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重拾初心」- 全球敏捷轉型的反思 - Evelyn Tian :::info 「重拾初心」- 全球敏捷轉型的反思 敏捷宣言已經誕生20多年,全球都在如火如荼地展開敏捷轉型。反思你自己的敏捷之旅,你是否有 “吾日三省吾身“?你是否“知而不用乎?用而不任乎?任而不省乎?省而不行乎”? 通過這個主題演講,我和大家分享我已經成功教練國際大、中型企業與輔導全球75個國家的敏捷實踐者們的經驗。通過組織、產品和團隊的實例,聚集於「重拾初心」的策略以達到持續改善的目的。 ::: :::warning 今天的內容不代表 Scrum Alliance 也不代表 Scrum Alliance 董事會 ::: * 教授的學生橫跨76個國家 ## Agenda - 晏子和秦景公的故事 * 知而不用 * 用而不任 * 任而不思 * 思而不行 * 知而不知 ![](https://hackmd.io/_uploads/HJ25VYMPK.png) ### 知而不用 * 情境一:常會聽到「我們在用Scrum框架」,但是... * Scrum-But (Scrum-但是) * story 都做不完... * 沒有 product backlog refinement * 情境二:我們用了一段時間,發現沒什麼幫助,我們試看看看板,但看板用用,發現也不適合我們 * 看板-But (看板-但是) * 我們的產品啊,我們的文化啊...有多特殊,所以... * 延遲的專案再加人力,只會讓專案更加延遲 * 不是所有教條都要遵守 * 例如一個醫療的營銷團隊 * 沒有每個team都要一個醫生或一個法顧 > 無論是Scrum/Kanban ,都是非常強而有力的框架 > 但是在用對的條件下 > 注意,請不要教條,要考慮自己的場景 ### 用而不任 * 情境:在敏捷輔導課時:一個英國學生,分享平常都在家裡剪髮,紮個馬尾,一刀剪下去即可.聽了之後,我也自己試一下(紮馬尾,老公剪一刀) * 結果:正面看是ok的...但背面很慘...很恐慌,慘了,明天的研討會... * 紮馬尾是有技巧的: 英國學生的老公已經練很久了 > 思考一下,在敏捷的環境裡,有多少一樣的狀況? > 用了但是沒有發揮到原本的價值 * Product Owner * 沒有跟真實的客戶有接觸,只跟業務接觸 * 大故事變小故事,寫驗收標準 * 變成:Product Backlog 專業撰寫者 * 沒有接觸客戶、Roadmap... * PO 很多,看不到整個產品 * 換湯不換藥 * 只是換個名詞,把工作變成User Story,但其實根本沒有User * 沒有時間和團隊互動 * 產品的卓越與否,和產品的定義,產品負責人的角色選擇,息息相關 > 產品負責人的角色是需要深度思考的 * 但大多公司不這樣想 * 無論多成功的實踐還是需要思考的 * 思考如何把好的實踐用到自己的組織裡面 > 不夠痛苦,不夠快速的收到回饋,所以很容易犯[用而不任]的錯誤 * Agile Coach * 看一下job description,其實... * manager不知道 Agile Coach 需要什麼樣的技能,怎麼合作 * Agile Coach 也不知道要發展什麼樣的技能 * 領導團隊、技術實踐、組織結構... * ![](https://hackmd.io/_uploads/HJOrS_MDK.png) ### 任而不思 * Jira 工具 * 滿足客戶(Scrum Team)需求 -> 但客戶不一定有敏捷思維。 * 把創新的時間都花在 工具 上了: * 每天都在玩 ticket,減少了人的互動 * 剛好跟敏捷宣言講的相反 * 是用了工具就敏捷了嗎? "用了幾年Jira" 不代表敏捷 * 常聽老闆要求:能不能教我們用工具 (哭笑不得...) * 工具是為了幫助我們達到"我們的目的" * 工具要為我們服務 * 工具是個好產品 * 工具不一定可以幫助你更敏捷 * 不要每天想著怎麼工具裡面工作,而忘記初衷 ### 思而不行 * 依賴性/耦合性/相依性 - dependency * 切除相依性高於管理相依性 * 通過相依性的管理找到切除相依性的幫助 * 相依性,是一個在開始決定 改善工作時 就要策略思考的問題 * 回顧很好,落地到行動,有持續改善才是目的 ### 知而不知 * 管理層 * 看到價值,才會慢慢往前進 * 組織是一個複雜自適應系統 (we are special) * 管理層:我知道啦 * 改善組織及敏捷轉型是個複雜的問題 * 起步時,每個公司的複雜自適應系統都不一樣 * 管理層:頭痛醫頭,腳痛醫腳 * 組織轉型不能直接套用一個框架 * 不存在的spotify模型 * 自相矛盾 * We are special vs 那個看起來不錯,我們來用吧 * 領導者要有成長型的思考,面對VUCA環境 * 作為個人要真正的學習 > 重拾初心來推進敏捷轉型,以實現你最初希望的結果 - Evelyn Tian > 往後退一步,可能會有更好的前進 >![](https://hackmd.io/_uploads/BJHS_dGvF.png) # Q&A - (繁中)產品負責人和業務的權責要如何劃分?在我的經驗中,業務和PO對產品的方向往往有截然不同的想像,然後開始爭執到底誰有主導權。 - Evelyn:最重要的是你對 產品 的定義,例如 Spotify - 分成小產品:列出"訊息",把相關stakeholder都列進來,這樣業務就會被列進來,FAE,法務也都會列進來,再依照"訊息"來切割 - Product Owners usually have more insight about Product Domain, but have less domain knowhow in tech enhancement part, so how might we balance both? - Evelyn: 如果你的產品不是技術導向, What & How 是可以分開的,PO 只要關注 What,具體實作細節倒還好。但有些 What&How 的分割要想一想,例如 bluetooth 連線 or NFC 連線,到底是 What 還是 How? - Evelyn: 團隊要做架構 refactoring,也是可以把價值(效果)及需要的時間(成本)告訴PO,再讓 PO 放進 backlog 做優先序的排序 - (繁中)切除相依性是否有具體的例子呢? - Evelyn: 以生命週期為例。架構改善,對你划算嗎? - 想问老师的经验中,如果是内部辅助团队,例如hr、learning development团队,想尝试导入敏捷,那客户应该就是公司同仁,想了解团队交付的价值,在定义上,有没有什么方向上的建议? - Evelyn: 先問"改善後,有什麼影響?" - 沒影響? 你只是跟隨潮流為了敏捷而敏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