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ry   HackMD

在許多家庭中,遺囑的訂立經常被忽略。人們總認為遺產問題離自己很遠,直到發生親人離世,才發現所有安排都未準備好。此時最常見的問題就是爭產,其中又以配偶與子女之間的繼承分配最為敏感。而這一切的爭議,常常從一個問題開始:配偶是幾等親
根據我國民法,配偶雖不屬於血親範疇,因此在等親計算中不列等級,但在繼承順位中,配偶與直系血親卑親屬(即子女)同列第一順位繼承人,享有完整的配偶繼承權。這個制度保障了配偶在喪偶後仍能穩定生活,具有明確的法律基礎。
然而在實務中,缺乏遺囑的情況下,法律雖有規定,爭產風波依然頻繁。尤其是在再婚、繼子女或夫妻年齡差距明顯的情況下,子女對繼承配偶的疑慮特別強烈。有人甚至主張後配偶「只是婚姻名義」,不該分得父母辛苦累積的財產,引發嚴重家庭對立。
那麼,沒有遺囑的情況下,配偶子女繼承比例如何計算?依民法,若配偶與子女同為繼承人,則應平均分配。例如配偶與兩名子女,則各分三分之一;配偶與一名子女,則各半。除非生前訂立有效遺囑,否則這是法定的分配方式,無從更動。
不過在現實操作上,許多問題會讓這一比例產生爭議。例如哪些財產屬於夫妻共同財產?哪部分屬於遺產?是否有提前贈與、隱匿遺產等問題?這些都可能導致繼承比例無法順利劃分,甚至讓原本依法擁有繼承權的配偶被邊緣化。
尤其在法律知識不足的情況下,有些配偶會因不知權利,未及時聲請分割遺產,導致錯失繼承機會。甚至有子女趁父母過世後,迅速處分財產,排除配偶權利。這些情況雖不合法,但若配偶未及時提出異議,也可能難以補救。
因此,配偶在面對繼承問題時,首要工作便是確認自身權利,並儘快尋求法律協助。專業律師能協助釐清財產範圍、主張繼承份額、協助談判或進行民事訴訟。若家屬間無法和解,也能透過法院依照法定繼承比例處理,保障配偶權益不被侵害。
更重要的是,整個家族應有遺產規劃的觀念。被繼承人在生前訂立遺囑,不僅能表達個人意願,也能避免後代爭議。若有特殊情況,例如想將某物特別留給配偶或指定比例,遺囑是最具法律效力的工具。否則一旦進入法定繼承,所有分配都只能依法平均進行。
在家庭中,金錢可能引發糾紛,但也可能透過制度化處理讓人安心。了解配偶是幾等親、熟悉配偶繼承權與配偶子女繼承比例,能讓每位家屬在失去親人之餘,少一分爭執,多一分體諒。遺產不只是財產,更是信任與安排的延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