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表演藝術文化論壇議題參與者手冊(第三場)
### [首頁](https://hackmd.io/@TCJ/HyWf4tBBY)

---
**主辦單位:** 社團法人中華民國表演藝術協會
**贊助單位:** 文化部
**計畫主持人:** 林佳鋒
**主持人:** 呂家華
**工作團隊:**
廖舒寧/表演藝術聯盟秘書長
王昱程/表演藝術聯盟專案執行
陳偉銘/表演藝術聯盟專案助理
陳紹雍/表演藝術聯盟專案執行
蔡淳任/表演藝術聯盟專案研究員
**聯絡人:**
陳紹雍:[shaoyung@paap.org.tw](mailto:shaoyung@paap.org.tw)
蔡淳任:[chunjen@paap.org.tw](chunjen@paap.org.tw)
---
# 一、活動資訊
## (一)會議時間地點
**會議日期:** 2021年10月 16日 (星期六)
**會議時間:** 下午1:00 - 5:00
**會議地點:** 牯嶺街小劇場三樓排練室(100台北市中正區牯嶺街5巷2號)
## (二)活動規劃
為了要探討新冠肺炎疫情對於表演藝術工作者的影響與改變,以及探索2030年表演藝術的可能性,本計畫將辦理兩階段,四場次的願景工作坊。第一場次願景工作坊將邀請將邀請表演藝術產業的生產者(團隊、藝術家)、支援者(場館、硬體設備廠商、技術工作者)、消費者(觀眾),一起提出新冠肺炎疫情對於各角色所帶來的衝擊與影響。
表演藝術聯盟將依據第一場次各角色所提出來的衝擊與影響,進行意見彙整之後,於第二、三、四場次願景工作坊,分別針對各角色的進行深度討論,並一起探索2030年的劇場的未來願景發展。
願景工作坊結束之後將由工作小組彙整意見,並辦理一場次的成果論壇,進行本次審議式民主的成果意見分享。在成果論壇當中也將設計子議題,邀請表演藝術相關領域的學者、社會觀察、表演藝術場館、藝術節策展人進行對談,一同提出後疫情時期的產業發展,以及對於2030年表演藝術的未來願景的新想像。
---
# 二、討論議題
## (一)議題背景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肆虐全球。為了防止疫情擴散,包含台灣在內的各國政府祭出了各種管制措施,包含出入境管制、入境隔離、社交距離、 強制戴口罩,並限制了各種可能會造成人群群聚的現場活動舉行。
表演藝術活動自然也在管制範圍之內。於是,各種演出活動的取消,對表演藝術產業各層面造成了重大的影響。但除了立即可見的演出取消與收入減少,以及讓大家疲於奔命的紓困與工作調整,我們對於疫情造成的影響與衝擊並沒有更深入的討論與整理。
疫情還會對表演藝術帶來多深遠的影響?我們又需要什麼樣的準備、調整或資源面對影響的衝擊?
而近年來面對到5G、VR等科技技術不斷進步,以及近年來國際在新冷戰結構的政治、經濟之新變局,新冠肺炎剛好是加速表演藝術型態改變的催化劑,表演藝術的生產與消費在此一時期面臨到轉變的關鍵時期。表演藝術產業面對新冠疫情以及外在環境的變化,在產業鏈當中的生產與消費,對於後疫情時期的產業發展為何?以及如何面對2030年的表演藝術產業?
表演藝術聯盟希望透過連續四場審議式論壇,邀集包含表演藝術的創作者、擔任行政、幕後或技術工作的支援者,以及觀眾,一同來討論疫情對大家表演藝術環境的影響。並從現在的基礎想像未來,2030年的表演藝術,可能會是什麼樣。我們又需要什麼樣的資源與策略,已達到我們想像與期望的2030年。
---
## (二)前次討論紀錄彙整
疫情、紓困與防疫政策對團隊與整體環境表演藝術造成的立即性影響,綜合前兩場討論的成果,可以歸納成以下四點:
1. 既有的節目或計畫因防疫警戒升級,被延後或取消,影響團隊與工作者收入。
1. 演出場地或活動因防疫指引有工作人員或觀眾的最高人數上限,並且會視警戒情形滾動式調整。
1. 既有紓困政策偏向短期、應急計畫,且因為僧多粥少,幫助有限。
1. 演出的「數位化」或「線上化」成為文化部紓困補助的標的之一,也成為表演藝術團隊或藝文工作者短期的因應措施或未來發展的可能性。
在以上狀況下,整理表演藝術各角色的影響與討論彙整如下:
**1. 生產者(包含創作者、演出者)**
* 因為紓困政策凸顯藝文工作者身分的認定與勞動保障問題。
* 「表演藝術」的重點仍然是「現場」,但是演出的空間不再限於傳統的舞台或黑盒子。表演者必須學習如何在鏡頭前以及不同的技術環境下演出或工作。
* 創作者必須思考自己的創作,因應疫情可能需要臨時變動的演出環境,如何與新的攝影、數位等技術合作及執行。且演出同時於實體及線上執行,在未來疫情過後可能成為常態。
* 創作如何與數位或新科技結合需要更多的經驗分享與交流,而不僅止於補助支應。
* 創作與數位化因為是新的形式結合,創作者需要更多的嘗試與實作、更長的時間準備才能規劃作品的生命週期及創作者的創作生涯。
**2. 支援者(包含行政、技術)**
* 因為紓困政策凸顯藝文工作者身分的認定與勞動保障問題。
* 對技術人員而言,疫情的影響以及個人攝影設備的普及使疫情時的製作小型化;大型製作也因為疫情警戒下對空間的入場限制而相對減少,使技術人員因製作小型化減少了接受紓困補助的機會,也因大型製作減少影響工作機會。
* 技術人員應多學習新的技術,因應疫情與整體紓困補助鼓勵創作與新科技或數位化帶來的技術需求。
* 對行政而言,影響主要來自既定工作內容或期程,因疫情警戒被迫工作內容變更。變更除了期程還包含數位化,但數位化會需要更多的人力、經費、設備與執行時間,且因為疫情警戒壓縮工作執行期程,必須在更有限的時間內,溝通並安排執行因為數位化增加的工作。
* 但業主有時無法理解這些新增的成本,會需要花額外的心力溝通,並壓縮工作期程或提高工作強度,以因應原有的執行時程或合約執行項目。
* 數位化並非一朝一夕可以完成,需要長期的規劃、資源投入與執行,團隊或個人如何評估轉型需要的策略與資源?
* 表演藝術節目製作的影像化,在美學、觀念等與演唱會或影視節目拍攝的概念不同,需要跨領域的人才與培力資源。
* 國際交流因為國內外的疫情發展以及邊境管制,雙方都有關係斷鏈、規模縮小、資金移轉的問題。如何規劃整體的國際交流策略,並協助團隊海外發展,需要新的策略規劃與支持。
**3. 消費者(觀眾)**
* 線上觀看受限客戶端的收看媒介,會限制劇場原有的空間感、臨場感與自由度。感受無法傳達給演出者,創作者也難以接受反饋。
* 收看習慣上多選擇經典舊作,而觀眾的耐心、專注度也會受數位時代的OTT平台發展影響而降低,連帶降低對觀賞的黏著度。
* 數位線上直播相較於現場演出,沒有分級機制或相關的警語。
* 中學生觀眾的收看習慣會受家長與學校影響,為青少年設計的節目與推廣管道也極度不足,有待資源挹注培養未來觀眾。
**4. 對團隊與政府的建議彙整**
- 團隊應整理自己的作品與智慧財產,並思考團隊與作品在數位時代的流通與後續規劃。
- 既有的振興政策外,應持續規劃長期的觀眾發展與推廣策略。
- 應為青少年的表演藝術欣賞與參與設計專門的節目與推廣措施,彌補兒童節目到成人節目中間的斷層,發展未來的觀眾
- 針對公部門與民間團隊不同的合作關係,應有不同的風險分擔機制。例如於合約中約定製作費支付條款、規劃節目中段保險或急難救助機制等,並明訂相關的權利義務。政府對藝文工作者應該要有一套身分認定機制。
- 國際交流建議可參考國外正在發展中的新執行方式與支出結構,研擬新的政策、技術或經費支援方式。
- 未來的轉型或振興資源分配,應授權專業平台(例如:文策院、國藝會、國表藝等)協助或輔導,使資源分配過程可以更為彈性與專業。
- 應有中介組織協助個人工作者或團隊對接民間或官方既有資源,並提供培訓服務。
- 政府應定期蒐集或調查表演藝術產業或工作者的資料並公告,做為政策規劃與改善藝術發展與勞動環境的討論基礎。
- 政府應認知表演藝術的數位化甚至數位轉型,並非只是將節目拍攝並上傳到網路。其美學、創作、製作流程、消費市場培養,需要的工作時間、技術、成本、與設備需求都與既有影視產業的作法有相當大的差異,也非缺乏資源的中小型團隊可自行負擔。
**文化部應對表演藝術的未來發展及數位化有完整的配套與支援機制,並至少包含以下規劃:**
- 政府應協助規劃數位化及影像化下,工作者如何在作品後續流通時得保障其利益。
- 承上,應針對這些差異修正既有的計畫目標、期程與經費標準,並針對中小型團隊設計相應的轉型與支持。
- 中央與地方場館應成為創作與數位結合的實驗與實作基地,提供工作者實作機會與場域,使團隊與工作者可累積經驗並完善作品。
- 應對表演藝術工作者及團隊數位化相關的需求設計培力協助機制,需要表演、錄影及相關技術製作等課程或培訓。
- 政府應對數位化潮流下團隊智慧財產保障及規劃有相應的法律諮詢與支持機制。
## (三)討論議題
**1. 請問您個人或團隊,對於上述受到的衝擊或影響,是否覺得有需要補充、修正的部分呢?**
**2. 對於疫情帶來的影響,您對前述提到的改善或因應方式,是否有補充、修正或其他建議?**
**3. 面對疫情的當下,數位轉型被當作是短期的應變選項與未來的可能性之一。前兩次討論已具體提出一些建議,請問您認為這些建議有沒有需要修正或補充,或是有別於數位化的其他想像?**
**4. 到2030年,您想像表演藝術與工作環境的發展會是什麼情形?是否有其他的想像?前述的問題與建議如果要達到您的理想,還有什麼方向可以建議或努力?**
---
# 三、會議流程

# 四、分組名單
本次討論會於中間分組,會由主辦單位將各參加者分組如下:

---
# 五、參考資料
## (一)、疫情狀況與政府紓困概述
### 1.2020年
2020年疫情對表演藝術的衝擊,從3/5日NSO邀請的外籍中提琴家演出後確診,由文化部與指揮中心宣布場館暫時關閉開始。文化部隨後宣布了一系列的個人與團隊紓困政策。對團隊,文化部宣布了「減低營運衝擊」,與「因應提升」兩種補助。另外,雖然場館維持關閉,但工作場所仍維持開放,團隊仍然可以維持低度的營運與排練工作。
在政府祭出邊境管理與全民配合防疫措施下,台灣在連續四周無本土確診案例後,指揮中心於4/30公布防疫新生活指引,只要維持公眾區域戴口罩,公眾活動即可照常運作。
文化部並配合中央的三倍券政策,推出了265萬份(200萬份電子、65萬份紙本),面額600元的「藝文振興券(藝fun券)」,希望透過消費端促進整體藝文產業於疫情中的損失。
---
:::info
- 據文化部的統計,2020年的個人紓困人次為15694人次,團隊紓困核定7728件,加上利息與租金補貼,總計約29.7億元的的支出。
- 藝fun券包含行政成本,支出了約16億
:::
雖然台灣在4/30的生活暫時恢復正常運作,但是兩個月的暫停已經衝擊整個表演藝術產業。除了節目的取消、延後以及隨之而來的紓困申請讓團隊與工作者的負荷不減反增外,解封之後也讓大家疲於消化延後的工作與活動。
藝fun券也於隔年審計部的總決算審核報告中,被指出使用集中於電影及出版業,對其他業別幫助有限:
> 截至109年8月底止,「藝FUN券」具請撥資格家數 7,536 家,其中4,450 家已請撥金額4億 3,943 3,943萬餘元,惟已請撥案件中,以書店、出版業博物館及電影院(含藝文展演預購票券)等4類為大宗,合計3億 9,707 萬餘元,占整體請撥金額 9成以上。
---
### 2.2021年
2021年5月,疫情再次於台灣延燒。不斷上升的確診數量使指揮中心將防疫警戒提升至甚於去年的三級,停止大部分的公眾集會活動。在室內五人室外十人的嚴格防疫規定下,團隊的演出活動不僅需要取消或延後,甚至無法正常的進行排練工作,影響更甚於去年。
面對疫情的延燒,文化部配合整體政府的政策推出了紓困4.0機制。除了聲明去年申請過的藝文工作者可自動獲得紓困金外,部長也承諾會想辦法彌補團隊損失的票房。
但在紓困的過程中,因為行政院指示於雇主事業單位投保的部分工時工作者,統一由勞動部辦理紓困,使許多包含表演藝術在內的藝文工作者,必須回頭向文化部申覆,才能拿到相應的紓困。
且團隊的補助,除了部長承諾的票房損失補助被主計單位打回票外,也有不少團隊反映依照文化部的補助標準,只申請到員工人數*4萬元的補助款,難以因應整體的營運開銷。
:::info
- 根據文化部的統計,2021年個人紓困有21591件,核撥金額6.5億;事業則核定4935件,核撥金額約11.9億。到8/24日為止,文化部於紓困已支出約19億元。
:::
---
雖然指揮中心於7/27宣布調降疫情警戒,但劇場的演出與活動仍然維持相對嚴格的間隔座與進場人數總量管制。同時要求進場的工作人員如無法全程配戴口罩,需要定期快篩與pcr陰性證明等,使表演藝術不僅損失完整票房收入的機會,還必須負擔額外的防疫開銷。
於此同時,文化部因應逐漸開放的劇場,推出了「積極性藝文紓困」,並委由國家表演藝術中心三場館分別同步試辦大型演出的線上直播(兩廳院),以及小型團隊的影像徵件(衛武營)。除了補貼團隊的防疫成本外,也希望透過補助支持表演藝術的線上展演。但針對文化部的補助,也有聲音認為「線上劇場」,並不是表演藝術面對疫情的解方。
文化部也再一次宣布配合中央的五倍券政策,預計推出300萬份,約18億的藝FUN券。
但至論壇舉行為止,我們無從得知文化部是否對於疫情或未來的表演藝術發展有更進一步的規劃或策略。
表演藝術聯盟希望透過連續四場審議式論壇,邀集包含表演藝術的創作者、擔任行政、幕後或技術工作的支援者,以及觀眾,一同來討論疫情對大家表演藝術環境的影響。並從現在的基礎想像未來,2030年的表演藝術,可能會是什麼樣。我們又需要什麼樣的資源與策略,已達到我們想像與期望的2030年。
---
## (二)審議式民主簡介
#### 1. 審議式民主的誕生?
過去的代議民主都由我們票選出的「代理人」(如:立委、議員及里長等)替我們決定事情,但是往往政策的內容與方向,與人民真正的需求相差甚遠,因此有了審議式民主的誕生。公共事務要由民眾一起參與決策,共同制定出更符合民眾理想與需求的政策方案與作法。
#### 2. 審議式民主是什麼?
審議式民主是一種民眾參與公共事務的形式,「審議」強調民眾在「知情」的情況下進行討論和互相交流,透過傾聽與說服不同意見的過程,最終形成全體共識,一同討論出對大家都好的決定。
#### 3. 審議式民主的重要性?
審議民主的結果,將有助於加強及補足過去由專家、學者和政府官員制定的政策,讓政策能夠更貼近人民真正的想法,打造更好的社會環境。
- [(三)、數位轉型相關資料](https://hackmd.io/cEYx_JAYQF20Fxa3uuCpyA)
- [(四)、文化部現行數位轉型相關計畫](https://hackmd.io/HBH6eLUMSeK6R6uIYmIyoQ)
- [(五)、國藝會推動的數位轉型(110至111年度)](https://hackmd.io/0ReDMcFbQ2aH0I3HFlyfDg)
- [(六)、國表藝推動的數位轉型(109至111年度)](https://hackmd.io/UsQRMpMvT9ylEKFnIT5pqg)
{"metaMigratedAt":"2023-06-16T12:27:39.289Z","metaMigratedFrom":"Content","title":"表演藝術文化論壇議題參與者手冊(第三場)","breaks":true,"contributors":"[{\"id\":\"e501150d-de0c-4dbb-9b4f-ae2f24108e0b\",\"add\":10698,\"del\":4071}]"}
表演藝術文化論壇議題參與者手冊(第三場)
一、活動資訊
(一)會議時間地點
(二)活動規劃
二、討論議題
(一)議題背景
(二)前次討論紀錄彙整
(三)討論議題
三、會議流程
四、分組名單
五、參考資料
(一)、疫情狀況與政府紓困概述
1.2020年
2.2021年
(二)審議式民主簡介
1. 審議式民主的誕生?
2. 審議式民主是什麼?
3. 審議式民主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