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感
經過一番尋覓,找不到一個理想的寫作平台,兜兜轉轉,重新回到這裡——HackMD。驚喜地發現它變得更加好用了!也很適合記錄一些隨筆雜記。
另一個原因時,時常我感覺自己的文字風格可能不太適合放在太過大眾化的平台上。雖然不至於曲高和寡,但確實常常顯得有些與眾不同。這裡的簡單或許是一個更好的表達吧。
兩週前,曾寫了一篇關於《黑神話:悟空》這款遊戲的感想。現在這個遊戲已經爆紅,相關的資訊和評論想必大家都能輕易找到。還是簡單貼一下做一個個人的看法和感受紀錄。
最近一款遊戲《黑神話:悟空》,著實地喚起了自己對於志怪、經典作品的熱愛。
| 這款剛發售的遊戲,不僅是遊戲,關於思考 人性、社會階級和變革的思考 的分享。
先來說一下《西遊記》
書名╱《西遊記》
作者╱吳承恩(明代.1500–1582),年輕時曾經中舉,但未能進士,後來在家中隱居,專心寫作。
這部西遊作品與《水滸傳》、《三國演義》、《紅樓夢》並稱為東方四大名著。這四部作品的影響力早已擴及亞洲乃至全球,幾乎是有華人的地方就有人聽過、也展現了在現代流行文化的變形與延續。如同日本動漫《七龍珠》中的孫悟空(Son Goku),就是一個明顯的例子。五百年前的小說,厲害!
《西遊記》的故事開篇設定在唐朝,借鑒了唐朝佛教的發展輪廓。然而,這部書的一個重要動機是在諷刺明朝「黨爭」的問題,包含了保守派、改革派、中立派、皇帝、貪官污吏的「階級化」問題。也是為了保命設定,作者將故事開篇設定於唐朝、借鑒了佛教東傳的發展輪廓。
在閱讀四大經典時,我們能感受到這些文字背後展露出的是寫實且滿滿一地的人性 。這也是為什麼蒲松齡的《聊齋誌異》,雖然表面上是鬼怪故事,實際上講述的是關於「人」的故事。這些對人性的描繪,跨越了語言和時代的界限,觸及了人類共通的情感和經驗,在百年後依然雋永流傳。
《西遊記》同樣深入探討了人性,但它採用了一種獨特的方式 — 通過神仙妖怪的形象來反映階級下的人性。從各種「條件、權衡、取捨、殘忍…」種種思量後的反面,或許可以說是:「動機、行動、變化、期待…」。這些元素構成了《黑神話:悟空》中豐富的人物形象。
孫悟空是《西遊記》中最受矚目的角色。是石頭孕育而生,集天地靈氣於一身,與人類和修道成仙的概念都不同,代表了一種自然純粹的力量。他習得72變化的本領,擁有如意金箍棒,是故事中最強大的 「行動派」 。
唐僧、豬八戒、沙悟淨等,多是從天庭或高界受到懲罰而來到人間,要完成一件了不起的事,戴罪立功。他們的故事體現了贖罪與救贖的主題。這些角色展現了人性的多面性,包括 慾望、懶惰、忠誠 等各種特質。
這款遊戲通過現代人熟悉的遊戲和動畫形式(音聲、視覺、對話)激發了我們對這個古老故事的興趣。一個很精彩的開場動畫:孫悟空西路取經完成後卻被二郎神五馬分屍了。它被五馬分屍的原因其實不好說(後面跟著遊戲結局會有不同的玩家體驗)。在這裡也安排了一種隱喻:陷阱, 代表著傳統絕對力量的預測。
|孫悟空到底為什麼要去取經?|
值得一說的是,取完經的孫悟空,他並沒有覺得取經後的自己(身分)比較好,即使它已經獲得了戰鬥勝佛的稱號、世間榮寵,孫悟空依然想離開回到花菓山。動畫中白骨精是一個暗示- 其實這裡的白晶晶與「花菓山」一樣,就是情感的回顧。
對孫悟空這樣一個行動派,或許一切其實沒那麼複雜:一個自我感受罷了、一個單純的態度,打過了、為了兄弟與大愛也好,到頭來屬於個體自身的感受其實非常簡單。
|「取經」這件事,並沒有發揮出人們期待(變好)的力量。|
然而,這一切故事與發生,也只是個「半成品」。
後面玩家角色扮演的「天命人」,則代表 「真正」的孫悟空 這樣一個身分,可不可以完成真正的取經這件事的目的,體驗這趟取經之旅的糾葛,讓一切比較起來更「圓滿」,生命的一種存在價值,這部遊戲:滿足了現在一代的需要與思考空間。思考如何不囚禁在一個「輪迴」中,不斷經歷死亡與重生。隱喻:我們在社會中不斷重複、尋找自我的過程。
遊戲如此的設計,也會聯想到:「在體制內,無法選擇會面臨遺棄,不選擇的時候也可能被選擇或標籤選擇、選擇了後會面臨存亡,但死亡後的解離,或許又一個新局。」這其實很妙,這就是體制的變化與核心的不變,也甚至想問一句:「體制,真的會變化嗎?階級,真的可以改變嗎?還是隨著浪潮,變化為另一種階級型態?」
|簡單來說,孫悟空的開頭:開了一個新局。|
最近很紅的「豬八戒x蜘蛛精」,是一個二D風格的動畫,另人印象深刻,幻化出了西遊記幾個重要的篇章橋段、也結合了迷人的神話輪廓(這部動畫出現在十分辛苦地打完妖怪後出現)。
耳熟能詳的神話故事,往往是大熱IP的首選。
許多帖子都說動畫中的蜘蛛精是嫦娥,我不這麼認為。這樣的臆測只是因為天蓬元帥、嫦娥二位本來就在一些電影中被改編了。
嫦娥
有著「月神」的稱號:起源自商朝的故事,與后羿CP連動,最後她喝了西王母的藥水奔月), 太陰即月,可稱為「太陰星君」。我想,正是因為如此,這個角色是神,而不只是仙子,所以動畫中她與玉帝都是銀髮神貌。
織女
豬八戒(當時的天蓬元帥)偶遇的其實是一位女仙,即「織女」。
織女聽說他被貶下凡間,變成了 「一隻豬」(一蜘蛛),所以她也自願下凡變為「一蜘蛛」 ,偶後再結緣XD/這是一個梗。
在西遊記中<豬八戒高家庄>的故事也是耳熟能詳。我想在這段動畫不僅只是詮釋故事線,也再次暗示了豬八戒的錯位與淺意識,他遇到高家小姐時將對方認為嫦娥,得到否定,認清了現狀後 — 他踏上取經西路 ; 輾轉在西路取經時,再與以成為蜘蛛精的織女相認與相戀,甚至生下了一個小蜘豬。
基本上我覺得這個設定其實已經是遊戲中很完美的設計了,畢竟有「結果」。不然在過去西遊記的故事中,只有一個終極奮鬥目標 。
這也是動畫最後蜘蛛精死去時..留下的一句豬八戒沒變:笨。畢竟這是人性,正因為如此,天蓬元帥(露出人性),所以被打入凡間 ; 傳統說法叫做歷劫。然而在現在,或許也就是正因為有人性所以方能入局、體驗與改變。 當然這對照於角色也是相當符合的。
《黑神話:悟空》通過演繹《西遊記》,希望可以導引出階級制度和社會變革的思考。遊戲中孫悟空的命運不僅反映了在所謂制度、體制內外的生存困境,也反映出一種勇氣吧。讓人不禁再次思考:體制是否真能改變?還是只是以另一種形式延續?
|遊戲中的情節也暗示著:改變可能帶來風險,但完全不變可能導致消失|
這種思考對當代社會同樣適用,尤其在快速的數位世代。我們需要在保持傳統和擁抱變革之間找到平衡。
遊戲中豬八戒和蜘蛛精、紅孩兒的故事線也非常吸引人。它巧妙地結合了傳統神話和現代詮釋,不僅豐富了角色背景,也為玩家提供了更深入的情感體驗。
《西遊記》不僅是一個神話故事,更是一部諷刺小說。它暗指明代的政治現實,包括保守派、改革派、中立派、皇帝、貪官污吏之間的鬥爭。這種對權力結構和社會矛盾的批評,在今天依然存在。
書中描述的,十萬天庭大軍都打不過的花菓山猴王,實則暗指明代如己巳之變,動輒死者數十萬的戰爭,《西遊》其實是一部文人的諷刺小說,才有如此精闢的文筆 ; 正因為它的貼近當時的現況,應該說是貼近了每個君主政權時期都面臨著的貪腐與黨爭,才能引發那麼多共鳴與橋段,方在歷史洪流中突出。當然書裡面的出現的宗教與神佛不用太在意,你我都不需要套入真正的宗教觀念來看,它想反映的是只是「真實的社會」對權力的一種嘲諷。相較於這些 –––
思考
|你是否已經覺得,做妖怪還比較自在?|
|這也是遊戲中說的:「怕妖的“人”更可怕」|
在《西遊記》情節中,或許也並沒有什麼哪種大愛要教育你我,甚至可以說,只是單純地讓人感受到 “痛感、或爽快感” 的一種情緒,來讓作者自我激勵、讓更多的可能對當下困惑做出情緒投射。
菩提祖師:許多人猜測這就是作者吳承恩的自我投射。可以訓練出一如此厲害的徒兒,又不是在如宗廟高堂的標準體制內,這便是諷刺明朝的朝廷:讓真正有本事的大才隱身於民間之中,而讓庸碌之人位居廟堂之上食君俸祿。
在這裡也凸顯出東西方的差異,鮮明地看出西方的經典往往著重在自我價值的追求與價值升級,而東方則更為飽受君主極權的壓制,甚至是一場場「不斷挑戰階級制度」的發聲行動。
在世襲制君主政治時代,除非真的很想把腦袋送出去(或許除了宋朝尊儒的風氣下文人可以這麼做),要直面問題,可能性幾乎為零,甚至需要化名在化名(像是石頭記/紅樓夢)。在閱讀歷史這件事上,所謂研究正史也必須參考野史修訂。(史記官也是官)所以看野史、鏡花緣之類、志怪小說,自己總覺得反而會獲得到某種更真實的同感。
但當看多了,會有一種感覺.. 這些情節脈絡、這麼豐富的人物,不論是唐代聶隱娘或清代聶小倩,它們身上都有一種「無奈感」(即使是在迥異的條件形塑下); 也都有一些堅持,因為如此讓她們成為了一種可識別的「標的」角色來爭取自由、或一種難以置信的可能性。畢竟,那是一個有士農工商、宗教政治、階級制度如此鮮明的年代 ; 對比現在的民主自由,這些文字在當代是更直接的犧牲與衝擊。
思考
是否一定要如此複雜、或許,只是更「簡單」一件事。如同,若人性善惡本就正常,每個人的體驗腳本都不一樣,其實要做的正是「簡化╱重新組合」。
這或許也是最快改變的"熵"條件的方式。回歸到一種只是存在,就意味追求快樂與體驗,不是憂慮。只要是 善,獨善、小善、大善都是一樣的。 *=> 或許這才是我們該牢牢記住的。無論大小,都同樣珍貴。這種簡化與重組的人性探索,可能正是我們在這個複雜世界中找到方向的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