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wned this note changed 4 years ago
Linked with GitHub

織路社群參與計畫:角色轉換的社群影響力

tags: COSCUP2021 Beginner zh-tw COSCUP2021 藝術與社群話形式: 如何透過藝術參與線上連結進行擾動與傳承 TR412-2

歡迎來到 https://hackmd.io/@coscup/2021 共筆

Image Not Showing Possible Reasons
  • The image file may be corrupted
  • The server hosting the image is unavailable
  • The image path is incorrect
  • The image format is not supported
Learn More →

點擊本頁上方的 開始用 Markdown 一起寫筆記!
手機版請點選上方 按鈕展開議程列表。

雅萍

關於家的記憶

參與者怎麼回饋?
東門溪,記憶是什麼的顏色?
「如果我是一顆樹,我是怎樣的一棵樹」

築城記網站

佈置聖誕樹

「時間到了,就會有 Event 發生」
從一開始 -> 帶著做 -> 自己想要做
(社群設計的觀念)

藝術家與藝術計劃參與對話的對話

相同先備知識技術的對象
相同背景的群族
議題有興趣

社會大眾群體

沒有先輩
計畫修正情感性的啟發與共感 -> 對話思考

「一起經驗一件事情」

從照顧者變成被照顧者

「面對社會的變化」

感性與柔軟面怎麼被呈現?


「現地創作」

韻潔

媽媽玩布朋友 -> 母女連展

媽媽 -> 創作的關係
照片被凸顯的顏色與衣服

每一件都是從日本服裝雜誌重新仿製打版的創作

玩「布」怎用、怎配,生命的寄託

皇后的新衣

大稻埕迪化街拍攝

走進中藥行與老闆聊天,笑容滿面
左邊數來得第二位

2016 「共享的溫度」
舊作品、生命的延伸

「老年生活提早來報到」

QA

slido想 Echo YaPing 做為對數據及科技藝術有愛的人,會好奇的是 藝術家有沒有想過系統化的紀錄、統計每個參與式設計中的孩子、家庭言談。 就如 「家的記憶」、「築城記」會覺得看到了 孩子住在不同地方、想法、家庭關係,如果被都記錄到了,落回地圖抑或各種表格中時,好似又會是一種歷程的資料視覺化,但背後卻又有生命。

slido有無想過 Link 出每ㄧ個作品背後串連的社群的每ㄧ個個體?
重新把亦曾連結過的社群群體、社區群體,做為紀錄與故事歷程給大家看到?

雅萍其實,我自己是非常想把這個過往經驗成為一個個故事,我一直在思考這樣操作的延續性才能累積許多經驗,進而跨越到下一步。
雅萍這樣的藝術計畫操作其實遇到幾個滿大的問題是延續性,他仰賴的是一次性的計畫活動的展演呈現。雖然作為藝術家,在藝術計畫執行的時候,我也自己有建立系統記錄,但覺得個人力量有限。因為一個藝術計畫背後有非常多人的支持:文史工作者、學校、地方的朋友、承辦,才能促成一個藝術計畫。我認為這樣的藝術計畫不只是『藝術』他應該也常民歷史的重要一環。

slido請問,對藝術相對陌生的科技宅能夠為藝術工作者提供什麼樣的服務?

slido 看著剛剛那個照片牆 會很好奇一件事情,當年的拿來訪作的日本雜誌,是否還在呢? 會很好奇當時母親挑選的依據是什麼?另XD 會很好奇照片與原做 甚至是當年照片中的衣服、布料如果能重新連結起來的可能。

yunchieh Tseng 當年媽媽用日本雜誌裡的圖片當作素材,挑選依據應該多是她的個人偏好,可能包括她自己對小孩期待的投射和自己的品味,像是女生就是穿裙子、粉紅色之類,可惜可些衣服因為長大後都送人了,不然的確是很有趣的重新連結。

slido今天分享的主題似乎和社會科學研究有蠻多重疊之處,社會網絡分析、敘事、社會影響力。想請問對於與其他領域研究者共同研究的想法?

yunchieh Tseng藝術參與社群的議題和社會科學的連結、合作、參用的機會非常多,在執行過程中,可以說人、和人之間的關係也是創作素材之一,所以在共同研究的過程中,藝術經常扮演反映社會現象、開放平台、傳遞公眾想法的角色,但因為藝術的非量化、如田野調查的非質性特色,或許能提供科技、網路時代、甚至疫情時期,對人們走向宅化一些人性的反省、身體的感知,甚而作為量化概念之外,其他領域可能性的參考。藝術進入社群裡,有時候會讓慣性錯愕,但也經常提出大家從沒想過或出其不意的方法。

Select a rep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