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wned this note changed 5 years ago
Linked with GitHub

網路還有理性討論的空間嗎? - 雨蒼

tags: COSCUP2020 中階 TR410

歡迎來到 https://hackmd.io/@coscup/2020 共筆

Image Not Showing Possible Reasons
  • The image file may be corrupted
  • The server hosting the image is unavailable
  • The image path is incorrect
  • The image format is not supported
Learn More →

點擊本頁上方的 開始用 Markdown 一起寫筆記!
手機版請點選上方 按鈕展開議程列表。

請從這裡開始

投影片:
https://bit.ly/314KGI0

  • 自我介紹
    - 台灣民主實驗室分析師
    - 曾經在民進黨
    - 自由軟體工作者、公民記者

  • 這場演講其實一方面是我自己的懺悔

  • 先說結論:還是有理性討論空間但很困難要很努力

  • 辯論要怎麼樣能夠達到好的效果?

    • 很多時候討論不一定達成的是讓社會更好,可能是讓社會更撕裂,彼此仇視或攻擊,並不會帶來更好的想法,讓極權國家有見縫插針的機會
    • 如何促成好的討論而不是攻擊?
  • 理想中的理性討論是什麼?(一開始,先定義一下理性討論是什麼)

    • 沒有過多的人身攻擊
    • 人們願意彼此聆聽理解
    • 人們能夠改變自己的立場或看法
    • 討論的方向盡可能多元涵容
  • 以政策討論為例

    • 最複雜
    • 如何營造好的討論空間
  • 很久以前有人開始做的嘗試:審議民主

    • 參與者的多樣性
    • 資訊的彙整與提供
    • 良善的討論環境
      • 主持人要可以分配參與者談話的比例
    • 收斂意見的過程
      • 而不是無窮無盡的發散
  • 網路的特色:非同步

    • 時間多的人可以從頭跟到尾
    • 有些人中途進來,中間就離開
    • 有些人後面才進來,又重開前面討論過的事
    • 易於發散難以收斂

公民討論的三堵牆

  • 無知之牆

    • 不知道有哪些與自己相關的案子正在發生
    • 不知道程序上修法流程為何
      • 以為我給了意見政府就要馬上完成
    • 不了解議題所需要的相關知識
  • 白目之牆

    • 無法給予有效的評論
      • 有些是人身攻擊
      • 有些是情緒性的討論
        • 情緒起來以後就無法理性討論
      • 有些給奇怪的意見
  • 資訊爆炸之牆

    • 相關資訊太多無法消化
      • 戰到最後發現資訊量太大,而且散落在各個討論串裡無法消化
  • 過往成功案例:vTaiwan

    • 蔡玉玲擔任政委期間至g0v提案
    • 民間場域
    • 政委辦公室會協助,引入公民和產業
    • 使用 Discourse
      • 值得大家看的討論:版主標黃色
      • 版主幫忙把留言搬到合適的討論串下
      • 版主可以改別人的留言
        • 改留言必須取得同意
        • 避免有些人一激動起來挑起情緒
        • 討論會炎上,炎上會資訊爆炸
        • 跑來一堆丟了一句話就跑的人
        • 但改留言依然是有爭議性的事情
    • 實體會議
      • 邀請不同利害關係人、學者專家、在討論串給具體貢獻的留言者
  • 全民司法改革運動

    • 工程師常常找到一個新的方法就到處亂用
      • 可能發現新的解法就想套用到所有地方,而沒有想到不同地方適不適合
      • 拿到槌子就覺得到處都是釘子到處亂敲結果敲壞東西
    • 機制調整:
      • 鼓勵大家一開始不要拋出解法
      • 先釐清問題所在
  • vTaiwan為什麼之前會有用?

    • 利害關係人大部分可以使用網路
    • 蔡玉玲為新創律師,有相關人脈了解問題所在,而且是法治政委,可以要求公務員採納建議
  • 可能的參與者

    • 複雜的利害關係人
      • 通常已經了解事情的脈絡
      • 可以給出有價值的評論
      • 容易動員
    • 未發現的利害關係人
      • 需要協助才能有效參與
      • 需要補充脈絡知識
    • 其他領域的專家
      • 不他需要協助就可以給出好建議
      • 需要時間了解議題背後脈絡
    • 一般大眾
      • 需要更多幫忙以有效貢獻
      • 需要投入更多時間以了解脈絡
      • 有時候會出現強烈的政治、意識形態
    • 另外發現的:酸民/政治流氓/假帳號
      • 透過情緒化的嘲諷已獲得成就感
        • 在論文裡面提出前面四種,但後來發現還有這一種
      • 在溝通場域中強烈反應以博取政治利益
      • 以破壞場域為主要目的
        • 例如討論年改,李來希拍桌並不是希望有個好的結果,而是可能可以在討論外護得其他好處。
  • 政治乃眾人之事,大家都可以評論,但大家是否了解背後的專業?

    • 政策的領域也有越來越多專業
    • 背後的脈絡怎麼讓大家快速回顧及了解
    • 達克曲線,剛學一點自信心爆棚
    • 專業之死:你的專業不是你的專業,只要不符合特定團體之意就會先被攻擊或有利益輸送
    • 最後無法討論,產生民粹主義
    • 民粹主義者強調既然善惡如此明顯,把壞人砍死就解決了嗎?
  • <<來亂者去死>>

  • 如何突破公民討論的三堵牆?

    • 想辦法觸及更多潛在利害關係人:例如使用迷因
    • 淺顯易懂、盡可能簡短的議題說明
    • 預先了解、盤點各方說法
    • 充分告知討論程序後續程序、可能的效果
      • 我們會不會因此而修改版規,會做怎麼樣的修法?
  • 白目之牆:

    • 引導討論的版主
    • 找到阻絕情緒留言的方式
    • 找到並處理「來亂者的方法
  • 資訊爆炸之牆

    • 盡可能協助收攏問題
    • 預先盤點、整理好相關說法,避免重複述說
    • 議題說明盡可能減短
    • 想辦法拉回跑題者

1.盤點議題架構,框定範圍
挖掘利害關係人:面對面訪談

  • 推薦用訪談的方式,比較能問出對方真正的想法
    定義出核心問題
    撰寫對議題脈絡的彙整
    引導使用者有效討論
    引入政策

  • 實體會議可能難以避免

    • 實體會議的參與者會從頭開始參與,對於人的頻寬才會是大的,比較容易能夠對齊大家的資訊、專注力才會夠。
    • 空間的限制,能夠參與會議和討論的人數是有限的
  • 「人數」過猶不及

    • 如果人很少,共識就很容易產生,
    • 但如果能夠有更多人參與,就不用跟那麼多人再重新談共識
  • 假設一件事情有最終的正確結果,越多人的參與,得出正確結果的可能性越高

  • 如果大家都了解各種的不同多元看法,比較容易做出決定的時候,會議該如何讓在人少的狀況下得到多元且有效的評論

    • 引入適當的利害關係人
    • 提供適當的資訊
    • 平等

說穿了,就是「把會開好

需要的相關技術
審議民主
服務設計
資訊技術、價值
心理學

相關工具:Policy Model 、Miro心智圖
Double Diamond
Miro 心智圖
Discourse
Pol.is:自動分群

政策討論的戰略

網路參與的效能感:我提的意見真的有人聽嗎?為什麼我要浪費時間參與討論?如果得不到效果為什麼要花時間力氣?

到底能不能發揮效果?
政策要越前期討論,對後面的結果越有幫助
政治人物的角色和承諾相對重要:需要有人來承諾,來討論的人才會覺得自己是有用的,公務員也是被壓榨

政治人物的權利是開放政府的血液
政治人物願意在決策之前,先等一個月聽聽網路上的聲音嗎
政治人物有沒有機會邀請人民來共創政策?
隱藏在政治人物背後的利害關係人願意現身嗎?

你只要乖乖代理我就好了,為什麼還需要拖我去開會,但有些政治人物可能不一定知道你的想法

議題難以擴散
開放政府聯絡人協作會議
共釋出不去,衝突傳千里

Facebook 是個政策討論的好平台嗎?不是
它讓你能夠維持住自我不會產生心裡矛盾
政策討論一定要面對不同的聲音和看法,演算法降低了這個

有些人用FB作為收攏意見的方式

假帳號不應該被允許

討論政策有哪些議題是試金石?
刑罰民粹主義:刑事政策很容易被犯罪的殘忍引發情緒,用簡單的解法處理他,排除在社會之外,但這些人可能回來造成更多的社會問題。
回到社群,起了紛爭如何促進網路討論品質

  • 盤點關鍵利害關係人
  • 是否充分了解他們在意的價值
  • 整理爭點
  • 以好奇的方式探詢更多想法
  • 避免人身攻擊
  • 整理成具體的改善方案

網路的討論有沒有辦法成為政策規劃的參考?
要滿足前面講的那些東西才有可能
抱著絕望的心
做著希望的事

Q&A

如何面對行銷公司的介入、帶風向?

政黨可以做資訊戰嗎?

  1. 他是不是這個國家的人,所謂的資訊戰是外國介入內政,國內政黨本來就可以自我行銷
  2. 自我行銷仍有紅線:可以有輿情系統,可以買廣告(實名制?)但不可以用假帳號。

最近公司法又重新燒起來,有多少人可以工作回去看完公司法立法過程的討論紀錄?需要有些行銷過程,是很正常的,但有些行銷是越界的,例如有些輿情系統收集大家在討論什麼,例如博恩要不要自我揭露有收錢
但這件事情發展很快,法規命令沒有去處理他

Select a rep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