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導體技術 === ###### tags:`電子化企業概論` ###### Process: `多晶矽熔解(培養矽晶體) → 晶柱切片 → 研磨 → 切割成晶圓 → IC設計 → 光罩製作 → 薄膜(CVD、PVD)` `光阻 → 微影 → 蝕刻 → 光阻去除 → 離子植入(摻雜) → 化學機械研磨 → 晶圓檢測 → 切割 → 封裝 → 測試` --- ## 1. 化學氣相沉積(Chemical Vapor Deposition) 目的:產出特定、高純度的化學材料 → 人工鑽石合成、薄膜生成 <font color="#f00">**步驟:** **反應氣體導入反應器 → 氣體與晶圓表面反應 → 反應物沉積在晶圓表面並形成連續薄膜 → 抽出副產物**</font> 化學反應式: (1) SiH4 + O2 → SiO2 + 2 H2 (2) SiH4 → Si + 2H2 (3) 3 SiH4 + 4NH3 → Si3N4 + 12H2 > 常壓化學氣相沉積法(APCVD):在一般大氣壓力下沉積大面積粗部的沉積薄膜。 > > **優點**:沉積速率高、低溫、沉積面積大。 > **缺點**:容易產生微粒,使沉積的薄膜被污染。 > 低壓化學氣相沉積法(LPCVD):在低壓環境(0.1~10torr)中成長薄膜。 > > **優點**:純度高、較均勻、階梯覆蓋率佳。 > **缺點**:高溫、沉積速率低。 > 電漿輔助化學氣相沉積(Plasma-enhanced CVD):利用高密度電漿進行學沉積反應。 > > **優點**:低溫低壓、薄膜附著力高、薄膜密度高、速率快。 --- ## 2. 物理氣相沉積(Physical Vapor Deposition) 種類: (1) 蒸鍍 → 利用電子束或電阻加熱薄膜材料,使其氣化而被晶圓表面吸附形成薄膜 (2) 濺鍍 → 利用高能將離子撞出,而後吸附在晶圓上形成薄膜(可對不規則形狀基材有均勻鍍膜) | 物理氣相沉積 | 化學氣相沉積 | | ---------- | ---------- | | 薄膜純度較好 | 薄膜純度較差 | | 導電性較高 | 導電性較低 | | 易沉積合金 | 難沉積合金 | | 薄膜非等向性成長 | 薄膜等向性成長 | --- ## 3. 分子束外延(Molecular Beam Epitaxy) 於高真空或超高真空的環境進行。 **優點:** 無化學反應,低沉積率、薄膜厚度控制精確。 **缺點:** 薄膜生長速度慢,不適合大量生產。 --- ## 4. 微影 暫時塗佈光阻在晶圓的表面 ,再將設計好的圖案轉印到光阻上。 控制條件: (1) 低缺陷密度。 (2) 高解析度、高感光度。 (3) 精確性(對準性、參數控制製程)。 <font color="#f00">**步驟:** **光阻塗佈(滴入光阻劑 → 旋乾) → 烘烤 → 對準 → 曝光 → 烘烤 → 顯影(滴入顯影液 → 旋乾) → 烘烤 → 檢驗**</font> | 正光阻 | 負光阻 | | -------- | -------- | | 不溶於顯影液 | 溶於顯影液 | | 留下未曝光部分的圖案 | 留下光照部分形成的圖案 | | 解析度較佳 | 成本低 | | 圖案精細度要求高 | 產量高 | 光罩: (1) 倍縮光罩(Reticle):光罩上圖形縮小4~10倍後透射在晶圓表面。 (2) 光罩(Mask):當鉻膜玻璃上圖像能覆蓋整個晶圓。 曝光(光源經由透鏡曝光): (1) 接觸式曝光(Contact Printing)。 (2) 接近式曝光(Proximity Printing)。 (3) 投影式曝光(Projection Printing) 顯影: (1) 去除剩餘之溶劑及水氣。 (2) 保護線路圖案更加堅韌及牢固。 | EUV 極紫外光微影技術 | DUV 深紫外光微影技術 | | -------- | -------- | | 反射 | 折射 | | 減少晶片生產步驟及光罩層數 | 量產晶片的主力 | | 7nm以下的工藝需用EUV光刻機 | 浸潤式和乾式微影技術 | > **浸潤式微影:** > 讓曝光光源照射到光阻前穿透一層水 → 水的折射率比空氣大,光聚焦更細小的區域,線寬縮小 > `艾司摩爾科技(ASML) → 獨家EUV設備供應商 ` > `無光罩微影 → 快速進行原型設計,高度客製化但生產速度慢(目前無法量產)` --- ## 5. 蝕刻 把微影製程所沉積的薄膜中,沒有被光阻覆蓋及保護的部分,以化學反應或物理作用的方式加以去除,以完成轉移光罩圖案到薄膜的目的。 > **濕式蝕刻:** > <font color="#f00">**等向性蝕刻**</font>,利用化學溶液溶解晶圓表面上的物質。 > > **優點:** > (1) 高選擇性。 > (2) 製成單純。 > (3) 儀器成本低。 > (4) 批式,產量高。 > > **缺點:** > (1) 等向性蝕刻。 > (2) <font color="#f00">**不能處理小於 3µm 的圖案。**</font> > (3) 高操作成本(化學品之使用)。 > >> 介面活性劑及緩衝溶液: >> 為了讓蝕刻的速率穩定並延長化學品使用時間。 > **乾式蝕刻:** > 以電漿進行蝕刻。 > >> **物理性蝕刻:** >> <font color="#f00">**非等向性蝕刻**</font>,又稱<font color="#f00">**離子轟擊蝕刻**</font>,電漿中的正離子因為電位差會被帶陰極的電擊板吸引,而加速往晶片衝撞過去,達到蝕刻的效果。 >> >> **優點**:非等向性蝕刻。 >> >> **缺點:** >> (1) 擊出的產物易再度沉積在晶片表面上。 >> (2) 蝕刻效率、選擇性低(蝕刻材料之選擇性差)。 > >> **純化學性蝕刻:** >> 藉由電漿中的自由基離子團擴散到蝕刻表面進反應,反應完會變成易揮發的產物,再由真空裝置把這些產物抽掉。 >> >> **優點**:選擇性高。 >> **缺點**:等向性蝕刻、無法運用在次微米製程上。 > >> **反應式離子蝕刻:** >> 兼具了物理性蝕刻的非等向性,及化學性蝕刻的高選擇性的優點。 > <font color="#f00">**選擇性: > 不同材料間的蝕刻速率比(薄膜與光阻之蝕刻速率比),選擇性越高代表蝕刻大部分對薄膜進行,對光阻影響較小,薄膜重現圖案之準確率越高。</font>** ![蝕刻機制和應用](https://i.imgur.com/vkkMwCz.jpg) ![三種蝕刻製程 ](https://i.imgur.com/CSitrYN.jpg) ![濕式與乾式蝕刻比較 ](https://i.imgur.com/lubdDGL.jpg) --- ## 6. 離子佈植 半導體摻雜的方式之一。以高電壓對離子化的摻雜物質原子作加速動作,利用電場加速離子運動速度及磁場改變運動方向,使離子化雜質直接打入矽晶片內。 `參雜:增加半導體導電性的方法,其方式是在本質晶體內加入一些雜質原子而改變其電特性。在半導體中摻入雜質原子,使雜質分散在矽原料中,以形成p型或n型半導體區域。` 步驟: 導入氣體 → 離子源(電漿) → 離子萃取(第一段加速) → 分析磁鐵 → 第二段加速 → 掃描 → 參雜 > (1) 導入氣體:三氟化硼(有毒性,需以SDS封裝技術封裝)。 > (2) 離子源:氣體放電,形成電漿。 > (3) 離子萃取:利用負電位萃取電極萃取出電弧室中之正離子,後形成離子束前往下一階段。 > (4) 分析磁鐵:使粒子作圓周運動,因不同重量(質荷比)的粒子有不同迴轉半徑,藉由調整磁場大小,將所要參雜的粒子篩選出來。 > (5) 第二段加/減速:製造一個平行離子運動方向的電場,來增加或減少離子行進的速度。 > (6) 掃描:離子束投影。 > (7) 參雜:將被加速並篩選過的離子,直接撞進晶圓內部完成整個離子佈植。 --- ## 7. 化學機械研磨(Chemical-Mechanical Planarization) <font color="#f00">**用化學腐蝕及機械力對晶圓全面平坦化之技術。**</font> 將晶圓放在承載體(Carrier)與表面鋪有拋光墊(Pad)的旋轉工作檯之間,延著一條輸送管,不斷噴出化學助劑(Reagent)。在化學蝕刻與機械磨削相互作用下,將晶片上突出的沉積層加以去除。 > **研磨液(slurry):** > 因晶圓表面的沉積層材質未必一致,單採物理磨削會造成表面凹凸不平,故加入研磨液以減少不同耗材之間研磨的速率差距。 > **拋光墊(CMP pad):** > 晶圓進行研磨時,與拋光墊密合。主要作用為幫助研磨液均勻接觸到晶圓表面,故拋光墊溝槽的設計對CMP製程有重大影響。 **步驟:** 粗磨(快速移除大量沉積物) → 細磨(精確研磨直到露出導線) → 拋光(移除表面殘留物及拋光晶圓表面) → 清潔(利用PVA rush與化學劑料進行晶圓清潔) > 馬達電流: > 接近研磨終點時,晶圓的材料變化導致摩擦力跟著變化,此時機台提供的電流也會變化。 > 光學偵測: > 通常利用紅光或白光照射晶圓,由於晶圓上不同物質的反射速率不同,故可利用反射回來的光線強度變化作偵測。 > 渦電流: > 機台給晶圓一個磁場(B),並反饋一個感應電流(I),當接近終點時,晶圓材質改變,伴隨電流改變即可找到研磨終點。 重要性: (1) 影響晶圓的良率,從而影響到公司獲利。 (2) 半導體發展快速,晶圓從8吋到12吋、線寬朝13奈米製程發展。若晶圓表面凹凸變動範圍過大,則會對解析度和焦點深度造成影響。 --- ## 8. 3D晶片堆疊 傳統的二維晶片把所有的模塊放在平面層相比,三維晶片允許多層堆疊,廣泛應用於SiP(System in Package)領域。 因物理製程到極限,無法再縮小,故改為改良封裝技術。 <font color="#f00">**步驟: 矽穿孔(TSV) → 放入導體 → 晶圓堆疊**</font> `矽穿孔(TSV):達到無凸起的鍵合結構,可以把很多不同性質的臨近晶片整合在一起。` > 2.5D技術:用於高速傳輸設計。 > 3D技術:增加更多的Pin數量,同時基板上可以堆疊更多不同的晶片。 > > **優點:** > 縮短電流傳遞路徑、降低功耗。 > > **挑戰:** > 控制散熱。 --- ## 9. 封裝內部接合技術 封裝:使用外殼將數個晶粒封裝為一體。抗衝擊、防劃傷並協助散熱。 > WB:利用金屬線材將晶片及導線架連接起來,使微小晶片得以與外面的電路做溝通。 | | FC(Flip Chip) | WB(Wire Bonding) | | -------- | -------- | -------- | | **連接主材料** | 焊錫凸塊 | 金線/銅線/銀線 | | **I/O數** | 較多 | 較少 | | **適用場所** | 高速元件、縮小封裝面積 | 大量生產 | | **物理性質上的優點** | 阻抗匹配較佳、較小的反射損耗、接觸的路徑較短、頻寬表現較佳 | 技術成熟 | | **缺點** | 技術不成熟、技術複雜度高 | 頻寬表現差、反射損耗較高 | | | 金線 | 銅線 | | -------- | -------- | -------- | | **優點** | 不易氧化、良好的導電性和延展性 | 成本低、電阻較低、機械強度高 | | **缺點** | 成本高昂 | 易氧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