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明日社造:2019全國社區營造大會 第一天(卓越堂) :::info :date: 時間:2019年11月30日 10:00 ~ 17:15<br> :school: 地點:公務人力發展學院福華文教會館-卓越堂、前瞻廳<br> :pencil: 文字記錄:許恩恩<br> :books: 官方網站:http://2019nextcommunity.tw/ ::: # 議程 ![](https://i.imgur.com/alzH4dc.png) # 開幕式 **司儀:** 歡迎各位夥伴、貴賓蒞臨2019年全國社區營造會議,今年以next為主題,在這之前有十六場民間論壇跟十二場分區論壇,希望凝聚下一階段社造的目標,制訂社造政策白皮書,今天論壇正是象徵公共參與、社區改造的新運動、新里程碑。 開始之前,先介紹今天的貴賓。中華民國副總統陳建仁副總統、文化部鄭麗君部長。歡迎四大議題召集人,曾旭正老師、王本壯老師、夏曉鵑老師、許主冠老師、郭瑞昆老師、盧思岳老師、林奠鴻老師。接著歡迎農委會陳副主委,文化次長蕭宗煌次長、彭俊亨次長、李連權次長,接著歡迎法務部楊秀蘭主任秘書。接著歡迎海委會科技文教處黃處長、經濟部中小企業處胡副處長。 接著歡迎文化部鄭麗君部長致詞。 **鄭麗君部長:** 陳副總統,農委會陳副主委,文化部三位次長,我們這次會議計畫主持人許主冠老師還有幾位分組召集人曾旭正、王本壯、夏曉鵑老師,各位議題委員,各位社造先進夥伴,大家早安大家好。 非常高興社造在台灣已經進入第三個十年,今年是我們首度召開全國社造會議,歷經十六項行動論壇,十二場分區論壇,今天進入全國會議,非常感謝陳副總統各位先進各位夥伴齊聚一堂,為我們社區跟我們關心的土地、社會,共同思辯、討論,展望台灣社造下階段的目標。 首先我們要感謝過去二十多年來投入社造的各位先進夥伴,因為我覺得社造是一個民主社會基本的原型,台灣社造的開展,在台灣社會創造一股由下而上的公民參與的力量,改變了社區,也促進社會的進步。台灣社造的故事在台灣各地遍地開花,從社區共同意識出發,也發展文化景觀產業生態照顧教育等面向,過程中也看到近年來台灣社造從社區、社群,從行動到審議,不斷深化公民參與模式,也發展多元平權議題,例如性別、世代、族群乃至新移民、移工,這一股二十多年來展現由下而上公民參與力量,彰顯台灣珍貴的在地生命力,台灣作為亞洲自由民主國家最珍貴的民主活力。所以在此要至上內心最誠摯的謝意跟敬意,請大家用掌聲感謝這塊土地上長期灌溉土地的所有夥伴。 所以當我們展望未來的時候,我告訴自己社造與其說是政策,更應該說是運動,社造的主詞絕對不是政府而是公民,日常生活開展的社區改造運動,應該展望社造本質,為大家打造平台,讓大家一起展望下一個十年,尤其台灣當前社會面臨很多挑戰,包含人口、產業結構變化、數位轉型、氣候變遷、全球化課題,面臨許多挑戰時我們可以從在地回應、社區做起,當我們面對挑戰跟困難,更應該empower台灣民主社會力,孕育更具公民意識、行動力的公民社會,讓大家透過參與、絲變共同變對問題,找出方法,創造願景。 所以此刻台灣社會面臨內外許多挑戰,更應該要深化社造,期待透過這次全國社造會議,在這平台上能讓大家彼此討論溝通,尋找未來共同願景,也型塑強而有力的公民參與的力量,這會議裡也會邀請跨部會代表參與,從裡面學習,聆聽各位意見,得到新的思維、視野,我們也願意啟動行政跟法規革新,希望提出下階段社造政策白皮書,能夠跟民間一起摸索建立有利於社造的公共治理的模式,這裡面建立支持體系。 最重要是支持由社造為主體,由下而上的新一波參與能量,期許透過這會議公私協力建立未來有利於社造公共治理的新模式。非常期待這兩天能夠透過分區論壇凝聚共識提出具體結論,明天我們也會提出回應,後續將由行政院文化會報提出白皮書,感謝各位議題委員、老師和分區論壇夥伴跟主持團隊凝聚這股重要的能量,感謝大家,期待大家熱情精彩的討論,謝謝。 **司儀:** 謝謝鄭部長,接著歡迎中華民國副總統陳建仁上台致詞。 **陳建仁副總統:** 大家敬愛的文化部鄭部長、三位次長、會議主持人許主冠老師,各議題召集人曾旭正老師、王本壯老師、夏曉鵑、林奠鴻老師,還有我們各位貴賓以及在座各位社造夥伴和媒體朋友大家早安,大家平安,大家好。 我們鄭部長講得很好,全球化浪潮下任何國家政府都不應該是萬能的,政府該扮演的角色是企業跟民間團體的夥伴,只有建立政府、企業、民間夥伴三方對等的關係,才能將市場、政府、公民社會得到好的發展,自由民主、公平開放、公平正義的永續發展國家,如何透過社造理念來建設新的人文台灣,讓台灣成為全民追尋的新桃花源,作為台灣國際競爭力的根基,相信這是政府跟民間大家都需要共同努力的目標。 過去二十多年來台灣有千百個社區、社團透過社造成就台灣居民共同的生命故事,也藉由這些實踐,全是臺灣社會力量的多元演變,透過社造大家不僅開展自己的潛力,實踐自己的夢想,增進彼此的和諧,更靈活運用在地資源,開展令人刮目相看的經濟、文化、觀光、休閒等產業,相信透過大家彼此合作,互相扶持所凝聚的社區意識,必然是台灣邁向理想公民社會的關鍵力量和偉大力量。 這股自發性求新求知的力量也能帶動台灣競爭力,讓台灣在世界舞台發光發熱,我在我的工作領域當中,特別長照部分也到不同社區拜訪,看到確實社造的力量是相當豐沛,大家能夠彼此相愛、相互關懷,這在全世界來講也是很難得的,當我跟國外來的,特別歐盟、日本、韓國國會議員談到我們如何推動長照,配合社造,他們都很感動,台灣人真的很慈悲善良,願意彼此幫忙,把社區能量凝聚出來,多元、開放、自由民主的由下而上精神大家是很感動的,你們展現出來的民間力量讓台灣的人感動以外,也分享給世界各國,他們也覺得草根力量相當蓬勃,值得他們學習,我們給自己一個熱烈的掌聲。 當然,當前台灣社會面對比以前更嚴峻的挑戰,但也看到從南到北,從城市到到鄉村,很多年輕人願意以才華創意耕耘地方,因為年輕人投入而得到新的力量,許多高齡者因為這些年輕人找到新的生命意義,社區重新活化起來,充滿無線的希望跟未來。這種創新模式照顧生命需求也豐沛彼此生命,整個社區是如此充滿互相照顧的情誼,更重要的整個社區展現了新的風貌,因此我們勇敢放棄過去框架,建立新的思維,讓根植在地溫暖人心的故事可以被更多人看到,讓社造實踐能夠得到更多主流企業跟人民的關注,不僅是我們政府的責任,也是民間團體共同面對的問題。 最後感謝來自全國各地社造的推動夥伴,因為有你們長時間默默耕耘,台灣人民新故鄉的夢想才能一步步實踐,有你們真好,在這邊表達崇高的敬意跟謝意,有你們台灣才能有更璀璨光明的未來,今天是好的起點,讓我們社區中共同記憶跟經驗,勇敢提出自己夢想跟主張,改變政府決策模式,讓台灣有共好的開始。剛才部長說明天會有一個跨部會的座談,我覺得這樣的安排太棒了,讓民間力量跟政府單位就法規、行政方面一起配合,讓總體社區營造更加理想,這是再好不過的事情,盼望明天有一個很好的座談機會。 在這裡也預祝社造大會順利美好成功,為了台灣美好未來,讓我們攜手向前,謝謝。 **司儀:** 謝謝陳副總統。請各位夥伴跟貴賓給我幾分鐘,接著是啟動儀式,一部分是推大球,象徵齊聚眾人之意,將「明日社造」四字大球推到台前來,四位貴賓陳副總統、鄭部長及兩位老師接大球,接著會進行合影。第二階段是夥伴大合照,要請各位夥伴檢查資料袋的色卡,請大家平舉胸前。 (進行推大球「明日社造」活動) (進行合影) (茶敘) ## 全國社造會議介紹 **許主冠老師:** 在座次長、各位公部門長官、社區夥伴們大家早安,同仁幫我準備了簡報,但我希望先談為什麼要做這樣的會議,這感想不像計畫處寫得這麼生硬,而是在台灣生活面臨的種種期盼如何落實,這議題始終存在,過去二十五年我們試著用手自己去創造幸福感,二十五年過去我們社會真的有很多改善,看到很多過往不敢想像的事情,不知不覺成為生活的價值、標準,這都是共同大家打造出來。 但是也有很多憂心的事情,高齡化速度最快,如何面對多元文化,青年世代看到焦慮,青年人對於如何生活還是茫然的,高齡者對未來生活恐懼,這些事情都是社會發展脈絡中要承接下來。十二場分區論壇聽到很多新住民的聲音,數字上新住民已經超過原住民,他們是不可或缺的族群團隊,但他跟我們台灣出生的人的想像上還是價值上要有對話的空間,我們彼此之間還需要很多溝通,未來社會樣態可以是什麼?社造應該是什麼?這是這次會議希望透過大家共同思考、討論來形成行動方案的過程。 所以我希望能夠回到生活面,十二場分區論壇聽到很多苦處,也聽到很多期待,這些事情如何真正回到生活,變成可以支持我們共同攜手打造未來的社造。兩年前文化會議看到文資議題是重要議題,兩年多來非常多改善,文資活化對於討論主體,地方知識建構也是文化重要議題,這些要如何回到社造主軸思考?是以社區為主體的社造嗎?鄭部長說主體是公民,公民可以用各種組織去面對議題,公民可以組成社區關心地方事務,可以關注整個社會大的議題,這是各種組織樣態。當我們這樣思考,社造的範疇無比龐大。 我們也徵詢很多專家學者意見,希望能夠回到地區為主體的社造,但台灣有75%人口定居在都市,都市型態的公寓大廈,居住模式如何認定社區?如何建立社區共識?勢必要有更多方式,用議題帶動社區,或用社區落實議題,這些不同組合出現,主體就是公民,我們必須重拾每個人的公民認知,透過強大的公民展現我們的意願跟能力,建構出讓更多公民參與的平台。 最近台灣很多縣市忙著討論SDGs,但捫心自問我們知道多少?最核心第十七項叫做Partnership夥伴關係,這是十七項共同的集合點,這個集合點談的是什麼?桃園社造成果展主題叫做Partnership翻譯成「不放過任何一個人」,我覺得非常傳神,過去關心頭人政治、議題領袖,回頭要思考過去哪些人沒有參與,我們要消弭各種參與的障礙,這是談到以公民為核心的新運動,用這角度看傳統社造壓力很大,好像失去一些憑藉,沒有具體組織、場域,可是誠如各位在line群組看到那些人,很多沒見過,但每天分享貼圖,那就是未來生活樣態。 其實這兩天不是句號,是一個中間的點,收斂整合議題之後,透過在座各位參與,我們把議題轉換成可行動的方案。我們連結社區,共同創造台灣更美好未來。整個社造在下階段有三個核心價值,第一個是公共參與,我們實踐的社造到底誰沒被捲進來,這是談公共參與最重要一塊。第二個是落實民主治理,我們公部門資源如何分配,是首長還是公民參與討論,我們現在有參與式預算方式,夠不夠?要不要再深化?最後是社區目標很簡單,就是改造社會,任何不平等、不公平、不透明,透過公民力量讓他更加透明合理,這是初階段從各分區論壇和縣市政府討論出來的。 各位早上拍了照片就是國家文化記憶,我們共同參與下一波社造的起點,台灣未來幸福在各位手上,謝謝各位。 ## 分區論壇議題成果報告 **公共治理議題召集人/曾旭正老師:** 各位好朋友大家早安,從這一段有四個分組,跟各位說明經過很多場次討論之後,做了一些聚焦,關於我們這一組討論的核心議題以及討論過的策略,不過只是一個參考,下午場還是可以選擇場次更進一步瞭解並發表看法。 公共治理這塊關心三個大面向,一個是政策整合,二十五年來推動社造過程一再都有人談,為什麼跟政府互動那麼複雜,那麼多單位跟規定,不同部門政策如何整合,行政操作如何整合。第二個是開放政府跟公民參與,最近幾年也強調開放政府,嘗試更多公民參與到政策的嘗試,還有不足的部分如何做。第三個是追求行政創新,社造這塊行政部門可以做什麼實驗創新,值得大家思考。希望下午有更具體想法,建議文化部可以怎麼推。 政策整合的關鍵是公部門本位思考,談到開放跟公民參與,資訊跟參與的措施就變得關鍵。群眾創新時組織封閉性也要突破。最後推動社造行政部門如何行政社造化,這個說法提很多年,但效果還值得進一步評估。討論後有幾個部分,整理為幾個題綱,更細訂定出一些策略跟行動,譬如法制,過去文建會時代也討論過要不要立法,例如社區營造條例,此時談這問題可能感覺有些東西需要法支援,到底要訂定新的法還是調整舊的法,這也可以思考。第二部分是無論中央或地方政府如何促成平台,發揮政策整合效果,不同縣市政府有些嘗試,效果可以研究。第三部分是資訊開放跟溝通,期待相關政策擬定或計畫推行前期可以讓來自社區的想法,目的是把政策訂定更實用,推動時更有效。第四個是行政作業鬆綁,分場討論中有不斷被提到,例如相關核銷機制,甚至跨年度的事,這在我們跟部會互動時也有些可能性,也有些操作方式能夠適當達到跨年度效果。最後是都會社造,主持人也提到都會區人口將近八成,多數人住在都會區,社造或社群可以怎麼做,這是下階段大家可以更用力思考。 第二提綱談論到是開放跟參與,最後凝聚兩部分,一個是關注到第二部門,二十多年來很多社區在第一線努力,公部門也釋出資源,但很少動到第二部門,怎麼讓企業關注在地,最近談地方創生也希望企業關注地方發展課題,如何讓第二部門進來,有提到經濟部可以做中小企業輔導時鼓勵經營上如何跟地方結合。第二部分是過去有公民審議、參與式預算累積經驗,是不是更有機制鼓勵地方政府將預算整合進來,讓預算執行更有效。 第三提綱是這麼長時間推動,要不斷實驗創新,尤其這幾年強調隨著社會變動,有些作法應該跟過去不同,甚至新世代對於公共事務看法跟參與方式也不相同。此時政策如何推實驗創新,或者社區、組織如何自我鼓勵也是重要議題。進一步轉換幾個策略,比如行政部門很重要部分是基層行政組織,例如鄉鎮區公所,但長期都覺得能量不足,早期也都跳過他們,但應該設法提升公所相關能量,這部分到底怎麼做可以一同思考。再來地方上社區也可以持續透過論壇去吸納更多參與可能性。第三個是每個縣市十多年來也有推社造中心,幫行政部門中介,是不是可能新階段可以轉型。第四個是透過創新制度設計,突破現有限制,這跟第五點是接近的,能否創造空間,一個創新沙盒,把一般性法律限制鬆開來,鼓勵地方政府找到不同作法,讓社區能量發展出來。 民間部分,談公共治理,公不是公部門的公,是公共的公。除了超越個人之外,公共領域可以如何合作,如何自我提升,把治理部分做好,這邊也有幾個看法,應該確認公民是公共治理主體,怎麼樣讓主體能夠把力量發揮出來。要鼓勵更多人站出來關心公共事務、組成組織,結合社群關注公共事務。第三個是這樣的組織運作如何有效民主化,跟各位推薦一本書叫《可操作的民主》,回到組織內部操作的民主化,有個實際的經驗參考。第四個是社區自主提案,補助機制外有沒有更彈性的公私治理模式,鼓勵社群思考用創意方式引進這樣力量。另外關於社區議題有很多發揮的地方,鼓勵大家在社區、社群參與,包含資訊工具的應用。 簡要跟各位分享,下午各位可以選擇某一組參與,提出想法,希望大家集思廣益為政策擬定更好的方法,謝謝。 **世代前進議題召集人/王本壯老師:** 各位夥伴早安,很高興來做分享,這議題的副召集人是郭瑞坤老師,還有幾位議題委員老師,感謝他們對這議題的付出,我的報告他們也要負點責任。社造很重要就是責任分擔過程,同時跟世代前進也有密切關係。 過去一段時間當中我們透過很長時間的討論,很多議題團體跟個人提出意見,我們其實世代前進一直在路上,不走也不行,關鍵是主動往前走還是被動推拉。看到幾個重要的事情,可以看到大會手冊33-37頁,我們希望特別強調代間均衡及永續,這主軸下有建立代間支持系統,連結內部平台,開放組織創新營運,這是不同世代之間的支持跟內部如何橫向整合,過程中相對應組織要開放創新的方式來呈現他們的角色。 其中問題有世代權能差距,這差距來自差異,前陣子聽到很有趣故事,高雄夥伴說在進行參與式預算時,地方上長輩很高興都支持社區小旅行的項目,但發掘被騙了,不是出去玩而是招待別人來,這就是差異的存在,所以是不是可以更均衡。再來青年要返鄉、留鄉可以有更好支持系統,還有有關公民素養、社造素養建構,此外大家很常討論是現有組織社團或相關行政機制,都可能有僵化甚至目標跟目的不清楚而導致阻礙。包含政府政策在計畫補助過程中相對限制還是多一點,這些限制造成了依賴或工作過程的困境。 我們有一些行動策略思考,第一部分是區域發展不均衡等高齡社會因素,無論透過地方創生或社造,是不是有機會進行更好的支持環境促成世代共同前進。包含四個策略,第一個是代內自住到代際互助,打破競爭迷思而能互相協力,未來可能成為倒金字塔,上一代能否支撐下一代的可能性。再來是量身打造的外部協助模式,目前已經有一些幫助的機制,這些能否真正切合需求,或者培育課程能否滿足對未來的渴望,這有機會去建構更符合需求的模式。再來是世代協力與獎勵機制,是不是有共好機會,透過大家互相努力達成,公私部門企業能夠做獎勵的可能性,很多縣市思考各部門計畫或民間計畫,除了獎金之外還有沒有更好模式可以在機會上多做說明,資訊更公開且達到需求人手上。 面臨跨域思考時,年輕人如何在居住的地方能夠協力合作,到資源流動網絡平台,更多資源人才連結在一起,現在很多縣市已經有區域小型內部網絡,網絡運作過程能夠有效進行換工,包含學習型、服務型或專業型的換工,促成更大力量集結。裡頭有三個策略行動,第一個是希望教育跟文化有更好的紮根,在地知識、地方學的建構,108課綱的核心素養跟在地知識連結。第二塊是希望能設置專責青年事務的組織,有些縣市已經有青年局、相關科室,可以扮演更好的整合角色,也讓青年有個對口。第三就是希望青年之間的連結可以促成生存創業的能力,用投資概念取代獎勵跟補助。 第三個題綱是談目前部分地區組織僵化,包括發展協會或像公廟管理委員會,是不是有機會讓好的循環產生,希望建立資訊分享平台,讓資訊可以被公開分享,第二塊能有更好的議題導向,去帶相對傳統的活動導向模式,在不同議題中讓各專業議題夥伴進到社區協力,做到世代均衡。 兩天這樣論壇在世代前進這邊期望透過各位參與,以民間力量思考民間可以扮演什麼樣的角色、做什麼行動,政府可以給予相對應協助,讓我們一起前進,謝謝。 **多元平權議題召集人/夏曉鵑老師:** 各位部會夥伴跟參與社造的朋友大家好,剛才召集人預告我們這組內容很長,因為多元平權這次社造討論非常重要的關鍵是,從全國社區總體營造強調好像社區是一個集體的討論,開始看見了社區有各式各樣差異是不被看見的,早上副總統、部長都提到「公民」這概念,多元平權要看到一些形式上並非「公民」,周遭有很多沒拿到中華民國身份證的人,但我們談的不是形式公民而是實質公民,很多人拿到身份證卻不管公共事務,反過來有些外國人身份,可能是外籍勞工幫我們工作、照顧我們老人,他們也參與在地方文化建設,他們也是我們認為應該培養的主體。 多元平權這組有七位委員,我們也要一起負責,我們負擔很多民意壓力,每一場都有不被看見的人提出建議跟訴求,我們副召集人盧思岳,王增勇老師是性別社福,還有原住民、客家、導演、離島的老師。 部裡面訂下來的公民價值培力,我要強調這是實質的公民。如何讓更多人可以參與,過去被排擠的人可以進來,涉及社會權力結構重組,文化價值觀重整,也涉及常民記憶,過去被排除但在生活裡非常重要。經過幾場討論,多元平權就是這個目標:看見差異,有些是本來就有但沒被看見,性別的議題特別是女性或同志,原來就有的族群差異,原住民各族群、客家、閩南、移工,不只看見當作異國情調的文化展演,很多人提到文化展演很好但不能櫥窗化,我們要做的是追求實質平等,結構上平等,發言權上的平等,參與上的平等,因此是作為來社造的防腐劑,是不是真的有平等的起始點,有的話才是真正往前進。 待會可能無法講完,下午會有單獨場次每一條細緻討論,有意見也歡迎再提出來。剛剛三個大目標之下有五個子目標,第一個是社會權力重整,扭轉結構下的劣勢,我們不是用弱勢來談,而是他們被放置在比較劣勢的位置,可能移工不受公民權保障,障礙者空間被隔離,要讓他們能夠真正參與,不是只說你好棒、歡迎你來,扭轉結構劣勢非常重要,因此會涉及法規修訂。舉例來說,很多政府單位有委員會,但沒有審議民主精神的機制,可能都被上級指定,這些代表也無法把相關議題群體的聲音帶到政府單位,也會形成被猜忌的問題。還有例如修都市計劃法,讓障礙者或社福機構進入社區被排斥的狀況得到法源上的改變。 第二個是公民價值培力,很重要是多數族群,也就是主流社會能消弭、改變對過去被放在弱勢位置的人的偏見跟歧視,例如同志議題在某些社區還是禁忌,新住民因為當成社會問題,或被認為是外來的人,要有很多意識形態翻轉。 第三個是新興議題其實隨著時間演進,要培養新的主體,政府作為平台可以提供一些基金作為獎勵各種新議題的機制,像是障礙者、同志、照顧家庭可以被培養出來。例如客家有朋友說客委會做很多客家議題,有時候反而變成族群議題太大而無法跨族群合作,從台灣客家邁向世界客家的討論。 因為涉及議題很多,資源在政府部門很零散,跨部會整合非常重要,真的要讓多元群體進入社造,跨部會整合是必須的。剛提到我們國家文化記憶,但我們國家非常多元,各角落不被看見的人的生活記憶、生活方式跟文化創新非常重要,無論原住民、新住民、客家等文化記憶,特別提到原住民族教育法已經有了但是無法落實,部落自治要落實,如何讓不同群體常民記憶進到國家記憶,促進國家的多元視角。 最後要講的是,因為東西很多,剛談是直接跟社造有關議題,其他並不是不重要,而是可能法律的修訂,歡迎對平權有聲音要發出來,想要多聽我們討論議題的朋友,下午參加我們這一組,謝謝。 **社會共創議題副召集人/林奠鴻老師:** 各部會長官和社造先進,各位早安,我還是為了要釐清責任,介紹各位夥伴,我們召集人還在飛機上,今晚會到,我是副召集人,我們還有好幾位老師是成員,今天講的不滿意,通通找召集人算帳。回到重點,從年初文化部啟動全國社造會議,一開始包括民間論壇,各縣市也有就此議題辦理論壇,包含十二區分區論壇,我大概參加很多場次,我感觸很深,一次次參與過程中心裡是越來越沈重,問題越來越多,好像一下子無法去釐清現階段整個發展的困境。 其實幾位老師有提到公民意識這件事,尤其去年11月24日的公投,從公投的結果我們看到民眾、人民如何面對國家重要政策的抉擇,相信大家都知道公投有公報,結果百分之八十的人沒看過,不知道大家用什麼方式投票,基本上應該都受到懶人包,123同意456不同意,你同意不同意我什麼事情,連我自己都搞不清楚。我們公民如何面對國家重大政策,如何面對公共議題,在社造我們可以做什麼? 再來就是認同危機,認同議題包含國家、國族、地方文化的認同,也都是目前國家發展過程中相當重要的課題,我常問自己「我能做什麼?社造能做什麼?」這議題一直存在現階段從事社造工作的問題。回到我們今天的主題。 我們這一組不遑多讓,題目相當多,就是要談公民力量整合,這段期間我自己有個相當大的感觸,無論政府部門,包含民間都掉到一個迷思,政府投入資源到社區發展,社區也跟政府銜接,但政府部門正利用他所掌握的權力跟資源,正在弱化社區的能量,弱化社區面對問題意識的能力。這件事沒有好跟不好,是從社造論壇中我所提出來的觀察。因為二十幾年前我們面對要拆除,火力發電要設置,沒有任何計畫跟支持,社區自發採取行動,早期在還沒社造前地方意識相當強烈,面對公共議題大家有主體性觀點,但現在呢?大家可以一起反思。是不是政府過度體貼情況下反而弱化民間主體性?這是這次論壇可以提估跟各位交換意見。 數位科技與社區,面對網路世界跟數位化,科技發展的快速,如何面對他?討論過程中例如社會照顧透過系統掌握長者在家裡的不方便,得到第一手資料就近照顧,但相對的科技讓我們隱私已經披露在公共媒體裡面。數位發展讓我們不需要出門就可以處理事情,這跟社造早期希望人跟人互動建立社會網絡這件事是不是也有衝突跟矛盾?面對數位條件下如何重新面對社會。 第三個是社造國際交流,台灣因為各種因素,我們外交受到很大障礙,若從外交部出門是走不出二十個國家,從社區不會受到政治限制,例如宜蘭每年都辦國際童玩節,有來自二十幾個國家,大多都沒有邦交關係,但透過地方、社區文化活動,邀請到宜蘭,宜蘭就組成二十幾個親善大使團做深度接待,包括帶他們到社區,讓他們認識這塊土地,其實社造可以做很多事情。 這邊特別提到幾個梳理的議題,其中一個叫宗族宮廟文化,政府一直覺得這是宮廟自己的事情,好像特別排斥,難怪被滲透。大學社會責任USR架構在學校主體性,如何建構彼此主體性,讓USR透過社區提出好的方案,而不是由學校主動提出,要進場社區還不知道要做什麼,應該要先交換意見,從社區條件提出好的USR計畫。組織缺乏多元性,公共治理那一組也提到,希望將來有機會從公民團體來建構。中介組織雖然政府說是夥伴關係,但進到程序就我是廠商你是業主,回到我剛提到弱化民間能量,就是建構在這關係之下。這值得我們重新思考。 這包括補助、過度依賴主導、數位落差、國際接軌。行動策略,我們這組條件相當多,包括強化大學互為主體,尤其是善用活化學校資源,面對少子化學校有很多閒置空間,若能進一步整合,發展文化、環境、生態、藝術等,擴大產生更實質影響。包括中介組織,下午針對這議題也可以集思廣益。提到長照,5G的方便帶來推動長照福利政策,包含數位社造平台,我們看到很多理事長運用資料之後帶走,如果透過政府建立雲端就不會有這個問題。 剛提到推動地方深度之旅,是一個社造策略跟手段,優化生活品質,設置國際交流基金。有關民間的部分下午就交給向家弘老師繼續發展下去,謝謝各位。 ## 社會改造揪團行動 **計畫協同主持人/向家弘:** 文化部長官、在座各位社造夥伴大家早。這段時間辦了十二場分區論壇,來了許多看到社造領域沒看過的民間團體,特別是許多年輕人,對我們有在參與計畫的學者專家,彼此的口頭禪變成「你世代前進了沒」,今天參加這活動老婆特別挑了一條褲子,要有世代前進,不然我從沒穿過的。到放飯時間之前跟大家說明特別安排的活動,這個時節各社區都很忙,忙著核銷、結案、做期末報告,多年來我們社造似乎每一年的節奏都跟著計畫在走。資源挹注到社區是天經地義的事情,久而久之似乎我們社造也就在這樣的框架裡,每年這樣不斷在跑,核銷完就等過年,過完年又開始忙。上午副總統有提到國家不是萬能,鄭部長也提到社造應該是一個運動,主詞是公民、社區,所以特別安排了閃電秀,我們要彼此互相提醒,社造真正場域跟基地不是在政府而是民間社會,社造真正的主角也不是今天文化部或任何長官,而是每一位具有主體性的公民,這才是真正屬於民間的社區運動、社造運動、社會運動。 社會改造行動的作法是這樣,各位想想看,除了對政府有些期待,無論法規計畫或任何期待之外,我們自己可以做些什麼?舉個例子,我自己社造經驗長期有很大的思考,每年政府都會去評鑑社區,各公所、縣市政府,但我一直在想我們自己的生活為什麼要受到政府評鑑?小時候從學校就要被品德評鑑,現在生活還要受政府評鑑,你是優良社區,表示你生活很優良,那如果不優良社區就是不優良,那這樣國家機器也是動得很厲害,控制一輩子。能否反過來我們評鑑政府社造業務到底做的好不好?還可以分兩個層次,一個是縣市政府,一個是中央各部會委員會,這邊講的我個社會改造就是這個意思,回到民間、公民主體,四議題召集委員也都跟各位報告,這段時間以來在這四大議題下種種思考。回到民間公民主體想想我們自己能做些什麼? 進行的方式,各位資料袋都有這張紙,待會就可以揪團,先講說我有什麼民間自主行動,可以在場揪認識或不認識夥伴,共同討論民間自主行動想法,寫在A4紙上。不要像提案計畫書落落長,把行動主張、公民行動倡議,用類似DM宣傳方式寫在這上面。如果我們附的筆寫太小,外面各位休息時間的用餐桌有整排牆,木頭格子裡有彩色筆跟雙面貼,各位可以把你的主張清楚有力寫下,寫完貼在牆上。各位資料袋也有三點貼紙,中午用餐後會給想倡議的人把A4紙貼上之後,到明天中午前都可以投票,你三點可以貼到我支持的行動上,可以三張看同一個人或不同人都可以。我們統計票數後,下午有一小時時間會邀請六到八組得票最高的行動倡議者分享他所主張的具有多元觀點、民間主體性的社造行動是什麼樣子。透過這個設計,除了給兩天大會帶來活潑氣氛外,也是回到我剛強調,大家千萬不要忘記全國社造會議是文化部所主辦,但他只是建立一個平台,透過這平台讓社造、民間有更多討論、思辯、激盪,讓社造主體回到民間行動,而不是一直處在政府計畫框架。 # 議題論壇:公共治理 時間:13:00~15:00 地點:卓越堂 主持人:許主冠 與談人:曾旭正、林崇熙、蔡榮光、洪德仁、李永展 **許主冠老師:** 在座次長、司長和公共治理組的議題委員,我們今天很重要的事情,很感謝各位的參與,本來以為多數人會去多元平權組,不過今天看到很多公部門跟社群夥伴,表示我們對公共治理的確有些期待。誠如早上所強調,不是談如何治理公部門,而是談如何看待公共事務,這涵蓋面向很廣,涉及其他人的事情就是公共事務。如何從自己權利點出發去看到其他人的權利點,協商出能夠共同接受的秩序跟規則。 其中包含公民行動,審視我們能夠改變的事情,讓大家更容易對話,這是一件不容易的事,過去幾個月民間部門覺得輕易、隨手可得的事,對公部門都是很複雜,尤其是跨到不同主政單位。上次開會提到新住民也許身份是移工,參加文化表演能否領取合理報酬,聽起來很合理的應有權益,但結果次長在也說要跟勞委會協商,縱然可行性非常低但勞委會還是把持很嚴謹,當場民間社團都傻眼,每個體性運作有其合理性,公部門是建構在法令之上,所以我們如何透過公民參與方式,明明知道必須改變,能否在對抗之外有正面積極方式試圖解決雙方面不同的觀點。 公共治理談的是公共事務的治理,而不是談民間對抗公部門,這是今天討論的焦點,開始之前我們非常擔心這組變成叫做「批評公共治理」組,民間無限上綱,認為從出生到死亡都是政府要負責,但現在各位很清楚我們是同一條船,我們必須共同來解決,公務員也是公民,我們要從公民角度思考未來如何進行。但我也要強調,我們不怕衝突,各位盡量講清楚,不用先客套,我們可以問題很直接、對話很直接,但是今天沒有誰對誰負責,公部門我們也期待可以坦承告訴大家困難在哪裡,我們可以共同面對跟前進。 介紹一下今天與談人,議題召集委員曾旭正老師。 **曾旭正老師:** 早上已經跟各位說明整理出來的幾個議題,待會我先做一個比較簡單的陳述之後,會請公共治理組議題委員表達他們的想法跟補充,之後就開放給大家。待會開放發言的時候,每個人控制在一分半到兩分鐘,強烈建議發言方式是先講結論,再去鋪陳,時間到了鋪陳斷掉沒關係,免得前面來不及講結論。很多社造場合都是希望把經驗傳遞給大家聽,有時候五分鐘很想打斷,會影響後面發言,請各位掌握時間、結論先講。 第二部分是我們這段落會分三個議題一段段討論,因為現場也有各部門朋友,上次預備會議已經完整走過一遍,也對我們整理的議題、策略提出想法,因此文字也做過修正,今天這場合除了瞭解這些主張,各位覺得跟公共治理相關還有哪些好的想法,如何納到明天會議結論。所謂公共治理的公是指公部門,而是公共領域、公共事務,治理講的是該做些什麼事,公部門、民間組織可以做什麼,這是希望大家發揮想像力多提出來。我們要回到社區營造初衷,本來簡單講是營造社區,經過努力後無論公部門或民間,最後都要評估有沒有增強居民對社區的認同感,這是關鍵。公部門推出計畫鼓勵大家關注老房子,有沒有提升大家的關注,這是兩個不同角度,公部門跟民間,都需要大家一起來想。 政策有政策規劃跟執行,規劃時總是要把政策目標說清楚,再去想什麼策略能達到,公部門在做政策規劃時要有個社會學的想像,對社會動能的理解,當前的條件跟情境是什麼,政策面可以做什麼在現有基礎上往上走,這部分不容易,但大家可以一起思考。 幾位議題委員,許主冠老師是副召集人,還有包括李永展老師,蔡榮光老師,洪德仁醫師,林崇熙老師。 **許主冠老師:** 各位委員有沒有要先提出對這議題的一些看法? **蔡榮光老師:** 公共治理這一組最核心的,召集人有說他絕對不是官方,而是公共事務概念,這個藥先釐清分享,我自己在公部門待三十年,我自己又是民間角色,以社造為例,好像是口號,卻是非常經典,「行政社造化」,不要把「社造行政化」,希望公部門官方要有社造思維,我在新竹縣文化局,有個社造推動委員會,希望把其他二十幾個局處納入,但如果七八的科,可能一個科只有一個承辦當社造,局裡面都沒有整合,你如何要求拉進其他人做社造?我們希望從文化局出發,可能藝文推廣科或各種科,每個科要有社造業務承辦窗口,以這模式希望每個局處也至少有個窗口,來當作文化局聯絡窗口,這樣做起來,五年我看起來有些績效,我們一中心兩個平台、五個局、六個處、十三個鄉鎮據點,推了三、五年下來有些成果,所以行政社造化必須從行政人員擾化,行政整合之外還有法令要鬆綁。各位在民間部門可能會遇到問題是我向公部門申請計畫補助,會被要求,因為行政單位有些規範法令,常被邀請好像做半天公部門都不相信我,這個也牽扯到核銷,先在做這個分享補充。 **許主冠老師:** 他在公部門確實留下很好的足跡,但社會的改變又是另一個局面。 **林崇熙:** 我剛好顛倒,去年才從學校到公部門,回到剛講行政社造化,若干年前有個六星計畫,成功機率其實滿低的,各部會沒有社造觀念,雲林縣衛生局找我去上課,那時衛生署的生活健康營造,科長就很緊張說我們這邊是衛生署,不是文建會,他說這不是文建會的事情嗎?就是不知道才請你來講。那個計畫的錢撥下來縣市政府其實完全沒概念,我建議一開始不要掃那麼大,雖然所有事情對上去就是部會,建議是先從文化部業務開始做。社造不是一個科跟業務,應該是文化業務的場域,文資這麼多年不是自己燒不然就是修好變蚊子館,關鍵就是沒有社造的精神。古蹟保存只是硬體概念注定會失敗,如果文資保存有社造精神會完全不同局面。文資局有個計畫是最有機會突破是區域性文化資產保存,做了幾年之後,某長官說社造不是我們踩人家的線,那計畫就無疾而終,我還寫了訃文,很可惜。國家文化記憶庫也是一樣精神,如果沒有社造精神也會失敗,人文業務出版或是綜規司推文化路徑等各種文化推廣,很重要是地方文化館跟生態館,現在變成很像要做博物館,但資源遠不如國家級博物館,你若用博物館來框地方文化館是不可行,要回到社造精神來做。博物館法裡完全寫不出來就是生態博物館,這一定要用社造精神運作才能成功。現在看蘭陽博物館跟桃園生態博物館都可以實踐,就有很大成功機會。 社造作為一個場域,讓文化部各司所屬機構,對下來都用這場域落實業務,比較有機會做到文化治理,做成功之後再用適當機制抓進來,比較可能做到六星計畫想做的情況,而不會重蹈覆轍。要有階段性策略落實比較有機會。 **許主冠老師:** 每次講話都讓人覺得充滿興奮跟挫折,需要跟現實彌補落差。 **洪德仁醫師:** 我的結論是公共治理不只是公部門也是社區組織要共同承擔的責任跟義務,相對的才有資格想要談爭取的權利。因為我們這組核心精神有三個,公共參與、社會改造、民主治理。這三個東西要去論述,可以講很多、很久,我希望能簡化,因為我本身是醫師,在世界衛生組織強調的重要概念,健康要在每一個政策層面被關照、看到,如果我們心中有社區,社區在所有政策,是不是有可能讓我們在公部門角度看到、想到,也隨時會提醒到社區的重要性。 各位都很瞭解林肯總統說過民有、民治、民享,其實很清楚告訴我們,我們要享受民主的權益,某程度也要參與治理相關的責任,如果把people改成community其實很清楚,我們所作所為是在社區場域共同實踐,我們的責任、義務還有可以努力,不管治理或學習的情況,相對從裡面可以看到公私部門裡面的衝突,可以看到對話協調、互動的可能性。這兩天我不是在讀相關醫學或社造文章,反而是在讀這期商業週刊,裡面提到世代的正義,因為我們這一代訂定的任何公共政策是為了維護這一代的權益,相對年輕夥伴是被剝削的情況。如果我們心中隨時有社區,無論公部門要看到社區參與重要性,社區元素的創新資產,我們應有機會讓公私協力條件下讓台灣社造有機會邁向更興盛的可能性。 **李永展老師:** 剛提到跨部會公眾圈,剛提到有一個強化第二部門,第三十二頁有跨域的生活環境改善行動,所謂跨部會是第一部門,社區、社群是第三部門,第二部門的確是搞社造的或公部門,因為是營利事業單位為什麼要補助,這塊倒是可以想像因為政府要做的是平台,從政府治理角色有些遊戲規則,如何做好的平台,除了法定之外讓各部會可以在平台裡發揮專長,這叫做治理。要從政府官僚體制做一個好的平台讓大家可以何各言爾至。部會、縣市,地方無論社造委員會或中心,這件事就不容易,遑論要跨。 第二個說生活圈,我常跟曾旭正老師聊地方創生,他不應該是單打獨鬥,而是把大家勾稽在一起,生活環境要跨,第二部門如何跨在一起,我們關心如何納入。第三十頁提到應先與社區進行溝通,北市府現在做都市計劃公展,就是公部門搞好的,找了規劃公司,北市府在做的是提案時跟社區來討論,例子就是用蟾蜍山。工作圈是第一部門,生活圈是第三部門,要把第二部門拉入,這就是治理,這是我們這組真的要談的。 **許主冠老師:** 謝謝幾位議題委員就他們的觀察提出簡短的分享,接下來回到各位身上,我們首先請代表公部門的李次長也上來跟大家一起討論問題。待會提問三個問題就統一對話一次。 **吳明季/奇美部落文化發展協會:** 我來自花蓮奇美部落,我要提一個基礎問題,社造二十年我們有個工作沒做,我們要整理每個社區遇到結構性問題在哪裡,每個社區處的結構性位置在哪裡,以及結構性位置要如何去落實,然後要出版。這不但對民間社區,對公部門也有好處,我們不用讓每個新進入的工作者重新摸索,我們有那個多資深社區經驗要活用,要結合大學教師,把結構性問題講出來,這會突破每個社區的視野,不要只有在自己社區的視野,當他知道結構性問題在哪裡,就可以結盟,視野可以拉大,公部門也可以重新調整政策思維。這件事可以公部門做,民間部門也可以有另一個版本會更好。 **周欣怡/作一件小事社會企業:** 大家好,我來自台南,我是周欣怡,我是關注障礙者人權跟生活的職訓老師,我想簡單講我的想法,我的議題就是為什麼其實台灣有很多做的好的事情,公部門有做的很棒的事情,在各縣市也有很多值得看作楷模的事情,但其他縣市沒辦法複製。在我關注障礙者的權利的過程,發現很多好的案例都在北部,很多小政策是可以在我們縣市,不用花大錢就可以複製執行,到底為什麼只要這些政策主體的決定權落到地方就都變樣了? **游雅帆/社團法人花蓮縣牛犁社區交流協會:** 我不知道花蓮文化局承辦人員在不在,我特別要說的是剛剛提到好的複製的方法,我們花蓮縣文化局提出跟各局處核銷五十萬以下只要用項目表就可以做核銷,不用黏貼憑證。這該複製下去,謝謝。 **許主冠老師:** 這是很正面案例,其實很多方法有解決方案,要多用力想這件事。在座議題委員有沒有要回應? **李連權次長:** 其實我有幾個想法,核心問題就是我在想要用工作圈方式決定得名、入圍的,我跟司長也有共識要推推看,只要文化部敢推,縣市政府就敢推,跨部會就敢推,這我們先跨出第一步。我同意社造經驗累積有一部分可以複製,但目前成果展大概都是各自做,可能有一部分是社區,大家也知道有些模範,只是歸類不是很清楚。常常這社區要發展什麼樣子自己是知道,但不知道有哪些典範供你參考,這需要整理功夫,這部分文化部可以多做,以上。 **曾旭正老師:** 剛剛的問題有一個可以串起來,如何讓社區瞭解結構位置跟問題,這應該先想主詞是誰,社區工作者如何去瞭解自己結構位置、碰到的結構問題嗎?還是政府部門該怎麼樣幫助社區瞭解他們的結構位置、碰到的結構問題?這要進一步思考。如果有些社區有這個主動性也有思考結果,那些成果,包括第二、三問題,這時代要設法放到網路上,我很期待文化部社區通的平台,可能還要多做一些事,我們很少在line看到說社區通有什麼訊息,好像沒有這樣亮點問題來傳播,要學一下人家同溫層都透過這樣。 第二問題講到很多縣市或社區組織有很好成果為何無法複製,有部分是資訊不流通,不曉得有這樣案例,花蓮文化局如果透過社區通,訊息跟作法放在那邊,做成小小的一則容易流傳的line訊息,絕大部分縣市文化局都跟社造團體有line群組,全台灣各地文化局之間也許也有,就可以看到原來花蓮縣用這種方式處理,一定被大家歡迎,如何強化運用現在傳播工具是很重要。 **洪德仁老師:** 剛剛台南來的夥伴聽到殘障這樣照顧服務,我個人聽得非常感動,也藉這機會跟文化部報告,社造就是人才培育過程,有這基礎就會因應自己社區的問題,如何以社造培育人才基礎去找到解決方式或做這樣學習,一定要拜託文化部鼓勵大家踴躍參與社造,針對自己看到議題去發展解決方式,簡單講,各部會無論做殘障、高齡或社會局常講的兒幼婦老殘還有新住民,這個人就是重要的基礎,後面所有成果都是文化部的成果,這也是大家對文化部的期許,有這樣基礎可以做更多事情,我也認為是如果社區在所有政策,一定要靠文化部帶動這樣角色。剛台南夥伴提到或許北部在這類服務有些成果、被看到,北部基本上有至少三個優勢,專業上學界部分北部比較多,感覺上台灣生產都在中南部,但是總公司大多在北部,北部感覺決定資源分配豐沛一點,再來是資訊流通北部也有優勢,所以感覺上弱勢殘障民眾關懷似乎是北部有些成果,我所看到的,如果光靠前面的優勢要讓服務持續,其實有困難,以臺北市而言,過去四年多相關關懷據點會看到宗教團體營運的比較有永續,為什麼?因為看不到的天堂有一個願景在那邊,在地上做功德天上會有好未來,宗教資源人力物力比較豐沛,如果所有服務都往這邊發展,我認為太偏頗了,甚至變成災難。有沒有可能城鄉弱勢可以藉由大家努力,從中央到地方,把我提到三個缺口補滿,相信以我們所理解的,在中南部甚至偏鄉社造做的比都會好太多了,要來做弱勢服務關懷只會做更好更永續。 **蔡榮光老師:** 因為我自己在地方政府待很多年,這是行政裁量,只要局長有肩膀、會計願意放下身段,有同理心就OK了,如果擦邊球,只要簽到上級主管機關同意,局長責任會輕很多,到民選首長的行政裁量權非常大,不管政務官、事務官,縣市文化局可以以花蓮為例,這是行政創新,局長願意擔當,請主政科來簽,縣長來批,可能五十萬或多少以前,核銷程序簡化是一定可行。 **林崇熙老師:** 到公部門一年多終於瞭解主計理性,以前在學校都覺得很痛苦,但我很努力瞭解他們思維,絕大多時候他在保護大家,他們忙得不得了,尤其年底關帳。可是公部門有個鐵律叫做依法行政,以前常常拿來做藉口,其實不是,這一條精神不斷協商,大家不知道為什麼吃便當八十塊,我就問台史博主計,他說沒有任何一條法令,就打電話到行政院主計總處,主計總處說沒有,各單位可以自己訂,只是因為主計總處訂八十,底下就通通訂八十,那我就問能否到一百,物價已經變動這麼大,這時既然可以各單位決定,我就跟主計說博物館從今天開始一律改成一百,外賓來就一百五。碰到哪裡卡住就去跑有沒有法令規定,沒有就是行政裁量,上個簽批了就可以,大家用依法行政來跟社區、公部門互通,用依法行政做基準會很順暢,而不會覺得被卡住。 **許主冠老師:** 我們議題委員理性、感性兼具,包括如何依法行政、使用裁量權,大家拭目以待,文化部領頭羊,讓大家覺得政府聽到大家聲音。再接收大家的意見。 **陳世鴻/社團法人台灣社區培力學會:** 我是臺灣社區培力執行長陳世鴻,就文化部業管來做討論,因為今天談公寓大廈問題,我本身有個計畫有進入議題就先不談,建議文化部可以做一個計畫,因為每個直轄市政府每年都做優良公寓大廈評選,挖掘很多優良公寓大廈。文化部、衛福部和社會局能否做一些社造培力或衛福政策培力,讓這些東西可以在優良公寓大廈。不要說評選出來之後沒事幹,我們跟李永展老師在臺北擔任評選委員,這些東西都是很好的社區的種子,這部分需要大家摒棄本位主義,不要說功勞是誰的,或許對整個社造推動會比較有幫助。 **游道明/頤神廬規劃設計協會:** 我來自基隆市,我二十年前第一次社造就參與了,也是最後一次,以前有這機會的話還能解決,我是基隆市一個隧道咖啡的營造,評選委員最後問你有沒有營業執照,趁此機會能看看是不是能實踐出來,最重要是社區的經營很重要,更重要是期待社造過程裡能否帶入一些經濟方面的共識,能夠永續經營讓社會營造更繼續。 **廖坤猛/雲林縣崙背鄉公所:** 大家好,我來自雲林,我從事公務員快要退休,我不算地方政府,中華民國法制是二級制,鄉鎮公所不算地方政府,所以我們公文要呈給縣政府轉部會,部會很多東西也要轉過來,我在地方想法是依法行政對公務員是保障,其實也是限制,因為最近想把鄉鎮公所組織做大變動,第一個要突破是組織法是上面規定,結論就是希望先從法規開始,社造基本法或社造條例或地方創生條例先訂出來,要有預算之後才能改變組織,謝謝。 **許主冠老師:** 感謝三位夥伴提出雖然是不同面向,也都反應面臨法規、法制面要突破的困境,先請議題委員先做回應。 **李永展老師:** 的確公寓大廈,越來越多人住,以前北部,但我相信越來越多,我們學會嘗試做社造條例草案,當時立法院審議時法制局開公聽會,問說搞社造的要由下而上,為什麼要由上而下訂社造條例,因為2004年大家對社造概念不太瞭解,有這個法可以擾動,我現在建議是可以從公寓大廈條例來談,大家有可能成為管委會的一員,但不一定要上課,但物業管理要上課,是不是這部分先做修法,這比新立法來的容易。再來越來越多地方推社宅,我上次去看興隆社宅,也覺得OK,是委託物業管理公司,如何跟社區做鏈結,可以倡議說社宅是國家政策,社宅就具體實施社造,公寓大廈評分敞開大門,評鑑離開就關起門,如何透過公寓大廈先修法,再來是地方自治權限著手,像景觀自治條例,還有社宅角度把社造納入,讓越來越多人瞭解社造不是只有關起來自己搞,而是整個大環境。 **曾旭正老師:** 簡短補充公寓部分,我也是建議也許案例不多,還是有些樓管公司做的不做,文化部應該跟內政部合辦社造評選,這也不用花什麼錢,可以跟樓管公司公會合辦,希望爭取這樣獎項,管委會得那個獎可能對房地產有幫助,都市型設造是下階段很重要挑戰。 **蔡榮光老師:** 第三位來自公部門,我們現在講常提縣市政府,把鄉鎮市區旁落一邊,但文化部這邊可以做些建議,地方創生、社造條例,文化部這邊看如何用政策法令作規範,地方政府尤其鄉鎮公所基層,可以小規模做實驗,這邊有提到沙盒實驗,這是行政創新。雖然沒有政策引導,小範圍內做實驗,做出成果後縣市政府或中央政府就更有信心和條件來立法輔助。所以地方政府不要等一切綠燈才出門,先做沒有關係,鄉鎮長也是民選,也是自治團體,區公所官派權限沒那麼大,也許做小區域實驗。鄉鎮公所同仁不要妄自菲薄,你是最基層最重要的。 **洪德仁醫師:** 兩位老師已經回應重要性,特別是剛所提的十年前文建會也請社造學會做都會型社造,結論就是公寓大廈重要性跟如何有一個法制情景讓公寓大廈有機會把這工作做好,讓他跟社造能結合,我從另一個角度回饋,十年前商業週刊有做五都三千社區幸福角落調查,上個月又重複一次,第一次調查比較嚴謹,以加拿大建築系教授用三個指標:房價佔全家收入七倍以內,生活機能齊全,社區的認同或幸福感。十年多錢三千社區評比,非常榮幸北投排名第一,這專題報導引用我代理的社區的弱勢老人的關懷工作,今年度上個月重複做,是詢問相關房屋仲介者,看他們的情形,我認為這稍微沒那麼客觀,但一樣看到生活機能重要性,還有社區認同。所以從這樣角度來看,如何讓社區跟公寓大廈,特別社宅、合宜住宅功能結合,這應該是我們國家需要跨部會合作努力,不管用獎勵方式或學習鼓勵機制,或文化部可以再多做一些事情,讓管委會重視這樣議題。這會回到生活需求,我也擔任過主任委員,心裡最召集不是幸福感營造而是大樓磁磚、天氣變炎熱的時候,因為熱漲冷縮很容易掉下來,第一個被告的就是主委,整個管委會是做防弊,未來公寓大廈條例跟評比機制,佔了台灣七成左右的人口範圍的情形,應該會讓台灣社造邁入新境界。 **林崇熙老師:** 回到第一位發言的結構檢視,基隆朋友提到社區的禁忌,產業有些問題,綜合起來說如果文化部要對大家有幫助,大家在社區做很多事情,文化部可以做大家做不到的,有關洪醫師講到社區幸福展指標,剛講是上一期商業週刊,這會對我們社造有幫助,社區幸福感指標,如果要檢視社造能量結構分析會是什麼?往回推是社區結構分析,到我們這年紀就是要做健康檢查,如果文化部可以做一個各社區能量跟進步指標,就像血壓多少、血脂肪多少,這是提醒我們哪些地方夠或不夠,很多東西無法量化,但會提醒我們哪些事情加強。 **李連權次長:** 我就講白了,這個主題裡面的五個議題,一個理想模型是這樣,這次社造會議提到文化會報,文化會報完政府改組如果能推出一個政委做社造是最好,再分幾個議題整合文化部、內政部、勞動部、衛福部,這種跨部會也是可能的,退而求其次,鄭部長這件事推動行政院去,拿到院長的令牌,由他當執行秘書,但這幾個部會的副首長就要參與,分成幾個小組,就開始做整合工作。這件事情也可以成,我目前最大的整合只有三個部會,例如我推動臺北市抓週整合文化部、新北市政府,推原民我也自認算成功,不過背後推手不是行政院也不是政部長,而是一位立委,一直逼著我將計就計,文化部所有局跟博物館都捲動,為了推動原民業務,從文資一直到視覺意識、表演藝術、文化復振。所以這麼多年來工作的經驗,有時候很多事情是人,也有一點點緣分,我也不會講,以我現在推的幾件事,最近是推用設計改造整體的跨部會問題,包括衛福、老人健康。今天這些議題如果某一個議題單獨處理,例如公寓大廈,是可以,但是不會捲起千堆雪,不可能捲起千堆雪。如果長期不斷做,社造其實最主要是下面有心,上面要有力,希望你們諸位加緊密度給政部長及行政院長壓力,把這件事做成制度性的推動,以上。 **許主冠老師:** 謝謝次長,講的夠直白。可以激發更大動力給行政單位和立法委員有臨場感,在三個問題前,在談到很多人文機制,不只是制度還有文化共構,各縣市的人跟土地連結的生活步調跟樣態會影響這單位本身文化共構,會讓本來簡單的技術面的東西有個轉譯過程,這是公部門比較沒有意識到事情,從民間角度比較容易感覺到這差異性。民間部門觸動公部門改變過程是需要用一些當地智慧跟脈絡跟語言來進行。看到好的案例要告訴自己縣市公務員,為什麼別人可以這樣、我們不行,這樣必敗無疑,這樣讓應該改變的人心裡會抗拒,要不斷談說如何同理、建立大家對話的平台,這是社造很重要基礎,台灣社會很快程度現代化、經濟成長,但很快速的背後犧牲很多人的問題,也許這時間點是回來思考台灣社會基本文化共識是什麼、幸福感是什麼,透過對話產生行動動力。次長那番話讓大家覺得很振奮。 **袁如瑩/臺北市都更處:** 我是北市府都更處的袁如瑩,剛次長跟許老師的發言讓我有些感觸,想跟各位談或請教各位老師,針對社造跟都市再生議題連結,今天議題公共治理資料有提到本位主義,大家要知道其實是文化部主政,各單位縣市政府推社造大多是文化局,臺北市比較特別是都市更新部門來做,我們是覺得有機會從都市計畫或都更程度或地區改造可以用社造方式推動。都市發展跟文化資產維護有時候是衝突的,所以我們在想是不是有機會用社造方式當成也許是其中一個解方,想請教各位老師意見。 **許主冠老師:** 斯文國宅更新案其實耗費很大機關能量,但成功讓我們有些振奮,終於看到一個可能性產生,這個稍後再請議題委員給一些回應。 **盧佳鈴/流動部落:** 我們是左營來的流動部落,主要兩個問題,第一件事我們是才剛開始從是社區相關工作,因為進駐到建業新村,推動需要可以做什麼事,開始做事時需要尋求外部資源,被提醒說要有一個身份,例如法人或是非營利組織或是協會,好像當你不具備這樣身份時你在點子的表達是有困難的,這第一個問題。第二個問題是建業新村是五年一期的政策,導致居民組成流動快速,像這樣的地方在地居民共同感跟認同凝聚跟一般發展連續的長時間的社區狀態是不太一樣的,我們也一直尋找中間有什麼核心的元素可以做當地方認同。很淺根的狀態,可以如何把大家扣在一起。 **簡頊函/台東生活美學館:** 我想談一個執行面問題,社區自發想做調查跟刊物跟文史記錄,補助要點要求文化部跟美學館為指導單位,但常發現資訊不是那麼正確,例如文資登錄跟指定的差異,但可能時間有限,他們對法規層面不瞭解,礙於時間無法做完整正確的文史資料,因為我們在公部門,如何有限時間內解決這個問題。 **許主冠老師:** 我們談到包括解讀成提案身份的問題,還有流動區塊如何開始第一步,(如何找到共同的DNA把大家串在一起,因為是流動跟斷開,大部分是整群人離開),這三個問題。 **林崇熙老師:** 過往在做地方文化調查或社區認同,都覺得好像有一個傳統在那裡,但都市流動地方經常不是,像這幾年因為竹北有高鐵園區興起,蓋大樓是雨後春筍,這時候能做的就是重建這地方文化發展,不一定一直回到過去,另外一個像是三重蘆洲,那邊非常多是來自移民,有些人又移出去了,這種狀況下移民社會流動是他們特點,他們有他們相處的方式,就把握這個方式而非一個共同的東西,流動也可以是一個DNA。 剛談到文資調查的文史資訊校正,在公部門要出版都要很仔細確保所有資訊是正確的,可是回頭看小時候讀的歷史,那應該都叫做神話吧,小時候讀的地理都是歷史,現在覺得正確以後不見得是正確,一百年後的科學現在可能都叫錯誤,可以把握數位時代,透過網站來發展歷史共筆,就像維基百科,很多資訊大家都可以上去寫,但有一個除錯校正的機制,每個人寫的都可以引經據典、具名,依照哪些資料這樣寫,他的東西還是可以留著,讓所有讀者自己做判斷,而不必要有完全正確的東西,因為所謂知識是不斷變化,看這樣有沒有可能,還是把握數位時代可能技術和各種工具來試試看解決這樣問題。 **洪德仁醫師:** 針對北市府社造在都更扮演角色,看起來你已經有新的起步,也有老舊社區更新,北市府也花很大力量在做準備。這裡面有一個不容易有情緒的首長,即使人家丟了冥紙,他也趕快吃了高血壓的藥重新reset。我認為以現階段而言,都更處同仁跟北市府相關長官是啟動政策意志力的實踐的過程。他是一個由上而下的情形,以聆聽、溝通的方式去看到民眾的需要,當年輕人提到居住正義的時候,大家也認同,也因為居住正義,我們中央政府過去也曾有輪替,但比較弔詭的是當這些首長上任,要開始興建公宅,要把老舊街區改造,其實馬上就擔心到房價是不是受影響,個人利益超越人的公共利益。所以政府能做的是在合理合法方式讓利於民,讓大家有個勉強能接受的條件啟動更新,這主要是由上而下的成果。但如果所有都市更新或老舊街區改造都靠這方法,沒有在平常做好由下而上的社造,其實是很辛苦的。我蠻期待臺北市或其他政府在做這工作時,除了很委屈辛苦聆聽很多可能是不理智的,這我個人很敬佩,但如果同時做由下而上的準備,或許可以把他跟由上而下串聯起來,產生更大可能性。現在推動國家記憶庫也都一直用四個字做口號「收集取用」。如果預定都更的場域基本上都是老舊,能否讓社造也做「收集取用」四個關鍵字帶來的溝通的協助,甚至規劃的共同參與還有未來街區改造或都更成新面貌時,可以把過去歷史記憶如何在一個新的建築載體或街區做呈現,讓記憶可以延續,產生出新的創新的活化模式。所以我的結論是,社區營造在這些工作上是有一個非常重要的角色,或許初期看不出KPI指標成果,但長期要有社區參與,改造後的地區才會呈現出他的特色。 **蔡榮光老師:** 左營來的代表,你說不知道要用何種身份來提案,一般官方跟民間要有一個法人、協會、基金會,如果沒有就就地組成協會,最好跟當地議題有關的協會,另外如何增加社區認同,因為社區是斷裂流動的,不太容易找到社區認同,一個脈絡是我們講人文地景產,你從這五個面向找有沒有著力點。 **李永展老師:** 各位或多或少談到地方創生法,日本在搞地方創生,有個廣域計畫跟狹域計畫,就很像國土計畫跟鄉鎮市區發展計畫。國內其實都沒做鄉鎮市區綜合發展計畫,應該要有比較宏觀的計畫,臺北市十二個區各自做行政計畫,社區不太可能單打獨鬥,社造跟都市再生,一個比較鉅觀一個比較微觀,缺了一個中間的。日本是有狹域計畫,台灣是沒有,也許臺北的次分區可以去做,實務面操作社區可以跨域跨界。高雄來的夥伴也可以,工作室或許也是一個機緣。我認識你是因為美學館高館長有做都會型社造,工作坊我覺得真的是可以認識好朋友,交換有無的地方,這種類型的工作坊都可以互相。台東美學館那位,我們有個很貼心的懶人包,鄉鎮市的計畫這麼大本,要看可閱讀性,例如文資法一直在改,懶人包,如何資訊平權,你問SDGs,他可能講能源第七項最重要,臺北市做健康調查,市民最關心的是經濟發展,2017年是環保,所以怎麼樣讓大家知道那個可閱讀性,或許是公部門要丟出來議題之外,如何讓相對艱深難懂或專家關心問題,像社區幸福感,這不是一般問卷或數據,需要大家去使力,懶人包、可閱讀性或不同層級勾勒,讓大家用心可以感同身受。 **曾旭正老師:** 臺北市這部分都更處,好幾年來各縣市到社造窗口大多是文化局,只有臺北市是都更處,可以說臺北市抓到重要議題,臺北市區的民間房子絕多是1960年開始興建,最高峰一年新建好幾萬戶,大概五六十年一個壽命,理論上每年應該要更新、重建上萬棟,但現在透過建商有容積獎勵而能重建的戶數很少,絕大部分可能還有老危,想辦法刺激鼓勵更多,但成效都不彰。這是臺北市相對台灣其他城市最特殊的問題,臺北市城市發展進入要認真面對更新的課題,如何能用社造模式推動又是很大挑戰。李老師說都更處也不太願意做社造了,改由公參那邊去負責,我意思是這真的是臺北市獨特性,其他縣市一二十年也會碰到這問題,臺北市如何處理會成為其他縣市參考,但現在被房地產卡住,大家關注能不能分到房子車位,其他縣市哪有不用花錢的,能夠改建自己花幾百萬就很不錯了,臺北市憑什麼,就是因為送容積。以台灣人口減少速度,臺北市這兩年人口已經負成長,年輕人進不來,怎麼可能蓋更多房子來換這些東西。我是覺得這是大問題,北市府如何面對社造結合都市治理。是滿大的挑戰。 **李連權次長:** 像是臺北這樣的都會區,舊跟新的價值是怎麼樣,一部分是價值取捨,我們都看到巴黎、羅馬因為舊所以非常棒,但一回到臺北就覺得舊很不好,這很特別,因為我也跟市長有過幾次交談,我的感覺是第一個文資其實是共同記憶跟感情,第二個文資是資產,第三個文資也是文化經濟。這要有一個確認這件事,第二個臺北市新舊交成如果只有新沒有舊,臺北就是沒有靈魂的都市,第三個如果有社造精神,不管在都市更新或維護舊的文化資產,通通都需要,我住木柵,都更非常快,菜市場四周圍都被包起來,有個有力人士在住,舊都不見新一直住,整個菜市場旁邊都是十幾二十層樓,這很有趣,他可能提供一個錯誤案例去瞭解都市更新過程中若沒有社造精神加入,最後所呈現就是一個完全沒有價值的創造,就是一個新房子的創造而已,所以我其實還是很鼓勵北市府要推社造精神,南機場如果不是社造現在不知道變成這樣,他有社造精神加入,機場呈現的是什麼樣的鋒芒。我還是勉勵大家在尤其大都市,這部分真的可以好好思考,台南市是一個還算不錯的案例,台南市小街巷都登錄成文化景觀,台東大片的稻園,那也是社造推展出來的才有那麼美好的池上稻田景觀,再有一個秋收藝術節。 **蔡榮光老師:** 我想瞭解在座來自政府部門的有多少?大概不到一半。第三部門?差不多也一半。有沒有企業私部門?也有。我們以前在政府單位做民調,很弔詭,臺北市是首善之區,各項數據很亮麗,但滿意度或幸福感不高,反而台東花蓮滿意度很高,我們公部門在思考是要把數據漂亮還是讓老百姓有感,臺北市很多讓人羨慕,但滿意度常在後段。澎湖數據不漂亮,連江縣每次都是五顆星,這給我們很多省思。 **許主冠老師:** 各位剛聽很多問題,不斷提醒我們說社造就是把自己創造成觀念的容器,各種價值透過社群、社區開始討論,最後是實踐的場域,最後回到公共場域實踐落實,今年度整個社造會議很想知道哪些事情是下階段要嘗試。剛強調新的行政創新,不是由公部門單獨想像,必需要有社會實踐基礎、經驗回饋。想請教各位,下一階段我們公共治理模式,哪些事情可以嘗試?也許不限於民間提出,很多公部門夥伴可以思考,哪些實驗創新是值得一試。 **張文聰/新北市林口東南愛鄉協會** 要傳承下去,剛有提到明日社造,還有資訊平權,現在是5G或說資訊時代,是否能把傳承做下去,不要說這屆做了下屆又換,換了老闆又換腦袋,政府機關有個平台可以做一個傳承,像社區通有在做,是不是能更廣泛,像我早上有拿一本兩千年做的打造文化新市鎮給部長,我們社區已經把該有的留下來,以後的人看到這本就知道有傳承下來。我來自新北市林口,是東南跟愛鄉協會。 **呂耀中/水牛設計部落有限公司** 各位好,我是台南市政府的社造老師,台南美學館輔導團,水牛部落,有什麼可以立即可以做的,我感受很深是資訊平權,各館都有服務建議書、結案成果報告書,這些東西都在櫃子裡面,這提供出來很多東西大家都看的到,各社區都有報告書,這些都在業務單位,若有些平台,每年成果可以公開,傳承上可以有很大幫助。 **張瓊之/工研院綠能所** 大家好,我來自工研院,我也想提議未來文化部成為中央部會推動公共政策議題討論媒合管道,幫助中央部會討論的同溫層,或作為公共政策網絡參與平台Join平台的衍生,讓民間可以自主開啟討論給公務門參考。我現在工作有幫忙能源局做能源政策溝通,但我們熟悉的管道很難打破同溫層,議題手冊三十一頁民間也認為可以做社區、社群提供更多公民參與公共事務的機會,這種公共溝通是很好的試驗收集民眾意見。 **陳德君/萬華社區小學** 萬華社區小學資訊公司,對法規有兩個需求,我們二十年來都做社區營造,現在成立公司來推動,還是會申請第一部門補助,比較是公司跟稅法有關,法或是社會企業的法令跟社造接軌,想說文化部有沒有管理或協助。第二個部分是實務面在地方常推動小旅行,觀光發展條例,民間還沒廣泛接觸,最近還在接觸都市地區的民宿,這部分因為臺北市是都市計劃地區,都市計劃法根本不用談民宿,城市或鄉村地區一定也有這問題。 **許主冠老師:** 這裡面涉及滿多層面,包括文化部能否成為中間協調突破同溫層的平台,最後就請次長來做回應跟總結。 **李連權次長:** 謝謝主持人跟各位與談人,我想文化部當作是所有社造平台是當仁不讓,幾件事,第一個未來政策平台我們這次如果有結論一定會具體落實,第二件事資訊平台,我們社區通怎麼樣做改造,或是重新塑造成動態型創造議題,大家在溝通推廣及新型態交流,這是第二個。第三個就是怎麼促成跨部門合作以及第一跟第二個企業之間合作,這件事我好早就很想做,但主要也是沒拿到大令牌。台灣社會對社造是有感不是沒感,許多人來到台灣都有感受,尤其外國人感受最深。第三位所提的小旅行,我覺得社造界人士,從台灣觀光脫離以前想像中的幾個亮點,最近已經推山脊旅遊,下階段就是社造。但社造相關結構性問題如果不能讓我們產生文化經濟,最後都回到旅行社,這是不公平的,這也是我們未來跨部會要解決的議題。總之今天很高興文化部跟諸位攜手推動,大家都有心,文化部一定會努力希望把這些措施,文化部跟跨部會做的具體落實。 **許主冠老師:** 謝謝曾老師跟各位議題委員,這階段討論到此為止,謝謝各位參與。 # 議題論壇:多元平權 時間:15:15~17:15 地點:卓越堂 主持人:盧思岳 與談人:夏曉鵑、阮金紅、王貞儒 **盧思岳老師:** 各位夥伴,大家下午午安。我們分組議題是多元平權議題討論,在這麼大的場地,大家可以盡量往前。我先說明這個議題的特色,多元平權組民意壓力最大,各種權利團體在十二場分區論壇都提出很多意見,再來參與的社造新鮮人,傳統社造之外的人最多,打破同溫層的意思。有很多社群的年輕人參加。我們是跟社群營造關係最密切,社群是社造第一個十年末期開始推動,不是侷限於單一社區地域的討論。再來我們跟社會改造關係也最直接,因為大家主張的權益就是各種社會既有的不平等,再來是我們族群很廣泛,原住民、新住民、移工,身心障礙者、性別、同志、家庭照顧者,甚至受刑後的更生人跟動物都進來了,只差植物沒有進來,保護老樹團體沒有進來,他們滿凶的。今天連動物權都有,大家都很踴躍,這是我把這一組形成背景做簡略報告。接著邀請由我主持參與主要引言的與談的夥伴。多元平權議題召集人夏曉鵑老師,阮金紅導演是議題委員,再來是代表離島的王貞儒議題委員,還有陪伴我們一直討論的文化部李連權李次長。 接著流程我說明一下,每一組都針對自己的實際需求有不一樣的設計,我們這組大家可以打開手冊第四十一頁,分成五個題綱,這組議題指射對象有時非常明確,也都有進行議題追蹤,所以原則上依照五個題綱的議題進行討論,最後會留一段時間給大家提,有沒有相關但沒被納入的可以提出建議,這些也都是經過民間論壇跟分區論壇到預備會議,逐步修改彙整完成的。每一段的題綱開始之前會請議題召集人做2-3分鐘的引言。引言後若該議題跟兩位議題委員有相關想法也做與談。 **夏曉鵑老師:** 我會就總目標跟子目標部分做逐條討論。多元平權總目標是看見差異、促進平等、作為社造防腐劑,過去總體社造有些人沒被看見甚至被排斥,這次要盡可能納入。隨著時代變化有新興議題出現,這些也要進來。 手冊第39-40頁,我們整理出全國跑透透之後的五個問題,接著行動方案會對象五個整理出來的問題。第一個是結構性的劣勢,我們常用「弱勢族群」其實弱勢並不是本質上弱,而是結構上處於劣勢狀態,所以這是過去被排除的公民或非公民可以參與社造的關鍵因素,包括經濟、政策、法規因素使得無法參與。第二是多數暴力跟歧視,面對大社會主流的不理解,有時候是因為不認識而不瞭解,有些是要扭轉根深柢固的想法。第三個是社造廣納社會議題,過去社造議題比較多文化展演,我們要讓新興議題進入社造視角。再來是平權環境建構,從法令、政策到實質無障礙設施到人跟人的社群氣氛。最後一個是因為涉及不同議題,由不同部會管理,因此要跨部會特別多。 從41頁開始先就社會權力重構、扭轉結構下劣勢有五個具體行動,第一個是政府有各種族群委員會,目前遴選通常是主管機關指派,沒有審議民主精神跟機制,使得理論上要代表的族群沒有代表的機制,沒辦法反應到行政部門,也往往資源會被委員有意無意壟斷,希望能夠建立審議民主的機制。對應就是各相關部會。我們包山包海簡直視行政院。 第二個是修訂都市計劃法,對社會福利設施、醫療衛生機構,研擬推動障礙者、同志跟其他多元平權的設施融入的法令跟機制。常常在設點時因為社區的不瞭解會有恐懼排斥,是想解決這樣問題。第三個是積極推動公共設施跟障礙者友善設施,相關單位是內政部跟衛福部。第四個是公務員要學習原住民族轉型正義跟新住民、移工等平權內容,納入必修時數,對應各部會跟人總。第五個是針對移工,因為休假等問題常會只有週末放假,但並沒有適當的休閒娛樂空間,為什麼在交通節點,因為他們聚集會跟交通要道有關係,要設置、改善友善他們的關係,相關單位是交通部跟勞動部。 **盧思岳老師:** 接著相關部會都有到場嗎?這階段有想要補充或建議的可以提出來。 **周欣怡/作一件小事社會企業:** 我現在是特定對象職訓老師,我在這領域服務經驗超過十年。因為時間有限,我先針對題綱一第二點,我要反應這件事不是硬體部分,現在很多地方推動無性別廁所,但我親身經歷過男生說這邊是女生進去的我不要去,雖然標無性別但覺得有小便池女生就不該進去。就像捷運上博愛座不是老人座,現在還是有很多人對標籤有依賴性,不一定年輕人就比較懂平權,這部分還是要公共政策協助多方面理解,不是拿標籤大家就會迎合。第三個點是包括後面43頁提到障礙者策略實施建議才寫到通用設計,連我都知道如果要改善所有無障礙設施,無障礙真正要做的通用設計,就是所有族群、所有的人,請不要只放在障礙者身上。WHO提的障礙者條件已經提到為什麼定義為障礙者是因為環境有障礙,如果環境沒讓任何人有障礙就沒有障礙者身份。題綱四的部分我想提跨部會整合的內容,其實跟每個題綱都有關,我自己做職訓所以關注就業問題,勞動部對身心障礙者只有一把尺,沒投勞保不算就業,但我服務很多無法出門的障礙朋友,出門已經不容易還要找投勞保的公司,連我們一般工作都很逃避投勞保,何況是比較不符合老闆要求的中重度障礙者,他們需要的真的是工作薪水嗎?是自立的生活,我覺得比較是文化部的事情,不是什麼地方都可以去,如果社區就能支持工作,會是我們社區要去支持的生活的面向,不是就業的事情是生活的事情。中重度朋友的交通也是很大的問題。剛提到友善友好,如果連社區都不友好就不用期待國家會友好,希望可以從社區談起,障礙者的問題解決之後其他問題也都會降低。 **盧思岳老師:** 一開始就打破遊戲規則,但是因為我沒有說明每個人有幾次發言機會,原則上沒有限制,但會以沒發言為優先。第一個題綱還有沒有要發言的? **陳翰堂/1095文史工作室:** 我來自台中,鄰避設施融入社區法令或機制,我們專門協助外籍移工的社區融入,我們在東協廣場,因為不斷有新的商家進入,開始有很多鄰避措施有些禁止標語,例如移工不要在這邊做什麼事情、抽煙喝酒,接著開始有保全請外籍人士離開。其實很多時候這是來自權力不對等,因為新來商家有能力在管委會發言,但移工沒有任何位置討論這些事,所以要如何讓移工有機會針對這部分進行討論。雖然我本身不抽煙,但很多外籍移工會抽煙,他們需要抒壓的地方,解放自己的感受,但在鄰避設施也忽略了吸煙者需要地方去享受抽煙的感覺,只能被趕走而已,希望有地方能引導他去呼吸,希望可已納入這些機制。 **蕭宏原/彰化縣石頭公文化協會:** 我們常遇到鄰避設施做了、障礙者友善設施做了,但開發單位不給你用,因為覺得管理麻煩,像是高中設置障礙者友善廁所,但學校說要用之前要找管理單位,我們法規設計完之後的問題是要使用時沒辦法使用,儘管政府官員會來看,但這種看都是早就跟你說我要來,當天當然會開放,開放之後就沒了。謝謝。 **王貞儒:** 感謝每個人提出想法跟疑問,今天場合分享其實重於我回答的問題,針對移工部分就是對等關係,這邊講的是權力重構跟扭轉劣勢,我以澎湖為例,移工佔了滿重要角色,漁村有傳統廟宇節慶活動,相對會跟地方政府提活化活動,大家也知道年輕人口外移,剩老人留在這裡,廟會最重要就是轎子,需要有人力去支撐,讓傳統文化可以持續進行。這時候就出現需要誰去做,就會發現老人發現沒辦法了,每次開會就想說中斷好了,一中斷下去不是活動的中斷而是文化的中斷,當地文化局當然不樂見。同樣會發現移工對社區造成的問題在哪裡,可能覺得上岸之後對社區造成紛擾,如果把人用在對的地方就轉化優勢,移工變成廟會活動最好幫手,承接年輕人無法返鄉的活動的角色,藉此讓在地特色文化活動可以持續進行。所以多元平權之下,每個人都有重要的身份跟角色存在,回應剛才部分,可能把最需要的事情,在地可能是人力不足,是不是可以把移工納入合作團隊,把最重要文化傳承下去。 **阮金紅導演:** 大家好,我簡單回應移工這部分,因為我這十幾年來長期跟移工在一起,可能拍記錄片或陪伴移工,目前在台灣移工人數已經跨過原住民跟新住民,可是一直沒被看見,人數已經有七十萬人,我們要在不管工廠上班或看護照顧長輩們,平常跟我們一樣,剛來台灣時中文就不OK的,沒辦法跟社區居民溝通,但我們沒重視讓他們學習語言跟文化,會控制,沒給他們教育,包括語言方面,他們並沒有空間,移工為什麼在東協那麼多,因為其他地方沒辦法放鬆,只好放假時找自己同胞,但其實整個台灣各地方有移工,很需要這樣空間,但我們沒有替他們想這件事,活動中心是給社區用,但移民移工沒辦法使用,沒辦法跟台灣人交流,我在講看護這件事,有時候就是讓阿公阿媽曬太陽比較健康,他們找幾位朋友聊天或跟家人互動,但居民覺得他們不用心一直講電話,但你們去想他們跟家人對話時間是很有限的,還有移工其實很有才藝,現在說推廣文化時移工很重要角色協助各地方服務,但就沒辦法演出,沒辦法才藝、跟居民交流,沒辦法簽領據領錢只能當志工,只能講一些感謝的,可能是交通、金錢方面很需要,而不是文化只有在地的文化,來自東南亞新住民也都需要空間。 **盧思岳老師:** 有幾位提到使用者體驗、平權認知問題,還有委員回應社區對待的態度跟策略,這其實不涉及條文修改策略,但有一位台南朋友提到通用法規,因為前言是障礙者友善設計,這部分他特別指出通用設計不是只針對障礙者,如果有修正意見請用書面跟我們提出文字怎麼修正,像第五點就是針對移工,鄰避設施放在第二點,這再麻煩等一下如果有條文建議,因為要列入追蹤,跟各部會做聯繫,對裡面的描述用詞有意見,最好寫在意見單具體寫給我們。 **李連權次長:** 第一,除了新住民這邊,文化部會有補助要點協助推動,只要有新的補助要點大家就會廣為推廣,也會有很多好的案例,整個社會對於他們就會有更多尊敬,這會有良性循環。第二,再來是有關於移工將來進入在各種表演是不是能夠獲得一定的報酬,我們再來跟內政部跟勞動部討論一下,能不能用一個比較,例如文化交流方式,用個案方式來處理,不是個案,有一點點通案,但就有一個報備的機制,由文化部作為目的事業主管機關來協助,既然納進去整體推動策略,我們就逐步要來落實。 **盧思岳老師:** 他等一下要先離開趕到南部,所以已經把題綱四移工不能領報酬這件事先提了,謝謝李次長先回應。題綱一就到這邊為止,接著進入題綱二。 **夏曉鵑老師:** 剛才幾位提問也跟這有關,包括使用空間卻被當地排斥,或者說障礙者基本概念認識會跟第二個有關係,要改變多數人對少數人歧視跟偏見,我們有幾個行動方案,第一個是參與式規劃等多種方法促進理解和接納照護設施,這個部分是有回應的。再來是中小學教育跟社造計畫中推動認識新住民、移工、障礙者等多元互動體驗,許多人是因為沒有接觸過而有偏見。再來是建立動保團體跟社區組織合作機制,公費TNR,結紮代替撲殺,以混種優先。再來是將性別平權視為禁忌的離島偏鄉可以培力共學減少世代認知隔閡,要有繞個彎的方式來談。再來是一般社區營造珍貴多元議題有加分獎勵,有些獎勵措施能讓大家主動去想這些問題。第六點是積極推動外役監受刑人從事外展服務之社區友善行動,曾經受刑的朋友就在我們周遭,如果再被排斥很難重返主流社會,對於他們怎麼樣參與社會的機制。 **盧思岳老師:** 我們消弭多數者的偏見歧視,受刑人、動物、離島偏鄉都來了,歡迎大家對這表示意見。 **游雅帆/社團法人花蓮縣牛犁社區交流協會:** 我是主要提的是必須先讚美文化部青村方案,因為正視個人獨特性,公共議題上培力,不是個人榮華富貴,用實踐社群的方式讓年輕人累積社會資本,有面對問題的思考能力跟邏輯,現在可以看到年輕人很蓬勃,重點是看見差異,但要差異同在,高齡跟新住民姊妹能不能也享用這樣的資源,年輕人菁英化有他的詞彙能力,但高齡者可能沒有,希望可以累積他們社會網絡跟資本,國家社會成本也會降低。 **李霞/社團法人單親互助協會:** 我社造參加好幾年,我也觀察好幾年有培力新移民團體,但都變成新移民活動,沒有融入到社區,我們未來申請任何社造的項目,社造的團體、在地的團體能不能納入多元族群,不要把他們脫鉤。如果沒有把新移民加進來也不算是多元融合,新移民要融入社會非常困難,比較簡單方式就是先融合到社區才能融合到整個社會。希望做社造的夥伴把新移民從各社區幫我們帶出來。我們走了一百多個社區觀察,我自己做衛福部家暴宣導講師,我們要宣講都很困難,里長都說我們沒有家暴。如果是新移民培力團體,需要把地方元素帶出來,這樣整個社區就融合起來,多元文化才會到社區。不然只是時裝走秀美食,結束後多元文化沒有在社區紮根,謝謝今天讓我講。 **林芷頡/微獵角旅人客廳:** 我是旅人客廳來自部落林芷頡,從剛剛題綱我都比較少見到原住民議題,想請教當時參與前面幾場分區會議時原住民有多少來參與?我會問這問題是因為我對前後兩個子題有些困惑,這就是臺灣社會的現象,多元不一定是很弱勢,但我看到每個多元議題都跟社會裡面比較少被關注、比較少人被支撐、整體資源分配比較少,原住民在在場議題各位可能也覺得跟你沒有關係,因為只佔人口3%,所以討論比較多是移工,但原住民到今天還是非常少見,希望文化部未來發展任何政策可以回到部落觀點,可以看到是不是符合多元平權。我們並沒有看到原住民族的差異跟弱勢的部分被看見。 **盧思岳老師:** 我們這組議題委員有比令亞布,台灣第一所實驗教育小學,他也是長期記錄片都有參與,但確實西部新住民朋友很熱烈,原住民朋友就比較少數,到花東人數就佔比較多,因為性質跟新住民不一樣,大部分放在第三、四、五的題綱,已經調整到那邊位置。剛還有提到高齡者參與,我知道文化部有青銀計畫,次長已經準備要回應。 **李連權次長:** 講原住民應該其他族群會吃醋,原住民本來是原民會主導,但現在跟文化部有個平台是兩個次長主持,又分成五個小組,語言、藝術、影視音文化交流等,這已經形成一個支持體系,從文資到文化轉譯做到文化經濟到文化交流,有個理論體系,原住民這部分不用擔心,而且已經是從文化復振到國內外的展示。基本上文化部也有一個原住民的社造補助要點在推動。 有關新住民本來文化部有補助要點,現在沒有,我跟司長商量這部分會想辦法明年來恢復,但是重要的是跟內政部移民署的分工問題,可能他們副署長跟我們司長成立專案小組,就有關議題可以合作。有關基金部分如果很好能夠讓我們有些社造概念進入補助要點,辦活動很重要,但重點是新住民文化能夠深化。 有關青銀合創問題,部裡社造就有青銀共創,目前青年到社區,他們有熱情也有能力,最大的就是人際網絡跟資源是沒辦法,希望政策上可以讓青銀共創。世代前進很重要就是青銀共創的精神。這邊如果希望文化部可以改進我們都願意來接納跟改進,謝謝。 **盧思岳老師:** 好幾場我們有提到,有納入題綱三進一步回應。 **楊金滿/內政部移民署:** 內政部移民署楊金滿,針對次長談到的部分,目前新住民在台人數已經超過五十五萬,為了穩健新住民家庭生活,政府設置新住民發展基金,是一個特種基金,由政府特種基金的相關預算,我們運作包括四大補助計畫,針對新住民第一個補助計畫是社會安全網,包括提供入籍時碰到家裡緊急危機有特殊境遇家庭補助跟中低收補助跟健保補助,第二部分是針對推動多元文化,第三是補助各縣市政府成立家庭服務中心,提供新住民家庭個案服務,也藉由衛福部社家署督導。第四部分是社區參與創新亮點服務計畫,相關計畫與會凡是中央地方政府或民間團體都可以申請。目前已經跟文化部有個合作機制,相關單位申請補助還是社區互動可以請文化部做初審,也跟相關互動瞭解,另外有設置管李委員會,組成委員除了中央部會、地方政府、民間團體和專家學者,都有不同的背景。針對阮金紅導演的部分提到移工表演,在非上班時間提供表演,針對假設是移工在非上班時間去做相關表演是涉及勞動部就業服務法相關規定,剛提到文化部會邀集相關單位討論,這在主責也歡迎勞動部一起加入。 **林常容/寫實主意工作室:** 我可能是少數退休一族,我退休滿久了,到處參加網際網路課程。發現我到族群裡面一點都不遜色,所以我參加工作機會時有發現,現在會有開放中老年人工作機會,但其實潛規則是到65歲。其實可以漸漸在想65歲以上的老人可能也滿有能力,這塊放棄滿可惜的,他們在樂齡中心學的東西沒辦法長期維持成果,建議提早先認識這部分。 **盧思岳老師:** 如果對文字沒有意見我們就會接續辦理,接著第三個題綱。 **夏曉鵑老師:** 這些被放在劣勢位置的人的能動性跟主體性如何被建立起來。文化部有文化發展基金擬定獎勵各種倡議行動,剛提到鼓勵不同弱勢群體跟當地社區融合。第二個是培力障礙者、同志、家照者的陪伴團體。第三是障礙者覺知經驗與一般人不同,應建立文化藝術創作獎勵機制。再來是培育部落自主精神的專業團隊與人員,保存推廣各方面文化。第五個是降低語言障礙,積極培育新住民移工參與相關社造計畫,設計相關機構如家庭服務中心要培力新住民承辦,培養新住民工作人員,強調的是由他們自己的團體來做,挹注人事費來持續做。第六是提升客家視野,培力參加新興社會運動,從台灣的客家邁向世界的客家。這部分在客委會很多推動,形成客家內部的事情沒有跨出去,因此提出這個行動策略。第七是針對離島被視為敏感的社群困境,可以有線上線下議題討論活動,在有限條件試著突破議題推動困境。 **盧思岳老師:** 有參加過預備會議的就知道我們是滾動式修正,像五、六都是上次加的,人事費這個在11/15之前是沒有的,希望能逐步完善行動策略方案,如果對具體文字修正都可以提,我們也會滾動式修正。 **林婉茹:** 我來自高雄,本業是社工,常要接觸社區家庭跟民眾,剛好幾個議題就很想舉手。很多事越多人參加越有影響力,很多人都想瞭解不同議題族群,但不知道該怎麼進去,其實有點怕怕的,不敢就進去。有沒有可能在網路平台或文化局平台有個欄位是求人、求場地、求物資、求協辦單位?我曾短暫協助大陸的社造,剛去時當地居民說你是臺灣人,你以為一般人都很善良,企業會支持做社會性服務,這邊很現實很功利。但其實我們也帶著社區到企業募款,他們說找不到單位,企業也想做一些事情但不知道能幫誰,只好一批東西給老人、一批給育幼院。我知道育幼院是有倉庫堆物資,合照時物資都蓋住老人的臉,東西能不能到需要的人手上,還是有很多人願意的。 **陳德君/萬華社區小學:** 我自己也是客家人,想提客家視野,列在客委會。其實我們很多人在響應第一線社會運動,但發現客委會補助經費還是很窄,譬如客家遊行就是戴著斗笠穿花布是客家文化,這跟我工作經驗落差很大。我們是第一線走進社區,我想回應推動主體部分,客委會之外教育部要不要加進來?我們社區隨便閒聊會發現很多鄉親只是大家不知道,尤其年輕人,可能知道父母親或是家族裡是客家人,但沒有族譜調查經驗,建議教育部推動從族譜的課綱課程可以推動。 **盧思岳老師:** 我自己在客家村莊,終於有些符碼很清楚,但是也會有些問題。還有沒有人藥針對這課綱提出?關於資源媒合平台,信義房屋有一個基金會,有部分民間的網站也有,現在有沒有可能公部門,特別針對多元平權議題比較新興,大家不知道怎麼參加或不好意思參加,這可能不涉及法令修改,只要行政處理就可以。 **李連權次長:** 我前一場已經有承諾社區通做一點轉型,做比較積極對社區譬如議題發想、經驗傳承以及串聯,但是這勢必要有經常維護人力或小編或大編在裡面去倡導。第二個多元平權確實是一個新興的議題,我們部也承諾就推動,怎麼樣建立一個比較可以交流的平台,這個確實是能夠下階段要來完成,讓大家有多元平權交流平台,也導引一些正面的讓大家有經驗交流的部分。其他就是有關這裡面議題大概文化部都回應,像是新住民將來在提案會有文字上比較有困難的我跟司長說要簡化,不管是工作坊或簡報方式來克服,這我們會進行研議。人事費目前只有一個案子是有,我想這案子我們來跟新住民的基金會一起來研擬,大家來試辦看是從我們這邊還是哪邊來,我們這邊可能還不夠。明年預算沒有正式編進來,但會努力來推動。 **盧思岳老師:** 人事費是公部門很困難的一個項目,通常是臨時工資、業務費,為什麼這裡面提出新住民學習中心跟家庭服務中心,台灣社福團體很多在承辦,只有一個是臺灣新移民協會承辦,不是說他們做不好,能不能培力,一個縣市一個,大多在學校,好像一兩個不是,能不能培育新住民團體自己承接,又可以培育人才師資又有人事費,其實新住民很多有經濟壓力,不可能一直做志工這種事。這條寫法是這樣而來的。學習中心在教育部,家庭服務中心是在社會局。 **王貞儒老師:** 針對副召集人提到資源媒合部分,政府有政策是美意,但大家普遍面臨不會寫計畫書怎麼辦,次長也提到盡量簡化,民間很多贊助方案都已經慢慢簡化,但相對的很多人沒辦法進到這門檻。回應到離島議題社群困境,離島非常多媳婦,這媳婦是一個社群,有的來自新移民,有的來自對岸,有台灣嫁過去的,其實不會很熟悉在地社群關係。他如何在不平權的環境拿到資源在這個環境學習成長,在地有非常重要的東西記錄保存,但沒有管道進到這機會裡,所以才會希望辦線上線下議題討論。因為交通受限但學習可以平權,希望在中央部會可以讓他們有這機會簡化申請管道,也可以讓他們不需要藉由立案團體才能申請的方式,讓有想法、夢想的社群自己可以得到這樣資源來做他覺得對在地有益的事情。 **盧思岳老師:** 相對台灣,離島的社群是超穩定結構,議題策略經營要被重視。 **阮金紅導演:** 各地方縣市政府我瞭解都是委派四位社工輔導新住民姊妹,但不要把新移民都以社福來輔導。因為很多會沒有固定穩定培力,他們一直移動,一上來的社工根本沒經驗,比我們十幾年推動文化的移工,還要跟他們學習,到底誰輔導誰。希望能在社區更紮根做文化做這部分,而不是一直要培訓我們,我覺得是夠了,跟大家同平台做文化展售。 **龍煒璿/台灣國際家庭互助協會:** 台灣國際家庭互助協會,這建議比較是既有新住民服務機構。如果文化作為角度的話,包括像圖書館或高雄衛武營藝文中心,裡面都有不同於教育跟社福概念的對新住民或多元文化的視野,不需要只侷限在有新住民的名詞的單位。要跳出這樣框架,不只新住民,還有剛談的性別或社會上邊緣的集體應該被納入整個考量,而不是獨厚我們新住民,這才是多元平權更多的可能。 **盧思岳老師:** 接著進入第四個。 **夏曉鵑老師:** 簡單講就是跨部會整合。針對新住民發展基金跟文化部有關就讓文化部主責。第二個是剛有爭議的部分,原來是列修正就業服務法或行政措施特許,上次開會時勞動部說就業服務法沒有不給領,是移民署不給人家領。第三個是針對原住民部分,落實轉席正義,建立整合協作平台。第四個推動環境保護是社區化立法,建立生產線勞工跨廠合作機制,讓工業安全衛生跟環保融為一體。很多環保議題被認為危害勞動權益,但其實工人是受污染最嚴重,希望促成社區跟工廠內勞工連結去改善環境。 **盧思岳老師:** 先處理有爭議的這一條,我們移工朋友常常政府還會補助文化表演,例如印尼武術、越南舞蹈,結果移工朋友不能領勞務報酬,上次討論本來認為是就業服務法有規範,但上次勞動部說沒有明文指,只要不妨礙國人就業機會就可以,意思是臨時性的沒關係,他說是移民署這邊接獲檢舉會去抓,以入境目的不合。剛好兩邊說法相反。文化部這邊已經用行政設施文化交流名義先讓他們可以支領,但根本問題我們聽過很多反應是會有警察到現場,移工跑掉不敢領。 **李霞/社團法人單親互助協會:** 移民署發展基金會大多是公家用,民間團體很難得到,文化局趕快幫我們編預算,因為移民署服務中心都是政府機關在用。民間團體我有兩個實際案例,申請三十萬的案子只核九萬還核銷不過,活動都辦完了。經費缺口很辛苦,企劃案也寫得很困難,那就是本土在做新移民偶爾拿的到,90%都是球員兼裁判。 **內政部移民署:** 補充第一個,針對新住民發展基金使用,外界聲音是說相關公部門申請件數少補助金額高,民間團體件數多補助金額少,針對相關補助案件因為公部門在申請,包括中央部會、地方政府跟民間團體,這是針對全國性案子,案件數少補助金額高,民間團體可能針對區域做範圍性小的做申請,所以相對案件數多但服務方案是規模比較小。針對與會還是各界對新移民發展基金要改進的方向,民間團體反應不知道如何撰寫企劃,我們10、11月有辦理座談會,特別有針對民間團體組反應的相關意見,我們正在彙整相關資料,未來會做基金改進作為。 另外剛提到移工領取相關費用,我今天代表是從婚姻移民事務組,我這邊出來開會有特別請教國際執法組,我們是針對就服法相關規定,第四十三條規定外國人聘僱相關規定是不是有違法的部分,未經許可不得在中華民國境內工作,若違反六十八、七十三條都是就業服務法,抄給我資料是這樣,他們是說沒有發現這樣的情形,他們有些資料給我,我們在第一線同仁12/18移民節,我們12/8下午奇美博物館有活動,歡迎各位到現場參與,雙方有些落差部分釐清一下。 **夏曉鵑老師:** 勞動部說沒有規定,你們是不是就不該執這個法。 **內政部移民署:** 我們會尊重勞動部的認知,都是他們主責,我們縱使發現有這個情形,因為相關法條讀到是這樣。 **李連權次長:** 這個是要協調的,現在署長做過台中市檢查局局長,是警政出身,如果是署長說OK就可以,如果勞動部解釋是文化交流目的可以有一個解釋令說這個不違法就OK,這還是要有三方開會,我答應說這個我來開協調會處理,這要有最後一個函啦。 **盧思岳老師:** 剛剛提到新住民發展基金,我們很多場接到意見,才會說這個要文化部專責平台,但李次長上次是說成立協作平台一起參與就可以。 **李連權次長:** 明天他們次長會來,這件事你們就逼迫這件事他要下令,原則上就是跟文化部有個平台,有個常設性平台,這件事就會搞定了,不然講一講回去說實話我是不太相信,尤其現在署長特定屬於警政單位,對於社造應該是不容易理解,但明天來的次長是對社造有一定認識,跟他溝通形成共識就可ˇ推動。 **盧思岳老師:** 大家可以看到不是論壇論一論就結束,現在到大會,之後還有專家學者來,才會有這樣追蹤,是玩真的,但也會得罪不少部會。對於這議題四還有沒有要補充? **阮金紅導演:** 新住民發展基金,過去我滿感恩這基金輔導我們新住民姊妹,我大概2009年這基金會不叫這名字,我曾經承辦人有通知,我剛好入選雲門流浪者,當時一直被新聞報導,我被問說可以來這邊提案拍記錄片,聽到滿開心。後來問什麼方式,他說要建一個協會,但拍記錄片不可能用協會申請,用個人就沒辦法。是不是個人不能參與這個基金,這個資源可以給其他姊妹。我在嘉義推動越南文化,有個海外培力計畫,去年跟我女兒提案。第一年體驗心裡有數這基金絕對不會肯定,很努力寫幾萬塊計畫沒通過但不知道原因。我對這基金滿失望,新住民在各地推廣文化,我還是認同給文化部在做。 **李連權次長:** 新住民性質有在轉變,我六年前去屏東,來跟我談的都是說怎麼扶持父母就業或困境或家暴,去年去找了十個新住民藝術家,有俄羅斯、日本。其實我要提的是新住民也在轉變中,藝術含量將來可能僅次於原住民,尤其當代藝術。現在看到都只是新住民從母國傳過來的文化,但因為可能在當代藝術,可能是台灣的創作來源,新住民基金應該要做某種轉型。目前做的大部分還是停留在六年前想法,那些不是錯,是對的,但現在有更新的發展要與時俱進,這是我在各地走的感覺。 **內政部移民署:** 謝謝次長對新移民基金的建議,本來在103年要退場,因應需求轉型,之後基金補助項目基準有針對創新服務亮點和社區服務,因為我們在轉型後近三年相關轉型計畫也有努力在推,座談資料如何加強協助申辦機制來跟新住民努力申請補助,以上再補充說明。 **盧思岳老師:** 謝謝,這議題要到這邊了,不然會拖延,欣怡有提到中重度障礙者一定要有勞保,你在這領域應該滿熟的,能否協助寫發言單,因為不是明天結束就不處理了,剛提的可能是衛福部跟勞動部。 **夏曉鵑老師:** 第五個題綱是多元視角,針對原住民、客家、新住民、移工,提高各級圖書館採購預算,促進在地知識多元建構。第二個針對原住民教育法,積極研訂法規政策,將歷史脈絡轉型正義納入義務教育。三是調查食材跟飲食文化進入社會的現象,四是戰地歷史納入國家文化記憶庫。 **盧思岳老師:** 多元視角共構常民文化記憶,當我們在講共同記憶,難道都沒有差異嗎,大概是這個意思。介紹一下,洪世芳司長到場參與。明季,你後來積極發言有補充很多原住民的東西,所以參與才是王道。 **蔡羽真:** 我是新二代,裡面寫的大多是新移民跟移工,新二代也要被重視,希望新二代在雙族裔認同發展上可以不用受到偏見跟社會壓力。 **吳明季/奇美部落文化發展協會:** 我是針對第二點希望加入文字,因為李次長有教,建立整合協作平台。因為我很在乎要把原住民歷史脈絡跟轉型正義納入義務教育,但若沒有協作平台,教育部會說有108課綱已經有了,但那很容易被呼籠掉。第一項第四條公務員要加入原住民族轉型正義及新住民納入必修時數一樣,要建立整合協作平台。 **盧思岳老師:** 明季提到題綱五第二條,四十四頁,納入國民義務教育,建立要變成多一個協作平台。 **夏曉鵑老師:** 題綱一第四點是針對公務員時數。在納入必修之前嗎? **盧思岳老師:** 人事總處今天有在現場嗎?因為預備會議有回應跟說明,我們再追蹤一下。二代的部分,大家可以去看提案,請提供書面意見,如果要納入文字,後面還有跟權益相關,就是其他建議,有些也會移到其他建議,例如中度障礙那個,如果寫社區支持,這就跟社造比較相關,或者寫到社群培力,會聯繫相關部會追蹤。接著題綱五,沒有的話有沒有對總的?五個題綱或其他建議發現沒被談到,或是後面其他建議覺得權益也要保障,歡迎站到前面發言。 **周欣怡/作一件小事社會企業:** 「做一點小事」提案請大家支持。我有四點分享,第一,身心障礙者有個自立生活法案,但到底被落實多少,如果相關部會覺得在你的地區實行很好,請跟我們分享,在我地區完全沒被落實。裡面有個跟情感關係,協助障礙者媒合等等,但我們家庭教育中心這功能沒那麼夠。親密關係議題本來就是敏感且專業,根本障礙者也不可能到家庭教育中心說幫我找男女朋友,這一點文化部是不是也能出一點力,這不能硬性介入,就是自立生活。 第二個有關的是個人助理實施,是要協助不能出門的人,但勞動部規定一天只能八小時工作,所以若有障礙者要去台中花博,光去就要四小時,個助就要拋棄在台中,因為工作時間到了。 第三是地方文化跟保護,這跟無障礙環境是衝突的,若有心推動就業環境,要借用文化部資源,例如老街或閒置空間,但會碰到無法改善因為古蹟法規,甚至裝潢預算拉高,能否有跨部門支持。 最後我也是文化部青村計畫的申請,非常感謝這計畫,因為這計畫有很大的重點,其他部會也可以參考,加重質化指標百分比,計畫是否核定或請款,過程中會特別被關心過程,會看到我們辛苦,而不會只看到足不足,整個過程感到被關懷,關注價值而不是只看上課的人多少,質化有一定百分比考量,我也覺得核銷是很好的管控,只是就變太重量化指標。 **洪世芳司長:** 整個計畫推動已經往那方向走,在青村計畫推動上,所有計畫只要自己寫的質化量化指標能達成,我們原則上不會去看憑證。青村計畫是實驗性計畫,從這點去突破過往窠臼,這是很大的突破。青春計畫也給予很多業師陪伴,至於這可以擴散到什麼程度,希望可以繼續擴大出去。至於文資跟無障礙衝突,這可以提計畫來處理,有些人會覺得哪一者為重,作為開發中國家的界定,大家是以經濟指標,但應該以文化思考,孰輕孰重要去思考,這脈絡下文化很重要。在講多有錢多有知識,但空間都沒有文化思維思考的話,政府就是把一個框架框起來,不是紓解開來。這樣的發展對我們開發中或已開發國家,這還離得很遠。我從文化會議到社造會議到現在,我一直覺得我們國家走到這地步,我們對文化夠重視嗎?部長為什麼要提出部部都是文化部,如果不這樣思考的話很多事情二十年後還會提一樣的。各位的力量很重要,越多人參加越有影響力,明天各位一定要多參與,我們把部會都請來了,這就是壓力讓大家往前走。 **盧思岳老師:** 二十年前社造不是內政部提出而是文件會就有這個思維,現在要讓多元平權進來,連動物都進來。我老婆就是動保團體,顯然社造是很重大轉折發生,衛福部代表好像有到場,自立生活跟相關的,是不是最後寶貴時間可以做回應。 **衛福部社家署:** 關於自立生活,我們怎麼做都不夠,因為這還是很新的計畫。很多年前就在個人保護的專章,擬定自立生活計畫有個助跟同儕支持方案可以增進社區參與,時數考量可以做一些安排。夥伴有提到狀況,可以有同儕支持或是多一點個助來幫忙。身心障礙服務我們其實著墨滿多,也召開非常多會議來處理,還是有很多不夠部分歡迎大家提出來一起討論。 **衛福部社工司司長:** 確實主席說的對,社造條例很多年前討論過,但又被退回去。因為我們司負責社區發展協會,推動社區發展,有一個綱要不是法,也委託專家學者對社區發展法,有草擬建議條文。最近剛好期末報告出來,接著條文會邀請相關部會一起談,也會整個公開座談,包括民間組織相關單位都邀請進來。知道大家關心這個法,一定會有平台對談。 **盧思岳老師:** 各地文化局都有聽到在徵詢他們意見。衛福部社工司正在修社區發展法,這滿重要的,一定跨部會可以跳脫社區發展工作綱要的侷限。 **林芷頡/微獵角旅人客廳** 今天很多新住民朋友,原住民也一樣就想過自己的生活,千里迢迢來還是想過自己家鄉文化的生活。但在離島海邊的原住民朋友已經沒什麼機會有這樣的生活,我們想要打獵、在土地上耕作,這跟我們每個人都有關係,你們在城市裡喝的水是我們山上流下來。所以我想說原住民議題是跟每個人都有關係的,不管你從哪裡來。動保團體很喜歡打原住民議題,我自己是動物保護者,但我在山裡生活可以感受到大自然跟火的力量、土壤跟水,那裡的動物才是最快樂的,每天吃的動物居住的才是最可憐的,山裡的動物放到餐盤上,如果可以遵從原住民傳統他沒有一點點浪費。所以文化相關政策上很期待能夠從原住民不只是文化保存、圖騰的再現,而是活在當代的,跟環保議題連結的。公務員研習的也不是只有關在教室的,而是回到山跟海經驗才能理解我們在講的是什麼東西。 **盧思岳老師:** 上山下海就是了,有體驗性質這種字眼有包括。我們原住民的議題有好幾位,包括明季都提出有他們的特殊性,原住民跟新住民不太一樣,就像剛那位提到關乎我們身家性命,這部分有曾經討論過程提出原住民族自治法的落實,但是牽涉到太多傳統領域認定,現在有個折衷是部落工法制度,這為什麼會跟社區相關,如果連自治這些都不能界定那要如何做社造?這經過很多專家學者跟原民團體呼籲,也有部落議會,這一點我們也呼籲應該要把它做處理才能進行很多跟原住民相關社區總體營造,也跟日常生活息息相關。今天有一個第四提綱第四點,都沒人反應,我說明一下環境保護社區化的立法,勞工常常會被資本家鼓動出來對抗,其實第一線受害者就是勞工,對他們來講是工業安全衛生的問題,上次本來只設勞動部跟環保署,後來把經濟部也納入,因為管工廠,其實是可以合作一起監督,結果變成仇人對抗,這當然也跟社區有關,所以這個也很重要,因為沒人提,我特別報告一下,今天欲罷不能超過九分鐘了,歡迎持續報明明天跨部會的高層長官出席,歡迎明天繼續參與討論,謝謝大家提供寶貴意見,我們會好好整理分類,納入未來白皮書建議,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