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股票投資分析實務:技術分析 第二版 :::info [TOC] ::: ###### tags: `Stock Investment` `Technical Analysis` ## 五款預測頭底訊號方法 ### 策略一:9日法則 * ==利用反應投資人心理的法則,尋找趨勢轉換點== > 上漲趨勢,下跌趨勢,投資人開始意識到頭部,底部,並下意識決定要了結獲利,大概會是在9日左右。因此,不論漲跌,幾乎都會在9日暫時告終,通常這個分界也是趨勢轉換點 > 計算方法(數9根K線即可) > 若是上漲趨勢,以起漲的最低點(收盤價) 的K線為1。從1算起,只要趨勢持續,不論K線是紅或黑,期間有為漲跌也沒關係,算到第9根K線。相反地,若是下跌,也是用一樣的算法來計算。 ![](https://i.imgur.com/TgFqkyZ.png) > 趨勢的持續:(靠5日線和K線來推測) > 下跌時出現下半身線型,K線向上突破5日線後,一直位於5日線上,就會持續上漲。反之,上漲時出現反下半身,K線向下突破5日線,只要一直位於5日線下,就會持續下跌 下半身線型: ![](https://i.imgur.com/LcwsHoq.jpg) ![](https://i.imgur.com/LMLlnR2.jpg) 反下半身: ![](https://i.imgur.com/My2Bj94.jpg) :::info 均線排列持續維持PPP或反PPP,股票趨勢也會持續。 ::: PPP: ![](https://i.imgur.com/G2OtpIO.jpg) ![](https://i.imgur.com/Xobe0Jc.jpg) 反PPP: ![](https://i.imgur.com/5s3Wzb6.jpg) ### 策略二:七日法則 * ==行情趨勢以外獲利了結的有效手法== __以收盤價為基準,察覺頭部、底部__ > 不論漲跌,都會在第七日結束 > 在上漲局面中即使出現黑K線,只要收盤價高於前一天,就要算進去;在下跌局面即使出現紅K線,只要收盤價低於前一天,也要算進去。 > 以上漲局面來說,就是紅K線之後出現黑K線或十字線,且收盤價低於前一天時,就算是上漲行情告終。就下跌局面來說,就是黑K線之後出現紅K線或十字線,且收盤價上漲止跌,就算下跌行情結束。 > 根據統計,漲跌多數情況下都會在四日內結束,所以若是碰上連續四天漲或跌,應考慮獲利了結或逢低進場。(此為日本股市之概況) ![](https://i.imgur.com/0oXgSED.jpg) ### 策略三:嘗試攻頂失敗 * ==挑戰高點遇到挫折,股價直直落== __無法突破前一波高點,加速下跌__ ![](https://i.imgur.com/RL7bM4d.jpg) > 雖然漲到前一波高點附近,卻無法突破轉而下跌;雖然又反彈上漲,仍舊無法突破而下跌,形成疲軟的走勢。 __為了消除未實現損失而產生的賣壓是主因__ > 買在高點的投資人會產生未實現的損失,所以當股價重回高點時,為了消化此未實現損失,就會賣出。 __嘗試攻頂失敗型,是賣空的機會__ > 如果出現此情況,同時出現多個其他訊號,如反鳥嘴或反下半身等,會是賣空的好時機。 ![](https://i.imgur.com/jBBZJxO.jpg) :::info 嘗試攻頂失敗也可以使用收盤價曲線來確認。連接高點和高點的收盤價曲線呈左上右下發展,即可確認嘗試攻頂失敗線型成立。 ::: ### 策略四:前一波高低點 * ==股價和人生一樣,都有重要的關卡== __預測趨勢轉換時,要經意識到關卡__ > 所謂關卡,指的就是過去趨勢中的轉捩點的股價,也就是「前一波高低點」、整數股價。 __突破?跌破?用來預測趨勢轉換__ > 前一波高低點,指的是當天(周、月)的最高點和最低點。若跌不破前一波低點、創新高,就會進入上漲趨勢;跌破前一波低點,無法創新高,就會進入下跌趨勢。若是無法突破高點,也無法跌破低點,於區間波動,則為盤中整理。 __高低點可成為支撐,加速發展,也可能成為阻力__ > 前一波低點通常為止跌的緩衝區,但若跌破此低點,走勢會加速下滑。(因為買在低點的人通常有獲利就會出脫持股) > 前一波高點容易成為上漲的阻力,不過若是突破此高點,漲勢便會受到激勵,進而使前一波高點轉化為抗跌的低點。 ![](https://i.imgur.com/X6sFWWs.jpg) ### 策略五:整數股價 * ==投資人也是人,注意整數股價== __沒有尾數的整數股價,有時候會成為關卡__ > 整數股價時常會成為走勢的頭部、底部或趨勢轉換的關卡,像是300、500、1000等沒有尾數的數字,常有此種趨勢。 > 在上漲趨勢中,此種信號容易成為阻力;而在下跌趨勢種,此種信號容易成為緩衝。 ![](https://i.imgur.com/EDTpalc.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