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ags: community --- # 台灣技術社群到公民社群:國中生接觸社群的角度 > Author:Ted 顥天 > 新北市 / 14 歲 / 國中生 > 台灣開放教育推動團隊 發起人 / 資料工程師 > g0v 社群參與者 > 醫學影像研究者 > > ![創用 CC 授權條款"](https://i.creativecommons.org/l/by/4.0/88x31.png) > 本著作係採用[創用 CC 姓名標示 4.0 國際 授權條款](http://creativecommons.org/licenses/by/4.0/)授權 > > Note:本文章為標準流水帳,歡迎教我怎麼寫文章 XD --- 原來,台灣社群是這麼友善! ## 國外社群 從我大約 7 歲的時候開始寫程式,每次只要遇到問題只能問身邊的人,但他們不一定都有辦法馬上回答。到 11 歲的時候,為了不要再騷擾身邊的工程師,決定自行挖掘各種論壇和程式社群。 Discord 上面有很多國際資訊論壇。我剛註冊兩天就因為年齡限制被刪除帳號了。但為了學習,我建立了第二個帳號,隱瞞年級,就開始跟大家交流。剛開始所有人都很好,但當你開始跟他們一起比賽、一起開發,就能夠看出他們的自私與瞧不起,甚至是各種惡意的言論。 多虧了當時有 Buzz Pendarvis 這位來自加州的朋友,我們當時常常談心事,一起聊天,互相學習。如果不是他,我這輩子可能不會再參與任何社群了。 也因為國外社群的極度不友善,以及帳號每週每週的在被刪除,我決定停止使用 Discord。找到了 OpenToAll 的 Slack,一個公開資訊安全社群。在裡面也遇到了一位台灣人,但因為發生了一些尷尬的事情就沒聯絡了。 ## 接觸台灣資訊社群的轉折點 2021 年,我大概也停止參與國際社群大概兩年了。當時的我對台灣資訊年會沒有任何概念,只有聽過而已。而我決定要開始參與台灣社群,也是在那個轉捩點。 ### SITCON 2021 第一個了解的年會,一定是跟自己最相關的。我開始了解 SITCON,發現開放式議程仍在徵稿。因為我一路都是自己學習,學校的資訊課根本無法提供實質幫助,我對於台灣的資訊教育制度是非常有意見的。於是我決定投稿開放式議程,從我的自身經驗出發,帶到台灣資訊教育的問題。然而,雖然稿件因為沒有做到開放式議程的「交流性質」而被拒絕,但這為我接觸台灣社群拉開了序幕。 ### 中學資訊討論群 SITCON 在開放式議程截稿前,會透過 AMA 來和投稿者交流,並讓更多人鼓起勇氣投稿。其中,我參加了一次的 AMA。在那場結束後,我的 Discord 傳來了一則訊息,是 Koying(陳克盈)。因為當時我對台灣的學生資訊圈不熟……不對,是根本不知道有學生資訊社群,我那時候完全不知道那是誰,開始產生防備。 在聊天過程中,我逐漸感受到他的友善。他不像大多整天泡在外國社群的酸民,而是真的願意交流、分享知識。也因為 Koying 是中學資訊討論群的發起人,我加入了這個社群。這時我才知道,原來不是所有社群都像國外的社群一樣。 ### COSCUP 2021 我一直以來都希望能夠貢獻社會或社群。除了 SITCON 以外,常見的資訊年會包含 COSCUP、MOPCON、HITCON。居住在北部的我,實體參與 MOPCON 都有困難了,更不可能去擔任志工。我在資訊安全這方面僅有略懂,而 SITCON 當時也已經停止招募志工。因此我跳坑 COSCUP,申請了行政組與製播組。行政組因為人數已滿,無法拒絕。而製播組當時正要開始招募志工。因此我很快就加入製播組。 當時製播組的組長是大眼,另一位「非組長的組長」是 Singing(李欣穎)。他們兩位都非常熱心,也非常有耐心討論並教我們進行直播管理。這讓我對整個開源社群的看法變得超好,大家都很有耐心,願意貢獻自己,也願意引導其他人貢獻社群。 當時也和幾位社群夥伴一起畫出 Gather Town 的會場地圖,非常有成就感(但我最後服務時數忘記給學校,反正我也不是為了服務時數擔任志工的 XD) ## 公民科技社群轉捩點 過了一兩週,我在中學資訊討論群發現一個 SUSA 社群,以學生為群體解決公民科技議題。加入後,在上面非常活躍,也在 SUSA 裡面認識了豆腐(王甫瑄)。 那時候因為疫情報發,全台線上上課。大多休息時間,我會找一些資源來學習。當時在看一本《深度學習用高等數學》,但因為裡面的內容都把讀者認定為「已經擁有各種高等數學基礎」來撰寫,讀起來非常吃力。為了先補充這些基礎,我到 Google 搜尋「微積分 大學公開課程」。然而搜尋到的結果,大多都是付費資源。 我當時覺得很納悶,開始和豆腐討論。經過了一些survey和聚焦,我想要開始思考解決方案。但我和豆腐都想不到可行性高、影響力也大的解方,於是他建議我去 g0v 零時小學校找人討論。 我一直對 g0v 有誤解和偏見。一方面是不了解理念,以為是推廣無政府主義;一方面是以為有政治色彩,擔心加入後會被認定政治信仰。在豆腐的解釋,以及我的搜尋,我終於在 2021 年 6 月踏出那步,加入 g0v Slack。 加入時我也沒有特別說什麼,直接跳到 #edu 頻道,貼上我極度簡陋的計劃書。剛開始我想說可能不會有人關心這個議題,可能看看而已。沒想到當時 chewei(劉哲瑋)和 Bess(李佳珊),兩位資深社群參與者,馬上回覆我,提出想法與協助。 ## 建立台灣開放教育推動團隊 剛開始討論時,我們都在 #edu 頻道討論。我們討論的訊息量太多了,完全構成洗版,而且我也不會善用 thread。因此,我們建立了 #edu-open,推廣開放教育。 為了和其他單位進行交流,我們需要一個對外的社群名稱。我們在 6 月 11 日決議將社群命名為「台灣開放教育推動團隊」。 ## 2021 總統盃黑客松 經過一個月的討論,我們將解決方案聚焦到「彙整開放式課程」。為了了解公部門對於資源分散的看法,我們完成提案草稿後,到 2021 年總統盃黑客松進行提案,在 8 月入選前 20 組。 雖然因為開發進度,我們沒有進到前十,但也成功和教育部資科司開始討論並聯繫。同時也了解到交流的重要性,和不同的單位交流,包含教育新創、非營利組織、學生社群與自學社群等。 ## 雲端主機與資金來源 開發這個開放式課程整合查詢平台,我們需要雲端主機進行部屬與架設。剛開始我們因為技術緣由,選擇使用 GCP。當然,我們的雲端主機規格不適用免費方案,只好積極尋求贊助。我們開始寄信給各單位,我也陸續到幾間企業進行簡報。 然而我們還是沒有得到金錢贊助。我們的雲端主機是靠一位社群夥伴 mohsu(許芸瑄)的朋友提供的 coupon。但那個 coupon 的有效期限到 2022 年的 1 月多。我們已經要 2 月了,還沒找到贊助單位。 於是我聯絡了 Singing 組長(對的,我還是稱呼組長),詢問她有沒有什麼好建議或想法。於是她幫我詢問後,將 CNTUG 雲原生台灣社群的郭靖前輩介紹給我。 開始和他聯繫後,我們交換 proposal,在 3 個小時內就達成共識,贊助我們 Infra Labs 計畫的主機。之前我們提到只要有公開提到,要提及專案即可,完成任務 XD。 然而,除了雲端主機,我們還需要雜支、domain name 等支出項目的資金來源。於是我們到零時小學校 2021-22 年 Demo Day 提案。獲獎後,我們也算是有了一筆能夠使用的資金。 後來,我們為了雲端硬碟空間,聯繫開放文化基金會。過程中也提到了行政金流的協助,於是我們也為了個人小額捐款,申請結為合作夥伴。於 5 月通過。 ## 結論 我每一篇作文當中,最後一段不是垃圾話就是廢話,但我還是堅持要寫完 XD。 因為國外社群的關係,讓我對大多的技術社群和公民社群有一些成見,甚至是有恐懼與排斥。我真的很感謝 SITCON 讓我開始接觸資訊年會;Koying 帶我進入台灣資訊圈;COSCUP 和大眼組長讓我對「貢獻社群」有了更多層面的想法;豆腐引導我進入公民科技社群;哲瑋、庭宏老師、tico、mohsu、淺羽、Elaine、pan、Amy 願意一起推動專案;正龍老師、敏華老師支持我做這個專案;揪松團的大家,特別是 Bess 和 Tiff,願意和我們討論並一起推廣專案;Isabel、秀吉經常陪我聊天,讓我的心情能夠變好,緩解焦慮;和我們交流的各單位,讓我們能夠了解更多面向的觀點;Singing 組長從 COSCUP 到現在的不斷協助;郭靖前輩的支持;OCF 的欣妮和 Leaf,幫我們處理很多事務;最後,還有所有社群提不完的所有「沒有人」。 仔細一列,要感謝的人真的好多(不是陳之藩啦 XD),你們都幫我一步步的接近台灣社群,打破以往想法。 **原來,台灣社群是這麼友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