團隊
領導
管理學
心理學
自主權
組織架構
202202
202203
今天跟一位上市公司的 HR 聊到公司管理階層的問題,他提到公司內有很多中階主管都還自己 hands-on 在一線的業務工作上,團隊管的一團亂不說,只要部門出了比較大的問題,通常都得由部門主管親自動手才能解決,團隊其他人要不沒能力解,要不就是沒有權限處理。
老闆今年要求他要以 HR head 的角色提出這件事情的解決方案。
其實一個主管不授權的原因很多,但撇不開以下幾種可能性:
針對這些問題,在管理上我們當然都有對應的解決方法,這些內容在高績效管理者的課程中其實我們都有提到。我跟他花了快一個小時聊他們公司幾個關鍵崗位主管的現況,也跟他分享了他可以如何跟不同的主管進行溝通,當然了,中間還是免不了要動用老闆的力量來促成一些事情。
而在聊的過程中,我跟他提到了 #管理槓桿 的觀念,槓桿(Lever)的觀念我想大家應該都能理解,就是找到一個合適的支點,讓我們用小小的力氣,提起重重的東西。
這樣的觀念如果運用在管理上,那就是我們如何透過投入相對小的資源,來創造倍數的效益。舉例來說,如果主管花 1 個小時指導一位員工,可以幫這位員工省下 8 小時的時間,這可能就是倍數的效益;又或者是藉由一場培訓,省下團隊一個月的摸索時間,這也是多倍的效益,這種操作,叫做管理槓桿。
管理槓桿的核心,其實是 #價值遷移,也就是管理者的思考維度必須從自己本身,移轉到團隊,從個案解決,到制度解,從盡快解決單點問題的效率導向,到可創造整體價值的效益導向。
而管理槓桿常用的工具很多,其中最常見的撇不開就是五大項:
當管理者在帶領團隊時將時間花在這些地方,一般而言效益會比他自己親自動手做每一件事高很多。
剛開始做這件事時,你可能會發現工作產出比自己來少了一些,因為你把時間花在協助其他人成長與解決問題上,但一段時間後,狀況會出現大幅度的反轉,因為團隊整體的戰力提升了,而且提升的速度是你自己一個人埋頭苦幹也幹不來的等級,這時槓桿效益就出來了。
驅動力1.0時代,員工最在乎生存需求,也就是吃飽穿暖。到了2.0時代,員工開始看著獎懲決定行動,而3.0時代則必須靠內在的力量才能驅動。由外而內是「壓力」,由內而外是「動力」,壓力是一種「要求」,但動力是一種「追求」。
科層體制
科層體制是組織沿襲舊例、定期調薪,澆熄熱情。發動變革的權力掌握在少數高階領導者手上。 當高層的人落入抗拒、傲慢與留戀的窠(ㄎㄜ˙)臼(ㄐㄧㄡˋ)時(而且他們多半會變成這樣),組織就會猶豫畏縮。 這就是為什麼科層體制的深切改革往往來得太遲,而且多半很突然。
科層體制害怕創新,厭惡風險,還吝於對那些意圖質疑現狀的人提供獎勵。身處科層體制裡,持不同意見就得面臨高風險。最糟的是會消磨熱忱。
要做到上述從例子來看需要滿足以下條件
「管理萬惡,始於主管。」
在大多數的傳統企業中,當公司發展到一定規模,為了方便管理,就會制定更多層級和制度,當組織愈大,科層也愈大時,指令透過一個一個主管傳遞下去,再一層一層的回報。
每個指令經過不同的主管詮釋、解說,容易扭曲原意也耗費大把時間。另外導致最有權力的管理者,通常離前線事實最遠
站在員工的角度,當你有想法、有新的策略建議時,多如牛毛般的規範、SOP、部門簽核阻擋,熱情和創造力就這樣一層一層的消磨散去。
「自我決定理論」(Self-Determination Theory)
指出促使一個人去進行一項活動的原因分為內在動機(intrinsic motivation)和外在動機(extrinsic motivation)。如果這個人在做一件事情,覺得快樂、有意義,則行動的誘因是內在動機;要是因為獎賞、讚美而做,誘因就是外部動機。
團隊自治能成功,主管、制度要一起改革。如果想要轉型 =>
-團隊運作思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