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wned this note changed 4 years ago
Linked with GitHub

社區文化意識的挖掘及想像

tags: COSCUP2021 Beginner zh-tw COSCUP2021 藝術與社群話形式: 如何透過藝術參與線上連結進行擾動與傳承 TR412-2

歡迎來到 https://hackmd.io/@coscup/2021 共筆

Image Not Showing Possible Reasons
  • The image file may be corrupted
  • The server hosting the image is unavailable
  • The image path is incorrect
  • The image format is not supported
Learn More →

點擊本頁上方的 開始用 Markdown 一起寫筆記!
手機版請點選上方 按鈕展開議程列表。

請從這裡開始

  • wow 這共筆方式也太容易!

enen對呀!大家共筆寫起來~~~

「公眾財」的精神

社區的開始

公民的討論 -> 目標變成檔案 -> 進一步的研究工作。
「行動辦公室的蹲點」
田調調查工作,這樣的工作下,主要的目標,社區的居民可以再這樣的公眾參與運用文化知識,陪軮。

更早之前 2010 年時,新樂園有與新濱串連模式。

2019 變成「執行的方法」
大致上都從 2019 到 2020 年。

2020 產出更多三四方的社群合作模式。
社區居民也是ㄧ個共同的參與 或者 發起。

2018 到 2020 年,田調的區域。
可能是剛剛項目?

金工工作坊

參與的執行,分享會行程ㄧ個比較多的知識性的探勘與紀錄。
實作的藝術工作坊。

社區培力

社區公民客廳,社區居民自己行程文化導覽的方法。
中山大學從旁的協助者與角色

「藝術」與社區的生活化。

社區:建國市場進駐

藝術家本身就是孫女。

社區策展計畫

共鑄文化公告性:從關係修補的開始

林彥廷博士 主持

公共參與X藝術/大學介入X社區/社群轉型

再社區、過渡聚合創生

「遊戲式田調」

文化的斷裂

文化與經濟得發展

關係的描繪與想像

「參與就是關係建立」
參與進去才能啟動對關係思考與想像。
共同去想像
關係的可能性
資本主義下新的合作模式

文化領導力

案例

畫說鹽埕麵

https://www.kaostar.com/star/yanchengnoodles
雙語的 Podcast 的行銷

鹽埕飯包

如何用在地食材長出飯包 https://coolmedia.tw/uncategorized/鹽埕飯包

重新排列組合,自己參與創造中長出鹽埕的滋味。

大學以藝術、設計與策展做為教育和文化行動

Q&A

剛剛有盤點新濱附近的相關社區、文化相關資源的盤點,想要問一下在這些耙梳之後的成果抑或過程在哪邊可以看到? 有無結構化的彙整與整理。

俊朋 有無結構化的彙整與整理新濱這邊可能沒有明顯的報告,大致上在最後式展覽,或者之後中山或新浜這裡的文本書籍(含新浜熱) 也可能式振愷在典藏的ARTOUCH

場域的特質的狀態的差異,可以去建構的對策,你們去ㄧ個地方,10 年以上做各種事情沒有人關心的地方,工部分哪一種比較容易做,前期有很多中山很多地方的研究。
駁二有很多調查研究部缺乏

藝術做為ㄧ個串連社區、社群的對話媒介,其實某種程度就如同敲門磚可以做不少社會溝通;而開源社群常常用共通語言,即是ㄧ個「開放」的精神,做為與業界、不同資訊社群間的對話基底。想請主持人與講者可以討論下對於「開放」的想像,及與「社群連結」的想像。又會怎思索與「開放社群」類似的背景與鏈結。

「遊戲式田調」發展出來的蒐集可以在哪邊看到,其蒐集到了些什麼?那對於凝聚社區文化意識些什麼?可以分享其執行方法~及收穫 另這些產出研究的資料有被開放出來?

「遊戲式田調」是為晏渟在個人研究所發展出來的研究方式,大致上是用扮家家酒的方式去引導居民講出自己的話,在去年新樂園新秀晏渟曾經辦過發展自己研究方法的工作坊,可能也需要在晏渟博士的論文或期刊去找尋,不是由單位合作發展出的研究方式。
原則就是一種非典型的田調方式。

「文化的斷裂」「社群間的斷裂」這些問題,有無再重新鏈節過程中,有資訊社群、開源社群有機會協力介入的點?

不可避免的,這種斷裂的修補,共同的語言與價值觀與方向感去對話,與長輩科技不對等之下。因為疫情有著「雲端」陪伴的計畫,就變成有些音樂記憶、台日斷交後的音樂怎流動、九零年代後續的發展,雲端策展。
達 關係的修補的重點就是「開放」,不管參與火這陪伴,都是參與的精神,關係的想像重新去描繪,怎麼去工作,這是第四年之後創意港市。

想知道鹽埕的社區策展案例中,觸及到參與的客群多是哪些族群?是否有被侷限、或試圖打破同溫層的經驗能提供分享?謝謝!

朋 以空間的角度有無突破同溫層,以往沒有觸及到居民,在去年有居民自己整力自發的社群,合作過程中,會一直聽到空間;包含我們空間有「公民客廳」的定位,就會來無償的運用,他們也成立自己的協會,談自己居住家園的城市或者風景,關於「住」的品質,如何用藝術與田野調查的方式作些社區的改造。
前幾年,很強力的一直進去,他可以快速成長,但會有反胃的現象,後面用「慢」的不是前面的方式和社區做互動,比較緩慢方式。

Select a rep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