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itle: Ch.6 簡介:開放政府協作會議的「大場主持人」【新增】 tags: 手冊正文 --- # 簡介:開放政府協作會議的「大場主持人」 每一場協作會議,都會有「大場主持人」,除了PO擔任的「桌長/小組主持人」之外,大場主持人通常搭配著全場螢幕畫面,負責掌控全體議程,也負責帶動氛圍,處理大大小小的活動狀況。 通常,大場主持人會拿著麥克風,站在講台最前面,或是坐在主席桌的位置。然而,在協作會議之中,大場主持人未必需要具備比較高階的決策權,也不做裁量與交辦的任務,而是協助讓整場活動完善結束。 協作會議的大場主持人是誰?有什麼樣的組合型態?該如何當好一個大場主持人? ## 協作會議的大場主持人:通常是 PDIS 的夥伴 協作會議的大場主持人,通常是由 PDIS 的夥伴擔任。有以下幾點理由: :one: 大場主持人必須比桌長更深度的參與。PDIS 主持團隊的夥伴,較能與協作會議的主協辦機關一起發想、研擬議題、籌備整場會議的調性與細節 :two: 由於 PDIS 主持團隊有較長期的實戰經驗與互相支援的合作經驗,比較能夠處理協作會議現場的突發狀況。 :three: 在一場全配的協作會議中,大場主持會搭配較多投影、數位工具及直播互動等工作,需要跟 PDIS 技術組搭配,且略有一點數位工具門檻。 不過,也有一些例外,因為不是每一場協作會議都需要使用到數位工具,也不是每一場會議都有複雜的跨局處及利害關係人;同時,某些資深 PO 的控場與主持技術也相當深厚,只要經過事前完善的資訊對齊,也有能夠勝任大場主持人的前例。 ## 協同主持:PDIS 夥伴+協作會議主責機關的同仁 大場主持人的角色任務,也會隨著不同樣態的協作會議而變化。有時候,協作會議會有「協同主持」,也就是兩位主持人互相搭配,更能夠使活動順利進行。 以下三個型態舉例,可以說明何以「協同主持」會是更好的選擇。 :one: **輕量化**的協作會議:不需要複雜的數位工具與線上互動,只要符合協作會議的討論精神及要素,規模較小、形式較單純的協作會議,不一定要「分桌」及桌長角色。就像任何廣納意見、清晰收攏的討論會議一樣,由主協辦機關的同仁長官來擔任主持人,PDIS 夥伴協同彙整意見。 :two: **說明**性質較高的協作會議:協作會議的主題與案源經過釐清以後,有時會轉以較為開放且互動型態的說明會議,需要主辦機關有較多釐清、釋疑的層面,也需要一定程度的機關公信力,便同樣會由主協辦機關的同仁長官來擔任主持人,PDIS 夥伴協同利害關係人的轉譯以及線上意見的整理。 :three: **創新形式**的協作會議:在跟故宮合作的經驗裡,我們嘗試過結合策展與藝術共創與協作的創新會議形式,也就跟策展人、藝術治療工作者協同擔任主持人,讓各方專業能夠跟協作討論的精神能夠充分發揮。 其實,在越來越多行政機關的會議中,也會看到「第三方主持人」以及「協同主持」的形式,例如近年有關精進聽證會的多元嘗試。大場主持人是一場會議中相當重要的定錨角色,同樣需要視會議的目的與需求來調整。 ## 淺談:如何當好一個「大場主持人」 就跟「如何當好一個桌長」一樣,主要是擔任主持、協調工作者的角色,由於需要聽懂多方的話語,並能即時理解、整理及回應,最重要的都是「豐富的實踐經驗」。 不過,我們仍能從過往協作會議經驗中,歸納出大場主持人的幾個任務與特質: :one: 最重要的「場控」。確保議程與時間能夠順利走完,不能偏離太多,若有需要即時調整,必須找到對的人討論,並快速應變。 :two: 需要知道與會者的全盤狀態,以及各桌的討論發展,適時與各桌桌長同步狀況,並給予桌長必要的支援。 :three: 在會議最開始,對與會者進行期待管理;會議進行中,維持活動的熱絡程度;會議尾聲,收整整場的結論,並適度交代議題往後的發展。 :four: 事前與講者打過招呼,以利切換麥克風、簡報以及時間安排等細節,使會議更加順暢;也須與工作團隊保持良好溝通狀態,以利隨時支援現場。 :five: 良好的表達能力,以及適應長期站在台前、受拍攝的公開狀態,同時能夠感應現場與會者的氛圍,確保會議能夠在事前設定的調性上完成。 :six: 如果是全配線上、線下參與管道以及完整分階段、分桌討論,需要對數位會議工具及直播互動有一定的掌握能力,並與技術團隊互相搭配。 :seven: 在帶有張力、衝突的會議現場,主持人需要臨危不亂、臨機應變並全程保持在冷靜穩定的狀態,至少讓會議能夠不破局,而能走到最後。 以上有相當多描述都是「抽象」概念,比起桌長,大場主持人的技能更加側重於該名角色本身的經驗與訓練;隨著多元會議樣態,也會有更多需要精進跟學習的地方。 只要具備足夠多的經驗,且不懼怕擔任主持工作,都有機會能夠擔綱這樣的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