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ry   HackMD

西洋歌劇史

第一章:歌劇要素

歌劇

  • 序曲、間奏曲、獨唱、重唱、合唱
  • 伴奏:管絃樂

序曲

  • 歌劇起幕前
  • 純管絃樂團演出(器樂曲)
  • 功能:
    • 引起(觀眾)注意
    • 營造氣氛
  • 交響曲前身

聲樂

獨唱

  1. 宣敘調(recitativo,或稱朗誦調):

    • 將對話或獨白以近乎歌唱的方式述說
    • 功能:推動劇情
       
    1. recitativo secco(乾宣敘調)
      • 只由大鍵琴伴奏
    2. recitativo accompagnato(有助奏的宣敘調)
      • 較有戲劇性的獨白或對話
      • 由管絃樂團伴奏
  2. 詠歎調(aria,或稱抒情調)

    • 富於優美、充滿情感的歌曲
    • 歌劇中最迷人的音樂
    • 功能:抒發感情

重唱

  • 兩個以上的聲部相互應唱
  • 一聲部一人

合唱

  • 多聲部
  • 一聲部多人
  • 比擬古希臘戲劇中的歌隊,功能:
    • 旁白、批評、推動劇情

美聲唱法(bel canto)

  1. 一種聲音的技巧
    • 義大利傳統歌唱法
  2. 聲樂的寫作形式
    • 花腔女高音
    • 裝飾音
  3. 以這種表演形式為主流的時期
    • 18世紀末~19世紀初 義大利
    • 美聲歌劇

歌劇結構

  • 號碼歌劇
    • 各自有完整形式的樂曲組成
    • 作曲家將其編號

歌劇類型

  1. 莊歌劇(Opera seria)、大歌劇(Grand opera)
    • 嚴肅的題材、莊重的音樂、悲劇的劇情
    • Ex. 威爾第的「茶花女」、普契尼的「蝴蝶夫人」
  2. 喜歌劇(Opera buffa)
    • 詼諧的喜劇
    • Ex. 莫札特的「費加洛婚禮」
  3. 輕歌劇(Operetta)
    • 劇情輕鬆愉快、音樂通俗
    • Ex. 奧芬巴哈的「天堂與地獄」、約翰史特勞斯的「蝙蝠」

歌劇的角色分配、聲音類型

  • 男聲/女聲
  • 高/中/低 音域

高音

  • 花腔(華彩)高音(coloratura soprano)
    • 極高的高音、飛快的急唱、抖音與輕巧的裝飾音
  • 戲劇女高音(dramatic soprano)、戲劇/英雄男高音(dramatic tenor)
    • 聲音厚重
    • 傳達戲劇性的濃密情感(或英雄式雄壯的氣勢)
  • 抒情女高音(lyric soprano)、抒情男高音(lyric tenor)
    • 聲音細緻、圓潤
    • 適合甜美,如歌似的旋律、優美抒情的曲調

特殊高音

  • 閹唱歌手(castrati)
    • 18世紀歌劇界
    • 現今由女扮男裝的女生,或假聲男高音(counter-tenor)取代

低音

  • 莊嚴男低音(basso profundo)
    • 極低音域
  • 詼諧男低音(basso buffo)
    • 專演滑稽角色

第二章:西洋歌劇史概論

17世紀的歌劇

歌劇的誕生

  • 時間:1600年左右
  • 地點:佛羅倫斯
  • 團體:Camerata (同好會)
    • 喜好古希臘悲劇的同好者
  • 源起:Camerata 試圖上演古希臘悲劇般的演出形式,而導致歌劇的誕生。

  • 第一部歌劇:《達芙妮》(Daphne,1597上演)
    • 作曲家:培利+詩人:李奴奇尼
    • 取材自希臘神話
    • 樂譜並未流傳後世
  • 現存最古的歌劇:培利(Peri):《幽麗笛斯》(Euridice)
    • 1600上演成功
    • 同類型的作品相繼產生

歌劇的發展

  • 轉移到威尼斯
  • 代表作曲家:歌劇之父-蒙台威爾第(Monteverdi, 1567-1643)
    • 代表作:《奧菲歐》(1607年上演)
      • 音樂形式更加豐富
      • 強化戲劇效果

18世紀的歌劇

歌劇形式的完成

  • 轉移到拿坡里
  • 以詠嘆調(aria)為中心
  • 重視獨唱
  • 代表作曲家:
    • 史卡拉第(Allessandro Scarlatti ,1659-1725)
    • 韓德爾(G. F. Händel,1685-1759)
  • 完成現代歌劇形式要素:
    • 序曲(overture)
    • 詠嘆調(aria)
    • 宣敘調(recitativo)
    • 莊歌劇(opera seria)
    • 喜歌劇(opera buffa)

喜歌劇(opera buffa)

  • 時間:17世紀末興起
  • 原因:厭煩莊歌劇(opera seria)
  • 原為莊歌劇的幕間劇(Intermezzo)
  • 代表作:培高雷西(G. B. Pergolesi,1710-1736)《妻子女傭》(La serva Padrona)

葛路克的歌劇改革

  • 原因:莊歌劇形式內容僵化
    • 只注重歌手技巧表現
    • 不注重戲劇深度
  • 改革內容:
    • 音樂應順應戲劇效果
    • 抑制歌手專橫的虛榮心
    • 排除和戲劇與台詞無關的音樂裝飾
    • 使序曲和戲劇性格有密切關聯
  • 最早代表:葛路克(C. W. Gluck,1714-1787)《奧菲歐與幽麗笛斯》(Orfeo ed Euridice,1762)
  • 深化:莫札特

莫札特的歌劇

  • 莫札特(Wolfgang Amadeus Mozart, 1756-1791)
    • 將音樂與戲劇做完美的結合
    • 透過音樂刻劃人物性格
  • 歌劇形式
    • 義式莊歌劇(opera seria)
    • 義式喜歌劇(opera buffa)
    • 德國歌唱劇(Singspiel)

19世紀的歌劇

德國

19世紀前半

  • 德國浪漫歌劇
    • 歌德(J.W.Goethe)等德國詩人
      • 建立德國國民歌劇
  • 代表作:韋伯(C.M.Weber)《魔彈射手》(Der Freischütz)(1821首演)
    • 以德國為舞台
    • 由德國人登場
    • 主要背景:德國森林
    • 音樂具有民俗性格

19世紀後半

  • 代表作曲家:華格納(Richard Wagner,1813-1883)
  • 理念:
    • 藝術是整個人類精神的表露
    • 整合所有的藝術
    • 「整體性藝術作品」(Gesamtkunstwerk)/「樂劇」(Musikdrama)
  • 華格納樂劇:(Ex.《尼貝龍根的指環》)
    • 偋棄傳統號碼歌劇的形式
    • 偋棄傳統aria和recitativo的區分
    • 以一貫的戲劇結構為中心
    • 製造無線旋律形式(unendliche Melodie)
      • 不讓音樂中斷

法國

19世紀前半

  • 從莊歌劇的形式發展成為「大歌劇」(grand opera)
  • 代表作曲家:麥爾白爾(Giacomo Meyerbeer, 1791-1864)
  • 特色:
    • 取用歷史事件為題材
    • 壯麗雄偉的場面,強烈的戲劇效果
    • 把合唱做戲劇式的運用
    • 加入豐富的芭蕾舞

19世紀後半

  • 「大歌劇」衰微
  • 抒情歌劇興起
  • 代表作曲家:古諾(C.Gounod, 1818-1893)
  • 特色:洋溢甜蜜迷人的旋律
    • 但較缺乏新鮮感和活力
  • 改正:比才(George Bizet,1838-1875)的歌劇「卡門」(Carmen)
    • 特色:
      • 率直、清新大膽的音樂、充滿官能味
      • 在以華格納大規模樂劇稱霸的時代,以拉丁式簡潔的形式,獨樹一格。

義大利

19世紀前半

  • 美聲歌劇代表作曲家:
    • 羅西尼(Rossini, 1792-1868):《塞爾維亞的理髮師》
    • 唐尼采第(Donizetti, 1797-1848):《愛情靈藥》
    • 貝利尼(Bellini, 1801-1835):《諾瑪》

19世紀後半

  • 集義大利歌劇大成者:威爾第(Giuseppe Verdi, 1813-1901)
  • 特色:站在以歌曲旋律為主流的義大利傳統上,藉由單純音符所構成的旋律,製造出巨大戲劇性格,但很自然流洩的音樂。
  • 代表作:
    • 《茶花女》
    • 《弄臣》
    • 《遊唱詩人》
    • 《阿伊達》
寫實主義
  • 取材於日常小人物所發生的悲劇,有世紀末的震撼。
  • 代表性作品:
    • 馬斯康尼(Mascagni,1863-1945):《鄉村騎士》
    • 雷翁卡發羅(Leoncavallo,1857-1919):《丑角》
  • 普契尼(Puccini)的歌劇:
    - 代表作
    - 《托斯卡》
    - 《蝴蝶夫人》
    - 《杜蘭朵公主》
    - 特色:
    - 寫實,但抒情色彩更濃
    - 無比豐富的旋律+近代和聲感,寫下效果極佳的作品

國民樂派歌劇

  • 背景:19世紀俄國及東歐各國民族意識抬頭
  • 特色:在歌劇中濃烈的流露出民族特色
  • 代表性作品:
    • 穆索斯基(Mussorsky):《波里斯.郭德諾夫 》(Boris Godunov)
    • 柴可夫斯基(Tschaikovsky):《尤金.奧內金》(Eugene Onegin)
    • 史麥塔那(Smetana):《被出賣的新娘》(The Bartered Bride)

20世紀的歌劇

近代歌劇

  • 李察.史特勞斯(Richard Strauss)的歌劇
    • 特色:
      • 使管弦樂和人聲發揮最大限度的表現
      • 熟練的運用近代、後期浪漫派的所有技巧,寫出華麗、有強烈魅力的歌劇
    • 代表性作品:《Elektra》、《莎樂美》(Salome)
  • 德布西(Claude Debussy):《培利亞與梅莉桑》(Pelleas et Melisande)
    • 特色:
      • 把象徵主義劇作家梅特林克(Maeterlinck)的原作,幾乎絲毫未改的當作歌劇的腳本
      • 充分呈現出法語的特徵,顯出無比優美的朗誦調
      • 音樂風格上,洋溢著近代法國式纖細微妙的美感

現代歌劇

  • 無調性傾向
    • 貝爾格(Alban Berg):《伍采克》(Wozzeck)
    • 荀白克(Schoenberg):《摩西與亞倫》
  • 新古典傾向
    • 史特拉文斯基(Stravinsky):《浪子的歷程》
    • 興德密特(Paul Hindemith):《畫家馬提斯》

第三章:歌劇誕生

歌劇誕生

  • 時間:16世紀末
  • 地點:義大利佛羅倫斯
    - 團體:Camerata (同好會),一群喜好古希臘悲劇的同好者
    - 源起:Camerata 試圖上演古希臘悲劇般的演出形式,而導致歌劇的誕生。
    - 目的:
    - 要恢復古希臘戲劇演出的形式:
    - 單音獨唱+簡單的和弦伴奏
    - (=主音音樂,單獨聲樂聲部由魯特琴或其他樂器和絃伴奏,反對16世紀複音音樂)
    - 效果:如此的演唱方式是最能讓人聽清楚歌詞,以對抗之前複音對位的音樂
    - 古希臘音樂的秘密- 詞與旋律完整的結合:
    1. 歌詞以自然的朗誦式來歌唱
    2. 單音獨唱+簡單的和弦伴奏為最理想的音樂形式,使人清晰了解歌詞
  • 這種原則下實驗出新風格作品:產生1597年歷史上第一部歌劇《達芙妮》

第一部歌劇《達芙妮》(Daphne)

  • 作曲家培利(Jacopo Peri, 1561-1633)和詩人李奴奇尼(Ottavio Rinuccini, 1562-1621)合作
  • 首演:1597年,Jacopo Corsi 伯爵府中
  • 題材:取材自希臘神話阿波羅神與巨蛇相鬥的神話故事(Daphne為阿波羅的初戀情人)
  • 樂譜並未流傳下來

  • 劇中音樂表現最突出的是朗誦調(宣敘調)(recitative)=以唱的方式朗誦劇情
  • 效果:演出成功,作曲家信心大增
  • Peri 和 Rinuccini 再度合作下一部歌劇,就是現存最古的歌劇:《幽麗笛斯》(Euridice)

現存最古的歌劇:《幽麗笛斯》(Euridice)

  • 背景:祝賀梅第奇(Medici)家族 Maria de Medici 與法王亨利四世的婚禮
  • 首演:1600年,Pitti伯爵府中
  • 劇情:(喜劇收場)
  • 分三幕,兩景:
    • 第1、3幕為大地田園景色
    • 第2幕為陰府

音樂特色

  • 建立主音音樂形式的朗誦調風格(recitativo):
    1. 朗誦為模仿語言的音高和節奏(抑揚頓挫)
    2. 屬音節式處理(一字對一音)
    3. 伴奏和聲沒有節奏,主要是支持歌唱朗誦
    4. 使用彈性速度
    5. 終止時使用長音符
  • 此外還有另一種主音形式的詠嘆調:附加反覆句的分節式詠歎調(strophic aria with Ritornello)
    • (Ritornello:17世紀義大利歌劇中,在歌曲的前奏、間奏和後奏反覆的器樂部分)
    • 例如此歌劇開場白(Prologue)中,敘事者(Tragedy)以同一旋律重複歌唱七段詩節,述說故事的內容。

蒙台威爾第(Claudio Monteverdi 1567-1643)

  • 首位偉大的歌劇作曲家
  • 第一部歌劇:《奧菲歐》(L’Orfeo)
    • 近代歌劇起點
  • 重要的牧歌(Madrigal,14-16世紀盛行於義大利的聲樂音樂)作曲家
  • 威尼斯歌劇代表作曲家
  • 共創19部戲劇及歌劇,僅存3部歌劇:
    • 奧菲歐
    • 奧德賽的返鄉
    • 波佩亞的加冕

《奧菲歐》(L’Orfeo)

  • 創作背景:受Francesco Gonzaga(Mantua公爵)委託
  • 首演:1607年
  • 題材:跟培利的《Euridice》一樣
  • 劇本:Alessandro Striggio 把整齣劇分成5幕
    • 每幕的中心是Orfeo所唱的歌
    • 每幕結束於合唱,來評論劇情,如同希臘悲劇中的合唱。
  • 演奏時間:
    • 序幕:7 分
    • 第一幕:原野(17分)
    • 第二幕:原野(24分)
    • 第三幕:往陰間的三途河河畔(25分)
    • 第四幕:陰府(12分)
    • 第五幕:原野(13分)
  • 時代、背景:希臘神話時代,希臘原野和陰界

  • 音樂風格及特色:
    • 延襲培利式以宣敘調為主的歌劇樣式
    • 但是器樂部份表現的更為充實
    • 歌唱部分的旋律也格外豐富
    • 於是更富戲劇性表現
    • 奠定歌劇形式基礎,成為隨後歌劇興盛的起點
    • Monteverdi帶入他創作「牧歌」(Madrigal)的經驗,也就是他有名的創作手法-「音畫」(word painting)-將歌詞意境,以很有表情的音樂表現出來,增加戲劇性。
  • 跟隨培利,運用幾種不同的主音音樂形式:
    • Prologue(序幕)運用「變奏的分節式詠歎調」(strophic variation)
      • 變化培利的「附加反覆句的分節式詠歎調」:
        • 蒙台威爾第寫出每一詩節的音樂,變化它的旋律及和聲,來反映歌詞的意義及所強調的部分
    • 宣敘調
      • 蒙台威爾第的宣敘調比培利的多變化, 從說話般的敘事,到如歌似的,或悲傷的表情都有
  • 音樂內容比培利更加豐富, 加入二重唱、三重唱、舞蹈、牧歌風格合唱、舞曲風格合唱, 因此呈現出很具對比的風格,來反映戲劇中變化的情感

第四章:拿坡里歌劇

歌劇

  • 歌劇起源於佛羅倫斯(Florence)
  • 歌劇形成後的發展與普及在威尼斯(Venice)
  • 歌劇形式的完成於拿坡里(Napoli)

  • 威尼斯歌劇代表作曲家:
    • Claudio Monteverdi(1567-1643)
    • Francesco Cavalli(1602-1676)
    • Antonio Cesti(1623-1669)

  • Monteverdi之後的詠嘆調(aria)較具旋律性,而宣敘調(recitativo)較具說話性

十八世紀(巴洛克時期):拿坡里歌劇

  • 歌劇形式的完成於拿坡里
  • 因為歌劇最基本的形式形成了:
    1. 開始有歌劇序曲
    2. 宣敘調+詠嘆調 成為一組
    3. 歌劇分成莊歌劇、喜歌劇
  • 拿坡里歌劇代表作曲家:
    • Alessandro Scarlatti(1660-1725)
    • George Händel(1685-1759)

開始有歌劇序曲

  • 義大利歌劇序曲
  • Alessandro Scarlatti 約於1700年建立
  • 形式和速度分三段:
    • 快、慢、快
    • A、B、C(早期)
    • A、B、A(後來)
  • 義大利歌劇序曲為早期交響曲(有快、慢、快三樂章)的前身

宣敘調+詠嘆調 成為一組

  • 宣敘調:隨性的、拍子自由、接近說話腔調
  • 詠嘆調:固定的拍子、真正的唱歌

  • 詠嘆調常為「返始詠嘆調」(Da capo aria)
    • Da(從)capo(頭)aria:「返始詠嘆調」
    • A、B、A’三段體的詠嘆調

第五章:閹唱歌手

閹唱歌手(Castrato)

  • 拿坡里歌劇的主角
  • 興盛年代:1650-1750(以拿坡里歌劇為代表的莊歌劇達到顛峰的年代)
  • 17世紀末成為義大利教堂歌詠團的特色
  • 衰落:18世紀末

興起原因

  1. 缺乏女歌手
  2. 使歌劇中aria演出演出效果更出色

第六章:巴洛克時期的英、法歌劇

巴洛克時期的英、法歌劇

  • 巴洛克時期:1600-1750
  • 義大利歌劇傳出

法國

代表作曲家

  • 呂利(Jean Baptiste Lully,1632-1687)
    • 重悲劇
    • 稱自己的歌劇為「抒情悲劇」(tragedies-lyriques)
  • 拉摩(Jean-Philippe Rameau,1683-1764)

歌劇序曲

  • 呂利創建
  • 形式:慢、快、慢(常被省略)
    • A、B、(C/A)
    • A(慢板)特點:以附點節奏進行
    • B(快板)特點:多聲部模仿手法對位風格
      • 主題在一個聲部出現,不久後在另一個聲部重複
      • 或 相同的主題再不同的聲部出現
  • 法式歌劇序曲形式廣泛影響當時巴洛克時期的音樂
    • Ex. 巴哈和韓德爾的管絃組曲

英國

  • 代表作曲家:普塞爾(Henry Purcell,1659-1695)
  • 代表作:《Dido and Aeneas》
    • 普塞爾因為此作,在音樂史上作為巴洛克的歌劇作曲家,地位永垂不朽
    • 最出名的為詠嘆調:
      • Didos Lament(悲歌):〈When I am laid in earth〉(Didos死前的最後一首歌)
      • 特色:旋律自由律動,但都吻合固定的五小節低音模式
      • 歌詞「Remenber me」,運用同音反覆(跟之前旋律較大的起伏不同)
        • 象徵:信號一般,對茫茫大海吶喊
          - 頑固低音形式
          - 象徵無可違抗的命運

第七章:喜歌劇、歌劇改革

喜歌劇(opera buffa)

  • 時間:17世紀末興起
  • 原因:莊歌劇內容空洞、誇張(僅關注歌手技巧)
    • 喜歡以日常生活做為題材
  • 原為莊歌劇的「幕間劇」(Intermezzo)
    • 後獨立出來成為喜歌劇
  • 代表作:培高雷西-《妻子女傭》
    • 原為莊歌劇《驕傲的囚犯》的幕間劇
    • 首演:1733,拿坡里
    • 特色:
      • 音樂風格生動活潑
      • 主角幽默滑稽
  • 不同國家會有不同的戲劇特色
    • 義大利:opera buffa
    • 法國:opera comique
    • 英國:ballad opera
    • 德國:Singspiel
    • 西班牙:Zarzuela
    • 除 opera buffa 外,都是以口白對話代替宣敘調
  • 18世紀
    • 喜歌劇地位可與莊歌劇比擬
      • 幾乎取代莊歌劇
    • 代表:莫札特

葛路克的歌劇改革

  • 義大利莊歌劇
    • 形式僵化
    • 只注重歌手的技巧表現
    • 不重視戲劇深度
  • 實行:葛路克(Christoph Willibald Gluck, 1714-1787)
  • 葛路克與 Raniero de Calzabigi(1714-1795)合作完成
    • 第一部改革歌劇:Orfeo ed Euridice, 1762
    • 第二部改革歌劇:Alceste, 1767
      • 音樂真正的功能:為詩詞及劇情的進展而服務
      • 音樂為戲劇服務

  • 理念:
    • 音樂應順應戲劇效果
    • 不應再重視反始詠嘆調(da capo aria)
    • 抑制歌手虛榮心
    • 排除與戲劇台詞無關的音樂裝飾
    • 使序曲和戲劇性格有密切關聯
    • 管弦樂多加變化,以順應戲劇的要求
  • 目的:「美麗、樸素」的音樂
    • 《奧菲歐與幽麗迪斯》(Orfeo ed Euridice, 1762)
      • 第一部莊歌劇
      • 宣敘調:有助奏的宣敘調(recitativo accompagnato)
        • 用弦樂伴奏,增加宣敘調的戲劇性
  • 深化葛路克歌劇改革精神:莫札特

《奧菲歐與幽麗迪斯》(Orfeo ed Euridice, 1762)

  • 歌劇賞析
  • 序曲:奏鳴曲式,充滿戲劇性
    • 導奏
    • 呈式部
      • 主調 第一主題
      • 過渡段
      • 新調 第二主題
      • 新調 結尾
    • 發展部
      • 主題 新變化
        • 不同調性的轉移
    • 再現部
      • 主調 第一主題
      • 過渡段
      • 主調 第二主題
      • 主調 結尾
    • (尾聲)
      • 主調
  • 第二幕第一場:復仇女神及冥界冤魂的合唱
    • 戲劇性緊張感
    • 序奏:陰森+莊嚴
    • 弦樂顫音,法國號、伸縮喇叭製造出可怕的音效
      • 暗示冥界恐怖的情景
    • 弦樂快速前倚音
      • 暗示魔犬咆嘯
    • 奧菲歐《啊,請同情我》
      • 豎琴+弦樂撥奏:代表奧菲歐彈的五弦琴
      • 以令人同情憐憫的情感來回答復仇女神
  • 宣敘調
    • 史上第一位用管弦樂伴奏的作曲家
      • 以前都只用大鍵琴伴奏
  • 詠嘆調 《啊,我失去了幽麗笛斯》(Che faro senza Euridice)
    • 非反始詠嘆調
    • 樸素、美麗,沒有多餘的花腔、裝飾

第八章:古典時期莫札特歌劇和他的魔笛

莫札特的歌劇

  • 莫札特(Wolfgang Amadeus Mozart)
    • 1756年1月27日 出生於薩爾茲堡
    • 1791年12月5日 死於維也納
  • 歷史上最偉大的歌劇作曲家之一
  • 歌劇可分為:
    • 青年期(1767-1780)
    • 成熟期(1781以後)
  • 完整:17齣,未完成:3齣
  • 歌劇特色:
    • 旋律美妙
    • 對位法技巧
    • 戲劇性表現
    • 音樂整體配合
    • 音樂形式的自由運用
    • 使音樂與戲劇完全融合為一
  • 歌劇分類:
    1. 義大利式的莊歌劇(opera seria)
      • 王公貴族
      • 「御用藝術」
        • 在喜慶或交際時當作禮儀演奏
      • 代表作:
        • 《伊多梅內奧王》(Idomeneo, 1781)
        • 《狄托王的仁慈》(La Clemenza di Tito, 1791)
    2. 義大利式的喜歌劇(opera buffa)
      • 王公貴族
      • 單純的娛樂作品
      • 代表作:
        • 《費加洛婚禮》(Le Nozze di Figaro, 1786)
        • 《唐喬望尼》(Don Giovanni, 1787)
        • 《女人皆如是》(Cosi fan tutte, 1790)
    3. 德國歌唱劇(Singspiel)
      • 平民的娛樂藝術
        • 將德語歌曲與台詞巧妙編織而成
      • 單純的歌唱戲劇
        • 以對白連接歌曲
      • 原為以北德為中心,後在維也納開始盛行
        • 童話歌劇的形式發展
      • 有各國影響+維也納民間音樂要素
        • 豐富多彩
      • 代表作:
        • 《後宮誘逃》(Die Entfuhrung aus dem Serail, 1782)
        • 《魔笛》(Die Zauberflote, 1791)

《魔笛》:綜合性的古典歌劇

  • 集歌唱劇之大成
  • 結合其他國家(Ex. 義、法)歌劇類型的要素
    • 《魔笛》為德國歌唱劇
  • 音樂體裁:多樣化歌劇(無法分類)
    • 捕鳥人(Papageno、Papagena)
      • 維也納民謠風格
      • 義大利喜歌劇音調
    • 王子(Tamino)、公主(Pamina)
      • 義大利式詠嘆調
      • 德意志風格歌曲
    • 王子(Tamino)
      • 法國抒情詠嘆調
    • 大祭司(Sarastro)、夜之后
      • 義大利莊歌劇風格
    • 巴洛克時期風格
      • 巴哈複音風格
  • 集200年的歌劇發展之大成
  • 義、法、德的歌劇傳統匯聚之作

歌劇題材

  • 童話集《金尼斯坦》(Dschinnistan)中的〈璐璐或魔笛〉(Lulu, oder die Zauberflöte)
    • 作者:Christoph Martin Wieland, 1733-1813

共濟會

  • 秘密組織
  • 宗旨:道德、慈愛,以建設和平的理想社會為目的
  • 信念:光明與黑暗兩股力量會互相鬥爭,最後總是光明勝利。
  • 莫札特和 Schikaneder(魔笛劇本創作者)為其成員
    • 《魔笛》中加入:博愛觀念、三位一體等元素

創作過程

  • 1791年3月 戲院經理 Schikaneder 委託創作
  • 同年7月完成大部份
  • 之後中斷
    • 到布拉格創作最後一部莊歌劇《狄托王的仁慈》
    • 9月於布拉格首演
  • 《狄托王的仁慈》首演完回維也納繼續寫魔笛
  • 9月28日(首演前兩天)完成
  • 同時創作未完成的歌劇—《安魂曲》

簡介

  • 時間:古代
  • 地點:埃及
    • Isis(埃及的夜之神)和 Osiris(埃及的太陽神)的神殿附近
  • 人物:
    • 薩拉斯妥 Sarastro(愛色斯和奧賽利斯神的大祭司)
      • 男低音
      • 詠嘆調:莊嚴、寬宏,說教式曲調、頌歌
    • 塔米諾 Tamino(王子)
      • 男高音
    • 夜之女王 Königin der Nacht
      • 女高音
      • 詠嘆調:技巧艱難的花腔
        • 與祭司 Sarastro 對立
    • 帕米娜 Pamina(夜之女王的女兒)
      • 女高音
    • 巴巴吉諾 Papageno(捕鳥人)
      • 男中音
    • 巴巴吉娜 Papagena(捕鳥女)
      • 女高音
    • 莫諾斯他托 Monostatos(邪惡的摩爾人)
      • 男高音
    • 辯論者 Sprecher
      • 男低音
    • 夜之女王的三位侍女
      • 女高音、女高音、女高音
    • 三位祭司
      • 台詞、男高音、台詞
    • 三位童子
      • 女高音、女高音、女低音
    • 兩位冑甲武士
      • 男高音、男低音
  • 共兩幕
  • 歌曲編號:共21首
    • 「號碼歌劇」

名曲賞析

第九章:十九世紀前半義大利歌劇

代表作曲家

  • 羅西尼(Gioacchino Rossini, 1792-1868)
  • 唐尼采第(Gaetano Donizetti, 1797-1848)
  • 貝利尼(Vincenzo Bellini, 1801-1835)

歌劇風格:美聲歌劇(Bel canto)

  • 大量運用美聲唱法
    • 時常出現華麗的花腔女高音
    • 任由歌手自由發揮
      • 點綴旋律的裝飾音
    • 寫作兼具藝術性的音樂(技巧)
    • 確定十九世紀義大利歌劇的方向
      • 不改以歌唱旋律為中心的傳統
        • 使歌手有充分發揮唱技的機會
      • 歌曲更藝術化

羅西尼(Gioacchino Rossini, 1792-1868)

  • 特色:
    • 擅長寫喜歌劇
    • 跳躍性節奏
    • 扣人心弦的旋律表現
    • 花腔裝飾
  • 代表性歌劇:
    • 喜歌劇:《塞爾維亞的理髮師》(Il Barbiere di Siviglia, 1816)
      • 喜歌劇不朽之作
    • 大歌劇:《威廉泰爾》(Guillaume Tell, 1829)
      • 十九世紀初「大歌劇」模範
      • 羅西尼藝術名聲至頂峰之作
      • 之後的戲劇性創作僅有1842的《聖母悼歌》
  • 將十八世紀義大利歌劇帶入十九世紀

《塞爾維亞的理髮師》(Il Barbiere di Siviglia, 1816)

唐尼采第(Gaetano Donizetti, 1797-1848)

  • 共創73部歌劇
  • 風格多樣化
  • 管絃樂法較羅西尼差
    • 但是旋律較富於戲劇魄力
  • 代表作:
    • 義式喜歌劇:《愛情靈藥》(L’elisir d’amore, 1832)
    • 義式莊歌劇:《拉梅莫的露齊亞》(Lucia di Lammermoor, 1835)
      • 瘋狂場景
    • 法式喜歌劇:《聯隊之花》(La Fille du regiment, 1840)
      • 連續9個high c的詠嘆調

貝利尼(Vincenzo Bellini, 1801-1835)

  • 旋律優美
    • 對哀怨、憂鬱的表現出色
  • 比唐尼采第更具內在性和抒情性
  • 具有很強的表現力
  • 確立義大利浪漫派的歌劇
  • 威爾第的先驅者
  • 代表作:
    • 《諾瑪》(Norma, 1831)
    • 《夢遊女》(La Sonnambula, 1831)
    • 《清教徒》(I puritani, 1835)

第十章:十九世紀後半義大利威爾第歌劇

威爾第

  • 集義大利歌劇大成者
  • 19世紀義大利最偉大的歌劇作曲家
  • 對立面:華格納(Richard Wagner, 1813-1883)
    • 華格納:德國「樂劇」,以革命方式將音樂戲劇的表現力推向至極
    • 威爾第:承接義大利歌劇傳統,使其在藝術表現上達到頂峰

歌劇特色

  • 義大利傳統:以歌曲旋律為主流
  • 管弦樂伴奏:附屬於人聲
  • 「旋律」是歌劇中戲劇化基本意義所在
    • 表現戲劇性:歌唱者,而非樂團

歌劇創作

  • 共27部
  • 喜歌劇:
    • 《一日之君》(Un giorno di Regno, 1840)
      • 不成功
    • 《法斯塔夫》(Falstaff, 1893)
  • 其餘為莊歌劇
  • 第一齣歌劇:《奧貝托》(Oberto, 1839)
  • 第一齣成功的作品:《拿布果》(Nabucco, 1842)
    • 主題:追求自由,反對暴政
  • 成熟期:中期的三部歌劇
    • 《弄臣》(Rigoletto, 1851)
    • 《遊唱詩人》(Il Trovadore, 1853)
    • 《茶花女》(La Traviata, 1853)
      • 小仲馬自敘式小說
      • 背景:路易14世時代的巴黎
      • 愛情悲劇
  • 上述三部歌劇:義大利歌劇的巔峰
    • 顯示出威爾第對舞臺性、旋律性的天賦,熟知觀眾喜愛的形式及語法
  • 最後三部歌劇
    • 《阿伊達》(Aida, 1871)
      • 紀念埃及蘇伊士運河通航
      • 大歌劇
      • 受華格納影響:
        • 風格轉變,結構自由
        • 運用新的和聲與對位法
        • 管絃樂法較大膽、複雜
    • 《奧泰羅》(Otello, 1887)
      • 莎士比亞的名劇
      • 音樂充滿年輕人的活力
    • 《法斯塔夫》(Falstaff, 1893)
      • 題材:莎士比亞「溫莎公爵的快樂妻子們」和「亨利四世」
      • 喜劇
      • 名言:「人生就像一場遊戲」

歌劇賞析:威爾第《弄臣》(Rigoletto, 1851)

第十一章:十九世紀後半義大利歌劇—寫實歌劇和普契尼歌劇

寫實歌劇(Verismo)

  • 時間:19世紀後半
    • 威爾第後
  • 題材:
    • 日常生活
    • 左拉、易卜生的自然主義表現
  • 音樂風格:
    • 平民化、鄉村風格
  • 代表作:

普契尼歌劇(Puccini, 1858-1924)

  • 作曲:寫實主義傾向
  • 歌劇:抒情色彩濃厚
  • 義大利19世紀兩位最偉大的歌劇作曲家:普契尼、威爾第

特色

  • 音樂:
    • 德布西(Debussy) 全音階、平行和聲
    • R. Strauss 豐富的管弦樂色彩
    • Wagner樂劇 「動機發展」
  • 擅長刻畫女性細膩的心理
  • 主角幾乎都是悲慘命運的女性
  • 豐富旋律+近代和聲感
  • 異國色彩

創作

  • 共12部歌劇
  • 第一部成名作:《曼儂.雷斯考》(Manon Lescaut, 1893)
    • 法國巴黎交際花的故事
  • 獲全球肯定的三部歌劇:
    1. 《波西米亞人》(La Boheme, 1896)
      • 巴黎窮藝術家純潔的愛情
      • 音樂劇《吉屋出租》的原版
    2. 《托斯卡》(Tosca, 1900)
      • 義大利女歌手的愛情悲劇
    3. 《蝴蝶夫人》(Madame Butterfly, 1910)
      • 一位日本女人的愛情悲劇
      • 背景:日本
  • 另有:
    • 《西部女郎》(1910)
      • 以掏金時代的美國加州為背景
    • 《燕子》(1917)
    • 《歌劇三部曲》(1918
      • 《外套》、《修女 Angelica》、《Gianni Schicchi》
  • 最後一部歌劇:《杜蘭朵公主》(Turandot, 1924)
    • 背景:中國
    • 殘忍中國公主的愛情故事
    • 未完成
      • 最後的「愛情二重唱」
      • 由學生 Franco Alfano 補寫完成
    • 普契尼獨特風格及具現代性和聲的巔峰傑作

歌劇賞析:《杜蘭朵公主》

第十二章:十九世紀的歌劇—德國浪漫歌劇

19世紀的歌劇—德國浪漫歌劇

  • 時間:建立於19世紀前半
  • 源起:歌德(J.W. Goethe)等德國詩人希望建立浪漫的德國國民歌劇

德國浪漫歌劇特色

  • 劇本
    • 主題:民族傳奇、民間傳說
    • 基本要素:自然景象
    • 常加入超自然力量
      • 戲劇化趣味
  • 音樂
    • 德國民歌風格
    • 注重和聲、管弦樂色彩

德國浪漫歌劇代表作

  • 《魔彈射手》(Der Freischutz)
    • 劇作家:Friedrich Kind
    • 作曲者:韋伯(Carl Maria von Weber)
  • 改編自德國本土民間傳奇故事
  • 配合德國民俗性格的音樂
  • 以德國為舞台,由德國人豋場,以德國森林為主要背景
  • 劇中幾乎沒有宣敘調(以對白取代)
    • 此形式來自德國喜歌劇 Singspiel
  • 劇詞:德國浪漫文學作品
    • 自由、民族意識
      • 浪漫派特徵(古典樂派歌劇沒有)

《魔彈射手》

  • 首演:1821年,柏林
  • 故事:敘述一項和魔鬼訂立契約以取得魔彈的射手的故事。
    • 取得魔彈, 才能贏得射擊比賽, 而娶到他心愛的人。
  • 暗示的主題:光明與黑暗、善與惡的戰爭
    • 善者(德國精神)勝利
    • 追求本土性的種種
  • 歌劇賞析
  • 音樂特色:
    • 大眾化
    • 本土(德國)性
    • 深度戲劇化表現:
      1. 山村和獵人:獵人號角
      2. 農村慶典:民間舞蹈、通俗歌曲、進行曲、獵人大合唱
      3. 狼谷:管弦樂+配器
      4. 神秘、朦朧的氣氛:調性突變…
      5. 序曲:概括全劇主題

《魔彈射手》序曲

  • 序曲
  • 奏鳴曲式:
    • 導奏(森林法國號主題)
    • 呈示部
      • 第一主題(魔鬼主題)
      • 過渡段
      • 第二主題(愛的主題)
      • 結束句
    • 發展部
      • 主題的新變化、不同調性的轉移
    • 再現部
    • 尾聲

其他重要的浪漫歌劇作曲家

  • E.T.A. Hoffmann(1776-1822)
    • 《水仙》(Undine, 1816)
  • Ludwig Spohr(1784-1859)
    • 《浮士德》(Faust, 1816)
  • Albert Lortzing(1801-1851)
  • Friedrich von Flotow(1812-1883)
  • Otto Nicolai(1810-1849)

第十三章:19世紀後半的德國歌劇—華格納歌劇

華格納(Richard Wagner, 1813-1883)

  • 近代最偉大的歌劇改革家
  • 第一部歌劇:《仙女》(1833)
    • 韋伯式德國浪漫歌劇
  • 《黎恩濟》(1839)
    • 歷史大歌劇
  • 1840年代,浪漫主義的英雄性和幻想性
    德國浪漫歌劇:
    • 《漂泊的荷蘭人》(1841)
    • 《唐豪瑟》(1845)
    • 《羅安格林》(1850)

  • 風格轉變,改革歌劇
    • 「樂劇」(Musikdrama)
      • 《尼貝龍根的指環》(1852-1874)
      • 《崔斯坦與伊索笛》(1857-1859)
      • 《紐倫堡的名歌手》(1867)
      • 《帕西法爾》(1882)

  • 華格納改革歌劇原則:(在《歌劇與戲劇》(Oper und Drama,1851)一書中)
    • 音樂在歌劇中應是表現的手段,而戲劇則應是目的
      • 他認為當時的歌劇將兩者地位顛倒
    • 歌劇發展過程中轉變為一系列的詠嘆調、宣敘調、 重唱、舞蹈
      • 將戲劇分割成為瑣碎的片段
    • 從戲劇的意義而言,歌劇裡只充塞著沒有內容的旋律
    • 他強調:歌劇應是一種綜合藝術品的「樂劇」 (Musikdrama)
      • 結合詩歌、音樂和戲劇為一整體
    • 對於音樂和戲劇的發展:不可為獨立的曲子中斷
      • 廢棄義大利歌劇傳統式封閉式的歌曲
      • 使用交響曲方式處理劇中的音樂主題
      • 放棄 詠嘆調、宣敘調的分別
    • 管絃樂隊成為劇中主要的表現工具
      • 解釋表情姿態
      • 闡明劇中人物內在的體驗和情感
      • 使觀眾預感到所要發生的劇情
    • 內容:
      • 多次反覆的樂思「主導動機」(Leitmotiv)構成
    • 「主導動機」(Leitmotiv):
      • 短小
      • 刻劃劇中人物、自然現象、物體、情感等
    • 華格納的「無限旋律」(unendliche Melodie)
      • 「主導動機」的交替、變形、結合+連續不斷的交響樂式發展
      • 使整齣戲劇具有連綿不斷,好像永無休止的旋律
    • 不同主題的分離和結合
      • 互相對比、互相補充、互相改變、互相分離、互相交織
      • 仍是根據劇情發展的需要而決定
  • 樂劇代表作:《尼貝龍根的指環》(Der Ring des Nibelungen, 1852-1874)
  • 樂劇賞析
    • 包含四部完整歌劇
      • 《萊茵的黃金》(Das Rheingold, 1854)
      • 《女武神》(Die Walkure, 1856)
      • 《齊格菲》(Siegfried, 1871)
      • 《諸神的黃昏》(Gotterdammerung, 1874)
    • 題材:北歐古老傳說「尼貝龍根之歌」
      • 取材於北歐神話和傳奇
      • 神、半神半人、英雄、巨人、矮人與魔力
      • 《尼貝龍根的指環》是一個貪婪和貪慾權力的故事
        • 主角們為了佔有指環所產生的鬥爭
    • 劇本:由 Wager 自己所寫
    • 首演:1876,拜魯特(Bayreuth)歌劇院
  • 齊格菲送葬進行曲

第十四章:19世紀的法國歌劇

19世紀前半

  • 從莊歌劇的形式發展成為「大歌劇」(grand opera)
  • 特色:
    • 受浪漫派文學影響
      • 取材自歷史事蹟
    • 壯麗雄偉的場面,強烈的戲劇效果
    • 把合唱做戲劇式的運用
    • 加入豐富的芭蕾舞
  • 代表作曲家:麥爾白爾(Giacomo Meyerbeer, 1791-1864)
    • 代表歌劇:《新教徒》(Les Huguenots)
      • 首演:1863,巴黎劇院
      • 劇本:E. Scribe

19世紀後半

  • 「大歌劇」衰微
    • 原因:好大喜功、過分誇耀與虛飾
    • 受時代所淘汰
  • 「抒情歌劇」興起
    • 代表作曲家:古諾(C.Gounod, 1818-1893)
  • 特色:洋溢甜蜜迷人的旋律
    • 較缺乏活力和新鮮感
  • 代表作:
    • 《浮士德》
    • 《羅密歐與茱麗葉》

比才(George Bizet, 1838-1875)《卡門》(Carmen)

  • 特色:
    • 率直、清新大膽的音樂、充滿官能味
    • 在以華格納大規模「樂劇」稱霸的時代,以拉丁式簡潔的形式獨樹一格
  • 故事:
    • 改編自法國現實主義作家普羅斯佩·梅里美的同名小說
  • 首演:1875年3月3日,巴黎喜歌劇院
  • 人物:
    • 卡門(Carmen)
      • 一位吉普賽女郎
      • 次女高音或者女中音
    • 唐·荷塞(Don José)
      • 一位年輕的初級軍官
      • 男高音
    • 埃斯卡米諾(Escamillo)
      • 鬥牛士
      • 男中音
    • 米凱拉(Micaëla)
      • 一位農村姑娘,唐·荷塞的未婚妻
      • 抒情女高音
    • 祖尼伽(Zuniga)
      • 中士
      • 男低音
    • 莫拉雷(Moralès)
      • 男低音
    • 當卡洛(Le Dancaïre)
    • 雷蒙達多(Le Remendado)
    • 走私者
      • 男高音
      • 男中音
    • 法斯該達(Frasquita)
      • 卡門的吉卜賽朋友
      • 女高音
    • 梅塞德斯(Mercédès)
      • 卡門的吉卜賽朋友
      • 次女高音

歌劇賞析

  • 歌劇賞析
  • 序曲
    • 前半:輪旋曲(ABACA)
      • A:鬥牛士進行曲
        • 第四幕鬥牛士進場的音樂
      • C:鬥牛士之歌
    • 後半:卡門死亡動機
      • 特殊的增二度音程
        • 常可在吉普賽音樂聽到
      • 動機具神祕、哀傷的氣氛,象徵死亡
      • 常伴著卡門一起出現
  • 街童合唱
    • 進行曲風格
  • 卡門:〈愛情像小鳥〉
    • 「哈巴奈拉」舞曲(Habanera,古巴舞曲形式)
  • 卡門:「賽桂第拉」舞曲(Sequidilla,節奏狂野的西班牙舞曲)
  • 間奏曲(1-2幕之間)
    • 進行曲節奏
  • 卡門:吉普賽之歌〈隨著熱鬧的曲調〉
  • 鬥牛士:鬥牛士之歌
  • 卡門:響手板之舞
  • 唐·荷塞:〈花之歌〉
  • 間奏曲(2-3幕之間)
    • 牧歌風格
  • 間奏曲(3-4幕之間)
    • 「阿拉貢」(Aragonaise),充滿西班牙色彩
  • 間奏曲+序曲
    「卡門組曲」

參考曲目

期中考

期末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