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Chapter 18: 原子模型 ###### tags: `物理二` `筆記整理` `李威儀` ## 18-1 原子結構簡介 J.J. 湯木生發現電子,提出原子的西瓜模型。這是有名的陰極射線實驗。 ### 陰極射線實驗 在一個橢圓玻璃管內填入稀薄惰氣,可以觀察帶電粒子的移動軌跡,因為惰氣和帶電粒子撞擊發出的螢光可以肉眼觀察。 湯木生將金屬板作為陰極,加熱後,會發射出一種粒子束。這個電子束會正常情況下會直線移動,但受到電壓和磁場的影響造成路徑偏移,所以這個粒子束帶電,而且電量可以輕易被計算出來。如此,這個粒子的質量也可以被算出來。 湯木生發現這個粒子的質量遠比氫原子小,所以認為這是一種次原子粒子。湯木生提出西瓜模型。 ### 拉賽福推翻湯木生 拉賽福是湯木生的學生。 拉賽福透過有名的 $\alpha$ 粒子散射實驗得知,原子的正電荷集中原子中心,稱為原子核。因此出現了原子行星模型。 ## 18-2 波爾氫原子模型 原子行星模型違反古典物理。 * 電子繞原子核伴隨電場與磁場的改變,會放出電磁波而失去能量,然後墜入原子核。原子會崩壞。 * 電子會放出連續的電磁波。但現實上放出的電磁波是不連續的。 波爾氫原子模型不完全正確。 波爾氫原子模型不能算是真正的量子力學領域,有些觀念還是繼承自古典物理。真正的量子物理,要到德布洛伊。 ### 波爾的三個假設 以下是波爾的氫原子模型假設。三個假設都違反古典物理。波爾的假設是透過實驗反推湊出來的。 * 電子的角動量可以量子化 $L=mvr=n\hbar$ 。**重要!** * 角動量、質量、速度都是是指電子 * 半徑是指電子繞行原子核的軌道半徑 * $\hbar=\dfrac{h}{2\pi}$ * $n\in\mathbb N$ * 電子在某些軌道上不會放出電磁波,意思就是不會失去能量,所以電子可以一直旋轉,原子不會崩壞。軌道有能量高低之分。 * 電子只有在高能軌道降遷當低能軌道上,才會放出電磁波。 將下面三個公式合併。 * 國中教的電磁力 $F=\dfrac{kQq}{r^2}=\dfrac{Qq}{4\pi\varepsilon_0r^2}$ 。 * 後面那個比較冷門,是 $k=\frac{1}{4\pi\varepsilon_0}$ 的代數替換,但近代物理常用,這裡採用後者。 * 因為電子汗青原子核的電量一樣, $Qq$ 可以轉換為 $e^2$ 。 * 高中教的向心力 $F=\dfrac{mv^2}{r}$ 。 * 剛剛提到的波爾假設 $L=mvr=n\hbar$ 。 結合起來得到完美成果 $$r=n^2\frac{4\pi\hbar^2\varepsilon_0}{me^2}$$ 至此,原子的能階被定義出來了。可以發現電子的軌道半徑,和其量子數平方成正比。 * $r_1=1\times\dfrac{4\pi\hbar^2\varepsilon_0}{me^2}$ * $r_2=4\times\dfrac{4\pi\hbar^2\varepsilon_0}{me^2}$ * $r_3=9\times\dfrac{4\pi\hbar^2\varepsilon_0}{me^2}$ * 依此類推 通常把後面那陀用另一個代數替換來簡化書寫,定義 $r_0=\dfrac{4\pi\hbar^2\varepsilon_0}{me^2}$ 然後 $r_n=n^2r_0$ 。 波爾的角動量量子化非常關鍵,這造成電子的能量量子化。記得電子的能量就是位能和動能的總和。把位能和動能透過波爾的假設做代數替換: * 位能 $=\dfrac{-kQq}{r^2}=\dfrac{-Qq}{4\pi\varepsilon_0r^2}$ * 動能 $=\dfrac{1}{2}mv^2$ * 波爾的假設 $L=mvr=n\hbar$ 最終得到電子的總能量 $$E=\frac{-e^2}{8\pi\varepsilon_0r}$$ 要計算個能階的電子的能量,只要替換 $r_n=n^2r_o$ 。電子的總能量對於計算放出來的光子頻率非常重要。兩個電子總能量的差距,就是放出來的光子的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