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性主義讀書會
STS
JudyWajcman
Location: NPO聚落
Date: Aug 22, 2020 2:30 PM
Agenda
Participants: (歡迎留下您的名字/呢稱)
Contact: 讀書會相關問題諮詢 info@flameflame.org
導讀人: MissBee
本期書目 -
延伸閱讀:
概論
STS代表科學、技術與社會 (Science, Technology and Society)還是科學與技術研究 (Science and Technology?)
對於主流的STS研究者來說,兩者沒有不同,因為他們相信科學和技術是一種社會活動,因此,兩者相同。
研究主題和對象:廣義的界定是一跨領域學門,STS是研究科學、技術和社會之間的關係與互動 ; 相關主題:科學史、技術史、科學哲學、科學社會學、科學知識社會學。
STS發展脈絡:
﹣ 行動派起源於反戰與基進科學運動(Radical Science Movement)
﹣ 1970 英美社會主義科學運動雜誌Science for People的LOGO認為科學必須同時受到科學界和大眾的檢視,才能改變、改善、產生對社會有用的好科學。
﹣ “資金來自藥廠、石化業、軍火業”:科學左派結合冷戰時期的反戰反核武運動,質疑科學被資本家財團、國家軍事主義濫用,科技成為一種統治方式。
﹣ [科學中的性別歧視]關注環境保護與女性主義議題。
學院派:起源於科學知識社會學(Sociology of Scientific Knowledge, SSK)
﹣ 80s 法國巴黎學派:八十年代中期,由法國巴黎學派所引領的研究觀點,則將觸角從宏觀的社會學檢驗轉移到探討科學進行的細部環節。之後更將研究主題延伸至技術的相關議題上,並連結了更為廣泛的學術陣營。
﹣ 技術轉向
80年代中期是STS發展“技術轉向”的一個決定性時刻:
-1985年Donald MacKnezie和Judy Wajcman合編的《科技與性別形塑》(Social Shaping of Technology)
-1987年Bijker、Hughes和Pinch的《技術系統的社會建構》(The social Construction of Technological Systems)
﹣ 內部反思:80﹣90年代開始反思STS社會運動是否改變?成為學術象牙塔中的STS研究。
台灣的STS
傅大為《STS的緣起與多重建構:橫看近代科學的一種編織與打造》(2019)
﹣討論孔恩與英國“科學知識社會學”早年歷史建構的書。在科學研究的領域中,一般會將1962年,孔恩(Thomas Kuhn)在《科學革命的結構》(The Structure of Scientific Revolutions)一書中對於科學知識之社會基礎的描述觀點,視為是STS之濫觴。
﹣ 翻案:推翻STS/SSK是從孔恩開始的主流說法。
﹣ 提問:既然STS/SSK的緣起與孔恩關係很小,為什麼那麼多人認為STS/SSK的興起是源自孔恩的《結構》?為什麼孔恩的《結構》會是許多人文社會學者,甚至STS人理解與回顧STS的重要資源?
﹣ SSK的三條建構路徑:哲學、社會人類學、科學史三個方向的多重建構>SSK「沒有什麼獨一性的起源,只有緣起及其後續的建構」。
女性主義的STS
﹣指出STS的性別盲,破解科學&技術的男性中心主義
-從知識論上重新定義甚麼算是科學?什麼算是科技?
-探索科學、技術與性別如何相互形塑。
作者背景
- 1986 The Science Question in Feminism.
-「科學中的女人問題」->「女性主義的科學問題」
-第一本對西方女權主義科學評論全面而批判性的調查,並考察了自現代科學誕生以來一直存在的對男性中心主義的質疑。
-女性主義知識論的三大傳統:實證論、立場論/立足點論、後現代主義。
第一部分:六個美國女性主義科學研究的焦點議題
前半篇:追溯“哺乳動物”這一概念出現前的六種概念,突顯這一概念出現的特殊性
* 文化考量:女人更接近自然與動物
* 文化與政治考量:林奈命名的年代,因為當時衛生環境和教育資源,政府宣傳中產階級的「親餵/反奶媽運動」,回歸「自然」的哺乳行為。
* 這篇文章顯示了認識論中很男性中心的傾向。
Harding指出六大焦點反映出的三大問題
第二部分:
(1)比較民族科學運動(comparative ethnoscience movement)
(2)全球史觀中的科學與技術
(3)對第三世界國家“發展”的批評
第三部分:後殖民科技研究的三個挑戰
Ch1 女性主義科學與技術研究批評 Feminist Critique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女性主義科技批評所需要的條件和技術
第一部分 回顧女性主義對科學的批評
基於女性價值的科學?
1.自由女性主義&女性主義經驗論
2.基進女性主義/文化女性主義/生態女性主義
3.女性主義立場論/立足點論
4.後現代女性主義
女性主義需轉向科學知識內容和科學實踐的研究批評
第二部分 建立女性主義對科技的批評
基本概念:從科學到科技
科技如何影響女人
我們為什麼需要(不同於女性主義科學的)女性主義科技分析?
科學與科技
科技的三層意義
論述回顧:關係性別與科技的研究方法:
1.找回歷史上對科技發展有貢獻的女性&女性對科技發展的貢獻
3.科技的歷史與階級分析:科技與分工
基進科學運動:科技的階級分析=》馬克思主義的勞動過程分析(LPA,Labor process analysis)
基本觀點:資本家與工人的關係是資本主義社會中影響生產技術的主要因素,科技是資本家為了控制、掌握生產的工具(和科學一樣,科技被視為是資本主義社會關係的產物)
優點:勞動過程分析取徑挑戰了科技決定論(technological determinism),為更細緻的性別關係與科技分析鋪路
缺點:勞動過程分析本身是性別盲
- 社會主義女性主義:
- 認為女性被排除在科技之外是資本主義下性別分工以及男性統治技術性行業的結果
- 在機器取代(男性勞工)人力/工匠時,男性要如何確保自己仍保有支配技術的優勢?
- Cockburn 1985 “印刷廠植字工人的案例”
- 工業化過程中的性別分工階層:男性掌握技術,排除女性(女性只能分配到低技能、低薪資的工作)=》維持科技的父權結構(資本家、發明家&工匠、師傅)
- 女人不能創新嗎?創新靈感非憑空而降,必須基於既有的技術經驗。女人被剝奪了創新所需的資源。
Wajcman的立場:
Ch6 Technology as Masculine Culture:檢視建構“男性”與“機器”的關係(同時排除女性)的意識形態與文化過程
男人與機器
電腦計算的兄弟會:男性對控制的執著
作者批評:性與暴力的隱喻充斥在許多高科技產業,但這類研究卻只反映了個人的性心理焦慮,需要去分析更廣大的社會脈絡(支持這種陽剛氣質與同意這類科技計畫的社會過程)
陽剛/男性氣概的型態
比較:藍領工人 vs 電腦駭客
陽剛/科技有等差
陽剛意識型態又是相當有彈性的
反思戰鬥、英雄與陽剛
將科技視為一種文化,讓我們可以看到科技是如何作為陽剛氣質的表現,而男性又是如何透過與機器的關係看待他們自身。
女人與機器的關係:認知差異與文化差異?
問題討論:
Q1: 一般期待隨著微電子學的發展,重工作的重要性會逐漸降低,而關係科技的性別刻板印象會也式微,例如電腦就曾被期待能改變科技的性別差異。然而,現今發展狀況,電腦仍是由男性支配電腦,作者提出了怎樣的解釋?你覺得現今台灣的(電腦性別化)環境有符合作者描述的狀況嗎?
Q2:許多西方女性主義者(例如Turkle)主張以認知差異說:技術上的表現不同是兩性之間的根本之能差異(男性善於抽象的使用電腦vs.女性傾向應用電腦來處理具體的事物),此差異本身沒有優劣之分,問題出在賦予它們高低的文化建構。請問Wajcman同意上述知能差異的觀點嗎?同意或不同意的原因為何?
像電腦這樣一種新科技是如何嵌入(fit into)既存的陽剛文化系統?
1.學校中的性別差異對待
2.家庭中玩具的性別化
是認知差異嗎?作者反對Hard male mastery vs. Soft female mastery的認知差異論述:
1.證據存疑。其他學者的研究指出女孩可以hard masters電腦運算
2.更根本的原因是,認知是無法脫離其社會環境來揭露出純粹的邏輯思考的。
3.就算有這種認知風格不同的現象,也應該被視為權力上性別不平等的結果。
“案例”最早一批電腦程式設計員是女生,因為當時程式設計被視為無聊的、地位低的文書工作,所以指派給女性
結論:
﹣ 文本三
什麼才可以算是科技?如何逆轉對科技的大小眼?
性別與科技的討論:
1.科技與性別互相形塑的關係:
2.科技對性別關係的影響:使用者的性別跟科技的關係為何?
本文家用科技的翻案文章
﹣ 文本4
本文重要性:代表STS研究以“公眾參與科技”的角度取代過去“專家知識”以上對下的“擴散模式”/"欠缺模式",反思將專家與常民二分的預設與限制。
本文焦點:知識和專業的政治(politics of knowledge and expertise)
研究問題(p.231):草根社運如何產生一群社運/專家?什麼情況使常民得以挑戰專門知識的高低之別,並能實質參與科學知識生產的過程,或甚至轉變這個過程?他們怎麼獲得這些特權領域的入門許可?
作者論點:
民眾/社運人士取得可信度的四大策略
取得入門許可:自我知識充權,取得文化能力
建立正當性:對外自我定位為愛滋感染社群,集體發聲
成為守門人:方法學/知識論+道德/政治立場(如堅持女性&有色人種加入臨床實驗)
利用科學建構的裂縫,形成策略同盟(與生物統計學家結盟)
影響評估1:常民介入科技政策的利弊得失(社運介入如何影響科技?)
社運人士確實改善了某些愛滋療法的臨床科學方法/重構了生物醫學知識的生產方式,打破一般認為科學進入門檻高,需要被保護免於外力壓力,以防知識遭扭曲。
促進其他公民醫療行動與團體產生:乳癌運動
影響評估 2: 社運人士的專業化或自然科學化,對此社會運動/組織產生了什麼衝擊?(科技民主化如何影響社運?)
社運內部複製專家/常民的分野,在原來的層級中浮出了新的專業知識階層,疊加在其他社會不平等的面向上(性別、種族、階級等)
社運人士的專業化或自然科話有時轉向保守(權力的誘惑)->許多組織因此緊張對立,分崩離析
科技民主化:公民參與科技是雙向改造
問題一:
問題二
問題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