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ry   HackMD

Ch.3 初探「線上審議」:以 Let’s Talk 2021 勞陣示範場為例

Image Not Showing Possible Reasons
  • The image file may be corrupted
  • The server hosting the image is unavailable
  • The image path is incorrect
  • The image format is not supported
Learn More →
「青年貧窮下的托育及居住心理壓力如何解?」非同步協作會議——打字討論區

前言:當審議民主老牌機關「青年署」踏出「線上」這一步

審議民主精神的協作會議,在 PDIS 以「數位、創新」的精神之下,早有融合許多線上元素。協作會議一向有全程錄影,並視議題狀況會公開直播,邀請不在場網友共同發表意見、參與討論;於會議進行過程中,主持團隊亦會分工彙整網路匿名意見,並與現場意見共同整理至線上網頁所呈現的心智圖當中。

協作會議與大多數具討論性質的會議一樣,皆是「實體為主、線上為輔」;若是以意見收集、運用網路工具使意見偏好具彙整性的「討論」,更早以前則有 vTaiwan,而公共政策網路參與平台(Join)的討論區亦有一點此功能,在線上收集意見時,通常以 Polis 工具輔助。

然而,將具規範性的知情討論,以「審議民主」之操作規格與路徑依賴所發展出來的「純線上討論」,同樣是受疫情影響的這幾年,才陸陸續續有人嘗試。

教育部青年署連年辦理的「Let's Talk 青年好政」長期推動審議民主工作,亦屬於唐鳳政委督導之業務。為使權責分工明確,我以個人身份(審議民主業師)參與 2020 , 2021 年的 Let's Talk。

第一年搭配專案合作團隊台灣勞工陣線、勞動視野協會以及澎湖的青年提案團隊,皆以實體進行。當年已遭逢疫情,原本規劃之審議民主培訓也因此取消,2020 年的各場次辦理結束後,我有建議青年署作為「青年事務」主管機關,由於「青年」是對於網路相對熟悉的群體,應考慮研議「線上審議」的可能。

當時檢討會議上,我也有分享 PDIS 經驗,同時敘明公部門資源與自願性青年組織的差異,且以「審議民主」之名,此種操作仍應有更多嘗試性的試點及研究,然我個人並沒有繼續參與。2021 年,台灣疫情轉趨嚴重,所有人皆開始熟悉遠端、線上會議等事務,原配合青年學生而往往於暑假開跑的 Let's Talk 活動也因此延期,並在專家諮詢、研究計畫的初步結果之下,決定嘗試「線上審議」模式。

或因缺乏「線上審議」的參照案例,今年度青年署再次找上兩個專案組織搭配業師,希望在青年提案的審議實作之前,可以舉辦兩場「線上審議示範場」,以供未來獲選青年團隊參考線上之操作模式。由於我曾在很早期便在會議中初步提過「線上審議」的可能,署內同仁亦以「PDIS 較具備線上工具的操作經驗」為由,希望我能接下其中一場示範場的任務。

因此,以數位、創新的容錯精神之下,我與長期從事勞動議題研究與倡議的「台灣勞工陣線」(簡稱:勞陣)合作辦理場次「青年貧窮下的托育及居住心理壓力如何解?」;另外一場示範場則是青年民主協會(簡稱:青民協),搭配教師出身的業師陳威良的場次「高中學生在校園的心輔資源求助困境」。

Let's Talk 2021 線上審議示範場的背景資訊

1. 兩個示範場刻意採取不同形式

在辦理會議以前,我、勞陣、威良、青民協在青年署召開的籌備會議中,已經事先討論過兩場定位。由於是「示範」性質,且線上審議場次在署內的經驗極少,故兩場次應採取不同的作法,如「A/B test」才能讓未來的青年提案團隊參考不同工具、形式與主題的優劣。

兩個團隊也事先與署內溝通,縱然審議討論應以討論內容及參與者的狀態為主,過去學界與輿論常有批評「審議民主會議的辦理流於形式」,但線上場次的「形式」意義相當吃重,因為是在示範「形式」,對於議題實質內容的聚焦與推進,應有一定程度的期待管理;同時,兩場次刻意採取不同形式手法,也應給予適當的容錯空間。

青民協以 Google meet 話語討論及分組功能進行,勞陣以 Google meet 搭配 HackMD 的不分組、話語及書面意見的雙軌非同步方式進行(原預計使用 Google Doc,但在測試階段發現同時打字的組字技術干擾嚴重,才轉換為 HackMD)。

青民協的討論主題較為聚焦,以青年取得心理資源的困境為題;勞陣則將議題設定為較廣泛、發散,將心理壓力的範疇展開至工作貧窮、居住與托育。

兩場次因形式與議題設定的差異,其目標與結果也會因此不同。

2. 參與者有過半為觀察操作形式,而非議題本身

以勞陣這場為例,報名人數 30 人,在填寫報名理由時,有一半以上的參與者是出於形式上的好奇,想要來觀察、觀摩線上審議操作的實務(不包含原本就有「觀察員」任務的署內同仁、業師與相關工作者),而另一半則對勞陣所設定的議題有所興趣。這種討論組成的懸殊特性,相當程度會影響討論結果與議題走向。因此,「示範場」性質的特殊性,是在討論本場次內容時,必須知道的基本資訊。

3. 籌備時程與資源的高度侷限

由於示範場並不在原先 Let's Talk 的規劃之內,係因疫情而調整計畫,對於青民協、勞陣而言,籌備辦理時程相當倉促,宣傳及招募參與者的時間亦不多,除署內既有給予 Let's Talk 辦理的基本活動經費補助外,以「線上」形式而言,廠商亦提供一組 Google Meet 專業版帳號以供使用。Let's Talk 鼓勵青年自發性參與,一向未給予出席費或其他實質誘因,僅實體現場提供餐飲及會後禮物。

實際上,在此時期若有辦理過線上會議,應會了解不只是設備、軟體,主辦單位及主持團隊皆需要更多的籌備工作、溝通工具及各種樣態上的資源,並不會因為「線上就比較省成本」,然而這項計畫的各類行動者皆是匆忙之下進行,摸索階段對於資源的拿捏並不精確。過往廠商會在實體活動中支援,本次則相當有限,或也不知該提供什麼樣的資源,或也未必具備相關知識。

實體與線上,除了能否面對面感受人與人之間的互動回饋以外,於計畫辦理過程中,在資源、工具知識及資源如何搭配的課題上缺乏,也是本次會議討論以前需要知道的重要背景資訊。

4. 專家與研究計畫的結論難以落實與驗證

實際上,在辦理以前,署內就各專家學者意見及初步研究計畫之結論,認為討論應盡量鼓勵參與者「開鏡頭」才開麥克風說話,以貼近實體現場面對面的對話信任感;並認為參與者在家線上面對著電腦的專注度容易渙散,不如現場容易以各種感官方式號召參與者,因此線上審議應該「分多天辦理」。

然而,作為臨時接下示範場任務的非營利組織,除了活動分天辦理將增加更多行政、人力成本以外,在參與者沒有出席費等誘因之下,勞陣與青民協皆認為在有限資源挹注的狀況下,不可能達成「分天辦理」。因此,專家與研究計畫結果,在本次現實狀況下無法驗證,而 Let's Talk 的審議民主活動已青年培力性質佔重要目的的調性之下,並不像大多數審議活動在學術計畫、政府計畫之下而有編列出席費,這也是在討論 Let's Talk 線上審議活動時,需要特別注意的背景資訊。

勞陣場的嘗試與企圖

非同步協作會議:有別於審議現場面對面討論,皆是「同步」進行所有的對話,所有人一起聽到別人說的話,發言者的話也是同步就會被其他人所聽見,主持人則是同步即時地處理各方發言的內容,與會者也會同步看見、聽見主持人的指引;本次勞陣與我想要挑戰的,則是在「不同步」的狀況下依然能夠協作,而具體的「非同步」即是指「書面意見」與話語討論雙軌的進行模式。

如同上述提及,由於「示範場」有兩場,勞陣與青民協試圖以截然不同的方式來操作,以達到示範、比較分析之用。這種實驗比較,同時可以上綱至兩種典範的差異:

「線上審議,應該要盡量貼近實體的體驗,還是因應數位工具而追求不一樣的目標?目標調整之後,是否還能稱得上是審議民主式的討論?」

我跟勞陣之所以採取這樣的形式,係因過去在許多重大政策、受注目之議題之中,審議主持工作者之間經常討論「如何處理情緒」這一題。審議民主的討論能否容納「不理性」的情緒層面,尤其是「負面情緒」?主持技術,似乎永遠會包括如何處理不理性、情緒的發言,但審議的結論與目標往往希望能拉回一個被整理過的、清晰聚焦的結論,而情緒性的內容只能被點綴帶過。

由於今年 Let's Talk 主題設定為「心理壓力」,勞陣與受邀講者除了希望將青年的心理壓力上拉至政策、體制的層次以外,與主持團隊溝通以後,我們更希望 「討論心理壓力的議題,不該排除有心理壓力的人,而討論此議題的『審議活動』也不該造成與會者更大的心理壓力。」

因此,選擇以非同步的方式進行,讓參與者可以不用整天開著鏡頭、隨時要開麥克風對著電腦說話,而是可以選擇「把 Google Meet」當廣播式的音訊來源聆聽,同時在文件內看議題資料、寫下書面意見,也看別人的書面意見,並藉由數位協作文件的即時互動性,來縮短書面意見之間互相理解的時間。

後來,絕大多數參與者及發言意見都是在 HackMD 數位協作文件上,與會者也找到了其發言、標注以及「+1」響應的文字討論作法。會後,確實也有與會者反映說書面意見讓自認「心理壓力大、工作貧窮者」能夠較無壓力參與討論,同時聊天室相當安靜,則需仰賴主持團隊與講者們留下來回覆問題、與書面意見的內容進行互動,否則若以實體活動的標準來看,「討論氛圍」相當不熱絡,由於使用打字的方式,少了烘鬧的聲響,較難衡量與會者的情感狀態。

比起實體審議,說話的方式、音量與風格佔重要的影響因素,而線上文件式的討論則更仰賴寫作的風格,所幸本場次參與者皆以開放心胸來嘗試,也有朋友表示打字較慢,喜歡打一大段之後再貼近來,與會者之間仍然能夠互相等待、觀看彼此的經驗分享。

回顧與反思

一位身處柏林的參與者,全程參與了台灣時間早上至傍晚的討論,對他來說是凌晨兩點至接近中午的時間,會後她開了鏡頭、麥克風,說了這段話:

「這場線上審議突破了我對『審議』的想像,算是一種『去稜角化』,很訝異能夠在審議民主的討論場合聽到主持人說『可以將你的負面情緒表達出來沒關係。』覺得在這種討論中看見了『同理心』因此非常寶貴。」

各項議題的討論,或多或少都會勾動參與者的情緒,但到底在力求理性審議的場合裡面,情緒能夠以什麼樣貌、多少佔比被釋放出來,活動主辦方、審議主持人又要如何去面對跟引導參與者之間情緒的互動,這是實務工作上經常被討論的問題。文字提供了一種緩衝的可能,即使可能犧牲掉現場的張力,在討論中,張力可能是正面、也可能是負面的。或許在不同議題所觸及的範圍、種種時空條件的安排之下,非同步的協作討論,會是「不知道如何處理討論中的情緒」時一個突圍的路徑。

實際上,開放政府協作會議有不少場次採用直播與 Sli.do 匿名系統來輔助,也是一種非同步意見的整合。拉長尺度來看,事前的訪談、議題手冊收整的內容,也是一種非同步意見的先期呈現。凡有小組討論的審議討論會議,在大場的小組分享、組間意見交換、大場討論時段,其實也是一種將組內討論意見做非同步的交流。

這次「線上審議」嘗試將非同步的兩個意見管道用以數位即時文件收縮到「幾乎是同步」,而大幅取代掉語音的即時對話,或可以視作光譜之間的點。多少比例的同步、非同步,意見管道的即時、延遲、階段性甚至是歷史性,才是測量協作類型的指標。

討論中的(非正面)情緒以及討論形式的即時性,是否有什麼樣的關聯,讓我們在科技演進、時空條件的轉換之下,能夠持續探索好的對話的可能,則需要在經驗數量的累積上,才能得到結論與啟發。

可以確定的是,每一步創新都需要勇氣,也需要試誤,今年線上審議的試辦場,對於主辦團隊及主持團隊來說,其實也是一個很有心理壓力的挑戰。除了硬體設備的經驗仍不足之外,經驗缺乏以及相對於實體情境的陌生感,在此階段,比任何防疫規範下的實體審議,或許還更費籌備功夫。同時,卻也驗證了數位工具對參與者而言是可快速學習的,並沒有想像中的高門檻,一但掌握了「只要打字」便是意見表達,就不會對版面和功能太過懼怕,比較重要的是籌備階段的測試,以及主辦、主持團隊的臨場應變與互助。

創新的形式,往往也仍需疊加在舊經驗的基礎上,就像勞陣示範場的最後,大場主持在螢幕投影仍使用了比較接近傳統白版的 ipad 來進行圖像式的彙整。其實無論是實體、線上的會議,每次都能夠局部性的創新。在「線上審議」這個新型態裡,更有利測試各項審議主持細節在「轉線上」時會如何「轉」,每個流程設計與動作的性質會如何變化。在這樣的點滴革新的基礎之上,也能夠務實去做下一步的嘗試。

Image Not Showing Possible Reasons
  • The image file may be corrupted
  • The server hosting the image is unavailable
  • The image path is incorrect
  • The image format is not supported
Learn Mor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