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該安靜時就安靜 》
Thomas TSAIWed, Jun 26, 2024 4:24 AM
『秩序』
Image Not Showing
Possible Reasons
- The image was uploaded to a note which you don't have access to
- The note which the image was originally uploaded to has been deleted
Learn More →
這個詞,小時候我們經常聽到。當班上吵鬧時,老師會要求班長或風紀股長維持「秩序」。這裡,
「秩序」代表的是「安靜」
因此,筆者在國一學到公民課時,聽到主席開會時需要維持「秩序」。
當時筆者認為:「喔,原來主席要管理『秩序』,要大家不要太吵。」
但筆者當時並未完全理解「秩序」的真正涵義,因此每每遇到這類題目時總是出錯。
其實,它要表達的不是「安靜」而是「規矩」
Image Not Showing
Possible Reasons
- The image was uploaded to a note which you don't have access to
- The note which the image was originally uploaded to has been deleted
Learn More →
壹、何謂「規矩」?
語本《淮南子.說林》:「非規矩不能定方圓,非準繩不能正曲直。」
規、矩、準繩是中國古代的度量工具。
1. 規: 用以校正圓形的工具。
2. 矩: 用以校正方形的工具。
3. 準繩: 用以測定物體平直的器具。
- 做任何事一定要有規範、規矩、規則及作法,否則難以成功
回到前面提到的秩序,主席必須依照會議的規章流程,依序請他人發言。若中間有人不遵守規矩,主席的工作就是導正其行為,並將會議拉回原來的節奏。
貳、社會秩序
《論語·顏淵》:「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1. 國君要有國君的樣子。
2. 臣子要有臣子的樣子。
3. 父親要有父親的樣子。
4. 兒子要有兒子的樣子。
- 人在所處的位階上應當扛起他位階所擔負的責任
無論在家庭還是社會,每個人都有其特定的角色和責任。只有每個人都遵守規矩,盡職盡責,整個社會才能和諧有序地運作。
Image Not Showing
Possible Reasons
- The image was uploaded to a note which you don't have access to
- The note which the image was originally uploaded to has been deleted
Learn More →
參、階級
只要有人的地方就有階級,大至國家;中至公司;小至家庭。
筆者將階級分為兩種
1. 固定階級
2. 流動階級
1. 固定階級
社會賦予並被廣泛承認的地位。
董事長、經理、教授、醫生等等。
2.流動位階
隨時間、地點、情境而變動的動態地位
在社交場合中,話題主導者暫居高位,但若團體遇到麻煩,
有人挺身而出保護大家,此人將獲得更多尊重和話語權,地位隨之變動。
肆、階級流動
探討的是固定階級的變動。
在上一章中,我們了解到,即使在固定位階中,相同職位的人之間也會存在流動位階的問題。
固定階級中的流動 (x)
- 在固定位階中,即使擁有相同職銜,個人之間的影響力和地位仍存在差異。這種差異主要體現在職業成就、社會貢獻及個人聲望等方面。例如,同為教授,有些教授可能因學術成就突出而享有更高的地位和更多的尊重。
真正意義上的階級流動 (o)
- 我們更關注的是固定階級的變動,尤其是向上流動的可能性。這涉及到社會結構的流動性和個人通過努力實現階層上升的途徑。
伍、結論
秩序並不等同於安靜,而是建立在規矩之上的一種結構。遵守規矩並不意味著僵化,而是能夠在既有框架內發揮創意,展示個人風格。
1. 秩序≠安靜
- 秩序並非單純的安靜和無聲,它是一種有序和協調的狀態。安靜只是秩序的一種表現形式,但並不能全面代表秩序的內涵。
2. 秩序=規矩
- 秩序是由規矩建立和維護的。規矩提供了行為和運作的框架,使個人和群體能夠有條不紊地進行活動,從而達到協調與穩定。
3. 規矩與創意
- 遵守規矩並不意味著僵化。相反,規矩為我們提供了穩定的基礎,使我們能夠在這一基礎上進行創新和發揮。只有在規矩之內,我們才能確保行為的可預測性和穩定性,進而鼓勵和支持創新的實現。
回到我們前些章節提到的 社會秩序
孔子提出「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理念,常被誤解為加強階級固化,使下層難以向上流動。
然而,這種理解過於狹隘。
我們應當這樣看 人在所處的位階上應當扛起他位階所擔負的責任
我們應該理解為人在所處位階上應當承擔相應的責任。位居高位,責任和義務更多。
只有承擔起應有的責任,才可能獲得上層的認可,進而有機會向上發展。
筆者認為,這種解讀方式讓人明白應該做什麼,而不是像巨嬰一樣逃避責任。通過承擔責任,我們為自己創造向上流動 的機會,實現個人成長 和社會認可。
Thomas TSAIWed, Jun 26, 2024 4:24 A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