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ags: `地質` # 台灣地質歷史 ## 古生代 ### 大南澳群 #### 分佈區域 出露於中央山脈以東協面,台東縱谷以西,北自蘇澳南方八公里,南至太麻里溪北岸。 #### 岩石類型 變質岩: * 黑色片岩 石英、絹雲母、綠泥石、鈉長石、石墨(呈黑色主因) 灰黑至深灰色,片理明顯。岩層中夾雜綠色片岩或大理岩層。 * 綠色片岩 綠泥石、綠簾石(呈綠色主因)、透閃石、石英、斜長石、方解石、少量黃鐵礦 深綠或灰綠色,具良好片理,常與黑色片岩、大理岩、變質燧石層互層。 * 矽質片岩 石英、白雲母組成。 * 大理岩 方解石變質而成,呈灰白色。發現紡錘蟲與珊瑚的化石。 * 片麻岩 由頁岩高度變質形成。 * 角閃岩 角閃石、斜長石、綠泥石、綠簾石、黝簾石、鐵礦。 玄武岩質或凝灰岩高度變質形成。 * 硬綠泥石岩 30%~70%硬綠泥石、石英、綠簾石、白雲母、金紅石、磁鐵礦、碳酸鹽礦物。 火成岩: * 偉晶花崗岩 與片岩、片麻岩相接。 #### 地質年代 * 大理岩中發現二疊紀的紡錘蟲與珊瑚化石 * 由花崗片麻岩、角閃岩、大理岩以定年方式推得地質年代約為80~260Ma * 地質年代約為二疊紀至白堊紀,三疊紀地層缺少。 ### 太魯閣運動 晚二疊紀(260~200Ma),華夏板塊東緣(台灣)為穩定板塊邊緣,廣泛堆積石灰岩。 早侏羅紀(200~145Ma)古太平洋板塊隱沒至華夏板塊下,形成早燕山期火山弧(花崗岩,金門、華南沿海山脈)。 二疊紀石灰岩變質為九曲大理岩,地層之上不整合堆積華夏板塊沈積物與火山碎屑沈積物。 ## 中生代 ### 中央山脈 南澳、中橫、南橫、花蓮、玉山地區 ### 台灣海峽海底基盤 澎湖海域、台灣海峽台南盆地、北港高區、八卦山 台灣海峽區域中生代地層均為非海相沈積物,此時台灣仍與大陸相連,後經板塊運動產生火山活動、斷塊運動、變質作用、海近海退而至現今位置。 ### 南澳運動 古太平洋板塊潮汐隱沒至華夏板塊下,形成長達數千公里的燕山期火山帶,從華南地區延伸至日俄地區。 晚白堊紀(90~86Ma)火山弧東移至大陸邊緣,形成大南澳雜岩帶中的花崗岩,同時轉為弧後擴張環境。 大南澳片岩帶處在弧溝環境,增積岩體產生綠片岩相變質作用(74Ma)。 ## 新生代 ### 古近紀 ### 地質演變歷史 始新世~中新世開始海侵,沈積物堆積於中央山脈第三紀岩層中的台灣地槽。 沈積盆地範圍隨時間擴大至台灣西部,西側為濱海或淺海環境。 海岸線逐漸西移,形成麓山區、五指山層。 東南方陸棚海水加深,泥質堆積物增加,形成中央山脈泥質岩層。 海底火山於盆地的多處爆發,供應火成岩。 (可能為侵入大南澳片岩基盤的輝綠岩岩脈) 中央山脈而後受板塊碰撞與蓬萊運動引起變質作用。 **沈積環境與地體演化** 交錯層:指出沈積時的水流方向從西向東。 沈積環境:濱海三角洲、淺海相 沈積物來源:台灣島西北方,中國 沈積地形:半地塹斷陷裂谷——雪山槽,形成現今中央山脈與雪山的沈積層。 中新世海水覆蓋地槽,使始新統上部至漸新統底部間地層部分缺失。 #### 中央山脈地區-輕度變質岩 * 雪山山脈北段-輕度變質泥岩、砂岩 * 雪山中南部-泥岩、石英岩質砂岩、板岩、千枚岩、變質砂岩 * 脊粱山脈南段-半板岩、板岩、千枚岩、變質砂岩、變質石灰岩 #### 西部地區-未變質沈積岩 * 西北部地區-五指山層 分佈:金山斷層以東,屈尺斷層以西。 岩性:多屬細粒砂岩、砂質頁岩、暗灰色泥岩及頁岩,西北部具有白砂岩層 含多層密集之海綠石與菱鐵礦共生之粉砂岩,代表淺水相沈積環境。 * 嘉南平原地下地層 具始新統與部分漸新統之砂頁岩沈積。 始新統上部至漸新統中部地層缺失,有一普遍不整合面。 #### 台灣海峽海底下地層-沈積岩與火山岩 * 雲彰古陸 位於北港高區之西北邊,由火成岩構成,阻隔台西盆地與台南盆地地脊。 多為酸性火山岩,供應五指山層與木山層沉積物。 * 台灣海峽 **白堊紀晚期**地殼運動形成雛形,產生一系列雁行且走向為東北-西南的正斷層。 海底基盤切割為長條狀地塊,形成地壘與地塹交間地形。 **古新世**盆地積水成湖,具有湖相或陸相沈積。地壘受風化侵蝕。 **始新世**為海進環境,具海相堆積。 **漸新世**受造山運動影響,台灣海峽成為陸地,受侵蝕而形成不整合面。 ### 穩定大陸邊緣與裂解拉張作用 新生代古太平洋板塊隱沒作用停止,轉變為穩定大陸邊緣,歐亞板塊東緣開始裂解與拉張作用。 產生一系列北東走向正斷層,形成半地塹盆地與地壘。 晚漸新世岩石圈拉張減薄與軟流圈上湧對流,正斷層活動減緩。陸棚區域沉陷。 ### 新近紀 地理分佈 * 西部麓山帶 新第三紀地層與古第三紀地層以屈尺斷層、荖濃溪斷層為界 * 中央山脈西翼 輕度變質岩,以硬泥岩、板岩為主。 * 東部海岸山脈 為火山弧前盆地堆積,此時已受板塊與呂宋火山脈影響。 * 恆春半島 以砂頁岩為主,含有濁流層。 岩質概況: 以碎屑沈積岩為主,脊梁山脈西側有少數輕度變質岩。 沈積環境: 沈積盆地西淺東深,西側濱線位處今台灣海峽中線,東側界線為脊梁山脈西坡。 ### 中新世 沈積環境: 西側,位於大陸前緣斜坡的穩定盆地或陸棚,接受大陸提供的碎屑沈積物以淺海、濱海相碎屑為主。 構造活動性小,火山活動性弱。 東側,菲律賓島弧之弧前盆地,構造活動量大,火山作用強烈。 接受火山性濁流岩型碎屑。 #### 沈積循環 北部至西北部於中新統的地層序列中出現的海陸交替岩相組合。 由下而上分別為: 1. 木山沈積循環 海退時期,沈積白色沙岩、灰色泥質岩。夾有數層煤層。 往東南方漸深,生物減少,煤層逐漸變薄,頁岩逐漸增厚。 海進時期,形成砂頁岩互層,此時火山活動密集,沈積凝灰岩與玄武岩流。 > 唭哩岸石! 2. 石底沈積循環 海退時期的濱海環境,地勢低平,潮汐帶沈積粉砂岩與頁岩組成之紋層。 具交錯層理、波痕、泥片礫岩等沈積構造。 海進時期引進淺海至半深海沈積物,以鈣質沙岩或深灰色泥質岩為主。 3. 南莊沈積循環 海退時期出現海濱沼澤堆積,北部含多層厚層紗岩,中南部多為海相泥質沈積物,沈積物由西北向東南輸送。 每一循環包含海退和海進一次,海退時產生有利的造煤環境。海進時產生海相化石群。 ### 海岸山脈與呂宋島弧 中新世(15Ma),南中國海板塊隱沒至菲律賓海板塊之下,形成海岸山脈與呂宋島弧。 大陸邊緣地殼隱沒,產生低度變質,為現今盧山板岩帶與玉里片岩帶。 弧前盆地堆積海岸山脈沈積物,形成花東縱谷。 #### 結論 中新世岩層構成台灣沈積岩層主體。 西側沈積物輸送方向仍為西北向東南。 中央山脈東側地槽開始張裂並沈積,來源多為火山活動產生的碎屑、風化在沈積之碎屑沈積物、古台灣島泥沙,形成海岸山脈沈積岩層。 ### 蓬萊運動(6Ma) 菲律賓海板塊撞擊,台灣島隆起成型,改變沈積環境。 晚中新世(6Ma):形成北部山脈與前陸盆地 早上新世(4~3Ma):形成中部山脈 晚上新世~早更新世(2Ma):形成南部山脈 更新世(1Ma):恆春半島隆起 ### 更新世 第三紀基盤岩石出露,形成古台灣島。 沈積物來源: 1. 古台灣島沖刷之泥沙 2. 西北方台灣海峽或大陸邊緣之沈積物 地層年代越晚,顆粒越粗,淘選度越不良。 代表古中央山脈高度增加,使侵蝕、搬運作用越劇烈。 墾丁、東部地層沈積環境不同,為板塊交界帶上的混同層。 古、新第三紀地層間出現顯著斷層運動。 西部地區發生多條走向北北東之逆衝斷層,上部地層遭侵蝕,出露底部地層。 ### 台灣地殼變動過程 ![台灣地殼變動](https://i.imgur.com/fs5jJnE.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