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ry   HackMD

菊與刀閱讀筆記

說在前頭

本書成書時間較早,主要針對的是軍國主義時代的「大日本帝國」,跟現在的日本有些許差別
+
這是一本美國本位的書,裡面不乏吹捧美國制度的部份,讀者自己心裡有數即可

連結:read.99csw

很方便的網站,註解還能直接點開來看

第一章 研究目的,方法

研究目的:軍事佔領日本 or 保存天皇制度介入統治

近視患者看不清楚自己眼鏡的厚度

所有人都帶著眼鏡在看自己的世界

了解對別人的「理所當然」,真正了解對方的行為動機以其未來的可能

找出孤立的細小行為之間的關聯性

社會必存在一種生活的價值體系,否則就會崩潰

同是人類的同時存在不同的價值體系是合理的

找出日本人及其社會普適性對人的要求

第二章 戰爭中的日本人

「恥感社會」,道德約束依賴於外部而非個人

不是說不能隨地小便,而是不能白天沒事在別人面前隨地小便
晚上喝醉在地下道偷偷隨地小便則可以,道德來源是社會外部觀感而非個人原則 (個人親眼所見)

建立階級制度 -> 大東亞共容圈 -> 長久以來對等級制的信仰 & 依賴

勝利的希望 -> 精神戰勝物質

這講的超好,日本動畫或故事中,超級多那種覺得自己「認真」,用精神就能戰勝客觀環境的敘述
這是不是阿 Q 精神的一種變種?

「這次戰爭並不是軍備的較量,而是日本人信賴精神與美國人信賴物質的戰爭。」
在我們打勝仗的時候,他們還是反覆地說:「在這場較量中,物質力量註定必將失敗。」

武士的佩刀是他的道德品質的象徵。 > 武士刀的存在意義超越物質的軍備

對加班的要求也是這種文化的衍生,只要夠努力一定能加班做出來,一定能加班完成,不能加班就是精神上的敗北,亦是人格價值上的完敗
紅豬是不是這種文化價值的一種產物?

對於禪道的追求是不是這種文化的因?禪 & 武士道的結合成為了鍛鍊靈魂的基礎,並透過政府的大力推廣成為了文化的一部分

一切都在預料之中,全都籌劃好了,並且萬無一失。只有從這一信念出發,日本人才能繼續堅持自己那種必不可少的主張——萬事都是我們主動期求的,絕不是被動的,不是別人強加的。

對於自我優越性的論述,日本人對於事情超出預期的恐慌而做出的逃避。

這也應對上面的敘述「精神上不能失敗」

山下(奉文)將軍「微微一笑,得意地說,敵人現已落入我懷中矣……」「敵軍在仁牙因灣(Lingayen Bay)登陸后不久,馬尼拉市即迅速陷落,此乃山下將軍的神機妙算,事態的發展正符合將軍的部署。山下將軍的作戰計劃正在繼續實施中。」

好像少年漫畫會出現的裝 B 台詞

美國人把自己的全部生活調節到經常應付挑戰上,並且隨時準備應戰。

面對中國的挑戰,川普表示,Make America great again

日本人則把自己的信念建立在萬事預先俱有安排的生活方式上,在他們那裡,最大的威脅莫過於未曾料到。

「日本的天皇是日本國民的象徵,是國民宗教生活的中心,是超宗教的信仰對象。」
「縱然日本戰敗,所有的日本人仍會繼續尊崇天皇。」

離譜,好像沒有半個國家發生過這種事

日本人「只要天皇有令,縱然只有一桿竹槍,也會毫不猶豫地投入戰鬥。同樣,只要是天皇下令,也會立即停止戰鬥。」

玉音放送的必要性,為什麼不是軍部,東條英機出來宣佈投降,是評估後的結果

可以批評軍部,政府,反戰
但你從來沒看過宮崎駿批評天皇對吧

只有視死如歸的冒險才是最高尚的

回天型魚雷
蘇聯也有過這樣的敘述,紅軍沒有投降的士兵
再補充:蘇聯更多是用制度壓迫的,一人投降一家嚴懲(史達林兒子被俘虜後,妻子被送入集中營),跟日本來自「恥感社會」的壓力還是有所不同
https://zh.wikipedia.org/wiki/雅科夫·朱加什维利

有些美國戰俘要求把自己的姓名通知本國政府以便家屬知道自己還活著,他們大吃一驚,並非常蔑視。

日本人的行為則好像是:擇定一條道路便全力以赴,如果失敗,就很自然地選擇另一條道路。

激烈的歷史變革導致的耐受性?
也是長期階級制度導致民眾更傾向一種逆來順受的心態,並且歷史經驗告訴他們即便改朝換代階級利益依然不會受到破壞性的衝擊

第三章 階級制度

“各得其所,各安其分” - 大东亚建设的基本纲领

對秩序、等級制的信賴
日本人對等級制的信賴建立在對人與其同夥以及個人與國家之間的關係所持的整個觀念之上

日本近年來西方化了,它依然是個貴族社會。
人們每一次寒暄,每一次相互接觸,都必須表示出雙方社會距離的性質和程度。

語言中有敬語語法,敬酒時要區分酒杯的高低,鞠躬的角度有差,打招呼的動作不一樣
英文的敬語更多存在於商業交流中,基於「有所求」而存在,而非根深於生活中的的階級制度

等級制,是社會生活的核心,基於等級制的行為是在承認對方具有干預自身行為的權力

中國跟日本孝道的差別

中國基於宗族,日本基於封建領主,「神社」或「聖所」的存在使孝道「去姓氏去血緣化」

家族意志是以全體成員都關心的名義,亦即以這種最高價值來要求服從,以一種共同忠誠的名義來要求服從的。

情勒大國

在家庭中學習等級制的習慣,然後再將所學到的這種習慣運用到經濟生活以及政治等廣泛領域。

引進中國制度但不引進科舉,官職保留為階級制度的特權

改朝換代不改變階級制度

士農工商賤 -> 商人是破壞封建制度的基礎 -> 鎖國令剷除了商人階級成長的根基

刀狩令 -> 切割士農 -> 破壞士的經濟基礎 -> 經濟基礎完全依賴領主 -> 去除階級遷移的可能,穩固封建制度

德川時代的日本則是百分之四十,極高的稅賦

日本人學會了把這種繁密的等級制等同於安全穩定。只要他們停留在既知領域之內,只要他們履行已知的義務,他們是能夠信賴這種世界的。

甚至賤民階層也得到保證壟斷他們的特種職業,他們的自治團體也是經當局認可的。每個階層所受的限制很大,但又是有秩序和安全的。

保持在階級制度內的安全感 -> 民眾視階級制度合法的基礎

第四章 明治維新

「王政復古」,但實際上做了完全相反的行為,把封建體制勢力逐步削減,大名的權利被部份剝奪(砍半),部份的階級制度被打破(僅允許最下層的流動,上層統治者的階級沒有改變)

西鄉隆盛組織反對派被擊潰,農民也有大量起義,但在武力差距上落敗,且在十年後逐步改善農民待遇
日本憲法本身就是階級制擁護者起草的:伊藤博文(著名軍國主義擁護者 -> 解放中國提議者 -> 依然存在長輩管理下屬的心態)

大日本帝國的眾議院徒具形式,並沒有真正的監督權,管理權在貴族院手上,大多由天皇直接任命,政府注重輿論但輿論對行政沒有直接影響力

國家神道受內務省神祇局管理,它的神官、祭祀、神社等費用均由國庫開支

至今依然如此,宗教法人享有極高的稅賦禮遇及行政上的方便,因為天皇的部份神聖性來源於宗教的認可

這些官辦企業逐漸以「低廉得荒謬的價格」,賣給那些經過挑選的金融巨子,即以三井、三菱兩家為中心的著名財閥。日本的核心理念是以最小的失敗和浪費來建立它最需要的企業。

三井確實是富到爆炸,本質上是統治階級和商人階級進行的戰略聯盟

當日本人要把這種「安全」的公式向外輸出時,就遭到懲罰了。等級制與日本國內老百姓的思想很吻合,因為等級制培育了那種思想。

皇民化運動 -> 然而其他文化圈並沒有多層階級制的基礎,這種保持在階級制度內的安全感建立於長期生活經驗的論證,對於其他文化圈來說這種外來者的制度帶來的安全感是很有限且薄弱的。

第五章 歷史和社會的負恩者

他們那些西方人稱之為崇拜祖先的行為中,其實很大部分並不是真正的崇拜,也不完全是對其祖先,而是一種儀式,表示人們承認對過去的一切欠有巨大的恩債。

自我 PUA

欠債使人非常容易動怒,日本人證明了這一點。它也使日本人肩負巨大的責任。日本人說「我受某人之恩」,就等於說「我對某人負有義務」,並且把這位債主、施恩者稱作「恩人」。

這個短故事的道德含義就是:愛的別名正是忠誠。一個孝順母親的兒子可以說是不忘母恩

指忠犬小八的故事

恩,在用之於第一位和最大的恩債,亦即「皇恩」,在整個日本歷史上,一個人一生中的最大恩主就是他那個生活圈內的最高上級。這個人物隨著時代而變化,曾經是各地的地頭、封建領主或將軍,現在則是天皇。

翻版的爹親娘親沒有毛主席親

人們也從身份比天皇低的人那裡受恩。當然也接受了父母之恩。這正是使父母有權支配子女的、東方著名的孝道的基礎。

這種不斷向下施恩的義務性,合理性從另一方面構成了階級制度的基礎

恩債並不隨著時間而減輕,甚至時間愈久越重,像是形成一種利息。這是一個重負,「恩的力量」,這句話通常被認為是超過本人意願的正當權利。

也因此負恩是一件壓力很大的事情,尤其是從平輩或是後輩部份負恩,這等於否定了自身在階級制度內位置的基礎,從施恩的對象變成負恩的對象
因此平輩間還有「半返し」的禮節存在,目的就是維持自身在階級制度內的合理性不被打破

傳統意義上在日本的「愛」還包含一種「庇護」的意義

「真過意不去」(気の毒)。「気の毒」這句話有時譯作「Thank you」(謝謝。謝謝您的煙),有時又譯作「I am sorry」(很抱歉,很遺憾),或者譯作「I feel like a heel」(我感到實在不好意思)。
一部分表達的是對受恩感到羞恥

在公認的社會人際關係中,「恩」所內含的巨大債感推動著每個日本人竭盡全力以償還恩債。但是,恩債感又是很難受的,因而也很容易產生反感。

第六章 恩的性質

這種義務包括兩類:一類是報答父母的恩——孝,另一類是報答天皇的恩——「忠」。這兩者都是強制性的,是人人生而具有的。

對自己的名聲的義理 相當於德語的「名譽」(die Ehre)
受到侮辱,或遭到失敗,有「洗刷」污名的責任,亦即報復或復讎的責任。(注:這種「擺平」不被看作侵犯)

半澤直樹

不承認自己(專業上)失敗和無知的責任。

這亦是日本「前輩」制盛行的原因,前輩都是對的,後輩不能打臉前輩,這樣可以減少暴露自身錯誤的風險

在中國「仁」是忠義的先決條件。天子之所以能享有帝位,是因為他在施仁政。

這是孟子的說法,中國王朝接受度如何到不好說

在日本,這些觀點顯然與天皇制不相容,所以,即使作為學術理論,也從未全盤接受過。

皇帝被推翻過很多次,但天皇從未被推翻

即使身居高位也不是必須具備的道德。由於「仁」被徹底排斥在日本人倫理體系之外,致使「仁」形成具有「法律範圍以外之事」的含義。

令人注意的是亞洲地區關於「最可恨者」的諺語。比如,在緬甸是「火災、洪水、盜賊、知事(官吏)、壞人」;在日本卻是「地震、打雷、老頭(家長、父親)」。
因為他們把「恩」視為第一前提。

父母可以基於「恩」做出無上限的要求,因此有成為最可恨者的資本
中國傳統意義上的孝道存在上限,即為「不孝有三,無後為大」,不孝有「三」本身就限制了孝的範圍,但在日本概念中是沒有範圍的

日語中沒有特指「父親對子女的義務」的專門詞彙,所有這類義務全都包括在對父母及祖父母的孝道之內。
這裏的關鍵在於義務的擔負和償還,年長者責任更大,責任之一就是監督年輕人,要求他們作出必要的犧牲。即使他們不願意,也必須服從長輩的決定,否則,就是沒有履行「義務」。

父親在家庭中雖然可以要求子女盡一切義務,卻「可能是個不值得尊重的人」。天皇必須是遠離一切世俗雜慮的聖父。對天皇盡忠是一種最高的道德,它必須成為一種對幻想出來的、一塵不染的、「至善之父」的虔誠仰慕。

每個人都可以按其意願來塑造天皇的形象,「忠」已變成每個日本人對神聖首領——最高主祭者和日本統一與永恆的象徵——的報恩。

「忠」在臣民與天皇之間構成了雙重體系。一方面,臣民向上直接對天皇,其間沒有中介,他們自己用行動來使「陛下安心」;另一方面,天皇的敕令,又是經過天皇與大臣之間的各種中介者之手,層層傳到他們耳朵的。「這是天皇御旨」

思想上的非對稱性,方便於前面的每個人都可以按其意願來塑造天皇的形象,天皇 = 每個人心中的超我

在日本,自尊心則是與對施恩者報恩聯繫在一起的。

自尊來自報恩行為的外部認可 -> 恥感社會

這是天皇的命令,即使是投降的命令。也就是說,即使投降,最高的法律仍然是「忠」。

第七章 義理最難承受

「義理」包含一系列混雜的義務

義理跟義務的差別 - 義務是常指直系親屬,義理是後天社會性建立的關係
義務應當發自內心,義理不一定要(但該做還是得做)

對社會的義理 - 履行契約性的關係

「義理」的準則是必須回報,有點類似信用,並附帶利息

此人不懂『義理』相當於宣布這個人社會信用破產 -> 很嚴重的譴責

第八章 名譽

日本人出生自帶維持自身名譽的義理
「名分的義理」

正派的人有義務維持社會的和諧,維持自身及他人的階級制度運作
真正的尊嚴在於各安其分,不卑不亢,自王子以至農夫,皆可以此自許

有些教師為搶救天皇御像,沖入火中而被燒死。他們的死,證明他們對「名分的義理」的高度重視和對天皇的「忠」

這驚世駭俗的操作我查了一下,還真有相關紀錄
https://pb.ps-taiwan.org/modules/news/article.php?storyid=324&uid=0

「實業家名分的義理」決定他不能向任何人透露他的資產已經枯竭,或者他為公司制訂的計劃已經失敗。

失業或是公司倒閉還要假裝出門上班

「義理」的上述含義都是把一個人和他的工作高度地等同起來,對某人的行為或能力的任何批評,就自然地變成對他本人的批評

競爭在日本不會產生如同在美國的那種社會上可取的效果。我們把競爭看做是好事而高度依賴它
日本人內心其實懼怕競爭,這也反應到年功序列制以及各種仲介的存在價值

日本的人物小說所暴露的是這樣一種社會,在那個社會裡,人們情緒爆發時就像有毒的氣體在飄蕩。小說的主人公或作者都不認為有必要分析周圍的環境或主人公的經歷,以弄清陰雲來自何處。它說來就來,說去就去,人們都容易傷感。

人間失格就是一本這樣的書

現代日本人施之於自身的最極端的攻擊行為就是自殺。按照他們的信條是,用適當的方法自殺,可以洗刷污名並贏得身後好評

身份越高,「義理」的責任「就越重」,但所有階層都要講「義理」

第九章 世界

日本人善於區分不同世界
人情的世界 & 享樂的世界

如果經受住絕食的考驗,體力不僅不會因卡路里、維生素的缺乏而下降,反而會因精神勝利而提高

呼應心勝於物的概念

只要不影響人情的世界,其他世界無需套用相同標準 & 道德觀

由於道德觀是外在壓力賦予的,因此不存在一種橫跨不同世界的內在原則

第十章 道德的困境

由於不同世界互不相干
刺殺主君要切腹屬於忠的世界
被主君污辱要報仇屬於義理的世界

兩者可以同時發生互不干擾

政府在軍國主義化時的一個手段就是賦予忠的世界超然的地位

如:軍人敕諭,教育敕語

忠才是「真正的大勇」,是得最優先考慮的世界 -> 聽命於國家 & 天皇

這正是典型的日本特色。中國人把一切道德歸之於出自仁愛之心。日本人則不是這樣,他們先確立義務準則,最後才要求人們全心全意,為履行義務而傾注全部心靈和精力

內在道德觀 & 外在道德觀的差異

在忠之上附加了實行準則「至德 -> 誠」
「至德」在於一切其他德行的實踐都是真心實意,言行一致,發自內心
某種程度上亦是要執行者放棄思考,全心遵從義務準則

日本人的概念中不存在尊重,更多偏向「自重」,其意思是「自我慎重」
含義並不是指必須堅持自己的權利,而是絕不要講對於自己身份階級不妥當的話
行為必須符合外在賦予的價值觀

這也是日本人最常說的:避免「迷惑行為」
迷惑行為 -> 造成他人困擾的行為 -> 請自重 (自重而非尊重他人)

image

一舉手、一投足都有其後果,人們採取行動時不能不考慮這些後果。施恩於人是好事,但必須估計到受恩的人是否會感到「背上恩債」,不可不慎。批評人是可以的,但必須準備承擔因此而產生的怨恨,不可不慎。

恥感文化中沒有坦白懺悔的習慣,甚至對上帝懺悔的習慣也沒有。他們有祈禱幸福的儀式,卻沒有祈禱贖罪的儀式。

島女士的自傳《我的狹島祖國》,最出色地描寫了她在道德規則不甚嚴格的文化中所感受的體驗。她渴望到美國留學,並且說服了她的保守家庭,排除「不願受恩」的觀點,接受美國獎學金,進入了衛斯理學院。她說,老師學生對她都特別親近,但這卻使她很不安。

日本式的教養,要求任何動作都要文靜,每一句言辭都要符合禮貌,這就使我在當前的環境中極為敏感,十分警覺她斷定,美國人生活在一種她所謂「優美的親密感」之中,而「親密感在我三歲時就被當做不禮貌而扼殺了」

因為外國文化對於恩債 & 階層行為要求的壓力並沒有日本那麼大

第十一章 自我修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