宇宙論時期
存在的基本概念
- 存在者
一切現實存在的事物
- 存在性
存在者所以如此存在的根本存在性格
- 真理
存在的理論構造
西方形上學主要是存在性的探索。
發現存在自體 (即存在者 + 存在性) 是靠尋獲存在的真理之光,發現真理是靠理性的思辨反省。
探討主軸
人類本身的自我意識仍未發展,尚未探討人類存在的問題。不過人類經驗與理性之間的關係曾被注意。
米利都 (Miletus) 學派
為愛奧尼亞 (Ionian) 地方的首都,也稱愛奧尼亞學派,產生最早的三位哲學家。
愛奧尼亞是古希臘在小亞細亞 (Asia Minor) 沿海一帶所佔領的殖民地。
此學派提出了物質因問題,也想到生成及運動問題,但仍未能分辨物質因即動力因的殊異。
泰利斯 (Thales)
西元前 624 - 546
- 『水』是宇宙的根本物質
- 所有存在者生成變化都因為『水』這一實在所觸發的 ==> 物質因 (material cause)
阿納克西曼得 (Anaximander)
西元前 610-546,Thales 的學生
- 萬物本質: 水 -> 無限者/非限定者
- 這邊所提的無限的意義並非抽象化,仍是直觀所得具有物質即空間的性質。
- 無限者包含無數世界,不斷創生、毀滅,變化不絕 ==> 解釋了世界生滅問題
- 無數世界的原意後世有兩種不同解讀:
- 無數世界同時存在
- 無數世界有繼起性,即一個世界消滅後下一個世界接著產生
- 無限者因為是根本物質所以是不死不滅 (無限者只是存在著而不生成),
- 萬物的變化是無限者的分離
- 地球處在宇宙中心,為圓柱狀
- 人類的祖先是魚類
- 根據適者生存之理,水乾涸出現陸地後,適應陸地的水棲動物可繼續生存而轉變為陸地動物
西方哲學家第一位對宇宙與人類創生給以合理化解釋的宇宙論者。
阿納克西米尼斯 (Anaximenes)
西元前 588 - 524,Anaximander 的學生
- 萬物本質: 水 -> 無限者 -> 空氣
- 仍認為萬物本質應屬直觀的對象,與 Thales 一樣認為萬物本質為具體有限的存在者,但也支持 Anaximandar 認為萬物本質不該被限定的思想
- 認為空氣為生命原理
- 「我們的靈魂是空氣,它支持著我們;同樣地,氣息或空氣包圍著整個宇宙」
畢達哥拉斯 (Pythagoreans) 學派
西元前 570 - 495
- 畢達哥拉斯於義大利南部所開創
- 規定熱愛智慧為哲學的首要本質
- 用奧林匹亞運動會舉例,將人分為三類﹔第一類是好營利者,如同賽場裡的小販;第二類是好名譽者,猶如參賽的選手;第三類是愛好理論或智慧者,如同賽場中的客觀。
- 柏拉圖的靈魂三分說及亞里斯多德的生活三階段說受此影響
- 靈魂論
- 數論
- 對於數學的探討較直觀,故都是侷限在自然數的範圍
- 認為單位乃是空間上具有大小的點
- 萬物是數
- 相較於米利都學派是從物質面探詢存在的根源,畢達哥拉斯學派是從形式面探求
- 物質因 -> 形式因 (formal cause)
- 天文說
- 宇宙中心有中心火 => 地球並非宇宙中心
- 平均、秩序、調和微宇宙的三大基調
赫拉克里斯特 (Heraclitus)
西元前 535 - 475
- 第一位從存在者的生成面探求自然存在意義的哲學家
- 萬物本質為火
- 主要原因為火的可動性
- 火生萬物,萬物歸火
- 「這個有秩序的世界,既不為神,亦不為人所創造,他在過去、現在以及未來始終是一團永恆的活火,按一定尺度燃燒,一定尺度熄滅。」
- 萬物流轉
- 萬物是不停的變動的
- 變化是矛盾對立的調和
- 鬥爭為萬事萬物之王之父
- 將哲學從外部世界的探討轉向人存在問題的第一人
- 強調人存在的自覺意義
- 「我探求著我自己」
- 「人都可以有認識自己以及實踐的能力」
伊利亞 (Eleatic) 學派
伊利亞位於南義大利。
否定變化,主要針對存在性發覺存在意義。
齊諾菲尼斯 (Xenophanes)
西元前 570-480
- 反對擬人論
- 黑人描繪的神會長得像黑人,希臘人描繪的神會長得像希臘人,若獅子有描繪能力那其所描繪的神就會長得像獅子。
- 單一神論思想,認為神是統一不變的。
巴門尼德斯 (Parmenides)
西元前 544 - 501
- 曾是蘇格拉底學派
- 存在就是存在,不存在就是不存在
- 只要能說出來的就是存在,只要說不出來的就是不存在 => 存在與認知一致原則
- 存在是統一不變的
- 徹底否認變化,認為變化都是假象
- 其所探討的存在具有三種
齊諾 (Zeno)
西元前 490 - 430
- 透過論證的方法來維護巴門尼德斯對存在的論述
- 反證法 => 假設反論是正確的再導出此假設是矛盾的,藉此證明反論是不成立的
- 亞里斯多德稱其為辨證述的發明人
- 否定運動來維護存在是不變不動
- 兩分法悖論
- 運動是不可能的。由於運動的物體在到達目的地前必須到達其半路上的點,若假設空間無限可分則有限距離包括無窮多點,於是運動的物體會在有限時間內經過無限多點。
- 阿基里斯悖論
- 烏龜動得再慢也不會被動得最快的阿基里斯追上。由於阿基里斯首先應該達到烏龜的出發之點,但此時烏龜已經又往前走了一段距離。因此烏龜總是在阿基里斯前面。
- 飛矢不動悖論
- 一支飛行的箭是靜止的。由於每一時刻這支箭都有其確定的位置因而是靜止的,因此箭就不能處於運動狀態。
- 遊行隊伍悖論
- 首先假設在操場上,在一瞬間(一個最小時間單位)裡,相對於觀眾席A,列隊B、C將分別各向右和左移動一個距離單位。B、C兩個列隊開始移動,如下圖所示相對於觀眾席A,B和C分別向右和左各移動了一個距離單位。而此時,對B而言C移動了兩個距離單位。也就是,隊列既可以在一瞬間(一個最小時間單位)裡移動一個距離單位,也可以在半個最小時間單位裡移動一個距離單位,這就產生了半個時間單位等於一個時間單位的矛盾。因此隊列是移動不了的。
- 否定多樣性來維護存在的唯一性
- 假設存在有多樣性
- 其必有單位,而單位應是不可再分者。然而不可再分者沒有大小可言,如此不可再分的單位如何加減都是空無,故就大小而言則存在只會是無限小。
- 其次,無大小者不能存在,單位若要存在必須具有大小。然而具有大小者按理可以無限分割,則單位本身應具有無數的單位構成。由此來看存在又是無限大。
- 存在既無限小又無限大顯然矛盾,故存在無多樣性而是絕對單一。
美利梭斯 (Melissus)
西元前 480 - 400
後面的哲學家試圖整合存在及變化。他們承認存在為不生不滅,但卻否定存在是唯一且不變。
質的多元論
恩培多克利斯 (Empedocles)
西元前 493 - 433
- 根據萬物質的差異分出四種基本元素組成: 地、水、火、風 <== 質料因
- 生成變化是因為基本元素的混合及分離 <== 形式因
- 混合及分離的原因是因為愛及恨 <==動力因
阿納克撒哥拉斯 (Anaxagoras)
西元前 500 - 428
- 不只四種元素而是無限質差元素
- 萬物可無限分割,就算是最小的物質也包含各種元素,而最後該物質會表現的是其包含最多的元素
- 一樣認為生成變化是萬物的混合與分離
- 混合及分離的原因是因為精神
- 宇宙論
- 主張宇宙機械論,了解到離心力
- 太陽月亮都只是石塊,否定天體是神
量的多元論 (原子論)
路西帕斯 (Leucippus)
西元前 500 - 440
- 將存在就量差拆分為無數的同質元素 => 原子
- 所有的變化皆來自原子的碰撞
- 一切運動的產生皆為必然的趨勢
- 「無一事生於偶然,一切事物按照理由與必然性發生」
- 否定有原子的動力因,而是一切是機械的運作 <== 機械宇宙的思想幼苗
德謨克利特斯 (Democritus)
西元前 460 - 370
德謨克利特斯雖然繼承路西帕斯但他身處的時代已經從前面的自然哲學的探討轉移到了人事探討
其將原子論應用於人存在問題上
- 賦予人生命的靈魂由原子組成
- 所謂的感覺是由外界原子影響靈魂原子而產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