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方位理財》

當你聽到一個人「很會理財」時,是否會覺得「很會理財」等同於「投資」呢?

以前我也這麼覺得!

但在不斷學習之後,我開始認知到「理財」並不是這麼單一的事。

投資只是理財中的一個「點」,現金流管理、做預算、儲蓄、保險、緊急預備金等,也都是理財中的一個「點」。而「點」跟「點」之間互相有關聯進而連成「線」,最後才構成理財這一整個「面」。

Image Not Showing Possible Reasons
  • The image file may be corrupted
  • The server hosting the image is unavailable
  • The image path is incorrect
  • The image format is not supported
Learn More →

如果我們只專注於「投資」而忽略其他點,往往可能因為一些沒有預測到的「突發狀況」,破壞了整體的「理財規劃」,更拖累我們原本想要專注的「投資」。通往財務自由的這條路上,不能只依賴「投資」,必須從「全方位理財」著手,才能事半功倍。

今天讓我們一起把目光拉高,聊聊「全方位的理財」應該長什麼樣子?以及點跟點之間有什麼關聯?最後會分享「全方位理財」的目的和架構是什麼。


現金流

若用「水」來比喻我們的錢,只要持續工作,薪水就會源源不斷地流進分配系統中。薪水從上游流進來,透過分配,就會到我們所分配它去的地方。

第一個被分走的是繳交給政府的所得稅。一部分薪水被政府拿走之後,接下來是我們的必要開銷(房租 / 房貸、食物、水電瓦斯網路),因此錢就會被建商 / 房東 / 銀行 / 食物供應商 / 水電瓦斯供應商 / 電信商再拿走一部分。如果有小孩的可能還需要繳一部分給托嬰中心 / 保母 / 學校 / 補習班。最後剩下的部分才是我們可以自由分配的部分。

我們以為賺到的薪水都是我們的,但最後真正屬於我們的可能剩不多。

剛開始工作時,我們還必須從可自由分配的錢,先撥一些進到一個「緊急預備金」的小水庫,因為這個小水庫在小意外發生時可以「保護」我們,也可以保護整個分配系統不受影響。

但有時意外太大,超過這個小水庫可以支應的範圍,所以我們還需要「保險」來承擔較大意外的風險,因此會有一部分的錢進到保險公司。

當比較重大的風險都被照顧到了,最後所剩不多的薪水才是我們拿去額外消費、存起來投資的部分。

Image Not Showing Possible Reasons
  • The image file may be corrupted
  • The server hosting the image is unavailable
  • The image path is incorrect
  • The image format is not supported
Learn More →


改變:化被動為主動

看完上面的說明你會發現,要存錢好像很不容易啊!

每個月賺到的薪水都被不同人瓜分,所剩無幾的部分可能也要先拿來犒賞一下辛苦的自己,怎麼可能存錢?

然而,小資平凡人如我,卻發現還是有盼望的!

要改變這樣的現狀,就要從「預算」著手。「做預算」是我們拿回金錢分配權力的第一步!

著名的領導學權威約翰·麥斯威爾(John C. Maxwell)說:「預算是人告訴他們的錢該往何處去,而不是搞不清楚它們到底去了哪裡。」預算可以幫助我們「有意識的花錢」,而不是「無意識的」或憑著「一股衝動」在消費。

做預算或許是一件枯燥乏味的事情,但是要拿回人生主控權,就必須先拿回金錢分配的主控權。

我們種的是什麼,收的也會是什麼。如果種的是「漫不經心的管理」,最終我們收的就會是「無法自主的人生」。

我們想要拿回人生的主控權,就必須先拿回我們金錢分配的主控權。

做預算能讓我們更有機會存錢投資。如果做了預算之後還發現存不了錢,也會讓我們知道我們必須更努力的提高收入。


保險與投資的平衡

大部分講投資的人只專注在投資,而保險業務員也只會跟你提保險。這並沒有錯,因為術業有專攻。

但如果我們要做好「理財」,兩者必須一起考量,不能只買保險不投資,也不能只投資而保險隨便買。

錢被政府及商人拿走之後,剩下的部分除了額外消費以外,就是分配給「保險」與「投資」。這兩者就像翹翹板的兩端,如果保險付出的保費太高,就會造成投資太少,最後降低我們退休的生活品質;但如果保險不夠,大型意外發生時也會對投資造成傷害。

Image Not Showing Possible Reasons
  • The image file may be corrupted
  • The server hosting the image is unavailable
  • The image path is incorrect
  • The image format is not supported
Learn More →

對於像我這種小資族來說,到底保險要保多少才夠?針對小資族,保險有個 雙十理論,很值得我們拿來檢視自己的保險狀態。

保險「雙十理論」:用十分之一的薪水買十倍的保障。

特別是如果你目前正在背房貸,以及要扶養小孩或照顧爸媽的「三明治族」,更需要買夠保險,才能在意外發生時不讓自己的資產受傷,也能持續好好的照顧家人。

如果對小資族應該怎麼買保險有興趣的話,平凡人之後也會分享一些訣竅,請大家再拭目以待喔!


全方位理財的基本架構

進入基本架構之前,想先跟大家分享「全方位理財」的目的是什麼。因為清楚知道目的,才能真正了解基本架構的設計,以及架構中的優先次序。

全方位理財的策略,最終就是要拿回「人生的主控權」!
如同文章一開始提到的,人生的主控權取之於我們金錢分配的主控權。

我把全方位理財的基本架構拆解成兩塊,就如同玩遊戲一樣,有「主線任務」以及「支線任務」。

主線任務

主線任務的目的是「拿回人生的主控權」,任務內容就包含「做預算」、「儲蓄」跟「投資」。

在《什麼是財務自由?》中,我有分享一個財務自由運動發起人的文章,其中提到:「追根究底來看,你達到財務自由的狀態只取決於一個因素:你的儲蓄率,就是你薪資中可以存下來的比例。

做預算的目的是「優先設定儲蓄目標」,我們收到的薪水才能「有意識地」被使用。而儲蓄之後要做的就是投資,因為穩定的長期投資才能讓我們的資產長大,最後產生足夠的「被動收入」讓我們不必再依賴薪水,不用再為了養家糊口而做自己不喜歡、沒意義又沒熱情的事情。

拿回人生主控權除了讓我們不再依賴薪水收入、可以有更多時間去發掘自己有熱情的事情以外,長遠來看,做好全方位理財的規劃,可以讓我們過一個更有尊嚴的退休生活,不必仰賴政府不確定的政策來照顧我們。

個人理財界的名人大衛·拉姆西(Dave Ramsay)曾在一次演講中揶揄:「我們決定把所有的錢都花光,然後讓擅長管理金錢的政府來照顧我們一輩子。」聽起來真不是一個好點子!

支線任務

支線任務的目的是要 「保護主線任務」,支線任務內容就包含「緊急預備金」跟「保險」。
如果單純只靠投資要達到財務自由,而忽略了緊急預備金跟保險的話,只要發生幾個意料之外的突發狀況,可能就會讓我們的人生計劃脫軌,所以支線任務的重要性,就是保護主線任務不被突發的意外破壞。

Image Not Showing Possible Reasons
  • The image file may be corrupted
  • The server hosting the image is unavailable
  • The image path is incorrect
  • The image format is not supported
Learn More →

當我們把大部分的焦點放在主線任務時,別忘了還是要花時間把支線任務做完,才能確保我們的主線任務可以順利完成。


希望這篇簡潔有力的文章可以幫助大家對理財有更全方位的了解,也希望大家可以從更全面的角度去做自己的理財規劃。如果有任何不清楚的地方歡迎隨時從 Facebook 粉絲團 私訊我,有機會也可以去我的平凡人理財手札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