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ry   HackMD

Chapter 26: 半導體元件

tags: 物理二 筆記整理 李威儀

緒論

Work Function

一個金屬的 Work Function (

ϕ) 定義為光電子的最小束縛能。因此金屬受到光照射之後,光電子躍出的最大動能為
Emax=hfϕ

下圖的

V0 表示在不同金屬的光電流強度相同的前提下,為了抗衡光電流所需要施加的電壓。由圖中可知金屬銫的 Work Function 比金屬銅低。

Image Not Showing Possible Reasons
  • The image file may be corrupted
  • The server hosting the image is unavailable
  • The image path is incorrect
  • The image format is not supported
Learn More →

Fermi Energy

一個金屬的 Fermi energy (

EF)是指非自由電子(也就是受原子核束縛的電子)所在的最高能階。一個金屬的 Fermi level 至 vacuum level(自由電子所在的量子位置)的差值,決定了這個金屬的 Work Function

Contact Potential:以銅與銫放置在一起的情況為例

因為金屬銫的 Work Function 比金屬銅低,因此金屬銫的 Fermi level 比較接近 Vacuum Level ;或者另一種說法是,銫金屬因為電子比較多,最外層電子(座落在 Fermi Level 的電子)擁有比銅還要高的能量。

當金屬銫與銅放置在一起時,金屬銫的電子會傾向流動到金屬銅內部,也就是由高能流向低能來達成平衡。可以理解為銫金屬的電位比銅金屬低,因此電子由銫流向銅。最終形成金屬銫帶正電、金屬銅帶負電的情況。當達到電流平衡時,可以斷言此時金屬銫與銅擁有相同的 Fermi level 。

達成電流平衡後,因為銫金屬帶正電,銅金屬帶負電,可以理解為產生一個由銫指向銅電場。這個電位差的差值以符號表示為

VC ,稱為 Contact Potential 。

這個原理可以適用於金屬導體與半導體,但不是用絕緣體,因為絕緣體的電子無法自由移動。

Diode 二極體

一個二極體是將 N 型半導體和 P 型半導體連接在一起的材料。如下圖所示。

Image Not Showing Possible Reasons
  • The image file may be corrupted
  • The server hosting the image is unavailable
  • The image path is incorrect
  • The image format is not supported
Learn More →

物理學解釋

N 型半導體是帶有較多電子的半導體, P 型半導體是帶有較多電洞的半導體。兩者連接後,電子由 N 流向 P ,導致 N 型半導體帶有正電荷,P 型半導體帶有負電荷。

  • 於是形成一個由 N 指向 P 的電場。
  • 達成電流平衡後,兩塊半導體擁有相同的 Fermi level 。

Image Not Showing Possible Reasons
  • The image file may be corrupted
  • The server hosting the image is unavailable
  • The image path is incorrect
  • The image format is not supported
Learn More →

Image Not Showing Possible Reasons
  • The image file may be corrupted
  • The server hosting the image is unavailable
  • The image path is incorrect
  • The image format is not supported
Learn More →

達成電流平衡後,定義

VC 為兩塊半導體之間的電位差。將一個電子由 P 搬運至 N 所需要的能量為
E=|e| VC=EFNEFP

  • 如果定義 P 型半導體的的電位
    VP=0
    ,則
    VN=VC
  • 如果定義 N 型半導體的的電位
    VN=0
    ,則
    VP=VC

一個半導體的

VC 取決於:

  • 半導體材料中電洞和電子的密度(材料不純度)。通常知道這個大概就能知道 Fermi level 和
    VC
    了。
  • 溫度。

在常見矽半導體中,

VC 大約落在
0.6
0.9V
。絕對不會大於
1.1V
因為,這是矽的 gap (
Vg
)。

達成電流動態平衡後的電子流動解釋

電子流達成平衡後,從 P 型半導體流向 N 型半導體,和從 N 型半導體流向 P 型半導體的電流強度相等。

P 流向 N

電子從 P 流向 N 的數量,和電子在 P 型半導體的濃度有關係。令自由電子的在 P 型半導體內的濃度為

Ne ,則有以下式子。其中
NC
是一個常數。
Ne=Ncexp((EgEF)kBT)=14(2mekBT2π)exp((EgEF)kBT)

Image Not Showing Possible Reasons
  • The image file may be corrupted
  • The server hosting the image is unavailable
  • The image path is incorrect
  • The image format is not supported
Learn More →

定義

IPN 為從 P 流向 P 的電子流。因為 P 型半導體帶有負電而 N 型帶有正電,電子從 P 流向 N 是從高位能流向低位能,是比較容易的。總之可以確定
IPNNe
,因此
IPNexp(E1kBT)

N 流向 P

之前說到電子在 N 型半導體內部是比較多的,因為 N 型半導體是帶有額外電子的半導體。但是因為 N 型半導體在電流平衡後帶有正電,因此電子相當於是從低位能往高位能跑,必須跨過一個能階障礙

Eb=|e|Vc=EgEF 才行。

定義在 N 型半導體中,電子能夠跨過能階障礙的機率為

p ,則
p=exp(|e|VckBT)

定義

INP 為從 N 流往 P 的電子流強度,則
INPexp((E2+|e|Vc)kBT)=exp(E1kBT)

結論

總之得到

IPN=INP

  • IPN
    Vc
    無關。因此如果施加外加電場,不會有任何影響。
  • INP
    Vc
    有關。因此如果施加外加電場,就可以增加
    INP
    ,造成淨電流。

施加外加電場的情況

  • 施加電子流予 N 型半導體,可以幫助 N 型半導體內的電子,更容易克服
    Vc
    障礙,往 P 型半導體流動。因此可以實際上在半導體內造成電子流。
  • 反之,會讓半導體內電子流減弱。但因為沒有施加外加電壓的情況下,半導體內的電子流動已經是淨平衡,電流本身就是(趨近)零。所以加上負電壓的結果,半導體內部電流還是(趨近)零。

Bipolar Junction Transistor, BJT 雙極電晶體

BJT 半導體可以作為電流增強裝置。這裡僅以 NPN 型 BJT 電晶體做解說。

NPN 和 PNP

一個 BJT 由三個半導體區塊組成,兩種主流的 BJT 是 NPN 型電晶體和 PNP 型電晶體。

  • 一個 NPN 型電晶體由一個極薄的 P 型半導體夾在兩塊 N 型半導體之間組成。
  • 一個 PNP 型電晶體由一個極薄的 N 型半導體夾在兩塊 P 型半導體之間組成。

這三塊半導體各有專有的名稱:

  • 夾在中間的極薄的半導體,稱為 Base 。這塊半導體只會加上一點點雜質,所以其額外造成的電洞或電子很少。
  • 兩側的半導體之一,連接外加電壓負極者稱為 Emitter 。
  • 兩側的半導體之一,連接外部電壓正極者稱為 Collector 。

這三塊半導體合稱 EBC ,各自可以接上一根導線。一般來說:

  • B 會接地。
  • E 會接上外部電壓負極。
  • C 會接上外部電壓正極。

NPN 型電晶體

一個 NPN 型半導體達成初步電子平衡後,兩側的 N 型半導體帶有正電荷,中間的 P 型半導體帶有負電荷。其電位如下圖,兩側 N 與 P 之間有電位差

VC

Image Not Showing Possible Reasons
  • The image file may be corrupted
  • The server hosting the image is unavailable
  • The image path is incorrect
  • The image format is not supported
Learn More →

當接上外部電壓後,電位形式如下圖。

  • 因為 B 接地,常識定義其電位
    VB=0
  • E 接上負極後電位降低,剩下
    VCVEB
    ,其中
    VEB
    為 EB 之間外加電場造成的電位差。
  • C 接上正極後電位提高,變成
    VC+VBC
    ,其中
    VBC
    為 BC 之間外加電場造成的電位差。

Image Not Showing Possible Reasons
  • The image file may be corrupted
  • The server hosting the image is unavailable
  • The image path is incorrect
  • The image format is not supported
Learn More →

定義電流變數如下:

  • IE
    為半導體 E 促成的電流。
  • IP
    為半導體 P 促成的電流。因為 P 很薄而且雜質很少,可以視為
    IP0
  • IC
    為半導體 C 促成的電流。

那麼流入 E 端流出的電子流

Iin ,強度大致為
Iin=IE+IPIE
。從 C 端流出的電子流
Iout
,強度視來自 E 、穿過 P 、來到 C 的電子流強度而定。通常定義
Iout=αIin
,而
α
表示流電子流強度和流入電子流強度的比率。

α 的值視下列情況而定。一般來說會將
α
控制在
0.9
0.998
之間。

  • 電子自 E 進入 P 後,克服能量障礙進入 C 的比率。若電子不能克服能量障礙,會因為接地而流失。
  • 電子自 E 進入 P 然後到 C 所需的時間。

α 的值與 B 和 E 之間的電位差
VBE
息息相關。
VBE
直接決定了
Iin
的值,而
Iin
Iout
決定
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