能為 $$E_{max}=hf-\phi$$ 下圖的 $V_0$ 表示在不同金屬的光電流強度相同的前提下,為了抗衡光電流所需要施加的電壓。由圖中可知金屬銫的 Work Function 比金屬銅低。 > ![](https://i.imgur.com/qlD0SXk.png) ### Fermi Energy 一個金屬的 Fermi energy ($E_F$)是指非自由電子(也就是受原子核束縛的電子)所在的最高能階。一個金屬的 Fermi level 至 vacuum level(自由電子所在的量子位置)的差值,決定了這個金屬的 Work Function ### Contact Potential:以銅與銫放置在一起的情況為例 因為金屬銫的 Work Function 比金屬銅低,因此金屬銫的 Fermi level 比較接近 Vacuum Level ;或者另一種說法是,銫金屬因為電子比較多,最外層電子(座落在 Fermi Level 的電子)擁有比銅還要高的能量。 當金屬銫與銅放置在一起時,金屬銫的電子會傾向流動到金屬銅內部,也就是由高能流向低能來達成平衡。可以理解為銫金屬的電位比銅金屬低,因此電子由銫流向銅。最終形成金屬銫帶正電、金屬銅帶負電的情況。當達到電流平衡時,可以斷言此時金屬銫與銅擁有相同的 Fermi level 。 達成電流平衡後,因為銫金屬帶正電,銅金屬帶負電,可以理解為產生一個由銫指向銅電場。這個電位差的差值以符號表示為 $V_C$ ,稱為 Contact Potential 。 這個原理可以適用於金屬導體與半導體,但不是用絕緣體,因為絕緣體的電子無法自由移動。 ## Diode 二極體 一個二極體是將 N 型半導體和 P 型半導體連接在一起的材料。如下圖所示。 > ![](https://i.imgur.com/vbnoAak.png) ### 物理學解釋 N 型半導體是帶有較多電子的半導體, P 型半導體是帶有較多電洞的半導體。兩者連接後,電子由 N 流向 P ,導致 N 型半導體帶有正電荷,P 型半導體帶有負電荷。 * 於是形成一個由 N 指向 P 的電場。 * 達成電流平衡後,兩塊半導體擁有相同的 Fermi level 。 > ![](https://i.imgur.com/LZc07N7.png) > ![](https://i.imgur.com/jZBe3GD.png) 達成電流平衡後,定義 $V_C$ 為兩塊半導體之間的電位差。將一個電子由 P 搬運至 N 所需要的能量為 $E=|e|~V_C= E_{F_N} - E_{F_P}$ 。 * 如果定義 P 型半導體的的電位 $V_P=0$ ,則 $V_N=V_C$ 。 * 如果定義 N 型半導體的的電位 $V_N=0$ ,則 $V_P=-V_C$ 。 一個半導體的 $V_C$ 取決於: * 半導體材料中電洞和電子的密度(材料不純度)。通常知道這個大概就能知道 Fermi level 和 $V_C$ 了。 * 溫度。 在常見矽半導體中, $V_C$ 大約落在 $0.6$ 到 $0.9\mathrm V$ 。絕對不會大於 $1.1\mathrm V$ 因為,這是矽的 gap ($V_g$)。 ### 達成電流動態平衡後的電子流動解釋 電子流達成平衡後,從 P 型半導體流向 N 型半導體,和從 N 型半導體流向 P 型半導體的電流強度相等。 #### P 流向 N 電子從 P 流向 N 的數量,和電子在 P 型半導體的濃度有關係。令自由電子的在 P 型半導體內的濃度為 $N_e$ ,則有以下式子。其中 $N_C$ 是一個常數。 $$\begin{aligned}N_e&=N_c \exp \left(\frac{-(E_g-E_F)}{k_BT}\right) \\ \\ &= \dfrac 1 4 \left(\frac {2m^*_ek_BT}{\hbar^2\pi}\right) \exp \left(\frac{-(E_g-E_F)}{k_BT}\right) \end{aligned}$$ > ![](https://i.imgur.com/BjmwEzL.png) 定義 $I_{PN}$ 為從 P 流向 P 的電子流。因為 P 型半導體帶有負電而 N 型帶有正電,電子從 P 流向 N 是從高位能流向低位能,是比較容易的。總之可以確定 $I_{PN} \propto N_e$ ,因此 $$I_{PN}\propto \exp\left(\frac {-E_1}{k_BT}\right)$$ #### N 流向 P 之前說到電子在 N 型半導體內部是比較多的,因為 N 型半導體是帶有額外電子的半導體。但是因為 N 型半導體在電流平衡後帶有正電,因此電子相當於是從低位能往高位能跑,必須跨過一個能階障礙 $E_b = |e|V_c=E_g-E_F$ 才行。 定義在 N 型半導體中,電子能夠跨過能階障礙的機率為 $p$ ,則 $$p=\exp\left(\frac{-|e|V_c}{k_BT}\right)$$ 定義 $I_{NP}$ 為從 N 流往 P 的電子流強度,則 $$\begin{aligned}I_{NP}& \propto \exp\left(\frac{-(E_2+|e|V_c)}{k_BT}\right) \\ \\ &= \exp\left(\frac{-E_1}{k_BT}\right) \end{aligned}$$ #### 結論 總之得到 $I_{PN}=I_{NP}$ 。 * $I_{PN}$ 與 $V_c$ 無關。因此如果施加外加電場,不會有任何影響。 * $I_{NP}$ 與 $V_c$ 有關。因此如果施加外加電場,就可以增加 $I_{NP}$ ,造成淨電流。 ### 施加外加電場的情況 * 施加電子流予 N 型半導體,可以幫助 N 型半導體內的電子,更容易克服 $V_c$ 障礙,往 P 型半導體流動。因此可以實際上在半導體內造成電子流。 * 反之,會讓半導體內電子流減弱。但因為沒有施加外加電壓的情況下,半導體內的電子流動已經是淨平衡,電流本身就是(趨近)零。所以加上負電壓的結果,半導體內部電流還是(趨近)零。 ## Bipolar Junction Transistor, BJT 雙極電晶體 BJT 半導體可以作為電流增強裝置。這裡僅以 NPN 型 BJT 電晶體做解說。 ### NPN 和 PNP 一個 BJT 由三個半導體區塊組成,兩種主流的 BJT 是 NPN 型電晶體和 PNP 型電晶體。 * 一個 NPN 型電晶體由一個極薄的 P 型半導體夾在兩塊 N 型半導體之間組成。 * 一個 PNP 型電晶體由一個極薄的 N 型半導體夾在兩塊 P 型半導體之間組成。 這三塊半導體各有專有的名稱: * 夾在中間的極薄的半導體,稱為 Base 。這塊半導體只會加上一點點雜質,所以其額外造成的電洞或電子很少。 * 兩側的半導體之一,連接外加電壓負極者稱為 Emitter 。 * 兩側的半導體之一,連接外部電壓正極者稱為 Collector 。 這三塊半導體合稱 EBC ,各自可以接上一根導線。一般來說: * B 會接地。 * E 會接上外部電壓負極。 * C 會接上外部電壓正極。 ### NPN 型電晶體 一個 NPN 型半導體達成初步電子平衡後,兩側的 N 型半導體帶有正電荷,中間的 P 型半導體帶有負電荷。其電位如下圖,兩側 N 與 P 之間有電位差 $V_C$ 。 > ![](https://i.imgur.com/K6MiCGi.png) 當接上外部電壓後,電位形式如下圖。 * 因為 B 接地,常識定義其電位 $V_B=0$ 。 * E 接上負極後電位降低,剩下 $V_C-V_{EB}$ ,其中 $V_{EB}$ 為 EB 之間外加電場造成的電位差。 * C 接上正極後電位提高,變成 $V_C+V_{BC}$ ,其中 $V_{BC}$ 為 BC 之間外加電場造成的電位差。 > ![](https://i.imgur.com/QYZImHN.png) 定義電流變數如下: * $I_E$ 為半導體 E 促成的電流。 * $I_P$ 為半導體 P 促成的電流。因為 P 很薄而且雜質很少,可以視為 $I_P\approx 0$ 。 * $I_C$ 為半導體 C 促成的電流。 那麼流入 E 端流出的電子流 $I_{\text{in}}$ ,強度大致為 $I_{\text{in}}=I_E+I_P \approx I_E$ 。從 C 端流出的電子流 $I_{\text{out}}$,強度視來自 E 、穿過 P 、來到 C 的電子流強度而定。通常定義 $I_{\text{out}}=\alpha I_{\text{in}}$ ,而 $\alpha$ 表示流電子流強度和流入電子流強度的比率。 $\alpha$ 的值視下列情況而定。一般來說會將 $\alpha$ 控制在 $0.9$ 至 $0.998$ 之間。 * 電子自 E 進入 P 後,克服能量障礙進入 C 的比率。若電子不能克服能量障礙,會因為接地而流失。 * 電子自 E 進入 P 然後到 C 所需的時間。 $\alpha$ 的值與 B 和 E 之間的電位差 $V_{BE}$ 息息相關。 $V_{BE}$ 直接決定了 $I_{\text{in}}$ 的值,而 $I_{\text{in}}$ 和 $I_{\text{out}}$ 決定 $\alpha$ 。
×
Sign in
Email
Password
Forgot password
or
By clicking below, you agree to our
terms of service
.
Sign in via Facebook
Sign in via Twitter
Sign in via GitHub
Sign in via Dropbox
Sign in with Wallet
Wallet (
)
Connect another wallet
New to HackMD?
Sign u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