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動名稱】
109年文化領導力論壇
論壇將以「創造城市藝術節點」為主軸,
規劃從文化與城市、群眾出發,藉由專業實務分享對談,探討文化藝術與城市的互動方式,並且從中探討藝術文化在城市網絡中的連結和脈絡,打造文化領導力的主觀意識價值。
【活動日期】109.09.17-18
【出場時間】109.09.18(五)10:05-11:15 (9:30到場準備)
【地點】臺北市立美術館視聽室(臺北市中山區中山北路三段181號)
【任務】第五場論壇主持+對談
論壇主題:文化科技一文化藝術的互動科技時代
在數位時代下,文化藝術如何與時代接軌,創造新時代的藝術可能?
透過視覺與表演藝術案例,了解在未來的社會中,如何藉由數位化增加文化藝術的可能,並發展不同面向的體驗,創造人與文化之間不同的接觸面。
【流程】
主持人簡短開場2~5分鐘,teamLab分享約50分鐘(包含現場翻譯時間),彼此對談及現場Q&A的時間共15分鐘
【主講人】teamLab
代表出席主講:teamLab成員工藤岳(Kudo Takashi),
由於teamLab與我們說明,有關露出名稱,因teamLab是來自許多不同領域的專家集合創作,包含CG動畫師,工程師,藝術家,建築師,數學家等等,所創作的作品無法以任何一位個人代表與製作,因此希望是以"teamLab,Art Collective"的名稱露出。
【主持人】蔡宏賢
dimension plus 創意總監
About teamLab
teamLab (f. 2001) is an international art collective, an interdisciplinary group of various specialists such as artists, programmers, engineers, CG animators, mathematicians and architects whose collaborative practice seeks to navigate the confluence of art, science, technology, and the natural world.
teamLab aims to explor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self and the world and new perceptions through art. In order to understand the world around them, people separate it into independent entities with perceived boundaries between them. teamLab seeks to transcend these boundaries in our perception of the world,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self and the world, and of the continuity of time. Everything exists in a long, fragile yet miraculous, borderless continuity of life.
temalab チームラボ 自稱世界科技者集團
感動と物質は本質的には関係ない だから、物質から人類を解放したい
“感動與物質基本上沒有關聯,因此希望將人類從物質解放”
東洋經濟 專訪 豬子壽之
* 2011年 6月份 美術手帖
チームラボの掲載記事は、
・鼎談:村上隆さん(アーティスト)×片桐孝憲さん(ピクシブ代表)×弊社猪子
・チームラボ作品紹介:『百年海図巻』『生命は生命の力で生きている』『花と屍』『勹″ラ┐ィィィ〒ィィィィ@勹″ ─勹″」レゥ─ッ!!』
・チームラボの社員紹介:各チームのスタッフの声の紹介など
・対談:辻惟雄さん(日本美術史家)×弊社猪子
・対談:茂木健一郎さん(脳科学者)×弊社猪子
2013年 出版 Teamlab是什麼?(チームラボって、何者?) 単行本
2019年 teamLab 永遠の今の中で
2019年 人類を前に進めたい チームラボと境界のない世界
『百年海図巻 アニメーションのジオラマ』2009
百年海図巻 アニメーションのジオラマ / 100 Years Sea Animation Diorama – Dome Version
尾形光琳(1658-1716)
《白楽天図屏風》 尾形光琳筆 日本・江戸時代 18世紀 根津美術館蔵
2017 專題論壇 III:文化機構如何擁抱數位與創新? 竹井卓哉Takuya Takei teamLab 亞洲區總監
2019 Art by teamLab — teamLab的藝術世界 空總臺灣當代文化實驗場 C-LAB 工藤岳 台北 "收音也收得太破了吧!""
媒體報導
2020年9/15 Google Trends潮流 以"Teamlab"搜尋結果,
其中搜尋區域最高為澳門、香港、台灣
PS.
2018年8月為搜尋結果的第一次高峰,2019年10月,11月為第二次高峰。
Current Position: Communications Director
Joined teamLab: 2009
Academic Qualification: Waseda University, B.A. in Literature and Philosophy, 2001
After Kudo graduated Waseda University, he started working as an editor. He worked at a publisher IDG Sweden in Stockholm for 4 years as Editor in Chief for a video game magazine. After returning to Japan, he started out his career as Branding Manager/Communications Director at teamLab. Kudo now manages teamLab’s entire branding aspects while committing himself to a specific project that needs growth hacking.
teamlab Borderless ODAIBA TOKYO 台場,東京
teamlab Planets TOYOSU TOKYO 豊洲, 東京
エントロピー増大の法則 熵(Entropy)增大的法則
teamlab JUNGLELight Art and Music Festival Learn&Play Future Park ART NIGHT 涉谷
世界は解き放たれ、そして連なっていく / Worlds Unleashed and then Connecting 2015 Paris
世界は解き放たれ、そして連なっていく /Worlds Unleashed and then Connecting 2017 SAGAYA
Flowers Bombing Home / フラワーズ ボミング ホーム
各位參與本次「文化領導力論壇」的現場朋友與線上的朋友們,以及日本teamlab的工藤先生,大家好!
因為冠狀病毒疫情的緣故,原本希望teamlab能到現場與各位精彩分享,改為線上形式,同時也因為疫情,2020年我們逐漸接受習慣透過數位遠端的方式,參與各種藝文活動。我想即使透過遠端,teamlab的講演會依然精彩,吸引人。
關於teamlab,台灣很多人既熟悉又陌生,特別是teamlab在發展的過程中,與台灣有些特別的合作緣分。自從2011年台北藝廊的展出,2012年台中藝術超未來的展出,2016年在華山的展出,吸引大量的觀眾,2017,2019空總,中間陸續與台灣合作,有好幾場的講演座談分享。teamlab的熱潮不減,大家都非常好奇這個夢幻圖隊的組成,運作與作品創作的過程,跨域的銜接,未來的發展,以及文化藝術商業之間的微妙組合。
今天的時間很緊湊,接下來,我把時間交給日本的工藤先生,謝謝各位!
提問準備:
溝通方向:而teamLab主講內容,目前我們皆以「文化科技─文化藝術的互動科技時代」 為題與他們洽談,並期待內容能關於多媒體跨界創作,以及在數位時代下,文化藝術如何與時代接軌,創造新時代的藝術可能?
透過視覺與表演藝術案例,了解在未來的社會中,如何藉由數位化增加文化藝術的可能,並發展不同面向的體驗,創造人與文化之間不同的接觸面。
分享如何在數位時代下創造文化藝術的互動,帶領群眾與社會,體驗科技與多媒體的感官體驗變化,以及因應快速變化的社會,或全球性的突發狀況(例如covid -19),未來的影響和發展。
Q1.teamLab的作品中充滿大量日本的文化藝術元素在裡面,透過數位的轉換與不同城市的合作,如何有效在全球化的區域性加入或融合地方文化特色與元素?你們是如何消化與轉譯?
Q2.teamlab的展覽重視現場的實體沈浸體驗,因爲疫情的影響,導致觀賞參與人數無法現場參與,這對teamLab的挑戰為何?如何面對這一波的變化?
歸納上述與teamLab工藤岳的看法,所謂的"さまよい WONDER"(奇觀)為無界限的觀展模式,個人的參與改變了互動的集體性,人必須涵蓋或進入作品之中。關於令人嘆為觀止的巨大尺規其組成要素為:超大型作品、資本主義、超體驗(超越數位的極限限制)共同的堆疊!
teamLAB從內容加技術的製作組合,轉變成另一個有價的授權展,除了販賣各自專業的製作,也販賣統合的成果,或是直接面對買票觀賞體驗一般的消費者(甚至是國際輸出的,或台場的展示有一半觀眾是外國人),該模式也是目前台灣比較欠缺。
Q3.除了teamLAB以外,台灣還有什麼想像空間?
嚴格來說teamLAB的作品在全球科技藝術的各領域發展中,連結不大,
2014年作品 秩序がなくともピースは成り立つ/ Peace can be Realized Even without Order 曾獲得奧地利電子藝術中心ARS Electronica互動藝術的榮譽提名。甚至對藝術領域而言,也曾質問除了絢麗的視覺之外,teamLAB的藝術性在哪裡?
反之台灣幾乎每年都有科技藝術家或團隊參與奧地利電子藝術中心獲得同樣獎項,或是參與相關的展演。如果以建立台灣teamLAB為名,也許應該說在其他科技藝術領域當中,台灣還有哪些潛力股立即可行?如果從teamLab的尺規來思考又是如何呢?
例如未來視覺(8K/dome)X沈浸影音空間
國立臺灣美術館 U-108 沉浸影音空間
Dubai 360: Spherical Projection Theater from Obscura Digital on Vimeo.
生物藝術/食物媒體(台灣的生醫產業串接) 生物藝術的巨大尺規想像。荷蘭發展生物藝術相關都不遺餘力。
網路藝術(5G) 應用5G的巨大尺規想像。
太空藝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