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3q1 Homework1 (lab0) contributed by < `ShamrockLee` > ## `queue.c` 函式實作 ### 實作細節 Linux 核心的 list API 使用帶有起始節點( list head )的環狀雙向鍊結串列。 節點以結構 `struct list_head` 表示,該結構有兩個成員 `prev` 、 `next` ,分別存放指向串列中前一個與後一個節點的指標。 每個節點所攜帶的資料,以巨集 `list_entry` 存取。 `list_entry` 即 `container_of` ,可用來存取帶有該節點變數(非指標)的結構的位址,藉以存取該結構中帶有的資料。 前述結構在 `queue.h` 當中有 `element_t` 及 `queue_contex_t` `list.h` 當中大部分函式輸入參數被設計來傳入起始節點指標(能看到以 `head` 命名的輸入參數多次出現)。 然而,那些函式也能用在串列中其他節點上,以插入、讀取或移除該節點兩側的節點。 善用這種操作能在更多地方重用 `list.h` 所定義的函式,減少手動賦值 `prev` 、 `next` 帶來的的維護負擔。 以下是個別函式實作值得注意的部份: * `q_free` * 在釋放記憶體空間時,由於節點是 `element_t` 的成員,會跟著 `element_t` 一起釋放;若再以 `free` 釋放節點,就會出錯。 * `q_delete_mid` * 由於 `q_sort` 的合併排序實作也會需要知道中間節點的位址,故將計算中間節點位址的部份另外獨立為函式 `q_get_mid` 。 * `q_get_mid` 以起始節點的後方節點為起點,透過快慢指標求得中間節點的位置。 * `q_delete_dup` * 這個函數仍保留較多的手動賦值操作,且程式碼較為冗長,或許還能簡化。 * `q_reverse` * 這個函數以交換 `prev` 與 `next` 實作。 * 會被 `q_reverseK` 和 `q_swap` 呼叫。 * `q_reverseK` * 函式中,宣告了兩個 `struct list_head` 變數 `temp_head_reverser` 與 `temp_head_result` 作為兩個「暫時串列」的起始節點;前者用以傳入 `q_reverse` ,後者儲存反轉後的節點。 * `q_swap` * 以 `k = 2` 的 q_reverseK 實現 * 不確定會不會比直接賦值 prev 、 next 效能差。 * `q_merge` * 排序部份獨立為函數 `q_merge2` ,以便 `q_sort` 合併排序時重用。 * 直接操作 `q_contex_t` 的 `size` 以減少時間複雜度。 * `q_sort` * 實作為合併排序。 * 宣告`struct list_head temp_head` 使用 `q_get_mid` 尋找中間節點,並以 `list_cut_position` 把前半部切給 `&temp_head` 。 * 兩個鍊結串列分別傳入 `q_sort` 排序,再使用 `q_merge2` 合併。 ### 過程概要 實作初期,只看到了 list API 所使用的串列結構,並從註解發現大部分函式都是對起始節點的操作,未能理解 `list_move` 、 `list_splice` 、 `list_cut_position` 適用的情境,因此實作 `q_swap` 、 `q_reverseK` 、 `q_sort` 時幾乎都是手動指定 `prev` 、 `next` 。 這造成程式碼愈來愈冗長、難以除錯,以至於花費許多時間而缺乏成效,最後卡在合併串列(merge)的部份。又因為怕被發現進度落後,遲遲未上傳程式碼並接受檢核。 在一對一對談後,以「儘可能重用 List API 提供的函式」與「儘可能重用已定義的函式」為目標最佳化。 仔細閱讀 `list.h` 的函式,花了三小時內實作、重構了所有函式,五小時除錯,達到記憶體使用以外的行為符合期待的結果。 這顯示及早接受檢核的重要性與重用 API 提供的程式碼帶來的效果。
×
Sign in
Email
Password
Forgot password
or
By clicking below, you agree to our
terms of service
.
Sign in via Facebook
Sign in via Twitter
Sign in via GitHub
Sign in via Dropbox
Sign in with Wallet
Wallet (
)
Connect another wallet
New to HackMD?
Sign u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