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9明日社造:分區論壇新竹場 > 討論主題: > 全國社造會議四大主題的現況、行動策略和行動角色。四大主題分別為:公共治理、世代前進、多元平權、社會共創。 > :::info :date: 時間:2019年9月22日 09:30 ~ 16:40<br> :school: 地點:清華大學台達館B05(新竹市東區光復路二段101號)<br> :pencil: 文字記錄:許恩恩<br> :books: [相關資料下載] ::: # 議程 | 時間 | 主題 | 主講 | | -------- | -------- | -------- | | 09:30~09:35 | 開場 | 主持向家弘 | | 09:35~09:45 | 計畫及分區論壇介紹 | 主持人許主冠 | | 09:45~10:55 | 議題探討:公共治理 | 蔡榮光 | | 10:55~12:05 | 議題探討:世代前進 | 王本壯 | | 12:05~12:35 | 回應與討論 | 文化部代表、計畫主持人、議題委員 | | 12:35~13:30 | 午餐時間 | | | 13:30~14:40 | 議題探討:多元平權 | 陳板 | | 14:40~15:00 | 休息時間 | | | 15:00~16:10 | 議題探討:社會共創 | 黃世輝 | | 16:10~16:40 | 回應與討論| 文化部代表、計畫主持人、議題委員 | # 壹、開場致詞 老師,各位夥伴,大家早安。歡迎來參加明日社造論壇,今天是新竹場,聽聽大家對社造的意見,歡迎今天主持人向家弘老師。 **主持人-向家弘(計畫協同主持人/台灣社造聯盟理事長)** 我們的文化部洪司長、議題委員,今天來參加的關心社造的夥伴,大家早。我是今天主持人,也是文化部2019全國社造會議的偕同主持人,我姓向。這場是文化部主辦2019全國社造會議,今年這個計畫的主要標語就是「明日社造」,原因是一般在講台灣社造都是從1994開始算,文建會正式推動這個政策,但社造不應該是政府的政策而是發自民間的公民運動,自解嚴之後,社區開始有自足的運動,這樣算的話社造算起來已經快三十年了,是一整整個世代。如同我剛所說,社造的出現並不是從天而降,也是呼應1987解嚴之後台灣自由化、民主化以及長期在地知識、文史、社區居民參與長期的被忽略。 簡單來說社造這件事跟台灣整個發展的脈絡跟當代社會的需求是緊緊扣連在一起的,所以說是民間發起的社會運動,只是場域在每個人的日常生活中。三十年是不短的時間,全球的環境而言都產生很大變遷跟變化,社造也要與時俱進,從文化部角度推的社造工作已經經歷1.0到2.0、3.0,今年辦全國社造會議也因應時代變遷,新興議題的出現,要更進一步推到4.0,才會有「明日社造」這樣的想法。所以我們談的明日不只是在討論一個新的世代的方向跟運動策略,同時也是想像未來更美好的台灣社會。 我首先來介紹一下我們今天的與會幾個來賓,首先是地主新竹市文化局副局長李欣耀李副局長,今天分區論壇全國辦十二場,今天第九場,要介紹九場裡面除了因為颱風因素馬祖沒去以外,全程出席的洪世芳洪司長,等一下的進行,昨天在臺北場已經進行一整天小組討論,各位看手冊裡有四大議題,公共治理、世代前進、多元平權跟社會共創,昨天已經進行一整天小組討論,跟今天不一樣,昨天分組討論、公民審議精神進行,今天的大場的用意是,待會會請四大議題委員針對昨天各分組討論結論做報告,因為各位朋友很多都沒參與到昨天那場,所以還是要讓大家清楚為什麼是這四大議題、內涵是什麼以及小組討論結論。在昨天的基礎上,今天就跨議題進行整個大場的討論。 我要介紹這個計畫的主持人許主冠許老師,待會會跟大家做整體介紹,再來是公共治理組蔡榮光蔡秘書長,接下來是世代前進組的王本壯老師,多元平權的陳板哥待會到,世代共創組的黃世輝老師。議題委員待會會跟大家報告各議題主要意涵。先邀請李欣耀李副局長跟大家致詞。 **新竹市文化局副局長李欣耀** 司長、主持人向老師、蔡秘書長、各位老師和與會各位關心社造的朋友大家好,很榮幸這麼大的論壇有機會在新竹舉行,讓關心社造的夥伴分享理念,我過去在讀書時論文寫的是法國托克維爾(Alexis-Charles-Henri Clérel de Tocqueville),他提到民主社會根基是公民社會穩定成長,這樣理念在過去兩百年美國社會是適用的,今天工商發展領域更需要,光靠政府的話運行不夠,過去幾年社造各個社區裡面,不管是在台灣人口、經濟結構和生態環境都是衝擊,過去社造大多經營面向都是單點式、地域性,幾十年後下來有更多社群性、全面性議題一起去解決,所以今天有四大議題,這些都不是單點解決的,我想今天大家在這論壇中,可以盡情分享理念,未來在這些想法理念,會有整套的政策,身為公部門也要開始進行。今天主題叫「明日社造」,社區營造今天討論4.0,未來三十年後可能7.0、8.0,今天也只是暫時性的共識而已,相信未來還有不同關心的重點,重點是大家有心一起改造這個社會,很感謝邀請來參加這個會議,也祝福大家身體健康,事事如意。 **主持人向家弘:** 謝謝李副局長,社造是一個不斷運動的過程,接下來歡迎文資司司長洪世芳。 **文化資源司 洪世芳司長** 各位夥伴大家好,走了九場看到各位我覺得不會那麼累,能夠聽大家意見我覺得很開心。其實社造來講,台灣社會已經走了五十年,1969年社區發展工作綱要通過之後就有很多發展委員會,當初是民間力量開始發展的脈絡,進到1987年解嚴之後,社區到社會運動的蓬勃發展也是關鍵點,也促使政府機關在1994提出社區總體營造政策,發展過程中遇到1999年921大地震,這就是對社造的檢驗跟檢視,力量凝聚是很大的,讓大家對於社造有不同期待跟看法。我們在2002也提出新社區營造,2005的計畫,但發展的脈絡也造成現在的困境,計畫補助等於社區營造,這要大家好好思考,確實社造已經走到瓶頸,有很多問題,也面臨少子化、高齡化,我們要思考如何突破困境。部長希望這樣的平台讓各位來回顧社造過往歷程出什麼問題,也希望各位能凝聚未來共識跟發展願景。 各位也要找回參與社造的初衷,是一個公民參與,找回根本的核心,社造是什麼?社造還是以民主、公民為主,我覺得在公部門也一樣,要聽大家意見,創新治理的思維,這是政府機關要做的,我對這會議的期待是以文化為主題的民主深化的新社會運動,也希望透過個人的自覺、社區自發、政府自覺,可以邁入4.0,各位可以知無不言、言無不盡,謝謝。 **主持人 向家弘:** 謝謝洪司長,每次聽到社造是一個柔性的社會運動時,有很多也是感動啦,也是感觸啦,因為剛有跟各位報告,站在我們民間角度,社造不應該是一個政府的政策,因為由政府來支持一個民間運動是一個奇怪的邏輯,但這次的全國社造會議上,我覺得民間跟政府也在建構新的夥伴關係,運用政府資原來建構平台,透過平台讓民間在這平台上對社造未來有更多公民的討論,所以我想變成是政府跟民間形成一個新的夥伴關係共同來面對,社造運動也確實在公跟民關係上建立新的關係,展現出文化部過往的政府在思維上不斷進步。 等一下我們會邀請主冠老師跟大家報告整個計畫最重要的核心意涵,但在那之前不免俗先拍一下大合照,雖然各位是自主公民,還是需要一些指令,請兩邊朋友往中間移動一點。 (大合照) 今天真正的主角跟主體其實是在座各位公民,我們輕鬆一點不用太嚴肅,邀請主辦老師之前,先介紹一整天非常辛苦的我們手語老師,我們的許晶喬許老師,另外我們夥伴李俊樂李老師,接下來就邀請計畫主持人許主冠許老師,掌聲歡迎他。 # 貳、計畫介紹及議題與談 **計畫主持人 許主冠(台灣城鄉特色發展協會 理事長)** 局長、洪司長,在座各位大家早安,特別感謝新竹場在龐大校園當中流浪許久找到這邊,今天論壇已經進入倒數第四場了,為什麼要這麼大費周章辦這麼多場?各位回想兩年前全國文化會議、文資會議到今年社造會議,我們在宣示一個態度,是對文化政策的賦權,在地生活如何透過賦權讓民眾感受到我們是創造文化重要的元素,社造更是如此,是源自社區生命力,從生命發展脈絡開始發展在地論述,所以我們強調社造如果變成跟生活無關就無法持續,所以我們強調公民參與,今天形式是比較傳統論壇,但還是把主權回到各位身上,我們現實生活中,其實生活裡面慢慢找到可以對話的公民平台,原來生活場域也許是居民生活會交錯的地方,街弄之間人跟人可以坐下來聊天,慢慢都市裡已經沒有這個空間,網路上也慢慢沒有對話,都是傳達想法就被淹沒掉了,所以創造空間是公民參與的條件,今天只是一個示範,我們可以用各種方式凝聚公共事務對話的方法,這是公民參與很重要的一環。 我們十二場論壇有審議方式也有傳統方式,無非是希望讓大家有自在的方式參與公共生活討論,我們凝聚四個議題出來,從第一線社造中心一整天的工作坊,看到現象、問題,濃縮出這四個議題出來,同時看到會議手冊裡每個會議子議題還有「其他」,我們永遠不放棄在座各位的經驗和智慧,可以在子議題之外還有更多的多樣性,所以我們相信在地性、公共性,這件事我們今天會很清晰把這樣精神貫徹。 剛剛有幾位老師談到未來社區營造公私協力機制,在座很多公部門夥伴,過往發現午夜夢迴不知道自己代表誰,因為兼具行政角色,在未來社會當中,未來是流動的世界,二十世紀是城堡的世紀,人跟人是固態的關係,二十一世紀是沙丘的年代,可以用各種形式在網路上化成各種意見,過去從太陽花學運到反送中運動,看的出來年輕人對議題掌控力,會決定地區的安定與否,我們意識到很多新現象,意識到台灣的族群問題慢慢出現,必須正視新住民人數大於原住民時,如何看待還要掛著「新住民二代」的稱呼嗎?還是另外一種新的文化?什麼時候面對這件事情?城鄉差距嚴重性,要繼續坐視鄉村地區空洞化嗎?這都很難是單一部門解決,我們相信透過基層公民反應跟行動方案,我們有可能翻轉這一切,未來可能是公民為主體,可能是NGO團隊也可能是家庭主婦,每個人都是社會行動產生者,可以產出專屬的社會行動,未來是這些小小行動串聯成一個脈絡跟風潮,風潮形成之後,意想不到的改變社會行動就會出現。 所以這是今天議題當中社會共創,公共治理部分蔡秘書長也很有經驗,王老師也始終在世代當中扮演領導角色,今天各位老師引言,只是幫助各位啟發出更多問題跟回應,期待在美好校園當中,雖然我人生第一次踏進清大,還是一個美好的經驗,希望這經驗中大家可以集思廣益,打造屬於自己的勇氣跟未來行動,進行一個簡單引言,後續請各位委員做深入報告。 # 參、議題探討:公共治理 **主持人 向家弘** 謝謝許主冠許老師,我們今天一整天的流程,因為有四大議題,一段一段來,第一個議題是公共治理,就先請議題委員跟大家分享,報告昨天小組討論審議的結論,再邀請各位持續參與討論,因為四大議題分四大段,大致上是這樣。在請蔡老師之前,先幫議題委員講一下,每一組的議題委員都有五六七位不等,這次也突破社造同溫層,邀請跨議題委員,像多元平權組也有新住民導演、性別跟勞工運動工作者,昨天已經一整天,今天還要一整天,還要做功課,真的不容易,議題委員真的很投入參與,不是簡單出一張嘴而已。正式邀請第一段,蔡榮光蔡老師。 **議題委員 蔡榮光(前新竹縣政府秘書長、新竹縣文化局長)** 大家好,謝謝各位這麼辛苦找到這個場地,我清大來了N次,這邊還找了好久,外地來的話不敢想像,不過還是找到了。公共治理部分,清華大學也是公部門,他們真的在USR(大學社會責任)的領域要來學習如何跟民間,跟社會,跟社區的居民來互動。我問為什麼門口沒有指標到這裡,結果是因為校方不肯,這不知道什麼階層做的決策,問出來的話我要見他,這是文化部委託全國社造學會(口誤,應為台灣城鄉特色發展協會)辦理的活動,我可能講錯了,這個團體應該算有公部門性質也為了公益活動,為什麼不能擺引導牌?我們先拋開這個問題,回到公共治理。 公共治理有三大核心精神,推動社會改造,參與及行政革新,我們耙梳出三個核心精神,政策整合、開放政府公民參與、社會創新實驗,大家很清楚無論民間團體或公部門,會覺得公務員大多搬一個很大的帽子「依法行政」,這四個字把民間壓的喘不過氣,也會把公務員壓的喘不過氣。我自己在公部門三十幾年,文化部門就十年,在文化部門感受更強烈。台灣要推動民間或文化、社造運動,最大的阻力或障礙應該是背後的檢調、司法部門跟審計部門,無形的壓力讓公務員不敢做新的決策、不敢做決定,蕭規曹隨,或是白紙規定就敢做,模稜兩可空間就怕,公務同仁可以舉個手嗎?我講的話有沒有講到你們心坎裡?我自己在公部門很清楚。 用依法行政當理由時,民眾會覺得是卸責,我常跟同事說不要埋首在公文堆裡好像很忙,但老百姓完全沒感覺,只有辦公文不是辦事情,所以有很多部分可以思考,三大核心精神稍微做個衍生,政策整合牽涉垂直跟橫向,垂直比較容易還是橫向?垂直比較容易,公文下達就可以,橫向,公文有所謂本位主義問題,或我有好的資源不願意釋放,民眾就不知道怎麼辦。跟社造有關的計畫跟補助不是只有文化局,像都發局和城市行銷局都有相關,新竹市政府在社區規劃師,消防局、衛生局、環保局都有,但民眾怎麼知道有多少資源可以跟想做的事情相對應?這時候真的需要有一個整合機制。 橫向整合先從內部做起,希望有單一窗口,也是在第二組得到一個結論,希望政府部門能夠有單一窗口,比方以縣政府為例,這麼多補助民眾不知道,有沒有單一窗口整合,一定要跨局處,最容易是秘書長來整合,他是在二十幾個局處上可以看到各個局處資源,如果秘書長因為會議太多無法整合,還有參議,參議沒什麼大事情,只有喝茶、看報、聊天,應該賦予這樣使命,要給他授權,授權是縣市首長做,給你主管加給,你就好好把這計畫做好,這樣非常有效,我有提出一個這樣見解,在政策整合部分,政府要定期盤點各部會職能,因應變遷調整組織架構,公部門有做這樣調整,縣市政府為例,局的名稱都不一樣,我們有農業處你們沒有,新竹縣農業為主當然要農業處,但你們只有一個科,當然我們沒有都發局,因為新竹市都市化比較多,所以要因地制宜。 所以一句話,政府組織不是鐵板一塊,可以調整的,透過公民審議、公民參與方式,透過民意代表或什麼方式提案都有可能,這部分先做這樣衍生。 另外,第二個比較重要的是開放政府跟公民參與,現在喊的很大的是審議民主跟參與式預算,但還是有點學術語言,其實公務員應該學習用庶民語言,不要太學術化,審議式民主還是有點學術化,文化部也可以思考看看跟民眾講這個可能聽不懂,可能比較簡單是協商式民主或參與式民主,決策還沒拍版前可以讓民眾表達意見很重要,等於事前還有機會表達,所以政府就開放,意見都可以進來,公民意見可以進來,當作施政很重要參考,如果透過審議民主這樣意見進來之後形成政策,預算就可以以參與式預算方式執行,可以互為因果,先審議民主再參與式預算,所以開放政府或公民參與部分,我們做社造其實最大的願景跟目標就是希望早日邁向成熟的公民社會,不是嗎?我們常抱怨立法院很亂,但立法院是公民選出來的,有什麼公民就會選出什麼樣的民意代表,回到根源還是公民,如果公民社會成熟就會選出比較好的民意代表。 第三個行政創新實驗,政府不是鐵板一塊,這是互相有關的,公共治理裡希望公部門把身段放軟,嘴巴縮小一點,耳朵開大一點,多傾聽公民聲音,當然嘴巴也要溝通,但不要我們一直講官方語言,官方語言另外一種說法就是官僚語言,官腔官調,一聽到因應什麼法,民眾耳朵就關起來了。聽說這場是公務員比例最高的,所以任重道遠。第一個議題公共治理部分,先做這樣的闡釋,在這邊也要做一個簡單說明。 等一下我會把昨天公共治理組分兩組,因為在臺北人很多,我昨天也花一個晚上搞到凌晨一點,把兩組意見做整合跟各位分享,分享完畢各位也可以follow一些想法跟結論,繼續來深化,也可以有新議題,我是希望深化會更好,經過這麼多場意見交流,意見很多重複性也高,希望能夠深化,也許能找到問題的根節,找到具體可行的行動方案,找到可以形成政策的依據。新竹有三高一低「所得高、學歷高、生育率高,低是平均年齡」,全台灣最年輕城市就是新竹市,在這個背景下,政府做任何決策要考慮人口政策,如果沒有當大背景思考的話,做出決策常會失準,我們當初說每個人有大學念,結果跑出一百多所大學,現在全部人送去念大學也裝不滿,所以擴充大學時沒有考慮人口而有這個下場,各位如果要找著力點或計畫,也許可以找到著力的地方。 報告議題結論前,我還是要分享從事文化工作,因為我前後剛好十年,在社造部門或文化部門,我跟各位分享,鄭部長講一句話「文化工作是最接近靈魂的工作」,雖然辛苦但是很幸福。洪司長有沒有這樣感受?陳板還沒到,他說雖然辛苦但很有趣,不會一成不變,不會朝九晚五,每天都有很多新的事情發生。就跟各位分享到這邊。 我上週參加一個活動,在國父遺囑前我稍微修改一下滿符合社造的「吾輩致力於社造工作二十餘年,其目的在公民社會發展,集二十餘年經驗,深知欲達此目的需喚起民眾社區意識,聯合各級政府資源共同奮鬥,現在社造尚未成功,吾輩仍須犧牲奉獻捨我其誰精神,依照社造基本價值繼續努力以求貫徹,最近主張召開全國社區營造會議,還有進階社造4.0版精神由需在最短時間內實現。」很傳神吧?跟各位分享到這邊。 昨天兩組結論大概用五、六分鐘報告,待會要報告時因為要錄影,要走到前面來,學習在大眾面前表達,時間只有四分鐘,三分鐘會按一次鈴。 在政策整合上,對策我們想到解決的方案,但沒辦法很具體,也許可以深化,第一組認為補助資源不均、不透明,缺乏橫向聯繫,民眾不得其門而入。希望成立社造單一窗口,由各該縣市政府或鄉鎮公所有一個人來整合,鄉鎮公所就是主秘或秘書,縣市政府是秘書長最好,秘書長太忙的話就是參議或研考單位。第二個解決方案是政策懶人包、app。 第二個問題是社區培力機制需強化,把社造精神跟理念融入到校園裡面,這個清大最需要。清大有好多老師都很清楚,但這不是老師的決策,應該是位置不高的人做出不能做引導牌的決策,這時候如果有更多同理心,多一點跟社區共創,應該就會把心胸打開。另外是核銷機制不符合要求,背後有檢調跟審計,會計有時候也是鐵板一塊,但內部還可以溝通,審計很可怕,我們事情辦完之後他才來,如果沒符合規定的話不可逆,說明報告寫不完,公務員壓力跟恐懼講不完。我退休才敢講這真話,這要總統府層級或行政院層級才能解決,審計是監察院,要多一點同理心互相瞭解,很可惜審計跟行政單位不能互相交流,認知差距會越來越遠。這部分其實就是講真話是為了社會好、國家好。 政府開放與公民參與部分,第一組也講到資訊不流通造成資源分配不均,對策是加強串聯平台,網路、實體平台,跟剛講一樣。行政創新實驗部分,希望政府能提供除了金錢補助以外,不要用金錢引誘我們,不要說金錢然後寫計畫,公部門有時候便宜行事會找合作過的人。參與者也一樣都是同一批人,不同計畫同一批人,就是和尚念經跟尼姑聽,都自己人。我們希望政府不要只提供金錢,更希望提供機會跟政策支持,例如微型產業,我也希望手心向上回歸社會,但我還沒站起來前政府先協助我。 第二組也是環繞這三大議題,因為有時候會跨到別組去,所以還是回到公共治理來,一樣問題是基層行政組織希望能改造,還是那句話,政府組織不是鐵板一塊,一定要有這種觀念,他是可以調整的,以新竹縣政府為例,九年任內組織變革三次,一個單位名稱改三次都有,隨時滾動式更改,當然也要穩重,就像新竹成立都更科但發現應該是新竹市,新竹縣應該是城牆科,變更改革要依據需求。所以提出大膽建議是希望區長能民選,官派不太鳥我們,反而更需要官派是村里長,因為村里長短兵相接有沒有投給我都很清楚,不投給我就不是我的人,造成地方派系分裂,大一點選區就看不到,村里長格局就很清楚,哪一家給幾票都很清楚,沒給我就四年自生自滅,所以這當然需要內政部解決,區長改成民選。 另外第二個開放政府部分問題是官僚主義、官腔官調,導致民眾沒有參與熱忱,這是希望加強政府溝通能力,多說老百姓聽的懂得庶民語言,公私協力像是審議式民主、參與式預算。最後沒有提出什麼建議,報告部分就提到這邊,審議民主、參與預算希望找到大家議題、彼此說服、增加認同、凝聚共識。昨天兩組的討論決定大概是這樣,各位如果有什麼想法,我們每個議題都不一樣,這階段到10:55是公共治理部分。 **宋重志/南崁文化協會理事** 大家好,代表南崁文化協會參加,我有三個小點,第一個是現行社區營造是以行政區或集合區域或多以協會或其他民間團體申請,我個人平時參與,另外一個觀點是老師提到公民社會參與包括大社會小團體,小團體包括公寓大廈,今天社區如果是公寓大廈管理條例的人,從小的三十人到三千一萬人都有,能不能定義為社區營造的社區?有沒有機會界定,發展出不同社造議題?前提是我們知道裡面是私權財產領域,但人的集合也很重要,住在房子的時間比外面多,大家可以常聽到社區裡有跟產權管理的議題,反觀來說,社區大廈能否納入社區營造相關的賦權或增能?這不是文化部職權我明白。我們假設用預算跟議題,大家在開會時都會統一由規則,能否從公民參與角度,不是用錢而是用教育訓練或補助角度讓更多人瞭解公寓大廈管理的會議機制,包括審議跟預算,這往下雖然是私權領域,能否向下扎根,比照前面結論,校園裡面的能量,甚至公民能量,回過來如果社區裡公寓大廈的人力量也夠大,雖然是私權組織,但有沒有辦法跟社區做更多結合? 最後我講幾個點,第一個是社區參與有沒有辦法用其他形式補助增能或賦權讓公寓大廈的人參與,我前提是都會型非鄉村型,如果跨部門整合資源,往外擴到社區角度,是否有更多人能參與,同時會議裡能否有機會學習除了會議規則以外,我們說共同式審議、預算審議,從公民擴展能力角度,更多人能從生活角度先熟悉制度跟方法再往外擴大到公民社會,包括勞工、環保議題,這樣更多能量才能跟公部門接洽。謝謝。 **議題委員 蔡榮光** 其實我在還沒退休時也是這樣,我們有市管科,會覺得那是私權行為,後來有找到公寓大廈管理條例,主責機關還是有責任。 **董育奇/嘉義市政府文化局** 很高興今天參加第二場分區論壇,長官問我為什麼要來兩場,確實不一樣,參加高雄場時公共治理是以公所為主,整天都是新住民做發酵,今天來到清大,其實我本來是要來分享的,因為主秘提到希望台上每個發言者都要有具體建議跟方案,避免在雲端上討論事情,思考了很久,市府這邊來希望能夠代表來思考兩個議題,一個是公共治理部分,社造各位可以看34、35頁做的懶人包,我剛剛再次思考如何做精準建議,在懶人包定義裡談到社造是什麼,是軟體還是硬體,社造已經二十五年了,像101這樣疊了二十五年高度,社造要怎麼做,閱讀者在高塔上做思考,這件事情應該重新思考二十五年來國家政策哪些值得繼續做。 我認為社造是什麼這件事是軟體還是硬體?社造政策自二期以來資本門補助不再,有些縣市到現在博物館法成立後,資本門部分跟社造是漸行漸遠,軟硬體應該要兼具,如果提供具體建議,社造中心長期都做培育、造人平台,我認為清大跟我提出來相關,從書堆思考這些東西,知性典藏跟資訊開放到最後知性的運用時,應該要有什麼樣的融合,社造中心扮演造人平台應該還有資訊中心思考,從資訊典藏到應用的準備,可以打造公民共享平台,確實很多橫向政策市民不清楚,在開放政府裡,透過資訊,我剛看一篇文章Nikon相機產業已經破產,Canon膠捲也消失,我覺得這可以營造公民這樣的平台,也建議公部門資本門規劃裡面讓縣市這樣的示範計畫提案,過往社造中心還是很多委託,希望變成開放資訊跟民眾共享,資本門應該讓公部門思考這件事。 **議題委員 蔡榮光** 謝謝育奇,剛提到二期以後資本門部分把問題呈現出來也不錯,硬體軟體不可偏廢,之前是太多硬體跟蚊子館,把閒置空間先活化再說。 **施聖文/臺北醫學大學通識教育中心** 司長,各位大家好,我有幾個意見,以往經驗裡發現我們講轉譯,行政部門相關政策要轉譯給公民聽,但常公民講的話行政單位也聽不懂,希望政策制訂有真正雙向的政策理解也做過公民推動的人可以參與其中,否則回到行政法規決定政策怎麼走,在公民參與這塊,不是只有辦一場這樣論壇,公部門回去研擬就結束,這不符合公民參與模式。 第二個部分,所有社造政策都是行政區域化去看,我自己去年回到新竹住,自己回到最初衷開始耕田,應該微空間化,隔兩個小溪或里可能就完全不一樣。 第三個是行政部分,我之前在台中主持參與式預算計畫,行政工作常常會讓公務員非常複雜,有沒有可能做一個公民審議,我覺得台灣最需要公民審議不是公民而是公務人員,公務人員有沒有機會做自己單位的公民審議?國發會已經推動這樣的事情,如果有可能,尤其跟審計部門如何共同審議。 七、八年前我作為一個獨立重劃處的案子,審計主任每個案子是地方說明會都當場,審計有第一線經驗最好。第四部分是社區發展協會一直是僵化的過程,有些行政區域底下很多社區發展協會已經僵師化,但基金無法有效掌控,應該對社區發展協會運作要做盤點,行政基金好像二十萬,這是很大的部分。剛在議題主持人提到USR單一計畫,這在大學裡都是單一計畫傾向,我曾跟一些老師聊過,我在新竹山村裡面,我四十八歲是最年輕的,有沒有可以合作的地方?他們說USR沒做到湖口。所以這也可以做一個單一窗口,有需要應該可以合作。 **議題委員 蔡榮光** 說的沒錯,大學走出象牙塔,跟社區單位結合。 **黃堤/苗栗縣原住民婦幼關懷文化協會** 大家好,我來自苗栗泰安鄉,我分享的是地方上開始推動扎根工作的經驗分享,我個人覺得從台灣總人口、地方人口金字塔和空間分佈狀況跟城鄉背景,包括世代認知和人口流動,不管偏鄉往城市或國內到國外問題來看,我們社造好像已經進行二三十年,整個來說從國家政策運作面,社會基礎面和各式各樣行動者跟學術界都在處理同樣的老問題,這前進的幅度似乎有限,因為我自己本身也是同志社工,當過軍人、公務人員到現在投入社區工作大概四年快五年,如果站在建構社會文化基礎穩固的策略思考,或許可以滿足具有社會性的經濟體是很好的思考方向,因為目前社會很多像是社會企業、合作社都慢慢成立微型經濟體,因為人要改變很現實就是經濟要安全。 第二個,我覺得目前因為協會也常常跟很多部門接觸,要滿足想像的策略可能社造是很好的管道,內涵也很好,建議參考現在創生的新概念進來,社造走到瓶頸,但把創生概念加進來,社造一定是穩固的星際戰艦,要參考日本的地方創生脈絡來說,我有發現日本為了這件事修正了很多制度跟法律,等同我國鄉鎮公所或民間協會團體,可以去合資成立事業體,這是一個由下而上的組成,這是不錯的社會文化基礎累積重整,滿足創生資本,例如資金籌措、土地議題和共同承擔。 **黃蘭燕/桃園市文化局文化發展科科長** 我們是文發科,大家早安,我就簡單用幾分鐘報告桃園做了什麼,上禮拜有分享各位跨縣市朋友們可以做個實驗,首先我做業務科第五年,社造是非常有趣的工作,不是朝九晚五,是朝九晚八加上六日。講到核銷,我同仁說為什麼文化局會計跟社會局、環保局不一樣,要不要把會計室找來討論一下,我們就真的做了,所以曾經召集三十幾個會計主任的會議,整個會議空氣都很凝結,從紙本跟蓋章,小到很細都在討論,我們是主任來主持,同個場合面對面,才知道有些堅持別人不是這樣想,所以就找主計處坐鎮,的確解決一些問題。 跨域真的很難,對民眾來說只知道一個政府,為了讓資源有效運用,三年前開始跨局處社造聯合說明會,只要有補助團體或個人的社造局處都找來,我們是分區不是只有一場,十三區十五場,十三個單位都派人,環保交通社會警察各局都有派人出席,民間民眾都可以找到你想要尋求協助的單一窗口,這樣的事情別人不願意做就是我們文化局做,慢慢做越來越好。最後要衍生的是,每年底跨十三區也還不夠,我們爭取到要做大的網站計畫,市長也支持,會用使用者需求,你是住哪裡、大樓還是一般或透天,想要做硬體還是軟體,文史調查還是關懷據點,透過心理測驗找到局處跟承辦人,我們正在實驗當中,這是好幾百萬的案子,以上是桃園做的幾件事,歡迎大家一起討論。 **林義焜/個人** 各位夥伴大家好,我要趁這個機會邀請大家關心民生根源問題,社造做再好,這都是地上物,我要講的第一個是中央廢除納管會議,印度有恆河,吃飯跟大便都在那裡,洗澡在那邊,屍體也在那邊,我們從頭前溪下來,自來水也是從那邊取,但只有新竹這樣嗎?不對,全國五十一條河川都是這樣,我想到一個好的方法解決,也要換取中央政策建議,五十一條大河川,中央應該有人評估,如果有污水管跟著河流到離海比較遠的地方再排放,取用飲用水跟工業廢水有毒的就可以分開,不會那麼多違章,因為很多公司都是願意納管,我願意花錢,但現在沒有主幹,可能要跨部會或中央處理,可能地方政府沒有能力。 法律、政策跟人民需要不同調,舉新竹市例子,前任市長跟廠商有簽合約,污水要納管,後來合約停掉了,現在看到新竹很漂亮,地上物都很漂亮,但我OS就是將來還不是要挖掉,因為污水,暫停沒有用,將來累積更嚴重要花更多錢做這個事,因為政府行政順序不同而浪費很多錢,我們也很不希望看到,因為選舉的關係,對的政策又換掉了,將來還是要開挖,污水納管這件事本來就人民需要,弄很漂亮也很感謝,但將來還是要挖,這是比較根源性問題,有乾淨的水可以喝,不會污染環境,環境賀爾蒙影響下一代健康,現在很多生出來小孩佈健康跟污水都有關係,我趁這機會關注同時希望是不是有機會可以產生這種對的政策,不要因為選舉而換掉。 **張鴻琳/觀音區公所人文課 課長** 延續昨天的結論,剛有講到市府層級可能是秘書長,但實際上應該會落到文化局,區公所也會落到人文課,到主秘層級我覺得是不可能,人文課不是不願意做事,我們也都瞭解社造工作對於地方是很有幫助,但桃園市政府各公所人文課人員流動率很高,社造工作是把時間融入社區,在觀音來講,大家說社造推了三十年,我在觀音做了六年,接觸社造四年,還是不知道哪些東西,好像也沒有成果出來,我們自己本身專業度不夠,如何去輔導社區?明年度計畫要提,也是東擠西擠不知道做什麼,公所人力跟專業上,即便很有心要做,但大多人沒有專業知識,只能從實務中慢慢學習,雖然有心想做社造工作,真是心有餘力不足,也想傾聽民眾聲音,但聽到這個不可行、那個不可行,不是要拒絕人家,我們提參與式預算補助款,十萬塊以下可以直接洽廠商,但十萬以上如何讓民眾去做,文化部的錢到公所就是業務費,如何執行?這些制度有沒有問題可以解決,達到社區想要的,以上簡短報告謝謝。 **議題委員 蔡榮光** 剛好今天講地方層級,有院轄市、區公所科長提出問題,非常有實用性,縣市政府就是文化局是窗口,至少有七八個科,鄉鎮市可能是課、是一個人辦理也不一定,所以公文到鄉鎮市區公所常常變孤兒,因為文化有門檻,不是看一看就懂,辦出來如果四不像,被內行人罵會挫折、畏懼。因為這組時間有點耽誤,謝謝各位支持,其他意見還有三個議題可以發表。 **主持人 向家弘** 我們後面有直播,也有文播,還有手語老師服務,各位如果就公共治理這議題還有想法,因為時間限制沒機會發言的,也可以把發言條交到前面,這一切都會記錄下來,我很簡單跟各位報告,文化部今年做這件事不是大拜拜,講一講回去研究,不是這樣子。 今天第九場,總共有十二場,今天是大場,昨天在臺北是小場,這樣論壇十二場到各縣市,另外在工作系統之下也補助不同民間團體辦了十六場民間論壇,二十二縣市也辦了各縣市的論壇,這麼多各式各樣論壇,有幾個作用,第一個廣納、收集意見,我們今天的發言並不是許願大會,蔡老師或文化部可以承諾如何處理,重點是廣納意見,後面會進一步把各種意見收納起來11/31、12/1全國大會上會把結論進一步整理,11月底會邀請總統跟行政院長,各部會也會出席,這些事情不是只是文化部,各部會次長級以上會收集所有意見回到行政機制,這待會洪司長會跟大家報告、綜合回應。 另外一部分回到民間自己倡議,我們無法期待論壇辦完社造多麼了不起變化,如果民間沒有更多自主行動跟討論的話,文化部做這一場是拋磚引玉,也不是所有責任到公部門,引發民間更多自主討論行動,該逼公部門就公部門,回到民間該串聯該整合就要去做,以上再次取得對這種會議型態的共識。 # 肆、議題探討 世代前進 **議題召集人 王本壯(國立聯合大學建築學系 教授)** 謝謝主持人用白頭髮介紹我,他要號稱他基因很好。我要跟大家交流一下,如同向老師提到,四個議題今天呈現昨天討論結果之前,全國各縣市各地方有非常多討論,議題在線上跟線下的交流持續發生,今天在北區場這一塊呈現的世代前進這部分所討論的議題已經有過很多人投入之後,大家有一些思考,因為時間很有限,期望過程中能夠更聚焦方式,對於未來可能的運作的機制去提出想法。譬如說剛剛桃園黃科長提得很好,假如每三年針對所有審計人員做一次重點培訓,讓他們瞭解民間疾苦,這是一個很好機制且似乎可行。在對審計人員做培訓過程中,也許就要同時對區公所承辦人員做培訓,他們也對這過程有些疑惑,公共治理中就會產生如何溝通跟相互瞭解。 因此我會談世代前進這議題,我們昨天三組討論過程中,最核心都會提到溝通跟信任。簡單報告一下,世代協力的過程有六到八個月討論,形成這樣內容,包含世代協力、帶動地方、社會發展,核心精神包括建立代間支持系統,剛有人談三十年、有人說十年、二十年,我念高中的兒子說代溝三年就產生,我們在談年份是沒有意義的,關鍵在自認有落差的人如何連結,包括建立代間資源系統,促進代間資源分配的討論,以及建構世代多元支持系統。 第二個是連結在地內部平台,現在有很多相互取暖也好,或強大同溫層,關鍵在在地深耕跟永續發展可能,現在光是同一世代之間的人彼此連結跟互相瞭解就是一個很重要的突破部分。因此是不是有能在內部建立多元暢通平台,打造資源跟資訊的網絡或模式積極參與公共事務。 第三個談開放組織創新運營,有非常多年輕人跟現有組織負責的領導幹部之類的傳達的訊息,長輩可能對年輕人覺得有點威脅,有些傳統文化進來好像就要改變,造成傳承困難,是不是能對青年定位跟參與機制有更多思考,創新在地組織能否永續積極,真的達到世代共融。過往好幾個月非常多會議跟溝通形成這些議題之後,期望是不是在北區有大家更關切的,具有地方特色的議題去討論。昨天大概透過一個程序進行,有圖有真相的概念讓大家看一下,最近很流行開箱圖,今天沒有,給大家看更進步的三百六十度環場空拍實況。昨天有一百多位,其中四到六組進行的就是世代正義的議題。 世代前進議題運作過程中,我跟蔡秘書長一樣熬到半夜一點多,進行這樣的整理,把三組進行整理,第一個是建立代間支持系統,包括溝通不良、信任缺乏、資訊不對等和全世代公共設施。今天希望這個層次可以聚焦在這些想像的行動策略跟構想建議,是不是可能透過各位智慧,有比較具體可實現的方案能有些想法提供出來,這些方案跟機制就有可能在十二月初全國社造大會可以被更多人瞭解、認識,也許就有機會成為政策運作一環。 行動策略提到科技運用,讓世代彼此更瞭解。透過值得信任中介組織設立交流分享平台,很多學校USR或國中小可以扮演角色,又或者家長會有機會做橋樑。希望設置食衣住行育樂生活性資訊多元管道,年輕人回到新的陌生的地方,對於在哪吃飯、在地特色東西,可以自己找,但也有隱藏的食物或模式,可以被告知和瞭解。全世代共建,提到了第三世界的概念,希望不同世代都可以休息、交流、分享。另外希望公部門補助機制有世代合作提案機制,希望能透過機制建立讓年輕或原有組織負責人可以協同提案,很多政府計畫已經有這樣思考,有沒有可能某些類型計畫更具體操作。另外是角色互換的活動規劃,希望透過活動設計讓大家瞭解認識。 構想上可能有多元形式鄰里公佈欄,Line群組或臉書,能否成為政府有效宣導或組織世代彼此溝通模式。也希望有社區人才庫盤點、建立跟媒合機制,讓青年有更多可能性被支持,此外特別大家還是對政府許願,編列預算專款補助青年,這個我可以承諾但不一定做的到。數位網絡跟傳播知識。還希望從小做起,國中小課程設計就有互動機會,祖孫共同參與小學課程作業,也許就有機會。甚至屬於青少年世代比較沒有親子活動,透過課程設計可以強化。也可以運用各種媒體宣傳教育。 第二塊線上大概是這些,還是看到認識跟認同不足,青年個體身心、溝通能力、信任,跟行為模式以及群居的磨合,我們特別注重幾個小組對自己這組有一些檢討和反省,這些反省過程發覺政府或第三部門可以做溝通跟互信提升,包含不同世代間有些溝通管道。另外嘗試共同話題去切入公共議題,也許從動漫能否切入公共議題,這是他們想的策略。議題社群交流啟動串聯,群跟群之間更多互動。此外也提到角色扮演促成合作分工,年輕人相互連結各有專長,透過很多活動辦理可能有更多機會做連結,讓內部平台有真實運作可能性。 希望能倡導在地知識,協助青年抗壓、抒壓,提升情商的社區活動,他們覺得青年人壓力很大,我覺得老年人壓力也很大,也許青年在生活上有多重壓力存在,透過這些活動可以有共同話題交流。大角度來看政府能否提供顧問、業師、心靈導師,促成身心健康運作模式。同時提到學校教育提早納入社區服務學習,大專院校目前都有,也許再往下衍生到國中國小,讓不同世代鏈結產生互動可能。 第三塊開放組織創新運營,就是溝通跟信任,台灣好像是很難溝通跟沒有信任的地方,這要好好檢討一下,組織更多一點是政治、派系、資源僵固。還有部分青年覺得有冷漠的問題。還有誰能代表社區,社區發展協會能代表社區嗎?就會發現社區組織運作也有不透明狀況。青年的角色定位也不明確。 行動策略包含青年能否主動參與公共事務,建立社區的信任跟情感,話語權提升,要先參與、付出,取得信任再主導議題,能否在組織章程中列入保障,例如寺廟管李委員會或公寓大廈管理條例,明訂各世代參與的機制,是否更有機會促進創新可能。公部門團隊也可以有性別、年齡、專業或背景的比例。此外也希望對審議民主和表達溝通能力有長期培訓思考,過程中才能養成公民意識,調整地方組織權力關係。 文史社團組織有夫妻共同參與、年輕朋友一定比例擔任理監事,看起來都是可行的運作,相關部門承認組織當中有沒有可能建構成基本要求可以討論。另外就是各類資訊公開透明化。希望很多企業能提供資源跟非典型合作機會,年輕人在社區不是傳統聘僱模式,可能是soho或casr by case,類似人力派遣又可以更彈性享有生活的模式。此外還希望結合教育和課綱,能夠有相關教案進行百年樹人工作。 基本上,在支持系統這塊到底要整合什麼、連結什麼、怎麼整合、怎麼連結,通常整合會有主從關係問題,世代之間會不會有上下大小主副問題,這是整合還是連結?運作上特別需要思考。在地平台這邊多元參與管道跟誘因提供可能也是談後續政策運作機制方案必須特別思考,既然有這平台,平台現在到處都有,到處都談平台但參與度低,或者徒具形式。組織運營牽涉到很多個體在裡面相互認知以及素養,裡面如何培力、建立相似或能夠彼此尊重的價值觀,才有可能促成組織新的思維跟新文化,達成更開放可能性。 我們在這階段希望是大家一起往前進,期望各位可以先去忘掉剛提到的問題的現象,可以比較關注現象的成因以及如何對成因進行策略跟方案改造。希望各位可以提出建設性建議,這才會真正讓今天這樣聚會在一起達到更好效果。 **陳怡禎/墨森創意設計工作室** 我這邊要提的部分第一個是跨部會整合,年輕人不是不想進入社區,而是很多問題是因為是外來者,過去被認為要一直升學,回去家鄉不熟,大學畢業後要回桃園,我家後面農田都被剷平,回家還迷路了,我爸媽說變化太大了,人脈都留在大學四年的新竹,回家鄉不知道可以做什麼。做社造時公部門希望我們,包括我們成立群組,可能需要長時間累積,也許兩三個月好不容易湊到兩三個人,同溫層才慢慢擴大,但要申請計畫案時會要求KPI跟績效,可能多少時間講座就要三十人、五十人規模,對我們來說是滿嚴重困擾。社造裡面希望是人才培育,應該長期營造而不是短期績效。 再來是地方創生的亂象,我是去年國發會的在地經理人,我有跟在地區公所對談是否需要協助,但公文回答是會委託過去公關公司,所以年輕人不是沒想法,甚至對地方也有想做的事,但現在出現亂象是地方創生公關公司、甚至地方創生露營區,我們十月份也跟日本有些交流,包括瀨戶內海藝術季,日本地方創生有成功有失敗,可以想像成創業也有成功跟失敗,更何況老地方已經逐漸被消滅,可以視為創業過程,可以有更多聲音而不是淪為公關公司參與,變成固定形式是有賴大家有更多公民參與。還有電子化政府,社造當中很多人覺得申請計畫需要寄光碟片,這世代很多人不知道什麼是光碟片,現在已經數位化時代能否改成隨身碟或記憶卡。我不想再買光碟片。 **議題召集人 王本壯** 我們有個計畫也要求光碟片(笑),你要體諒我們政府很窮,他們光碟機怕買了沒用不行。這是開玩笑,但在談很多運作有連結機制,包含時間跟KPI限制了要委託給專業還是沒見過的人,會有循環的樣態產生。假如要有KPI,可以透過什麼機制跟過程達到雙方彼此能夠認同或合意,可以再往下一步走。到底政府要委託專業還是沒有處理過的年輕人身上,這可以有比例的設定或案件大小設定,在座夥伴可以更多思考。 **許書凡/苗栗縣傳統聚落文化協會** 各位好,今天參加這會議是因為有一位委員是我們認識的老師,剛好看到今天議題王教室就是聯大教授,跟苗栗在地有很大連結性,今天就很想做發言。我只是就個人經驗做分享,剛提到年輕人回到社區角色扮演跟在地社區發展協會到底能否真的代表社區,這非常觸動內心澎湃的心聲。我現在的協會是在頭份蘆竹湳古厝做社造,我進去這協會大概只有將近三年多,但協會成立已經超過十二年,有六年時間是藉由勞動部計畫進行營造,為什麼不是社區發展協會在做而是個人名義申請協會?主要是理念差很多無法做具體溝通。 這都還不是最主要因素,大家各自做各自,但出發點都是為社區好,過程中都會有共識,很感謝公部門給我們協會很大支持努力,因為有公部門支持申請這個計畫才能在社區做這麼多事情,現在公部門對我們幫助一定會有,但能否改變一個機制是當計畫連續申請超過兩年、三年時,是否不需要每個年度都要求重新提計畫案,因為有很多項目執行,人力不足很難做了,已經沒有辦法撥出人力來寫明年度的計畫,呼應上一位發言人KPI真的很痛苦,我們已經提了具體的年度報告,為什麼還要提新的計畫案?提得出計畫案就表示有在做事情,為什麼不能據此判斷這是有在努力成長的單位?我們就衝刺想要做的事情,但到下半年就會被催促說要提新的計畫案。 這是一件很可怕的事情,無法專心一意把事情做好,年輕人進來社區都是有熱情才願意回鄉這麼辛苦的地方,但他們有自己的專長,可能負責活動、企劃,因為計畫案我還要專門尋找一個人專門做計畫案內容跟核銷。在這裡做個結論,大家都鼓勵青年返鄉,能否在多公部門長官在時,有個機制可以變像鼓勵年輕人不要被計畫案綁架。 **議題召集人王本壯** 有碰到這個問題的年輕人請舉手?我相信大家都有這樣困境,執行過程中總有像是循環的夢魘的過程。機制運作也有他形成的原因,不知道剛剛書凡的提示說假如我平常都已經依照規範月月有報表、週週有會議、日日有上傳,何苦還要做什麼樣的整理?數位化時代的AI運作整理,就可以直接整理出明年的計畫跟今年成果,何苦還要相逼。也許機制部分可以多想一下。 **任光凱/共生家園合作社** 各位長官、好朋友大家好,我來自澎湖,小時候在澎湖長大,2013年也當過社區規劃師,還是北漂目前在苗栗,我們在高雄成立共生家園合作社,我有四個小意見用個人觀點做分享。最主要世代前進,談到世代族群,我談的是老人的族群,第二個是經營能力,第三個創生,再來是組織運作。 今天主要跟大家分享的是,其實台灣現在未來是人口老化,你們知道台灣人口有多少老年人嗎?15%,大概三百五十萬,台灣公務人員可能沒經歷過七百萬老年人口,佔40%,所以不要指望公務員有能耐規劃老年人面臨的社會危機,第一個先提這問題。 第二問題是台灣人口老化,最擔心的是什麼問題?套韓國瑜講的話「又老、又病、又窮」,老年人口會吃掉大多預算,健保已經吃掉八千億,佔20%預算,請各位社造夥伴好好關心政府財產,以個人觀點一定會破產或通貨膨脹,財富掌握在老人手上七成,社造要跟政府拿預算,還是好好把老年人口照顧到不要病也不要窮。 目前提出合作社作法,台灣是一個土地能量相當高,但為什麼國外能吸引很多觀光人口,小小的聖納多市可以吸納一百萬人long stay,台灣有好山好水溫泉,不該這麼多癌症病人、失智和憂鬱人口,這是未來要面對的問題,聚焦回社造,鄉村很好發展養生村的事業,養生村是合作經濟很好的市場,人老了盡量不要待在都市,大家怕生病沒醫院,但溪頭、美濃、花東已經吸引很多退休人口long stay,但沒有人去做營造,希望能做到自己養自己,不靠國家或醫院養,這是我們合作社營運計畫書,希望有機緣跟大家分享。我們在高雄,謝謝。 **議題召集人 王本壯** 剛提到世代共好概念,借用合作社機制,有機會促成大家共同參與。大家可以思考未來運作的可能性。雖然接近中午吃飯時刻,各位可能也很餓,麻煩這一組還有些業績要達成,請大家有建議還是可以提供。 **宋重志/南崁文化協會** 第二次發言,這次提到世代前進,我個人背景是教育訓練,一般企業,擁有不同部會資格。雖然不同部會都同時有關注,但從社區發展角度,可以看到很多社區或案例都是希望藉由長者智慧,包括教育部也有樂齡計畫等等,普遍都會變成很多是執行計畫時有些單位只是為了養活組織。 從青年賦權跟增能角度來看是不是有實質培訓,各部會都有人才培訓,民間力量非常大,有顧問講師或樂齡的帶領人出現,只是如何讓計畫能讓更多青年世代結合,包括水保局也有規劃師,但這些計畫能否讓人員從研習性認證,還是比照跟勞動相關的職業能力認證一樣紮實。 民間力量總是比政府機構大,這些民間人員能有機會藉由跟政府合作角度出發,讓更多青銀世代地方資源整合,比照環境教育法進行規劃與培訓,從初階到進階,相信很多部會都有做,不是重複而是聚焦,讓專業的人協助各社區,比照政府角度,要的共同方向往前走。很多人願意出來,不會是為了講師費,而是有他的理想跟抱負,建立講師制度或顧問制度還要同時思考退場機制,以維持能量一致。這樣想法除了能結合教育部、勞動部有關老人政策問題甚至衛福部,對不起一直講老人,也許稱為長者智慧,在產業裡面結合認證,比較能夠傳遞政府的民間人員,規範到合適角度,讓整體可以前進。謝謝。 **議題召集人 王本壯** 這件事情也討論接近二十年,到底社區營造有沒有專業?需不需要被認證?衍生社區規劃概念有兩種論述,專業指的是原來做建築規劃等應該要有社造能力,另外是說一般人要有這方面的專業能力,所以要如何認證可以再深入討論。是讓里長、理事長判定結構是否正確,空間規劃是否合理的認證,還是要讓建築師、都市計劃師要有這樣的認知跟背景和經驗,也許這又回到世代經營當中不同專業者溝通跟相互協助可能性。 **林淑惠/風動竹塹特色文化協會** 大家好,針對世代交替,我聽一聽有個心得,二十年前第一場社區總體營造在花蓮的全國論壇,那是我二十多歲第一次聽這個會議,覺得很震撼。日本、其他地方可以這樣做。已經離開這領域很久了,到今天才有機會再參與社區文化工作,年輕人種子種下去不知道什麼時候發芽,但發芽時可以看到光跟熱。我們風動竹塹文化協會也是在社區發展協會功能不彰,淪為地方團體,有這樣文化需求,所以地方上店家跟社區媽媽就成立這樣協會。剛開始很多地方補助案其實是把這個主要是給社區發展協會,文化協會開會都說這補助案沒有包括在裡面,所以就我們能量能做多少,設計教案跟學校合作,做很多,用文化做根基,結合大學活動,包括文化局這邊有很多案子會跟我們溝通協調。 我們一直在講怎麼樣給,雖然我們能力不是很大,年齡層不高也不小,但一直在國小、國中做教育方面的東西,希望當他們長大的時候,就像種子種下去,等他們長大可以接我們的棒,謝謝。 **議題召集人 王本壯** 非常精彩,這種自立自強型的社造,手心向下概念。隱約點出社區發展協會在社造中該不該有特殊位階,還是應該一視同仁。我有個小部分要提醒,1997年社造會議是在宜蘭辦理,講花蓮的話宜蘭可能不太高興。 **林淑惠/風動竹塹特色文化協會** 他有一場在花蓮,是什麼論壇有點忘記,但有邀請日本的人來分享。 **議題召集人 王本壯** 我為什麼記得這麼清楚,是因為當時我遇到現在的太太。(全場笑) **戴美莉/英雄鎮管理委員會** 大家好,我來自桃園平鎮區,我們是英雄鎮管理委員會,很大型公寓大廈,去年開始加入國小家長會機制,我們在看國中小學戶外教學,大多會在農場或職業探索,建議多元納入課本設計上,我記得我女兒在三年級課本就有提到鹿港摸乳巷跟十宜樓的設計,這是很好的方案,可以讓長者帶領孩童接觸前世紀的建築,而不是透過農場營運式做戶外教學。這可以做為未來無論社區發展協會或國中小機關納入建議。相信也可以在無論世代或社區發展協會或公部門合作上可以讓整個教育更有好的發展。 **議題召集人 王本壯:** 一個很熱情的母親,很關心孩子發展跟文化傳承。這議題在過往好幾個縣市希望能透過鄉土教育建構更好社區連結,又發覺過程很多困境,包括無法支付關關旅遊,或是一些憑證的處理,或者要透過招標程序等等。所以很多實際運作上大家也可以提供意見想法。課程設計真的很多家長很多參與的話,是有機會在老師合力狀況下達成改變。待會就是這兩位發表完就終止這個時段,還有意見的話可以提供書面建言。 **吳君薇/見域工作室** 我是見域工作室共同創辦人,有三點想要跟大家做分享,作為相對年輕的社造工作投入者來說,我觀察到的是臺灣社會有過勞跟追求經濟價值的狀況,導致青壯年投入社區事務本來就比照少,意願比較低。設置很多的機制時都要有意識認知到這件事,消弭世代間張力,或是設計培力課程或相關申請機制等等。 翻譯起來就是很多年輕人申請計畫但需要應付很多培力課程而疲於奔命,而且教給他們的也不一定真的很需要,我有參與過半堂課都在幫忙教別人怎麼做PPT的培力課程,當然在這樣活動裡有跟不同世代交流,但很多課程對於年輕人來說並沒有獲取新知或想要知道的資訊,大家對於社造的投入熱忱會相對越來越少。 另外要辨識出更多元的面貌,青年在社區裡不只是返鄉青年的面貌,日本談地方創生或青年返鄉時就定義出U-turn是農村子弟返鄉,I-turn是都市人移民農村,也有J-turn從農村到都市再回到農村的類型,年輕人從事社區工作不只是回鄉青年,還有更多元的面貌。 第二點是如果希望年輕世代要投入社造,要重新去打造社造品牌,重新定位社造在年輕人之中的討論的主題是什麼,我很幸運因為團隊取徑,可以在很多場合發聲,包括在地知識場合、社造、地方創生場合。有人會問「地方創生」是不是換一個名字的社造,很多是字面之爭,很多人覺得「創生」是比較潮的字眼,社造則是過時、不願意參與的東西,大家可能想到社造就是吃便當算人頭,年輕人參與社造時,如果第一印象是這樣,是不是有些東西可以調整。社造的主要概念凝聚在地意識跟打造在地網絡是很好,為什麼不能做的很潮流呢?謝謝。 **議題委員 王本壯** 社區營造不只是便當、紅布條還有白頭髮,這裡提到很有趣的是各部會很多青年朋友計畫都會附加培訓課程,從部會角度其實是想確立年輕人是不是存在。不然透過純網路申請,虛擬人物是很有可能的。這建構出另一個思考機制是能不能像修課一樣有能力認證免修課,或統一連結機制,譬如很多高中生也許托福或多益到一定程度可以免修英文,年輕人有這能力的話不要太多干擾。 **塗夢龍/紅蜻蜓工作室** 謝謝老師和各位長官、各位同學大家好,我是社造1.0版,民國82年就參加北區的社造講習,我只是帶動唱的課間老師,後來謝謝蔡老師,因為我有新竹市文化中心當時的支持,我聽了三天課之後發現原來社區是這個,我知道很多古蹟的秘密,我就寫了第一個案子。身份是什麼,你就可以說什麼話,我當時只是一個想要讓新竹更好的人,就多去參與這活動,後來發現沒辦法申請預算,要加入社區發展協會,但又被協會拒絕,我只好去選里長,二十幾年才選上,站在里長的身份,告訴政府不能用三十人決定一個里的資源怎麼用。 一直抗爭到最後,要感謝社造中心老師,我們新竹市做到了,現在有六個局處的經費在預算都有說明會,各區都有說,我們這資訊公開化之後個人都可以辦,不管管委會都可以申請,謝謝市府聽到我們聲音。 我個人在社區做,這是小小村莊,只有一百人,沒有協會和里長支持,我在清大華文系讀書,今年五十六歲我是最老的學生,我願意再把學的放進來。今天如果是在社區再利用的資源,人家會想到你。而且現在找到一塊石頭叫三角點,現在學校來找我,匯集很多資源,希望各位去盤點你住的區域或社區有哪些資源可以橫向連結,可以讓社大,我也謝謝竹松社區大學,把能量聚集在一起,不是孤獨在做,藉由成人教育這些橫向產業資源,和社大資源可以結合在一起。你的努力不會寂寞,加油,謝謝。 **議題委員 王本壯** 我猜里長應該有點哀怨,發現社區發展協會有統編帳戶,但里長只能有固定資源支持,也許也要在機制上思考一下,靠個人還是組織,還是組織跟個人之間可以有更好互助扶持的可能性,希望大家繼續思考,下午還有兩個場次,這場就到這邊,謝謝大家。 # 伍、綜合回應 **主持人 向家弘** 謝謝王本壯老師,當世代前進這一組的議題委員會特別壓力,很怕講話有長輩的味道,都要想很多梗,我補充介紹一下,現在是綜合座談時間,洪司長、副座一起來,王老師、蔡老師,補充介紹多元平權議題委員陳板板哥在後面,還有一位在後面地主之一的新竹市社造中心也是中華大學副教授侯順耀侯老師。接下來就進行上午綜合討論。 那我們這一段就是上午的ending綜合回應,先請副座,包括早上整個下來做回應,這不是許諾,其實大家也都是公民身份,等一下就請蔡老師、王老師,最後洪司長做總結。 **新竹市文化局副局長李欣耀** 謝謝各位夥伴和講師早上一連串意見回饋,也給我們很多啟發,提到很多面向,包括公部門。我們也知道過去很多人認為公部門就是官僚、食古不化,相信大家接觸過很多,包括現在星期天也有人願意來這邊,很多人想把事情做好。秘書長提到依法行政這樣的狀況很多綁手綁腳,很多部分可以一一突破,文化部門像是核銷上的問題或計畫提案課程要求,是可以再去檢討簡化,有些採購像文化基本法通過,後續也有採購上鬆綁,對未來之後執行相關運用公部門經費會多一些更大空間,另外就是剛提到社區發展協會,剛接觸社造時也覺得像過去每個里都有社區發展協會,因為提案有不同看法,為什麼一定要透過協會,後來發現是有些特權存在,這部分未來如何統籌,包括是不是社造業務上提案單位可以更多元,甚至大家立基點應該平等,所用資源也相等,大家可以就自己關心面向做更大發揮。 因為今天提到社造更重要是民間自己能夠去長期自發性關懷特定議題讓整個空間改善,公部門還是有些資源挹注,未來有很多面向,社造應該要永續發展持續下去,希望未來提案時能夠共同想像這樣的活動,希望能夠在切合到這個時代面對的問題的面向上去做一些提案,更容易讓公部門資源共同結合做解決,而不是有些是強調社區擾動,大家出來相照或聚餐,當然社區需要擾動,但未來如何做更深化內涵,大家要共同發想,譬如很多是人口結構老化、失智,年輕回鄉問題,還有深化問題等等,很多是可以共同去做努力協作,讓社造的政策可以更永續也更全方位加深。 **公共治理組議題委員 蔡榮光** 我從公部門出來,經常自我警惕,可以跟在座公務員朋友一同勉勵,當公務員最懼怕變成一個很官僚的公務員。因為老百姓角度看很官僚感覺就很不好,到民間我回望,覺得公部門真的有些是很官僚。我舉個例子,有句話很俗氣「當官不與民為苦,不如回家種蕃薯」。苦民所苦是要從民眾角度出發,即便沒幫上忙至少誠意夠了。有一次臺北市熊貓剛來動物園,大家一窩蜂去動物園看,結果空調系統故障,熊貓館沒開,門口有貼熊貓館因空調故障關閉,很多人去抱怨說為什麼熊貓館沒開,結果園方回應說有貼公告在門口怎麼沒看到,只差沒多講一句你不識字啊,這就是官僚。 地方配合款常態是16%左右,某次中央的提案是30%覺得負擔不起,就去抱怨一下,結果部會的承辦說「拜託~局長,公文白紙黑字沒看清楚啊?」,又是那種感覺,跟門口公告一樣。就是這問題。我們要當一個非典型的公務員要多一點同理心,公務同仁共勉。剛剛有七位提到公共治理這組,世代前進也很多跟公務員有關,包括核銷,明明計畫做很好又來文要寫新計畫,有很多這種困擾,每次政策性補助要站在民間思考,而不是發包出去給公關公司就沒事,千完不要這種心態。公務員已經沒什麼創意,只剩下發包跟驗收能力,驗收又有會計在後面吹毛求疵,錢花出去了民間團體會變得很無感,甚至是惡感,我想先做這樣回覆,還是同理心,不是責備,面對民眾時多一點同理心,盡可能從他的角度思考問題,而不是硬梆梆的,這樣就不會想跟你一起奮鬥,不要變成說公務員是靠納稅人的錢,靠民間團體才有績效,要有公私協力的概念。 **世代前進組議題委員 王本壯** 世代前進這一場有兩個關鍵,一個是有限理性的思考,每個人會透過經驗、成長背景、學習知識來進行判斷,假如我們都只活在自己世界當中的話,就永遠在自己世界當中思考。剛剛秘書長提到同理心,在世代前進是很重要的事情,大家討論有很多思考要如何更多的互相尊重跟信任。第二件事情就是遊戲規則的制訂,其實在世代前進課題裡,看到前幾個場次討論也都有非常多的質疑、批判,就像提案機制或是審查機制,或是核銷機制等等。這些規定似乎都訂好在那邊只能遵守,或許在社區裡有辦法靠自己跟更多人一起思考如何訂定規則。 幾位夥伴分享可以看到透過自己努力嘗試制訂新的規則,現在社會在全球化、資訊化社會,誰能訂定業界標準就可以笑到最後,期待各位共同參與,這會是世代前進很重要的面向。 **主持人 向家弘** 我要特別補充介紹後面每個人都有筆電的那兩排,是文化部文化資源司,從專委到科長以下每一場次都到,他們在即時記錄各位發言,所以我們就可以看到文化部在這次工作上的認真程度,每場各科都到,歡迎帶隊工頭。 **文化部文化資源司 洪世芳司長** 今天聽了大家很多意見,社造本身就是溝通過程,這樣過程是很好,把自己意見講出來,也瞭解如何解決問題。政府真的還是做的,確實很多問題要解決,公務員本身要去創新才會讓大家開心,很多事情才去做,我常跟同事說我年紀比你大,但你比我保守,這樣很奇怪,要以同理心角度去思考這些問題。確實公務員過程也有很多必需要謹守的基本原則,但這原則隨著民主發展跟社會發展,已經慢慢在突破,就我這幾年來看很多東西已經不像以前,以前剛當公務員時去驗收桌子,差零點幾公分,我叫廠商用鐵片墊高,就是怕事情就會想解決一些根本無聊無知的策略,很沒有意義,我覺得現在慢慢發展應該是改變很大,這幾年包括公民參與機制都在改變,很多事情各位的投入都會造成很多改變。 我花稍微多一點時間跟各位提,這些將來我們都會把記錄納入後續管考追蹤,都市公廈我們一直在推,但界線比現在社造更難,我們也補助提案在做論壇,這部分部裡面也持續推動,相信都有在處理。會議形式,開會很重要,如何透過開會形式形成結論,我也跟曾旭正老師在講,他有介紹一本可操作的民主方式,他就在介紹開會的方式,我也說可以試著去做一個案子,就去有這樣的培訓機制,怎麼開會,怎麼從最基本方式處理,慢慢擴大。現在審議式民主跟公民參與,參與式預算,這部分部裡面也一直在做,也一直在檢討成效,明年會有比較實驗計畫出來,透過專業審議單位跟鄉公所單位結合,如何實驗性地去做好,現在是有就丟下去,不管成效,這可能很有意義的事情,卻因為操作機制,覺得這根本很爛的機制,所以還是要多思考這個問題。 社造資本門部分,包括像社造空間設立,這是很重要的部分,我們也在思考,明訂法規將來政府機關有關閒置空間提供使用,現在部裡面也在訂法規,不管政府或公營事業單位,他們閒置空間應該開發出來讓藝文團體使用。地方創生觀念如果不好好處理會是很可怕的事,地方創生基礎必須在社造基礎上才有好的發展,不可能做地方再生結果在地人都跑走,進來都是商業的事情,這是很可怕的事情。各位在分區論壇的意見要適度反應,如何收整意見跟相關部會溝通是很重要,地方創生喊的震天價響,但有些問題需要克服。 另外鄉鎮公所補助款,只要是補助款應該沒有採購法規範,除非是業務費,未來文基法也會排除採購法適用,要以個案去認定,起碼到一百萬以上才有這個基本要求,有個案子若是兩百萬,政府出九十萬,也不用適用,要超過50%以上才行,有些對法規行政認知上問題,這都逐步在法令上,可能大家不喜歡聽規定,但規定上如何破除會逐步好好來做。我有信心我們還能再往前邁進更大一步,我不敢說解決100%問題,能夠解決40%、50%就是成功會議,希望大家能多提供意見,公部門要解決更多問題,以上說明。謝謝。 **主持人 向家弘** 我們即將用餐。關於公廈,台灣80%人住在都市,大多又住在公寓大廈,不能跳過這些公寓大廈,台灣有很大型的公廈,有些很多人甚至可以選出一席議員,這些人雖然住在私產裡,但其實是社會公民的一部分,社造不是指關注空間,公廈其實有高度公共性,很早之前各地社造中心補助已經納入管委會,現在普遍補助對象除了社區發展協會或一般人民團體,各樣的協會,管委會可以,不行的是營建署,後續可以再談,管委會本來就是社造未來要致力的領域,另外有些縣市開放個人申請,甚至台中有些可以開放公司行號,社區發展協會是很重要一環但不是全部,有更多新興力量出現,對補助機制討論一直在進行,這次全國社造會議之後也會有更多如何彈性機制討論。 最後做一下廣告,大家知不知道這頂帽子(彰化鹽埔順澤宮)?下午我們會有計畫執行長玉如跟大家報告,這是透過社造特權關係跟彰化埔鹽順澤宮要到的,會多要兩頂作為獎品,午餐後玉如會報告。 (午餐) # 陸、議題探討 多元平權 (宣傳明日社造網站) **主持人 向家弘** 我們下午場準備開始,開始之前先跟各位介紹一下,我們中午用餐是新竹市科園潘理事長社區關懷據點的供餐,下午也會準備綠豆薏仁湯當點心。我們吃的東西也跟社造做連結。 多元平權這件事也發生在日常生活裡面,承辦會來做報告,觀察很多社區,特別發展協會辦課程會選在非假日,我第一個就會問那要工作的年輕朋友怎麼參加?他們會說拼經濟不會來參加,一句話就堵掉了,多元平權日常生活如何讓更多人參與。歡迎陳板板哥。 **議題委員 陳板:** 各位同學大家午安,當代新媒體是裝出來的,我們要懂如何裝的自然,裝的讓人接受、心安理得,最後內化成我們的生活,延續世代前進話題,當代沒辦法跟著現代思維方式的話,公部門政策推不出去,民間想法也無法成為共同想法,所以現在的課題叫做多元平權,我們先來看一段影片。 (播放影片) 謝謝大家昨天的參與,因為昨天參與的過程,凝聚了很多本來很瑣碎的想法,變成今天前情提要的說明,如果昨天跟今天參與者一樣,就會從那個基礎更深入去挖掘,不過因為大多人都跟昨天不太一樣,但也沒關係,我們社會就是處在這種斷裂的狀態,這非常寫實,但我們永遠要在別人書面陳述或言語之中往下走,相信各位也很懂,不太適合說內部話。我們說完了要轉述不是那麼簡單,我熬到一點,我得到結論是不去整理這個內容,真的很困難,如何去轉述另外一個人的意見,但還是要先陳述最重要的核心精神。 首先這個議題提出是非常特殊,如果沒有這個項目,昨天兩組人不會來,就是因為有這個命題,把社造面向打開來,不同人進來成為理所當然參與者,如果沒有那麼命題,按照過去籠統的自以為是的想法,很多人就自我排除了。社造從頭開始就沒有設定什麼是有關、什麼是無關,所以申請一兩次就覺得無關,可能只是文件不足,提到很多中途障礙或心理障礙,自己就打退堂鼓,就說那個不好。但是社區是大家的事情,誰跟社區無關呢?人人都有關。 但是這種議題,我待會會一直講這兩個字「邊緣」,你的議題太小了,小到是你個人的事情,小到這是特定領域,怎麼會去社區大家的事情?今天就是針對公民平權,這其實從來都是社造的事,但因為大家太不去注意,就自然而然跑去邊緣了,我想社造4.0就是要把即便已經在做的,做的不夠好、不理想的提出來。文化要能夠百花齊放,我舉個關鍵字,不同社區、社群能夠適性發展,還有弱勢族群的文化,就是剛講的邊緣,像這件事的確值得我們討論。 所以我們有三個基本的核心精神,第一個是公民價值的培力,這是說我們過去有二十多年,或者民間算三十多年的社造,這麼多年發展,台灣歷史很特殊,台灣是全世界最特別的國家之一,是不是國家不太確定,這也是很特殊,因為這個狀態,我們文化累積不那麼清楚,但也因此非常多元、多樣,進來非常多人群,本身在地就很多樣,地理情境多很多樣,在這範圍裡可以更仔細從族群、性別、年齡、階級等項目進一步去講到。 前面已經初步提到新住民、原住民,有沒有新住民?一位,你是二代還是新一代?有沒有新二代?有。所以新住民這領域至少有兩個關懷者來了。有沒有原住民?一位?更少。這比喻跟昨天很像,當然這樣不太準確,抽樣啦,不要相信民調,要相信公民社會。我們好好注意到周邊,說實話社會很多被當作邊緣或自認為邊緣的還是要進到裡面來。有沒有客家人?有沒有河洛人?有沒有所謂眷村外省族?剛講的三個族是新竹最多,北台灣族群比例現場大概可以看到。如果願意表達的話,我們議題委員有特別對多元性別議題有非常鑽研的專家在裡頭,各位不用擔心,他可以涵蓋各位所有問題,各位可以盡情把問題提出來。 再來是社會權力重構,這很妙了,我們這組就是要談這個,社會權力如何重構?我們這組特色是邊緣,在澎湖已經把這東西拉上來了,把邊緣化為資源。不用中心。透過社造過程變成資源,一旦變成資源,社會價值就完全改變,是這樣一種概念,他要重構,不再只是用一個,雖然紅蜻蜓千辛萬苦剛選上了里長,但又把里長身份解構不好意思,但他繼續跟上時代沒有問題。權力重構這件事是臺灣社會需要面對的課題。 最後就是常民文化記憶平台,這也提過了,但再次強調地方知識。國民記憶庫好像跟社造無關,不同業務,其實是同一件事情,在任何地方如果沒有地方知識、深層文化,地方歷史挖掘出來,那就會找不到願景,不知道為何而做,這使得我們未來如何走下去的明燈。很妙的是明明是過去,變成未來明燈,待會各位討論過程可以回答。 接下來很多議題,我念給各位聽。政府如何協力民間推動多元族群的賦權與培力,促進公共參與的平權。這意思是什麼?政府傾聽各位覺得如何做,各位意見可能一樣也可能不一樣,一樣就表示很重要,不一樣就表示有不同見解,相信意見都很珍貴。再來是創造社區內族群、性別、年齡、階級、障礙者等多元平權議題交流平台、場域與機制,昨天有一組就一直談公園,說公園剩老人家,連小孩子都很難,小孩子要有遊具才會進來。社區如何在公園裡頭變成公共空間、場域,要做論述的話很困難,選舉的時候可以進公園嗎?要申請吧,不能自由自在。這各位可以思考一下。 再來是提升圖書館等文化設施做為多元文化培力、交流及參與的公共空間、領域。沒有閒置圖書館,搞不好圖書館也閒置,圖書館功能未必能完全達成。還有件事是圖書館功能不只是圖書館,圖書館等各種設施,其實還有很多功能,當我們把圖書館納入社造,社造相關的活動交流跟圖書館關連性是什麼?這就有很多可能性。廢棄的小學、很多學生越來越少,像臺北就是一個不好的地方,老松國小曾經是最大國小,一萬多人,現在不到一千人,很多臺北市國家都不到一千人,可是我們竹北學校還不夠大要擴建,無法滿足,可見臺北其實不是很好的地方。不過我們這邊是北區組,前一場都是北區發言。 再來是尊重不同族群主體性,建構常民多元文化記憶,現在透過原住民族的法制化,不管是委員會或電視等等,使得輿論相對來說提升了,可是是否真的如此呢?原則上我們支持,可是實際上我們還搞不清楚,這階段要深深的把族群議題深度挖掘,我們對新住民、原住民、客家人和變得少數的眷村,本來眷村是少數有權力的人,但現在眷村文化保存很痛苦,新竹市是率先做出,但真的要保留遇上台灣天大的時刻,我們房地產高昇、大漲價,急速改建,文資法追不上,整個社會交戰還在法律制訂之前,整個現在不錯的法律,但已經沒東西可以保護了。我表面上說的是眷村,其實是生活文化,如果邊緣是資源,那我們資源可多了,我們如何保護邊緣呢,這是不得不想的重要課題。 再來是建構社區友善平權環境,有沒有這樣地方呢?你要很勇敢才敢掛旗子,當然很多旗子掛到退色都有,這樣夠強大。友善平權是普世價值,但落實到現實中有很多挑戰。最後是開放議題,九場大家都有不同前提,第七組有這麼多夥伴參與,每個人都貢獻心力,有第一代新住民、不同族群、身障關懷者,譬如有人做視障看電視,很多元的課題,這組提出了很多討論問題。 終身學習法案排除新住民,這可能覺得新住民常態化,但新住民認為還沒足夠到那階段,這樣課題還是值得社會討論,那麼快被排除可能從政治思考裡還沒那麼細緻,也靠各位聲音重新討論。民間團體還是要想想看,這一體兩面,公部門跟民間,這是社會權力重構的過程,剛講原住民族或客家有明確機構協助,這是比較可喜的,但新住民比較不清楚,眷村要不要成立也可以思考,或者不用,像我現在講的是什麼語?我如果講我自己的話三分之二都聽不懂,我現在講的是眷村語,已經變成國家語言,基於暫時溝通方式,沒有多種語言同時並列,議題委員有討論要不要手語跟各族委員翻譯,說實話有討論過,但文化部給預算那麼少,承辦單位吃不消,下次覺得請部長考慮我們有二十幾個不同族群要多考慮不同語言。 再來是教育資源社區內支持資訊不足,比如他有家庭諮詢專線,號碼很多,可不可以直接照這個,或者更簡單也不一定,1999都被用掉了,用921可以嗎?他有說民間可以共村共養系統支持,有些事情自己做可能更快。再來是把愛心誤以為是幫助,這是同理心,要加強公民教育,我們這組是多元平權,特別針對長照,或是針對弱勢、動物權都是這樣一種課題,以為是幫助但不見得,所以要辦體驗教育營。 再來是友善空間不足,尤其身障老人,這大家都可以體會,我在某縣市某機構參訪,結果那地方做了無障礙設施通過了,他怎麼做?是一個跟地面幾乎一樣高的房子,為了做出那個感覺,特別做了坡度,基本尚沒有高差但就繞一圈,真的這麼做。走到裡面就有超過五公分高度,很多身障者輪椅是過不去的。執行的人恐怕沒有像我們司長那麼厲害,墊鐵片就過的去,舉這個例不是要講他不對,而是的確空間要再加強。要建立友善地圖空間,加強法規通用設計。其實我們有些組織很用力推,其中一位成為監察委員,因為他自己小孩身心有特殊,很努力在推,吸引很多朋友,很多人也認真在推動,前陣子八里的燒傷案,有些委員優先協助他們,但說實話還是不足夠,民間要回報友善不友善空間的機制,我沒有直接回報中央,因為那次是訪視,他要不要改善我下次就知道,但這件事一旦我再去還沒改善就提報,當然有機會溝通就直接溝通,沒有就來提報。再來就是浪貓,這組問說你是浪貓還是浪狗,跨物種共生,持續做對放養跟正確價值宣導。 高齡化社會議題,這議題目標是產業力再生、獨居照顧,行動策略有社區大學講師,開放部分比例給長輩做講師,這就是化邊緣為資源,司長再過幾年要退休,但他有很多武功,可以邀請他,當然不一定司長專委也可以。民間就是保障高齡者就業,邊緣者如果是一個身障,身障可以當什麼樣講師?我的好朋友,他是最優秀的顏面燒傷導師,書都暢銷,透過親身體驗看到他,跟他在一起我生命充滿鬥志,他每天都要針灸復健不知道多少年,像這樣老師其實很多,只是沒機會給不同人做這件事。獨居照護課題,公部門將做的好的經驗推到其他縣市,在澎湖就有人提到長照,有很多社工都是個案化沒有社區化問題,未來會跟長照主政單位協調,未來長照不只長照,會有更多社造,以後找人很容易,很容易簽名。再來民間社區內部可運用機制鼓勵長輩外出活動,搭配志工協助外出參與。我們夥伴的確有這體驗而提出來。 再來是跨族群融合困境,公部門跟民間放在一起談,建構民間社區安全網,不只民族性族群還有不同族群概念。社會資源取得不易,這是全部,只要是人都會有社會資源取得不易問題,在公部門則是把各類平台建立起來,讓民眾從入口網很容易找到,就透明化,公共治理也是一樣,要面對資訊透明。強化里辦公室資源管道,看起來很多社福都經過里辦,所以里長辦公室一旦資源不透明,像你以前面對不透明里長,你是透明里長,這結果完全不一樣,放在公部門主張裡頭這也可以談論,以後要選里長要做好這件事。再來是民間社區發展協會需針對專業議題多和里長做反向監督,直接反應了我是邊緣而我還是資源,我做的比你里長更好,要回過頭來告訴他,這是社造必需要的。早上就有人在問我們個人這也不懂、那也不懂,區公所也不懂,其實你可以問社區,搞不好社區比我們懂。當然你不是一般人,你是公務員,換個角度想你也是社區居民,可以問發展協會怎麼做,可以得到新的平衡感也不一定。 第八組,其中一個人名字我框起來劉千萍,新聞新二代就指她,這組也有原著,也有來自社工輔導的人,有不滿地方資源不如臺北市的人。這組幾個議題新住民參與社區營造低落,因為有新二代非常有利,爸爸鹿港、媽媽越南,小時候沒講越南話,長大就自學。社造計畫中需考慮多元族群的族群需求,不是只有尊重還有需求。再來是社造過程中促成不同族群瞭解,主流族群好瞭解,邊緣很難,所以現在有人談族群主流化,狹義是原住民族、客家,廣義是所有族群,邊緣化為資源,沒有一個人是邊緣的,我們族群主流化才能成為常態,這種常態如何因應,新竹很有趣,閩南講客家話、客家講閩南話,互相尊重對方。 再來行動策略,在社造計畫加入多元族群議題,這針對公部門,本來就有但要加強,相關部門可製作多語言宣傳文件,很多地方還沒做,特別新住民推展的會做,但不同部門可以再努力。相關法令制度諮詢,看來不太透明所以有這需求,我們講的網紅,可能要藉助新媒體。培育新沒住民參與公共事務,不要太工具化,南向小尖兵要培養更多。再來以新住民或新二代為主的參與計畫,辦理二代聚會,促進更多瞭解。 社造裡的原住民語言文化,回復族語的環境,因為我們發言人波宏明是住在都市裡的原住民族,對這件事深刻有感,住在都市裡的原住民族戶籍就超過一半了,真實的可能三分之二,可能只有三分之一在部落,其中又有很多在水溝裡躺著(指喝醉),這個我轉述可能不準。這邊有些基本行動策略包括國家語言發展法立法宣導、加強推動傳承、跨社區民族政策。民間可以進行整合串聯,將社區視為生活共同體,由下而上這講了很多,跳脫區域概念建立族語聚會所。譬如公園可不可以變成族語聚會所? 社區公共空間加入多元族群考量,包含剛提到公園、圖書館,這件事能不能這樣,改變公部門預算編列項目,獎勵金辦法挹注社區,公部門作為集資募款的媒合及監督角色,集資募款其實很久以前就有,廟就是集資募款,捐最多錢放最前面,現在漸漸比較少,一定額度才會列名。提醒公部門,公部門計畫能不能集資?生美館計畫,公部門可以透過集資擴展。居民參與公共空間規劃的制度化,這是針對公園討論,過去是都市計劃項目,專業者規劃好,市府交給里長,居民就沒辦法做改變,但如果可以在設計之中就有參與。 長照服務可近性不足且發展預算功能有限,倡導照顧不離職,培力和釋放更多照顧者公共參與。老人是被照顧的,我們是這麼認為,但這組理念是被照顧者也是資源,但如何去發言的確要再動點腦筋。第一件事要跟受照顧者更進一步互動。 我其實不是故意壓縮各位時間,但要唸完還有補充。 **江雅筑/監所關注小組** 昨天有參加臺北場討論,陳老師說弱勢族群化為資源也讓我很感動。其實昨天討論時光是討論定義就花很多時間,因為我之前是社工,最近接觸社造,希望在社工裡可以看到更多可能性,回到社區找到在地力量協助我關心的族群。我十多年都在做監所服務,關心受刑人以及他們的孩子,這十多年最關鍵議題就是標籤化,例如很多受刑人孩子,有可能老師或同學知道身份就排擠標籤,或者調侃你爸是壞人,用這種語言讓孩子覺得心靈受創。 所以昨天討論到同情心不等於同理心,希望教育系統可以協助。我們社工服務族群非常多,光在定義族群可能討論身障定義就吵到不行,隔行如隔山,我們是隔一個領域就如隔山,身障、家暴不同服務族群都不同。我只針對我的經驗分享我看到的建議。大家知道全台受刑人一年累積進出監所人數多少?一萬嗎?十萬人。大家覺得這很多還很少?大家看到媒體的新聞,光一個吸毒犯在社區出現就覺得很可怕,或有一個慣竊的人是鄰居就想多裝幾個鎖,全台灣進出監所十萬人,可能是你的鄰居、出現在你身邊周遭的人,但也是人家的爸爸、兒子。小時候都說做錯事道歉,但為什麼對成年人不行? 社會標籤讓他們出來就業非常困難,倡議時都說希望可以開發多元就業管道,尤其長照人力這麼缺乏,監所也積極媒合,有些監獄已經在做長照員的培訓,甚至拿到證照,但出來找不到工作,社福團體也不接受,這種標籤化不只從學校教育,從一般人教育和大眾媒體對這些人的標籤太過於明顯。標籤這件事如何拿掉,只能從很多日常生活以及我們很多文化場館,是不是可能從文化場館開始,我們服務對象說不敢去區公所說需要幫助,但如果是平易近人的場合是不是比較有可能拿到資源? **康定睿/中華民國社區營造學會** 主要我想講兩個,有個比較抽象的字是資訊平權,有手語、閩南語、客家語的新聞台,我是聽障可以看字幕,但發生重要的事情為什麼沒有字幕?我們能否在重要新聞撥報時可以有即時字幕,而不會有假新聞誤判。有沒有印尼語的新聞播報?四方報有了,但電視還沒有。陳大哥提到無障礙環境推廣,但在推廣時會發現可能有間廁所有扶手,有斜版鏡子,結果迴轉空間不夠,輪椅根本進不去,或者有階梯,那設置扶手有什麼意義?行無礙協會有在推廣,新聞前陣子提到醫療院所的騎樓、台階讓很多身心障礙者根本不去診所,還是要回到大型醫療院所甚至教學醫院。無障礙跟共融空間可以再做審視。 **宋重志/南崁文化協會** 我好像很雞婆,換個角度想為什麼來現場,大家有個議題叫做自願式參與,就算來到社造或參加身邊所有公協會組織都是自願式參與,同樣我想回應早上以及這個公民平權議題,有關公民價值的平權跟推廣,我也看到其他場次熟悉朋友也提出意見,相信是老人議題,我會建議有關公民價值平權推廣跟我個人專業,我只從我的教育訓練及教育角度出發,建議有關會議主題的促進可以加入教育型活動,主軸是遊戲化學習,相信很多朋友聽過,最具體就叫做桌遊,昨天聽到拼陣頭的桌遊,如何應用在遊戲中,我有三個建議,從自願式參與角度出發。 會議方式可以辦理研習課程,包含各種議題式會議,回到早上我提的公寓大廈,有沒有辦法用研習增進大家知能。第二個是教案或教材教具,可以讓學生、教師跟社會組關於會議參與讓更多人用教案徵件角度,公告讓更多人在教育場合使用。第三是遊戲化學習,把相關議題,不一定是會議,用徵件競賽方式讓有創意的人有相對的規範,趣味化學習方式辦理設計競賽,後續衍生辦理研習並利用桌遊教具推廣,如果有機會推廣到不同社區、發展協會或其他場合,用趣味化學習向上向下,年紀大或小都可以在趣味化學習中學習議題。 **徐碧蔘/頭屋獅潭社區發展協會** 大家都很辛苦坐了這麼久,但很感謝今天提出這麼多東西討論,上一位宋先生提到老人很難照顧,我就是老人這群,社造其實就是要讓環境穩定,我們在鄉下,就像剛主持人老師講到老松國小一萬多人剩一千多人,我們鄉下也都是老人家,我們80%都是客家人,但老人家很多,年輕人沒辦法一定要請外勞幫忙,語言不通會吵架,因為是社區關懷據點,本來一週一次共餐,現在是每天提供平台讓老人家上一些課程不會很無聊,有的外勞就會一起來,就會看到老人家溝通不來,我也聽不懂,但慢慢也要告訴他要當作自己人照顧。 我們希望老人家這個年齡層越來越多時如何讓他們去規劃未來老人的平台,例如說桌遊我覺得很棒,可是老人家最缺乏的是人家的關心,我一有空就會去社區,一兩天沒看到就會問理事長去哪裡,相對我也會安排一些課程,例如原始點,藉著哪邊酸痛去做互動按摩,原始點需要有床,但那個床沒辦法補助,要自籌,而且老人家需要很多張床,文化部這邊因為也是提供老人抒解,有按摩床讓有人可以去按摩。還有新住民這塊鄉下也滿多,衍生問題會有下一代,我們那邊新住民,本來也想說藉由社區關懷平台,讓新住民有平台,他們時間有限,因為要上班,只有六日有空,變成沒辦法提供那麼多志工協助,加上新住民的意願感覺也沒有很強烈,但如果用電訪、家訪應該會慢慢抒解這個排擠,剛來總是會覺得我們是不是一下對她們太好會怕到。這是慢慢來的。 **盧宜/新竹市基督教女青年會** 回應前一位說新住民對他太好會覺得奇怪,才怪。很多老人家都會說我是盧魚。我其實從去年進到那邊協助新住民中心業務工作,今年加入文教社區,辦了五場多元文化講座,還有去屏東做社造見學,集結志工跟協助講師去兩天一夜,期待成果在那本書裡做完整呈現。服務過程中我們新住民這邊需要的是語言,中文學習非常需要,我們不斷接到哪裡可以學中文,我老婆是越南人、菲律賓人,還有拿居留證需要七十二小時中文學習認證。 現在遇到困難是學校經費被砍一半,無法提供整年度的中文學習課程,我們只能跟老公說可能要等明年,但可能很心急的是我老婆沒辦法跟媽媽、鄰居溝通,我(指新住民)講出去沒有人聽的懂,在這邊需要適應的部分是滿重要的。期待在社造部分中文學習班可不可以辦在社區,而不是我要跑很遠去上課。再來生活適應很需要社區大力協助,很多人說越南新娘拿身份證就走了,或是拿到就離婚,我們身為台灣人如何讓他們適應台灣生活,這是不斷要請大家思考我們可以怎麼做。千里迢迢來不會兩個月就走,非走不可的理由是什麼,可以去瞭解。希望新住民部分可以多用心用力。 圖書館部分目前推廣多元閱讀是不是可以把東南亞更多書籍做借閱,新竹已經有多元圖書可以借閱,也辦了多場課程,包括文化的呈現,這是我覺得身為新住民非常感恩的地方,以上是我的報告,謝謝。 **施聖文/臺北醫學大學通識教育中心** 以下發言可能會有些得罪但不針對人。從剛才分享裡,我一開始覺得心裡很不舒服,台灣的族群四大分類到底合不合適?以我為例,我爸是老兵、我媽是客家人、我太太原住民,請問我認同在哪裡?四大分類到現在已經有新論述出來,這東西也會連帶我們稱「新住民」都指越南、菲律賓、印尼,曾經有南洋姊妹會說我住三十年為什麼還是「新」?如果「新」的話,我爸是老兵過來,我應該稱為「眷村新二代」。所以這個分類某種程度也代表排擠跟定名的模式,使得因為我要這個定名才能取得資源,但是現在更多台灣人有各種的族群認同。 另外分享時在社會學或社工有「微歧視」概念,有些話是不是不適合從小組轉到大場,例如「一半人(喝醉)躺在水溝裡」,我自己做原住民研究,當然我知道波老師(波宏明/現任社團法人台灣原住民族語言發展學會理事長)的個性,但是不是要在這地方出現,會有再標籤化跟再污名化的問題,這是我剛剛在分享的時候覺得有些不舒服的部分,我們應該思考這些族群分類是依照資源的分類,還是尊稱的方式稱人家「新」,「新」的意義已經越來越模糊,尤其文化部是很前進的部會,應該可以帶領我們思考這件事。 第三件事情是很多移工團體的計畫基本上是看政府補助,有長期補助會比較延續,但有政府突然興起的民主參與活動,像是參與式預算概念,過去兩年我在桃園主持移工參與式預算,但地方大選完就不見了,換局長就沒了,有些政策覺得是好的時候都是恩庇的方式在做,這是必須思考的,文化部在這塊比較是持續長期性作法,但我希望提供新的作法,因為台灣做參與式預算從來沒有預算兩個字,我們不一定做加碼式的參與式預算,而是節流式的參與式預算,哪些錢是不必要的,這東西取決於區公所跟政府願不願意把資訊公開透明讓民眾參與,這我一直在各公部門培訓時間講述這個理念,參與式預算台灣只是給一筆錢,應該回頭思考如果可以幫觀音區公所人文科近三年來區域重新調整預算分配,那絕對比我給你十萬塊有意義。 **議題委員 陳板** 感謝施聖文的吐嘈,針對水溝裡這件事,我們理事長馬上說如果可以化邊緣為資源,他就是我們最好的族語老師,會立刻整裝上戰場。真是不好意思,我轉述這個引發這個話題。 **彭淑琴/風動竹塹文化協會** 各位長官和現場夥伴、板哥好,剛剛那個議題我本來也想講,其實現在也吻合的,講到多元平權常提到是族群問題,剛講義也提到年齡,我們坐在這裡也覺得論壇非常好,但如果這論壇能讓更小的孩子就認識,那現在就不是4.0了,我們既然社造要到這年紀獲一段年齡才會覺得社造是要被訓練的,社造從頭到尾都是生活,但為什麼到成年才被訓練,如果把年齡降低是不是效果會更好,應該讓孩子從小就瞭解公共議題。在座我相信很多小孩都問過爸媽為什麼天空會下雨,相信很多爸媽都說哭哭,從頭到尾就是一個水循環,我們這四個議題你說那現在跟小孩講太深,一點都不深,為什麼現在才要轉譯東西,而不是小時候認識暖化、多元族群和大人在座要談的話題。 或許覺得大學生來談適合,現在推108課綱講的是素養,核心素養要解決眼前的生活及未來的生活,現在具備的能力是迎合現在跟未來,社造整個過程不就在解決人類各方面問題,為什麼不能從小學就開始理解這些公共議題,今天長官有來,這樣論壇好不好?能不能想辦法在座台下是小學生,可能就會想會很吵,就讓他吵,講出來的東西有可能覺得很新鮮,社造二十年後回顧,或許十二歲就參與社造論壇,一輩子都在談社造過程中,現在面對的問題不會像我們這麼艱鉅。有沒有可能把論壇往下拉?謝謝。 **議題委員 陳板** 他自己就是親身經歷。我想這場就先到這邊。接下來還給主持人。 **主持人 向家弘** 其實隨時都可以辦,不一定要文化部或文化局,文化部這論壇其實是拋磚引玉,民間部門不能一直等政府部門點頭。施老師提到的我簡單講,多元平權組另外一個委員是夏曉鵑,暫且稱為新住民姊妹,南洋姊妹會創始者,新住民這名稱是從外籍新娘到外配到新住民,看的到台灣社會對待這些事情的進步,我跟夏曉鵑我們自己會叫新移民,回到移民的脈絡。但我們對於新住民這名字還是不滿意的話,我覺得那也就是這論壇的目的,到時候移民署內政部,這都可以提出來談,不過我覺得談這件事不應該由我們來談,應該由姊妹們自己來談,比如對新住民或移民姊妹,對他們關注究竟是由我們替他們做,還是他們自己來做,很重要共識是不要替他們代言,我們無法理解他們遇到的困難跟需求,做社造談多元平權要讓他們自己為自己說話,這幾場一直提到這件事。那我們這個部分就先到這邊結束,下午茶時間就是綠豆薏仁湯,還是休息二十分鐘。 (下午休息) # 柒、議題探討 社會共創 **主持人 向家弘** (手語老師進行手語教學) 接下來進入四大議題的最後一個議題,也是很有挑戰性的議題,社會共創。請黃世輝老師。 **議題召集人 黃世輝:** 各位朋友大家午安,過了這個議題大家就可以回家。我要解釋這個議題請看書面資料31頁,要談三個議題,大家可以盡量凝聚在這三個議題上,一個是公民力量整合,因為整個題目叫社會共創,就是公民共創。第二個是數位科技與社區,從社會共創角度就是數位科技來協助共創。第三個是社造國際交流,其實是國際共創,會從國際交流到共創。還要解釋上次在臺北大概講了什麼內容,其實我在臺北沒有參加,但我有資料,就把內容重點整理一下給大家看。 臺北、高雄、宜蘭這幾場大概有幾個議題,一個是社會共創的技術平台是什麼,利用科技協助共創這件事,大家都很熟悉這件事,不管fb或line這些東西,的確對社造帶來改變,聯絡會變得方便,最近朋友遇到都不交換名片是line比較快,很快就可以做群組討論,這個溝通速度比以前快很大,同時造成一些麻煩,可能整天都掛在上面。睡著後line又把你吵起來。數位科技的確協助我們共創上可以幫很多,但要善用這東西。 第二個我覺得社會共創有些困難的地方,價值的交流跟溝通上其實是有他比較困難的地方,譬如說我要跟我的鄰居討論軍公教人員砍退休金到底對還不對,他是退休軍公教人員當然很憤恨,我是軍公教我也被砍但我要瞭解這是怎麼回事,可能不砍會撐不下去,他說不會,國家很多錢一定可以。日本是退休教授只能領原來薪資四成,軍公教人員領八九成會形成很大負擔,但我鄰居還是不同意。 價值溝通的部分,目前為止都還需要更多論壇去溝通,最好的溝通是正反兩面都要有。台灣最早推審議民主是有把正方、反方都找專家學者來討論,我二十年前參加北投審議民主就開始這樣做,讓所有人站在有專家學者幫忙分析正反方意見,這麼做目的是讓正方意見可以被反方聽見,反方意見也可以被正方聽見,到最後會尋找第三條路,互相都可以容忍的一條路。但很多議題上台灣現在都會出現兩極激化而無法找到中間的路,我列了很多,像是文資保存,也很容易激化,這棟建築物到底該不該保留,有人會馬上拆掉第二天就不見,到今天都還存在,文化部給雲林縣大的計畫一億多,北港地區再造計畫,當中有個登機所要修復好,但當地官員確認為這東西沒有價值,想要拆掉,但文化部已經給錢,規劃都已經做了,文資到底有沒有價值就會成為爭議內容,如果從社造角度看,有沒有機會讓正反兩方都找到一條路可以走。 今天在場會參加社造的,大部分可能比較偏向文資保存,而不是開發派,今天如果我跟大家推銷文資保存又是和尚念經給和尚聽,但真正想說服的人不會在這裡。民主生活,有人覺得台灣民主走過頭,太過民粹,我跟鄰居討論反送中,他說應該要教育人民遵守法律,怎麼會讓學生去參加太陽花學運。我很努力在這個過程中做溝通,看能不能互相理解。民主是我們珍惜,但到底有沒有走過頭這是一件事。 兩岸關係,這又更敏感,台灣到底應該跟中國大陸地區採取什麼關係,兩岸一家親到底正不正確,這跟鄰居講又更敏感了,我也常去中國大陸,但我老婆都叫我不要去,很多人被抓了,但我認識很多中國學者也很好,也有在做社工、社造的,我也很佩服他們做的,到底兩岸關係未來會如何,台灣社造經驗其實是有輸出到中國大陸,王本壯老師就常常把經驗輸出到那邊去。所以像廖嘉展老師也把桃米村經驗告訴中國大陸朋友,他們也來台灣看經驗,很多人就說原來生態真的可以做社區,所以有些地方也像桃米村那樣在做,對中國大陸影響很大。昨天921,我去暨南大學,所以沒參與臺北場,921災後重建跟中國大陸也很多交流,我們也去看了汶川地震,所以如何互相尊重又不會喪失國格這是一個議題。 代間正義也是一個議題,我們現在做的會不會妨礙下一代權益?把環境弄得很糟糕,下一代在承受河川污染、空氣污染,陳瑞樺老師去調查麥寮六輕的問題,但同時也有很多回饋金在回饋雲林地區,這是很複雜的多因素作用的情形。這樣的話做社區營造工作跟麥寮六輕有沒有可能相互協調找出一條路來,裡面價值溝通該怎麼做。 再來原住民權益也是很重要的一件事,我們看到很多原民部落到發展有點起色的時候很多是外人去做生意,我去阿里山來吉部落,大部分民宿是他們自己做,但竹筍還是有盤商去包。偏鄉問題,我沒辦法全部都講,偏鄉小學廢掉的事情,對很多人來說一廢掉就會連帶很多人都必須離開,就是不只廢校,到其他地方上學爸爸媽媽也要離開到別的地方,所以到底是強調在教育時要節省成本,所以小學要統合,還是要強調社區裡很重要的教育機構,可以跟社區互相融合,站在這價值即使只有二十個學生也不要廢校,但教育部可能覺得成本太高要廢校。 後面生態保育、環境保護、循環經濟,現在可能比較流行是如何面對假消息,我們很困惑,大家都會用line,怎麼面對假消息,讓大家懂得判斷如何判斷是正確的消息,不然會不斷發酵,好像變成網路社群當中沒有所謂是非,真正的訊息到底是什麼,這也是我跟我的鄰居在努力奮鬥的地方,我會把「美玉姨」請出來,可是我鄰居很生氣說不是我們社區的人不要在這裡發言,類似像這樣。其實我用意是如果要好好做價值溝通,要讓正確訊息在社群中互相理解,促進理解,可是假消習會搞混我們的評估判斷。 再來還有新移民參與,剛剛已經非常多討論,所以有關新移民議題裡面,社造界的朋友應該要花更多力氣在這上面,如果新移民的小孩會遭受霸凌就表示台灣不是友善社會,那我們社造勢想要塑造友善的社會,讓每個人都可以快樂成長的環境,這裡面有非常多工作要進行。 開放政府、資訊開放社區,台灣是開放社會所以很多資訊可以進來,但同時就有假消息問題。文化部有哪些預算也要盡量開放,所有政府都是這樣,這是聯合國一直提倡,因為聯合國有開放政府比賽,所以當資訊越來越透明時會知道納稅的錢在哪裡被使用。但在台灣並沒有太開放,除了競選時臺北市是很開放時講開放政府,並沒有太多地方政府把很多資訊放出來,有時候去查一些資訊時發現不是那麼容易,我老家在台南,因為台南鐵路東移有可能把我們家砍掉,我就上去查我們家有沒有被砍到,發現都不太容易查,只好請官員幫忙查,正好砍到我家牆壁外面。這是開放政府未來可以去努力追求的方向。 再來可持續社會,當然SDGs大家都在談,很小的社區都可以去追求SDGs的指標。最後是國際社會的參與,剛陳板老師說的我們參與國家一直充滿困難,上上上週我參加京都有個聯合國博物館協會年會,三年才一次的大會,要去參加時要挑選註冊時是哪一國,我們只有一個選擇「Taiwan, China」,不選這個就沒有國家可以選,整個世界對台灣是不公平的,我們自認是國家,但到國際就會變China或中國一省。但博物館的大會還是很多人參加,要讓全世界知道台灣各方面博物館很努力在做各種事情。 這是價值交流,會牽涉到社會共創。再來很多是基本需求,高齡者照顧已經是共業了,越早做越好,我們現在認真照顧老人,以後小孩子才會認真照顧我們。還有包括公民電廠、社區發電、防救災,昨天剛921大家知道這是一個重要課題,怎麼把台灣發生過的災難,88風災十年前,這兩個重大災難到底留下多少資料給後代,政府有做地震紀念館,因為我正好到日本去看也看了311海嘯時,海嘯之後很多地方被吞沒,現在慢慢把斷垣殘壁整理成紀念公園,我去仙台看一個被海嘯侵蝕的地方,還有房屋的地基,上面有一個解說,往下拉下來就把地面挖了很大的洞,那個洞還留在那邊,這是在說海嘯的力量那麼大到可以把它挖起來再插下去。歷史上兩三百年會來一次海嘯,日本人就是努力要把這個傳下去,所以如何讓孩子記得如何逃難。 另外還有地方產業發展的課題,有些談社區產業、社區工藝、地方品牌,另外就是公寓大廈如何做社造。另外是公廟文化跟青年的部分,公廟文化如何做社區營造,社區發展協會如何合作,台灣案例還不多,比較有名是台南文化城老師,辦公室就在廟裡面,像這個樣子,可是臺灣一直有個問題,大家認為陣頭文化好像是非常棒的文化內容,從無形文化資產看很棒,但孩子要送去學習時就會說那不是都刺龍刺鳳,吸毒什麼的,所以如何回到良好文化內容,這是一個課題。 社會共創的議題有一大堆,宜蘭時有提到社會共創議題其實是前面三個議題,所以待會大家發言其實是前面議題都可以談,盡量想什麼時社會共創。接下來就請大家來發言。 **林莠蓁/優體驗國際有限公司** 唯一掛著公司名稱的參與者,參與社造活動這是我第三場,桃園、昨天加上今天,過去我很多社造朋友,我自己本人現在還不算真正參加從事。比較主要是這次參加社造我關注的是數位科技與社區,在我們整個大項裡面好像就只是一個名稱,我是覺得比較可惜。我玩網路已經二十幾年,玩得很精很透,加上大家這麼好的工具沒有好好用,我覺得很可惜,忍不住就寫了出來。 今天講到數位科技不要想太多,長官也不要覺得要弄一個平台要編預算,其實科技發展到現在已經完全在我們生活裡面了,我們想強調所謂數位科技每個人只用他熟悉的工具,如果講社區媽媽只用line群組,其他人不要多說。我們管理單位或主導單位,你只要用line@跟他溝通就好,你在FB發佈消息,需要數據就跟民間數據公司,data設定什麼目標收進來就好,講的可能很籠統,重點是每個人只用他專精的事、熟悉的工具就好。 社會共創其實把前面都包括了,語言問題,跟外籍人士或阿公阿媽,其實只需要line三方通話線上翻譯就好了,連線馬上就有很多印籍留學生在台灣,馬上把阿公的話翻譯給他聽。再舉一個例子,不要叫小農又要耕田又要寫FB,寫故事是小編的事,社區媽媽在line群組就可以賣。身懷絕技老人家,老人家就做老人家的,年輕人要用Youtube就去拍,可以一起做完這件事,大家共享、得到自己想要的,若說真的講到下一世代社區產業,真的也不是工藝,而是智慧產業,這又是新名詞,我們訂的是區塊鏈模式IP授權,老師出去教,我會做鹹菜乾的阿嬤可以去教就會有收入。謝謝大家。 **議題召集人 黃世輝 ** 我最近有試著加日文翻譯機,不過正確率還有待提高。 **戴美莉/桃園市平鎮區英雄鎮管理委員會** 大家好,我是桃園市平鎮區英雄鎮管理委員會,我們面對的是公寓大廈的社造,我們社區的心路歷程,從102年做社區營造,當時覺得我們就是社區,發現來的都是鄉村社區型的團體,當時我就想原來社區不是我們,我們是很小眾,但很感謝新竹生活美學館跟文化局給我們很多機會參與社造工作。 我有兩點建議,一個是人力培訓部分,因為我們的人可能不懂社造,但管理條例必須包含公寓大廈管理條例跟社區規約跟所有權人結果,未來是不是可以把相關條例納入培育過程。再來,管委會申請政府補助會受到一些挫折,我們能申請的就是文化局,都發局,因為我有上親近家園,結果說因為私有領域不符資格。可能在親近家園、環境改造屬於私有領域,但在社福照護以及長照關懷我們絕對是必要的,公寓大廈人數是,一個里投里長有三千一百多票,光我們社區就兩千多人,一半的票數就可以當里長,希望補助時可以納入要點裡面。 最後公寓大廈住民也是公民,希望能得到相同的補助,謝謝。 **議題召集人 黃世輝 ** 謝謝戴美莉,文化部已經試著打開範疇,原先是社區發展協會才能申請,現在個人也可以,所以帶頭示範作用一定會影響其他部會,把申請者資格逐漸開放開來,沒有的話就請司長去跟他們說。 **陳怡禎/墨森創意設計工作室** 第二次發言,呼應上個場次的彭小姐,他有提到讓孩子們公共參與,我自己在執行計畫有很多感謝和經驗,像我參與新豐婦幼,新豐是城不城、鄉不鄉,但二分之一是原住民,三分之一是經濟弱勢,他們現在在推導覽員一起採集社區植物,讓孩子第一個去模仿老師解說員講話,伊利諾州大學來的時候是小孩子導覽給他們聽,其實孩子是有能力可以做到,只要給他們方向。甚至運動會是小孩子自己主持,只要適當給孩子機會,他們不是做不到,他們也不斷透過主題課程去學習更多。 像我手上這圍巾,因為我有做藍染跟植物染,有在托老中心,一般跟長者互動,我一開始被定位是勞作老師,但老人家可能沒辦法用雙面膠,因為手摳不起來,因為我想解決雜草太多問題,我就騙他們說要去打掃然後染布,老人有問能不能疊加,就實驗出這個東西,咸豐草可以做黃色,我們這世代共創不一定要我們這種經常去社區走動的人,其實給老人家方向,他們也可以成為老師。像我會講四縣客家話,就請老人家教海陸客家話,回家就被問說怎麼變四海腔。大家可以聽到斜槓青年,我還有一個技術是會做720度VR,一般會應用在效果圖上,其實台灣很多人都有這技術,也有機會可以結合社造,希望大家共創共學讓體制更完整。 **議題召集人 黃世輝 ** 帶小孩做社造應該很早就有,像是校園我的家,最早是竹圍工作室就有曾旭正老師做,過去已經有累積一些經驗,可以再找資料,還有社區動力遊戲,還有另外一本書也是翻譯的,在談待小朋友調查自己家鄉的事情,都可以參考。 **盛暐庭/中華民國社區營造學會** 大家好,我是中華民國社區營造學會暐庭,剛畢業進入社造領域,有些觀察想跟大家分享。年輕世代就是社區「社計」作為新興產業需要年輕人開闊意見被接納,品牌打造上看到很多社區夥伴被外包式經濟模式受制,要競標必須是公司、工作室,這已經會打壓到年輕人做社造的原動力,最近很多新的NGO、NPO、社企,對年輕世代來說是很重要的事情。 第二個事情是國際交流,因為做社造工作,就會有些觀察,有些社區阿伯阿嬤說很多地方的人來參訪,很多社區裡面的草、公寓等等,但他們來不知道來做什麼,就是把我有的東西給他們看,他們能學到什麼?國際交流比較是片面單向的,在對岸會很積極來台灣學社區營造是好的,但學習過程有沒有學到精髓,或者精髓中心主旨是需要被重新定義,再去國際上發揚光大的。 第三個是比較想提出新的觀點是最近新的居住型態是比較新的趨勢,也就是所謂社會住宅,雖然是政府推動,但也是國際新趨勢,在做社造時要注意有些是新的,或是青銀共居,或是專門for老人、社福,我們社造專業人才如何放進去,我覺得這是滿需要被討論的地方,謝謝大家。 **議題召集人 黃世輝 ** 謝謝暐庭提醒大家社會住宅,我還記得東京世田谷區就會採取參與式預算方式用一年時間跟居民做互動,提出各自需求是什麼,世田谷區的人來台灣演講時問為什麼要這樣做,前面參與式時間足夠的話後面就會很順利,前面做的不夠後面一大堆意見出來反而會影響進度。 **王志文/竹松社區大學** 各位前輩午安,針對這議題主要有三點想法,第一點,社區營造是很多微型的社會實驗累積的全國的運動,這些微型實驗不停提出各種方案在回應台灣當代甚至過去不同議題,回應過程中其實在談的是社會實驗的方法能否彙整出一個經驗,可以由在地化輸出到全球的模式。如同剛提到把台灣社造經驗輸出到中國,社造本質是談公民化過程,這過程就是在統戰對方,我用我們社造經驗加速中國公民化的過程,這種輸出經驗是非常珍貴的,不要小看在議題上的發想。 再來提到資料開放,我們可以理解資料開放有其珍貴性,對於數據詮釋可以提出地方看法或想像、疏漏或不足之處,對於計畫的開放,可以預先知道這個地方有什麼變革,針對這變革提出因應之道。資料開放不單是政府對民間,也要雙向的,社區對民眾也可以做資料開放,可能是過去執行經驗,過去盤點的文獻歷史資料,這些開放同時可以促使我們少走很多冤枉路,累積在前人步伐上。 再來是談防災,我們開論壇同時南半球森林正在燃燒,後全球暖化的當下台灣必然會面對很多微型氣候的加劇,所以各社區各地方過往經驗可能不足以有借鏡效果,可能有更大雨量、氣候變化,現階段河道跟防洪計畫可能也不足以因應極端氣候想像,防災這概念談的是災害之後居民或社區重新站起來的力量,這議題在八八風災、九二一之後再梳理應該也有其必要性。 **議題召集人 黃世輝 ** 還有人要發表嗎? **宋重志/南崁文化協會** 可能我比較願意去,就像前面分享的,這是自願式參與,既然來了也想提一些不同意見交流。綜合四個議題跟大家分享我所學,以前為什麼個人或其他組織都不能申請相關補助,其實這是建議政府重新思考,大家都是依法行政,在辦理多程序角度上會去思考,一個是身份,一個是條件,例如身份是否符合法律規定,符合才能進行下一個條件申請。條件面,民法上有自然人跟法人,文化部有開放個人申請是自然人,那公寓大廈到底算什麼?廟宇算什麼?回歸法律議題,自然人、法人跟準法人,準法人不是法律名詞,往前推法概念是否具有當事人能力,如果有機會從法制面塑造這議題,具有當事人能力之相關...,例如個人或團體有當事人能力,包括行政法的能力、民法能力或刑法能力以及相對應權利義務,是不是就可以放寬讓各部會相關議題,就不會那麼綁手綁腳。 政府畢竟是巨大機器要依法行政,只要不違法就要想辦法,在這情況下有沒有辦法從當事人能力去擴大我們在民間有更多能量去做社區營造甚至改變這個社會,讓我們這社會過的更好。謝謝。 **議題召集人 黃世輝 ** 原則上我很贊成重志的想法,只要有人有心願意做可以把事情做好,核銷的事情再來想辦法。核銷也是個大問題。我要總結一下,最後叫做社會共創,包括人跟不同人之間的共創,有些人是工匠師傅,有些小朋友或老人,另外是人與議題的共創,第三個是人與世界的共創,台灣之外還有世界各國朋友們。共創要跨越不同的圍籬去做這件事。世界上很多這種順利合作的事情,最棒的例子就是今天主辦單位,主冠老師跟盈慧老師只有兩個人,為了辦這個活動把社造聯盟的人都挖來做,但是共同承辦這件事,這也是另一種共創。 可以這樣跨不同單位去合作其實需要練習也需要默契,其實因為每一年都會聚會好幾次喝酒才能做到這件事,我曾經被拉去喝酒但抵死不從。共創這件事其實充滿期待,跟不同人合作往往有不同事情,期待社會共創可以發展更多。把麥克風再交回小向。 **主持人 向家弘** 社會共創裡第三個是國際交流,聽起來是要四個議題讓王本壯老師送中,送過去應該也不用回來,我們會組團去看你(全場笑),共創不是硬梆梆。這四大議題也謝謝四位議題委員也坐一天非常辛苦。洪司長從早上到現在完全沒偷懶。而且你看他筆記,這不是一場,今天第八場,每場都這樣,貴為一個文資司,文資司是非常高位置,怎麼這麼認真,所以這次文化部也是玩真的。 # 捌、綜合回應與討論 **主持人 向家弘** 最後下午場綜合回應還是請司長、副座、黃老師、陳板老師、主冠老師一起。照例還是副座先來。 **新竹市文化局副局長 李欣耀** 各位夥伴大家好,回應大家夥伴在過程中一些意見,其中常聽到像是圖書館這樣空間,確實過去比較靜態,在這邊借個書就離開,其實有更多可能性。剛好新竹市也在籌建總圖書館,未來勢必會建構相當多互動討論空間,未來也可以在這邊做資訊交流,也有多元化,包括新住民等場域可以做一個相關設施設計。當然這邊也提到相關一些設施等等或者既有活動都可以有複合式方式結合發揮更大效益。像是中午科園社區這樣的餐食其實是新竹市社區共餐長照點,也是客家文化照顧站,過程中提到像是新住民如何學習本國語言,或者我們如何去瞭解新住民,在這樣機制裡面,新住民可能照護這些老人家也可以到照顧站裡頭,可以學習我們語言,我們也可以去學習他們語言。在新住民國家一些跨國的材料等等,讓整個社區更融合。 最後因為提到社會共創、多元平權,其實民主社會本質就是追求平等的社會,現在是多元價值,多元價值就是價值本身有不可共量性而不是勝者全拿,反而是心態部分如何互相尊重體諒,不只是法令上的規範,而是發自內心去尊重他者,這部分我們也會自己回想社會中新住民想學語言,已經待好幾十年了,為什麼孩子沒機會學媽媽母語,為什麼會有這樣想法,一定是社會大環境不友善,男女平權法律是這樣規定,但玻璃天花板始終存在。很多部分其實不是法律建置面而是觀念上,就需要大家共同努力調整。以上是我的分享,謝謝。 **多元平權組 議題委員陳板** 來到最後了,其實我不要講話就更快結束了,不過還是要講一下。我們多元平權這議題是很老的議題,但當作最新的議題來談論,以後也會很明確有關方面的計畫擬定,相信一定有這樣項目,具體如何運作還是要大家進一步努力提出來,不只是自己想也站在對面想,這計畫才會變成公共政策,否則就是一己之私,所以今天這議題就有不同聲音,有人覺得怎麼這麼說,這都是多元平權要面對的課題,以上。 **社會共創組 議題召集人黃世輝** 對於我那個議題,其實社會共創議題打開心胸跟不同人合作,合作時寧可多吃一點虧也沒關係,可以更好的合作,抱持這樣的心理久了也瞭解可以多盡一點力量,可以慢慢拉平大家互助的程度,越來越平均,很歡迎跟在座各位一起合作,謝謝。 **文化部文化資源司 洪世芳司長** 我這麼認真抄筆記,再回去對同仁會議記錄有沒有打錯,其實我真的覺得我們辦這個活動,我會把這個事情看得很慎重的一件事,我態度就影響我的同仁去重視這件事,這是我最基本的態度,所以我一直很多事情告訴同仁要設身處地去做、去想這件事,將來後續發言如何形成政策、列管,結果我都會做一個要求。我很高興,我看過這麼多場,新竹是最不一樣的,所有上台發言的人都寫了發言條,每個縣市都有不同樣式,真的新竹我覺得很感動,這麼多夥伴到現在還陪著我們,給自己一個掌聲。 我也不要囉唆,用一句話結尾「國家因為文化而偉大,文化因為社造而偉大,社造因為你們而偉大」,謝謝。 **主持人 向家弘** 一直到現在那麼多人,我最期待就是聽到司長的今日金句,大家可以到臉書上看司長,他會寫到臉書上,你就會看到每一場有感而發喊出來的社造金句,這幾場下來我覺得文化部真的是值得我們共同奮鬥的好夥伴,今天這個場次就到這個地方結束,謝謝大家。