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報 https://www.canva.com/design/DAFpSDPuIOs/-vkD3EcbzLkKq99TFfS5JA/view?utm_content=DAFpSDPuIOs&utm_campaign=designshare&utm_medium=link&utm_source=publishsharelink
器材 https://sites.google.com/a/ntjh.ntct.edu.tw/phys-chem/001ke-wen-nei-rong-yao-dian/01guo-er-shang/001-1-0jin-ru-shi-yan-shi
NOTION版 https://reminiscent-hardhat-a9c.notion.site/e008bc719dbf49aab5fe5990bed34123?pvs=4
氪(Kr)的原子序為36
人體與器官系統
細胞散在空中__細胞變成了一些組織__組織變成器官__器官變成器官系統__系統變成人體
氫原子跟氧原子散在空中__氫跟氧變成一些水分子__很多水分子散在空中__水分子聚集成一杯水__水分子聚集成冰河
物質的反應分為物理反應和化學反應,差別在於分子的變化:
物理反應時,分子不變,不會產生新的分子,例如水蒸發變成水氣
化學反應時,分子重組,產生新的分子,例如氫氣爆炸的反應
參考影片https://www.youtube.com/watch?v=OxgT6jIuVFg
體積的測量使用量筒,測量物體體積時,將物體投入裝有水的量筒中,物體沉入水的體積=水排開的體積,如果會浮在水上的或是會被溶解的物體另外討論。(測量乒乓球或是測量方糖體積)
測量完質量和體積後,兩者相除即可計算密度,密度=質量除以體積。
密度表示物質的緊密程度,物質密度越低,物質越鬆散,像是空氣密度低,飄散在空中;物質密度越高,物質就越緊密,像是鐵塊密度大,物質緊密且穩固。所以密度小的東西越鬆散,分子比較容易往上浮,例如密度小於水的乒乓球,則會浮在水上;密度大於水的鐵塊,則會沉入水中,而水的密度為每1立方公分1公克,4oC的水密度最大,冰塊會浮在水上。
理化討論的範疇包含物質與能量,物質的變化有物理反應與化學反應。
生物體的組成包括細胞、組織、器官系統,組成結構由小到大(完整)。
物質的組成是由原子組成分子,分子形成物質,可分為純物質和混合物。
物質的反應分為物理反應和化學反應,物理反應不產生新物質,化學反應則產生新物質。
在理化實驗室中,需注意安全事項和正確使用器材。
測量質量使用天平,測量體積使用量筒,密度可由質量除以體積計算得出。
密度表示物質的緊密程度,密度小的物質鬆散,密度大的物質緊密。
密度的應用計算包括質量、體積和密度的關係,金屬沉入液體的體積以及從量筒倒入液體時的質量變化。
物質有三態,像是水分子有冰(固態)、水(液態)、水氣(氣態),三態是分子是分子的狀態,冰塊加熱到OoC,冰塊會逐漸轉換為水,當水加熱到1000C,水會逐漸化為水氣,此時分子的動能大,形狀不固定,分子和分子距離遠(鬆散),具有可壓縮姓。所以分子在固態的時候最為穩固、分子緊固,在氣態時,分子最為鬆散、自由度高。
物質由原子結合成分子,無數分子聚集成物質,物質中含有無數分子
若物質含有的無數分子中,只有一種分子組成,就是純物質(元素分子/化合物分子)
若物質含有的無數分子中,由很多種分子組成,就是混合物(均勻混合/不均勻混合)
物質的變化分成物理反應與化學反應,區別在於分子的改變
物理反應時,分子種類不變,沒有產生新的分子
化學反應時,分子重組種類改變,產生新的分子
需要經過物質化學反應才能觀察的物質性質為化學性質;不需要經過物質化學反應就能觀察到的物質性質為物理性質
物質由無數分子組成,混合物中含有多種分子,要將混合物的成分分離
必須針對分子的特性進行分離:
過濾法是用顆粒大小(能不能通過過濾紙的縫隙)把成分分離;
溶解法是用對水的溶解度(丟到水中會不會溶解)把成分分離;
蒸發法是用沸點(容不容易變成氣體)把成分分離
廣義的溶液就是均勻的混合物,所以合金、水溶液、空氣都算廣義溶液
水溶液中含有水(溶劑)和溶質,水溶液中被溶解的溶質比例為濃度;而特定溫度(狀態)下水可溶解的最大溶質比例為溶解度。
一般來說,水溶解固態的溶質,溫度越高時,水越能溶解溶質,所以對固體的溶解度越大;而水溶解氣態的溶質,溫度越高,水越難溶解溶質,所以對氣體的溶解度越小。
水溶液中的水含溶質的比例達到溶解度的比例時,溶液就不能再溶解更多的溶質,達到飽和狀態,在當下溫度達到最高濃度。
空氣中含有多種氣體分子:有氮氣分子、氧氣分子、二氧化碳分子、惰性氣體的三種常見分子(氦氣分子、氖氣分子、氬氣分子),每種分子有不同的物理性質與化學性質。
空氣品質指標依據資料將當日空氣中臭氧 (O3)、細懸浮微粒 (PM2.5)、懸浮微粒 (PM10)、一氧化碳 (CO)、二氧化硫 (SO2) 及二氧化氮 (NO2) 濃度等數值,以其對人體健康的影響程度,換算出不同污染物之副指標值,再以當日各副指標之最大值為該測站當日之空氣品質指標值 (AQI)。
參考影片https://www.youtube.com/watch?v=HHNzcEOD5ic
學習講義p.28、66(學習地圖)
物質的三態是指固態、液態和氣態。這些態分別代表了物質分子的不同排列和運動方式。例如,水可以存在為冰(固態)、液態水和水蒸氣(氣態)。當冰受熱到攝氏0度時,它會逐漸融化成液態水;當液態水受熱到攝氏100度時,它會逐漸轉變為水蒸氣。在氣態中,分子的動能最高,形狀不固定,分子之間的距離較遠,因此具有可壓縮性。相比之下,在固態中,分子排列最緊密,而在液態中,分子則相對鬆散,但仍保持著一定的接近程度。
物質可以分為純物質和混合物兩類。純物質是指僅由一種分子組成的物質,可以是單一元素的分子或化合物的分子。而混合物則是由多種分子組成的物質,可以是均勻混合或不均勻混合。
物質的變化可以分為物理反應和化學反應。物理反應不改變分子的種類,沒有生成新的分子;而化學反應導致分子的重組和種類改變,產生新的分子。觀察到的物質性質需要通過化學反應才能出現的稱為化學性質,而不需要化學反應就能觀察到的稱為物理性質。
將混合物的成分分離需要根據分子的特性進行分離。常用的分離方法包括過濾法(根據顆粒大小進行分離)、溶解法(根據溶解度進行分離)、蒸發法(根據沸點進行分離)和展開法(根據附著力進行分離,如色層分析)。
溶液是一種廣義的均勻混合物,也稱為廣義溶液。它由溶質和溶劑組成,其中溶劑通常是水或含量較多的物質。溶液的狀態可以根據溶質的溶解度和溫度來描述。對於水溶液,當溶解度與溫度呈正相關(溫度越高溶解度越高)時,可以用以下方式達到狀態轉變:未飽和狀態降溫/蒸發後變為飽和狀態,飽和狀態升溫或加入更多溶質後變為未飽和狀態。溶液的濃度可以用溶質的被溶解量除以溶液的量來表示。
溶解度是指在特定溫度下,溶劑能夠溶解的最大溶質量。對於水溶液而言,最大溶解量通常用100克水能夠溶解的溶質量來表示。
然而,有一些特殊情況,如食鹽和氫氧化鈉等,它們的溶解度並不隨溫度的增加而增加。
空氣中包含多種氣體分子,其中包括氮氣、氧氣、二氧化碳以及惰性氣體(如氦、氖和氬)。每種氣體分子都具有不同的物理性質和化學性質以及氣體反應
❉紅光偏折小,光速快
參考影片1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f0GcL7vMLJE
參考影片2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huoA8LvHXmI
原子說: 2H+O→2H1/2O
分子說: 2H2+O2→2H2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