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學考
讀書
心得
微積分
普物
考科 | 分數 |
---|---|
微積分 | 50 |
普物 | 48 |
英文 | 88 |
考科 | 分數 |
---|---|
微積分 | 85 |
普物 | 30 |
英文 | 81 |
加權總分 196 | 正取 205 |
台聯太爛落榜,台綜前面正取5個有4個放棄。所以一階段就備取上成大電機了。
我是台北人,從準備指考國英數物化生以來,每天去圖書館瘋狂讀書從早上8點到晚上10點,通勤在公車上吃飯時也在讀書,夢想能當個醫生,但指考出來卻差強人意,才知道自己講的話是多麼的狂妄,最後只能上中字輩電機。
雖然後來發現自己對理工才比較有興趣,但我一直再檢討為什麼我會考差,是自己努力不夠?還是準備方向錯誤?種種的理由和反省讓我很不甘心,覺得自己的實力沒有這麼差,我想要讀更好的學校,想要有更好的資源…….這種不甘心使我決定考這次2020轉學考,為了讓自己能有更好的環境。
微積分我是補大碩的歐大亮,還蠻喜歡老師的講課方式的,準備方式有以下幾點:
上課專心 我是上數位學堂的,每次上課我都要求自己精神要好要睡飽要吃飽,才能心無旁鶩的專心上課。
練習大量題目 歐大亮講義題目很多,我每一題都有寫,不會的會把他弄懂。有些題目就是你沒看過就不會寫或是沒看過你就會想很久考試會慌,所以我把講義的每一種題型弄懂,解題觀念想法、思路、流程,都弄懂記熟,題型分類有點像計概學的flowchart,例如有理函數不定積分技巧就要先看
在腦內建立大型的題型架構,基本上台聯台綜考試題型補習班都有的,就看你有沒有算熟而已。
這科我考太爛了,就快轉跳過吧。 如同版上推薦,我是讀劉宗儒的大學學習精要讀一遍(5月-6月),加上系上同學有補劉宗儒,所以跟他要到題庫班的筆記和物理習題,最後一個月(6月-7月)就是謄寫題庫班的筆記和大略思考物理習題的解題流程,普物和高中指考物理我覺得差蠻多的,也需要一些微積分的基礎會比較好,高中沒有的但很重要的像是:
這些東西是我在大學重新認識的物理,歷屆也常常算到。另外光學光柵繞射、光強度、造鏡者公式也是新的,但歷屆出的比例就沒有那麼多。
小弟高中學測15級分指考82分,英文以維持高中程度為目標,所以最後一個月買一個月份的IVY雜誌和歷屆試題練手感,台聯台綜考的英文都比學測指考還簡單,作答時間也很充裕,所以這部分沒有花太多時間。當然英文準備不外乎就是平時養成接觸英文的習慣,自然就駕輕就熟。
日期 | 事項 |
---|---|
3-4月 | 微積分講義所有題目寫完、課程聽完 |
5-6月 | 大學物理精要所有題目寫完 |
6-7月 | 劉宗儒題庫班講義謄寫、物理習題想解題思路,英文雜誌,微積分普物英文歷屆試題 |
重考班以儒林為大宗,除非要考醫牙,不然我覺得很不值得,原因有以下幾點:
浪費時間 轉考有退路省一年:重考比同屆晚一年,還不一定考得上理想的第一志願;轉學考就我理工而言,就算沒考上(我也差一點沒考上),反正電類還是要考研究所,還要再刷一次學歷,就有轉學考這個這麼好康的考試,不考白不考,不如給自己個目標去實現。
失去學習的新鮮感 重考是回頭學一模一樣的東西,如果是又花一年重複學一模一樣的東西,我會覺得過於考試取向的學習會很無聊;轉考微積分是全新的科目對理工以後的科目(eg:工數)至關重要,與大二銜接是很重要的。
轉考題型比較易懂
現在108課綱提倡的是素養導向,先不管這個課綱的好壞,就考試上物化生題目冗長又常常不知道他要問什麼,讀的東西和考的東西個人覺得落差很大;相較於轉學考不會這麼麻煩,不需要讀到大量文字,像微積分一看題目就知道考什麼了,這種感覺真的是清新爽快。
當然轉考的缺點就是題型變動比較大,考的東西要視教授的個性,以108台綜普物為例,計算量大又不能用計算機,題目設計就有瑕疵,我考的109台聯微積分可能是教授懶得出題,在A3物微組最後一題就出現經濟學的特殊列式,雖然覺得這些真的很幹,但給分的是教授,這就是轉學考的不穩定,但比起學測指考看不懂題目,我覺得轉學考考的東西比較直觀。
浪費金錢: 重考班學費動輒10萬以上;轉考我補一科2萬以下,我家不可能讓我花重考的錢。
建議還是要補,補習班是資源的提供者,轉學考和考大學不一樣,以前高中就算沒補習,還是有很多不錯的參考書可以選擇,但是上大學資源明顯感覺變少,這其實也不意外,畢竟學測指考幾萬人在考,轉學考考的人基數太少。
而且大學微積分普物原文書厚厚一大本,讀原文書感覺就像在讀那些寫書教授的逐字稿,有時候一個觀念會用兩三頁的篇幅去描述,也不是不好,但以我個人來說,讀原文書真的很浪費時間,常常抓不到考試重點,加上大學很多原文書的解答真的很難找,開電腦找解答很麻煩,補習班像是把原文書的內容濃縮並用中文跟你講,並把重點寫給你,要練習大量題目也是很爽,不需要找解答,題目下方就是詳解,幫你省去了浪費在讀書以外抓不到考試重點和找題目詳解的雜事。
雖然大部分的人說讀原文書多棒多好,但我持相反的意見,我寧可去買中文考試參考書來讀也不要直接啃2000多頁的原文書,大量題目的練習與有詳解可以參考仿造是很重要的,而原文書以外國人的角度去寫缺乏這些元素,在考試上和我的學習方式上是我曾經試過,但發現欠缺效率的。
不過也不是說不補習就不會考上,補習班是提供資源的,至於你上課有沒有認真,題目有沒有每天練習,那是在於補習的人有沒有善加運用補習班的資源,補習班的榜單誠然好看,但難到我們沒有去想在這些榜單背後有多少是失敗的,沒考上的,補習只是讓你努力的方向能正確,努力至少不會白費,有讀就有分。
另外,真的沒錢補習的,微積分我推薦買劉明昌的學習要訣+交大莊重開放課程,劉明昌有自己的FB社團可以發問互相解答,我也常常在上面問問題,普物我推薦買劉宗儒的大學物理精要,這兩本書其實我應該也不用多說,就是轉學考最好也是書店唯一能挑的書。
各大版上,微積分推大碩的歐大亮老師,普物推偉文的劉宗儒老師,我當初因為高中三年補習還是考差,家人比較反對我補習,所以我拜託了很久,我想說我108指考物理頂標(但普物QQ),就補一科微積分就了,所以就直接補大碩了,普物是自讀上面講劉宗儒的大學物理學習精要。
牽扯到補習班的比較,補習班有些比較黑暗的層面,老師跳槽,收錢之類的,畢竟補習班不是慈善機構是營利事業,這些東西也是正常的,我建議還是多爬文多比較,看一下榜單,綜合正反的意見,自己親自都去試聽看看,找出對自己最有幫助的選擇,都成年了,就應該有正確的判斷能力和承擔風險的責任。
我大一上時很專注於學校課業,修了快26學分,還跑去外系修有機化學,系上的課業真的快忙不過了,就沒什麼在讀轉學考的東西,到了大一下我就只選系上的五堂必修,時間充裕許多,不過我還是覺得不夠,所以可以翹課或是聽不懂教授在講什麼覺得學不到東西的,我是盡量翹課,至於原學校電機系課業比較要花時間的是邏輯設計和線性代數,我是利用考前兩週拼命讀,看邏輯設計看師大的開放課程,線代看劉明昌的線代要訣,準備起來綽綽有餘。
今天我沒考上,補習班、家人、轉考同學不會恭喜我,我也不會寫這篇心得,我現在會不斷地檢討自己的錯誤,如同我當初指考落榜一樣,大家當作沒發生,不敢提起,這件事如同沒發生一般,自己的努力好像沒有什麼實質性看的到的成果,老實說今天是我從中字輩電資考到成大電機才好像覺得努力值得了,如果以前面學校來看,我沒有榮幸能讀台大電機,最後也沒考上交大電機,不也是一種落榜嗎?那我這篇到底是落榜還是上榜感言呢?
我承認我這次考試算是僥倖備取上,最後也沒考上第一志願-交大電機,版上很多清交電機、很多高手都比我強,今天無論我有沒有備上,我還是有很多致命的缺點讓我成績很"危險"。
太晚準備: 我是從下學期三月開學才卯起來認真準備的,花了兩個月的微積分和一個月的普物,那幾個月每天暴讀同一科10小時以上,有時都會讀到有點反胃,我應該要利用上學期和寒假準備的,不該拖到最後有進度壓力再讀的。
物理題目算不夠多: 物理精要只有算一遍而已,物理題型很多,我沒有像微積分算更多題目,我覺得是我考差的原因。
第二天台聯微積分嚴重失常:
台聯的微積分我犯了很多嚴重粗心,答案謄寫錯誤明明算出正確答案4寫成3、sin
微分算錯…….很低級的錯誤,到現在還是很後悔沒考好,才讓我與交大電機絕緣。
一年後的回顧。與準備無關的心情文,此部分閱讀可忽略。
這是一篇一年前我打的轉學考心得文放在Dcard和PTT,最近整理文章重新挖了出來,那時忘記提了,其實我很感謝有場外休憩區這個神奇的地方陪伴我從指考到轉學考整整一年半自己讀書的孤獨時光,那些素昧未視的、無心有心路過的,每天更新自己的讀書心得,有時候反而是給自己看的,告訴自己今天要成長了哪些。
現在那棟大樓已經不見了,只剩一樓。網站備份1、網站備份2。
指考期間,我很感謝台北市重慶南路一家叫聯立物理的補習班,小小家的,但老師物理觀念講的很好,他是台大物理去美國念博士,有時候都會分享他以前(差不多30年前)在台大物理(在台大轉學考作文考試,寫自己有多愛物理,還直接在試券上寫馬克士威方程組)與在美國留學(在美國路上亂撒種子,之後說這件事是非法的…)的故事,還會講他獨特的觀點-讀書就是背,理解完後就要全部背起來;考試就是要直接買參考書多刷題型;大學讀書要囫圇吞棗,不要拘泥小節,真正的學習、做研究是在寒暑假,現在想起來還是很有趣,現在也慢慢能親身體會聯立為什麼會這樣說。
轉學考期間,我很感謝兩位同寢的室友,雖然我與系上課業、活動與八卦完全脫節,但他們還是會陪我一起吃飯,聽我講幹話,還有玩手遊皇室戰爭,每每賽季結束,我都會跟一個室友比盃數,像是我故意贏他一點點盃數,這樣他就會繼續打一局段位,但有時候我們一方一輸一場,就會繼續連輸,就會開始嘲諷對方,變成我們之間的一個梗。
而大一下學期的我為了趕上轉學考的進度,常常不在宿舍,也沒去上課,從早到晚都躲在圖書館自己讀書或是跑去綠川的大碩數位教室聽錄影課,作息也不太正常,有時候讀到晚上9點才自己一個人去吃飯,但他們總是會關心我,問我去哪裡、要不要一起吃飯,雖然每次我都不正經的回他們,去網咖打game之類的話,但內心是很感謝他們的關心,因為這是我一整天讀書下來唯一與人的互動與開口講的唯一一句話。
考完轉學考之後兩個月的暑假,我就直接去成功嶺當兵(花大學兩年暑假當兵,需自行申請),不得不說暑假當兵超多是醫學系的霸霸,有個中山醫學大我一屆的我們也有聊到聯立、飛哥的補習生活(補同樣一家補習班,最後指考還是考差QQ),那時候在兵營每天晚上9點放手機,最期待就是台綜大的放榜與之後備取的等待。
備取上之後每個禮拜兵營休假都在趕原本中字輩學校休學、成大新生資料和整理上面轉學考的心得文,心情是複雜的,很高興能拿到台清交成電資的基本門檻,但又對新環境種種不認識的恐懼與沒有朋友的孤獨感…
一年很快就過了,因為疫情的因素,台聯台綜轉變成書審,成為卷哥們比拚的天下,而第二年暑假當兵也因為當時三級警戒未解除所以延期,給了我一個大二生大三的暑假好好思考這一年的我究竟成長了什麼?這一年來滿意自己現在的環境嗎?
這些答案不得而知,此時的我雖然心中有想到的答案,但對明年的我,乃至十年後的我或許有其他的詮釋,但願自己能重拾自己過去對未來的那份憧憬,繼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